:::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隋文帝「不悅學」、「不知樂」質疑--有關隋代立國政策的辨正
書刊名: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學報
作者:高明士
作者(外文):Kao, Ming-shih
出版日期:1988
卷期:14
頁次:頁245-258
主題關鍵詞:隋代隋文帝不悅學不知樂儒術教育音樂立國政策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2) 博士論文(0) 專書(4)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2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45
隋文帝即位後,採崔仲方之議,革除北周官儀,「依漢、魏之舊」原則來建國。這種做法,以今日觀點而言,就是文化認同的再確認。儘管隋朝此後以短命王朝結束,但自文帝以來的制法,而為李唐甚至後代所承襲,博得「有政」之讚譽。所以,魏徵在《隋書‧高祖本紀》末評價文帝說:「雖未能臻於至治,亦足稱近代之良主。」這樣的評價,在目前的學界,大致是可以被接受的。但是在《隋書》以及其他相關史籍中,有兩項對文帝的評價,與前述所謂「有政」或「良主」說,非常不相稱,那就是指文帝「不悅學」、「不知樂」。所謂「不悅學」,就政治措施而言,當指仁壽元年(601年)減廢學校一事。簡而言之,是指文帝不喜歡儒術或教育。至於「不知樂」,就直指文帝不懂音樂。 教育與音樂,在今日已成為不同的學術領域,可是用來批評皇帝時,衡量其正確與否,政策意義應遠過於學術本身,何況文帝是開國君主,而且又在胡族長期政權之後,有意以恢復漢官舊儀自任時,這個前提非慎重考慮不可。此其一。《隋書》(含十志)為唐初所修,其對隋文帝的評價,是否含有唐人的偏見在內,這也是要考慮的因素之一。此其二。事實上,文帝即位後,相當提倡儒教,重視禮樂,何以落得「不悅學」、「不知樂」的後果?此其三。透過這些思考,足見「不悅學」、「不知樂」的評價,是有其侷限性,籠統地用來說明文帝對教育、音樂的態度,是不恰當的。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