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陳寅恪中古史學探研 : 以隋唐制度淵源略論稿為例
作者:宋德熹
出版日期:2004
出版項:臺北:稻鄉
集叢:史學叢書系列;37
ISBN:9867862473
主題關鍵詞:政治制度唐(618-907)中國隋(581-618)
學門:歷史學
資料類型:專書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5) 博士論文(6) 專書(2)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4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187
期刊論文
1.川本芳昭(1977)。北魏の内朝。九州大学東洋史論集,6,51-7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谷川道雄(198212)。武川鎭軍閥の形成。名古屋大學東洋史研究報告,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王汎森(1997)。什麼可以成爲歷史證據--近代中國新舊史料觀點的衝突。新史學,8(2)。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朴漢濟(1993)。西魏北周的賜姓與鄕兵的府兵化。歷史研究,1993(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牟發松(19950500)。王融《上疏請給虜書》考析。武漢大學學報,1995(5),29-3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吳少岷(1988)。北魏名臣李沖。史學月刊,1988(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宋德熹。唐武士彠事跡辨證--兼論家世對武則天冊立爲后的影響。食貨月刊,11(12)、12(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宋德熹(1990)。陳寅恪《隋唐制度淵源略論稿》及《唐代政治史述論稿》版本小考。書目季刊,24(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李玉梅(1996)。論陳寅恪對唐代兵制的研究。江漢論壇,1996(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李光霽(1985)。隋唐職官制度淵源小議。中國史研究,1985(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李炳海(1984)。南朝文獻的北流。文獻,1984(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李軍(1993)。略論魏晉南北朝時期私學的特點。中國史研究,1993(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李雪華(1985)。唐代和糴制度述論。貴州大學學報,1985(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李燕捷(1998)。魏周府兵組織系統與賜姓之關係。河北學刊,1998(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沈冬(1993)。隋代開皇樂議研究。新史學,4(2)。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沈宗憲(1985)。隋唐律與江左的關係。史鐸,1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辛長青(1993)。羌族建築家王遇考略。文史哲,1993(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周延良(1995)。隋唐“燕樂”與南北朝少數民族音樂關係考。中央民族大學學報,1995(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尚定(1992)。陳寅恪文化歷史主義通觀。歷史研究,1992(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施光明(1990)。十六國時期西域與五涼文化交流述論。蘭州學刊,1990(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施光明(1985)。五涼政權“崇尚文教”及其影響述論。蘭州學刊,1985(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施光明(1991)。西域與“五涼”關係考述。新疆大學學報,1991(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胡成(1993)。陳寅恪的史學思想和他的歷史感受。史學理論研究,1993(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胡詠超(1961)。唐代戶婚律溯源。新亞書院學術年刊,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胡曉明(1995)。與友人談陳寅恪先生。文藝理論研究,1995(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徐壽坤(1957)。對唐代「和糴」的分析。史學月刊,1957(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7.祝總斌(1983)。略論晉律的“寬簡”和“周備”。北京大學學報,1983(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8.袁一堂(1994)。唐宋時期和糴制度興起的背景及其原因研究。人文雜誌,1994(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9.袁一堂(1994)。論中唐以後官府糧食的市糴。中國史研究,1994(2),78-8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0.馬小紅(1987)。格的演變及其意義。北京大學學報,1987(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1.高明士。論武德到貞觀律令制度的成立。漢學研究,11(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2.張金龍(1993)。北魏“中散”諸職考。中國史研究,1993(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3.張金龍(1995)。河西士人在北魏的政治境遇及其文化影響。蘭州大學學報,1995(2),版社科。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4.陳克艱(1996)。經學與史學--讀陳寅恪札記。史林,1996(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5.陳琳國(1985)。北魏前期中央官制述略。中華文史論叢,1985(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6.陸慶夫(1987)。五涼政權與中西交通。西北史地,1987(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7.傅杰(1993)。關於陳寅恪史観的兩個問題。杭州大學學報,23(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8.黃永年(1993)。元魏李唐和糴以濟京師事考釋。新史學,4(2)。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9.黃永年(1992)。和糴以濟京師之事不始於盛唐。大陸雜誌,84(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0.逯耀東(1989)。且做神州袖手人--陳寅恪的「不今不古」之學。歷史月刊,1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1.逯耀東(1960)。北魏與西域之關係。幼獅學報,2(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2.楊際平(1984)。和糴制度溯源。中國經濟史研究,1984(3),104-10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3.楊際平(1993)。東晉南朝賦役制度的幾個問題。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1993(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4.楊際平(1985)。從敦煌文書看唐代前期的和糴制度。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1985(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5.寧志新(1996)。《唐六典》性質芻議。中國史研究,1996(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6.褚孝泉(1996)。從陳寅恪〈與劉叔雅論國文試題書〉談起。二十一世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7.趙文潤(1986)。唐代和糴制度的淵源。陝西師大學報,1986(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8.劉俊文(1985)。唐律淵源辨。歷史研究,178,17-2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9.魏道明(1988)。論唐代和糴。魏晉南北朝隋唐史,1988(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0.魏道明(1987)。論唐代和糴。魏晉南北朝隋唐史。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1.魏道明(1987)。論唐代和糴。陝西師大學報,1987(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2.嚴壽澂。讀陳寅恪文集札記。鵝湖月刊,256-25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3.嚴耀中(1989)。試論北魏前期分部制的演變。中華文史論叢,2,55~6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4.蘇基朗(1985)。唐代前期的都督制度及其淵源。食貨月刊,14(11)-14(1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5.大川富士夫(1957)。西魏にあける宇文泰の漢化政策について。立正大學文學部論叢,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6.大澤陽典(1962)。北魏漢人能吏考--高閭小傳。立命館文學,20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7.山崎宏(1947)。北魏の大人官に就いて。東洋史研究,9(5)、6、10(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8.川本芳昭(1981)。北魏高祖の漢化政策についての一考察--北族社会の変質との関係から見た。東洋學報,62(3/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9.內田吟風(194905)。北周の律令格式に關する雜考。東洋史研究,10(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0.外山軍治(1937)。唐代の漕運。史林,22(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1.宇野精一。周禮の實施ふについて。東方學報,13(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2.竹田龍兒。門閥としての弘農楊氏についての一考察。史學,31(1)-31(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3.谷川道雄(1963)。初期拓跋國家における王權。史林,46(6),48-7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4.那波利貞(1932)。支那首都計劃史上より考察したる唐の長安城。桑原博士還曆紀念東洋史論叢。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5.直江直子(1978)。北朝後期政權爲政者グ-ブルの出身について〉。名古屋大學東洋史研究報告,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6.船木勝馬(1980)。拓拔部の大人について。中央大學アジア研究,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7.濱口重國。西魏の二十四軍と儀同府。東方學報,8、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8.船越泰次(1973)。唐代兩稅法における斛斗の徵科と兩稅錢の折糴.折納問題。東洋史研究,31(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9.滋賀秀三(1958)。漢唐間の法典についての二、三の考證。東方學,1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0.越智重明(1966)。北朝の丁兵制について。東方學,3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1.越智重明(1974)。西魏、北周、北齊の均田制をめぐって。東洋學報,56(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2.Dien, Albert E.。he Bestowal Of Sur-Names Under The Western Wei-Northern Chou: A Case Of Counter-acculturation。Toung Pao,63(2)-63(3),137-177。  new window
73.Dien, Albert E.。The Use of the Yeh-Hou Chia--Chuan as a Historical Source。Harvard Journal of Asiatic Studies,34。  new window
74.張金龍(1994)。隴西李氏初論--北朝時期的隴西李氏。蘭州大學學報(社科版),1994(4)=2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5.余遜(1948)。讀魏書李沖傳論宗主制。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20(下),75。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6.譚其驥(1934)。晉永嘉喪亂後之民族遷徙。燕京學報,1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7.朴漢濟(1993)。西魏北周時代胡姓再行與胡漢體制。文史哲,1993(3),17-1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8.朱維錚(196306)。府兵制度化時期西魏北周社會的特殊矛盾及其解決--兼論府兵的淵源和性質。歷史研究,1963(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9.藤堂光順(198208)。西魏北周期における「等夷關係」について。名古屋大学東洋史研究報告,8,92-9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0.內田吟風(193602)。北朝政局に於ける鮮卑及諸北族系貴族の地位。東洋史研究,1(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1.高明士(19880700)。隋文帝「不悅學」、「不知樂」質疑--有關隋代立國政策的辨正。歷史系學報,14,245-258。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2.川本芳昭(1991)。五胡十六國.北朝期における周禮の受容をめぐって。佐賀大學教養部研究紀要,2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3.祝總斌(1985)。略論晉律之「儒家化」。中國史研究,1985(2),109-12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4.堀敏一(1980)。晉泰始律令の成立。東洋文化,60,23-4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5.鈴木正(1940)。唐代の和糴に就いて。歷史學研究,10(5),32-5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6.王吉林(1981)。西魏北周統治階層的形成。民族與華僑研究所學報,3,19-2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7.曹仕邦(19660800)。中國佛教史傳與目錄源出律學沙門之探討。新亞學報,7(2),79+81-155+左3-左4。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8.俞大綱(19350000)。讀高力士外傳釋「變造」「和糴」之法。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5(1),75-85。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9.周樑楷(19961100)。傅斯年和陳寅恪的歷史觀點--從西方學術背景所作的討論(1880-1930)。臺大歷史學報,20,101-127。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會議論文
1.王德權(1997)。兩岸中古社會史研究的回顧(1949~1996)。中華民國史專題第四屆討論會。臺北:國史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甘懷真(1997)。政治制度史研究的省思--以六朝隋唐爲例。中華民國史專題第四屆討論會,臺北,國史館 。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宋德熹(1998)。陳寅恪《隋唐制度淵源略論稿.禮儀章》的史學得失。第四屆史學史研討會,臺中,中興大學 。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宋德熹(1998)。讀《隋唐制度淵源略論稿.職官章》的幾點意見。魏晉南北朝學術國際會議,臺北,文化大學 。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陳弱水(1998)。現代中國史學史上的陳寅恪--歷史解釋及相關問題。邁向新學術之路 : 學術史與方法學的省思研討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高明士(1997)。從律令制論開皇、大業、武徳、貞觀的繼受關係。第三屆中國唐代文化學術研討會。臺北:中國唐代學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高明士(1991)。從律令制度論隋代的立國政策。唐代文化研討會。臺北:文史哲。359-38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盧建榮(1997)。欠缺對話的學術社群文化--二十世紀石刻史料與中國中古史的建構(1935~1997)。中華民國史專題第四屆討論會。台北:國史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學位論文
1.沈冬(1991)。隋唐西域樂部與樂律研究(博士論文)。國立台灣大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劉淑芬。六朝時代的建康(博士論文)。臺大。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呂志明(1995-00-00)。魏晉五涼時期河西政治之研究(碩士論文)。文化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呂春盛(1993)。西魏北周政治史研究--以權力結構演變為中心之考察(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史記。鼎文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漢書。鼎文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後漢書。鼎文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三國志。鼎文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晋書。鼎文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宋書。鼎文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南齊書。鼎文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梁書。鼎文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陳書。鼎文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魏書。鼎文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北齊書。鼎文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周書。鼎文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隋書。鼎文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南史。鼎文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北史。鼎文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舊唐書。鼎文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新唐書。鼎文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劉俊文。唐律疏議。臺北:弘文館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丘悅、杜德橋、趙超(1998)。三國典略輯校。臺北:東大圖書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趙翼(1974)。二十二史劄記。臺北:史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1985)。山西地方史論叢。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1994)。中國學術名著提要.歷史卷。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1989)。紀念陳寅恪先生誕辰百年學術論文集。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紀念陳寅恪教授國際學術討論會秘書組(1989)。紀念陳寅恪教授國際學術討論會文集。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孔德(1975)。外族音樂流傳中國史。臺北:華世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毛漢光(1980)。中國中古政治史論。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7.王士偉(1993)。中國行政法制史。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8.王子舟(1997)。陳寅恪讀書生涯。武漢:長江文藝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9.王學典(1996)。二十世紀後半期中國史學主潮。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0.王曉衛、劉昭祥(1986)。歷代兵制淺說。北京:解放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1.吳廷禎、郭厚安(1996)。河西開發史研究。蘭州:甘肅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2.李鐵(1989)。中國文官制度。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3.谷霽光(1996)。谷霽光史學文集。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江西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4.武守志(1993)。一字軒談學錄。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5.姜亮夫、郭在貽(199104)。敦煌吐魯番學研究論文集。上海:漢語大詞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6.洪濤(1992)。三秦史。上海:復且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7.洪濤(1992)。五涼史略。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8.胡守爲(1995)。柳如是別傳與國學研究。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9.倪正茂(1987)。隋律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0.唐長孺(1973)。唐書兵制箋證。臺北:鼎文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1.唐振常(1997)。識史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2.郝毅(1989)。西涼樂舞史。甘肅省文化藝術研究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3.康樂(1995)。従西郊到南郊。臺北:稻禾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4.許冠三(1987)。新史學九十年。臺北:唐山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5.陳國灿(1994)。斯坦因所獲吐魯番文書研究。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6.陳寅恪(1982)。陳寅恪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7.陳啓雲(1997)。漢晉六朝文化、社會、制度。臺北:新文豐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8.陳清泉、蘇雙碧、李桂海、蕭黎、葛增福(1985)。中國史學家評傅。中州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9.陶希聖、武仙卿(1979)。南北朝經濟史。臺北:食貨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0.傅樂成(1979)。隋唐五代史。臺北:長橋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1.賀昌群(1985)。賀昌群史學論著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2.黃約瑟、劉健明(1993)。隋唐史論集。香港:香港大學亞洲研究中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3.黃清連(1998)。結網編。臺北:東大圖書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4.黃祥鵬(1993)。溯流探原--中國傳統音樂研究。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5.逯耀東(1985)。從平城到洛陽--拓跋魏文化轉變的歷程。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6.楊隱(1976)。中國音樂史。臺北:學藝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7.楊耀坤(1993)。魏晉南北朝史論稿。成都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8.葛劍雄(1999)。葛劍雄自選集。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9.齊陳駿、陸慶豐、郭鋒(1988)。五涼史略。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0.齊陳駿(1989)。河西史研究。蘭州:甘肅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1.歐陽予倩(1985)。唐代舞蹈。臺北:蘭亭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2.潘鏞(1987)。隋唐時期的運河和漕運。西安:三秦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3.錢大群(1996)。唐代行政法律研究。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4.錢大群(1996)。唐律與唐代法律體系研究。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5.韓國磐(1997)。中國古代法制史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6.韓國磐(1984)。北朝隋唐的均田制度。上海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7.嚴耕望(1985)。治史答問。臺北: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8.嚴耀中(1947)。北魏前期政治制度。長春:吉林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9.中國水利史研究會(1984)。中國水利史論叢。東京:國書刊行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0.唐代史研究會(1984)。中國律令制の展開とその國家.社會との關係--周邊諸地域の場合を含めて--。東京:刀水書房。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1.唐代史研究會(1986)。律令制--中國朝鮮の法と國家。東京:汲古書院。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2.中田薰(1964)。法制史論集。東京:岩波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3.日野開三郎(1988)。東洋史學論集。東京:三一書房。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4.村田治郎(1981)。中國の帝都。京都:綜芸舍。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5.服部克彥(1965)。北魏洛陽の社會と文化。京都。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6.前田正名(1979)。平城の歷史地理學的研究。東京:風間書房。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7.李綎、孫耀、孫蕾(1994)。平城の歷史地理學的研究。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8.堀敏一(1975)。均田制の研究。東京:岩波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9.曾我部靜雄(1963)。日中律令論。吉川同文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0.福島繁次郎(1979)。中國南北朝史研究。株式會社名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1.藤川正數(1960)。魏晉時代における喪服禮の研究。京都:東京:敬文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2.何漢南(1986)。漢唐長安城建築設計思想初探。漢唐文史漫論。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3.菊池英夫(1957)。北朝軍制に於ける所謂鄕兵について。九州大學東洋史研究室。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4.高明士(1990)。中國史研究指南。臺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5.謝元魯(1992)。唐代中央政權決策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6.朱希祖(1979)。朱希祖先生文集。臺北:九思出版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7.韓國磐(1958)。北朝經濟試探。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8.李錦繡(1995)。唐代財政史稿。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9.武建國(1992)。均田制研究。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0.楊際平(1991)。均田制新探。福建:廈門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1.韓國磐(1979)。隋唐五代史論集。三聯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2.李玉梅(1997)。陳寅恪之史學。香港:三聯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3.內藤乾吉(1963)。中國法制史考證。東京:有斐閣。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4.鄭欽仁(1995)。北魏官僚機構研究.續編。臺北:稻禾出版社。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5.王永興(1998)。陳寅恪先生史學述略稿。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6.山根幸夫(1983)。中國史研究入門。東京:山川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7.張澤咸(1986)。唐五代賦役史草。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8.程樹德(1973)。九朝律考。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9.朱大渭、張澤咸(1998)。中國歷代經濟史.魏晉南北朝隋唐五代巻。臺北:文津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0.陳寅恪(199412)。隋唐制度淵源略論稿。重慶:商務印書館。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1.岸邊成雄、梁在平、黃志炯(1973)。唐代音樂史的研究。臺北:臺灣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2.俞大維、許世瑛(1978)。談陳寅恪。臺北:傳記文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3.池田溫、龔澤銑(1984)。中國古代籍帳研究。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4.陳寅恪(1977)。陳寅恪先生論集。臺北:九思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5.徐道鄰(1953)。中國法制史論略。臺北:正中書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6.周一良(1962)。魏晉南北朝史論集。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7.王永興(1994)。紀念陳寅恪先生百年誕辰學術論文集。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8.陳明光(1997)。六朝財政史。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9.王吉林(1999)。唐代宰相與政治。文津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0.谷川道雄(1971)。隋唐帝國形成史論。東京:筑摩書房。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1.鄭欽仁(1998)。魏晉南北朝史。臺北:國立空中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2.王仲犖(1979)。北周六典。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3.谷霽光(1962)。府兵制度考釋。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4.高明士(1997)。隋唐史。臺北:國立空中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5.湯承業(1967)。隋文帝政治事功之研究。臺北:中國學術著作獎助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6.張偉國(1993)。關隴武將與周隋政權。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7.馬金科、洪京陵(1994)。中國近代史學發展敘論(1940-1949)。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8.孫同勛(1962)。拓拔氏的漢化。臺北:國立台灣大學文學院。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9.韓國磐(1990)。南北朝經濟史略。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0.陳寅恪、萬繩楠(1987)。魏晉南北朝史講演錄。合肥:黃山書社。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1.陳寅恪(1994)。唐代政治史述論稿。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2.李林甫(1974)。大唐六典。臺北:文海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3.嚴耕望(1974)。中國地方行政制度史。臺北市: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4.杜世鐸(1992)。北魏史。太原:山西高校聯合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5.楊遠(1991)。西漢至北宋中國經濟文化之向南發展。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6.劉以煥(1996)。國學大師陳寅恪。重慶:重慶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7.唐任伍(1996)。唐代經濟思想研究。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8.楊廷福(1982)。唐律初探。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9.劉俊文(1989)。敦煌吐魯番唐代法制文書考釋。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0.張晉藩(1990)。中國法制史研究綜述。北京: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1.西村元佑(1968)。中國經濟史研究--均田制度篇。京都大學東洋史研究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2.汪榮祖(1997)。史家陳寅恪傳。臺北:聯經出版公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3.陳仲安、王素漢(1993)。唐職官制度研究。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4.司馬光(197203)。資治通鑑。臺北:世界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5.王仲犖(1980)。魏晉南北朝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6.宮崎市定(1956)。九品官人法の研究。京都:東洋史研究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7.何茲全(1982)。讀史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8.朱熹、黎靖德(1979)。朱子語類。中文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9.嚴耕望(1981)。治史經驗談。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0.王昆吾(1996)。隋唐五代燕樂雜言歌詞研究。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1.錢穆(1990)。國史大綱。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2.劉再生(1989)。中國古代音樂史簡述。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3.房玄齡、劉俊文、長孫無忌(1996)。唐律疏議箋解。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4.陳琳國(1994)。魏晉南北朝政治制度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5.余英時(1998)。陳寅恪晚年詩文釋證。臺北:東大圖書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6.向達(1981)。唐代長安與西域文明。臺北:明文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7.岑仲勉(1957)。隋唐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8.岑仲勉(1957)。府兵制度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9.高敏(1998)。魏晉南北朝兵制研究。鄭州:大象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0.許倬雲(1982)。求古編。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1.王溥(1974)。唐會要。臺北:世界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2.陳寅恪(1982)。陳寅恪先生文集。臺北市:里仁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3.劉俊文(1999)。唐代法制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4.馬長壽(1962)。烏桓與鮮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5.陳明(1997)。儒學的歷史文化功能--士族:特殊型態的知識份子研究。上海:學林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6.祝總斌(1990)。兩漢魏晉南北朝宰相制度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7.繆越(1978)。讀史存稿。香港: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8.余英時(1978)。歷史與思想。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9.王應麟(1977)。玉海。臺北:大化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0.蔣天樞(1997)。陳寅恪先生編年事輯。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1.周一良(1985)。魏晉南北朝史札記。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2.宋昌斌(1991)。中國古代戶籍制度史稿。西安:三秦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3.唐長孺(1993)。魏晉南北朝隋唐史三論。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4.高敏(1987)。魏晉南北朝社會經濟史探討。北京: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5.鄭欣(1989)。魏晉南北朝史探索。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6.劉淑芬(19920000)。六朝的城市與社會。臺北:臺灣學生書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7.濱口重國(1966)。秦漢隋唐史の研究。東京:東京大學出版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8.姚薇元(1977)。北朝胡姓考。臺北:華世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9.張國剛(1994)。唐代政治制度研究論集。文津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0.馬長壽(1985)。碑銘所見前秦至隋初的關中部族。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1.萬繩楠(1983)。魏晉南北朝史論稿。安徽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2.鄭欽仁(19950000)。北魏官僚機構研究續篇。臺北:稻禾。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3.全漢昇(1991)。中國經濟史研究。台北:稻鄉出版社。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4.孫國棟(1980)。唐宋史論叢。香港:龍門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5.嚴耕望(19910000)。嚴耕望史學論文選集。臺北:聯經。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6.梁方仲(1980)。中國歷代戶口、田地、田賦統計。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7.毛漢光(19880000)。中國中古社會史論。臺北:聯經。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8.守屋美都雄(1968)。中國古代の家族と國家。京都:東洋史研究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9.張國剛(1987)。唐代官制。西安:三秦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0.高敏(1996)。魏晉南北朝經濟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1.大庭脩、林劍鳴(1991)。秦漢法制史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2.呂春盛(19870000)。北齊政治史研究:北齊衰亡原因之考察。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委員會。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3.唐長孺(1983)。魏晉南北朝史論拾遺。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4.史念海(1986)。中國史地論稿〈河山集〉。弘文館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5.唐長孺(1955)。魏晉南北朝史論叢。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6.唐長孺(1959)。魏晉南北朝史論叢續編。三聯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7.杜佑、王文錦、王永興、劉俊文、徐庭雲、謝方(1988)。通典。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8.仁井田陞、栗勁、霍存福、王占通、郭廷德(1989)。唐令拾遺。長春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方北辰。南朝齊梁“三調考”。文史。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王霜媚(1982)。帝國基礎--鄕官與鄕紳。中國文化新論.制度篇。臺北:聯經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吳宗國(1997)。三省的發展和三省制的確立。唐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宋德熹(1998)。陳寅恪「關隴集團」學說的新詮釋。嚴耕望先生紀念論文集。臺北:稻禾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周谷城(1987)。歷史完形論。中國史學集刊。江蘇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許輝(199209)。南朝賦役制略論。魏晉南北朝隋唐史。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陳弱水(1998)。一九四九年前的陳寅恪--學術淵源與治學大要。新學術之路: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七十周年紀念文集。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黃烈(1981)。魏晉南北朝時期西域與內地的關係。魏晉隋唐史論集。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黃惠賢、聶早英(1991)。《魏書.官氏志》載太和三令初探。魏晉南北朝隋唐史資料。武昌:武漢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寧可(1999)。《隋唐制度淵源略論稿》中唐代中央財政制度“江南地方化問題”。寧可史學論集。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劉顯叔(1977)。東漢魏晉的清流士大夫與儒學大族。勞貞一先生七秩榮慶論文集。臺北:簡牘學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鄭欽仁(1982)。帝國遺規兩千年--中國政治制度的特色。中國文化新論.制度篇。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魯才全(1991)。北朝的兵役、番兵和資絹。魏晉南北北朝隋唐史資料。武漢大學歷史系。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盧向前(1990)。從敦煌吐魯番出土的幾件文書看唐前期和糴的ー些特點。敦煌吐魯番文獻研究論集。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盧開萬(1983)。唐代和糴制度新探。唐史研究會論文集。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錢穆。略論魏晉南北朝學術文化與當時門地之關係。中國學術思想史論叢(三)。臺北:東大圖書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欠端實(1984)。隋代の弘農楊氏そぬぐって。中國正史的基礎研究。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布目潮渢、栗原益男。隋唐帝國。中國の歷史。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石田勇作(1988)。隋開皇律令から武德律令へ。栗原益男先生古稀紀念論集《中國古代の法と社會》。東京:汲古書院。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宇田恒久(1986)。北朝末の政局と關隴地方の名族。龍谷大學大學院紀要。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谷川道雄(1972)。北朝鄉兵再論--波多野教授の軍閥研究に寄せて。名古屋大學文學部研究論集LVI(史學1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谷川道雄(1988)。兩魏齊周時代の霸府と王都。中國都市の歷史的研究。東京:刀水書房。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氣賀澤保規(1987)。丁兵制の性格とその展開。中國貴族制の研究。京都: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船木勝馬。匈奴、烏桓、鮮卑の大人について。內田吟風博士頌壽紀念東洋史論集。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菊池英夫(1970)。府兵制度の展開。世界歷史。東京:岩波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菊池英夫(1970)。古代。世界歷史。東京:岩波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7.藤家禮之助(1980)。南朝の税制--とくに粗布.三調等の名稱をめぐって。中國前近代史研究。東京:雄山閣。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8.氣賀澤保規(1977)。蘇威をめぐる隋の政界について。森鹿三博士頌壽紀念論文集。京都:同朋舍。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9.勞榦(1976)。北魏後期的重要都邑與北魏政治的關係。勞榦學術論文集。臺北:藝文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0.何炳棣(1965)。北魏洛陽城郭規劃。慶祝李濟先生七十歲論文集。臺北:清華學報社。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