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六朝時期吏部人事權的消長
書刊名: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學報
作者:吳慧蓮
作者(外文):Wu, Hui-lien
出版日期:1992
卷期:17
頁次:頁107-172
主題關鍵詞:六朝吏部人事權消長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1) 博士論文(0) 專書(1)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6
曹魏、西晉,九品官人法初創時期,中正、司徒府與吏部兩個系統之間運作十分正常,吏部依據中正、司徒府所提送的士人品狀擬定官品、官職,官品與鄉品有一定的對應關係,在一定的擬選原則與順序之下,吏部的人事權雖然獨立卻不是毫無限制,仍然受到中正、司徒府的牽制。而此時中書、門下、尚書各省長官,甚至君主,多半尊重吏部職權,由吏部尚書、吏部郎負責擬選。東晉以後,由於九品官人法門閥化,鄉品浮濫,中正、司徒府的功能日趨衰微,兩個相互牽制的選舉制度演變為吏部獨重的局面。如是,吏部握有選舉重權的情形下,自然成為萬方矚目的焦點。而選舉權過份集中的結果,自然造成「人經此職,便成貴塗」、「榮厚所趨,殷繁所至」的現象。因此,如何分散吏部人事權,遂成為東晉以降主政者的執政重心所在。 東晉、劉宋初期,君弱臣強,錄尚書事者具有重權,掌握朝政,且多半直接參預吏部擬選,使吏部職權受到削奪。但錄尚書事的干預,乃屬於法制外的侵奪,因此,常常引起吏部職官的不滿與抗議。劉宋孝武帝廢錄尚書事,落實尚書曹司職權之後,吏部職權並未因此有所改善。相反的,在孝武帝「主威獨運」的形勢下,吏部擬選權一方面受到分化,此舉演變遂成為日後以尚書令、僕射參選的體制;一方面則由於中書舍人等側近的侵奪,使吏部選舉權更加不振。孝武帝以來強化君權的政策延續下去,至陳代遂正式定制,將吏部擬選權限制在十二班(三品)以下,三品以上高品要官則由皇帝親自決選。因此,就人事權方面來看,吏部所代表的士族門閥勢力,在劉宋孝武帝以後逐漸衰微,相對的,皇帝、寒門側近的勢力則與時俱增,有逐漸強化的趨勢。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