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司徒雷登[John Leaghton Stuart]使華之研究
書刊名:軍事史評論
作者:黃文齡
出版日期:1994
卷期:1
頁次:頁128-147
主題關鍵詞:司徒雷登使華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1)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2
     國共談判陷入衛局時,馬歇爾需一位通曉中國國情,且為國共雙方都能接受的人,來協助其完成任務。在華有五十年之久的司徒雷登遂成為最佳人選。司徒雷登對國民政府一直持著友善的態度,相信中國唯有在蔣介石先生的領導下,才有恢復和平的可能。因此在接受駐華大使之複就要求美國政府給予專業軍事顧問團的協助,使國民政府能夠恢復並堅守長江以南的地區,一方面使政府能夠正視內部及地方行政改革的重要性,一方面使中國人民對國民政府有信心與安全感,穩定軍心。如此,人民不僅可以免受戰爭之苦,也可在比較國共兩政權後,選擇合適自己的政權,他相信不久之後國共目題自然可能和平解決。 一九四八年後,整個局勢的發展不利於國民政府,司徒雷登也不再認為蔣介石先生有能力挽回頹勢,加上蘇聯有意插手國共談判,司徒雷登遂主張一方方美國的影響力,阻止蘇聯干涉國共談判 以免在華造成一個親蘇的政權;一方面宣揚其在華成立聯合政府的主張,使中國先安定下來,再運用美國善意的影響力,剔除共產黨的成分,使中國成為一個真正的民主國家。 在司徒雷登政治態度轉變的過程中,值得注意的是:他不支持蔣介石先生所領導的國民政府,並不意謂他一反其反共的立場,支持共產黨或共產主義,而造成他失敗的原因之一就是他對於中共的看法過於天真,從他向馬歇爾提出的「隔江而治」的計畫中即可看出。最後他認清中共的本質,卻也是在中國付出極大的代價之後了。
圖書
1.Wedemeyer, Albert C.(1958)。Wedemeyer Reports!。New York:Henry Holt & Co.。  new window
2.Stuart, John Leighton(1954)。Fifty Years in China。New York:Random House。  new window
3.Rea, Kenneth W.、Brewer, John C.(1981)。The Forgotten Ambassador: The Reports of John Leighton Stuart, 1946-1949。Westview Press。  new window
4.United States Department of State(1947)。Foreign Relations of the United States。  new window
5.U. S. Department of State(1949)。United States Relations with China: 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the period 1944-1946。Washington, DC: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  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