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由勞力短缺及引進外勞探討我國潛在人力資源之開發
書刊名:臺灣經濟預測與政策
作者:江豐富 引用關係
出版日期:1994
卷期:25:1
頁次:頁99-178
主題關鍵詞:勞動市場勞力短缺缺工問題外勞政策潛在人力資源潛在勞動力人力資源開發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3)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1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54
     本報告首先勞動市場的需求面,探討台灣地區近年來的缺工問題,以及現行的外勞政策和其相關問題。其次,就勞動供給面檢視我國當前缺工問題之形成因素。 最後,就制度面探討我國潛在勞動力之開發。其結論主要如下: 第一、 薪資、工作時數、員工福利、工作環境、職業傷害等勞動條件之改善,以及事業單位的企業本質和市場競爭力之提昇,有助於招募員工、減少員工流失、解決缺工困境、提昇員工的工作熱忱和對事業單位的認同感。 第二、 國人教育水準普遍提昇,致國中以下基層勞力大量短缺。這並不表示是一種缺工問題,相反的,它只是反映:用人方式必須要改變,人力的運用方式必須要重新整合。只要產業能落實技術升級、加速生產自動化,有效引用現有高品質的人力開發技術密集產品,並提高產品品質及附加價值,及維持市場競爭力,必以減少對基層勞力之倚賴。 第三、 在「限業」的外勞政策下,無法兼顧某些行業的特殊生產型態所導致的決工問題,許多行業的產生,其基層勞力之投人無法完全被資本投人、技術升級、和生產自動化取代的。若禁止這些行業引用外勞以經解暫時的勞力短缺,有礙於我國產業和經濟之發展。 此外,限業下的多數產業,事實上已失去其在台灣生存和發展的空間,且多屬高汙染、高危險、高體力之行業。若引進外勞來從事這些工作,只是違背當前的環保政策,並可能會引發國際間的交相指責,甚至招來歐美先進國家的報復。 第四、 於民國五十年代中期的家庭計劃奏效,台灣地區十五好以上可工作人口之增加率,在七十年代急速滑落,直接影響到勞動力的成長速度。不過,國人的勞參率和勞動力人口的增加率,多隨著景氣的波動而變動,這顯示:國內勞動供給尚具有彈性,且並非是後彎的勞動供給型態;而且,國內的「潛在勞動力人口」不在少數。 第五、55∼59歲組群以下男性的生命循環勞參率時徑呈「愈年青則愈低」的趨勢;不,55∼59歲組群的勞參率時徑比60歲以上的組群高。女性生命循環勞參率時徑則均呈「愈年青則愈高」的趨勢。國內男性的生命循環勞參率時徑呈「反U字型」,女性則呈「M字型」。 第六、我國女性勞參率達比歐美和其他新興工業化國家低,顯示國內女性人力資源的開發,尚存有相當大的空間。根據「大力資本投資理論」,隨著國人教育程度之提高,將來可能會有為數不少的人欲延遲退休,或退休後再反回勞動市場。因此,老人力再運用是當前主要課題之一。
期刊論文
1.江豐富(19920900)。「國民生活動態調查」之執行與規劃--美國PSID資料庫簡介。自由中國之工業,78(3),5-2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Blair, D. H.、Poliak, R. A.(1983)。Rational Collective Choice。Scientific American,249(2),88-95。  new window
3.Hotz, J.、Kydland, F.、Sadlacek, G.(1988)。Intertemporal Preference and Labor Supply。Econometrica,56,335-360。  new window
4.Jiang, F.、Polachek, S. W.(1991)。Investment-Dependent Labor Supply Over the Life Cycle。Research in Labor Economics,12,245-267。  new window
5.Stevenson, H. H.、Gumpert, D. E.(1985)。The Heart of Entrepreneurship。Harvard Business Review,63(2),85-94。  new window
6.Becker, Gary S.(1965)。A theory of the allocation of time。The Economic Journal,75(299),493-517。  new window
會議論文
1.單驥(1990)。勞基法中退休制度的改進--並兼論退休、資遣與失業保險制度之整合。當前人力運用問題研討會,(會議日期: 民國79年8月)。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Jiang, F.(1988)。Educational Achievement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Taiwan。Conference on Successful Economic Development Strategies of the Pacific Rim Nations,Chung-Hua Institution for Economic Research (ROC) and Global Economic Action Institute (USA) 。Taipei:Chung-Hua Institution for Economic Research。  new window
研究報告
1.Clark, R. L.(1990)。Employee Benefits for American Workers。The National Commission for Employment Policy。  new window
圖書
1.Becker, Gary B.(1971)。The Economics of Discrimination。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new window
2.Olson, Mancur(1977)。The Logic of Collective Action: Public Goods and the Theory of Groups。Cambridge, MA: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new window
3.江豐富(1992)。生命循環勞動所得、人力資本生產與投資成本、及教育補貼之估計--臺灣勞動市場理與實證研究。中央研究院鏗濟研究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Polachek, Solomon W.、Siebert, W. Stanley(1993)。The Economics of Earnings。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new window
5.Yett, D.(1975)。An Economic Analysis of the Nursing Shortage。Lexington, Mass.:Lexington Books。  new window
6.Salamon, Michael(1992)。Industrial Relations--Theory and Practice。Prentice Hall。  new window
7.MARC, SINGER G.(1990)。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BOSTON:PWSKENT PUBLISHING COMPANY。  new window
8.劉克智、黃國樞(1987)。臺灣人口及經濟結構演變與就業關係之研究。臺北市:中央研究院經濟研究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Stigler, George Joseph(1975)。The Citizen and the State: Essays on Regulation。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new window
10.Olson, Mancur Jr.(1982)。The Rise and Decline of Nations: Economic Growth, Stagflation, and Social Rigidities。New Haven:Yale University Press。  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