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尋求現代與傳統之平衡點--臺灣戰後第一代建築師作品中現代與傳統、造型與空間之解析
書刊名:臺灣美術
作者:傅朝卿 引用關係
出版日期:1995
卷期:8:2=30
頁次:頁55-61
主題關鍵詞:臺灣建築師作品現代傳統造型空間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189
     幾十年來,傳統與現代性課題乃是中外文化圈所熱衷於討論的焦點。在臺灣,從民國五十五年金耀基先生出版《從傳統到現代》一書引起極大之影響,到今日也有三十年了。在這期間,有關傳統現代化化論述可以說是琳瑯滿目,不勝枚舉。建築界也理所當然的加入這場原本混亂更論戰中。更有一些建築師以已身作品之實踐來驗證傳統與現代並存的可能性。在建築界大多數人均只是盲從附和於現代建築國際式樣潮流之際,這樣有心探索現代中國新建築的建築師,其執業之心路歷程相信總是比一般建築師來得艱辛。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西方現代建築在臺灣廣為流行。在理論上,現代建築與傳統建築之間是存在對立的本質,要在其中求取適當的平衡點並不是件簡單的事。幸運的是在現代主義建築之大洪流中,從1950年代中期開始,臺灣曾出現幾何建築師,他們在現代主義國際式樣的時尚下,努力的想以專業者的角色,創造一種新的、帶中國風格的現代建築。本論文乃是對張肇康、賀陳詞、陳仁和與王大閡幾位臺灣戰後第一代建築師追求中國風格之探討。
期刊論文
1.Lee, Jeoung-Keun(1976)。Structure and Process in Socio-Spatial Dialectic。Edinburgh Architecture Review,9,655。  new window
2.賀陳詞(19890200)。中國傳統建築的承傳問題。中華民國建築師雜誌,15(2)=170,59-6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李俊仁(1979)。訪王大閎。建築師雜誌,1979(1/2月號),73-7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1974)。追求中國風味的王大閎。房屋市場,1974(11月號)。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王大閎(1962)。中國建築能存在嗎?。百葉窗,4(1),1-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陳格理、關華山(1995)。賀陳詞教授紀念文集。台中:東海大學建築系暨建築研究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Hillier, Bill、Hanson, Julienne(1984)。The Social Logic of Spac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new window
3.Van de Ven, Cornelis(1980)。Space in Architecture。Assen:Van Gorcum Assen。  new window
4.成大建築系刊。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Hall, Edward T.(1976)。Beyond culture。Anchor Press。  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Van Der Rohe, Mies(1970)。Working These。Programmes and Manifestoes on 20th Century Architecture。London:Lund Humphries。  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