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臺灣地區的社會變遷與文化發展
書刊名:公民訓育學報
作者:張樹倫
作者(外文):Chang, Shue-luen
出版日期:1997
卷期:6
頁次:頁173-199
主題關鍵詞:臺灣地區社會變遷文化發展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41
     人類的社會與文化自其形成之始即因著內部的發明、創造或外部的傳播、交流而不斷的成長變遷,近代以來的社會更隨著工業革命、資訊革命而快速變遷。臺灣地區自亦不能例外,尤其自光復後政府遷臺以來,由於政府積極的展開各項建設工作,也使得近五十年來的臺灣社會朝向現代化社會邁進。然而由於各方面的發展速度不一致,而導致文化失調現象,因此政府在一連串經濟建設、政治建設後,也展開文化建設,期使整個社會文化能夠均衡發展。本文即探討近五十年來臺灣地區社會變遷的因素,變遷的特色,文化發展中所產生的問題,以及政府在不同階段所進行的文化建設工作,最後並提出對於當前和未來文化建 設工作的展望。期望能藉由全社會共同的努力,擺脫文人化發展上的困境,使我們不僅能有免於恐懼的自由,更能享有高品質的物質和心靈生活。
期刊論文
1.李亦園(19780900)。文化中心與文化建設。中國論壇,6(11),11-1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柯三吉(19870325)。怎麼解決當前重大行政問題?:勞工、環保與文化建設行政體系的定位。中國論壇,23(12)=276,33-3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會議論文
1.王杏慶(1997)。正視生活文化惡質化的社會病變。提升臺灣地區文化環境,生活品質策略研討會。臺北市:救國團社會研究院。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尹建中(1997)。傳播資訊對生活文化品質的衝突。提昇臺灣地區文化環境、生活品質策略研討會。臺北市:救國團社會研究院。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林火旺(1997)。落實本土生活文化的新期待。提昇臺灣地區文化環境,生活品質策略研討會。臺北市:救國團社會研究院。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柴松林(1997)。富裕之後--戰後臺灣社會文化的反思與重建。提昇臺灣地區文化環境、生活品質策略研討會。臺北市:救國團社會研究院。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學位論文
1.黃才郎(1992)。文化政策影響下的藝術贊助--臺灣一九五○年代文化政策、藝術贊助與畫壇的互動(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二十一世紀基金會(1989)。民國七十七年度中華民國文化發展之評估與展望。臺北市:行政院文建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牟宗三(1983)。中國文化的省察。臺北市:聯合報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1988)。文化建設重要法規彙編。臺北市:行政院文建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1989)。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簡介。臺北市:行政院文建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郭正昭、Black, Cyril E.(1972)。現代化的動力。臺北市:環宇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陳奇祿(1984)。民族與文化。臺北市:黎明文化事業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蔡文輝(1986)。社會變遷。臺北市:三民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Davis, Kingsley(1949)。Human Society。New York:The Macmillan Company。  new window
9.Swanson, G. E.(1971)。Social change: Introduction to Modern Society Series。Glenview, Illinois:Scott, Foresman Company。  new window
10.林嘉誠(1992)。社會變遷與社會運動。臺北:黎明文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葉啟政(1984)。社會、文化和知識分子。東大圖書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金耀基(1978)。從傳統到現代。臺北:時報文化出版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尹建中(1994)。從民眾對文化資產需求談若干觀念。民國八十一年度中華民國文化發展之評估與展望。臺北市:行政院文建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金耀基(1982)。政治發展與政治現代化的突破。中國現代化的歷程。臺北市:時報文化出版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許倬雲(1990)。文化價值觀的變化與建設。民國七十八年度中華民國文化發展之評估與展望。臺北市:行政院文建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張植珊(1987)。當前文化建設的問題與展望。文化傳播叢書。臺北市: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楊國樞(1985)。臺灣地區社會變遷與文化發展科際研討會感言--代序。臺灣地區社會變遷與文化發展。臺北市:中國論壇。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羅文輝(1992)。臺灣地區文化中心的評估。民國八十年度中華民國文化發展之評估與展望。臺北市:行政院文建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蕭新煌(1990)。臺灣民間文化的發展。民國七十八年度中華民國文化發展之評估與展望。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Moore, W. E.(1968)。Social change。International Encyclopaedia of the Social Science。New York:The Macmillan Company:the Free press, Inc.。  new window
9.Ogburn, W. F.(1973)。The Hypothesis of Cultural Lag。Social change。New York:Basic Books Inc.。  new window
10.李亦園(1985)。文化建設工作的若干檢討。臺灣地區社會變遷與文化發展。中國論壇。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