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辭變為賦的時空因素
書刊名:語文學報
作者:張成秋
出版日期:1997
卷期:4
頁次:頁17-44
主題關鍵詞:時空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4
  • 點閱點閱:25
     「辭」與「賦」,分別為兩種不同的文體。標準的「辭」,就是大家所習知的「楚辭」;而「賦」」呢?因戈它盛行於漢代,所以那時標準的「賦」,就叫做「漢賦」。 學過中國文學史的人都知道:由《詩經》,經過《楚辭》,再到「漢賦」,是中國文學發展的大勢。但是,因為「辭」和「賦」的性質,十分相近,而且在時代上,也前後相承,所以,常常連稱為「辭賦」。大家習焉不察,也許會以為那是一種文體。其實,是錯的。應該是可以分成兩種文體來看。這並不是說,「辭」和「賦」沒有關係,不可以放在一起研究。請大家不要誤解。但「賦」總是由「辭」演變、發展而來的,應該是沒有話說。這一個演變、發展的因素,前人自然也有許多說法。不過,似乎還沒有人作一個總的整理,徹底地加以研究。而這個問題在中國文學的發展上,又是十分重要。所以,我在此就作一個嘗試。時空,是包含時間、空間。前者是縱的切面,後者是橫的切面。人類一切的活動,都存在於時空之中。如果二者都能妥善把握,相信人類一切人文活動所有的因素,都能含括在內。我將參考一切所能找到的資料,客觀、科學的作一分析整理,再加上自己的思考和創見,希望對學者們的矼和發展有所幫助。而這一研究,對中國文學史發展的瞭解、辭與賦的深入探究,也相信會有一定的貢獻。
期刊論文
1.蔡宗陽(19810600)。從文心雕龍與昭明文選析論辭賦之形構與評價。國文學報,10,81-96。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鄧國光。祝姚古賦體辨的賦論。故宮學術季刊,12(2),17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何沛雄。略論漢書所載錄的辭賦。新亞學報,15,216。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劉永濟(196104)。文心雕龍校釋。臺北:正中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中國文學史研究委員會。新編中國文學史(一)。新編中國文學史(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前野直彬(1979)。中國文學史。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洪順隆(1983)。中國文學史論集(一)。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劉大杰(1974)。中國文學發達史。台北:臺灣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葉慶炳(1986)。中國文學史。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褚斌傑、公木。辭與賦。中國文學史百題。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張書文(1983)。楚辭到漢賦的演變。楚辭到漢賦的演變。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姜濤(1982)。中國文學欣賞全集。中國文學欣賞全集。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中國文化百科全書。中國文化百科全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胡雲翼(1975)。校訂本中國文學史。校訂本中國文學史。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王小虹(1986)。中國文學史探索 。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其他
1.(清)顧炎武。日知錄。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宋)黃伯思。東關餘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元)祝堯。古賦體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王更生(1985)。漫談楚辭與漢賦,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李曰剛(1967)。中國文學史,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