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試論唐代文人二重心理結構的形成與特色
書刊名:藝術學報
作者:黃惠菁 引用關係
作者(外文):Hwang, Hui-ching
出版日期:1997
卷期:60
頁次:頁191-206
主題關鍵詞:唐代文人二重心理結構狂放適意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1)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23
     中國古代士人階層因所處社會地位的特殊性,形成了二重心理結構--進取與隱逸 、狂放與適意。這種背反心態其實是存在著矛盾與衝突的。然配合當時的政治現實與思想潮流的 發展,這種心理格局也開始由衝突轉向調和,完成了對立的統一過程。隋唐以後,由於科舉制 度的實施,文人普遍具有參政的機會,其心理變化與政局輒有更密切的聯繫,宦海起伏自是別 為深刻,值此之際,各種思想的融攝,便適時地在人生進退過程中發揮作用,平衡背反心理, 藉以保全人格。從士風受制於世風,而士風又影響文風的關係來看,如能了解文人心理結構的 內涵與發展脈絡,進一步自然也就可以聯繫到其文學思想的主張,並掌握到大時代的美學動向 。
圖書
1.趙文潤(1992)。隋唐文化史。隋唐文化史。西安。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石俊、樓宇烈、方立天、許抗生(198710)。中國佛教思想資料選編。北京:新華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中國唐代文學學會、西北大學中文系、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90)。唐代文學研究。廣西。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羅宗強(1986)。隋唐五代思想史。上海。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張明非(1993)。唐音論藪。桂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羅宗強(1993)。隋唐五代文學史。隋唐五代文學史。北京。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皮朝綱、董運庭(199509)。禪宗的美學。高雄:麗文文化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李澤厚(1987)。美的歷程。谷風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董乃斌(1992)。李商隱的心靈世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張錫坤(199207)。禪與中國文學。吉林:吉林文化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陳伯海(199602)。唐詩學引論。上海市:東方出版中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歐陽修、宋祈(198003)。新唐書。臺北:鼎文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孫昌武(1991)。佛教與中國文學。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李從軍(1993)。唐代文學演變史。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金丹元(1993)。禪意與化境。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張伯偉(199209)。禪與詩學。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朱熹、趙順孫(198402)。論語纂疏。臺北:文史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韋鳳娟(1991)。悠然見南山:陶淵明與中國閒情。香港:中華書局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吳怡(1992)。禪與老莊。臺北:三民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王運熙、楊明(1994)。隋唐五代文學批評史。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莊周、郭慶藩、王孝魚(1985)。莊子集釋。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王績、康金聲、夏連保(1992)。王績集編年校注。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李澤厚(1988)。華夏美學。臺北:時報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尚定(1994)。走向盛唐。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劉昫(1980)。新校本舊唐書。臺北:鼎文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葛兆光(1991)。禪宗與中國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7.趙克堯(1993)。漢唐史論。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8.黃河濤(1994)。禪與中國藝術精神的嬗變。台北:商務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9.謝祥皓、劉宗賢(1994)。中國儒學。四川: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0.敏澤(1989)。中國美學思想史。齊魯書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1.張節末(1995)。狂與逸:中國古代知識份子的兩種人格特徵。東方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2.張立偉(1995)。歸去來兮:隱逸的文化透視。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3.葛曉音(1990)。漢唐文學的嬗變。北京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4.葛杰(1994)。王維、孟浩然詩選注。王維、孟浩然詩選注。上海。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5.龔克昌、彭重光(1984)。白居易詩文選注。白居易詩文選注。上海。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6.李淼(1993)。禪宗與中國古詩歌藝術。禪宗與中國古詩歌藝術。高雄。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7.任曉紅(1995)。禪與中國園林。禪與中國園林。北京。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8.蔡芳鹿(1995)。華夏聖學--儒學與中國文化。華夏聖學--儒學與中國文化。成都。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9.霍松林、傅璇琮(1992)。唐代文學研究年鑑--一九九一年。唐代文學研究年鑑--一九九一年。桂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0.霍松林、傅璇琮(1991)。唐代文學研究年鑑--一九八九年、一九九O年。唐代文學研究年鑑--一九八九年、一九九O年。桂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1.中國唐代文學學會、王維研究會(1992)。王維研究(第一輯)。王維研究(第一輯)。北京。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2.管雄(1990)。隋唐詩歌史論。隋唐詩歌史論。南京。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3.張步雲(1990)。唐代詩歌。唐代詩歌。合肥。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4.傅璇琮(1992)。唐詩論學叢稿。唐詩論學叢稿。哈爾濱。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其他
1.(北宋)司馬光(1982)。資治通鑑,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清)清聖祖(1992)。全唐詩,北京。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