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中晚唐傳奇研究:世變與現實的再現
作者:廖珮芸
作者(外文):PEI-YUN,LIAO
校院名稱:東海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文學系
指導教授:彭錦堂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14
主題關鍵詞:中晚唐傳奇世變再現現實士人歷史人生寓言愛情俠義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1)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240
盛唐時,人與自然、社會、自我的關係和諧,但這種關係,在安史亂後轉變。我們在中晚唐傳奇,窺見這種隔閡與衝突感。文學清楚再現當時的世界觀。這種變化在形式,也在內容與風格展現。本文取徑是先掌握世變後士人心態的重要特質:人與自然的疏離、人與社會的緊張、人與自我的對立,循此詮釋傳奇的作品深意。綜述所論,世變後確實產生現實與理想的分立,個人內在與在外的分裂。中晚唐傳奇再現世變的方式,可歸納為二點,其一為道德化,其二為內在化。這兩種敘述特質,使中晚唐傳奇展現與魏晉志怪、初盛唐傳奇、和宋明話本不同的風貌。道德化是對於人外在行為的約束,而內在化是尊重內在私我的獨立性,這兩種敘述語言積極作用,導致中晚唐傳奇突破魏晉志怪的志異結構,產生構築唐傳奇風格的力量。歷史敘事類型,多以議論時空和詠懷歷史的視角,展露批判性。人生寓言類型,著重重建現世的秩序感。而愛情傳奇類型,展現情與禮、情與法的矛盾,揭示中晚唐士人對於私我的重視。俠義敘述類型,則體現義與孝的反省,重新思索人倫新秩序。中晚唐傳奇之「奇」,不在題材,重要的是,以各種小說筆法揭露了世變後的現實已非盛唐情態,呈現一個深具複雜度與豐富性的閱讀空間。
一、傳統文獻(依時代排列):
(南朝宋)劉勰、範文瀾注,《文心雕龍》,臺北:明文書局,1982年
(北齊)顏之推,王利器集解,《顏氏家訓集解》,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唐)長孫無忌等奉敕撰,《唐律疏議》,北京:中華書局,1985 年。new window
(唐)劉餗撰、程毅中點校,《隋唐嘉話》,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
(唐)張鷟、趙守儼點校,《朝野僉載》,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
(唐)元稹,《元稹集》,臺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3年。
(唐)韓愈,馬茂元整理,《韓昌黎文集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年。
(唐)柳宗元,《柳宗元集》,北京:中華書局,1979年。
(唐)杜佑,《通典》,上海:商務印書館,1935年。
(唐)李肇,《唐國史補》,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
(唐)趙璘,《因話錄》,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
(唐)封演,趙貞信校注,《封氏聞見記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
(五代)王文裕,《開元天寶遺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
(五代)王定保,《唐摭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
(後晉)劉昫撰,《舊唐書》(新校本),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
(宋)歐陽修、宋祁合撰,《新唐書》(新校本),北京:中華書局,2003年。
(宋)司馬光編,《資治通鑑》,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5年。
(北宋)李昉編,《太平廣記》,北京:中華書局,1961年。
(南宋)洪邁,《容齋續筆》,吉林:吉林文史出版社,1994年。
(南宋)趙彥衛,傅根清點校,《雲麓漫鈔》,北京:中華書局,1996年。
(明)胡應麟,《少室山房筆叢》,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明)高棅,《唐詩品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
(明)吳訥,《文體序說三種》,臺北:大安出版社,1998年。
(清)董誥等編:《全唐文》,北京:中華書局,1983 年。
(清)彭定求編,《全唐詩》,北京:中華書局,1979年。


二、近人論著(依姓氏筆畫):
中央研究院編,《中央研究院成立五十周年紀念論文集》,臺北:中央研究院編輯委員會,1978年。
卞孝萱,《元稹年譜》,濟南:齊魯書社,1980年。
卞孝萱,《唐人小說與政治》,廈門:鷺江出版社,2003年。
卞孝萱,《唐傳奇新探》,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1年。
毛漢光,《中國中古社會史論》,臺北,聯經出版社,1988年。new window
毛漢光,《唐代研究論集》,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92年。
王立群,《中國古代山水遊記研究》,河南:河南大學出版社,1996年。
王汝濤編纂,《全唐小說》四冊,濟南:山東文藝出版社,1993年。
王秋桂編,《韓南中國古典小說論集》,臺北:聯經出版社,1979年。
王國良:《唐代小說敘錄》,臺北:嘉新水泥公司文化基金會,1979年。
王運熙,《漢魏六朝唐代文學論叢》,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2年。
王夢鷗,《唐人小說研究二集》,臺北:藝文印書館,1973年。
王夢鷗,《唐人小說研究三集》,臺北:藝文印書館,1974年。
王夢鷗,《唐人小說校釋》上、下冊,臺北:正中書局,1983年。
王夢鷗:《唐人小說研究》,臺北:藝文印書館,1971年。
石昌渝,《中國小說源流考》,北京:三聯書社,1994年。
石昌渝,《中國小說源流論》,北京:三聯書局,1994年。
江守義,《唐傳奇敘事》,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6。
池萬興、劉懷榮,《夢逝難尋唐代文人心態史研究》,石家莊:河北教育,2001年。
何啟民,《中國文化新論》,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82 年。
何啟明,《中古門第論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78年。
余英時,《士與中國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
吳志達,《中國文言小說史》,濟南:齊魯書社,2005年。
吳志達,《唐人傳奇》,臺北:木鐸出版社,1983年。
吳宗國,《唐代科舉制度研究》,瀋陽:遼寧大學出版社,1992 年。
李宗為,《唐人傳奇》,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李軍均,《傳奇小說文體研究》,武漢: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07年。
李時人編校,《全唐五代小說》,山西:陝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
李浩,《唐代關中士族與文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年。
李鈞軍,《傳奇小說文體研究》,武漢:華中科技大學,2007年。
李劍國,《唐五代志怪傳奇敘錄》(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1993年。
李豐楙,《誤入與謫降:六朝隋唐道教文學論集》,台北:學生書局,1996 年。
李鵬飛,《唐代非寫實小說之類型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
汪辟疆,《唐人小說》,臺北:河洛圖書,1974年。
周紹良,《唐傳奇箋證》,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0年。
周勛初,《唐代筆記小說考索》,江蘇:江蘇古籍出版社,1996。
林保淳,《俠與中國文化》,臺北:台灣學生書局,1993年。
青木正兒著、隋樹森譯,《中國文學概說》,臺北:開明書局,1954年。
侯忠義,《隋唐五代小說史緒論》,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7年。
侯忠義:《中國文言小說史》,北京:北京大學,1990年。
俞鋼,《唐代文言小說與科舉制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
前野直彬,《中國小說史考》,東京:秋山書店,1975年。
柯慶明,《境界的追求》,臺北:聯經出版社,1977年。
胡懷琛,《中國小說概論》,北京:中國書店,1985年。
苗壯,《筆記小說史》,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年。
唐長孺,《魏晉南北朝隋史三論》,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1993年。
孫昌武,《唐代古文運動通論》,北京:百花文藝出版社,1983年。.
孫昌武,《隋唐五代文化史》,上海:東方出版中心,2007年5月。
孫學堂,《中國文學精神(唐代卷)》,山東:山東教育出版社,2003年。
袁行霈編,《中國文學史第一卷》,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
馬自力,《中唐文人之社會角色與文學活動》,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年。
馬浩銘,《唐代社會與元白文學集團關係之研究》,臺北:學生書局,1991年。
區小強,《劍心俠膽:唐代詩人的文化精神與人生意趣》,山東:濟南出版社,2002年。
康來新,《發跡變態:宋人小說學論稿》,臺北:大安出版社,1996年。
康韻梅,《唐代小說承衍的敘事研究》,臺北:里仁出版社,2005年。new window
張京媛,《新歷史主義與文學批評》,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3年。
張京媛主編,《當代女性主義文學批評》,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2年。
張榮芳,《唐代的史館與史書》,臺北,東吳大學中國學術著作獎助委員會,1984年。
許麗芳,《古典短篇小說之韻文》,臺北:里仁書局,2001年。
逢甲大學中文系主編,《六朝隋唐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文史哲出版社,2004年。
郭英德,《中國古代文體學論稿》,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
郭箴一,《中國小說史》,香港:泰興書局,1961年。
陳文新,《文言小說審美發展史》,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2年。
陳文新,《傳統小說與小說傳統》,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5年。
陳平原,《中國小說敘事模式的轉變》,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
陳珏,《初唐傳奇文鉤沈》,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陳弱水,《唐代文士與中國思想的轉型》,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9年。
陳弱水,《唐代的婦女文化與家庭生活》,臺北:允晨文化,2007年。new window
陳寅恪,《元白詩箋證稿》,北京:三聯書局,2001年。
陳寅恪,《金明館叢稿初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年。
陳寅恪,《唐代政治史述論稿》,臺北:台灣商務,1967年。
陳寅恪,《讀書劄記二集》,北京:三聯書局,2001年。
傅樂成,《漢唐史論集》,臺北:聯經出版社,1995年。new window
傅璿琮,《唐代科舉與文學》,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4年。
傅璿琮、李一飛、陶敏合編,《唐五代文學編年史.中唐卷》,瀋陽:遼海出版社,1998年。
喬象鐘、陳鐵民編,《唐代文學史(上)》,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5年。
曾祖蔭,《中國佛教與美學》,臺北:文津出版社,1991 年。
程千帆,《唐代進士行卷與文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
程國賦,《唐五代小說的文化闡釋》,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2年。
程國賦,《唐代小說與中古文化》,臺北:文津出版社,2000年。new window
程國賦,《唐代小說嬗變研究》,廣州:廣州人民出版社,1997年。
程毅中,《古小說簡目》,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
程毅中,《宋元小說研究》,南京:江蘇古籍,1998年。
程毅中,《唐代小說史》,北京:人民文學,2003年。
程毅中,《唐代小說史話》,北京:文化藝術,1990年。
程毅中主編,《神怪情俠的藝術世界:中國古代小說流派漫話》,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94年。
童慶炳,《文體語文體的創造》,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
逯耀東,《魏晉史學的思想與社會基礎》,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new window
黃世中,《古代詩人情感心態研究》,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1990年。
黃東陽,《唐五代記異小說的文化闡釋》,臺北:秀威科技,2007年。new window
楊昌年,《唐傳奇名篇析評》,臺北:理仁書局,2003年。
楊義,《中國古典小說史論》,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8年。
祿欽立,《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
葉慶炳,《晚鳴軒論文集》,臺北:大安出版社,1996年。
董乃斌,《中國古典小說的文體獨立》,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4年。
詹丹,《紅樓夢與中國古代小說研究》,上海:華東大學出版社,2004年。
寧宗一主編,《中國小說學通論》,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5。
廖美雲,《唐妓研究》,臺北:學生書局,1995年。
榮新江編,《唐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
臺灣大學中文系、成功大學中文系編,《遨遊在中古文化的場域:六朝唐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里仁書局,2004年。
劉俊文主編,《日本中青年學者論中國史(六朝隋唐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劉開榮,《唐代小說研究》,臺北:商務印書館,1947年。new window
劉瑛,《唐代傳奇研究》,臺北:聯經出版社,2006年。new window
劉瑛,《唐代傳奇研究續集》,臺北:聯經出版社,2006年。new window
樂蘅軍,《意志與命運:中國古典小說世界觀綜論》,臺北:大安出版社,2003年。new window
歐麗娟,《唐詩的樂園意識》,臺北:里仁出版社,2000年。
蔣伯潛,《體裁與風格》,臺北:世界書局,1982年。
鄧小軍,《唐代文學的文化精神》,臺北:文津,1992年。
鄭振鐸,《中國文學中的小說傳統》,臺北:木鐸出版社,1985年。
魯迅,《唐宋傳奇集》,北京:新華書局,1954年。
魯迅,《魯迅小說史論文集》,臺北:理仁書局,1992年。
蕭滌非主編,《唐代文學論叢》,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1984年。
錢中文,《文學理論發展論》,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89年。
錢穆,《中國文化導論》,臺北:商務印書館,1994年。
錢穆,《中國學術史論叢》,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81年。
靜宜文理學院中國古典小說研究中心編,《中國古典小說研究專集(四)》,臺北:聯經出版社,1982年。
薛洪勣,《傳奇小說史》,杭州:浙江古籍,1998年。
羅宗強,《隋唐五代文學思想史》,北京:中華書局,2003年。
羅根澤,《隋唐文學批評史》,重慶:商務印書館,1943年。
羅龍治,《進士科與唐代的文學社會》,臺北:國立台灣大學文學院,1971年。new window
羅羅聯添,《唐代文學論集》下冊,臺北:學生書局,1989年。
嚴耕望,《唐史研究叢稿》,香港:新亞研究所,1969年。
龔鵬程,《中國小說史論》,臺北:台灣學生書局,2003年。new window
龔鵬程,《唐代思潮》,宜蘭:佛光人文社會學院,2001年。
龔鵬程、張火慶著,《中國小說史論叢》,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4年。new window



三、西方譯著:
亞倫‧強恩(Allen G. Johnson)著,成令方、林鶴齡、吳嘉苓譯,《見樹又見林:社會學作為一種生活、實踐與承諾》(The Forest and the Trees),臺北:群學出版社,2003年。
鮑無剛(Bauer, Wolfgang)著、嚴蓓雯、韓雪臨、吳德祖翻譯《中國人的幸福觀》,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4。
包弼德(Petre K .Bol)著,劉寧譯,《斯文:唐宋思想的轉型》,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1年。
宇文所安(Stephen Owen)著、陳引馳、陳磊譯、田曉菲校,《中國中世紀的終結(The End of the Chinese Middle Ages)》,北京:三聯書局,2006年。
倪豪士著(William H. Nienhauser, Jr.),《傳記與小說 : 唐代文學比較論集》,臺北:南天出版社,1995年。
楊曉山著、文韜翻譯,《私人領域的變形:唐宋詩歌中的園林與玩好》(Metamorphosis of the private sphere gardens and objects in Tang-Song poetry),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8年。



四、期刊:
包弼德(Petre K .Bol),《唐宋轉型的反思:以思想的變化為主》,《中國學術》第三輯, 2000年7月 。
倪豪士(William H. Nienhauser,Jr.),〈韓愈<毛穎傳>的寓言讀法〉,《遠東》第23卷第2期,1976年。
丁永忠,〈長恨歌古今帝妃婚戀與個人情愛自傷的結晶----白居易長恨歌創作動因探微的討論〉,《重慶教育學院學報》第20卷第5期,2007年9月。
丁毅、文超,〈長恨歌評價之管窺〉,《蘇州大學學報》第4期,1984年。
毛漢光〈從士族籍貫遷移看唐代士族之中央化〉,《中央研究院史語所集刊》第52本第3分1981年。new window
毛漢光,〈論安史亂後河北地區之社會與文化—舉在籍大士族為例〉,《晚唐的社會與文化》,1990年。
毛漢光,〈關隴集團婚姻圈之研究-以王室婚姻關係文中心〉,《史語所集刊》第61本第1分, 1990年。new window
王小琳,〈論唐代傳奇創作活動的特徵及其對傳奇敘事的影響〉,《中山人文學報》第九期,1999年8月。new window
王小琳,〈唐代「傳奇」名稱問題辨析〉,《國立中山大學人文學報》第3期,1995年。new window
王冉冉,〈詩文小說溯源〉,《南陽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二卷第五期,2003年5月。
王運熙,〈簡論唐傳奇和漢魏六朝雜傳的關係〉,收於《中西學術》第二輯,1996年。
石育良,〈唐傳奇中的兩性故事〉,《中山大學學報》第4期,2003年。
安小蘭,〈中唐傳奇小說繁榮原因初探〉,《安徽教育學院學報》第四期,1995年。
吳偉斌,〈鶯鶯傳寫作時間淺探〉,《南京師大學報》第1期,1986年。
吳偉斌,〈張生即元稹自寓說質疑〉,《中州學刊》第2期,1987年。
吳偉斌,〈再論張生非元稹自寓〉,《貴州文史叢刊》第 2期,1990年。
吳偉斌,〈論鶯鶯傳〉,《揚州師範學報》第 1期,1991年。
呂正惠,〈長恨歌的秘密----白居易早年戀情的投影〉,收於《詩書畫》雜誌第五期,2012年7月。
宋大川,《略論唐代士人的隱居讀書》,《史學月刊》,1989年2月。
宋德熹,〈論武后冊立和唐初東西社會集團的因果關係〉,《史轍》第三期,1980年。
宋德熹,〈關隴集團中代北外戚家族的角色與地位〉,《大陸雜誌》第八十五卷第六期,(1993年)。
宋德熹,〈關隴集團政權中的河南竇氏〉,《興大文史學報》第二十二期,1992年。
李時人,〈二十世紀唐五代小說研究的回顧〉,〈零陵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第20卷第4期,1999年10月。
李隆獻,〈隋唐時期復仇與法律互涉的省察與詮釋〉,《成大中文學報》第二十期,2008年4月。new window
汪聚應,〈中國俠的歷史文化詮釋〉,《社會科學評論》,2008 年。
周武,〈唐宋轉型中的文與道——包弼德教授訪談錄〉,載《社會科學》第7期,2003年。
林佳燕,〈文學異質空間的設置與營構:李賀鬼詩之奇詭風格成因考論〉,收於《人文與社會學報》第一卷第九期,2006年12月。new window
武麗霞,〈論唐傳奇的雜傳特質〉,《西南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3期,2004年。
侯旭東,〈東晉南北朝佛教天堂地獄觀念的傳播與影響——以遊冥間傳聞為中心〉,《佛學研究》1999年。
施子瑜,〈柳宗元年譜〉,《武漢大學學報》第一期,1957年。
胥洪泉,〈鶯鶯傳研究百年回顧〉,《涪陵師範學院學報》第22卷第1期,2006年1月。
孫遜、潘建國,〈唐傳奇文體考辨〉,《文學遺產》6期,1999年。
祖國頌,〈民間想像、士族慾望與文人敘事----試析李娃傳的大團圓結局〉,《福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1期,2009年。
高永年,〈唐代敘事詩繁榮之原因〉,《南京師大學報》,1983年8月。
康韻梅,〈唐人小說中的人生觀照〉,《國家文官學院T&D飛訊》第128期,2011年10月1日。
康韻梅,〈唐代古文與小說的交涉----以韓愈、柳宗元的作品為考察中心〉,《台大文史哲學報》第六十八期,2008年5月。new window
康韻梅,〈試以敘事動機論〈南柯太守傳〉的藝術效果──以〈楊林〉、〈盧汾〉、〈枕中記為參照的考察〉,《台大中文學報》第 19 期,2003 年 12 月。
康韻梅,〈鶯鶯傳情愛世界及其構設〉,《文史哲學報》第44期,1996年。new window
康韻梅,〈小說敘事與歷史敘事之異同—對吳保安、謝小娥故事的論析〉,《臺大中文學報》第 24 期,2006 年 6 月。new window
張軍,〈長恨哭為湘靈─白居易〈長恨歌〉抒情客體論〉,《南昌大學學報》第2期,2002年。
張高評,〈五十年來唐宋文學研究的回顧與前瞻〉,《漢學研究通訊》20 卷1 期,2001年2月。new window
張國剛,〈唐宋變革與歷史分期〉,《史學集刊》第1期,2006年。
張國剛,〈略論唐宋變革的時代特徵〉,《江漢論壇》第2期,2006年。
張漢良,〈「楊林」故事系列的原形結構〉,《中外文學》卷3第11期,1975年4月。new window
曹家琪,〈崔鶯鶯、元稹、鶯鶯傳〉,《光明日報》1954年9月14日,
許建崑,〈唐傳奇歷史素材的借取與再創:以王維、王之渙故事為例〉,《東海中文學報》第20期,2008年7月。new window
許總,〈崔鶯鶯家世及行蹤辨正〉,《中國典籍與文化》1期,2003年。
郭英德,〈中國古代文人集團論綱〉,《中國文化研究》總刊第12期,1996年。
陳友冰,〈李賀神鬼詩的定量分析〉,《文學評論》第1期,2004年。
陳玨,〈中唐傳奇文「辨體」---- 從「陳寅恪命題」出發〉,《漢學研究》第25卷第2期,2007年12月。
陳家煌,〈論中唐「詩人概念」與「詩人身份」〉,《文與哲》第十七期,2012年12月)。new window
傅錫壬,〈試探李娃傳的寫作動機和時代〉,《淡江學報》第20期,1983年。
曾祥麟,〈張生不是無情種:關於元稹〈鶯鶯傳〉〉,《貴州民族學院學報》第3期,1989年
程毅中,〈唐宋傳奇本事歌行拾零〉,《文學評論》第三期,1978年。
程毅中,〈略述唐代小說的整理工作〉,《唐代文學研究年鑒》1986年。
逯耀東,〈史傳論贊與「史記」「太史公曰」〉,《新史學》第三卷第二期,1993年6月。new window
馮孟琦,〈20世紀80年代以來我國唐代傳奇小說研究綜述〉,《華南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一期,2004年。
黃惠菁,〈試論唐代文人二重心理結構的形成與特色〉,《藝術學報》第60期,1997年6 月。new window
楊為綱,〈世風、士風與唐代婚戀傳奇的流傳與接受——以歐陽詹與太原妓傳聞為中心的比較研究〉,《中國文化研究》2009年第1期。
寧宗一,〈崔鶯鶯:妓女?外國人?〉,《光明日報》2003年6月26日。
熊明,〈從漢魏六朝雜傳到唐人傳奇〉,《社會科學輯刊》5期,2005年。
熊明,〈六朝雜傳與傳奇體制〉,《武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5期,2001年。熊明,〈略論雜傳之淵源及其流變〉,《遼寧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4期,2003年。
歐麗娟,〈論紅樓夢中的度脫模式與啟蒙進程〉,《成大中文學報》第三十二期,2011年3月。new window
蔡妙真,〈唐傳奇李娃傳的神話學解釋〉,《師大學報》第55期第1卷,2010年3月。
蔣宜芳,〈唐人小說研究論著簡目〉,《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第六卷一期,1996年。new window
羅聯添,〈唐代文學史兩個問題探討〉,《書目季刊》11卷3期,1977年12月。
羅聯添,〈唐代進士科試詩賦的開始及其相關問題〉,《中國歷史學會史學集刊》第17期,1985年5月。new window
鍾來因,〈長恨歌的創作心裡與創作契機〉,《江西社會科學》第3期,1985年。王用中,〈白居易初戀悲劇與長恨歌的創作〉,《西北大學學報》第二期,1997年。
鍾慧玲,〈為郎憔悴卻羞郎:論〈鶯鶯傳〉中的人物造型及元稹的愛情觀〉,《東海中文學報》第11期,1994年12月。new window



五、博碩士論文:
逯耀東,《魏晉史學的轉變及其特色:以雜傳為範圍所作的分析》,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71年。new window
呂正惠,《元和詩人研究》,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83年。new window
宋德熹,《關隴集團中的代北外戚家族研究—以獨孤氏及竇氏為例》,台灣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1991年。
劉苑如,《六朝志怪的文類研究:導異為常的想像過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6年。new window
王小琳,《唐代傳奇敘事模式研究》,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8年。new window
吳瑾,《唐傳奇中的凝視問題》,首都師範大學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碩士論文,2007年6月。
陳玉萍,《中國古典短篇小說中的詩文關係與抒情性》,台大中國文學系所中國文學所博士論文,2009年。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