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離騷」「求女」試解
書刊名:臺北科技大學學報
作者:陳成文 引用關係
出版日期:1998
卷期:31:2
頁次:頁327-343
主題關鍵詞:離騷求女屈原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4
  • 點閱點閱:167
     歷來對於〈離騷〉「求女」一節的理解,或以為「求賢臣」, 或以為「求賢君」 ,或以為「求通君側之人」等,眾說紛紜,莫衷一是。因此,對於「求女」的意涵,仍有可 商之處。本文嘗試從屈原的身世遭遇、〈離騷〉的文例與〈離騷〉全文的結構等三方面加以 考察:就屈原的身世遭遇而言,屈原忠而見謗,導致與楚懷王的關係轉趨疏遠,但楚國群臣 的墮落變節,關鍵在於楚懷王不辨忠佞,故屈原屢次勸喻懷王,足見其事君之忠;就〈離騷 〉的文例而言,〈離騷〉時以男女婚戀比喻君臣關係,衡諸屈原其他作品,亦不乏其例;就 〈離騷〉全文結構言,由〈離騷〉前半部對楚國黑暗政治的描敘到後半部設想遠遊擇君之舉 ,「求女」一節正是承上啟下的關鍵,將「求女」解為「求君」,正可見出離騷全文首尾呼 應,鋪排直下、脈絡分明的嚴密結構。因此,〈離騷〉所謂「求女」實乃屈原藉由男女對於 愛情的追求,託寓得君行道的熱切期望,隱喻屈原對懷王的愛慕與嚮往。
期刊論文
1.臺靜農(19770300)。讀騷析疑。東吳文史學報,2,1-33。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周師鳳五。離騷「黨人」臆解。幼獅學誌,17(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張亨。離騷輯校。國立臺灣大學文史哲學報,13。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葉珊。服飾的象徵與追求—「離騷」與「仙后」的比較研究。純文學,8(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陳怡良。離騷的建構結構及藝術成就。成功大學學報,1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高誘。呂氏春秋。臺北市: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葉維廉(1977)。中國古典文學比較研究。臺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游國恩(1993)。離騷纂義。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傅錫壬(1987)。山川寂寞衣冠淚:屈原的悲歌世界。臺北:時報文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張崇琛(199312)。楚辭文化探微。北京:新華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金開誠(1992)。屈原辭研究。江蘇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馬茂元(1985)。楚辭注釋。臺北:文津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屈原、王逸(1974)。楚辭章句。臺北:藝文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屈原、朱熹(1987)。楚辭集注。臺北:文津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聶石樵(1992)。屈原論稿。屈原論稿。北京。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游國恩。屈賦的比興作風。中國文學史論文精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彭毅。屈原作品中隱喻和象徵的探討。文學評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張軍(1994)。楚辭神話原型研究。楚辭神話原型研究。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周建忠(1994)。楚辭論稿。楚辭論稿。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游國恩(1979)。楚辭集釋。楚辭集釋。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羅聯添(1985)。中國文學史論文選集。中國文學史論文選集。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彭毅。屈原作品中隱逸和象徵的探討。文學評論(第一集)。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其他
1.(劉宋)范曄。後漢書,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宋)洪興祖(1986)。楚辭補註,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史記。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戰國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烈女傳。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清)譚獻。復堂詞錄序。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