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文白雜配與析層擬測
作者:王洪君
書刊名:山高水長 : 丁邦新先生七秩壽慶論文集;上冊;何大安, 張洪年, 潘悟雲, 吳福祥 (編輯)
頁次:351-370
出版日期:2006
出版項:臺北市:中央研究院語言學研究所
主題關鍵詞:文白雜配層次析層擬測原始閩語山西方言
學門:語言學
資料類型:專書論文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11
本文指出,漢語文讀層不同於印歐語借詞層的主要特點,是文讀以聲韻調為單位而不是以詞或字為單位傳播,從而漢語同一字音中的聲韻調可以文白雜配。這一特點決定了漢語方言的析層擬測只能以聲韻調為單位。以字詞為單位析層會錯析層次,使得原始語的擬測多出許多音類。最後,作者總結了自己在山西方言研究中所用的析層擬測法的工作程式。
期刊論文
1.Sagart, Laurent、Xu, Shixuan(2001)。History through loanwords: the loan correspondences between Hani and Chinese。Cahiers de Linguistique-Asie Orientale,30(1),3-54。  new window
2.王洪君(1992)。文白異讀與疊置式音變。語言學論叢,17,122-15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王洪君(1991)。陽聲韻在山西方言中的演變。語文研究,1991(4),40-4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王洪君(1992)。陽聲韻在山西方言中的演變。語文研究,1992(1),39-5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Wang, William S Y.(1969)。Competing changes as a cause of residu。Language,45(1),9-25。  new window
6.Norman, Jerry(1974)。The Initials of Proto-Min。中國語言學報,2(1),27-36。  new window
7.王福堂(20040300)。徽州方言的性質和歸屬。中國語文研究,2004(1)=17,1-7。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徐通鏘、王洪君(1986)。說"變異"--山西祁縣方言的音系特點及其對音變理論研究的啟示。語言研究,1986(1),42-6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王福堂(2003)。漢語方言語音中的層次。語言學論叢,27,1-1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羅杰瑞(1979)。閩語詞彙的時代層次。方言,1979(4),268-27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王洪君(1999)。從開口--等重韻的現代反映形式看漢語方言的歷史關係。語文研究,1999(1),61-7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王洪君(1987)。山西聞喜方言與宋西北方音。中國語文,1987(1),24-3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王洪君(1990)。入聲韻在山西方言中的演變。語文研究,1990(1),8-1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喬全生(2004)。現代晉方言與唐五代西北方言的親緣關係。中國語文,2004(3),262-26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會議論文
1.王洪君(1994)。從開口--等重韻的現代反映形式看漢語方言的歷史關係。第十二屆全國聲韻學年會會議論文。臺灣新竹。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學位論文
1.伍巍(1994)。論徽州方音(博士論文)。暨南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王洪君(1986)。文白異讀與疊置式音變(碩士論文)。北京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梅耶、岑麒祥(1957)。歷史語言學中的比較方法。北京:科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曹志耘(1996)。嚴州方言研究。東京:好文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陳保亞(1996)。論語言接觸與語言聯盟。北京:語文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