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中古 -r- 介音消失所引起的連鎖變化
作者:黃笑山
書刊名:山高水長 : 丁邦新先生七秩壽慶論文集;下冊;何大安, 張洪年, 潘悟雲, 吳福祥 (編輯)
頁次:907-919
出版日期:2006
出版項:臺北市:中央研究院語言學研究所
主題關鍵詞:中古介音捲舌化顎化輕唇化連鎖變化
學門:語言學
資料類型:專書論文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22
上古 Cr- 類複輔音中的 r 到中古時期被再分析成介音,中古 -ɹ- 介音消失是一個擴散的過程,《切韻》所記錄臻韻獨立是這個過程的開始,隨後出現了“莊三化二"的具有歷史階段性的演變。中古 -ɹ- 的消失可能不止是一個獨立的變化,許多中古後期的重要音變可能是在同一動力推動下的連鎖變化,涉及三等韻、純四等韻、二等韻開口的唇牙喉音顎化,有可能是受到 -ɹ-介音失落形成的壓力推動的;顎音舌尖化與知莊組合流又跟顎化的壓力有一定關係;純三等韻和混合三等韻的輕唇化也可能跟 r 演化成 [j] 是同一趨勢;喻三喻四合併跟這一系列變化也不無關係。
期刊論文
1.Ohala, John J.(1978)。Southern Banta vs. the world: the case of palatalization or labials。Proceeding of the Berkeley Linguistic Society,4,370-386。  new window
2.黃笑山(1996)。〈切韻〉三等韻的分類問題。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6(4),79-8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黃笑山(1999)。漢語中古音研究述評。古漢語研究,1999(3),15-2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黃笑山(2002)。中古二等韻介音和切韻元音數量。浙江大學學報,32(1),30-3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丁邦新(1997)。重紐的介音差異。聲韻論叢,6,37-62。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施向東(1983)。玄奘譯著中的梵漢對音和唐初中原方音。語言研究,1983(1),27-4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學位論文
1.黃笑山(1991)。切韻和中唐五代音位系統(博士論文)。廈門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方孝岳(1979)。漢語語音史槪要。香港: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黃笑山(1995)。《切韻》和中唐五代音位系統。台北:文津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陸志韋(1947)。古音說略。北平:哈佛燕京學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Pulleyblank, Edwin G.(1984)。Middle Chinese: A Study in Historical Phonology。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 Press。  new window
5.Ladefoged, Peter(2001)。A Course in Phonetics。Harcourt Brace Jovanovich College Publishers。  new window
6.李榮(1956)。切韻音系。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邵榮芬(1982)。切韻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Ladefoged, Peter、Maddieson, Ian(1996)。The Sounds of the World's Languages。Blackwell Publishers Ltd.。  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陸志韋(1985)。古音說略。陸志韋語言學著作集。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