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論斯賓諾莎實體學說的內在性預設
書刊名:哲學研究
作者:李華常泓
出版日期:2017
卷期:2017(7)
頁次:99-106
主題關鍵詞:斯賓諾莎實體內在性身心關系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1
如果我們要把握斯賓諾莎實體的層級結構與傳統層級宇宙觀的異同,以及它與后來的近代德國思想與現代的一些思想后裔(如尼采、德勒茲)之間的深層關聯,就不能僅從前現代或當代的立場出發看待它,而要考慮到斯賓諾莎的原初思想情境,即為奠定內在性世界觀而構造實體與樣式相互支撐的功能結構體。我們首先探討斯賓諾莎實體學說的關鍵,再通過實體與樣式之間的關系澄清斯賓諾莎實體學說的內在性預設,最后以身心關系為例具體展示這種內在性預設的深刻影響。
期刊論文
1.雷思溫(2015)。笛卡爾永恒真理創造學說的內在悖論。世界哲學,2015(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李華(2015)。我思、上帝與世界--論「笛卡爾循環」的內在性根據。雲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吳增定(2013)。斯賓諾莎哲學中的實體與樣態。雲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黑格爾、楊一之(1966)。邏輯學。北京: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De Spinoza, Baruch、賀麟(1997)。倫理學。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康德、鄧曉芒(2004)。純粹理性批判。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Tugendhat, E.、Gorner, P. A.(1982)。Traditional and Analytical Philosophy: Lectures on the Philosophy of Langua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