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三年之喪中的君、父之義--以早期儒家禮學為中心
書刊名:哲學研究
作者:孟慶楠
出版日期:2017
卷期:2017(11)
頁次:67-72
主題關鍵詞:三年之喪尊尊親親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3
三年之喪作為至重的喪儀,規范著最重要的人倫角色與人倫關系。而早期儒家在對三年之喪及其成立依據的闡論中,表達著對君、父角色以及二者關系的認識,呈現出了多元的思路與看法。《儀禮·喪服傳》以"至尊"這樣一種單一的原則來定位君、父的地位,而《禮記·喪服四制》則主張在門內優先以恩仁的原則事父,在門外優先以理義的原則事君。事父、事君都包含敬重之義,事父也由此成為事君所效法的模型。《荀子·禮論》不同于臣為君服的禮制,轉而在君民關系中探討三年之喪的依據。荀子認為,君主兼具父與母的教、養之功,故民對于君主既尊且親。
圖書
1.北京國家文物局古文獻研究室(1980)。馬王堆漢墓帛書。北京:文物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999)。論語注疏。北京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1999)。禮記正義。北京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1999)。孟子注疏。北京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王先謙(1988)。荀子集解。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錢玄(1996)。三禮通論。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李學勤(1999)。周禮注疏。北京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鄭玄、賈公彥(1999)。儀禮注疏。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丁鼎(2003)。儀禮.喪服考論。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