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文學史接受視野中的《圍城》問題研究
書刊名:文學評論
作者:房偉
出版日期:2017
卷期:2017(4)
頁次:202-211
主題關鍵詞:圍城錢鍾書文學史接受文學性歷史化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1
《圍城》的文學史接受,暴露了中國現當代文學學科建構的內在衝突。20世紀40年代,由於文本異質性,《圍城》在無處安放中銷聲匿跡;新時期《圍城》重版,呈現了現代文學重構傳統、改寫當代文學經典標準的運行軌跡;20世紀90年代,《圍城》既是專業智者的"心像",也是消費主義與後現代想像的"實驗品",更是當代文學質疑現代文學規範的爭議之作。然而,《圍城》對"學者小說"的類型開拓,對理性精神的推崇,連結東西方文化的現代想像,對意識形態的反諷,依然未成為文學史建構的重點。只有堅持"文學性"與"歷史化"雙重標準,中國現當代文學才能包容異質元素,真正演進為成熟的文學史形態。
期刊論文
1.曠新年(2003)。「重寫文學史」的終結與中國現代文學研究轉型。南方文壇,2003(1),3-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張法、王一川、張頤武(1994)。從現代性到中華性。文藝爭鳴,1994(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李楊(2003)。文學分期中的知識譜系學問題--從"當代文學"的"說法"談起。文學評論,2003(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陳思廣(2013)。〈圍城〉接受的四個視閾--1979-2011年的〈圍城〉研究。新疆大學學報(哲學.人文社會科學版),2013(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胡慧翼(2003)。近20年的對錢鐘書的三次接受高潮及其嬗變。咸寧學院學報,2003(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石堅(1999)。90年代以來〈圍城〉研究綜述。湖南師範大學學報,1999(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姜源傅、張小萍(2005)。共名與無名:接受語境的嬗變--解讀〈圍城〉之二。玉溪師範學院學報,2005(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閻浩崗(2004)。關於〈圍城〉的文學史地位。江南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4(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鄭朝宗(1948)。〈圍城〉與Tom Jones。觀察,5(1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李洪岩(1995)。〈圍城〉不是學人小說。博覽群書,1995(1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沈鵬年(1981)。〈圍城〉引起的回憶。讀書,1981(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陳思廣(2012)。〈圍城〉出版初期的臧否之聲。文學教育,2012(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方典(1948)。論香粉鋪之類。橫眉小輯,1948(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熊昕(1949)。我看〈圍城〉。民訊,1949(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謝桃坊(2004)。中國現代文學研究的文獻問題--以〈圍城〉為例。學習與探索,2004(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郭沫若(1948)。斥反動文藝。大眾文藝叢刊,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熊飛宇(2011)。〈圍城〉的早期批評談片。博覽群書,2011(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何啟治(2010)。〈圍城〉曾經沉寂30年。讀書文摘,2010(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段晉麗(2011)。價值學視閾下的文學翻譯批評--以〈圍城〉英譯本為例。時代文學,2011(1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胡慧翼(2003)。近20年大陸"錢鐘書熱"的文化剖析。學術探索,2003(1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溫儒敏(1989)。"圍城"的三重意蘊。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1989(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黃子平、陳平原、錢理群(1985)。論"20世紀中國文學"。文學評論,1985(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張清華(1995)。啟蒙神話的坍塌和殖民神話的反諷--〈圍城〉主題與文化策略新論。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1995(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高波(2009)。〈圍城〉版本探疑。科技風,2009(1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金宏宇(2003)。〈圍城〉的修改與版本本性。江漢論壇,2003(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舒建華(1997)。論錢鐘書的文學創作。文學評論,1997(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7.倪文尖(1992)。女人圍的城與圍女人的城。上海文論,1992(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8.陳一輝(1993)。〈圍城〉:從小說到螢屏--影視劇改編藝術論之一。杭州大學學報,1993(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9.郜元寶(2001)。尚未完成的"現代"--也談中國現當代文學的分期。復旦學報,2001(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0.馮光廉(2013)。中國現代文學是最佳學科名稱。山東師範大學學報,2013(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1.程光煒(2007)。當代文學學科的認同與分歧反思。文藝研究,2007(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2.吳義勤(2008)。新世紀中國當代文學研究的現狀與問題。文藝研究,2008(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賀桂梅(2010)。「新啟蒙」知識檔案:80年代中國文化研究。北京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程光煒(2011)。當代文學的「歷史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Jauss, Hans-Robert、Holub, Robert C.、周寧、金元浦、滕守堯(1987)。接受美學與接受理論。遼寧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司馬長風(1978)。中國新文學史。香港:昭明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錢理群、溫儒敏、吳福輝(1998)。中國現代文學三十年。北京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夏志清(1979)。中國現代小說史。香港:友聯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伽達默爾、洪漢鼎(2004)。真理與方法。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胡河清(1995)。真精神與舊途徑---錢鐘書的人文思想。河北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顧斌、范勁(2008)。二十世紀中國文學史。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胡志德、張晨(1990)。錢鐘書論。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周錦(1980)。〈圍城〉研究.題記。臺灣成文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查建英(2006)。八十年代:訪談錄。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張明亮(1997)。槐陰下的幻境--論〈圍城〉的敘事與虛構。河北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米歇爾.福柯、嚴鋒(1997)。權力的眼睛--福科訪談錄。上海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Connerton, Paul、納日碧力戈(2000)。社會如何記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竹內好、孫歌、李冬木、趙京華(2005)。近代的超克。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其他
1.劉濤(20130218)。以古典文論回應現實--錢鍾書〈詩可以怨〉的三種讀法。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房偉(20130218)。錢鐘書與王小波。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錢鍾書(1947)。[圍城]初版序言。圍城。上海晨光出版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楊絳(2004)。錢鐘書與〈圍城〉。楊絳文集。人民文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張羽。從〈圍城〉看錢鍾書。由於愛。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耿德華(1991)。反浪漫主義作家錢鐘書。錢鐘書和他的〈圍城〉--美國學者論錢鐘書。中國和平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