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試說“海昏”
書刊名:中國史研究
作者:王澤文
出版日期:2016
卷期:2016(4)
頁次:15-28
主題關鍵詞:海昏柞伯鼎昏邑南國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4
  • 點閱點閱:1
本文分析了關於西漢海昏地名來歷的幾種說法,提出新的解釋,認為海昏地名與西周青銅器柞伯鼎銘文中的地名"昏"有關,並從名稱、銘文中涉及的地理位置、資源的爭奪和地形地貌、文例等方面進行初步論證。
期刊論文
1.李學勤(2011)。湖北隨州葉家山西周墓地筆談。文物,2011(11),64-7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李學勤(1997)。談盂方鼎及其他。文物,1997(12),55-5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譚其驤、張修桂(1982)。鄱陽湖演變的歷史過程。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1982(2),42-5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陳賢一(1982)。黃陂魯臺山西周文化剖析。江漢考古,1982(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黃天樹(20061200)。柞伯鼎銘文補釋。中國文字,新32,33-40。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張亞初(1984)。論魯臺山西周墓的年代與族屬。江漢考古,1984(2),23-2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黎傳緒(2008)。解說海昏國。中學歷史教學,2008(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王子今(2016)。「海昏」名義考。中國史研究動態,2016(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黃盛璋(2011)。關於柞伯鼎關鍵問題質疑解難。中原文物,2011(5),46-5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于薇(2010)。淮漢政治區域的形成與淮河作為南北政治分界線的起源。古代文明,2010(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李凱(2007)。柞伯鼎與西周晚期周和東國淮夷的戰爭。四川文物,2007(2),83-8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李學勤(2015)。試說新出現的胡國方鼎。江漢考古,2015(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李克能(1994)。鄂東地區西周文化分析。東南文化,1994(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羅恭(2015)。「曾國考古發現與研究」學術研討會綜述。中國史研究動態,2015(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李學勤(2015)。正月曾侯編鐘銘文前半詳解。中原文化研究,2015(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袁進(1993)。吳城文化族屬句吳說。南方文物,1993(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田率(2015)。新見鄂監簋與西周監國制度。江漢考古,2015(1),68-7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劉和惠(1981)。荊蠻考。文物集刊,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吳曉松、洪剛(1997)。湖北蘄春達城新屋壪窖藏青銅器及相關問題的研究。文物,1997(1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彭子成(1997)。鄂贛皖諸地古代礦料去向的初步研究。考古,1997(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張永山(1994)。武丁南征與江南「銅路」。南方文物,1994(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王澤文(2012)。試說西周金文中用作地名的「斤」。南方文物,2012(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秦穎(2006)。長江中下游古銅礦及冶煉產物輸出方向判別標誌初步研究。江漢考古,2006(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趙鵬(2014)。談談殷墟甲骨文中的「左」、「中」、「右」。甲骨文與殷商史,新4,156-15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王輝(2012)。從西周金文看西周宗廟「圖室」與早期軍事地圖及方國疆域圖。陜西師範大學學報,2012(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牛清波、王保成、陳世慶(2014)。晉侯蘇鐘銘文集釋。中國文字學報,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7.柏泉、紅中(1960)。江西新建昌邑古城調查記。考古,1960(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8.朱鳳瀚(2006)。柞伯鼎與周公南征。文物,2006(5),67-73+9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9.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南昌市博物館、南昌市新建區博物館(2016)。南昌市西漢海昏侯墓。考古,765,45-6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0.朱鳳瀚(2013)。論西周時期的「南國」。歷史研究,2013(4),4-1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1.魏棟(2016)。隨州文峰塔曾侯與墓A組編鐘銘文拾遺。中國國家博物館館刊,2016(9),58-6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2.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隨州市博物館(2014)。隨州文峰塔M1(曾侯與墓)、M2發掘簡報。江漢考古,2014(4),3-5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學位論文
1.馬楠(2012)。周秦兩漢書經考(博士論文)。清華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歐波(2015)。金文所見淮夷資料整理與研究(博士論文)。安徽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林義光(2012)。詩經通解。中西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李零(2006)。〈孫子〉十三篇綜合研究。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王先謙、班固、顏師古(1995)。漢書補注。書目文獻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沈約、楊家駱(1974)。宋書。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錢林書(2007)。續漢書郡國志匯釋。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周振鶴(2006)。漢書地理志匯釋。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馬孟龍(2013)。西漢侯國地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劉文淇(1959)。春秋左氏傳舊注疏證。北京:科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陳煒湛(1995)。甲骨文田獵刻辭研究。廣西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諸祖耿(2008)。戰國策集注匯考。南京市:鳳凰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鄭小爐(2007)。吳越和百越地區周代青銅器研究。北京:科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陳橋驛(1999)。水經注校釋。杭州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長沙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湖南大學嶽麓書院(2015)。長沙五一廣場東漢簡牘選釋。上海:中西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彭適凡(2008)。江西通史--先秦卷。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首都博物館(2016)。五色炫曜--南昌漢代海昏侯國考古成果。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李學勤(2007)。走出疑古時代。長春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曲英杰(2013)。水經注城邑考。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1980)。春秋左傳正義。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譚其驤(1988)。清人文集地理類彙編。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顧炎武、黃汝成(1994)。日知錄集解。長沙:嶽麓書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顧頡剛(2010)。顧頡剛讀書筆記。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劉彬徽(2008)。江漢文化與荊楚文明。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田煒(2016)。西周金文字詞關係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丘光庭(1936)。兼明書。上海: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李學勤(2014)。東周與秦代文明。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譚其驤(1987)。清人文集地理類彙編。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7.鐘起煌、盧星(2008)。江西通史.秦漢卷。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8.顧祖禹、施和金、賀次君(2005)。讀史方輿紀要。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9.陳公柔(2005)。先秦兩漢考古學論叢。北京:文物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0.裘錫圭、湖南省博物館、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2014)。長沙馬王堆漢墓簡帛集成。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1.楊寬(1999)。西周史。上海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2.譚其驤(1982)。中國歷史地圖集。中國地圖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3.蕭子顯、王仲犖、宋雲彬(1972)。南齊書。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4.班固、顏師古(1962)。漢書。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5.司馬遷(2014)。史記。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6.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2004)。中國考古學‧兩周卷。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7.王國維、方詩銘、王修齡(2005)。古本竹書紀年輯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8.左丘明、楊伯峻(1990)。春秋左傳注。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9.胡渭、鄒逸麟(2006)。禹貢錐指。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0.桑欽、酈道元、楊守敬、熊會貞、段熙仲、陳橋驛(1989)。水經注疏。江蘇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1.朱鳳瀚(2009)。中國青銅器綜論。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2.范曄、李賢、司馬彪、劉昭(1965)。後漢書。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3.孫詒讓、王文錦、陳玉霞(1987)。周禮正義。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4.陳壽、裴松之(1982)。三國志。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5.袁珂、郭璞(1980)。山海經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6.李學勤(1997)。比較考古學隨筆。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其他
1.徐長青,楊軍(20160311)。西漢王侯的地下奢華--江西南昌西漢海昏侯墓考古取得重大收穫。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徐長青(20160122)。南昌西漢海昏侯墓的撼世價值。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20160324)。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所研究員:奏牘文字「南海海昏侯」應為「南藩海昏侯」,http://news.xinhuanet.com/photo/2016-03/24/c_128831308.htm。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劉新光(20160514)。說「海昏」。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莊觀魚(20160303)。劉賀為什麼被廢放於海昏:漫談古代廢帝所封地名的政治含義,http://bbs.tianya.cn/post-no05-422318-1.shtml。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清華大學出土文獻讀書會(20141009)。曾侯與編鐘銘文補釋。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董珊(20141004)。隨州文峰塔M1出土三種曾侯與編鐘銘文考釋,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233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譚其驤(2010)。〈山海經〉簡介。譚其驤全集。北京: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譚其驤、張修桂(2006)。鄱陽湖演變的歷史過程。中國歷史地貌與古地圖研究。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邵鴻(2008)。[江西通史.先秦卷] 導論。江西通史.先秦卷。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李學勤(2010)。從柞伯鼎銘談〈世俘〉文例。當代名家學術思想文庫.李學勤卷。瀋陽:萬卷出版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李學勤(2010)。論西周的南國湘侯。通向文明之路。北京: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李峰(2012)。西周考古的新發現和新啟示--跋許倬雲教授〈西周史〉。西周史。北京:三聯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李學勤(2005)。太保玉戈與江漢的開發。李學勤文集。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裘錫圭(2012)。說(??)簋的兩個地名--「棫林」和「胡」。裘錫圭學術文集第三卷《金文及其他古文字卷》。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劉彬徽(2003)。長江中游地區西周時期考古研究。考古學研究(五):慶祝鄒衡先生七十五壽辰暨從事考古研究五十年論文集。北京:科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蘇秉琦(1984)。關於「幾何形印紋陶」--「江南地區印紋陶問題學術討論會」論文學習筆記。蘇秉琦考古學論述選集。北京:文物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李伯謙(1998)。我國南方幾何形印紋陶遺存的分區、分期及其有關問題。中國青銅文化結構體系研究。北京:科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李學勤(2010)。商周青銅器與文化圈。當代名家學術思想文庫.李學勤卷。瀋陽:萬卷出版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彭適凡(1992)。贛鄱地區西周時期古文化的探討。江西先秦考古。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鄒衡(1998)。江南地區諸印紋陶遺址與夏商周文化的關係。夏商周考古學論文集:續集。北京:科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李學勤(1989)。應監甗新說。李學勤集--追溯.考據.古文明。哈爾濱:黑龍江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孫亞冰(2008)。商代的銅路。紀念殷墟YH127甲骨坑南京室內發掘70周年論文集。北京:文物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朱玲玲(1990)。論先秦時期的地圖。華夏文明。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譚其驤(2010)。二千一百多年前的一幅地圖。譚其驤全集。北京: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王謨(2000)。土地.上繚。江西考古錄。北京:北京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