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當代視域下的「聊齋新義」--以〈陸判〉、〈捕快張三〉中的審美及人道主義為中心
書刊名:世新中文研究集刊
作者:林秋彣
作者(外文):Lin, Chiu-wen
出版日期:2014
卷期:10
頁次:頁407-435
主題關鍵詞:人道主義汪曾祺故事新編聊齋誌異新時期文學HumanitarianismWang Tseng-chiRewritingLiaozhai zhiyiNew-period literature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1
  • 點閱點閱:0
期刊論文
1.馮暉(2002)。但開風氣不為師--論汪曾祺與尋根文學之淵源。雲夢學刊,23(6),68-7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黃大宏(2002)。中國古代小說重寫情節型本事的三種基本模式。海南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方星霞(2012)。汪曾祺的「聊齋新義」對《聊齋誌異》的改編改寫。孝感學院學報,32(3),42-4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霍巧蓮(2007)。在取捨與創新之間--從《聊齋誌異》原著小說到「聊齋新義」的對比研究。蒲松齡研究,2007(3),38-4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劉富偉(2010)。尋求現代意識:汪曾祺「聊齋新義」的立意根底。齊魯學刊,2010(2),142-14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周方(2008)。論新筆記小說的敘事風格。忻州師範學院學報,24(1),18-2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祝一勇(2006)。論新筆記小說的語言策略。湖北職業技術學院學報,9(3),41-4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潘道正(2010)。墮落的軌跡:從審醜的文學到醜的文學--中國文學批評的一種視角。天府新論,2010(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成慧芳(2007)。中國當代「審醜」理論的突破。湖南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32(3),56-5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蔡妙芳(20090900)。穿過奇幻的大門--論魯迅與汪曾祺的「故事新編」。有鳳初鳴年刊,4,277-291。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學位論文
1.劉富偉(2007)。《聊齋誌異》文本改編研究--以白話小說和說唱藝術為中心(博士論文)。華東師範大學,上海。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張舟子(2009)。在傳統和現代之間--新筆記小說研究(博士論文)。河南大學,河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王一冰(2007)。新筆記小說與中國古代筆記傳統(碩士論文)。南京師範大學,南京。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楊晉綺(2008)。晚明文化論述中「倫理」與「審美」論題之交涉及審美意識之開展。臺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楊義(1994)。京派與海派比較研究。西安:太白文藝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汪曾祺、鄧九平(1998)。汪曾祺全集。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陸建華(1997)。汪曾祺傳。江蘇:江蘇文藝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Sartre, Jean-Paul、周煦良、湯永寬(1988)。存在主義是一種人道主義。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Bakhtin, Mikhail Mikhailovich、白春仁、曉河、周啟超、潘月琴、黃玫、錢中文(1998)。文本、對話與人文。河北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周作人(1982)。中國新文學的源流。臺北:里仁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蔡翔(1994)。日常生活的詩情消解。上海:學林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蒲松齡、張友鶴(1991)。聊齋誌異會校會注會評本。臺北:里仁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王德威(2012)。小說中國:晚清到當代的中文小說。臺北:麥田:城邦文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汪曾祺(2002)。汪曾祺自述。鄭州:大象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盧軍(2007)。汪曾祺小說創作論。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周荷初(2004)。晚明小品與現代散文。湖南:湖南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汪曾祺、段春娟(2007)。汪曾祺談師友。濟南:山東畫報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汪曾祺、陸建華(1993)。汪曾祺文集.文論卷。南京:江蘇文藝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單篇論文
1.汪曾祺(1983)。回到現實主義,回到民族傳統。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張俊萍。巴赫金「對話」術語的內涵及現代意義。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紀昀、吳波(2012)。姑妄聽之.序。閱微草堂筆記會校會注會評。南京:鳳凰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韓少功(2001)。文學的根。文學的根。濟南:山東文藝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