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有為《新學偽經考》《孔子改制考》是否分別源自廖平《辟劉篇》《知圣篇》,是中國近代史上一樁"學術公案"。有關廖平、康有為學術淵源的各種傳言,經廖平及其門人、子嗣、后學不斷增飾,逐漸變成"事實",并衍出康有為"剽竊"說和廖平"影響"說。但復核羊城之會相關史實,廖平并未以《辟劉篇》出示康有為,而《新學偽經考》已成稿,絕不可能"剽竊"《辟劉篇》;廖平、康有為論學也未達成一致,不能夸大羊城晤談對康學的影響。重讀兩人"交涉"的基本文獻,廖平對康有為始終堅持"足下之學,自有之可也",從未指控《新學偽經考》"攘竊";戊戌政變后廖平與門人炮制"祖述"說,意在與康學劃界以自保,內心并不認康有為作傳人。康有為確受《今古學考》《知圣篇》影響而迅速完成經學轉向,但不能在兩家經學之間確立唯一對應的淵源關系。通過還原史事和細讀文本,弄清廖平、康有為"交涉"的始末與真相,可對這樁百年懸案作出裁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