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不在之在:尋找紀錄片中的觀眾
書刊名: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
作者:劉廣宇曾婭妮
出版日期:2015
卷期:2015(7)
頁次:161-165
主題關鍵詞:紀錄片紀實影像觀眾媒介心理秘密角色與功能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3
觀眾研究向來是被邊緣化的,針對紀錄片觀眾的研究就更是稀有。論文以尋找紀錄片中的觀眾為題,以演繹的方式較為全面地闡述了觀眾出場的審美與政治意蘊、媒介性質與觀眾身份確認、觀眾與紀實影像的心理秘密以及觀眾在紀錄片中扮演的角色與發揮的功能等。文章最後指出,在反身模式紀錄片中"互動型觀眾"的加入,不僅使紀錄片文本第一次成為一種開放的結構,更是完成紀錄片"製作者的故事、影片的故事與觀眾的故事"聯合上演的前提。
期刊論文
1.周來祥、戴孝軍(2011)。走向讀者--接受美學的理論淵源及其獨特貢獻。貴州社會科學,2011(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王向峰(2003)。社會器官與美感的生成--馬克思《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的一個命題。社會科學輯刊,2003(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徐國源(2010)。論麥克盧漢的媒介平衡觀。采寫編,2010(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S•弗•路易斯、劉北成(1996)。心理分析:電影和電視。世界電影,1996(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會議論文
1.劉國英(2003)。視見之瘋狂--梅洛‧龐蒂哲學中畫家作為現象學家。視覺的思想--「現象學與藝術」國際學術研討會。杭州: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26-4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郭慶光(1999)。傳播學教程。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張春林(2006)。當代中國傳媒的受眾策略--以受眾身份為圓心進行探究。重慶:重慶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埃德加-莫蘭、馬勝利(2012)。電影或想像的人。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勞拉.拉斯卡羅利、余天琦、洪家春(2014)。私人攝像機--主觀電影和散文電影。北京:金城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比爾·尼可爾斯、陳犀禾(2007)。紀錄片導論。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