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中韓兩國產業結構之比較分析
作者:王金利
作者(外文):Wang, Jin-Li
校院名稱:國立中興大學
系所名稱:經濟研究所
指導教授:李庸三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1980
主題關鍵詞:產業結構比較分析農業工業服務業商業經濟BUSINESSECONOMICS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30
在經濟發展的過程中,經濟結構會發生變化,本論文是探討中韓兩國產業結構中之三
大部門(農業、工業與服務業)的趨勢變化及製造業結構的變遷過程與決定因素。對
兩國產業結構分析之前,我們先討論產業結構之理論與兩國發展之背景。在理論方面
,我們從時間數列方面與橫斷面方面分別探討,並對兩者從事比較以顯示產業結構的
發展型態是否一致。再進一步分析產業結構的測定方法與工業化的衡量工具。在兩國
發展的背景方面,首先分析兩國的起始條件及人口與所得的成長,並實證資本形成對
經濟成長的貢獻。
產業結構的變化,一般的現象,隨著經濟發展或平均每人所得之提高,農業部門佔G-
DP之比例會下降,工業部門會攀升,服務業部門在某一水準上波動。我們以英、日為
例,可以得知:當工業部門所佔比例達到頂峰後,其份額就開始下降,而此時,服務
業部門所佔比例則快速增加。若我們以工業部門的份額開始下降為劃分階段的標準,
前者為工業化階段,後者為服務業化階段。中韓兩國在二次世界大戰後三十年間的經
濟發展現象,都是工業所佔GDP 之比例一直上升,換言之,戰後中韓兩國的經濟發展
均屬工業化階段。然而以我國而論,在1977∼1979年間之工業份額已達51.44%,可能
接近其頂峰,相信在不久的將來其份額就可能開始下降。
對英日中韓四國之產業結構變化速度分析,我們發現在一定份額的變遷上,日本較英
國變遷所需時間為短,而中韓又較日本為短。固然決定這些現象的因素相當複雜,然
而技術進步迅速與國際貿易擴張是很重要的。
1.在國際貿易方面:戰後的世界經濟繁榮,加上兩國豐富而又廉價之勞力,配合政府
獎勵出口政策,導致製造業能迅速擴張與發展,提高了製造業佔經濟社會的地位。中
韓兩國勞動密集產品的出口,使產業結構快速改變,並帶來經濟社會的快速成長。
2.在技術進步的速度方面:由於工業結構變遷程度的大小是技術進步速度的反應,對
中韓兩國工業結構變化程度與經漸成長的序列相關分析結果為0.9524,顯示技術進步
速度對產業結構轉變與經濟成長速度的重大影響。
對中韓兩國產業結構比較分析所得結果,扼要簡述如下:
1.關於所得與輸出對工業份額的影響,在韓國為前者略大於後者,在我國則所得效果
遠不如輸出效果。
2.就兩國制造業集中程度的測定而言,韓國隨著時間的經過而趨向多樣化,而我國則
可利用1959年及1971年來劃分成三階段:在1959年以前為專業化型態,以後為多樣化
型態,但1972年起呈現停滯現象,這也許為邁向資本與技術密集產業的調整時期。兩
國相互比較下,顯示我國的專業化程度較高 (1971與1972年例外),也計這與國家經濟
規模大小有關。但在製造業輸出之集中程度,在1973年以前,韓國大於我國,以後則
相反。
3.兩國以制造業產值所顯示的工業化情形,若將產業分為四類:食飲類非耐、非耐久
性消費財、中間產品與資本財及耐久性消費財,則韓國所顯示的現象為食飲類佔製造
業之比例大幅度下降,代之而起的是中間產品,而我國也是食飲類佔製造業之比例大
幅度下降,但代之而起的不是中間產品而是資本財與耐久性消費財。在製造業變遷的
程度方面,韓國顯示和期間的工業化程度約均等,而我國早期工業化迅速,到1966年
以後呈現緩慢變化的現象。
4.無論以三大主要部門或製造業產值結構的變化為衡量標準,都顯示我國工業化程度
較韓國為高。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無相關點閱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