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中華民國國家發展體系研究:五十年代至八十年代
作者:黃城 引用關係
作者(外文):HUANG, CHENG
校院名稱:中國文化大學
系所名稱:三民主義研究所
指導教授:莊懷義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1990
主題關鍵詞:中華民國國家發展體系孫中山台灣經驗SUN-ZHONG-SHAN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1) 博士論文(2)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1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35
大約自十六、七世紀後,由於東方文化喪失創造力,而西方文化則在民主政治、工業
革命方面,取得一日千里的發展,以至於直到二十世紀末葉為止,世界舞台上,一直
是西方白種人一枝獨秀的局面。其他人種,或者被滅絕,或者被殖民,或者被奴役,
韋伯(Max Weber) 所謂「基督新教的倫理與資本主義的精神」(The Protestant
Ethic and the Spirit of Capitalism) 發展的結果,卻是造成非白人世界的普遍災
難!加上馬克思幽靈的四處流竄(最大的受害者,仍是非白人世界),使得十九、二
十世紀的弱勢民族與國家,處在漫長的黑夜中。一直到一九四五年,隨著第二次世界
大戰的終結,傳統帝國主義幾近於互解,各弱勢民族、國家才從戰後的灰燼中,一一
甦醒獨立,獲得比較寬敞的發展空間。
然而,發展的道路,對戰後的眾多開發中國而言,是何等的艱辛、荊棘!包括各種內
、外部複雜的障礙與困難,像繭一樣,把這些開發中國家的活力綑綁住了,能夠幸而
掙脫者,已經疲累不堪,往往無力往前發展,形成原地不動或往復循環的惡性現象,
這是今日第三世界的大部份景觀。祗有少數一些國家,能在掙脫層層束縛之後,仍能
奮力向前,取得一定程度的發展成果者,如南韓、新加坡、以色列、中華民國等,但
他們也為成長付出沈重的代價。
尤其是中華民國,身為二次戰後境遇最悲慘的「戰勝國」,它在一九四九年成為分裂
國家,而且是四個分裂國家(中、韓、越、德)中,領土、人口、資源等比例最懸殊
不利的一個。它承續了現代中國歷史的悲劇性發展,並在內、外極度艱困的條件下,
開始它的國家發展歷程,經過四十多年的努力,它發展出一個相當成功的現代化模式
,不但使得中華民國的國民已能享受到其歷史上之最高水準的生活,同時,提供給中
國大陸的同胞,以及廣大的第三廿界國家人民,無比的信心,那就是:即使沒有「基
督新教的倫理」,「我們也能繁榮」(英國經濟學者Grabam Huton的名言We too Can
Prosper)。同時,中華民國成功發展的事實,也對戰後所流行的發展理論,提供一個
非常良好的反省與重建之實例,在學術上而言,彌足珍貴。
由於長久以來,有一部份的社會科學研究者,耽於所謂「價值中立」(Value Free)的
迷思(myth)之中,使得其對國家發展的趼究,往往陷入缺乏人性基礎與道德關懷的陷
阱中而不自覺。社會學者彼得‧柏格(P.Berger)在「發展理論的反省-第三世界發展
的困境」(Pyamids of Sacrifice-Political Ethic and Social Change)一書中,
有明確的詰問,他標舉著:「試圖將科學性的分析與道德上的關切結合在一起,同時
亦深知這種結合所含帶的冒險性-冒險性之一,不用說,就是被其化科學界同事指斥
為軟心腸的堙想主義者」,柏格誠然可算是西方社會科學界中,對第三世界的發展
,帶著道德關切的態度來做分析趼究的一個人,他指出:「第三世界的主政者如能棄
絕時下對現實分析持有的意識型態,將有利於這種解決之道的尋找。換言之,我們必
須以新的眼光來攪困擾今天這個世界的許多問題」。雖然柏格的治學心態,並無法
完全反應到他對第三世界的瞭解,但他卻代表了西方學術界對開發中國家發展的研究
的一種比較謙虛、誠意的反省。
中華民國發展的實例,的確是學術界重新建構發展理論的良機,但我們也看到不少研
究中華民國發展歷程的人,又往往陷於「文化論」、「制度論」、「世界體系論」的
一偏之見中,無法整合出一個比較具有代表性的全貌出來,這是頗令人遺憾的。人們
往往誤以為,這世界祇有兩條發展的路線;不是資本主義,就是社會主義,卻忽略了
這是過度化約的歸類。事實上,以中華民國的發展而言,它在主觀意識上,就有意避
開資本主義或社會主義的發展路線,中華民國的創造者 孫中山先生非常清楚這兩種
發展路線,皆各有所偏,從進化的觀點來看,中華民國的最好策略應該是融合兩者之
優點,而去其缺點,使中華民國之發展,能在一種全新的觀點上來進行,此一看法與
上述柏格之意見甚為接近。所以,研究孫中山先生思想與我國國家發展的學者指出:
「 孫中山先生之建國理論博大精深,無論就其內容和方法上而言,均與進化發展學
之理論和策略有相互印證、彼此聲援的效果。其所相異者,乃在 國父之建國理論形
之於前,而發展學之理論成之於後。」,中華民國之發展,可說是 孫中山先生建
國理論--即其國家發展理論與中華民國現實處境相結合,產生的一套完整之國家發
展體系,加以推動、實施的結果。這是值得今天研究發展學的人,深入去理解的。
有鑑於中華民國發展,已成為國際間眾所矚目的對象,但系統化研究其發展體系的人
,還不多見;尤其是能掌握到中華民國發展背後的特殊意義者,更屬鳳毛麟角,故作
者乃不揣簡陋,以數年時間,陸續收集有關材料,並構思內輍,撰寫本論文,希望能
把中華民國國家發展之全貌,比較完整的呈現出來,以為歷史做一見證,並為學界做
一註腳。此厥為本論文撰述動機所在。
至於本論文所探討之範圍,由於係採取區域性之個案研究的途徑,因此,範圍之時空
界定,以五十年代至八十年代的中華民國有效主權行使區域,亦即臺、澎、金、馬地
區之發展為主要內涵,間有旁及大陸與其他國家之比較者,皆為使本論文之主題更加
凸顯。區域性之比較研究,並非本論文之範圍。
本論文所使用之研究方法,主要有:
一、文獻研究法:收集有關我國國家發展之各種具體統計數字與圖表,以及前人研究
論述,做為綜合分析與研判之依據。
二、宏觀研究法:以科際整合之觀念,探討國家發展過程中之整體問題與現象,主要
包括政治、經濟、社會、文教與軍事等五大領域,以及其各領域間之互動情形。並觸
及體系形成與大環境之關係,與展望國家發展體系之未來趨勢。
三、歷史研究法:注重國家發展的歷史背景、前因後果,以及各階段間之特性,並從
歷史的比較觀點中,去解讀國家發展的意義,瞭解其進步之幅度。
四、比較研究法:為正確衡量中華民國國家發展的世界性意義,本論文雖沒有系統性
地進行區域比較研究,但也引用不少各國之發展資料,藉以從比較中,得出我國發展
在世界體系中的地位。
以上四種方法,是本論文所使用的主要研究方法,至於一般的分析、歸納等方法,當
然也為本論文所普遍採用,茲不贅述。
至於本論文所要達成之目的,主要有以下各項:
一、希望以科際整合的宏觀角度,透過系統性的分析與歸納,形成一個完整的國家發
展體系之架構,把中華民國五十年代到八十年代之間的發展過程與內涵,比較完整地
呈現出來,使世人對所謂「台灣經驗」的全貌,有較為整體的認識。
二、深入探討中華民國發展的意義(對廣大的開發中國家或中國大陸同胞),以及其
所產生之影響;檢討其發展過程中之得失,以及展望其未來發展之趨勢,協助吾人反
省與進一步提升中華民國發展之內涵與境界。
三、藉著對中華民國國家發展體系的研究,來釐清與印證有關發展學理論之若干問題
,由實證的研究中,來反省既有的發展理論,並嘗試建構新的發展體系之可行性。
四、本研究對當今蓬勃興起的發展學而言,祇是一個基礎性的試探工作,希望以本研
究的初步結果為基礎,提供學術界進行國家發展比較研究之基礎材料。相信發展學的
比較研究,會是未來科際整合的一個豐富領域。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