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中國現代化的區域研究:安徽省(1860-1937)
作者:謝國興 引用關係
作者(外文):XIE, GUO-XING
校院名稱: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系所名稱:歷史研究所
指導教授:張玉法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1990
主題關鍵詞:安徽--中國現代化西教政治現代化社會現代化經濟現代化賦稅用度地方自治AN-HUI-CHINA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1) 博士論文(1)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59
前言
「現代化」一詞,可以指一套繁複的發展理論,也可以只是一個化約的普通概念。「
現代化理論」曾經長期居發展理論主流的地位,也不斷的受到挑戰,自從依賴理論與
世界體系理論興起以後,似有取代現代化理論成為新典範的趨勢,<1> 不過最近的發
展似乎是,依賴理論與世界體系因其理論主要解釋對象──中南美洲與第三世界──
局勢發展之複雜與多變,也出現了相當大的理論危機。
現代化理論與世界體系理論的詳細內容,無法也不宜在此多作探討,依個人的精淺瞭
解,兩者其實各有偏重與缺失。現代化理論偏重的是內發性的探討,從傳統制度、生
產方式、文化思想等角度解釋落後國應如何走出傳統迎向現代,其缺失則是視世界文
化為一體,必有最後的歸趨,而且歸趨(西方文化,或者其代表,美國)早已明示,
落後國家只要亦步亦趨即可完成現代化的「目標」。很顯然的,這種理論本身有很濃
厚的意識形態色彩。世界體系理論注重的是外發性的作用力,認為一個國家的發展,
與其在整個世界體系的位置(核心、半邊陲、邊陲)關係十分密切,低度開發國家之
所以落後,係因其長期居於邊陲,遭核心區已開發國家剝削所致。此一說法對於解釋
資本主義世界中的經濟侵略現象及應如何重整世界秩序均十分有力,其缺失在於決定
論的色彩過於濃厚,忽略文化發展的主動性。
自然科學界的定律都可能受到挑戰修正,更何況人文與社會科學。任何學說理論均有
其產生的時空條件,其適用性固不能無限延伸,惟均具有啟發性則無庸置疑。即以現
代化理論而言,自1950年代以來,學說體系與相關指標的討論,豈僅汗牛充棟,即所
謂「現代化」應如何定義,也還在不斷修正之中,其理論之應用,雖屢經挑戰,包括
被世界體系理論大師華勒斯坦(I. Wallerstein)宣佈為壽終正寢,<2> 卻也不能即謂
其一無是處。例如,當華勒斯坦強調當前世界資本主義體系的「核心地區」(例如美
國)之所以富強,關鍵已不在工業化時,<3> 而我們還在討論工業化對中國現代化的
重要性,是否顯得迂腐過時?僅憑常識,我們也能肯定的說,這是完全不同範疇的問
題。
從化約性的角度來看,近代中國的「現代化」問題,可以簡單的說是致富求強,追求
自由平等的過程。<4> 對於這個過程的研究探討甚多,「區域研究」是其中之一。柯
保安(Paul Cohen)總過去近40年來美國漢學界對近代中國歷史的研究,批評其中的三
種主要研究架構與理論,包括西力衝擊說(China''s Response to the West)、現代化
說(Traditionand Modernity)、帝國主義說(Imperialism) ,均有相當缺失。<4> 柯
氏之持論,自不無見地,區域研究的主要觀點,或多或少均涉及上述三種理論,不過
也並不因此而表示此研究取向應該放棄。
現代化意涵豐富,歧見也多,傳統與現代之間關係複雜而微妙,爭論亦復不少,但在
理論近中國歷史發展與變遷的主要現象上,均可作為理想型(idea type) 之概念架構
來使用。發展一詞含有正面價值的意味,包括許多主觀期望的成份在內,變遷則是一
種與時前進的歷程,有好有壞,不能盡如人意。近代中國的歷史演進,無疑的有許多
中國人的主觀期望,並且有意的推動潮流演變的方向,但現實環境有其客觀條件存在
,這種主動意志與客觀環境的不斷交互件用,即形成近代中國「發展與變遷」的主要
形貌。本文通篇敘述與析論,或未能對「現代化」理論多作演繹,但至少均環繞「發
展與變遷」之主題。
本文的研究,無意成為任何現代化或相關發展理論的流亞,對法國年鑑學派(Annals)
的研究方法雖然心嚮往之,終究只能回到區域範圍裡,盡一點微觀分析的本份。研究
範圍上限始於1860年代,因為從同治朝的洋務運動以後,中國才對西力衝擊作出具有
現代化意義的回應;研究範圍的最理想下限應該是到目前為止,但受限於時間及材料
的掌握,實不可能,訂在1937年抗戰發生之前,係因在此之前中國內部大體上沒有大
規模與長時期的戰亂,現代化努力的歷程比較單純,易於觀察與評述。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