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臺灣地區報社總編輯職業角色之研究
作者:楊志弘
作者(外文):YANG, ZHI-HONG
校院名稱:國立政治大學
系所名稱:新聞研究所
指導教授:潘家慶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1992
主題關鍵詞:台灣地區報社總編輯職業角色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3) 博士論文(2) 專書(0) 專書論文(1)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2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32
本論文探討台灣地區報社總編輯的職業角色,將其放到報社的科層組織來觀察,分
別分析「角色行為」(role performance)和「角色期望」(role expectations) 兩
個領域,並就職業社會學的角度,討論職業角色的「幅度」(scope) 和「蔓延性」
(pervasiveness) 兩個課題。
本研究所要瞭解的研究問題是:
1.誰是報社的總編輯?(人口背景的分析)
2.如何成為報社的總編輯?(職業經歷的分析)
3.報社總編輯實際上做些什麼事?而心理上又期望要做些什麼事?(職業角色的分
析:包括角色行為和角色期望)
4.報社總編輯的職業角色受到那些因素的影響?(影響因素的分析)
本研究在方法上採取「混合策略」的方式,在資料蒐集時,兼顧使用調查問卷、個
人深度訪問、文獻資料檢視,及借用「實地研究法」(field research)的某些蒐集
資料的技術,來蒐集所要分析的資料。本研究的分析工作,採取「多所取材,多方
驗証」的原則,同時透過「量」和「質」的雙重途徑,一方面蒐集、記錄各種精確
資料,作為統計歸納的基本素材,另一方面,也同時致力於觀察、挖掘受訪對象內
心的價值觀念,作為本研究的詮釋資料。
本研究的主要研究發現如下:
1.台灣報社總編輯的典型面貌(人口背景的分析):46歲左右的大陸省籍男性,擁
有大學或碩士學位,極可能主修新聞相關科系,多半是台大或政大校友,參加國民
黨的活動,出身中等社會階層的家庭,父親是大專畢業的軍公教人員,母親是中學
畢業的家庭主婦。
2.台灣報社總編輯坐上總編輯位置的動態過程(職業經歷的分析):初入社會,即
在大眾傳播界工作,而且多半一直在報業圈內努力;大都以採訪「硬性新聞」起家
,先通過「專業能力」的考核,受到「貴人」青睞,被列名在「培養人選名單」上
;再通過「操守」和「忠誠度」的考驗,被列名在「候選人名單」上;以連跑帶跳
地「速成」應備的經歷或是直接「跳升」方式,坐上「第一副總編輯」的「接班人
」位置;然後,「巡迴督導」各單位,或是負責新編組的單位,完成接班的「暖身
」動作;接下來,等候適當的「時機」,歷經最後一次「忠誠考驗」,坐上老總的
位置,一上任後,馬上展開密集的開會和改版工作,以整合編輯部的共識,並讓「
老總的人馬」各就各位,展開「新人新政新局面」。分析台灣報社總編輯邁向頂峰
的職業歷程,可以發現,他們是一群一直在報業圈內發展的「年輕且資淺」新聞工
作者,在短時間內,經由「速成」經歷或越級「跳升」的方式,以連跑帶跳地「奔
躍上頂峰」的老總位置。
3.台灣報社總編輯的職業角色(角色行為和角色期望的分析):台灣報社總編輯生
活在一個「新聞世界」裡,所有的時間都用在閱讀新聞、判斷新聞、查証新聞、比
較新聞和處理新聞。他主持每天的「編前會議」,決定新聞重點;與同事間維持「
工作夥伴」的互動關係;出席參加各種不同類型的會議,傳達報社的政策方針;以
「溝通式」領導,「說服」同仁執行報社政策;能主動「體察上意」,採取「有政
策,依政策;無政策,依舊例;無實例,依行規」的原則,去執行報社的編輯政策
;費心經營人際關係,資訊網絡伸入各種不同的領域,廣泛搜集資訊;連家人親朋
也成為新聞生活中的一部分,幾乎沒有私人的生活空間,一天24小時的活動,都是
為了新聞。總編輯自我評估在工作表現、社會影響力和報社聲望方面,都有中上以
上程度的水準;具有「多元化」的專業角色認知,但較傾向「資訊傳遞者角色」,
其次是「解釋者角色」,而「對立者角色」最少;最不能同意的採訪手段是「洩露
秘密消息來源」,認為嚴重違反新聞道德,對於新聞職業團體的評價不高,認為功
能不彰,而對新聞評議會有較多的期望和批判;以政府的「諍友」自許,抱持「監
督執政黨,扶持在野黨」的態度,和「工商企業團體」間維持「與人為善」的原則
;具有「天下興亡為己任」的中國傳統「士」的精神,主張引導民意,並且依報社
政策,擇取一份所謂「有代表性的意見領袖」的名單,作為反映民意的參考名單。
4.台灣報社總編輯職業角色所受的影響因素,有五個層面,計42個因素(影響因素
的分析):⑴報社特性(所有權屬性、內容性質、經營規模、創刊時間、出報時間
和發行所在地等6項;⑵人口背景(籍貫、黨籍、教育背景和家人等4項);⑶職
業經歷(最初職業、非本行經歷、本行經歷、工作年資、候選職位、獲遴選原因和
晉升過程等7項;⑷報社組織因素(董事會、主管上司、幹部、基層工作同仁、發
行部門、廣告部門和廠務部門等7項;⑸外在環境因素(包括①新聞同業--新聞
評議會、競爭媒介和其他媒介的批評等3項;②政治環境--政府行政部門、新聞
主管官署、情治單位、執政黨、在野黨和民意機關等6項;③社會環境--學術研
究機構、民意調查機構、讀者反映、新聞來源、社會運動、壓力團體、公關活動、
經濟環境變動和廣告主等9項)
本研究在研究方法上,採用「混合策略」,同時兼顧「量」和「質」的雙重分析;
在資料蒐集和資料分析上,均採用「研究對象的語文」,透過「圈內人的觀點」(
insider''s perspective)和事實(facts) ,在「現實層面」下去討論傳播者的職業
角色。整體而言,本研究的研究特色如下:
1.基於對研究對象「同理心的瞭解」為出發。
2.採用「混合策略」的研究方法。
3.根據「多所取材,多方驗証」的分析原則。
4.兼顧「個體與總體,外顯現象與底層結構」的思考方向。
5.對實際現象的瞭解,重於理論的驗証。
6.找尋傳播研究的本土特色。
綜合上述,本研究對國內傳播者研究而言,具有如下的參考價值:
1.本研究的主題範疇,從傳播者「個人層面」的討論,擴展到「媒介組織層面」和
「外在環境層面」的研究;探討的主題包括「人口背景」的靜態資料、「職業經歷
」的動態過程、「報社特性」的客觀資料、「報社組織」的人際互動、「外在環境
」的影響因素、「職業角色」的角色行為和角色期望等,是目前討論台灣媒介傳播
者的相關研究中,研究主題較完整和較多元的一項研究。
2.本研究討論報社總編輯的9項人口背景資料,並分成「先天條件」、「後天條件
」和「家庭背景」三個類別來分析,是較完整、且有系統地描繪媒介高層主管背景
的研究,是研究媒介傳播者的重要基礎性資料。
3.往昔有關台灣媒介傳播者職業經歷的研究,數量很少,且多半僅止於描述工作年
資。本研究就「職業生涯」(career pattern)過程中的三個階段--最初職業、職
業變遷(非本行經歷、本行經歷、工作年資)和晉升管道(候選職位、獲遴選原因
、晉升過程),系統地討論報社總編輯職業經歷的動態過程,奠立研究媒介傳播者
職業生涯的基礎。
4.國內對於媒介傳播者職業角色的研究,在數量上不多,且較偏重在「角色期望」
,也就是研究「媒介傳播者期望要做些什麼事?」很少關注媒介工作者的「角色行
為」,也就是了解「媒介傳播者實際上做些什麼事?」本研究從報社科層組織和職
業社會學的雙重角度,分析總編輯職業角色中的「角色行為」和「角色期望」,並
且觀察總編輯在報社中工作的「角色幅度」,以及職業角色蔓延到其他生活的「角
色蔓延」現象。本研究對媒介傳播者職業角色的研究,提出一個較完整的概念架構
,使這個尚待開拓的研究領域,朝理論化的目標,又向前跨進一步。
5.本研究針對報社特性的客觀條件、人口背景的靜態資料、職業經歷的動態過程、
報社組織的科層制度、外在環境的系統互動等五個層面,分析影響總編輯職業角色
的因素、共計找出42個影響因素。無論就國內或國外的相關研究而言,本研究在驗
証「概念架構」的努力上,稱得上是一項較完整的研究之一。這對於本研究主題的
理論化工作,在「邏輯性推演」和「經驗性印証」兩方面,都提供不少基礎性的成
果。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