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伊藤仁齋研究--以〔實〕概念為中心
作者:童長義 引用關係
校院名稱:國立臺灣大學
系所名稱:歷史學研究所
指導教授:李永熾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1999
主題關鍵詞:江戶儒學伊藤仁齋朱舜水實理實學螺體辨證發展模式古學派反朱子學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1) 專書(1)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36
 
  江戶時代(1602∼1867)儒教信徒伊藤仁齋算得上是日本思想史上少數最被推崇、最被研究的儒學者之一。百年來有關伊藤仁齋的研究,可以從最大取樣範圍的「主體性強調」與「脈絡性強調」兩項來分類。前者以1902年發表的井上哲次郎氏的研究為代表;後者以1948年起持續十餘年石田一良氏一系列研究為代表。而從思惟活動主體的「心」,兼具「主動性」與「被動性」的二元性質來看,以井上與石田為代表的兩個群組的研究,固然都有相當可觀的成果,但也難免失之一偏的缺憾,以致於兩派研究之間,多有互相齟齬矛盾之處。1987年三宅正彥氏集結了他持續二十年的研究成果為《京都町眾伊藤仁齋の思想形成》一書,相當程度地整合了兩個方向的研究業績與自己諸多可觀的創見,給學界提供了迄今為止仁齋其人其學最全面的生動圖像。但因為三宅氏對仁齋思想轉折關鍵點的三十七、八歲間,伊藤仁齋與朱舜水氏在思想學術上的深刻關係(石田氏最早指出),一開始即持懷疑的態度,以致於在仁齋思想中具有關鍵性質的「實理實學」概念,幾乎未加著墨,使得仁齋的整體相,仍有若干陰翳不明的點面。
 
  伊藤仁齋是日本思想史上,一位最具有辨證性思想成長經歷的人物之一。他的思想一方面起於對以程朱為代表的外來宋代「理學」的上意識地高度崇拜,一方面下意識裡個人特殊性格、日本民族傳統的思惟性格底流,左右著他對程朱學的理解,表現在他三十歲前後自己頗為自得的〈太極論〉等三論作品上。
 
  隨著自己生命的成長、家庭關係的變化,意識深處的性格底流逐漸激揚澎湃起來,使他對程朱宋學漸感不慊於心,注意力開始逐次轉向佛教禪宗的白骨觀法、明代陽明近溪之學去尋求安身立命之道。在經過近十年摸索挫折的過程中,在以東亞為視野脈絡的一波政治劇變、文化交流的因緣際會下,呵朱罵王、主張「孔子之道宜可萬世無敝」的明遺臣朱舜水「破格」「異數」地得以長「鎖國」之下的日本,甚至成為全日本最重要的藩國之一--水戶藩的賓師。朱舜水所倡導的,以「人倫日用」「孝悌忠信」「實踐力行」為思想重心的一套「實理實學」,激起仁齋思惟深處的共鳴,使得仁齋在學術思想的認同上,澈底揚棄以偏重於個人身心修養及探究事事物物之理的所謂「居敬窮理」的程朱之學。連帶地,在學術思想所依據的基本經典文獻的選擇上,一反程朱新儒學的「四書」中心主義,重新投入先秦原始儒教的《論語》的世界裡,優游涵泳,凝煉出視《論語》為「最上、至極、宇宙第一書」的信念。被程朱首先賦與經典地位的《大學》一書,則在仁齋自己依「人倫日用,孝悌忠信」原則所立下的「意味血脈」方法論,判定為「大學非孔氏之遺書」。而對《中庸》一書,儘管是以「誠」的哲學為其特色,表面上看起來與「實」「忠」「信」等漢字德目有日本語語義上的相通點,但仁齋貶抑誠明章說「此章以性教並論,而性之功重,是與論孟之旨為少異,豈後來之學,由是而漸歟」。也是在同樣的「意味血脈」方法論下,並參考宋代學者陳善與王柏的的疑經改經的見解,將之貶為「漢儒雜記」纂入,「漢儒所誤者亦居多」的雜書,而用《中庸發揮》的名目加以重新註解刊行。
 
  從四十歲左右起,仁齋開始一面註經立說,彰顯他所自認為的儒家聖書的原始古義,一面緊扣《論語》《孟子》文本的「章、節、字、句」作為權威判準,展開了一生等同於「清剿異教徒」的朱子學批判事業。同時在對朱子學解構的過程中,建構起自己一套以仁齋式的「實」概念為基底的「古學」思想。這一套古學思想的主要內容是1、限制在「人倫日用」範圍之內的「孝悌忠信」、「實踐力行」的伊藤仁人道中心主義。2、有實證可見之跡才能稱善的伊藤仁齋人性論。3、唯有以人的「實感」所能感知的事物,才是真實存在的伊藤仁齋「唯氣論」。4、完全以「實際事功.功利主義」的標準來論斷歷代政治的得失、斟酌歷史人物的輕重因此,對管仲的評價,就有了與孟子截然不同的結果;推崇漢文帝、武帝,乃至把唐太宗、魏徵君臣抬舉到能夠體現孟子「王道」理想的聖君賢相,更是與朱子「誅心之論」「春秋責備賢者」的史觀,形成水火冰炭的對立。更重要的是,突顯了《論語》與《孟子》兩本經典之間的裂痕、以及仁齋自己思想體系內部的矛盾。5、同時仁齋一生的出處行誼,是以「實利」的考量為準據,如同他自己以論語中孔子所表現的明哲保身為範例所說的:「有損於己而無益於天下,智者不強為,而有德者自不為」。
 
  在稱揚「宜可萬世無敝」的孔子之道的同時,「神皇正統億萬歲」「願教文教勝虞唐」的民族情懷也不時在其意識裡暗躍著。在外來「儒教」與民族「皇統」兩股思想意識的「正」「反」勢力,不斷激盪辨證而尚未成「合」的發展途中,伊藤仁齋結束了七十八歲曲折數變的儒學生涯,留給堀川河畔子孫一套繼續辨證不已的「古義堂學」遺產。也留給後世學術界諸多有待研究開發的空間。從這個角度來看,伊藤仁齋其人其學也在相當程度上,體現了舉世無匹的「日本稻農共同體」特有的「螺旋體辨證」文化思想發展模式。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