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敦煌吐魯番文書中之量詞研究
作者:洪藝芳 引用關係
作者(外文):Hung I Fang
校院名稱:國立中正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文學系
指導教授:鄭阿財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00
主題關鍵詞:敦煌吐魯番量詞Tun-HuangTurfanclassifier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1) 博士論文(2) 專書(1)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1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72
量詞是漢語的重要特徵之一,其隨著時期、地域和階層的不同,在使用上有語法、詞彙、詞義等等的變化和興替,因此不同時空和層次的語料,所呈現的語言層面是不一樣的。然而那些反映上層社會較為僵化習套語言的文言文獻,在自來視典雅為上品的觀念下,得以流傳下來,而口語的文獻卻被認為通俗鄙俚,所以後世大多不傳,後人便難以獲賭。所幸近世吐魯番文書的發掘和敦煌遺書的發現,在大批北宋以前的文書中,保存了相當多的通俗文書,為研究實際的口語提供了極其珍貴的第一手資料。
吐魯番文書為東晉至盛唐(西元三六七∼七七八年)的文獻,內容包含籍帳、帳歷、隨葬衣物疏、信札等等,其中多為社會經濟文書與繕寫陪葬物品清單的隨葬衣物疏,因其內容以計量為主,故量詞使用的數目和頻律相當高,為考察量詞用例的極佳語料;而敦煌文書的內容廣泛,包羅萬象,其中以中唐至五代(八世紀中∼十世紀中)的敦煌變文和歌辭最具代表性,因其最為集中而且通俗,故為研究實際口語的珍貴語料。此外,吐魯番文書和敦煌文書在時代上具有銜接性,在整個時間的跨度上,又正好處於漢語中古關鍵時期。因此,透過敦煌吐魯番文書中量詞的研究,可以呈現中古時期西北地區為主的量詞真實面貌及演變軌跡,同時,釐清前人有關中古量詞的一些說法,並且彌補傳統以文言文獻為研究對象的不足,藉此以補充量詞史上的一段空白。
本論文計分上下兩篇,上篇為總論,下篇為分論。分論雖置於下篇,但其乃全書立論的基礎。計分兩章,第一章「名量詞」,計分七節:個體量詞、群體量詞、部分量詞、容器量詞、標準量詞、準量詞和不定量詞。第二章「動量詞」,計分三節:專用動量、借用動量和同源動量。分論中對敦煌吐魯番文書中之各個量詞做全面系統的具體描寫,闡明其具體內涵,溯源追流,從而揭示其特色及新興、改變和演化的軌跡,並且釐清了許多前人有所誤解的說法。
上篇總論分為七章,第一章緒論,說明研究動機與目的、研究材料與範圍、研究方法和理論基礎。第二章量詞之名義、分類與使用,將前賢對於量詞的名稱、定義和分類加以論述,進而嘗試歸納提出本論文所採用量詞之名義和分類;並對唐前以及本文所據語料量詞使用與否的情形做一概要的歸納分析。第三章吐魯番文書中量詞之語法特徵、第四章敦煌文書中量詞之語法特徵,則是分別對吐魯番文書和敦煌文書中之量詞進行共時描寫,結合「句子成分分析法」與「層次分析法」從事句子的結構分析,以觀察量詞之用例和語法功能,從而全面的總結出其語法特徵的規律。第五章敦煌吐魯番文書中量詞與中心詞之搭配與演化,則是採用一個量詞有一個「名詞選擇群」的觀點、一個中心詞有一個「量詞選擇群」的角度,分別歸納敦煌吐魯番文書中同一量詞與不同中心詞搭配的情形、同一個中心詞與不同量詞搭配的情形;同時,藉由不同時期文書的排比,以觀察量詞與中心詞由吐魯番文書的各個時期至敦煌文書時期的搭配演化歷程。第六章敦煌吐魯番文書中量詞沿革之探討,為使分論中所述之各個量詞的沿革情形能以簡御繁、一目瞭然,特以表格的方式羅列,藉此提出量詞在類別和用法上的新變化和新特點,並就量詞新興和遭淘汰之原因進行探究。第七章結論,總結各章研究所得的主要論點,歸納出敦煌吐魯番文書中之量詞,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已初具成熟的規模,而唐五代時更加成熟,其中量詞類別和用法的新興、改變和不適用者的淘汰,皆使量詞的體系更加精確而完善。正因為如此,此時期量詞的體系與現代漢語沒有很大的差別,成為現代漢語量詞發展的源頭和關鍵,在漢語量詞史上扮演著相當重要的角色。
壹.敦煌吐魯番論著
中國科學院歷史研究所資料室編
1961 《敦煌資料》第一輯,北京:中華書局
王永興
1994 《敦煌經濟文書導論》,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
王炳華
1962 〈覆面、眼罩及其他〉,《文物》7、8合刊:83-85
王素
1997 《吐魯番出土高昌文獻編年》,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
朱鳳玉
1993 〈敦煌寫卷《俗務要名林》研究〉,《第二屆國際唐代學術會議論文集》,台北:文津出版社,669-700
任半塘編
1987 《敦煌歌辭總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吐魯番文書整理小組
1977 〈吐魯番晉──唐墓葬出土文書概述〉,《文物》3:20-29
向達
1934 〈唐代俗講考〉,《燕京學報》16:1-13
1962 〈西域見聞瑣記〉,《文物》7、8合刊:33-36
曲金良
1987 〈敦煌寫本變文、講經文作品創作時間匯考──兼及轉變與俗講問題〉,《敦煌學輯刊》1:56-69
余欣
1999 《中國古代契約詞語輯釋──以敦煌吐魯番出土文書為中心》,浙江大學碩士論文
吳震
1988 〈吐魯番出土「租酒帳」中「姓」字名實辨〉,《文物》3:57-65
宋杰
1990 〈吐魯番文書所反映的高昌物價與貨幣問題〉,《北京師範學院學報》(社科版)2:67-76
李正宇
1997 《敦煌歷史地理導論》,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
李格非
1992 〈釋「」、「棘」〉,武漢大學歷史系魏晉南北朝隋唐史研究室《魏晉南北朝隋唐史資料》(1-7),香港:中華科技出版社,12-13
孟憲實
1990 〈吐魯番出土隨葬衣物疏的性質及其相關問題〉,《吐魯番學研究專輯》,192-208
林玫儀
1986 《敦煌曲子詞斠證初編》,台北:東大圖書公司
林聰明
1989 〈吐魯番文書解讀要點試論〉,《敦煌學》14:79-89
武伯綸
1961 〈唐代的覆面和胡部新聲〉,《文物》6:42-44
季羨林
1998 《敦煌學大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邱鎮京
1970 《敦煌變文論述》,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侯燦
1989 〈吐魯番學與吐魯番考古研究概述〉,《敦煌學輯刊》1:48-62
施萍亭
1983 〈本所藏《酒帳》研究〉,《敦煌研究》創刊號:142-155
柳洪亮
1997 〈吐魯番出土文書十六國時期的文書──吐魯番阿斯塔那三八二號墓清理簡報〉,《新出吐魯番文書及其研究》,新疆:新疆人民出版社,135-145(原載《文物》1983:1)
1997 〈吐魯番阿斯塔那古墓群新發現的「桃人木牌」〉,收入於《新出吐魯番文書及其研究》,新疆:新疆人民出版社,158-162(原載《考古與文物》1986:1)
1997 〈吐魯番發現北涼武宣王沮渠蒙遜夫人彭氏墓〉,《新出吐魯番文書及其研究》,新疆:新疆人民出版社,146-157(原載《文物》1994:9)
1997 《新出吐魯番文書及其研究》,新疆:新疆人民出版社
胡如雷
1978 〈幾件新疆出土文書所反映的十六國時期租佃契約關係〉,《文物》6:22-25
唐長孺
1982 〈新出吐魯番文書簡介〉,《山居存稿》,310-332
唐長孺等編
1992 《吐魯番出土文書》1-4,北京:文物出版社
孫振玉
1990 〈試析麴氏高昌王國對葡萄種植經濟以及租酒的經營管理〉,《吐魯番學研究專輯》,敦煌吐魯番學新疆研究資料編,218-239
孫啟治
1990 〈唐寫本俗別字變化類型舉例〉,《敦煌吐魯番文獻研究論集》(五),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23-136
高國藩
1994 《敦煌民間文學》,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張涌泉
1990 〈吐魯番出土文書字詞雜考〉,《吐魯番學研究專輯》,319-332
張鴻勛
1993 《敦煌說唱文學概論》,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
國家文物局古文獻研究室等編
1981-1991 《吐魯番出土文書》1-10冊,北京:文物出版社
莫尼克.瑪雅爾著、耿昇譯
1995 《古代高昌王國物質文明史》,北京:中華書局
陳仲安
1990 〈試釋高昌王國文書中之「劑」字〉,《敦煌吐魯番文書初探二編》,武漢大學出版社,1-28
陳國燦、劉永增
1997 《日本寧樂美術館藏吐魯番文書》,北京:文物出版社
程毅中
1962 〈關於變文的幾點探索〉,《文學遺產》增刊10:80-101
黃幼蓮
1986 〈《吐魯番出土文書》詞釋數例〉,《敦煌研究》4:99-101
黃征、張涌泉校注
1997 《敦煌變文校注》,北京:中華書局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博物館
1960 〈新疆吐魯番阿斯塔那北區墓葬發掘簡報〉,《文物》6:13-21
潘重規
1977 《敦煌雲謠集新書》,台北:石門圖書公司
1978 《敦煌俗字譜》,台北:石門圖書公司
1981 〈敦煌卷子俗寫文字與俗文學之研究〉,《敦煌變文論輯》,台北:石門圖書公司,279-322
1983 《敦煌變文集新書》,台北:中國文化大學中文研究所
1983 〈敦煌變文新論〉,《敦煌變文集新書》,台北:文化大學中文研究所,1297-1315
蔣禮鴻
1978 〈《敦煌資料》(第一輯)詞釋〉,《中國語文》2:110-114,129
1988 〈《吐魯番出土文書》第一冊詞釋〉,《敦煌語言文學論文集》,浙江古籍出版社,32-42
1997 《敦煌變文字義通釋》(增補定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鄭學檬
1986 〈吐魯番出土文書「隨葬衣物疏」初探〉,《敦煌吐魯番出土經濟文書研究》,福建:廈門大學,414-444
穆舜英
1990 〈吐魯番出土文書在學術研究上的價值和影響〉,《吐魯番學研究專輯》,3-22
謝海平
1973 《講史性之變文研究》,嘉新文化基金會
羅宗濤
1972 《敦煌講經變文研究》,台北:文史哲出版社
貳.語言學論著
丁金國
1985 〈語義分析〉,《河北大學學報》4:26-36
二川
1997 〈關于「大數冠小數」約數表示法的幾點補正〉,《中國語文》5:388-389
三保忠夫
1990 〈居延簡牘資料における量詞の考察〉,《島根大學教育學部紀要》(人社科)24.2:1-26
1990 〈敦煌簡牘資料における量詞の考察〉,《島大國文》19:1-14
1991 〈『吐魯番出土文書』における量詞について〉,《島大國文》20:1-18
1991 〈中國古代墓葬出土簡牘資料における量詞の考察〉,《島根大學教育學部紀要》(人社科)25:15-47
1992 〈トルつアン墓葬出土文書における量詞の考察〉,《島根大學教育學部紀要》(人社科)26:87-102
中國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語法小組編
1952-1953 《語法講話》,連載於《中國語文》,1952.07-1953.03
太田辰夫著、蔣紹愚、徐昌華譯
1987 《中國語歷史文法》,北京:北京大學
文乾錫
1992 《兩周金文量詞之研究》,高雄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
方經民
1993 《現代語言學方法論》,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
王力
1955 《有關人物和行為的虛詞》,北京: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
1987 《中國現代語法》,台中:藍燈文化事業公司
1987 《中國語法理論》,台中:藍燈文化事業公司
1989 《漢語語法史》,北京:商務印書館
1996 《漢語史稿》,北京:中華書局
王宇
1990 〈古代漢語的量詞作狀語問題〉,《古漢語研究》4:61-65
王作新
1995 〈類義系統的文化觀照〉,《華中師範大學學報》(哲社版)5:87-92
王松木
1999 〈試論《吐魯番出土文書》的量詞及其所展現的物質文明〉,《敦煌學》22:55-74
王紹新
1989 〈量詞「」在唐代前後的發展〉,《語言教學與研究》2:98-119
1992 〈唐代詩文小說中名量詞的運用〉,程湘清主編《隋唐五代漢語研究》,山東:山東教育出版社,327-386
王新華
1994 〈敦煌變文中量詞使用的幾個特例〉,《中國語文》4:317-318
王錦慧
1993 《敦煌變文語法研究》,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
1997 《敦煌變文與祖堂集疑問句比較研究》,臺灣師大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
司徒允昌
1991 〈論漢語個體量詞的表達功能〉,《汕頭大學學報》(人科版)8.1:31-36
史存直
1986 《漢語語法史綱要》,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申小龍
1993 《文化語言學》,江西:江西教育出版社
石毓智
1995 〈《女人,火,危險事物──範疇揭示了思維的什麼奧秘》評介〉,《國外語言學》2:17-22
刑福義
1990 《文化語言學》,湖北:湖北教育出版社
朱德熙
1982 《語法講義》,北京:商務印書館
江藍生
1984 〈概數詞「來」的歷史考察〉,《中國語文》2:145-152
何永清
1989 〈國語一書的量詞列述〉,《孔孟月刊》27.10:39-42
吳雅慧
1994 〈數詞有限制的數量結構〉,《語言教學與研究》4:52-68
吳福祥
1996 《敦煌變文語法研究》,湖南:岳麓書社
呂叔湘、朱德熙
1953 《語法修辭講話》,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
呂叔湘
1957 〈再說「來」,以及「多」和「半」〉,《中國語文》9:24
1957 〈試說表概數的「來」〉,《中國語文》4:18
1980 《現代漢語八百詞》,北京:商務印書館
1985 《近代漢語指代詞》,上海:學林出版社
1990 〈漢語語法分析問題〉,《漢語語法論文集》,北京:商務印書館
1992 《中國文法要略》,台北:文史哲出版社
宋玉柱
1996 〈關於量詞重疊的語法意義〉,《現代漢語語法論集》,北京:語言學院出版社,128-134
1996 〈關於數詞「一」和量詞相結合的重疊問題〉,《現代漢語語法論集》,北京:北京語言學院出版社,1-20
志村良治著、江藍生、白國維譯
1995 《中國中世語法史研究》,北京:中華書局
李曰輝
1982 〈《敦煌變文集》量詞重疊的語法分析〉,《延邊大學學報》(哲社)4:92-95
李林
1996 《古代漢語語法分析》,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李昱
1989 〈數量重迭結構的語義分析〉,《暨南大學研究生學報》1:40-43
李裕德
1995 《現代漢語實用語法》,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
李興亞
1980 〈賓語和數量補語的次序〉,《中國語文》3:171-174
沈榮森
1991 〈敦煌變文迭字初探〉,《敦煌研究》1:87-90
周法高
1993 《中國古代語法.造句編》,台北:學生書局
1994 《中國古代語法.構詞編》,台北:學生書局
1994 《中國古代語法.稱代編》,台北:學生書局
周春梅
1991 〈《敦煌變文集》的稱數法〉,《新疆大學學報》(哲社科版)19.1:113-119
周美慧
1998 〈包羅萬象的「枚」字世界〉,《香光莊嚴》55:59-73
周國光
1996 〈為什麼量詞多用「」〉,《語文建設》1:19-21
周靖
1983 〈淺談量詞的修辭作用〉,《修辭學研究》1:183-189
林文賢
1983 《數量詞の研究》,東吳大學日本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晉士
1994 〈《孟子》中的量詞與稱數方式探析〉,《中國書目季刊》28.2:49-58
竺家寧
1993 〈義素分析與漢語教學〉,聖安東尼:漢語教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
1994 〈論漢語詞義變遷中義位之轉化與補位〉,《國立中正大學學報》(人文分冊)5.1:1-18
1999 《漢語詞彙學》,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邵敬敏
1993 〈量詞的語義分析及其與名詞的雙向選擇〉,《中國語文》3:181-188
1996 〈動量詞的語義分析及其與動詞選擇關係〉,《中國語文》2:100-109
邵榮芬
1963 〈敦煌俗文學中的別字異文和唐五代西北方音〉,《中國語文》3:193-217
侯精一
1989 《晉語研究》,東京:東京外國語大學
1993 《山西方言調查研究報告》,山西:山西高校聯合出版社
侯蘭笙
1982 〈《世說新語》中年齡的稱數法〉,《蘭州大學學報》(社科版)1:111-116
柳士鎮
1992 《魏晉南北朝歷史語法》,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
洪誠
1964 〈王力《漢語史稿》語法部份商榷〉,《中國語文》3:173-202
洪藝芳
1995 《唐五代西北方音研究──以敦煌通俗韻文為主》,文化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
胡竹安
1959 〈概數「來」的出現及其由來〉,《中國語文》6:267
胡行之
1957 〈「迭字」的綜合研究〉,《中國語文》11:26-28,32
胡附
1987 《數詞和量詞》,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胡樹鮮
1990 《現代漢語語法理論初探》,北京:中國人民大學
倪寶元
1984 〈量詞的選擇〉,《中國語文》5:361-365
唐鈺明
1990 〈古漢語動量表示法探源〉,《古漢語研究》1:71-73,53
孫汝建
1996 〈關於量詞「化」論的思考〉,《雲南師範大學哲學社會科學學報》1:70-74
孫維張
1990 〈論語義範疇系統的建構〉,《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1:23-29
孫錫信
1992 《漢語歷史語法要略》,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
徐正考
1990 〈單音節動詞重疊形式探源〉,《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3:60-63
徐成志
1990 〈義素分析與多義詞釋義〉,《安徽大學學報》3:100-104
袁毓林
1995 〈詞類範疇的家族相似性〉,《中國社會科學》1:154-170
馬建忠
1954 《馬氏文通》,北京:中華書局
馬國權
1979 〈兩周銅器銘文數詞量詞初探〉,吉林大學古文字研究室編《古文字研究》1:126-136
高名凱
1993 《漢語語法論》,台北:開明書店
高啟安
1999 〈唐五代至宋敦煌的量器與量制〉,《敦煌學輯刊》1:59-71
崔應賢
1991 〈說專有名詞前面的「一」〉,《語言教學與研究》1:51-57
常青
1993 《語法提要講析》,武昌:武漢大學出版社
張向群
1989 〈量詞的換用與活用〉,《漢中師院學報》(哲社版)1:74-78
1992 〈量詞的超常用法〉,《陝西師大學報》4:99-102
張淑敏
1997 〈蘭州話量詞的用法〉,《中國語文》2:128-130
張萬起
1991 〈論現代漢語中的量詞并用現象〉,《紀念王力先生九十誕辰文集》,山東:山東教育出版社,392-402
1992 〈試論現代漢語複合量詞〉,《語法研究和探索》6:145-157
1995 〈名詞對量詞的選擇問題〉,《語法研究和探索》7:153-161
1998 〈量詞「枚」的產生及其歷史演變〉,《中國語文》3:208-217
張遠
1996 《漢字字義的演變》,福建:福建教育出版社
張聯榮
1992 〈詞義引申中的遺傳義素〉,《北京大學學報》(哲社版)4:82-90
1997 《漢語詞匯的流變》,河南:大象出版社
曹黎云
1988 〈試論某些量詞的詞義場〉,《徽州師專學報》(哲社版)2:77-80,86
符淮青
1996 《詞義的分析和描寫》,北京:語文出版社
許世瑛
1963 〈論孔雀東南飛用韻〉,《淡江學報》6
郭先珍、王玲玲
1994 〈量詞的模糊性〉,《語文建設通訊》44:59-62
郭先珍
1987 《現代漢語量詞手冊》,北京:中國和平出版社
1991 《漢語量詞的應用》,北京:中國物資出版社
郭紹虞
1979 《漢語語法修辭新探》,北京:商務印書館
教育部國語會編
1995 《常用量詞手冊》,台北:教育部國語會
陳治文
1964 〈近指指示詞「這」的來源〉,《中國語文》6:442-444
1988 〈東漢時的「這」不是指示詞〉,《中國語文》6:475
陳望道
1973 《論現代漢語中單位和單位詞》,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陳彭年〔宋〕
1989 《宋本廣韻》,台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
陳榮安
1976 《中文的量詞及其歷史發展》,輔仁大學語言研究所碩士論文
1996 〈中文量詞的斷代史研究〉,《雲林工專學報》15:195-373
1998 〈中文量詞發展史中的重要事件與人物〉,《國立虎尾技術學院學報》1:207-336
陸儉明
1988 〈現代漢語中數量詞的作用〉,《語法研究和探索》4:172-186
1989 〈說量度形容詞〉,《語言教學與研究》3:46-59
1992 〈漢語句法分析方法的嬗變〉,《中國語文》6:430-438
1993 〈分析方法芻議──評句子成分分析法〉,《陸儉明自選集》,河南:河南教育出版社,199-219
傅力
1996 〈「雙」、「兩」釋異〉,《中國語文》5:382-385
傅銘第
1965 〈關于動量詞「匝」和「周」〉,《中國語文》1:27
揚雄〔漢〕著、郭璞〔晉〕注
1985 《方言》,北京:中華書局
彭先初
1979 《現代漢語語法淺講》,湖北:人民出版社
游順釗
1988 〈從認知角度探討上古漢語名量詞的起源〉,《中國語文》5:361-365
1994 〈「有物…」──漢語量詞的補缺功能〉,《視覺語言學論集》,60-63
程湘清
1994 〈漢語史斷代專書研究方法論〉,《宋元明漢語研究》,山東:山東教育出版社,1-18
程榮
1996 〈量詞及其再分類〉,《詞類問題考察》,胡明揚主編,北京:北京語言學院出版社,330-346
1996 〈數詞〉,《詞類問題考察》,北京:北京語言學院出版社,320-329
黃居仁 等
1997 《國語日報量詞典》,台北:國語日報社
黃盛璋
1961 〈兩漢時代的量詞〉,《中國語文》8:21-28
黃載君
1964 〈從甲文、金文量詞的應用,考察漢語量詞的起源與發展〉,《中國語文》6:432-441
楊如雪
1988 《六朝筆記小說中使用量詞之研究》,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伯峻、何樂士
1992 《古漢語語法及其發展》,北京:語文出版社
楊曉敏
1988 〈《左傳》中的量詞〉,《中國語言學報》3:83-95
1990 〈先秦量詞及其形成與演變〉,《王力先生紀念論文集》北京:商務印書館,189-209
葉子雄
1989 《語法修辭》,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
葉寶奎
1992 《語言學概論》,福建:廈門大學出版社
賈彥德
1987 《語義學導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廖名春
1989 〈從吐魯番出土文書的別字異文看「濁上變去」〉,《古漢語研究》1:42-43,41
1990 〈吐魯番出土文書新興量詞考〉,《敦煌研究》2:82-95
1992 〈從吐魯番出土文書的別字異文看五至八世紀初西北方音的韻母〉,《古漢語研究》1:11-18,26
趙中方
1991 〈唐五代個體量詞的發展〉,《揚州師院學報》(社科版)4:65-69
1992 〈唐五代集體量詞的發展〉,《南京大學學報》(社科版)4:153-157
趙元任著,丁邦新譯
1994 《中國話的文法》,台北:台灣學生書局
趙建華
1985 〈《紅樓夢》前八十回的名量詞〉,《語言教學與研究》1:147-156
劉子平
1996 《漢語量詞詞典》,內蒙古:內蒙古教育出版社
劉小梅
1993 〈漢語賓語內的量詞使用〉,《語文建設通訊》42
1994 〈華語動詞組內數量詞的使用及語意〉,《華文世界》73:33-37
劉才秀
1992 〈個體量詞的具象信息〉,《廣州師院學報》(社科版)4:68-71
劉月華
1983 〈動詞重疊的表達功能及可重疊動詞的範圍〉,《中國語文》1:9-19
劉世儒
1965 《魏晉南北朝量詞研究》,北京:中華書局
劉伶
1988 《敦煌方言志》,蘭州:蘭州大學出版社
劉叔新
1995 《漢語描寫詞匯學》,北京:商務印書館
劉桂芳
1995 〈義素分析略說〉,《山西師大學報》(社科版)22.2:96-98
劉凱鳴
1957 〈對「試說表概數『來』」的一點補充意見〉,《中國語文》9:47
潘允中
1982 《漢語語法史概要》,河南:中州書畫社
蔡蓉
1997 《唐五代量詞之研究》,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
蔡鏡浩
1996 〈漢語與中國文化〉,顧嘉祖等主編《語言與文化》,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47-161
黎錦熙、劉世儒
1978 《論現代漢語中的量詞》,北京:商務印書館
黎錦熙
1998 《新著國語文法》,北京:商務印書館
盧屋
1988 〈量詞的表量、理據及其功能〉,《西藏民族學院學報》(社科版)4:71-75,87
駱曉平
1990 〈魏晉六朝漢語詞匯雙音傾向三題〉,《古漢語研究》4:1-7
1996 〈「大數冠小數」約數表示法源流略考〉,《中國語文》5:369-376
鮑明煒
1986 《唐代詩文韻部研究》,江蘇古籍出版社
龍晦
1983 〈唐五代西北方音與敦煌文獻研究〉,《西南師範學院學報》3:114-121
龍宇純
1989 《韻鏡校注》,台北:藝文印書館
戴璉璋
1981 〈古代漢語的語序變換〉,《國際漢學會議論文集》(語言文字組):391-420
魏培泉
1990 《漢魏六朝稱代詞研究》,台大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羅日新
1986 〈從名(或動)、量的搭配關係看量詞特點〉,《遼寧師範大學學報》(社科版)2:58-60
羅美珍
1996 〈談談我國民族語言的數量詞〉,《民族語文》2:26-35
羅常培
1991 《唐五代西北方音》,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單刊甲種之十二
譚全基
1981 《古代漢語基礎》,台北:華正書局
龔千炎
1987 《中國語法學史稿》,北京:語文出版社
參.一般論著
丁度〔宋〕
1959 《集韻》,台北:新興書局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
1980 《居延漢簡甲乙篇》,北京:中華書局
1987 《殷周金文集成》,上海:中華書局
王先慎集解
1983 《韓非子集解》,台北:藝文印書館
王先謙〔清〕集解
1985 《荀子集解》,台北:藝文印書館
王先謙〔清〕集解
1985 《莊子集解》,台北:華正書局
王溥〔宋〕
1989 《大唐會要》,台北:世界書局
令狐德棻〔唐〕等撰
1978 《新校本周書》,台北:鼎文書局
北京大學古文獻研究所
1991 《全宋詩》,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司馬遷〔漢〕撰、裴駰集解
1978 《新校本史記三家注》,台北:鼎文書局
左丘明〔周〕撰、韋昭〔吳〕注
1983 《國語》,台北:漢京文化
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編,吳礽驤、李永良、馬建華釋校
1991 《敦煌漢簡釋文》,甘肅:甘肅人民出版社
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編
1990 《居延新簡》,北京:文物出版社
1991 《敦煌漢簡》,北京:中華書局
朱駿聲〔清〕
1975 《說文通訓定聲》,台北:藝文印書館
吳承恩〔明〕
1982 《西遊記》,台北:華正書局
吳洛
1981 《中國度量衡史》,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吳敬梓〔清〕
1997 《儒林外史》,台北:桂冠圖書公司
宋濂〔明〕等撰
1978 《新校本元史》,台北:鼎文書局
李百藥〔唐〕撰
1978 《新校本北齊書》,台北:鼎文書局
李均明、何雙全編
1990 《散見簡牘合輯》,北京:文物出版社
李肖冰
1995 《中國西域民族服飾研究》,台北:美工圖書社
李延壽〔唐〕撰
1978 《新校本北史》,台北:鼎文書局
李延壽〔唐〕撰
1978 《新校本南史》,台北:鼎文書局
李淳風〔唐〕
1985 《孫子算經》,北京:中華書局
李隆基〔唐〕撰、李林甫〔唐〕注
1991 《大唐六典》,陝西:三秦出版社
沈約〔梁〕撰
1978 《新校本宋書》,台北:鼎文書局
阮元〔清〕審定、盧宜旬校
1989 《十三經注疏》,台北:藝文印書館
周汛、高春明
1996 《中國衣冠服飾大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房玄齡〔唐〕等撰
1978 《新校本晉書》,台北:鼎文書局
姚察、謝炅〔隋〕、魏徵、姚思廉〔唐〕合撰
1978 《新校本梁書》,台北:鼎文書局
姚察〔隋〕、魏徵、姚思廉〔唐〕合撰
1978 《新校本陳書》,台北:鼎文書局
李泉、張永鑫校注
1994 《水滸全傳校注》,台北:里仁書局
洪楩〔明〕編
1994 《清平山堂話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范曄〔南朝宋〕撰、李賢〔唐〕等注
1978 《新校本後漢書》,台北:鼎文書局
凌濛初〔明〕
1993 《二拍:拍案驚奇、二刻拍案驚奇》,濟南:齊魯書社
唐圭璋編
1983 《全宋詞》,台北:文光出版社
1986 《全唐五代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高楠順次郎 等
1975 《大正新修大藏經》,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
高〔明〕
1983 《唐詩品彙》,台北:學海出版社
班固〔漢〕撰、顏師古〔唐〕注
1978 《新校本漢書集注》,台北:鼎文書局
馬承源編
1988 《商周青銅器銘文選》,北京:文物出版社
清聖祖御製
1960 《全唐詩》,北京:中華書局
張廷玉〔清〕
1978 《新校本明史》,台北:鼎文書局
張純一集解
1993 《墨子集解》,台北:文史哲出版社
張揖〔魏〕撰、王念孫〔清〕疏證
1991 《廣雅》,台北:廣文書局
其庸 等校注
1984 《紅樓夢校注》,台北:里仁書局
張讀〔唐〕等撰
1960 《筆記小說大觀》,台北:新興書局
脫脫〔元〕等撰
1978 《校本宋史》,台北:鼎文書局
脫脫〔元〕等撰
1978 《新校本金史》,台北:鼎文書局
脫脫〔元〕等撰
1978 《新校本遼史》,台北:鼎文書局
段玉裁〔清〕注
1989 《說文解字注》,台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
郭正忠
1993 《三至十四世紀中國的權衡度量》,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郭茂倩〔宋〕
1981 《樂府詩集》,台北:里仁書局
陳尚君
1992 《全唐詩補編》,北京:中華書局
陳壽〔晉〕撰、裴松之〔宋〕注
1978 《新校本三國志》,台北:鼎文書局
隋樹森
1983 《全元散曲》,台北:漢京文化事業公司
馮夢龍〔明〕
1991 《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恆言》,江蘇:江蘇古籍出版社
楊聯陞
1997 〈中國經濟史上的數詞與量詞〉,《國史探微》,台北:聯經出版公司,157-168
睡虎地秦墓竹簡整理小組編
1978 《睡虎地秦墓竹簡》,台北:里仁書局
劉昫〔後晉〕等撰
1978 《新校本舊唐書》,台北:鼎文書局
歐陽修、宋祁〔宋〕撰
1978 《新校本新唐書》,台北:鼎文書局
歐陽修〔宋〕撰
1978 《新校本新五代史》,台北:鼎文書局
潘重規主編
1980 《龍龕手鑑新編》,台北:石門圖書公司
黎烈文 標點
1924 《京本通俗小說》,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蕭子顯〔梁〕撰
1978 《新校本南齊書》,台北:鼎文書局
靜、筠二禪師〔南唐〕
1984 《祖堂集》,京都:中文出版社
薛居正〔宋〕撰、邵晉涵〔清〕輯
1978 《新校本舊五代史》,台北:鼎文書局
謝桂華、李均明、朱國炤編
1987 《居延漢簡釋文合校》,北京:文物出版社
魏收〔北齊〕撰
1978 《新校本魏書》,台北:鼎文書局
魏徵〔唐〕等撰
1978 《新校本隋書》,台北:鼎文書局
羅貫中〔元〕
1987 《三國演義》,台北:華正書局
嚴一萍編
1983 《金文總集》,台北:藝文印書館
釋行均〔遼〕
1985 《龍龕手鑑》,(高麗本、四部叢刊本)中華書局
釋道原〔宋〕
1974 《景德傳燈錄》,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
顧野王〔梁〕
《玉篇》,台北:國字整理小組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