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明代等韻之類型及其開展
作者:王松木 引用關係
作者(外文):Sung-Mu Wang
校院名稱:國立中正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文學系
指導教授:竺家寧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00
主題關鍵詞:等韻聲韻學文化語言學音韻學史典範轉移明代韻圖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9) 博士論文(4) 專書(0) 專書論文(1)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3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173
本文將韻圖重新定位為:等韻學家分析音韻結構的主觀詮釋系統,而非僅是客觀描寫語音的形式框架。在韻圖的類型的區分上,並不沿循過往以韻圖音系為基準的分類方式,而改以作者之編撰目的為分類依據,將明代韻圖總括成:「拼讀反切、辨明音值的音表」、「雜糅象數、闡釋音理的圖式」、「假借音韻、證成玄理的論著」三大類型;對於明代等韻學的歷時開展,則是參照據韻圖的社會功能與文化屬性,梳理出四大支系:「僧徒轉唱佛經的對音字圖」、「士子科舉賦詩的正音字表」、「哲人證成玄理的象數圖式」、「西儒學習漢語的資助工具」。如此,分別從類型學(橫向)、發生學角度(縱向)觀察,冀能對明代韻圖的發展譜系有更深一層的認識。
本文採取由外圍而漸至內核的寫作方式。全文共分七章,首尾兩章(緒論、結語)旨在反思與瞻望漢語音韻研究的發展趨向;第二章追溯等韻學的起始源頭,並確立本文的研究進路(文化取向)與分析模式(符號學);第三、四、五章分別討論三種不同類型的韻圖;第六章則總結明代韻圖的發展譜系。
一、韻學古籍
〔北宋〕邵 雍《皇極經世書》,鄭州:中州古籍,1993
〔南宋〕張行成《易通變》,《文淵閣本四庫全書.子部術數類》,台北:台灣商務
〔南宋〕祝 泌《皇極經世解起數訣》,《文淵閣本四庫全書.子部術數類》,台北:台灣商務
〔明〕章 黼 《重刊併音連聲韻學集成》 首都圖書館藏明萬曆六年維揚資政左室刻本,《四庫全書存目叢書.經部小學類》208冊,台南:莊嚴,1997
〔明〕陶承學、毛曾 《併音連聲字學集要》 浙江圖書館藏明萬曆二年周恪刻本,《續修四庫全書.經部小學類》259冊,上海:上海古籍,1995
〔明〕濮陽淶 《元聲韻學大成》 浙江圖書館藏明萬曆二十六年書林鄭雲竹刻本,《四庫全書存目叢書.經部小學類》208冊,台南:莊嚴,1997
〔明〕葉秉敬 《韻表》 北京大學圖書館藏萬曆三十三年刻本,《續修四庫全書.經部小學類》255冊,上海:上海古籍,1995
〔明〕呂維祺 《音韻日月燈》 天津圖書館藏崇禎六年楊文驄刻本,《續修四庫全書.經部小學類》252冊,上海:上海古籍,1995
〔明〕王應電 《同文備考?聲韻會通》(第十五冊) 中央研究院史語所傅斯年圖書館藏刻本
〔明〕吳元滿 《萬籟中聲》國家圖書館善本書室藏明萬曆刻本
〔明〕不知撰人《韻法直圖》 國家圖書館善本書室藏明江東梅氏刻本
〔明〕李世澤 《韻法橫圖》 國家圖書館善本書室藏明萬曆四十三年江東梅氏刻本
〔明〕桑紹良 《青郊雜著》北京大學圖書館藏明萬曆桑學夔刻本,《續修四庫全書.經部小學類》255冊,上海:上海古籍,1995
〔明〕李 登 《書文音義便考私編》 北京故宮博物院圖書館藏明萬曆十五年陳邦泰刻本,《續修四庫全書.經部小學類》251冊,上海:上海古籍,1995
〔明〕金尼閣 《西儒耳目資》北京大學圖書館藏武林李衙藏本,《續修四庫全書.經部小學類》259冊,上海:上海古籍,1995
〔明〕蕭雲從 《韻通》北京圖書館藏清抄本,《續修四庫全書.經部小學類》257冊,上海:上海古籍,1995
〔明〕徐 孝 《重訂司馬溫公等韻圖經》 西北師範大學圖書館藏萬曆三十年張元善刻本,《四庫存目叢編.經部小學類》193冊,台南:莊嚴,1997
〔明〕呂 坤 《交泰韻》南京圖書館藏明末胡正言十竹齋刻本,《續修四庫全書.經部小學類》251冊,上海:上海古籍,1995
〔明〕袁子讓 《字學元元》 上海圖書館藏明萬曆三十一年刻本,《續修四庫全書.經部小學類》255冊,上海:上海古籍,1995
〔明〕喬中和 《元韻譜》北京圖書館分館藏清康熙梅墅石渠閣刊本,《續修四庫全書.經部小學類》256冊,上海:上海古籍,1995
〔明〕方以智 《通雅.切韻聲原》 清康熙五年姚文燮浮山此藏軒刻本,北京:中國書店,1990
〔明〕方孔炤 《周易時論合編》 北京大學圖書館藏清順治十七年刻本,《續修四庫全書.經部易類》15冊,上海:上海古籍,1995
〔明〕釋真空 《新編篇韻貫珠集》 北京大學圖書館藏明弘治十一年刻本,《四庫存目叢編.經部小學類》213冊,台南:莊嚴,1997
〔明〕趙宧光 《悉曇經傳》南京圖書館藏刻本,台北:新文豐(饒宗頤 編著,1999)
〔明〕趙撝謙 《皇極聲音文字通》 廣州中山大學圖書館藏明抄本,《續修四庫全書.經部小學類》254冊,上海:上海古籍,1995
〔明〕趙撝謙 《六書本義》,《文淵閣本四庫全書.經部小學類》228冊,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明〕陳藎謨 《皇極圖韻》 河南省圖書館藏明崇禎五年石經草堂刻本,《四庫全書存目叢書.經部小學類》214冊,台南:莊嚴,1997
〔明〕陳藎謨 《元音統韻》 山東省圖書館藏清康熙五十三年范廷瑚刻本,《四庫全書存目叢書.經部小學類》215冊,台南:莊嚴,1997
〔明〕吳繼仕 《音聲紀元》北京圖書館藏明萬曆刻本,《續修四庫全書.經部小學類》254冊,上海:上海古籍,1995
〔明〕葛中選 《泰律篇》 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資料館藏明刻本,《續修四庫全書.經部樂類》114冊,上海:上海古籍,1995
〔明〕熊人霖 《律諧》,北京大學圖書館藏抄本
〔明〕沈寵綏 《度曲須知》古典戲曲聲樂論著叢編第五種(傅惜華 編) 北京:人民音樂,1983
〔明〕李文利 《大樂律呂元聲》浙江圖書館藏明嘉靖十四年布政司刻本,《四庫全書存目叢書.經部樂類》182冊,台南:莊嚴,1997
〔清〕方中履 《古今釋疑》 中國科學院圖書館藏清康熙汗青閣刻本,《續修四庫全書.子部》99冊,上海:上海古籍,1995
〔清〕潘 耒 《類音》 上海辭書出版社圖書館藏清雍正潘氏遂初堂刻本,《續修四庫全書.經部小學類》258冊,上海:上海古籍,1995
〔清〕潘 咸 《音韻原流》 上海圖書館藏清抄本,《四庫全書存目叢書.經部小學類》220冊,台南:莊嚴,1997
〔清〕劉獻廷 《廣陽雜記》,北京:中華,1957
〔清〕江 永 《音學辨微》 湖北省圖書館藏清乾隆二十四年刻本,《續修四庫全書.經部小學類》253冊,上海:上海古籍,1995
〔清〕裕 恩 《音韻逢源》 北京大學圖書館藏清道光聚珍堂刻本,《續修四庫全書.經部小學類》258冊,上海:上海古籍,1995
〔清〕熊士伯 《等切元聲》 台灣師範大學圖書館藏康熙四十三年尚友堂刊本
〔清〕賈存仁 《等韻精義》 台灣師範大學圖書館乾隆四十年河東賈氏家塾定本
〔清〕李汝珍 《李氏音鑑》 台灣師範大學圖書館同治戊辰年重修木?I山房藏板
〔清〕陳 澧 《切韻考》,《續修四庫全書.經部小學類》253冊,上海:上海古籍,1995
〔清〕勞乃宣 《等韻一得》,台灣師範大學圖書館藏光緒戊戌年吳橋官廨刻本
〔清〕謝啟昆 《小學考》,台北:藝文,1974
上海古籍出版社編《續修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經部》(下冊),北京:中華,1993
高楠順次郎 等編 《大藏經?悉曇部》(第八十四冊),台北:新文豐
藝文書局編 《等韻五種》,台北:藝文
二、象數學與科學思想史
[美]孔 恩(Thomas Kuhn)1962 《科學革命的結構》,台北:遠流(王道環等譯,1994)
王存臻、顏春友 1988 《宇宙全息統一論》,濟南:山東人民
王 前 1996 〈李約瑟對中國傳統思維方式研究的貢獻〉,《自然辯證法通訊》2:52-57
1997 〈中國傳統科學中“取象比類”的實質和意義〉,《自然科學史研究》4:297-303
王 煜 1981 《明清思想家論集》,台北:聯經
王樹人、喻柏林 1995 〈論《周易》的整體思維特徵〉,《中國社會科學研究生院學報》4:23-32
方 豪 1983 《中西交通史》,台北:文化大學
[美]F. 卡普拉(F. Capra)1991《物理學之“道”—近代物理學與東方神秘主義》,北京:北京大學(朱潤生 譯,1999)
朱伯崑 1993 《〈周易〉知識通覽》,濟南:齊魯書社
1995 《易學哲學史》,北京:華夏
任道斌 1983 《方以智年譜》,合肥:安徽教育
江曉原 1991 《天學真原》,瀋楊:遼寧教育
呂理政 1990 《天、人、社會—試論中國傳統的宇宙認知模型》,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new window
李 申 1989 〈邵雍的《皇極經世書》〉,《周易研究》2:22-30
1997 《易學與易圖》,瀋陽:瀋陽出版社
李英明 1989 《科學社會學》,台北:桂冠
[英]李約瑟(Joseph Needham)1990 《中國古代科學思想史》,南昌:江西人民
李 零 1993 《中國方術考》,北京:中國人民
李劍雄 1998 《焦竑評傳》,南京:南京大學
李醒民 1991 〈科學革命的語言根源〉,《自然辯證法通訊》4:11-19
何丙郁 1989 〈易數與傳統科學的關係〉,《史語所集刊》60.3:493-505new window
何炳隸 1998 〈儒家宗法模式的宇宙本體論—從張載的《西銘》談起〉,《哲學研究》12:64-69
沈福徫 1989 《中西文化交流史》,台北:東華
吳國盛 1994 〈自然哲學的復興〉,《自然哲學》1:10-49,北京:中國社會科學
吳慧穎 1995 《中國數文化》,長沙:岳麓書社(修訂版)
余英時 1971 〈方中屨及其《古今釋疑》—跋影印本所謂「黃宗羲《授書隨筆》」〉,《雜著祕笈叢刊》11:1-22
1976 《歷史與思想》,台北:聯經,1994
邢兆良 1998 《朱載堉評傳》,南京:南京大學
金吾倫 1994 《托馬斯?庫恩》,台北:遠流
林德宏、張相輪 1995 《東方的智慧—東方自然觀與科學的發展》,台北:理藝
季羨林 1994 〈關於“天人合一”思想的再思考〉,《中國文化》9:8-17
1998 〈對21世紀人文學科建設的幾點意見〉,《文史哲》1:7-16
周汝昌 1993 〈中國文化思想—“三才主義”〉,《中國文化》8:85-89
俞曉群、王前 1994 〈兩種“萬物皆數”觀念及其對科學發展的影響〉,《自然辯證法通訊》4:45-51
胡化凱 1995 〈五行說—中國古代的符號體系 〉,《自然辯證法通訊》3:48-57
胡京國 1996 〈淺論邵雍宇宙系統論的哲學意義〉,《深圳大學學報》4:52-62
胡樸安 1982 《中國訓詁學史》,台北:台灣商務
[美]洛倫茲(Edward N. Lorenz) 1993 《混沌的本質》,北京:氣象(劉式達 等譯,1997)
[德]麥爾(Ernst Mayr)1997 《看!這就是生物學》,台北:天下文化(涂可欣 譯,1999)
唐明邦 1987 〈科學家方以智的自然哲學〉,《武漢大學學報》5:41-46
1998a〈象數思維管窺〉,《周易研究》4:52-57
1998b《邵雍評傳》,南京:南京大學
孫宏安 1991 〈科學史研究的一個方法論原則〉,《自然辯證法通訊》5:62-65
馬 濤 1993 《呂坤思想研究》,北京:當代中國
黃壽祺、張善文 1992 《〈周易〉譯註》,台北:漢京
張祖貴 1995 《數學與人類文化發展》,廣州:廣東人民
張善文 1998 《歷代易學與易學要籍》,福州:福建人民
張德鑫 1999 《數裡乾坤》,北京:北京大學
黃一農、張志誠 1993 〈中國傳統候氣說的演進與衰頹〉,《清華學報》新23卷第2期:125-147new window
黃俊傑 1977 〈思想史方法論的兩個側面〉,《史學方法論叢》:243-301,台北:學生new window
陳 伉 1999 《東方大預言—邵雍易學研究》,西寧:青海人民
陳進傳 1982 〈峰迴路轉—明代的科技〉,《格物與成器》:225-283,台北:聯經
陳衛平 1992 《第一頁與胚胎—明清之際的中西文化比較》,上海:上海人民
[美]郭穎頤 1998 《中國現代思想中的唯科學主義(1900-1950)》,上海:江蘇人民(雷頤 譯)
[美]普利高津(Ilya Prigogine)1990 《混沌中的秩序》,台北:結構群(沈力 譯)
[法]費賴之(Aloys Pfister)1938 《入華耶穌會士列傳》,台北:商務(馮承鈞 譯,1960,臺一版)
萬 丹 1998 〈庫恩科學語言觀的轉變—對不可通約性的一種解說〉,《湘潭大學學報》3:14-16
傅雲龍、柴尚金 1997 《易學的思維》,瀋陽:瀋陽出版社
舒煒光、邱仁宗 1996 《當代西方科學哲學述評》,台北:水牛(二版)
[美]葛雷易克(James Gleick)1991 《混沌》,台北:天下文化(林和 譯,1985二版)
董光壁 1993 《易學科學史綱》,武漢:武漢出版社
1994 〈中國自然哲學大略〉,《自然哲學》1:254-300,北京:中國社會科學
1997 《易學與科技》,瀋陽:瀋陽出版社
楊國榮 1999 《科學的形上之維—中國近代科學主義的形成與衍化》,上海:上海人民
楊樹帆 1998 《周易符號思維模型論》,成都:四川人民
楊儒賓、黃俊傑 1996 《中國古代思維方式探索》,台北:正中new window
翟廷晉 1998 《周易與華夏文明》,上海:上海人民
蒙培元 1988 〈論中國傳統思維方式的基本特徵〉,《中國哲學主體思維》:182-196,北京:東方,1993
鄢 良 1993 《三才大觀—中國象數學源流》,北京:華藝
鄧立光 1995 〈五行之起源流變及其哲學意義〉,《中國文化》12:81-93
蔣國保 1986 〈方以智《易》學思想散論〉,《周易研究論文集》第三輯:489-503,北京:北京師大,1990
1990 〈方以智與《周易圖像幾表》〉,《周易研究》2:34-41
鄭 涵 1985 《呂坤年譜》,鄭州:中州古籍
潘雨廷 1994 〈邵雍與《皇極經世》的結構思想〉,《周易研究》4:5-16
劉文英 1999 〈中國傳統哲學的名象交融〉,《哲學研究》6:27-53
劉君燦 1986 《談科技思想史》,台北:明文
1988 《方以智》,台北:東大
劉長允 1991 《步入神秘的殿堂—從全息角度看〈周易〉》,北京:中國廣播電視
劉長林 1990 《中國系統思維》,北京:中國社會科學
劉國忠 1999 《〈五行大義〉研究》,瀋陽:遼寧教育
[美]黛安娜?克蘭(Diana Crane)1972 《無形學院》,北京:華夏(劉珺珺 顧昕 王德祿 合 譯,1988)
戴念組 1986 《朱載堉—明代的科學和藝術巨星》,北京:人民
1994 《中國聲學史》,石家莊:河北教育
顏澤賢 1993 《現代系統論》,台北:遠流
羅 熾 1998 《方以智評傳》,南京:南京大學
三、現代音韻學及語言學相關論著
丁邦新 1978 〈《問奇集》所記之明代方音〉,《中央研究院成立五十年紀念論文集》:577-592
1986 〈十七世紀以來北方官話之演變 〉,《近代中國區域史研討會論文集》:5-15,南港:中央研究院
[日]太田辰夫 1953 〈關於漢兒言語—試論白話發展史〉,《漢語史通考》:181-211,重慶:重慶出版社(江藍生、白國維 譯,1991)
文 旭 1999 〈國外認知語言學研究綜觀〉,《外國語》1:34-40
王 力 1927 〈三百年前河南寧陵方音考 〉,《王力文集》第18卷:588-597,濟南:山東教育,1991
1987 《漢語語音史》,濟南:山東教育(《王力文集》第10卷)
1992 《清代古音學》,北京:中華
王 平 1996 〈《五方元音》的韻部研究 〉,《鄭州大學學報》5:40-43,84
王兆鵬 1991 〈論科舉考試與韻圖 〉,《山東師大學報》1:60-63
1999a〈試論唐代科舉考試的詩賦限韻與早期韻圖 〉,《漢字文化》2:11-14,5
1999b〈試論宋元科舉考試與韻圖 〉,《漢字文化》3:28-30
王松木 1994 《〈西儒耳目資〉所反映的明末官話音系》,嘉義中正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new window
1995 〈台灣地區漢語音韻學研究論著選介1989-1993〉,《漢學研究通訊》55:239-242,56:336-339,57:87-93
1996 〈敦煌《俗物要名林》殘卷及其反切結構〉,第五屆國際暨第十四屆全國聲韻學研討會論文,pp.233-252,新竹:新竹師院
王邦維 1992 〈鳩摩羅什《通韻》考疑暨敦煌寫卷S.1344號相關問題〉,《中國文化》7:71-75
1995 〈謝靈運《十四音訓敘》輯考〉,《國學研究》3:275-299
王洪君 1994 〈漢語的特點與語言的普遍性—從語言研究的立足點看中西音系理論的發展〉,《綴玉二集》:303-314,北京:北京大學
1999 《漢語非線性音系學》,北京:北京大學
王健庵 1989 〈論“內外轉”的真義與《切韻》音系的性質〉,《安徽大學學報》4:79-86
王嘉齡 1995 〈優選論〉,《國外語言學》1:1-4
1997 〈音系學和認知科學 〉,《國外語言學》2:1-4
王 顯 1994 〈等韻學和古韻〉,《音韻學研究》3:72-79
孔仲溫 1987 《〈韻鏡〉研究》,台北:學生
石毓智 1995 〈《女人、火和危險事物—範疇揭示了思維的什麼奧祕》〉,《國外語言學》2:17-22
包智明 1997 〈從晉語分音詞看介音的不對稱性〉,《中國語言學論叢》第一輯:67-77
史有為 1999 〈語言中的人和意義—語言的起點思考〉,《語文研究》2:1-8
史存直 1997 《漢語音韻學論文集》,上海:華東師範大學
[美]史迪芬.平克(Steven Pinker)1998 《語言本能》,台北:商周(洪蘭 譯)
[日]古屋昭弘 1988 〈《賓主問答釋疑》的音系〉,《音韻學研究通訊》15:26-40(劉麗川 譯,1990)
[日]平山久雄 1990 〈敦煌《毛詩音》殘卷反切的結構特點〉,《古漢語研究》3:1-11
1995 〈北京文言音基礎方言裡入聲的情況〉,《語言研究》1:107-113
[日]平田昌司 1979 〈“審音”與“象數”—皖派音學史稿序說〉,《均社論叢》9:34-60
1984 〈《皇極經世聲音唱和圖》與《切韻指掌圖》--試論語言神秘思想對宋代等韻學的影響〉,《東方學報》56:179-215
1995 〈唐宋科舉制度轉變的方言背景—科舉制度與漢語史第六〉,《吳語與閩語的比較研究》:134-151,上海:上海教育
1996 〈《廣韻》與《切韻》—科舉制度與漢語史第五〉,語文、性情、義理—中國文學的多層面探討國際學術會議論文,台北:台灣大學
申小龍 1985 〈論漢語史的研究傳統及其方法更新 〉,《復旦學報》6:47-53
1989 〈關於語言本體論和語言學方法論的對話〉,《北方論叢》1:52-62
1990 《中國文化語言學》,長春:吉林教育
1993 《文化語言學》,南昌:江西教育
1995a〈佛教文化與中國語文傳統的理論與方法 〉,《漢字文化》3:8-19
1995b〈當代中國理論語言學的世紀變革 〉,《華東師大學報》4:82-87
1998 〈西學東漸與中國語言學范式變革〉,《杭州大學學報》4:44-54
[日]吉田久美子 〈《合併字學集韻》的疑母〉,《漢字文化》2:15-20
江俊龍 2000 〈台灣地區漢語音韻研究論著選介1994-1998〉,《漢學研究通訊》19.1:149-168
朱永鍇 1998 〈“藍青官話”說略〉,《語文研究》2:56-60
朱曉農 1989 〈古音學始末 ?關於漢語歷史音韻研究史的分期問題〉,《中國語言學發展方向》:58-90,北京:光明日報
伍鐵平 1994 《語言學是一門領先的科學》,北京:北京語言學院
1997 《語言和文化評論集》,北京:北京語言文化大學
何大安 1983 〈近五年來台灣地區漢語音韻研究論著選介1977-1982〉,《漢學研究通訊》2.1:5-13
1993 〈從中國傳統論漢語方言研究的過去、現在與未來〉,《史語所集刊》63.4:713-731
何九盈 1995a《中國古代語言學史》,廣州:廣東教育
1995b《中國現代語言學史》,廣州:廣東教育
束定芳 1996 〈試論現代隱喻學的研就究目標、方法和任務〉,《外國語》1:9-16
呂朋林 1986 〈清代官話讀本研究〉,《古籍整理研究學刊》3:55-63
李幼蒸 1993 《理論符號學導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
李思敬 1994 《漢語“ㄦ”[ã]音史研究》,北京:商務(增訂版)
李國華 1992 〈雲南省館藏音韻學著作綜述〉,《雲南民族學報》4:88-92
李崇寧 1965 〈李朝初期之韻書刊行〉,《清華學報--慶祝李濟先生七十歲論文集》:65-73
李 開 1993 《漢語語言研究史》,南京:江蘇教育
李葆嘉 1994 〈論漢語史研究的理論模式及其文化史觀〉,《混成與推移—中國語言的文化歷史闡釋》:65-112,台北:文史哲(1998)
1995 〈論漢語史研究的理論模式〉,《語文研究》4:9-15
1996 〈中國語的歷史與歷史的中國語〉,《混成與推移—中國語言的文化歷史闡釋》:21-63,台北:文史哲(1998)
1998 《當代中國音韻學》,廣州:廣東教育
李新魁 1980 〈論近代漢語共同語的標準音〉,《李新魁語言學論集》:146-162,北京:中華,1994
1983 《漢語等韻學》,北京:中華
1984 〈漢語音韻學研究概況及展望〉,《李新魁語言學論集》:459-493,北京:中華,1994
1986 〈說內外轉〉,《音韻學研究》2:249-256,北京:中華
1987 〈漢語共同語的形成和發展〉,《李新魁自選集》:266-295,鄭州:河南教育,1993
1992 〈論明代之音韻學研究〉,《李新魁音韻學論集》506-536,汕頭:汕頭大學,1997
1993a〈四十年來的漢語音韻研究〉,《中國語文研究四十年紀念文集》:301-307,北京:北京語言學院
1993b《韻學古籍述要》,西安:陝西人民(與麥耘合編)
1994 〈《起數訣》研究〉,《音韻學研究》3:1-41
1996 〈梵學的傳入與漢語音韻學的發展〉,《李新魁音韻學論文集》:461-505,汕頭:汕頭大學,1997
李智強 1997 〈生成音系學的音節理論〉,《外語教學與研究》4:4-11
李 榮 1973 《切韻音系》,台北:鼎文
1989 〈漢語方言的分區〉,《方言》4:241-259
李維琦 1995 《〈中國音韻學研究〉述評》,長沙:岳麓
吳宗濟、林茂燦 1989 《實驗語音學概要》,北京:高等教育
吳孟雪 1993 〈明清歐人對中國語言文字的研究〉,《文史知識》1:42-48, 2:40-45, 3:55-60, 5:101-107
吳聖雄 1986 〈《同文韻統》所反映的近代北方官話〉,《國文學報》15:195-222new window
1998 〈張麟之《韻鏡》所反映的宋代音韻現象〉,《聲韻論叢》8:245-274
沈小喜 1998 〈“訓民正音”表音文字的創製與應用〉,《語苑擷英》:216-236,北京:北京語言文化大學
沈家 1991 〈語言研究中的認知觀〉,《國外語言學》4:1-6(R. W. Langacker 著)
1994 〈R. W. Langacker的“認知語法”〉,《國外語言學》1:12-2
宋韻珊 1994 《〈韻法直圖〉與〈韻法橫圖〉音系研究》,高雄師大國文所碩士論文
[日]佐佐木猛 1983 〈《交泰韻》的研究.序說〉,《均社論叢》14:5-17
[韓]金薰鎬 1994 〈《西儒耳目資》的成書及其體制〉,《河北學刊》4:76-82
林平和 1975 《明代等韻學之研究》,台北政治大學中文所博士論文new window
林光明 1999 《梵字悉曇入門》,台北:嘉豐
林書武 1997 〈國外隱喻研究綜觀〉,《外語教學與研究》1:11-19
林華東 1993 〈關於歷史比較語言學在漢語史研究中思考〉,《中國語研究》35:13-17
林慶勳 1987 〈試論合聲切法〉,《漢學研究》5.1:29-50new window
1995 〈論《詩詞通韻》與《等切元聲》的合聲切〉,《第四屆清代學術研討會》:243-257,高雄:中山大學
林 燾 1995 〈日母音值考〉,《燕京學報》新1:403-418
1998 〈從官話、國語到普通話〉,《語文建設》10:6-8
竺家寧 1978 〈《音學辨微》在語言學上的價值〉,《音韻探索》:227-242,台北:學生,1995
1983 〈論皇極經世聲音唱和圖之韻母系統〉,《淡江學報》20:297-307
1986 《古今韻會舉要的語音系統》,台北:學生
1991 〈佛教傳入與等韻圖的興起〉,《國際佛學研究年刊》創刊號:251-263
1992 《聲韻學》,台北:五南(二版)
1993 〈台灣近四十年來的音韻學研究〉,《中國語文》1:23-32(北京)
1994 〈近代音史上的舌尖韻母〉,《近代音論集》:223-239,台北:學生
1998 《古漢語複聲母論文集》,北京:北京語言文化(與趙秉璇合編)
季永海 1991 〈清代滿漢音韻書三種〉,《滿語研究》2:64-71
1999 〈漢語ㄦ化音的發生與發展〉,《民族語文》5:19-30
金有景 1998 〈漢語史上[ó]音的產生年代〉,《徐州師大學報》3:57-60
金基石 1999 〈朝鮮對音文獻淺論〉,《民族語文》5:9-18
侍建國 1996 〈官話德、陌、麥三韻入聲字音變〉,《方言》3:201-207
1998 〈官話語音的地域層次及其歷史因素〉,《史語所集刊》69.2:399-421
[日]岩田憲幸 1994 〈清代後期的官話音〉,《中國語史的資料與方法》:389-433
邵榮芬 1981 《中原雅音研究》,濟南:山東人民
1998 〈《韻法橫圖》與明末南京方音〉,《漢字文化》3:25-47
周一良 1944 〈中國的梵文研究〉,《唐代密宗》:141-156,上海:上海遠東(1996)
周光慶 1999 〈二十世紀訓詁學研究的得失〉,《華中師大學報》2:32-44
周有光 1985 〈劉獻廷和他的《新韻譜》〉,《語言論文集》:261-267,北京:商務
周法高 1980 《論中國語言學》,香港:中文大學
周斌武 1987 《漢語音韻學史略》,合肥:安徽教育
周祖謨 1942 〈宋代汴洛語音考〉,《問學集》:581-655,北京:中華
胡奇光 1987 《中國小學史》,上海:上海人民
胡壯麟 1997 〈語言?認知?隱喻 〉,《現代外語》4:50-57
俞光中 1986 〈說內外轉〉,《音韻學研究》2:257-276,北京:中華
俞 敏 1984 〈等韻溯源〉,《音韻學研究》1:402-413,北京:中華
侯精一 1980 〈清人正音書三種〉,《中國語文》1:64-68
侯萬春 1999 〈語言學中的形式主義與功能主義〉,《重慶師院學報》2:59-63
姚小平 1993 〈古印度語言文化二題〉,《外語教學與研究》1:30-35
1996a〈語言學史學基本概念闡釋〉,《外語教學與研究》3:8-14
1996b〈西方人眼中的中國語言學史 〉,《國外語言學》3:339-48
1997 〈17-19世紀的德國語言學和中國語言學—中國語言學史斷代比較研究〉,《外語教學與研究》3:71-73
1999 〈考據學與科學語言學—梁啟超、胡適論中國傳統語言研究方法〉,《外語教學與研究》2:17-22
姚榮松 1989 〈近五年來台灣地區漢語音韻學研究論著選介1983-1988〉,《漢學研究通訊》8.1:1-5;8.2:90-97new window
姜聿華 1993 〈佛教文化對中國傳統語言學的影響〉,《古漢語研究》增刊:52-56
[瑞典]高本漢(Bernhard Karlgren) 1940 《中國音韻學研究》,北京:商務(趙元任 羅常培 李方桂 合譯,1995)
袁家驊 1989 《漢語方言概要》,北京:文字改革(第二版)
袁毓林 1994 〈關於認知語言學的理論思考〉,《中國社會科學》1:183-198
1996 〈認知科學背景上的語言研究〉,《國外語言學》2:1-12
1998 〈語言信息的編碼和生物信息的編碼之比較〉,《當代語言學》2:15-23
孫天心 1988 〈語言的明晰性〉,《思與言》26.2:199-214new window
孫汝建 1991 〈中國為何沒有語言學流派? 〉,《雲夢學刊》1:83-87
桂詩春、寧春岩 1997 《語言學方法論》,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
徐烈炯 1993 〈Chomsky的心智主義語言觀〉,《國外語言學》1:8-13
徐通鏘 1991 《歷史語言學》,北京:商務
1997 《語言論—語義型語言的結構原理和研究方法》,長春:東北師範大學
徐通鏘、陳保亞 1998 〈二十世紀的中國歷史語言學〉,《二十世紀的中國語言學》:225-294,北京:北京大學
唐作藩 1989 〈《四聲等子》研究〉,《語言文字學術論文集》:291-312,上海:知識
1994a〈關於“等”的概念〉,《音韻學研究》3:158-161
1994b〈論清代古音學的審音派〉,《北京大學百年國學文粹?語言文獻卷》:216-222,1998
1999 〈江永的音韻學與歷史語言學〉,第六屆國際暨第十七屆全國聲韻學學術研討會,台北:台灣大學
唐作藩、耿振生 1998 〈二十世紀的漢語音韻學〉,《二十世紀的中國語言學》:1-52,北京:北京大學
耿振生 1987 〈《青郊雜著》作者籍貫考〉,《中國語文》2:144-145
1989 〈《漢語等韻學》讀後記〉,《中國語文》5:385-387
1991 〈《青郊雜著》音系簡析〉,《中國語文》5:374-379
1992 《明清等韻學通論》,北京:語文
1993 〈論近代書面音系研究方法〉,《古漢語研究》4:44-52,21
? 〈傳統音韻學與中國古代哲學〉,《漢語言文化論叢》:66-79
1999 〈明代學術思想變遷與明代音韻學的發展〉,第六屆國際暨第十七屆全國聲韻學學術研討會,台北:台灣大學
時建國 1995 〈《切韻聲源》列圖校字〉,《古籍研究》4:98-101
1996 〈《切韻聲源》術語通釋〉,《古漢語研究》1:8-11,7
崇 岡 1982 〈漢語音韻學的回顧和前瞻〉,《語言研究》2:10
黃典城 1993 《漢語語音史》,合肥:安徽教育
黃坤堯 1997 《音義闡微》,上海:上海古籍
黃笑山 1990 〈《交泰韻》的零聲母和聲母[v]〉,《廈門大學學報》3:120-126
1996 〈利瑪竇所記的明末官話聲母系統〉,《新疆大學學報》3:100-107
黃學堂 1989 《方以智〈切韻聲原〉研究》,高雄師大國文所碩士論文
黃耀?? 1982a〈釋神珙《九弄圖》的“五音”—及“五音之家”說略〉,《均社論叢》11:29-63
1982b〈有關“五音之家”資料初編〉,《均社論叢》12:89-112
1983 〈有關“五音之家”資料初編(二)〉,《均社論叢》13:89-117
1999 〈五口調音與納音—兼論「蒼天已死,黃天當立」〉,《經學研究論叢》6:147-164
麥 耘 1987 〈《韻法直圖》中二等開口字的介音〉,《音韻與方言研究》:193-198
陸志韋 1946 〈記邵雍皇極經世的天聲地音〉,《燕京學報》31:71-80
1947 〈記徐孝重訂司馬溫公等韻圖經〉,《燕京學報》32:169-196
1963 〈古反切是怎樣構造的〉,《中國語文》5:349-385
張公瑾 1997 〈混沌學與語言研究〉,《語言教學與研究》3:61-65
張玉來 1995 《〈韻略匯通〉音系研究》,濟南:山東教育
1997 〈《韻略易通》的音系性質問題〉,《徐州師大學報》2:49-51,148
1998 〈近代漢語官話韻書音系的複雜性〉,《山東師大學報》1:90-94
1999 〈近代漢語官話韻書音系複雜性成因分析〉,《山東師大學報》1:77-80,85
張世祿 1986 《中國音韻學史》,台北:臺灣商務(臺七版)
張永綿 1979 〈略談李漁的“正音”理論〉,《浙江師院學報》1:66-69
張昇余 1998 《日本唐音與明清官話研究》,西安:世界圖書
張清常 1944 〈中國聲韻學所借用的音樂術語〉,《語言學論文集》:209-228,北京:商務,1993
1956 〈李登《聲類》和“五音之家”的關係〉,《語言學論文集》:229-239,北京:商務,1993
1990 〈比比看—“漢語拼音方案”跟羅馬字母斯拉夫字母幾種主要漢語拼音方案的比較〉,《語言學論文集》:249-268,北京:商務,1993
1992 〈移民北京使北京音韻情形複雜化舉例〉,《中國語文》4:268-271
張 敏 1998 《認知語言學與漢語名詞短語》,北京:中國社會科學
張靜河 1996 〈西方漢學研究的豐碑—高本漢〉,《漢學研究》1:135-163,北京:中國和平
張黎、朱曉農 1991 〈語言研究方法論對話札記—兼論語言研究中“科學主義”同“人文精神”之爭〉,《北方論叢》6:27-32
張衛東 1998 〈試論近代南方官話的形成及其地位〉,《深圳大學學報》3:73-78
都興宙 1994 〈沈寵綏音韻學簡論〉,《青海師大學報》4:87-92
崔玲愛 1975 《〈洪武正韻〉研究》,台灣大學中文所博士論文new window
郭 力 1989 〈《重訂司馬溫公等韻圖經》?S、敷、微三母試析〉,《漢字文化》4:67-72
1993 〈《重訂司馬溫公等韻圖經》體例辨析〉,《古漢語研究》4:37-43,63
郭承銘 1993 〈認知科學的興起與語言學的發展〉,《國外語言學》1:1-7
曹正義 1987 〈革新韻書《合併字學集韻》述要〉,《文史哲》5:67-68,63
陳振寰 1986 〈關於古調類調值的一種假設〉,《音韻學研究》2:27-36,北京:中華
1988 《〈韻學源流〉注評》,貴州:貴州人民
1991 〈內外轉補釋〉,《語言研究》增刊:11-13
陳新雄 1974 《等韻述要》,台北:藝文,1991(五版)new window
1995 〈怎樣才算是古音學上的審音派〉,《中國語文》5:345-352(北京)
陳高春 1986 《中國語文學家辭典》,新鄉:河南人民
陳梅香 1993 《〈皇極經世解起數訣〉之音學研究》,高雄中山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
1997 〈《皇極經世解起數訣》「清濁」現象探析〉,《聲韻論叢》6:573-612
尉遲治平 1991 〈“北?F《中原》、南遵《洪武》”析義〉,《中原音韻新論》:198-210,北京:北京大學
程克江 1990 〈中國文化語言學的興起及其導向預測—評文化語言學的語言觀和方法論〉,《新疆大學學報》2:73-80
[蘇]雅洪托夫(S. E. Yakhotov)1980 〈十一世紀的北京音〉,《漢語史論集》:187-196,北京:北京大學(唐作藩、胡雙寶 編選,1986)
馮 蒸 1987 〈[北宋]邵雍方言次濁上聲歸清類現象試釋〉,《漢語音韻學論文集》:254-266,北京:首都師範大學,1997
1988 〈論漢語音韻學的發展方向〉,《湖南師大學報》2:81-84
1989 〈漢語音韻學方法論〉,《語言教學與研究》3:123-141
1996 〈趙蔭棠音韻學藏書台北目睹記—兼論現存等韻學古籍〉,《漢字文化》4:49-60
1997 〈中國大陸近四十年(1950-1990)漢語音韻研究述評〉,《漢語音韻學論文集》:476-531,北京:首都師大
甯忌浮 1992 《校訂五音集韻》,北京:中華
1994 〈《五音集韻》與等韻學〉,《音韻學研究》3:80-88,北京:中華
1997 《〈古今韻會舉要〉及相關韻書》,北京:中華
1998 〈《洪武正韻》支微齊灰分併考〉,《古漢語研究》3:3-8
逸如、馮韌 1998 〈當代中國語言學的世紀變革〉,《走向新世紀的語言學》:646-673,台北:萬卷樓
游汝杰 1987 〈[宋]姜白石詞旁譜所見四聲調形〉,《游汝杰自選集》:288-300,桂林:廣西師大,1999
傅斯年 1928 〈歷史語言研究所工作之旨趣〉,《史語所集刊》1.1:3-10new window
董同龢 1949 〈等韻門法通釋〉,《史語所集刊》14:257-306
1989 《漢語音韻學》,台北:文史哲(十版)
董宏樂 1999 〈論科技語言的隱喻性〉,《外語學刊》3:11-16
董忠司 1994 〈沈寵綏的語音分析說〉,《聲韻論叢》2:73-110
1994b〈江永聲韻學抉微〉,《聲韻論叢》2:197-227
董 明 1996 〈明代來華傳教士的漢語學習及其影響〉,《北京師大學報》6:90-95
董紹克 1993 〈論《皇極經世書》的入聲〉,《中國語研究》35:56-60
葉桂桐 1987 〈用古樂譜擬測古漢語調值論證〉,《山東師大學報》2:77-78,69
葉寶奎 1994 〈《洪武正韻》與明初官話音系〉,《廈門大學學報》1:89-93
1998 〈談清代漢語標準音〉,《廈門大學學報》3:82-88
鄒曉麗 1999 〈對講授、研究傳統音韻學的思考〉,《古漢語研究》1:22-26
楊秀芳 1987 〈論《交泰韻》所反映的一種明代方音〉,《漢學研究》5.2:329-373new window
1993 〈論文白異讀〉,《王叔岷先生八十壽慶論文集》:823-849,台北:大安
楊耐思 1981 〈近代漢語-m的轉化〉,《近代漢語音論》:51-61,北京:商務
1993 〈近代漢語語音研究中的三個問題〉,《中國語文研究四十年紀念文集》:251-256,北京:北京語言學院
楊啟光 1996 〈中國傳統語文學緣起、發展的學術邏輯和歷史邏輯〉,《暨南學報》3:119-126,146
1999 〈學術新範型:中國文化語言學的本質所在—兼論科學革命及其所依傍的“學術生態環境”〉 ,《漢字文化》1:21-26
楊劍橋 1996 《漢語現代音韻學》,上海:復旦大學
裴澤仁 1989 〈《韻法橫直圖》呼法初探〉,《漢字文化》4:73-77
趙恩梃 1999 《呂坤〈交泰韻〉研究》,台灣師範大學國文所碩士論文
趙蔭棠 1957 《等韻源流》,台北:文史哲,1985 (再版)
趙艷芳 1995 〈語言的隱喻認知結構〉,《外語教學與研究》3:67-72
黎新第 1989 〈試論《中原音韻》音系反映實際語音的二重性〉,《重慶師院學報》2:1-11
1995a 〈南方系官話方言的提出及其在宋元時期的語音特點 〉,《重慶師院學報》1:115-123
1995b〈明清時期的南方官話方言及其語音特點 〉,《重慶師院學報》4:81-88
1995c〈近代漢語共同語語音的構成、演進與量化分析〉,《語言研究》2:1-23
潘文國 1997 《韻圖考》,上海:華東師範大學
潘悟雲 1983 〈“輕清”、“重濁”釋〉,《社會科學戰線》2:324-328
魯國堯 1994 〈《盧宗邁切韻韻法》述評〉,《魯國堯自選集》:81-130,鄭州:河南教育
鄧興鋒 1992 〈明代官話基礎方言新論〉,《南京社會科學》5:112-115
鄭再發 1966 〈漢語音韻史的分期問題〉,《史語所集刊》36(下):635-648new window
鄭南國 1998 〈論漢語史研究的理論模式及其文化史觀〉,《走向新世紀的語言學》:633-645,台北:萬卷樓
鄭錦全 1980 〈明清韻書字母的介音與北音顎化源流的探討〉,《書目季刊》14.2:77-87
蔡孟珍 1999 《沈寵綏曲學探微》,台北:五南
劉大為 1995 〈我們需要怎樣的語言觀〉,《華東師大學報》3:74-80
劉文錦 1931 〈《洪武正韻》聲類考〉,《史語所集刊》3.2:237-249
劉 埜 1982 〈《西儒耳目資》與中法文化交流〉,《河北師院學報》1:51-55
劉 復 1930 〈[明]沈寵綏在語音學上的貢獻〉,《國學季刊》2卷3期:411-435
1930b〈從五音六律說到三百六十律〉,《輔仁學誌》2卷1期:1-53
劉 靜 1984 〈試論《洪武正韻》的語音基礎〉,《陝西師大學報》4:112-114
1989 〈《中原音韻》車遮韻的形成、演變及語音性質〉,《陝西師大學報》3:109-112
1991 〈中原雅音辨析〉,《陝西師大學報》1:66-70
劉英璉 1988 《〈重訂司馬溫公等韻圖經〉研究》,高雄師大國文所碩士論文
劉勛寧 1995 〈再論漢語北方話的分區〉,《現代漢語研究》:56-72,北京:北京語言文化大學,1998
1998 〈中原官話與北方官話的區別及《中原音韻》的語音基礎〉,《中國語文》6:463-469
劉潤清 1995 《西方語言學流派》,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
[日]橋本萬太郎 1978 《語言地理類型學》,北京:北京大學(余志鴻 譯,1985)
賴江基 1991 〈《韻鏡》是宋人拼讀反切的工具書〉,《暨南學報》2:104-112
龍莊偉 1996 〈《五方元音》與《元韻譜》〉,《河北師院學報》3:66-69
龍 晦 1984 〈釋《中原雅音》—論中原雅音的形成及其使用地域〉,《音韻學研究》1:383-393,北京:中華
濮之珍 1990 《中國語言學史》,台北:書林
應裕康 1972 《清代韻圖之研究》,政治大學中文所博士論文new window
薛鳳生 1980 〈論支思韻的形成與演進〉,《漢語音韻史十講》:73-97
1983 〈徐孝的《重訂韻圖》:一次大膽的革新〉,《漢語音韻史十講》:127-134
1985 〈試論等韻學之原理與內外轉之含義〉,《語言研究》1:38-53
1986 《國語音系解析》,台北:學生
1992 〈傳統聲韻學與現代音韻學理論〉,《漢語音韻史十講》:10-23
1999 《漢語音韻史十講》,北京:華語教學
鍾榮富 1991 〈論客家話介音的歸屬〉,《臺灣風物》40卷3期:189-198new window
1995 〈優選論與漢語音系〉,《國外語言學》3:1-14
蕭所、涂良軍 1994 〈雲南明代的音韻學研究〉,《雲南師範大學學報》5:70-75
饒宗頤 1990 《中印文化關係史論集?語文篇—悉曇學緒論》,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
1999 《悉曇經傳—趙宧光及其〈悉曇經傳〉》,台北:新文豐
譚世寶 1994 〈敦煌寫卷S.1344(2)號中所謂“鳩摩羅什法師《通韻》”之研究〉,《中國文化》10:88-95
羅常培 1930a〈耶穌會士在音韻學的貢獻〉,《史語所集刊》1.3:263-338new window
1930b〈《聲韻同然集》殘稿跋〉,《史語所集刊》1.3:339-343
1933 〈釋內外轉〉,《史語所集刊》4.2:209-227
1934 《國語字母演進史》,上海:商務
1935 〈中國音韻學的外來影響〉,《東方雜誌》32.14:35-45
1959 〈論龍果夫的《八思巴字和古官話》〉,《中國語文》12:575-581
1982 《漢語音韻學導論》,台北:里仁
1986 《北京俗曲百種摘韻》,天津:天津古籍
[英]羅賓斯(R. H. Robins)1967 《簡明語言學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許德寶 等譯,1997,四版)
顧漢松、鄧少君 1993 《中國古代語言學資料彙纂.音韻學分冊》,福州:福建人民
四、英文參考資料
Anderson, Stephen R.
1985 Phonology in the twenty century. Chicago and London: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Kuhn, Thomas S.
1993 Metaphor in science. Metaphor and Thought. In:Ortony(1993), pp:533-542
Lakoff, George & Mark Johnson
1980 Metaphors we live by. Chicago:Chicago University Press.
Norman, Jerry(羅杰瑞) & W. South Coblin (柯蔚南)
1995 A new approach to Chinese historical linguistics. Journal of American Oriental Society. Vol.115. No.4, pp.243-247
Ortony, Andrew(ed.)
1993 Metaphor and thought. 2nd edn,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Percival, W. Keith
1976 The applicability of Kuhn’s paradigms to the history of linguistics. Language 52.1:285-294
Sebeok, Thomas A. (ed.)
1975 Current Trends in Linguistics. Vol.13. Bloomington and London: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Ungerer, Friedrich & Hans-JÖrg Schmid
1996 An introduction to cognitive linguistics. London and New York:Longman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