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集韻》與宋代字韻書關係研究
作者:曾若涵
作者(外文):Jo-han Tseng
校院名稱:國立中山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文學系研究所
指導教授:杜佳倫
王松木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14
主題關鍵詞:《禮部韻略》《類篇》音韻史《集韻》《廣韻》Chinese historical phonology“Guangyun”“Jiyun”“Libu Yunlue”“Leipian”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85
本論文以北宋官修韻書《集韻》為討論中心,探討此書產生的文化背景及其編纂動機,並進一步討論《集韻》如何承襲《廣韻》、《說文》等較為早出的字韻書,以及如何在前書的基礎上加以革新等問題;另一方面,本論文也討論《禮部韻略》及《類篇》等《集韻》系字韻書如何承襲《集韻》並加以創新,建立以《集韻》為焦點的音韻學史研究。論文中亦側重韻書史及韻書編纂史相關議題,期能深入了解宋人編纂韻書時的思想與時代背景,試圖在以往重視校勘考正與音系構擬的《集韻》研究中,改以不同的路徑提出補充,加強對韻書人文方面的認識。
  在研究方法上,本論文綜合各家方法,但不以特定一種為主。單純客觀化的音系分析,難以解釋《集韻》的複雜程度;與其他字韻書的互相校勘的方法,亦較難增進我們對於「史」的認識。故於研究目的的考量之下,所謂綜合性的研究方法,乃是以「內部自證法」為主,以「外部文獻參照法」為輔,並適度兼及「語言學的方法」。亦即試圖以《集韻》及相關字韻書各自之編纂體例與序例來解釋成書的背景與目的,若遇無法解明之處,則自大量宋代史料與音韻文獻中尋找資料來進行歷史文獻比較,或者藉由分析反切、用字、義訓等方法來提升對《集韻》的了解。另也以Excel另製反切表以供檢索、比較之用,但未收入本論文附表之中。
  經由討論,可知《集韻》及其一系列的字韻書是為了適應宋代的科舉考試背景與當時的中原雅音思想而出現的工具書,乃應運時代需求而生。《集韻》以《廣韻》為基礎加以改造,融入了五音分析與理想音系的概念,部分亦含有時音成分,可說是既欲存古又追求創新的一部韻書。比較同一時代的《禮部韻略》與《類篇》,書中亦可發現類似上述《集韻》的特色,或可說與《集韻》具有明顯的互通關係。可知《集韻》一系的字韻書,可以凸顯的宋代官修字韻書的一貌,而且是補充與《廣韻》、《大廣益會玉篇》等字韻書稍有不同的音韻觀點與特色。
This dissertation discussed several official rhyme books issued in the Song Dynasty, which are “Jiyun”(集韻), “Guangyun”(廣韻), “Libu Yunlue”(禮部韻略), and “Leipian”(類篇). The main questions to be asked are how “Jiyun” succeeded and reedited the earlier rhyme book, “Guangyun”, and how “Jiyun” affected the other rhyme books or dictionaries, such as “Leipian” and “Libu Yunlue” , the most important textbook for the imperial examination. On the other words, “Jiyun” plays an indispensable role to the history of ancient Chinese dictionary, which not only exhibits a different model of thought and practical value from “Guangyun”, but also gives additional evidence to the history of Song dynasty.
  The methods of this research are combined together. The most important method is to use and analyze the self evidences of each rhyme book. That is why the discussion of the ‘preface’ of “Jiyun” takes a huge part in this dissertation. Next in importance of the method is to compare numerous of historical data, in order to explain why the imperial government had to issue these official rhyme books. The last but necessary method is by linguistics. There are many details hided in the fanqies(反切) ,which can be found out by phonological ways.
  In short, this dissertation is a study of relationship between “Jiyun” and some other official rhyme books in the Song dynasty. The conclusion shows that, “Jiyun” was not only the highly influential book in the Song dynasty, but the typical and inevitable outcome under the time of the Chinese imperial examination.
參考文獻

一、古籍 (概依朝代先後為序,域外古籍則列於最末)
先秦著作,清.阮元校刻,《重栞宋本禮記附校勘記》,見《重刊宋本十三經注疏附校勘記》,台北:藝文印書館,1976年。
東漢.許慎撰,南唐.徐鉉等校訂,《說文解字》,見《叢書集成初編》,冊1076-1080,據平津館叢書本影印,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梁.昭明太子編,《文選》(附考異),據宋淳熙本重雕鄱陽胡氏藏版影印,台北:藝文印書館,1979年3月,9版。
唐.封演撰,《封氏聞見記》,見《叢書集成初編》,冊275,據雅雨堂叢書本影印,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新1版。
唐.封演撰,《封氏聞見記》,見《晉唐劄記六種》,台北:世界書局,1963年4月,1版。
日.弘法大師(空海)撰,王利器校注,《文鏡秘府論校注》,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3年7月,1版1刷。
南唐.徐鍇撰,《說文解字繫傳通釋》,見《四部叢刊初編》,縮本冊005,卷首至29景烏程張氏適園藏述古堂景宋鈔本、卷30至40景古里瞿氏鐵琴銅劍樓藏宋刊本,台北:商務印書館,1967年,台2版。
宋.陳彭年等重修,《大廣益會玉篇》,據澤存堂覆宋本影印,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
宋.陳彭年、丘雍等編,《宋本廣韻》(附《韻鏡》、《七音略》),《廣韻》據南宋巾箱本影印、《韻鏡》據《古逸叢書》之《覆永祿本韻鏡》影印、《七音略》據元至治本影印,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11年10月,3版2刷。
宋.范仲淹撰,《范文正公集》(附奏議),見《四部叢刊集部》冊40,據上海涵芬樓借江南圖書館藏明翻元刊本景印,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9年,1版。
宋.丁度等編(1039),《集韻》(全二冊),據上海圖書館藏述古堂影宋鈔本影印,台北:學海出版社,1986年11月,1版。
宋.賈昌朝撰,《群經音辨》,見臺灣商務印書館編輯部編《四部叢刊廣編》,冊10,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1年。
宋.丁度等編,《集韻》(全二冊),據上海圖書館藏述古堂影宋鈔本影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5月。
宋.丁度等編,《集韻》(全二冊),據上海圖書館藏述古堂影宋鈔本影印,台北:學海出版社,1986年11月,1版。
宋.丁度等編,《集韻》,見《域外漢籍珍本文庫》編纂出版委員會編,《域外漢籍珍本文庫》第一輯,經部冊5,據日本圖書寮藏金州軍刻本影印,重慶:西南師範大學出版社、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10月,1版1刷,頁149-358。
宋.丁度等編,《集韻》,見常熟翁氏世藏古籍善本叢書編委會編,《常熟翁氏世藏古籍善本叢書》上函,據南宋初年明州刊本原大影印,北京:文物出版社,1996年6月,1版1刷。
宋.司馬光編,《類篇》,據姚刊三韻本影印,北京:中華書局,2012年2月,1版3刷。
宋.司馬光編,《類篇》,據上海圖書館藏汲古閣影宋鈔本影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2月,1版1刷。
宋.司馬光撰,《溫國文正司馬公文集.卷64》,見《四部叢刊.集部》,冊41,據上海涵芬樓借常熟瞿氏鐵琴銅劍樓藏宋紹熙刊本景印,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9年,1版,頁474-475。
宋.歐陽修撰,《歐陽文忠公集》(全2冊),見《四部叢刊正編》,44-5,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9年,台1版。
宋.歐陽修撰,《六一居士詩話》,見《叢書集成初編》,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新1版。
宋.蘇軾撰,明.茅維編,孔凡禮點校,《蘇軾文集》(全6冊),北京:中華書局,2008,1版7刷。
宋.杜從古撰,丁治民校補,《集篆古文韻海》,據宛委別藏影摹舊鈔本影印,北京:中華書局,2013年1月,1版1刷。
宋.蘇象先撰,《丞相魏公譚訓》,見《四部叢刊廣編》,29,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1年。
宋.鄧名世撰,《古今姓氏書辯證附校勘記》(共八冊),見《叢書集成初編》,冊3297-3304,據守山閣叢書本排印,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初版。
宋.盧宗邁撰,《盧宗邁切韻法》,日本國會圖書館藏日本延享三年(1746)寫本(室町寫本),未出版。
宋.佚名,《附釋文互注禮部韻略》,見臺灣商務印書館編輯部編,《四部叢刊廣編》,冊10,據上海涵芬樓景印常熟瞿氏鐵琴銅劍樓藏宋刊本影印,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1年。
宋.郭守正增修,《增修校正押韻釋疑》,見王雲五主編,《四庫全書珍本初集》,冊102,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9-1970年。
宋.羅大經撰,《鶴林玉露》,台北:臺灣開明書店,1975年,台3版。
宋.王之望撰,《漢濱集》,見王雲五主編,《四庫珍本別輯》,冊323-326,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5年。
宋.李燾撰,《續資治通鑑長編》,北京:中華書局,1995年。
宋.李燾撰,《續資治通鑑長編》,台北:世界書局,1974年,3版。
宋.晁公武撰,《群齋讀書志》(全4冊),見《書目續編》,台北:廣文書局,1979年,2版。
宋.陸游撰,《老學庵筆記》,見《唐宋史料筆記叢刊》,北京:中華書局, 2005年4月,1版3刷。
宋.陳振孫撰,《直齋書錄解題》,見《叢書集成初編》,冊44-48,據聚珍版叢書本排印,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新一版。
宋.洪邁撰,《容齋隨筆》(全2冊),台北:大立出版社,未注出版年。
宋.孫覿撰,《鴻慶居士文集》,見《四部分類叢書集成三編》,第17輯之17,新北市:藝文印書館,1971年。(本書無頁碼)
宋.不著撰人,《新編分門古今類事》,見《叢書集成初編》,冊2720-2722,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新1版。
藝文印書館合編,《等韻五種》,台北:藝文印書館,2003年,1版7刷。
金.王文鬱撰,《新刊韻略》(五卷),見《續修四庫全書》,經部小學類,冊250,據上海圖書館藏清影金抄本影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元.黃公紹、熊忠,《古今韻會舉要》,朝鮮裝,日本:早稻田大學藏本。
元.黃公紹、熊忠,《古今韻會舉要》,嘉靖年間東坊城家舊藏,日本:早稻田大學藏本。
元.馬端臨撰,《文獻通考》(全8冊),台北:新興書局,1960年,再版。
元.脫脫等撰,《宋史》(全40冊),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清.顧炎武撰,《音論》,見《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冊241,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清.彭元端等撰,《欽定天祿琳琅書目後編》,見《續修四庫全書》史部目錄類,冊917,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初版。
清.紀昀總纂,《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全4冊),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2003年,1版1刷。
清.邵長蘅撰,《邵青門全集》,見《四部分類叢書集成三編》,第17輯之33,新北市:藝文印書館,1971年。(本書無頁碼)
清.方成珪撰,《集韻校正》(《集韻攷正》),台北:臺灣力行書局,據瑞安孫氏詒善祠塾刻本影印,1970年,1版。
清.方成珪撰,《集韻考正》(《集韻攷正》),見續修四庫全書編纂委員會編,《續修四庫全書》,經部小學類,冊253,據瑞安孫氏詒善祠塾刻本影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5年,1版。
清.江永、清.戴震撰,《音學辨微(附三十六字母辨)、聲韻攷》,見《叢書集成初編》合刊本,分別據借月山房彙鈔本、貸園叢書本影印,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北京新1版。
清.錢大昕撰,《十駕齋養新錄》,台北:臺灣中華書局,據潛研堂本校刊,1970年6月,2版。
清.錢曾撰,《述古堂藏書目》(附宋版書目),見《叢書集成初編》,冊36,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新1版。
清.錢曾撰,《讀書敏求記》(附刊誤),見《叢書集成初編》,冊49,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新1版。
清.徐松輯,《宋會要輯稿》(全8冊),北京:中華書局,1957年。
清.翁同龢撰,《翁文恭公日記:清朝四大日記之一》(全八冊),台北:國風出版社,1964年9月,初版。
清,周中孚撰,黃曙輝、印曉峰標校,《鄭堂讀書記》(上下冊),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9年1月,1版1刷。
[日本]金澤文庫編,《金澤文庫本圖錄.上》,南學社,1935年。網址:http://kindai.ndl.go.jp/info:ndljp/pid/1118562 (2012/12/19閱覽)
[朝鮮]崔錫鼎撰,《明谷先生文集》,見《韓國歷代文集叢書》,冊2332-2337,首爾:文集編纂委員會、景仁文化社刊行, 1997.7印刷、發行。
[朝鮮]黃胤錫撰,《頤齋先生文集》,見《韓國歷代文集叢書》,冊1505-1509,首爾:文集編纂委員會,景仁文化社刊行, 1997.5印刷、發行。


二、近、今人著作 
* 依姓名首字筆劃為序,同名之下再以出版先後為序,年代越近者前置。外籍作者依其姓名漢字排序,姓名無漢字者及外語書目置於全文最末。
* 出版年份中以「/」隔開者,「/」前為發表年,「/」之後為實際引用版本之出版年,若有注明頁碼範圍者,該頁碼為實際引用版本之頁碼。
丁邦新,2008,《中國語言學論文集》,北京:中華書局,1版1刷。
丁治民、汪亮娟,2013,〈《集篆古文韻海》校補舉例〉,《溫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6卷第1期,頁64-70。
丁建東,2005,〈《花間》與《草堂》在明代的接受比較〉,《棗莊學院學報》,第22卷第6期,頁35-38。
小倉肇,2007,〈《七音略》、《韻鏡》の構造と原理IV〉,《日本文藝研究》,第58卷第4期,頁1-22。
大岩本幸次,2003,〈《皇極經世解起數訣》「聲音韻譜」校異記〉,《東北大學中國語學文學論集》,第8號,頁160-110。
水谷誠,2013a,〈《類篇》脱落字について〉,《創價大學中國論文集》,第16號,頁97-111。
───,2013b,〈《類篇》反切札記(下)〉,《創價大學中國論文集》,第16號,頁113-128。
───,2012,〈《集韻》脱落字について〉,《創價大學中國論文集》,第15號,頁105-114。
───,2011a,〈《類篇》反切相違の一要因について)〉,《創價大學中國論文集》,第14號,頁85-99。
────,2011b,〈《集韻》での《説文解字》の影〉,《中國語學文學論集》(名古屋大學),第23輯,頁3-12。
───,2010,〈《類篇》反切札記(上)〉,《創價大學中國論文集》,第13號,頁61-76。
───,2009,〈《類篇》における例外半切について(部首篇)〉,《創價大學中國論文集》,第12號,頁49-74。
───,2008,〈《類篇》はどの《集韻》を用いたのか〉,《創價大學中國論文集》,第11號,頁137-144。
───,2004,《《集韻》系韻書的研究》,東京:白帝社,1版1刷。
───,2001,〈《集韻》における《經典釋文》の二層に分かれる利用形態について〉,《創價大學中國論文集》,第4號,頁27-40。
───,1999,〈《群経音辨》から見た《集韻》と《経典釈文》〉(下),《創價大學中國論文集》,第2號,頁61-73。
───,1998,〈《群経音辨》から見た《集韻》と《経典釈文》〉(上),《創價大學中國論文集》,創刊號,頁51-68。
───,1996,〈《附釈文互註礼部韻略》義注より見た《集韻》義注〉,《中國文學研究》(早稻田大學中國文學會),第22期,頁60-76。
水谷誠撰,張麗娟譯,2000,〈關於真福寺本《禮部韻略》〉,《古漢語研究》,第4期(總第49期),頁5-10。
水谷誠撰,董冰華譯,2013,〈《類篇》匯纂《集韻》又音考〉,《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第53卷第2期,頁148-153。
王 力,1984,〈漢語對日語的影響〉,《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5期(總105),頁1-26。
───,1980/2006,《中國語言學史》,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版2刷。
王 儀,1980,《趙宋與王氏高麗及日本的關係》,台北:臺灣中華書局,1版。
王 震,2009,〈《通志.校讎略》與《四庫全書總目.凡例》目錄學思想之比較〉,《國家圖書館學刊》,第1期(總67期)。
王世偉,2002,〈傳世孤本南宋明州刻本《集韻》初探〉,《中國圖書館學報》,第4期,頁76-79。
王占馥,2003,《思維與語言運用》,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1版1刷。
王岳川,1999/2005,《現象學與解釋學文論》,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版4刷。
王松木,2012a,〈《皇極經世.聲音唱和圖》的設計理念與音韻系統──兼論象數易學對韓國諺文創制的影響〉,《中國語言學集刊》,第6卷第1期,頁47-92。
───,2012b,〈韻圖的修辭──從命名隱喻看韻圖的設計理念和歷時變異〉,中國音韻學研究會第17屆學術討論會暨漢語音韻學第12屆國際學術研討會,廈門大學,2012年8月23-24,頁1-26。
───,2012c,〈論「音韻思想史」及其必要性──從「魯國堯問題」談起〉,見《聲韻論叢》,第17輯,台北:臺灣學生書局,頁77-132。
───,2009,〈明代等韻學家之反切改良方案及其設計理念〉,《文與哲》,第15期,頁195-252。
───,2008,《擬音之外:明清韻圖之設計理念與音學思想》,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1版1刷。
王國良,2012,〈從「域外(東西)漢學」到「國際『漢學研究』」〉,《人文與社會科學簡訊》,第13卷第4期,頁107-113。
王國維,1923/1983,《觀堂集林》(全2冊),台北:世界書局,5版。
王新華,2007,《避諱研究》,濟南:齊魯書社,1版1刷。
王遠新,2008,《語言理論與語言學方法論》,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版2刷。
孔仲溫,1987a,《韻鏡研究》,台北:臺灣學生書局。
───,1987b,《類篇研究》,台北:臺灣學生書局,1版1刷。
白滌洲,1931,〈集韻聲類考〉,《中央研究院史語所集刊》,第3本第2分,頁159-236。
北大中文系語言學教研室編,2003,《漢語方音字匯》(第二版重排本),北京:語文出版社,1版1刷。
平山久雄,2011,〈中古漢語的鼻音韻尾在日本漢字音中的反映及其演變〉,《中國語學研究「開篇」》(日本早稻田大學文學部),第30卷,頁46-53。
───,2005,《平山久雄語言學論文集》,北京:商務印書館,1版1刷。
───,1999,〈官話和晉語方言中「上上變調」的類型及其成因〉,見江藍生、侯精一主編,《漢語現狀與歷史的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頁217-233。
───,1995,〈北京文言音基礎方言裡入聲的情況〉,《語言研究》,第1期(總第28期),頁107-113。
───,1990,〈中古漢語的清入聲在北京話裡的對應規律〉,《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5期。
平田昌司,2007,〈「中原雅音」與宋元明江南儒學──「土中」觀念、文化正統意識對中國中音理論的影響〉,見耿振生編《近代官話語音研究》,北京:語文出版社,1版1刷,頁51-74。
平田直子,2007,〈北部吳語における中古果、假攝韻母の語音変遷について〉,《中國文學論集》,第36號,頁1-11。
史有為,2000/2003,《漢語外來詞》,北京:商務印書館,1版2刷。
史存直,1997/2002,《漢語音韻學論文集》,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版1刷。
朱立元,1989,《接受美學》,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版1刷。
仲偉行,2003,〈常熟翁氏藏書源流考〉,《文獻》2003年第1期,頁207-213。
余迺永,2000,《新校互註宋本廣韻》,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版2刷。
佐々木猛 編集,2000,《集韻切韻譜》,福岡:中國書店。
尾崎雄二郎,1962,〈反切から見た集韻の問題点〉,《東方學》,第24輯。
谷屋昭弘,2005,〈近二十年來漢語音韻學海外研究動向〉,見董琨、馮蒸主編,《音史新論──慶祝邵榮芬先生八十壽辰學術論文集》,北京:學苑出版社,頁358-367。
坂井健一,1956,〈集韻における果、仮摂の特色に就いて〉,《中國文化研究会報》,第6期。
李 榮,1982,《音韻存稿》,北京:商務印書館。
───,1956/1973,《切韻音系》,台北:鼎文書局,1版。
李子君,2009,〈日本真福寺藏《禮部韻略》版本考〉,《華夏文化論壇》,頁186-194。
───,2008,〈日本真福寺藏《禮部韻略》與《四部叢刊》本《附釋文互注禮部韻略》反切的差異〉,《齊齊哈爾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5期,頁1-5。
───,2006a,〈《禮部韻略》對宋人語言研究的功用〉,《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第46卷第4期,頁155-160。
───,2006b,〈《禮部韻略》在宋代語言學史上的功用〉,《辭書研究》,第4期,頁168-173。
───,2006c,〈《禮部韻略》在宋代的流布〉,《古籍整理研究學刊》,第1期,頁92-97。
───,2005,〈《附釋文互注禮部韻略》版本考述〉,《文獻》,第4期。
───,2004a,〈《附釋文互注禮部韻略》又音訛誤考訂〉,《廣西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4期,頁99-103。
───,2004b,〈《禮部韻略》異讀研究〉,《齊齊哈爾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6期,頁1-4。
───,2004c,〈北京圖書館藏《附釋文互注禮部韻略》刊印年代考〉,《安慶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3期,頁120-122。
李文澤,2001,《宋代語言研究》,北京:線裝書局,1版1刷。
李正芬,2011,〈通、江兩攝的方言接觸與元音重配──以《經典釋文》反切注音為主〉,《漢學研究》,第29卷第3期,頁29-54。new window
───,2007,〈試論《經典釋文》諸家反切輕重脣音分化的時空差異〉,《聲韻論叢》,第15期,頁129-152。
李弘祺,2003,〈中國科舉制度的歷史意義及解釋──從艾爾曼(Benjamin Elman)對明清考試制度的研究談起〉,《臺大歷史學報》,第32期,頁237-267。new window
李思敬,1985,《音韻》,北京:商務印書館,1版1刷。
李昱東,2010,〈唐代科舉制度的演進〉,《空大人文學報》,第19期,頁179-208。new window
李建國,2000,《漢語規範史略》,北京:語文出版社,1版1刷。
李致中,1984,〈影印宋本《集韻》說明〉,見《古逸叢書》三編《集韻》。
李致忠,1994/1997,《宋版書敘錄》,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1版2刷。
───,1990,《古書版本學概論》,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90年8月,第1版。
李添富,1988,〈《古今韻會舉要》反切引《集韻》考〉,《輔仁國文學報》,第4期。
李無未,2011,《日本漢語音韻學史》,北京:商務印書館,1版1刷。
───,2004,〈日本學者的《韻鏡》研究〉,《古漢語研究》,第4期(=65),頁5-16。
李惠綿,2008,〈從音韻學角度論清代度曲論的傳承與開展〉,《漢學研究》,第26卷第2期,頁185-218。new window
李葆嘉,2012,《鉤沉錄──語言符號的歷史追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版1刷。
呂朋林,2002,〈從傳統音韻學到漢語歷史語音學──百年回顧與前瞻〉,《瓊州大學學報》,第9卷第5期,頁74-82、106。
沈如泉,2007,〈漫談宋代科舉考試與圖書業的關係〉,《圖書與情報》,第1期,頁120-122。
吳宗國,1992,《唐代科制度研究》,瀋陽:遼寧大學出版社。
吳為善,2006,《漢語韻律句法探索》,上海:學林出版社,1版1刷。
何九盈,1999,〈魯國堯〈盧宗邁切韻法述論〉序〉,《古漢語研究》,1999年第1期(總42期),頁2-3。
───,1988,《古漢語音韻學述要》,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
───,1985,《中國古代語言學史》,河南:人民出版社。
何大安,2004,《規律與方向──變遷中的音韻結構》,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版1刷。new window
───,1987/2008,《聲韻學中的觀念和方法》,台北:大安出版社,2版9刷。
汪壽明,2003,《中國歷代音韻學文選》,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3年6月第1版。
克羅齊撰,1902/2007,田時綱譯,《作為表現科學和一般語言學的美學的理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版1刷。
金周生,2002,〈「元阮願月」四韻屬字的分化可上推至《韻補》時代說〉,《聲韻論叢》,第12期,頁87-98。new window
───,2001,〈《韻補》中的「古音」「今音」與「俗讀」「今讀」〉,《聲韻論叢》,第10期,頁243-268。
───,1994,〈漢語唇塞音聲母之分化可溯源於陸德明《經典釋文》時代說〉,《聲韻論叢》,第1期,頁135-174。
───,1991,〈談-m尾韻母字於宋詞中的押韻現象──以「咸」攝字為例〉,《聲韻論叢》,第3期,頁85-123。
林 珊,2009,〈宋代的書鋪與科舉〉,《文史知識》,第10期,頁88-93。
林 燾,2009,《中國語音學史》,北京:語文出版社,2010年版,1刷。
林英津,2002,〈教化對語言作功——「車讀如居」試解〉,見《聲韻論叢》 第12輯,台北:臺灣學生書局,頁99-128。
───,1988,〈論《集韻》在漢語音韻學史的定位〉,《漢學研究》,第6卷第2期。
林慶勳,1988,〈音節結構與聲韻學教學〉,《聲韻論叢》,第2期,頁143-167。
邱棨鐊,1974,《集韻研究》,台北:卓少蘭(作者自印出版),稿本影印初版。new window
花登正宏,2003,〈明代小學書刊行者目錄(小學書)初稿〉,《東北大學中國語學文學論集》,第8號,頁77-85。
邵榮芬,2010,《漢語語音史講話:校正本》,北京:中華書局,1版1刷。
───,2008,《切韻研究》(校訂本),北京:中華書局。
───,1997,〈《集韻》音系簡論〉,見《邵榮芬音韻學論集》,北京,首都師範大學出版社,頁344-542。
───,1997/2011,《集韻音系簡論》,北京:商務印書館,1版1刷。
───,1984,〈釋《集韻》的重出小韻〉,見《音韻學研究》(1),北京:中華書局。
───,1964,〈《五經文字》的直音和反切〉,《中國語文》,1964年第3期。
尚永亮,2010,〈從「淺俗」之否定到多元之闡釋──清前中期白居易詩接受的階段性變化及其要因〉,《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第5期,頁29-39。
竺家寧,2000,〈論近代音研究的方法、現況與展望〉,《漢學研究第18卷特刊》,頁175-198。new window
───,1997,〈西晉佛經並列詞之內部次序與聲調的關係〉,《中正大學中文學術年刊》,創刊號,1997年11月,頁1-30。
───,1991,〈佛教傳入與等韻圖的興起〉,《國際佛學研究創刊號》,頁251-262。
周祖庠,2001,《篆隸萬象名義研究》,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
周祖謨,1966/1981,《問學集》(全二冊),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3月,1版2刷。
周廣榮,2001,〈梵語《悉曇章》與等韻學的形成〉,《古漢語研究》,第4期(總第53期),頁20-24。
封思毅,1989,〈宋代圖書政策〉,《國立中央圖書館刊》,新22卷第1期,頁1-30。new window
後藤昭雄撰,高兵兵譯,2006,《日本古代漢文學與中國文學》,北京:中華書局,1版1刷。
范新干,2006,〈從《集韻》粗本切的今音歧異現象說起〉,《中國語文》,第2期(總311期),頁164-165。
───,2000,〈輕唇音聲母發端于南朝之宋考〉,《人文論叢》,2000年11月,頁403-407。
施則敬,1935,《集韻表》,見許錟輝主編《民國時期語言文字學叢書》,第1編,冊87,台中:文听閣圖書公司,據1935年北平石印本影印,2009年10月,頁1-291。
祝尚書,2010,〈論科舉與文學關係的層級結構──以宋代科舉為例〉,《華南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期,頁62-69。
───,2006,《宋代科舉與文學考論》,鄭州:大象出版社,1版2刷。
苗書梅,1996,《宋代官員選任和管理制度》,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1版1刷。
姜聿華,1992,《中國傳統語言學要籍述論》,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版1刷。
胡明揚,2000,《語言學概論》,北京:語文出版社。
哈維蘭(Haviland, William A.)撰,2002/2006,瞿鐵鵬、張鈺譯,《文化人類學》,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版2刷。
姚 斯(Jauß, Hans Robert)、Holub, Robert C(霍拉勃)撰,周寧、金元浦譯:《接受美學與接受理論》,瀋陽市:遼寧人民出版社,1版,1987年。
姚 斯(耀斯Jauß, Hans Robert)著(1974),顧建光、顧靜宇、張樂天譯:《審美經驗與文學解釋學》,上海:世紀出版集團、上海譯文出版社,1版1刷,2006年。
迪克森(Dixon, R. M. W.),1997;朱曉農等譯,2010,《語言興衰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版1刷。
庫 珀(Cooper, D. E.)著,郭貴春、安軍譯,1986/2007,《隱喻》,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1版1刷。
高本漢,1915-26/2003,趙元任、羅常培、李方桂合譯,《中國音韻學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1940年9月,1版,2003年6月,縮版第2刷。
時永樂、王景明,2006,〈宋本《集韻》述略〉,《圖書館工作與研究》,第2期(總第132期),頁61-62。
高小方,2005,《中國語言文字學史料學》,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版1刷。
耿振生,2005,〈詩文韻部與實際語音的關係〉,見董琨、馮蒸主編,《音史新論──慶祝邵榮芬先生八十壽辰學術論文集》,北京:學苑出版社,頁351-357。
───,1993,〈論近代書面音系研究方法〉,《古漢語研究》,第4期(總第21期),頁44-52、21。
馬以鑫,1995,《接受美學新論》,上海:學林出版社,1版1刷。
馬劉鳳,2010,〈略論古籍凡例的價值與作用〉,《檔案學通訊》,第6期,頁89-92。
馬學良,1999,〈漢藏語言的語音研究和問題〉,《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70本第1分,頁289-301。new window
曹 之,1992,《中國古籍版本學》,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1992年5月,第1版。
陳 祺,2012,〈結一廬藏書考論〉,《寧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第25卷第2期,頁70-73。
陳東輝,2006,〈日本的漢語史研究之歷史與現狀──兼論中日學術交流對漢語史研究的重要作用〉,《東華漢學》,第4期,頁213-276。new window
陳寅恪,1943/1988,《唐代政治史略稿.手寫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版1刷。
陳瑤璣,1986,〈古漢語入聲韻與日本漢音特性之關係〉,《教學與研究》,第8期,1986年6月,頁153-186。
梅 耶(Meillet, Antoine),1925/1996;岑麒祥譯,徐通鏘、王洪君選評,〈歷史語言學中的比較方法〉,見胡名揚主編,《西方語言學名著選讀》,台北:書林出版公司,頁165-207。new window
許 結,2012,〈宋代科舉與辭賦嬗變〉,《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第4期,頁26-36。
許 總,2000,〈論宋明理學的形成及其歷史必然性〉,《齊魯學刊》,第5期(總158期)。
許媛婷,2010,〈南宋的出版市場與流通空間探究──以科考用書及醫書為主要討論〉,「文藝紹興──南宋藝術與文化學術研討會」會議論文,於2010年11月22-24日舉辦。
張光宇,2010a,〈漢語語音史中的比較方法〉,《語言文字學》,2010:11,北京: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頁64-73。new window
───,2010b,〈世紀工程:語言的連續性〉,《人文與社會科學簡訊》,第12卷第1期,頁105-111。
張高評,2008,〈宋人詩集之刊行與詩分唐宋──兼論印刷傳媒對宋詩體派之推助〉,《東華漢學》,第7期,頁67-128。new window
張渭毅,2013a,〈略說《集韻》研究〉,日本大東文化大學研討會論文,2013年7月21日舉行,頁1-24。
───,2013b,〈《集韻》轉移小韻非因「錯簡」而成說及其新證〉,日本大東文化大學研討會論文,2013年7月21日舉行,頁1-13。
───,2010,〈再論《集韻》與《禮部韻略》之關係〉,《南陽師範學報》(社會科學版),第9卷第11期,頁26-37。
───,2006,《中古音論》,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1版1刷。(《集韻》相關篇音依序有:〈《集韻》研究概說〉1999a、〈《集韻》異讀研究〉1999b、〈關於《集韻》異讀的層次分析的問題〉2000、〈賈昌朝《群經音辨》改良反切的嘗試及其對《集韻》的影響〉1998、〈論《集韻》重紐的特點〉2001、〈《集韻》的反切上字所透露的語音信息〉2002-2003。)
───,2005a,〈論《集韻》異讀字與《類篇》重音字的差異──為紀念孔仲溫教授而作〉,《實踐通訊論叢》,第3期,未注頁碼。
───,2005b,〈再論《集韻》的洪細──為邵榮芬先生八十華誕所作〉,見董琨、馮蒸主編《音史新論──慶祝邵榮芬先生八十壽辰學術論文集》,北京:學苑出版社,頁266-287。
───,1998,〈論《集韻》折合字音的雙重語音標準〉,《語言研究》音韻學研究專輯,頁146-159。
梅祖麟,2003,〈比較方法在中國,1926~1998〉,《語言研究》,第23卷第1期,頁16-27。
望月真澄,1991,〈集韻札記〉,《Studies and essays. Language and literature》(金澤大學文學部),第11期,頁57-22。
莊欣華,2008,〈《書林清話》中所呈現的宋代出版文化〉,《國文學誌》,第16期,頁105-128。new window
郭錫良,2010,《漢字古音手冊:增訂本》,北京:商務印書館,1版1刷。
郭寶軍,2010,〈科舉視閾下的宋代《文選》傳播與接受〉,《漢語言文學研究》,第1卷第4期,頁43-52。
陳亞川,1986,〈反切比較法例說〉,《中國語文》,1986年第2期。
陳新雄,1980/1984,〈廣韻以後韻書簡介〉,見《鍥不舍齋論學集》,台北:學生書局,1版,頁101-143。
麥 耘,2005,〈漢語史研究中的假設與證明──試論一個學術觀念問題〉,《語言研究》,第25卷第2期,頁7-15。
───,2004,〈漢語歷史音韻研究中若干問題之我見〉,《古漢語研究》,第3期,頁13-19。
馮 蒸,1997,《漢語音韻學論文集》,北京:首都師範大學出版社,1版1刷。
傅璿琮,2003,《唐代科舉與文學》,陝西:陝西人民出版社,2版。
曾榮汾,2006,〈《經典釋文》編輯觀念析述〉,潘重規教授百年誕辰記念學術研討會,台師大,2006年3月25舉辦。
黃 侃,1936,《集韻聲類表》,見許錟輝主編《民國時期語言文字學叢書》,第1編,冊92,台中:文听閣圖書公司,據1936年上海開明書店本影印,2009年10月,頁133-145。
黃 侃、黃 焯,1983,《文字聲音訓詁筆記》,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黃典誠,1993,《漢語語音史》,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
黃華珍,2005,〈宮内庁書陵部所蔵宋元版の一考察〉,《岐阜聖徳学園大学紀要.外国語学部編》,第44期,頁27-42。
斯.阿.斯塔羅斯金撰,林海鷹、王冲譯,鄭張尚芳、馮蒸審校,1989/2010,《古代漢語音系的構擬》,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版1刷
渡邊大,2007,〈顧炎武にとっての古音研究──〈音學五書敘〉および〈答李子德書〉から──〉,《文教大學文學部紀要》,第20-2號,頁100-78。
游文良,2002,〈閩東方言入聲韻的塞音尾〉,見丁邦新、張雙慶編《閩語研究及其與週邊方言的關係》,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頁233-236。
葉鍵得,1996,〈《內府藏唐寫本刊謬補缺切韻》一書的特色及其在音韻學上的價值〉,《聲韻論叢》,第5期,頁173-194。
───,1989,〈七音略與韻鏡之比較〉,《復興崗學報》,第43期,頁345-358。
───,1988,《十韻彙編研究》,台北:學生書局。
楊小衛,2010,〈《集韻》、《類篇》反切比較中反映的入聲消變〉,《三峽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32卷第1期,頁68-71。
───,2009,〈略論《集韻》、《類篇》成書的條件〉,《湖北社會科學》,第11期,頁128-131。
楊素姿,2013,《《大廣益會玉篇》音系研究》,新北市:花木蘭文化,1版。new window
楊雪麗,1996,〈從《集韻》看唇音及其分化問題〉,《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5期,頁44-46。
雷 勵,2012,〈《廣韻》、《集韻》反切上字的開合分布〉,《語言科學》,第11卷第4期(總59期),頁425-431。
───,2011,〈《集韻》、《廣韻》體例之比較〉,《勵耘學刊》(語言卷),第2期,頁221-233。
董同龢,1968/1996,《漢語音韻學》,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版14刷。
熊 偉,2012,〈唐代制度結構變革中的關隴集團──關於陳寅恪先生之「關隴集團」概念的界限分析〉,《許昌學院學報》,第31卷第6期,頁90-93。
廖咸惠,2004,〈祈求神啟──宋代科舉考生的崇拜行為與民間信仰〉,《新史學》,第15卷第4期,頁41-92。new window
寧繼福,1996,〈《禮部韻略》的增補與《古今韻會舉要》的失誤〉,見《聲韻論叢》第5輯,台北:臺灣學生書局,頁71-111。
趙振鐸,2005,《集韻研究》,北京:語文出版社,2006年版,1刷。
───,2006,〈從《周禮正義》看孫詒讓對《集韻》的研究〉,《四川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年第4期(總145期),頁87-91。
───,1999,〈記古逸叢書三編影印宋刻本《集韻》〉,《古籍整理研究學刊》,1995年1、2期合刊。
───,1992,〈關於《集韻》的校理〉,《中國語文通訊》,第23期。
趙 繼,1986,〈《集韻》究竟收多少字〉,《辭書研究》。
趙 誠,1979,《中國古代韻書》,北京:中華書局。
趙蔭棠,1957/1985,《等韻源流》,台北:文史哲出版社。
遠藤光曉,1994,〈元韻與聲調〉,見李壬癸、黃居仁、湯志真編,《中國境內語言暨語言學》,第二輯,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頁487-515。new window
潘文國,2000,〈漢語研究:世紀之交的思考〉,《語言研究》,第1期,頁1-27。
───,2002,〈漢語音韻研究中難以回避的論爭──再論高本漢體系及《切韻》性質諸問題〉,《古漢語研究》,第4期(總57期),頁2-12。
潘重規,1964,〈集韻聲類表述例〉,《新亞書院學術年刊》第6期,頁133-226。
劉曉南,2008,《漢語歷史方言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版1刷。
───,2007,《漢語音韻研究教程》,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劉華江,2011,〈《韻鏡》列字所據韻書再探〉,《古漢語研究》,第3期(總92期),頁25-32。
劉美玲、蒲思棠,2007,《天祿琳琅:乾隆御覽之寶》,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1版1刷。new window
劉冠才,2007,《兩漢韻部與聲調研究》,成都:巴蜀書社,1版1刷。
魯國堯,2011,〈語言學和接受學〉,《漢語學報》,第4期(總36期)。
───,2003a,《魯國堯語言學論文集》,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
───,2003b,〈論「歷史文獻考證法」與「歷史比較法」的結合──兼論漢語研究中的「犬馬鬼魅法則」〉,《古漢語研究》,第1期(總58期)。
───,1994,〈《盧宗邁切韻法》述評〉,見《魯國堯自選集》,河南:河南教育出版社,頁81-130。
鄧 瑞,2003,《馬端臨與《文獻通考》》,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1版1刷。
鄧春琴,2011a,〈《類篇》在辭書編纂體例史上的貢獻〉,《辭書研究》,第5期,頁137-144。
───,2011b,〈《集韻》在辭書編纂史上的創新〉,《西華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期,頁24-28。
賴惟勤,1996,《中国古典を読むために》,東京:大修館書店,1版。
薛鳳生,2000,〈音系學的幾個基本觀點與漢語音韻史〉,見《聲韻論叢》,第9輯,台北:臺灣學生書局,頁477-486。
戴浩一,2000,〈新世紀臺灣語言學研究之展望〉,《漢學研究》,第18卷特刊,頁511-519。new window
戴慶廈、朱艷華,2011,〈20年來漢藏語系的語言類型學研究〉,《雲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8卷第5期,頁131-137。
儲玲玲,2011,〈字書編纂與流傳中的帝王因素〉,《辭書研究》,第3期,頁155-163+189。
魏建功,2010,《魏建功文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版。
薩丕爾(Sapir, Edward)撰,陸卓元譯,陸志韋校訂,1921/2007,《語言論──語言研究導論》,北京:商務印書館,2版9刷。
蘇勇強,2010,《北宋書籍刊刻與古文運動》,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1版1刷。

Crystal, David編,1997,《現代語言學詞典》第4版(A Dictionary of Linguistics and Phonetics, vs. 4),沈家煊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7,1版4刷。
Downer, G. B. (1981). Dialect Information in the Jiyun集韻. In: Proceedings of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inology: section on linguistics and paleography, 1-17. Taipei: Sinica.
Howard, Michael C.撰,李茂興、藍美華譯,1993/1997,《文化人類學》,台北:弘智文化事業,1版刷。
Iser, Wolfgang. (1980). The Act of Reading. USA: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aperbacks edition,.
Winkler, Anthony C., McCuen-Metherell &; Jo Ray. (2008) Writing the Research Paper(A Handbook, Seventh Edition).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年9月,1版1刷

三、學位論文
王松木,2000,「明代等韻之類型及其開展」,國立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new window
沈祖春,2010,「《類篇》與《集韻》《玉篇》比較研究」,華東師範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博士論文。
吳萬居,1985,「宋代書院與宋代學術之關係」,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杜佳倫,2011,「閩語歷史層次分析與相關音變探討」,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new window
林玉芝,2008,「《韻學集成》與《集韻》、《五音集韻》關係考證」,福建師範大學高等學校教師在職攻碩士學位論文。
林英津,1985,「集韵之體例及音韵系統中的幾個問題」,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new window
康欣瑜,2005,「《集韻》增收叶韻字字音研究」,輔仁大學中文系碩士論文。
黃文慧,2009,「《經典釋文》唇音現象研究」,國立臺南大學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
楊徵祥,2006,「元代標準韻書音韻系統研究」,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new window

四、線上資源
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中央研究院資訊科學研究所研發,2011,《漢字古今音資料庫》:http://xiaoxue.iis.sinica.edu.tw/ccr/
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資訊科學研究所研發,2013,《小學堂》:http://xiaoxue.iis.sinica.edu.tw/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新版):http://dict2.variants.moe.edu.tw/variants/ 
韻典網:http://ytenx.org/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