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禮記‧樂記》之道德形上學研究
作者:王 菡
校院名稱:中國文化大學
系所名稱:哲學研究所
指導教授:蔡仁厚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01
主題關鍵詞:禮記樂記形上學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78
本論文旨在以「基源問題研究法」、「系統研究法」以及「會通的方法」等研究法闡發《禮記‧樂記》的思想,證成其道德形上學;並試圖藉由思想的衡定來解決考據上的困難。本論文除導論、結論外,共分為六章:第一章探討《樂記》的人性論。在本章當中,除了探討《樂記》中的重要概念「天理」、「人欲」外,亦依據康德(Immanuel Kant)《僅在理性界限內的宗教》中的「論人性中的根本惡」來說明人性惡的問題,以補傳統儒學人性論上的不足。
第二章探討《樂記》的情感理論。在本章當中,除了探討喜、怒、哀、樂等一般情感外,亦探討了道德情感「敬」、「愛」。並從道德情感進一步探討傳統儒學中心、性、情之間的關係。
第三章探討《樂記》的藝術哲學。依《樂記》作者的看法,藝術是情感的表現。本章以康德美學的「美是不依概念而普遍令人快樂者」及「美是道德善的象徵」來說明《樂記》的「樂者,樂也」及「樂者,通倫理者也」。而《樂記》中論及的周代的樂舞「武」,則為一藝術美的範例。
第四章探討《樂記》的樂教思想。依《樂記》作者的看法,禮樂是相輔相成,缺一不可的。而樂在節制人的情感以及培養道德情感上,則比禮更勝一籌。除了禮樂的相輔相成外,在本章中也探討了制禮作樂的基本原則以及實際作樂所面臨的種種問題。
第五章探討《樂記》的聖人理想及政治思想。所謂「有德者必然有位」是中國文化的理想。通過康德的「目的王國」概念,我們可以知道,「有德者必然有位」是將一個國家視為目的王國,而有德者──聖人就必然成為這個國家的元首。成為聖人是禮樂作用於個體的效果,而禮樂作用於群體的效果則是《禮記‧禮運》中所描述的「大同世界」。
第六章探討《樂記》的道德形上學。本章針對有人質疑《樂記》中具有某種近於神秘主義的思想而探討《樂記》究竟是不是神秘主義。首先,《樂記》以其思想建立在審美經驗而非神秘經驗上有別於神秘主義。其次,從康德《判斷力批判》的「目的論判斷力批判」當中,我們可以知道,《樂記》實為一先秦儒家的道德形上學。且較諸《中庸》、《易傳》,《樂記》自有其勝場。
在結論部分,除了試圖藉由思想的衡定來解決《樂記》考據上的困難外;也對《樂記》義理性格的歸屬及思想史的定位作了進一步的探討。
中文(依作者姓名筆畫排列):
人民音樂出版社編輯部編《樂記論辯》,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83年。
王菡撰《樂記的美學研究》,臺北,中國文化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1990年。
王菡著〈禮記‧樂記是神秘主義嗎?〉,《鵝湖月刊》第305號,臺北,鵝湖雜誌社,2000年。
王克芬、蘇祖謙著《中國舞蹈史》,臺北,文津出版社,1996年。new window
王忠林註譯《新譯荀子讀本》,臺北,三民書局,1988年。
王國維著《觀堂集林》,臺北,世界書局,1961年。
王溢嘉著《前世今生的謎與惑》,臺北,野鵝出版社,1998年。
王夢鷗撰《禮記校證》,臺北,藝文印書館,1976年。
王夢鷗註譯《禮記今註今譯》,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7年。
卡爾‧西蕭著,郭長揚譯《音樂美學──音樂美的尋覓》,臺北,全音樂譜出版社,1981年。
丹青藝叢委員會編《中國音樂詞典》,臺北,丹青圖書公司,1986年。
丹青藝叢委員會編《當代美學論集》,臺北,丹青圖書公司,1987年。
史泰司著,楊儒賓譯《冥契主義與哲學》,臺北,正中書局,1998年。
史賓格勒著,陳曉林譯《西方的沒落》,臺北,遠流出版公司,1986年。
田培林編著《教育史》,臺北,正中書局,1969年。
布魯格編著,項退結編譯《西洋哲學辭典》,臺北,國立編譯館,1976年。
牟宗三譯註《康德的道德哲學》,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2年。
牟宗三著《圓善論》,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5年。
牟宗三譯註《康德:純粹理性之批判》,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6年。
牟宗三著《才性與玄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9年。
牟宗三著《中國哲學十九講》,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9年。
牟宗三著《心體與性體》,臺北,正中書局,1989年。new window
牟宗三主講,林清臣記錄《中西哲學之會通十四講》,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0年。
牟宗三著《從陸象山到劉蕺山》,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0年。
牟宗三譯註《康德:判斷力之批判》,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2年。
牟宗三著《中國哲學的特質》,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4年。
牟宗三著《政道與治道》,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6年。new window
牟宗三著《周易的自然哲學與道德函義》,臺北,文津出版社,1998年。
牟宗三講,樊克偉錄音整理〈真善美的分別說與合一說〉,《鵝湖月刊》第287號,臺北,鵝湖雜誌社,1999年。
牟宗三主講,盧雪崑記錄〈康德第三批判講演錄〉(一)─(九),《鵝湖月刊》第303 - 311號,臺北,鵝湖雜誌社,2000 - 2001年。
牟宗三著〈研究中國哲學之文獻途徑〉,《人文教育》。new window
牟宗三講,王煜筆記〈宋明儒學綜述〉,《人生半月刊》,人生雜誌社。
印順著《印度佛教思想史》,臺北,正聞出版社,1990年。
印順著《大乘起信論講記》,臺北,正聞出版社,1992年。
印順著《如來藏之研究》,臺北,正聞出版社,1992年。new window
印順著《中國禪宗史》,臺北,正聞出版社,1992年。
印順著《佛法概論》,臺北,正聞出版社,1992年。
朱建民著《張載思想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1989年。new window
宋‧朱熹撰《四書章句集註》,臺北,鵝湖出版社,1984年。
朱光潛著《西方美學史》,臺北,漢京文化事業公司,1982年。
朱光潛著《文藝心理學》,臺北,漢京文化事業公司,1984年。new window
朱光潛著《美學再出發》,臺北,丹青圖書公司,1987年。
江日新主編,成中英等著《中西哲學的會面與對話》,臺北,文津出版社,1994年。
吉聯抗譯註《樂記譯註》。
安東尼‧史蒂芬斯著,薛絢譯《夢:私我的神話》,臺北,立緒文化事業公司,2000年。
伊曼努埃‧康德著,李明輝譯《通靈者之夢》,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9年。
伊曼努埃‧康德著,李明輝譯《道德底形上學之基礎》,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0年。
清‧阮元校勘《十三經注疏附校勘記》,臺北,大化書局,1982年。
呂亞力著《政治學》,臺北,三民書局,1997年。
呂驥著〈探索樂記的理論價值〉(上)、(下),《音樂研究》第48 - 49期,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88年。
李滌生著《荀子集釋》,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8年。
李瑞全著《當代新儒學之哲學開拓》,臺北,文津出版社,1993年。
李瑞全著〈道德形上學之証成及其涵義:康德與牟宗三先生之比較〉,《東西哲學比較論文集》第二集,臺北,中國文化大學哲學研究所,1993年。
李瑞全著《儒家生命倫理學》,臺北,鵝湖出版社,2000年。
李明輝著《儒家與康德》,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0年。new window
李明輝著《康德倫理學與孟子道德思考之重建》,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1994年。new window
李嗣涔、鄭美玲著《難以置信──科學家探尋神祕信息場》,臺北,張老師文化事業公司,2000年。
李澤厚著《美的歷程》,臺北,蒲公英出版社,1985年。
李澤厚、劉綱紀主編《中國美學史》第一卷,臺北,漢京文化事業公司,1986年。
李澤厚、劉綱紀主編《中國美學史》第二卷,臺北,谷風出版社,1987年。
李澤厚著《華夏美學》,臺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公司,1989年。
沈清松著《現代哲學論衡》,臺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1986年。new window
沈清松著《物理之後 / 形上學的發展》,臺北,牛頓出版社,1987年。new window
沈清松著〈展望宋明儒學研究的幾點淺見〉,《鵝湖月刊》第308號,臺北,鵝湖雜誌社,2001年。new window
余雪曼編註《李後主、李清照詞欣賞》,臺南,大眾書局,1972年。
岑學呂編《虛雲和尚年譜》,臺北,天華出版事業公司,1993年。
相臺岳氏本、永懷堂本《古注十三經》,臺北,新興書局,1966年。
林尹註譯《周禮今註今譯》,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7年。
屈萬里著《尚書釋義》,臺北,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1984年。new window
屈萬里註譯《尚書今註今譯》,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8年。
亞里士多德著,姚一葦譯註《詩學箋註》,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86年。
姚一葦著〈周頌所體現的文化模式〉,《華岡藝術學報》創刊號,臺北,中國文化大學,1981年。new window
姚一葦著《藝術的奧秘》,臺北,臺灣開明書店,1985年。new window
姚一葦著《美的範疇論》,臺北,臺灣開明書店,1985年。new window
姚一葦講,王菡筆記「高級美學筆記」,1986年。
姚一葦講,王菡筆記「藝術批評筆記」,1987年。
珍‧古德著,楊淑智譯《大地的窗口──珍愛猩猩三十年》,臺北,格林文化,1996年。
南懷瑾、徐芹庭註譯《周易今註今譯》,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7年。
孫邦正著《教育概論》(增訂本),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1年。
修海林著〈樂記音樂美學思想試析〉,《音樂研究》第41期,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86年。
袁保新著《老子哲學之詮釋與重建》,臺北,文津出版社,1991年。
袁保新著《孟子三辨之學的歷史省察與現代詮釋》,臺北,文津出版社,1992年。new window
唐君毅著《中國哲學原論原教篇》,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4年。new window
唐君毅著《哲學概論》,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5年。
唐君毅著《人文精神之重建》,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8年。
唐君毅著《中國哲學原論原性篇》,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1年。
唐君毅著《中國哲學原論原道篇》卷二,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3年。
唐君毅著《人生之體驗續編》,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6年。new window
唐‧坎貝爾著,林珍如、夏荷立譯《莫札特效應:音樂身心靈療法》,臺北,先覺出版社,1999年。
高柏園著《莊子內七篇思想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2000年。new window
徐復觀著《中國藝術精神》,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4年。new window
徐復觀著《儒家政治思想及民主自由人權》,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8年。
徐復觀著《中國思想史論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3年。
《哲學大辭典》編輯委員會編《哲學大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92年。
康德著,何兆武譯《歷史理性批判文集》,北京,商務印書館,1997年。
康德著,龐景仁譯《任何一種能夠作為科學出現的未來形上學導論》,北京,商務印書館,1997年。
崔默著,賴妙淨譯《宗教學導論》,臺北,桂冠圖書公司,2000年。
張春興、林清山著《教育心理學》,臺北,文景出版社,1975年。
張春興著《心理學》,臺北,臺灣東華書局,1982年。
張春興著《教育心理學》,臺北,臺灣東華書局,1999年。
張春興著《現代心理學》,臺北,臺灣東華書局,1999年。
張華葆主編《社會學》,臺北,三民書局,1987年。
黃志全採訪,李川濟攝影〈敲響兩千四百年前的鐘聲──戰國曾侯乙編鐘的發掘與複製〉,《時報周刊》第606期,臺北,1989年。
黃振華著《康德哲學論文集》,臺北,1976年。
黃振華講,王菡筆記「易經哲學筆記」,1988年。
黃振華講,王菡筆記「中國文化精神之起源及其發展筆記」,1989年。
黃振華講,王菡筆記「康德哲學筆記」,1990年。
黃振華講,王菡筆記「哲學概論筆記」,1991年。
黃振華著〈易經與中國文化〉,《第二屆國際華學研究會議論文集》,臺北,中國文化大學,1991年。
黃振華著〈「五四」運動與中國文化──從哲學觀點檢討「五四」運動對中國文化的影響〉,《鵝湖月刊》第204號,臺北,鵝湖雜誌社,1992年。new window
黃振華著〈康德的美學〉,《鵝湖月刊》第206號,臺北,鵝湖雜誌社,1992年。new window
黃振華著〈康德的教育哲學〉,哲學家的教育理想研討會,臺北,臺灣大學哲學系主辦,1992年。
黃振華著〈康德哲學與大乘起信論之比較研究〉,第二屆國際東西哲學比較研討會,臺北,中國文化大學哲學研究所主辦,1993年。new window
黃振華講,王菡筆記「康德哲學專題研究筆記」,1993年。
黃振華著〈中西哲學在價值觀念上之會通〉,文化哲學週,中國文化大學哲學系主辦。
黃慶明著《實然應然問題探微》,臺北,鵝湖出版社,1985年。
黃慶明編「倫理學講義」,1988年。
黃慶明著《知識論講義》,臺北,鵝湖出版社,1991年。
黃慶明著《形上學講義》,臺北,洪葉文化事業公司,2000年。
黃慶明編「西洋哲學史講義」。
勞思光著《新編中國哲學史》,臺北,三民書局,1987年。
宋‧程頤、朱熹撰《易程傳‧易本義》,臺北,世界書局,1986年。
馮友蘭著《中國哲學史》。
馮耀明著《中國哲學的方法論問題》,臺北,允晨文化實業公司,1989年。
傅偉勳著《西洋哲學史》,臺北,三民書局,1989年。
傅偉勳著《從創造的詮釋學到大乘佛學》,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90年。
湖北省博物館編《曾侯乙墓》,北京,文物出版社,1989年。
楊深坑著《柏拉圖美育思想研究》,臺北,水牛出版社,1987年。new window
楊祖漢著《儒家的心學傳統》,臺北,文津出版社,1992年。new window
楊祖漢著《中庸義理疏解》,臺北,鵝湖出版社,1997年。new window
楊祖漢著《當代儒學思辨錄》,臺北,鵝湖出版社,1998年。new window
楊蔭瀏著《中國音樂史綱》,臺北,學藝出版社,1980年。
楊蔭瀏著《中國古代音樂史稿》,臺北,丹青圖書公司,1985年。
虞君質著《藝術概論》,臺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1987年。
《詩經讀本》,臺中,曾文出版社,1975年。
慈怡主編《佛光大辭典》,高雄,佛光出版社,1988年。
榮格主編,龔卓軍譯《人及其象徵:榮格思想精華的總結》,臺北,立緒文化事業公司,1999年。
蔡仁厚著《儒家思想的現代意義》,臺北,文津出版社,1987年。
蔡仁厚著《孔孟荀哲學》,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8年。new window
蔡仁厚著《儒家心性之學論要》,臺北,文津出版社,1990年。new window
蔡仁厚著《儒家的常與變》,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90年。
蔡仁厚撰述《宋明理學‧南宋篇》,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3年。
蔡仁厚撰述《宋明理學‧北宋篇》,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5年。
蔡仁厚著《中國哲學史大綱》,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5年。
蔡仁厚著〈儒家倫理基軸之省察〉,《東海哲學研究集刊》第五輯,臺中,東海大學哲學系,1998年。new window
蔡仁厚著《孔子的生命境界──儒學的反思與開展》,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8年。
蔡仁厚著〈韓儒田艮齋之心性論〉,《鵝湖學誌》第二十三期,臺北,鵝湖雜誌社,1999年。new window
蔡仁厚著〈從「禮以義起」、「禮,時為大」──看仁心之不安不忍與文化理想之永恆性〉,孔子學術國際會議,臺北,鵝湖雜誌社、東方人文學術研究基金會、中國哲學研究中心、國立中央大學哲學研究所、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主辦,1999年。
蔡仁厚著〈鵝湖與武夷會詩二首〉,《鵝湖月刊》第305號,臺北,鵝湖雜誌社,2000年。
蔡仁厚著〈「繼別為宗」與「別子為宗」〉,《鵝湖月刊》第306號,臺北,鵝湖雜誌社,2000年。
蔡仁厚著〈從人文教化看朱子的成就與影響〉,朱子與宋明儒學學術研討會,臺北,鵝湖雜誌社、東方人文學術研究基金會、國立中央大學哲學研究所主辦,2000年。
蔡仁厚著〈朱子逝世八百年──出席鵝湖與武夷山會議誌感〉,《鵝湖月刊》第308號,臺北,鵝湖雜誌社,2001年。
劉志明著《西洋音樂史與風格》,臺北,大陸書店,1981年。
劉國英導讀、選讀《永久和平的倡議者──康德作品選讀》,臺北,誠品公司,1999年。
漢‧司馬遷撰,宋‧斐駰集解,唐‧司馬貞索隱,唐‧張守節正義《史記》,臺北,臺灣東華書局,1968年。
樂勝奎著〈郭店楚簡國際學術研討會綜述〉,《鵝湖月刊》第299號,臺北,鵝湖雜誌社,2000年。
錢穆著《先秦諸子繫年》,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86年。
薛宗明著《中國音樂史樂譜篇》,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1年。
薛宗明著《中國音樂史樂器篇》,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謝冰瑩、李鋈、劉正浩、邱燮友、賴炎元、陳滿銘編譯《新譯四書讀本》,臺北,三民書局,1993年。
顏炳罡著《整合與重鑄──當代大儒牟宗三先生思想研究》,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5年。
羅伯特‧霍普克著,蔣韜譯《導讀榮格》,臺北,立緒文化事業公司,2000年。
英文(依作者姓名字母順序排列):
Immanuel Kant,Critique of Practical Reason,translated by L. W. Beck,The Liberal Arts Press,U. S. A.,1956。
Immanuel Kant,Religion within the Limits of Reason alone,translated by T. M. Greene and H. H. Hudson,Harper Torchbooks,New York,1960。
Immanuel Kant,Immanuel Kants Critique of Pure Reason,translated by N. K. Smith,Macmillan and Coltd,London and Basingstoke,1964。
Immanuel Kant,Groundwork of the Metaphysic of Morals,translated by H. J. Paton,Harper & Row,New York,1964。
Immanuel Kant,The Critique of Judgement,translated by J. C. Meredith,Oxford University Press,London,1964。
Immanuel Kant,Education,translated by A. Churton,Ann Arbor Paperbacks,U. S. A.,1971。
Immanuel Kant,Critique of Judgment,translated by W. S. Pluhar,Hackett Publishing Company,Indianapolis / Cambridge,1984。
Lee Shui Chuen,A Confucian Critique of Kants Theory of Moral Cultivation,《東西哲學比較論文集》。
W. H. Walsh,Metaphysics,Hutchinson University Library,London,1970。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