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居延漢簡甲渠塞人物研究
作者:羅仕杰
校院名稱:中國文化大學
系所名稱:史學研究所
指導教授:馬先醒
何雙全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01
主題關鍵詞:居延漢簡甲渠令史尉史士吏候長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179
1930至31年間,由斯文‧赫定(Sven Hedin)領導的中瑞西北科學考查團瑞典籍團員貝格曼(Folke Bergman)在額濟納河流域漢代居延烽燧遺址出土漢簡一萬餘枚。1972至74年間,甘肅居延考古隊在同一地區從事漢代居延甲渠候官(A8)、甲渠第四燧(P1)與肩水金關(A32)三處遺址的考古工作,出土漢簡二萬餘枚。
在已發表的居延漢簡中,若論及單一遺址出土數量,無疑當首推已出土漢簡13180枚的甲渠候官遺址。有鑑於史籍中對於邊郡相當於「縣」級的「候官」記載極少,因此出土數量多、內容涵蓋層面廣的「甲渠候官」出土簡牘具有極高的研究價值。
本論文以《居延漢簡甲渠塞人物研究》為題,以甲渠塞任職吏員為主體,針對出土漢簡中有關人名簡的部份進行整理與研究。在方法上,透過網際網路連結中央研究院史語所文物圖象研究室「簡帛金石電腦全文檢索資料庫」進行漢簡釋文的整理,逐一建立甲渠塞吏員任期表。其次,再結合漢簡與傳統文獻中的相關記載重建漢代居延的實際情況。
本論文完成的「任職時間表」包括「甲渠候」以下「塞尉」、「掾」、「令史」、「尉史」、「士吏」、「候長」、「候史」、「燧長」的各項職務,共計復原四百八十三位甲渠塞吏員的任職年代。以這些「任職時間表」為基礎,可嘗試為許多未記載紀年資料的漢簡或簡冊進行斷代,並進一步確定簡文內容所載事件的發生年代。除此之外,透過各「任職年代表」間的比對,也可進而掌握一些吏員除、補、遷、轉的情況。過去因史籍中相關的記載有限,因此對兩漢時期少吏的任用與罷免存在不少的問題。例如官吏晉升的標準、任官資格的審查、斥免的理由及其過程等,都還有不少值得進一步研究之處。以本論文整理的各項職務的「任職年代表」為基礎,對日後研究甲渠塞單一人物的任職記錄應有相當程度的幫助。
壹、傳世文獻與出土史料
一、傳世文獻:
(漢)司馬遷撰,《史記》,百衲本,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民國77年1月台6版。
(漢)桓 寬撰,王利器校注,《鹽鐵論校注》,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7月第1版。
(後漢)班 固撰、(清)王先謙補注,《漢書補注》,臺北,藝文印書館,民國44年出版。
(劉宋)范 曄撰、(清)王先謙集解,《後漢書集解》,北京,中華書局,1984年2月第1版。
(唐)杜 佑撰、王文錦等點校,《通典》,北京,中華書局,1988年12月,第1版。
(宋)徐天麟撰、楊家駱編,《西漢會要》,臺北,世界書局,民國70年3月4版。
(宋)徐天麟撰、楊家駱編,《東漢會要》,臺北,世界書局,民國70年11月4版。
(清)孫星衍等輯,《漢官六種》,北京,中華書局,1990年9月第1版。
岑仲勉撰,《墨子城守各篇簡注》,北京,中華書局,1958年6月第1版。
周天游輯注,《八家後漢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12月第1版。
二、出土史料:
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居延漢簡甲編》,北京,科學出版社,1959年7月,第1版。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居延漢簡甲乙編》,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12月,第1版。
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編,薛英群、何雙全、李永良注,《居延新簡釋粹》,蘭州,蘭州大學出版社,1988年1月,第1版。
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編,《居延新簡-甲渠候官與第四燧》,北京,文物出版社,1990年7月,第1版。
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編,《敦煌漢簡》,北京,中華書局,1991年6月,第1版。
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編,《居延新簡-甲渠候官》,北京,中華書局,1994年12月,第1版。
馬先醒等編校,《居延漢簡新編》,臺北,簡牘學會,民國70年5月出版。
連雲港市博物館等編,《尹灣漢墓簡牘》,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9月,第1版。
勞 榦編,《居延漢簡‧圖版之部》,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民國46年3月出版。
勞 榦著,《居延漢簡‧考釋之部》,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民國75年5月出版。
睡虎地秦墓竹簡整理小組編,《睡虎地秦墓竹簡》,北京,文物出版社,1990年9月第1版。
謝桂華、李均明、朱國炤編,《居延漢簡釋文合校》,北京,文物出版社,1987年1月,第1版。
簡牘整理小組編,《居延漢簡補編》,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民國87年5月出版。
貳、近人論著
一、中文部份:
王仲犖 著,《金泥玉屑叢考》,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8月,第1版。
王國維 著,《王國維先生全集》,臺北,大通書局,民國65年出版。
王震亞 著,《竹木春秋—甘肅秦漢簡牘》,蘭州,甘肅教育出版社,1999年7月,第1版。
安作璋、熊鐵基 著,《秦漢官制史稿》,濟南,齊魯書社,1985年6月,第1版。
安作璋、陳乃華 著,《秦漢官吏法研究》,濟南,齊魯書社,1993年12月,第1版。
朱紹侯 著,《軍功爵制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1月,第1版。
汪桂海 著,《漢代官文書制度》,南寧,廣西教育出版社,1999年9月,第1版。
李大龍 著,《兩漢時期的邊政與邊吏》,哈爾濱,黑龍江教育出版社,1996年10月,第1版。
李均明、劉軍 主編,《中國珍稀法律典籍集成(甲編第二冊)—漢代屯戍遺簡法律志》,北京,科學出版社,1994年8月,第1版。
李均明、劉軍 著,《簡牘文書學》,南寧,廣西教育出版社,1999年6月第1版。
李均明 著,《初學錄》,臺北,蘭臺出版社,民國88年12月初版。
李振宏、孫英民 著,《居延漢簡人名編年》,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7年6月,第1版。
吳昌廉 著,《漢居延甲渠障塞研究-居延漢簡與漢代邊郡研究舉隅》,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67年6月。
吳昌廉 著,《漢代邊郡障隧組織:漢簡與漢代邊郡制度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民國72年2月。new window
何雙全 著,《雙玉蘭堂文集》,臺北,蘭臺出版社,民國90年元月,初版。
林劍鳴 著,《秦漢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10月,第1版。
邵台新 著,《漢代河西四郡的拓展》,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民國77年11月,初版。new window
胡平生 著,《胡平生簡牘文物論集》,臺北,蘭臺出版社,民國89年3月,初版。
俞忠鑫 著,《漢簡考曆》,臺北,文津出版社,民國83年1月,初版。
郝永正 著,《竇融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8年6月。
馬先醒,《簡牘論集》,臺北,簡牘社,民國66年。
馬先醒 著,《簡牘學要義》,臺北,簡牘學會,民國69年。
張春樹 著,《漢代邊疆史論集》,臺北,食貨出版社,民國66年4月,初版。
張培瑜 編,《三千五百年曆日天象》,鄭州,河南教育出版社,1990年7月,初版。
陳中龍 著,《秦漢爰書研究》,中興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4年6月。
陳 直 著,《兩漢經濟史料論叢》,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1980年12月,第1版。
陳 直 著,《居延漢簡研究》,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6年5月,第1版。
陳 直 著,《文史考古論叢》,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10月,第1版。
陳夢家 著,《漢簡綴述》,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12月,第1版。
陳 槃 著,《漢晉遺簡釋小七種》,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民國64年6月,初版。
勞 榦 著,《勞榦學術論文集甲編》,臺北,藝文印書館,民國65年10月,初版。
勞 榦 著,《漢晉西陲木簡新考》,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民國74年12月出版。
黃文弼 遺著、黃列整理,《黃文弼蒙新考察日記(1927-1930)》,北京,文物出版社,1990年9月,第1版。
黃今言 著,《秦漢軍制史論》,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7月,第1版。
黃 綬 著,《兩漢行政史手冊》,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年11月,第1版。
〔瑞典〕斯文赫定 著、徐十周等譯,《亞洲腹地探險八年1927-1935》,烏魯木齊,新疆人民出版社,1992年8月,第1版。
程喜霖 著,《漢唐烽堠制度研究》,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民國80年10月,初版。
景 愛,《沙漠考古通論》,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99年10月,第1版。
廖伯源 著,《簡牘與制度—尹灣漢墓簡牘官文書考證》,臺北,文津出版社,1998年8月,初版。
趙儷生 主編,《古代西北屯田開發史》,蘭州,甘肅文化出版社,1997年9月,第1版。
熊鐵基 著,《秦漢軍事制度史》,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5月,第1版。
劉太祥著,《漢唐行政管理》,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1995年6月,第1版。
劉光華 著,《漢代西北屯田研究》,蘭州,蘭州大學出版社,1988年9月,第1版。
駢宇騫、段書安 編著,《本世紀以來出土簡帛概述》,臺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民國88年4月,初版。
錢 穆 著,《秦漢史》,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民國81年9月,六版。
錢 穆 著,《中國史學名著》,臺北,三民書局,民國88年1月,八版。
薛英群 著,《居延漢簡通論》,蘭州,甘肅教育出版社,1991年5月,第1版。
額濟納旗志編纂委員會,《額濟納旗志》,北京,方志出版社,1998年8月,第1版。
羅振玉、王國維 編著,《流沙墜簡》,北京,中華書局,1993年9月,第1版。
嚴耕望 著,《中國地方行政制度史(甲部)—秦漢地方行政制度》,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民國79年5月,3版。
饒宗頤、李均明 著,《新莽簡輯證》,臺北,新文豐出版社,民國84年9月,台1版。
饒宗頤、李均明 著,《敦煌漢簡編年考證》,臺北,新文豐出版社,民國84年9月,台1版。
二、日文部份:
大庭 脩 著,《秦漢法制史研究》,東京,創文社,1982年2月28日發行。
大庭 脩 著,《漢簡研究》,京都,同朋舍,1992年12月10日發行。
大庭 脩 編輯,《漢簡研究際92’報告書—漢簡研究現狀展望》,吹田,關西大學東西學術研究所,1993年12月15日發行。
大庭 脩 編,《居延漢簡索引》,吹田,關西大學東西學術研究所,平成7年3月31日(1995)發行。
大庭 脩 編著,《木簡—古代-》,東京,大修館書店,1998年2月20日初版發行。
永田英正 著,《居延漢簡研究》,京都,同朋舍,1989年10月30日初版。
西定生 著,《中國古代帝國形成構造-二十等爵制研究》,東京,東京大學出版會,1961年3月25日初版、1998年10月20日第5刷。
東洋史研究會 編,《東洋史研究(第十二卷第三號)特集 居延漢簡研究》,京都,京都大學東洋史研究會,昭和28年(1953)3月31日發行。
山 明 著,《漢帝國境社會-長城風景》,東京,中央公論新社,1999年4月25日發行。
狩野直禎 著,《後漢政治史研究》,京都,同朋舍,1993年2月27日初版發行。
森 鹿三 著,《東洋學研究-居延漢簡篇》,京都,同朋舍,昭和50年(1975)3月31日發行。
福井重雅 著,《漢代官吏登用制度研究》,東京,創文社,1988年12月10日第1刷發行。
濱口重國 著,《秦漢隋唐史研究》,東京,東京大學出版會,1966年11月20日初版。
藤田高夫,《敦煌‧居延漢簡漢代文書行政基礎的研究》,平成10年度~平成11年度科學研究費補助金基盤研究 (C) (2) 研究成果報告書,平成12年(2000)3月。
礪波 護 編,《中國中世文物》,京都,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1993年3月31日發行。
鐮田重雄 著,《秦漢政治制度研究》,東京,日本學術振興會,昭和37年(1962)12月10日發行。
三、英文部份:
Bergman, Folke. History of the expedition in Asia 1927-1935, Stockholm:Sino-Swedish Expedition, 1945.
Loewe, Michael. Records of Han administration, 2vols. Cambridge:Cambridge Univ. Press,1967.
Twitchett,Denis. and Loewe, Michael. 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China : Volume 1,
‘‘ The Ch’in and Han Empires (221B.C.-A.D.220) ’’ Cambridge:Cambridge Univ. Press,1986.
Sommarström, Bo. Archaeological researches in the Edsen-gol region inner Mongolia, 2vols. Stockholm:Sino-Swedish Expedition,1956-1958.
參、期刊論文
一、中文部份:
卜憲群,〈吏與秦漢官僚行政管理〉,《中國史研究》,1996年第2期,頁41-50。
卜憲群,〈秦漢公文書與官僚行政管理〉,《歷史研究》1997年第4期,頁36-52。
于振波,〈漢代官吏的考課時間與方式〉,《北京大學學報》,1994年第5期,頁90-94。
于振波,〈漢簡“中功”、“中勞”考〉,《北京大學學報》,1995年第6期,頁117。
于振波,〈秦漢時期的文法吏〉,《中國社科院研究生院學報》,1999年第2期,頁64-70。
于振波,〈居延漢簡中的燧長與候長〉,《簡帛研究》二○○一,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年9月,頁304-315。
〔日〕大庭脩著,趙曉柯、曹海科譯,〈居延新出土的“候粟君所責寇恩事”簡冊—爰書補考〉,《西北史地》,1986年第1期,頁102-113。
方詩銘,〈釋“秦胡”—讀新出居延漢簡“甲渠言部吏毋作使屬國秦胡盧水士民書”札記〉,《中國歷史博物館館刊》,1979年第1期,頁37-39。
王子今,〈漢簡人名「未央」瑣議〉,《簡牘學報》第14期(「中國簡牘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議」專號),民國81年3月,頁243-246。
王子今,〈關於居延“車父”簡〉,《簡帛研究》第2輯,北京,法律出版社,1996年9月,頁279-299。
王廷恰,〈居延漢簡中的俸錢名籍〉,《青海師範大學學報》,1996年第2期,頁53-57。
王廷恰,〈居延漢簡印章資料研究〉,《青海師範大學學報》,1999年第3期,頁37-45。
王宗維,〈漢代的屬國制度與民族關係〉,《西北歷史資料》,1983年第2期,頁9-17。
王震亞,〈略論隗囂割據政權的興衰〉,《西北師院學報》,1982年第2期,頁47-51。
王震亞,〈竇融保據河西與東漢王朝的關係〉,《西北師院學報》,1984年第1期,頁117-120。
王震亞,〈漢簡中的商品、價格、稅收與市場管理〉,《簡牘學研究》第1輯,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1997年1月,頁114-122。
王震亞、張小鋒,〈漢簡中的戍卒生活〉,《簡牘學研究》第2輯,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1998年3月,頁101-118。
尤成民,〈漢代河西的豪強大姓〉,《敦煌學輯刊》,1991年第1期,頁40-45。
〔日〕永田英正,〈“候史廣德坐罪行罰”檄考〉,《簡帛研究》第1輯,北京,法律出版社,1993年10月,頁177-183。
〔日〕永田英正著、楊富學譯,〈居延漢簡公文研究〉,《甘肅社會科學》,1995年第1期,頁86-89。
〔日〕永田英正著、張學鋒譯,〈漢簡的古文書學研究〉,《簡帛研究》第3輯,南寧,廣西教育出版社,1998年12月,頁279-294。
甘肅居延考古隊,〈居延漢代遺址的發掘和新出土的簡冊文物〉,《文物》,1978年第1期,頁1-25。
甘肅居延考古隊簡冊整理小組,〈“建武三年候粟君所責寇恩事”釋文〉,《文物》,1978年第1期,頁30-31。
甘肅居延漢簡整理小組,〈居延漢簡“候史廣德坐罪行罰檄”〉,《文物》,1979年第1期,頁70-71。
甘肅省文物工作隊,〈額濟納河下游漢代烽燧遺址調查報告〉,《漢簡研究文集》,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1984年9月,頁62-84。
史語所簡牘整理小組,〈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藏居延漢簡整理近況簡報〉,《古今論衡》第4期,民國89年6月,頁87-113。
朱紹侯,〈對居延敦煌漢簡中庸的性質淺議〉,《中國史研究》,1990年第2期,頁3-8。
任步雲,〈甲渠候官漢簡年號朔閏表〉,《漢簡研究文集》,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1984年9月,頁418-463。
汪桂海,〈從漢簡看漢人逃亡匈奴之現象〉,《史學月刊》,1993年第6期,頁37-42。
汪桂海,〈漢代文書的收發與啟封〉,《簡帛研究》第3輯,南寧,廣西教育出版社,1998年12月,頁320-327。
宋一夫,〈漢代功曹、五官掾考〉,《歷史研究》,1994年第5期,頁167-171。
宋會群、李振宏,〈漢代居延地區郵驛方位考〉,《河南大學學報》,第33卷第1期,1993年1月,頁28-36。
宋會群、李振宏,〈漢代居延甲渠候官部燧考〉,《史學月刊》,1994年3期,頁14-20。
初仕賓、蕭亢達,〈居延新簡《責寇恩事》的幾個問題〉,《考古與文物》,1981年第3期,頁108-118。
初世賓、張東輝,〈漢簡“應書”辨疑〉,《簡牘學研究》第1輯,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1997年1月,頁88-92。
初師賓,〈秦人、秦胡蠡測〉,《考古》,1983年第3期,頁260-263。
初師賓、任步雲,〈建武三年居延都尉吏俸例略考〉,《敦煌學輯刊》總第3輯,1983年。頁90-105。
初師賓、蕭亢達,〈居延簡中所見漢代《囚律》佚文考—《居延新簡“責寇恩事”的幾個問題》的訂補〉,《考古與文物》,1984年第2期,頁96-100。
初師賓,〈甲渠塞部隧建置考略〉〔提要〕,中國簡牘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蘭州,1991年7月。
李天虹,〈居延漢簡所見候官少吏的任用與罷免〉,《史學集刊》,1996年第3期,頁66-72。
李天虹,〈居延漢簡吏卒“廩名籍”探析〉,《簡帛研究》第3輯,南寧,廣西教育出版社,1998年12月,頁328-338。
李并成,〈居延漢簡里程簡地理調查與考釋(一)〉,《西北史地》,1993年第1期,頁15-21。
李并成,〈漢居延縣城新考〉,《考古》,1998年第5期,頁82-85。
李均明,〈漢簡所見出入符、傳與出入名籍〉,《文史》第19輯,1983年8月。
李均明,〈談簡牘文書—官吏任免書〉,《文物天地》,1989年第1期,頁12-13。
李均明,〈簡牘所反映的王莽改置〉,《秦漢史論叢》第4輯,西安,西北大學出版社,1989年4月,頁78-85。
李均明,〈漢簡所見“行書”文書述略〉,《秦漢簡牘論文集》,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1989年12月,頁113-135。
李均明,〈封簡題署考略〉,《文物》,1990年10月,頁72-78。
李均明,〈居延新簡的法制史料〉,《關西大學東西學術研究所紀要》第24號,平成3年(1991)3月,頁87-97。
李均明,〈漢代甲渠候官規模考〉(上),《文史》第34輯,1992年5月,頁25-45。
李均明,〈漢代甲渠候官規模考〉(下),《文史》第35輯,1992年6月,頁81-92。
李均明、劉軍,〈居延漢簡居延都尉與甲渠候人物誌〉,《文史》第36輯,1992年8月,頁125-143。
李均明,〈簡牘文書“刺”考述〉,《文物》,1992年第9期,頁55-59。
李均明,〈漢簡簿籍與經濟管理述要〉,《秦漢史論叢》第6輯,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4年12月,頁86-97。
李均明,〈漢簡所見車〉,《簡牘學研究》第1輯,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1997年1月,頁105-113。
李均明,〈“車父”簡考辨〉,《簡牘學研究》第2輯,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1998年3月,頁79-82。
李均明,〈簡牘文書稿本四則〉,《簡帛研究》第3輯,南寧,廣西教育出版社,1998年12月,頁312-319。
李 泉,〈試論西漢高中級官吏籍貫分佈〉,《中國史研究》,1991年第4期,頁131-138。
李振宏,〈居延漢簡中的勞績制度〉,《中國史研究》,1988年第2期,頁57-70。
李振宏,〈漢簡甲子紀日錯亂考〉,《中原文物》,1989年第2期,頁45-49。
李振宏,〈漢簡“省卒”考〉,《史學月刊》,1993年第4期,頁8-12。
李振宏,〈從居延漢簡看漢代的戍卒管理制度〉,《河南大學學報》,第35卷第1期,1995年1月,頁24-30。
李解民,〈秦漢時期的一日十六時制〉,《簡帛研究》第2輯,北京,法律出版社,1996年9月,頁80-88。
邢義田,〈從居延簡看漢代軍隊的若干人事制度—讀《居延新簡》札記之一〉,《新史學》3卷1期,1992年,頁95-130。new window
邢義田,〈漢代邊塞軍隊的給假、休沐與功勞制—讀《居延新簡》札記之二〉,《簡帛研究》第1輯,北京,法律出版社,1993年10月,頁192-205。
邢義田,〈漢代邊塞吏卒的軍中教育—讀《居延新簡》札記之三〉,《大陸雜誌》第87卷第3期,民國82年9月15日,頁97-99。
邢義田,〈讀居延漢簡札記〉,《簡牘學報》第16期(勞貞一先生九秩榮慶論文集),民國86年1月,頁55-65。
邢義田,〈從簡牘看漢代的行政文書範本—“式”〉,《簡帛研究》第3輯,南寧,廣西教育出版社,1998年12月,頁295-311。
邢義田,〈漢代書佐文書用語「它如某某」及「建武三年十二月候粟君所責寇恩事」簡冊檔案的構成〉,《史語所集刊》第70本第3分,民國88年9月,頁559-588。
吳正科,〈漢張掖郡故城址及遷建時代考〉,《西北史地》,1994年第2期,頁33-40。
吳礽驤、余堯,〈居延新獲建武秦胡冊再析〉,《西北師院學報》,1984年第4期,頁20-26。
吳礽驤,〈漢代出入官制度考略〉,《隴右文博》,創刊號,1996年,頁117-125。
吳昌廉,〈居延漢簡「標號」與出土地點關係探微〉,《簡牘學報》第6期,民國67年10月,頁1-49。
吳昌廉,〈漢代邊郡障隧之文官制度〉,《簡牘學報》第12期,民國75年9月,頁195-234。
吳昌廉,〈兩漢障候、都尉上計考略〉,《簡牘學報》第16期(勞貞一先生九秩榮慶論文集),民國86年1月,頁461-472。
吳昌廉,〈試論「木中隧」與城北隧、武賢隧之關係〉,《國際簡牘學會會刊》第3號,蘭臺出版社,民國90年,頁149-167。
吳榮曾,〈新莽郡縣官印考略〉,《中國歷史博物館館刊》,1989年,頁116-124。
何雙全,〈竇融在河西〉,《西北史地》,1988年第3期,頁12-20。
何雙全,〈漢代戍邊士兵籍貫考述〉,《西北史地》,1989年第2期,頁31-38。
何雙全,〈《漢簡‧鄉里志》及其研究〉,《秦漢簡牘論文集》,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1989年12月,頁145-235。
何雙全,〈漢簡《司法文書考疏》〉,《秦漢史論叢》第4輯,西安,西北大學出版社,1989年4月,頁86-101。
何雙全,〈韋編三絕,仰屋著書—〔國際簡牘學會會刊〕發刊詞〉,《國際簡牘學會會刊》第1號,蘭臺出版社,民國82年,頁1-2。
何雙全,〈中國簡牘與簡牘學研究〉,《國際簡牘學會會刊》第1號,蘭臺出版社,民國82年,頁23-50
何雙全,〈居延漢簡研究〉,《國際簡牘學會會刊》第2號,蘭臺出版社,民國85年,頁1-114。
何雙全,〈敦煌漢簡研究〉,《國際簡牘學會會刊》第2號,蘭臺出版社,民國85年,頁115-167。
何雙全,〈居延甲渠候官簡牘文書分類與文檔制度〉,《簡牘學研究》第1輯,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1997年1月,頁64-87。
何雙全,〈漢代西北驛道與傳置—甲渠候官、懸泉漢簡《傳置道里簿》考述〉,《中國歷史博物館館刊》,1998年第1期,頁62-69。
林素清,〈居延漢簡所見用印制度雜考〉,《中國文字》新24期,民國87年12月,頁147-171。new window
林素清,〈永光二年予候長鄭赦寧冊及相關問題〉,《中國文字》新25期,民國88年12月,頁211-232。new window
林劍鳴,〈漢簡中一封奇怪的信〉,《陜西歷史博物館館刊》第1輯,1994年6月,頁78-82。
周振鶴,〈新舊漢簡所見縣名和里名〉,《歷史地理》第12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3月,頁151-165。
周振鶴,〈從漢代“部”的概念釋縣鄉亭里制度〉,《歷史研究》,1995年第5期,頁36-43。
施偉青,〈漢代居延戍邊官吏的俸錢及相關的一些問題〉,《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1996年第2期,頁8-13。
施偉青,〈漢代居延官俸發放的若干問題〉,《中國經濟史研究》,1997年第1期,頁103-113。
胡平生,〈木簡出入取予券書制度考〉,《文史》第36輯,1992年8月,頁145-156。
胡平生,〈居延漢簡中的“功”與“勞”〉,《文物》,1995年第4期,頁51-55。
侯丕勛,〈“塞天田”制度考述〉,《簡牘學研究》第1輯,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1997年1月,頁123-131。
〔德〕紀安諾(Enno Giele),〈尹灣新出土行政文書的性質與漢代地方行政〉,《大陸雜誌》第95卷第3期,民國86年9月15日,頁21-45。
俞偉超,〈略釋漢代獄辭文例—一份治獄材料初探〉,《文物》,1978年第1期,頁35-41。
高大倫,〈釋簡牘文字中的幾種符號〉,《秦漢簡牘論文集》,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1989年12月,頁291-301。
高大倫,〈居延王莽簡補正〉,收入《徐中舒先生九十壽辰紀念文集》,成都,巴蜀書社,1990年6月,頁260-270。
高大倫,〈居延漢簡中所見疾病和疾病文書考述〉,《簡牘學研究》第2輯,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1998年3月,頁94-100。
高 恒,〈漢簡中所見舉、劾、案驗文書輯釋〉,《簡帛研究》二○○一,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年9月,頁292-303。
高 榮,〈漢代對西北邊疆的經營管理〉,《中國邊疆史地研究》,1994年第4期,頁58-67。
高 榮,〈漢代河西的行政區劃、職官建置及其特點〉,《西北史地》,1993年第3期,頁21-31。
唐曉軍,〈漢簡所見關傳與過所的關係〉,《西北史地》,1994年第3期,頁87-90。
唐曉軍,〈漢代居延地區的政權組織〉,《西北史地》,1997年第1期,頁33-39。
馬先醒、陳茂進,〈居延漢簡之原編號及其奪佚簡號表〉,《簡牘學報》第2期,民國65年5月,頁85-115。
馬先醒,〈居延漢簡之版本與編號〉,《簡牘學報》第5期,民國66年1月13日,頁135-211。
馬先醒,〈「居延漢簡」命名之合理性與精確化〉,《簡牘學報》第14期(「中國簡牘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議」專號),民國81年3月,頁5-12。
馬先醒,〈「居延新簡」與「居延新簡釋粹」〉,《簡牘學報》第14期(「中國簡牘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議」專號),民國81年3月,頁173-218。
馬先醒,〈居延、甲渠出土漢新簡數與冊數〉,《簡牘學報》第14期(「中國簡牘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議」專號),民國81年3月,頁349-354。
馬先醒,〈秦漢大尺小尺與出土簡牘廣袤〉,《簡牘學報》第15期,民國82年12月,頁33-41。
馬先醒,〈“居延新簡”商榷〉,《簡帛研究》第1輯,北京,法律出版社,1993年10月,頁206-211。
馬先醒,〈簡牘制度之有無及其時代問題-附商王國維著〈簡牘檢署考〉〉,《國際簡牘學會會刊》第1號,蘭臺出版社,民國82年,頁3-20。
馬先醒,〈居延漢陶與居延城址〉,《簡牘學報》第16期(勞貞一先生九秩榮慶論文集),民國86年1月,頁549-572。
馬先醒,〈漢居延甲渠塞上的矢箭網〉,《簡牘學報》第17期(居延考察與簡牘研讀會專號),民國88年12月,頁151-156。
馬建華,〈從河西漢簡“廩給簿”試談邊塞吏卒生活〉,《西北史地》,1989年第1期,頁30-39。
徐元邦、曹延尊,〈居延出土的“候史廣德坐不循行部” 檄〉,《考古》,1979年第2期,頁174-180。
徐元邦、曹延尊,〈居延漢簡中所見的騎士〉,《中國考古學研究—夏鼐先生考古五十年紀念論文集》,北京,文物出版社,1986年8月,頁235-243。
徐元邦,〈居延漢簡中所記吏卒傷病述略〉,《中國歷史博物館館刊》(總12期),1989年,頁44-54。
徐世虹,〈漢劾制管窺〉,《簡帛研究》第2輯,北京,法律出版社,1996年9月,頁312-323。
徐樂堯,〈漢簡所見信符辨析〉,《敦煌學輯刊》,1984年第2期,頁145-154。
徐樂堯,〈居延漢簡所見的市〉,《秦漢簡牘論文集》,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1989年12月,頁49-69。
徐樂堯,〈漢簡所見邊郡軍事與民政系統的職權關係〉,《簡帛研究》第1輯,北京,法律出版社,1993年10月,頁173-176。
曹金華,〈王莽改易地名之基本規律與政治傾向〉,《揚州師院學報》,1991年第2期,頁118-123。
張民林、李曉衛,〈漢代張掖郡治觻得城址新探〉,《絲綢之路》,1995年第2期,頁43-44。
張建國,〈粟君債寇恩簡冊新探〉,《考古與文物》,2000年第1期,頁51-55。
張俊民、李永平,〈漢代邊境巡邏制度淺析〉,《西北史地》,1989年第2期,頁23-30。
張俊民,〈《建武三年候粟君所責寇恩事》冊經濟考略〉,《秦漢簡牘論文集》,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1989年12月,頁136-144。
張俊民,〈居延漢簡貰賣衣物當議—漢簡札記之一〉,《西北史地》,1990年第1期,頁58-61。
張俊民,〈簡牘文書格式初探〉,《簡牘學報》第15期,民國82年12月,頁43-59。
張俊民,〈漢代居延屯田小考—以甲渠候官出土文書為中心〉,《西北史地》,1996年第3期,頁66-72。
張俊民,〈秦漢簡牘文書反映的少數民族資料〉,《甘肅民族研究》,1998年第1期,頁71-80。
張培瑜,〈漢簡的幾個年代和伏臘建除注曆問題〉,《南京大學學報》,1991年第3期,頁97-103。
陸錫興,〈簡牘中的“/”號考略〉,《考古與文物》,1987年第4期,頁96-97。
陳乃華,〈從漢簡看漢朝對地方基層官吏的管理〉,《山東師大學報》,1992年第3期,頁27-30。
陳乃華,〈居延新簡《五鳳四年三月俸祿簿》的年代學意義〉,《山東師大學報》1997年第6期,頁59。
陳中龍,〈「丁宮等入關檄留遲推辟」簡冊試析〉,《簡牘學報》第17期,民國88年12月,頁235-247。
陳仲安,〈關於《粟君責寇恩簡》的一處釋文〉,《文史》第7輯,1979年2月,頁285-287。
陳 直,〈《墨子‧備城門》等篇與居延漢簡〉,《中國史研究》,1980年第1期,頁117-130。
勞 榦,〈從漢簡中的嗇夫令史候史和士吏論漢代郡縣吏的職務和地位〉,《史語所集刊》第55本第1分,民國73年3月,頁9-22。
黃留珠,〈簡牘所見秦漢文吏的若干問題〉,中國文化大學第一屆簡帛學術討論會,民國88年12月10日-12日。new window
程喜霖,〈敦煌漢簡所見關傳向過所演變〉,《敦煌研究》,1992年第2期,頁94-97。
傅振倫,〈西漢始元七年出入六寸符券〉,《文史》第10輯,1980年10月,頁174。
傅振倫,〈漢代張掖屯戍城塞的部署〉,《河北師院學報》,1986年4期,頁85-90。
楊劍虹,〈居延漢簡所見的“佐史”〉,《西北史地》,1985年第1期,頁71-75。
楊劍虹,〈從居延漢簡《建武三年候粟君所責寇恩事》看東漢的僱傭勞動〉,《西北史地》,1986年第2期,頁66-70。
廖伯源,〈試論光武帝用人政策之若干問題〉,《史語所集刊》第61本第1分,民國79年3月,頁1-27。new window
廖伯源,〈漢代官吏休假、宿舍若干問題之辨析〉,《中國史學》第4卷,1994年10月,頁61-72。
趙平安,〈漢簡中有關印章的資料〉,《簡帛研究》第3輯,南寧,廣西教育出版社,1998年12月,頁339-356。
趙平安,〈漢印複姓的考辨與統計〉,《文史》第48輯,1999年7月,頁121-127。
趙 沛,〈居延漢簡見西漢時期西北邊塞日常勤務制度〉,《西北史地》,1991年第2期,頁17-24。
趙 沛、王寶萍,〈西漢居延邊塞休吏制度〉,《西北史地》,1993年第3期,頁15-31。
蔣非非,〈漢代功次制度初探〉,《中國史研究》,1997年第1期,頁62-72。
劉光華,〈建郡後的漢代河西〉,《敦煌學輯刊》,1981年第2期,頁87-99。
劉 軍,〈甲渠塞臨木部候長考-兼論候長的職責〉,《簡帛研究》第1輯,北京,法律出版社,1993年10月,頁184-191。
劉 軍,〈甲渠候官掾夏侯譚〉,《簡牘學報》第15期,民國82年12月,頁23-31。
劉 軍,〈屯戍遺簡人事管理文書所反應的幾個問題〉,《關西大學東西學術研究所紀要》第27號,平成6年(1994)3月,頁61-68。
劉 軍,〈漢簡人事管理研究之一 — 行塞舉與離署申報〉,《簡牘學研究》第1輯,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1997年1月,頁93-97。
劉增貴,〈電腦在漢簡研究中的應用〉,《新史學》2卷2期,1991年6月,頁129-138。new window
盧建一、王猶升,〈從居延漢簡看漢代戶籍制度—居延漢簡學習札記〉,《西北史地》,1991年第1期,頁44-50。
謝桂華、李均明,〈《居延漢簡甲乙編》釋文補正舉隅〉,《歷史研究》,1982年第5期,頁141-154。new window
謝桂華,〈漢簡和漢代的取庸代戍制度〉,《秦漢簡牘論文集》,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1989年12月,頁77-112。
謝桂華,〈新、舊居延漢簡冊書復原舉隅〉,《秦漢史論叢》第5輯,北京,法律出版社,1992年8月,頁264-277。
謝桂華,〈新、舊居延漢簡冊書復原舉隅(續)〉,《簡帛研究》第1輯,北京,法律出版社,1993年10月,頁145-167。
謝桂華,〈漢簡與漢代西北屯戍鹽政考述〉,《秦漢史論叢》第6輯,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4年12月,頁71-85。
謝桂華,〈居延漢簡的斷簡綴合和冊書復原〉,《簡帛研究》第2輯,北京,法律出版社,1996年9月,頁238-264。
謝桂華,〈漢簡草書辨正舉隅〉,《簡帛研究》第3輯,南寧,廣西教育出版社,1998年12月,頁357-381。
薛英群,〈新獲居延簡所見竇融〉,《甘肅社會科學》,創刊號,1979年,頁62-70。
薛英群,〈漢代符信考述(上)—居延漢簡研究〉,《西北史地》,1983年第3期,頁72-82。
薛英群,〈漢代符信考述(下)—居延漢簡研究〉,《西北史地》,1983年第4期,頁69-80。
薛英群,〈漢代的符與傳〉,《中國史研究》,1983年第4期,頁159-161。
薛英群,〈漢代官文書考略〉,《漢簡研究文集》,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1984年9月,頁258-297。
薛英群,〈居延新簡官文書選釋〉(上),《甘肅社會科學》,1986年第4期,頁67-76。
薛英群,〈居延新簡官文書選釋〉(下),《甘肅社會科學》,1986年第5期,頁117-124。
薛英群,〈居延漢簡職官考〉,《秦漢簡牘論文集》,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1989年12月,頁29-48。
蕭亢達,〈“粟君所責寇恩事”簡冊略考〉,《文物》,1978年第1期,頁32-34。
羅仕杰,〈夏侯譚生年、籍里及其相關研究〉,《簡牘學報》第16期(勞貞一先生九秩榮慶論文集),民國86年1月,頁409-421。
羅仕杰,〈候粟君與甲渠候張獲關係考辨—兼談建武初期河西地域的政治鬥爭〉,《簡牘學研究》第2輯, 1998年3月,頁184-191。
羅仕杰,〈一九九六年臺北簡牘學會漢代居延遺址考察日誌〉,《簡牘學報》第17期(居延考察與簡牘研讀會專號),民國88年12月,頁1-42。
羅仕杰,〈對漢代居延縣城、都尉府地理位置的再檢討—G.P.S.(全球定位系統)測量結果之分析〉,《簡牘學報》第17期(居延考察與簡牘研讀會專號),民國88年12月,頁65-83。
羅仕杰,〈甲渠河北塞衛星定位數據及其距離測定〉,《簡牘學報》第17期(居延考察與簡牘研讀會專號),民國88年12月,頁85-95。
羅仕杰,〈《丁宮等入關檄留遲推辟牒》問題研究〉,《新北大》2000年春季號,頁43-54。
羅仕杰,〈建武五年四、五月〈吏調罷牒〉問題研究〉,「長沙三國吳簡暨百年來簡帛發現與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會議論文,長沙,2001年8月16-19日。
羅仕杰,〈一九九九年臺北簡牘學會漢代居延遺址考察日誌〉(待刊稿)。
羅仕杰,〈從SPOT衛星影像觀測居延綠洲〉(待刊稿)。
羅見今,〈《居延新簡—甲渠候官》六年曆譜散簡年代考釋〉,《內蒙古文物考古文集》,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7年7月,頁412-420。
羅見今、關守義,〈敦煌、居延若干曆簡年代考釋與質疑〉,《漢學研究》第15卷第2期,民國86年12月,頁37-50。new window
羅見今,〈《居延新簡—甲渠候官》中的月朔簡年代考釋〉,《中國科技史料》第18卷第3期,1997年,頁72-83。new window
羅見今,〈簡牘研究中年代學問題當議〉,《內蒙古師大學報》,1998年第1期,頁66-71。
羅見今、關守義,〈《居延新簡—甲渠候官》中與朔閏表不合諸簡考釋〉,《簡帛研究》二○○一,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年9月,頁316-335。
嚴耕望,〈漢代地方官吏之籍貫限制〉,《史語所集刊》第22本,民國39年7月,頁233-242。new window
饒宗頤,〈新莽職官考〉,《饒宗頤史學論著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11月,頁179-216。
龔留柱,〈關於秦漢騎兵的幾個問題〉,《史學月刊》,1990年第2期,頁8-15。
〔日〕鷹取祐司著、宮長為譯,〈居延漢簡劾狀冊書的復原〉,《簡帛研究》二○○一,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年9月,頁730-753。
二、日文部份:
大庭 脩,〈漢簡研究—〉,《史泉》第68號,1988年,頁1-17。
大敦弘,〈秦漢國家陸運組織一考察—居延漢簡事例檢討〉,《東洋文化》第68號,1998年3月10日,頁23-43。
山田勝芳,〈前漢末三公制形成新出漢簡—王莽代政治史一前提〉,《東方學》第68輯,1992年,頁1-17。
木村正雄,〈兩漢交替期豪族叛亂—隗囂集團公孫述集團〉,《立正史學》第31號,1967年,頁12-41。
片山智士,〈居延木簡數表記研究〉,《中國關係論說資料》,第25號第三分冊(上),1983年。(原刊於《福岡教育大學紀要》 三二 1982年,頁61-76)
永田英正,〈新居延漢簡概觀〉,《東方學》第85輯,平成5年(1993)1月,頁38-52。
吉村昌之,〈居延新出王莽簡〉,《史泉》第74號,1992年,頁17-44。
吉村昌之,〈居延甲渠塞部隧配置〉,《古代文化》第50卷第7號,平成10年(1998)7月,頁1-19。
西川利文,〈後漢官吏登用法二、三問題〉,《中國關係論說資料》,第29號第三分冊(下),1987年。(原刊於《佛教大學大學院研究紀要》 一五 1987年,頁107-136)
志野敏夫,〈漢都試—材官‧騎士再檢討〉,《東方學》第89輯,平成7年(1995)1月,頁17-32。
佐原康夫,〈居延漢簡見物資輸送〉,《東洋史研究》第50卷第1號,平成3年(1991)6月,頁1-33。
佐原康夫,〈居延漢簡見官吏處罰〉,《東洋史研究》第56卷第3號,平成9年(1997)12月,頁1-33。
佐藤直人,〈前漢時代郡國「倉」「庫」「府庫」—國家統治中心〉,《名古屋大學東洋史研究報告》第20號,1996年3月,頁1-31。
佐藤達郎,〈漢代官吏考課昇進〉,《古代文化》第48卷第9號,平成8年(1996)9月,頁15-24。
角谷常子,〈漢代居延軍政系統縣〉,《史林》第76卷第1號,1993年1月,頁33-64。
角谷常子,〈居延漢簡賣買關係簡一考察〉,《東洋史研究》第52卷第4號,平成6年(1994)3月,頁1-21。
角谷常子,〈秦漢時代簡牘研究〉,《東洋史研究》第55卷第1號,平成8年(1996)6月,頁211-224。
松田壽男,〈東西交通史居延考〉,《東方學論集》,第1輯,昭和29年(1954)2月,頁1-25。
山 明,〈爰書新探—漢代訴訟論〉,《東洋史研究》第51卷第3號,平成4年(1992)12月,頁1-42。
山 明,〈居延新簡「駒罷勞病死」冊書—漢代訴訟論‧續〉,《敏一先生古稀紀念『中國古代國家民眾』》,1995年3月,頁205-221。
前田正名,〈後漢書現—一世紀前半期河西〉,《立正史學》第31號,1967年,頁42-56。
狩野直禎,〈後漢成立期隴西〉,《中國關係論說資料》,第35號第三分冊(下),1993年。(原刊於《史窗》(京都女子大學) 四九 1993年,頁1-28)
紙屋正和,〈前漢時代縣長吏任用形態變遷〉,《中國關係論說資料》,第28號第三分冊(上),1986年。(原刊於《福岡大學人文論叢》 一八之一 1986年,頁1-38)
淺原達郎,〈牛不相當穀廿石〉,《泉屋博古館紀要》第15卷,平成10年(1998)9月30日,頁47-59。
渡邊信一郎,〈漢代更卒制度再檢討—服虔–濱口說批判〉,《東洋史研究》第51卷第1號,平成4年(1992)6月,頁1-28。
渡邊惠理,〈前漢夷印制形成-『有漢言章』印文一考察〉,《古代文化》第46卷第2號,平成6年(1994)7月,頁1-13。
富谷 至,〈漢代穀倉制度—川流域食糧支給〉,《東方學報》(京都)第68冊,1996年,頁1-76。
森 鹿三,〈關嗇夫王光〉,《東洋史研究》第12卷第3號,昭和28年(1953)3月31日,頁12。
森 鹿三,〈令史弘文書〉,《東洋史研究》第14卷第1‧2合刊號,昭和30年(1955)6月,頁137-150。
熊谷滋三,〈前漢屬國制形成—「五屬國」問題中心〉,《史觀》第134冊,1996年3月,頁26-38。
濱田英作,〈前漢河西回廊進出諸郡建置〉,《中國關係論說資料》,第27號第三分冊(上),1985年。(原刊於《史觀》 一一二 1985年,頁46-62)
濱田英作,〈居延邊境一事件—「前漢劍爭鬥」補遺〉,《中國關係論說資料》,第36號第三分冊(下),1994年。(原刊於《靜修女子大學紀要》 一 1994年,頁75-79)
鵜飼昌男,〈漢代文書一考察—「記」文書存在〉,《史泉》第68號,1988年,頁18-30。
鵜飼昌男,〈建武初期河西地域政治動向—『後漢書』竇融補遺〉,《古代文化》第48卷12號,平成8年(1996)12月,頁28-33。
鵜飼昌男,〈「始建國天鳳年當食者案」冊書考察—漢代「案」語義中心〉,《東洋史研究》第56卷第3號,平成9年(1997)12月,頁34-60。
藤田高夫,〈漢簡見軍功賞賜〉,《古代文化》第45卷7號,平成5年(1993)7月,頁27-35。
藤田高夫,〈漢代軍功爵制〉,《東洋史研究》第53卷第2號,平成6年(1994)9月,頁33-54。
藤島範孝,〈河西走廊地名變遷(3-1)—張掖酒泉中心〉,《中國關係論說資料》,第30號第三分冊(下),1988年。(原刊於《北海道駒澤大學研究紀要》 二三 1988年,頁29-59)
藤島範孝,〈河西走廊地名變遷(3-2)—張掖酒泉中心〉,《中國關係論說資料》,第31號第三分冊(下),1988年。(原刊於《北海道駒澤大學研究紀要》 二四 1989年,頁21-49)
鷹取祐司,〈漢代裁判文書「爰書」〉,《史林》第80卷第6號,1997年9月,頁1-35。
鷹取祐司,〈漢代戍卒徵發就役地移動〉,《古代文化》第49卷第10號,平成9年(1997)10月,頁26-37。
三、英文部份:
Giele,Enno.“Early Chinese Manuscripts: Including Addenda and Corrigenda to new sources of Early Chinese History:An Introductions and Manuscripts”Early China, Volume 23-24, (1998-99) , pp.247-336.
Hulsewe, A.E.P.“A lawsuit of A.D.28.”In Studia sino-mongolica, Festschrift fur Herbert Franke, ed. W.Bauer. Munchener Ostasiatische Studien 25. Wiesbaden: Franz Steiner Verlag, 1979, pp.23-34.
Loewe, Michael.“The Study of Han wooden documents : recent Developments”T’oung Pao,79:1-3 (1993), pp.154-159.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