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釋聖嚴道德教育思想之探究
作者:紀俊吉
作者(外文):Chi, Chun-Chi
校院名稱:國立臺南大學
系所名稱:教育學系教育經營與管理碩博士班
指導教授:邱敏捷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15
主題關鍵詞:漢傳佛教法鼓山教育哲學詮釋學視野融合Chinese BuddhismDharma Drum Mountainphilosophy of educationhermeneuticsfusion of horizons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1)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0
道德教育近年來成為教育領域中被廣泛討論的議題,透過文獻回顧可發現宗教對於道德教育的建構具有高度的參考價值。其中,漢傳佛教是華人世界裡流傳最為廣泛的宗教信仰之一,而釋聖嚴(1930—2009)在華人社會乃至世界宗教領域中,均有著不容忽視的地位及影響力。因此本研究旨在透過詮釋學研究法,釐清釋聖嚴的道德與教育思想為何,同時以教育哲學的角度進行分析,整理出根基於漢傳佛教立場上的道德教育思想,並以之作為道德教育的實踐依據。首先,本研究先對釋聖嚴生平背景進行了解,以建構詮釋學上的視野觀點;其次,探討釋聖嚴的道德思想內涵,作為本研究進一步論證的基礎;再次,分析釋聖嚴教育思想的核心與教育目的,彙整出釋聖嚴教育思想的實踐方向;接著,試圖從教育哲學立場對釋聖嚴的道德教育思想進行評論,並據此提出相關啟示與應用建議;最後則以一通盤論述呈現本研究之成果,並提出後續研究的相關建議。
Moral education has recently been the topic of focus in the fields of education. A review of literature shows that religious education serves as a valuable foundation for developing moral education. Specifically, Chinese Buddhism is one of the most popular religions worshipped among ethnic Chinese people, and Sheng Yen (1930–2009) holds an influential position in the Chinese society, as well as a status that cannot be overlooked in the domains of world religions. Therefore, this study adopts a hermeneutics research methodology to clarify Yen’s ways of thinking regarding morality and education. Based on the philosophy of education, Chinese Buddhism’s thinking of moral education is elucidated to provide a basis for implementing the philosophy of education. First, this study investigates the background of Yen’s life to achieve a fusion of horizon based on hermeneutics perspectives. Second, we explore Yen’s moral thinking and implication to establish a foundation for our subsequent discourse. Third, an analysis of Yen’s core thinking and purposes of education is conducted to summarize the orientation to which Yen’s thinking of education should be implemented. Next, we provide a discourse on Yen’s thinking of moral education according to the philosophy of education, subsequently proposing inspirational ideas and recommendations for educational practices. Finally, a holistic discourse of this study’s findings is presented, and relevant suggestions for future studies are proposed.
一、《法鼓全集》
釋聖嚴,《致詞》,第三輯,臺北:法鼓文化出版社,2005年。
釋聖嚴,《書序》,第三輯,臺北:法鼓文化出版社,1999年。
釋聖嚴,《禪門》,第四輯,臺北:法鼓文化出版社,1999年。
釋聖嚴,《歸程》,第六輯,臺北:法鼓文化出版社,1999年。
釋聖嚴,《叮嚀》,第八輯,臺北:法鼓文化出版社,1999年。
釋聖嚴,《書序Ⅱ》,第三輯,臺北:法鼓文化出版社,2005年。
釋聖嚴,《禪與悟》,第四輯,臺北:法鼓文化出版社,2001年。
釋聖嚴,《人間世》,第八輯,臺北:法鼓文化出版社,2005年。
釋聖嚴,《人行道》,第八輯,臺北:法鼓文化出版社,年1999。
釋聖嚴,《學術論考》,第三輯,臺北:法鼓文化出版社,1999年。
釋聖嚴,《留日見聞》,第三輯,臺北:法鼓文化出版社,1999年。
釋聖嚴,《聖嚴說禪》,第四輯,臺北:法鼓文化出版社,1999年。
釋聖嚴,《禪的生活》,第四輯,臺北:法鼓文化出版社,1999年。
釋聖嚴,《禪的世界》,第四輯,臺北:法鼓文化出版社,1999年。
釋聖嚴,《拈花微笑》,第四輯,臺北:法鼓文化出版社,1999年。
釋聖嚴,《學佛群疑》,第五輯,臺北:法鼓文化出版社,1999年。
釋聖嚴,《學佛知津》,第五輯,臺北:法鼓文化出版社,1999年。
釋聖嚴,《律制生活》,第五輯,臺北:法鼓文化出版社,1999年。
釋聖嚴,《佛教入門》,第五輯,臺北:法鼓文化出版社,1999年。
釋聖嚴,《空花水月》,第六輯,臺北:法鼓文化出版社,1999年。
釋聖嚴,《步步蓮華》,第六輯,臺北:法鼓文化出版社,1999年。
釋聖嚴,《佛遺教經》,第七輯,臺北:法鼓文化出版社,1999年。
釋聖嚴,《臺灣加油》,第八輯,臺北:法鼓文化出版社,2005年。
釋聖嚴,《找回自己》,第八輯,臺北:法鼓文化出版社,2005年。
釋聖嚴,《法鼓家風》,第八輯,臺北:法鼓文化出版社,2005年。
釋聖嚴,《法鼓晨音》,第八輯,臺北:法鼓文化出版社,2005年。
釋聖嚴,《菩薩戒指要》,第一輯,臺北:法鼓文化出版社,1999年。
釋聖嚴,《戒律學綱要》,第一輯,臺北:法鼓文化出版社,1999年。
釋聖嚴,《悼念‧遊化》,第三輯,臺北:法鼓文化出版社,1999年。
釋聖嚴,《評介.勵行》,第三輯,臺北:法鼓文化出版社,1999年。
釋聖嚴,《學術論考II》,第三輯,臺北:法鼓文化出版社,2005年。
釋聖嚴,《神通與人通》,第三輯,臺北:法鼓文化出版社,1999年。
釋聖嚴,《動靜皆自在》,第四輯,臺北:法鼓文化出版社,2005年。
釋聖嚴,《明日的佛教》,第五輯,臺北:法鼓文化出版社,1999年。
釋聖嚴,《正信的佛教》,第五輯,臺北:法鼓文化出版社,1999年。
釋聖嚴,《兩千年行腳》,第六輯,臺北:法鼓文化出版社,2005年。
釋聖嚴,《真正大好年》,第六輯,臺北:法鼓文化出版社,2005年。
釋聖嚴,《抱疾遊高峯》,第六輯,臺北:法鼓文化出版社,2005年。
釋聖嚴,《公案一〇〇》,第七輯,臺北:法鼓文化出版社,1999年。
釋聖嚴,《維摩經六講》,第七輯,臺北:法鼓文化出版社,1999年。
釋聖嚴,《平安的人間》,第八輯,臺北:法鼓文化出版社,2005年。
釋聖嚴,《歡喜看生死》,第八輯,臺北:法鼓文化出版社,2005年。
釋聖嚴,《美好的晚年》,第十輯,臺北:法鼓文化出版社,2010年。
釋聖嚴,《真正的快樂》,第十輯,臺北:法鼓文化出版社,2008年。
釋聖嚴,《方外看紅塵》,第十輯,臺北:法鼓文化出版社,2007年。
釋聖嚴,《法鼓山故事》,第十輯,臺北:法鼓文化出版社,2007年。
釋聖嚴,《基督教之研究》,第一輯,臺北:法鼓文化出版社,1999年。
釋聖嚴,《法鼓山的方向》,第八輯,臺北:法鼓文化出版社,1999年。
釋聖嚴,《中國佛教史概說》,第二輯,臺北:法鼓文化出版社,1999年。
釋聖嚴,《五百菩薩走江湖》,第六輯,臺北:法鼓文化出版社,2005年。
釋聖嚴,《法鼓山的方向Ⅱ》,第八輯,臺北:法鼓文化出版社,2005年。
釋聖嚴,《教育‧文化‧文學》,第三輯,臺北:法鼓文化出版社,1999年。
釋聖嚴,《聖嚴法師學思歷程》,第三輯,臺北:法鼓文化出版社,1999年。
釋聖嚴,《聖嚴法師教默照禪》,第四輯,臺北:法鼓文化出版社,2005年。
釋聖嚴,《聖嚴法師心靈環保》,第八輯,臺北:法鼓文化出版社,1999年。
釋聖嚴,《大乘止觀法門之研究》,第一輯,臺北:法鼓文化出版社,1999年。
釋聖嚴,《禪的體驗‧禪的開示》,第四輯,臺北:法鼓文化出版社,1999年。
釋聖嚴,《聖嚴法師教觀音法門》,第四輯,臺北:法鼓文化出版社,2005年。
釋聖嚴,《聖嚴法師教淨土法門》,第十輯,臺北:法鼓文化出版社,2010年。
釋聖嚴,《天台心鑰──教觀綱宗貫註》,第七輯,臺北:法鼓文化出版社,2005年。
釋聖嚴,《我願無窮:美好的晚年開示集》,第十輯,臺北:法鼓文化出版社,2011年。
釋聖嚴,《自家寶藏—如來藏經語體譯釋》,第七輯,臺北:法鼓文化出版社,2005年。
釋聖嚴,《生死皆自在:聖嚴法師談生命智慧》,第十輯,臺北:法鼓文化出版社,2009年。
釋聖嚴,《帶著禪心去上班:聖嚴法師的禪式工作學》,第十輯,臺北:法鼓文化出版社,2010年。
釋聖嚴,《放下的幸福:聖嚴法師的47則情緒管理智慧》,第十輯,臺北:法鼓文化出版社,2009年。

二、中文專書
丁仁傑,《當代漢人民眾宗教研究:論述、認同與社會再生產》,臺北:聯經出版社,2009年。
王家通,〈學校制度〉,《教育概論》,臺北:師大書苑,1990年。
方永泉,〈宗教哲學與教育〉,《教育哲學》,高雄:麗文出版社,1999年。
王開府,〈道德教育發展的新途徑〉,《從科際整合的觀點談道德教育》,臺北:臺灣書店,1987年。
王秀美,〈論聖嚴法師旅行書寫中的歷史特質〉,《聖嚴研究》第五輯,(臺北:法鼓文化出版社,2014年。
王秀美,〈對話與辯證──聖嚴法師的旅行書寫與法顯《佛國記》之比較研究〉,《聖嚴研究》第二輯,臺北:法鼓文化出版社,2011年。
沈清松,《跨文化哲學與宗教》,臺北:五南圖書公司,2012年。
李奉儒,〈教育哲學研究之詮釋學方法〉,《教育哲學:方法篇》,臺北:學富出版社,2014年。
李琪明,〈德育理念與實踐〉,《德智體群美──五育理念與實踐》,臺北:教育部,2007年。
岑溢成,〈漢代思想的兩種發展:揚雄與王充〉,《中國哲學史》(上),臺北:里仁出版社,2008年。
杜繼文,〈中國佛教的淨土觀念和社會改革觀念〉,《人間淨土與現代化社會》,臺北:法鼓文化出版社,1998年。
周愚文、方永泉,〈思想比較法在教育研究中的應用〉,《教育哲學:方法篇》,臺北:學富出版社,2014年。
周柔含,〈通往人間淨土的鑰匙──淺談聖嚴法師的菩薩戒〉,《聖嚴研究》第二輯,臺北:法鼓文化出版社,2011年。
林火旺,《基本倫理學》,臺北:三民書局,2009年。
林其賢,〈尋求菩薩戒的新典範──聖嚴法師菩薩戒思想初探〉,《聖嚴法師思想行誼》,臺北:法鼓文化出版社,2004年。
林其賢,〈聖嚴法師人間淨土思想的實踐與弘揚〉,《聖嚴研究》第一輯,臺北:法鼓文化出版社,2010年。
林其賢,〈聖嚴法師人間淨土思想立場的抉擇〉,《聖嚴研究》第二輯,臺北:法鼓文化出版社,2011年。
林安梧,《新道家與治療學──老子的智慧》,臺北:臺灣商務出版社,2006年。
林煌洲,〈臺灣佛教高等教育的推手聖嚴法師──佛教學術教育之一例及我見〉,《聖嚴法師思想行誼》,臺北:法鼓文化出版社,2004年。
林建德,〈試論聖嚴法師對中華禪之承傳和轉化──以印順法師觀點為對比之考察〉,《聖嚴研究》第五輯,臺北:法鼓文化出版社,2014年。
邱敏捷,《文學與佛經》,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2001年。
邱敏捷,《印順導師的佛教思想》,臺北:法界出版社,2004年。
吳靖國,《教育理論》,臺北:師大書苑,2003年。
施叔青,《枯木開花──聖嚴法師傳》,臺北:時報文化出版社,2000年。
姜文閔、韓宗禮,〈分組教學〉,《教育百科辭典》,臺北:五南圖書公司,1994年。
徐復觀,《中國人性論史》,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年。
陳迺臣,《宗教的教育價值》,臺北:大地出版社,1997年。
陳美華,〈法鼓十年(1989──1998):從農禪寺到法鼓山的立基與開展〉,《聖嚴法師思想行誼》,臺北:法鼓文化出版社,2004年。
陳劍鍠,〈聖嚴法師「建立人間淨土」與「一念心淨」之要義〉,《聖嚴研究》第二輯,臺北:法鼓文化出版社,2011年。
曹仕邦,〈淺論聖嚴博士的律學與史學〉,《聖嚴法師思想行誼》,臺北:法鼓文化出版社,2004年。
崔光宙,〈中國教育理念的發展〉,《教育概論》,臺北:師大書苑,1990年。
勞思光,《哲學淺說》,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01年。
勞思光,《新編中國哲學史》(一),臺北:三民書局,2000年。
勞思光,《哲學問題源流論》,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01年。
辜琮瑜,《聖嚴法師的禪學思想》,臺北:法鼓文化出版社,2002年。
辜琮瑜,〈聖嚴法師禪學思想於佛法治療之應用初探──一個社區大學教案的實踐經驗〉,《聖嚴研究》第一輯,臺北:法鼓文化出版社,2010年。
辜琮瑜,〈聖嚴法師「心五四」精神於生命教育之應用探討──以生命教育教學工作者之內在省思為核心〉,《聖嚴研究》第三輯,臺北:法鼓文化出版社,2011年。
傅偉勳,《從創造的詮釋學到大乘佛學》,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99年。
傅偉勳,〈大小兼受戒、單受菩薩戒與無戒之戒──中日佛教戒律觀的評較考察〉,《佛教思想的現代探索》,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95年。
傅佩榮,《向莊子請益》,臺北:立緒出版社,2007年。
張治江等,《佛教文化》(中),高雄:麗文出版社,1995年。
張春興,〈道德發展〉,《張氏心理學辭典》,臺北:東華出版社,2004年。
張光甫,《教育哲學──中西哲學的觀點》,臺北:雙葉書廊,2003年。
黃政傑,〈課程〉,《教育概論》,臺北:師大書苑,1990年。
黃坤錦,〈教育目的說〉,《教育哲學》,臺北:五南圖書公司,2005年。
黃曉薇、陳宜珍、滿春梅、釋常法,〈法鼓山安心服務站服務模式初探──以莫拉克風災為例〉,《聖嚴研究》第四輯,臺北:法鼓文化出版社,2012年。
楊曾文,〈大乘佛教倫理與現代社會〉,《從傳統到現代──佛教倫理與現代社會》,臺北:東大圖書公司,2009年。
楊郁文,〈《正信的佛教》──聖嚴法師流通最廣的著作〉,《聖嚴法師思想行誼》,臺北:法鼓文化出版社,2004年。
歐陽教,〈教育的概念分析〉,《教育概論》,臺北:師大書苑,1990年。
歐陽教、洪仁進,〈教育研究的哲學方法〉,《教育哲學──方法篇》,臺北:學富出版社,2014年。
翟本瑞,〈人間佛教與現代化社會〉,《宗教與社會的世界圖像》,嘉義縣:南華大學教育社會學研究所,2007年。
簡成熙,《教育哲學──理念、專題與實務》,臺北:高點出版社,2004年。
簡成熙,〈教育哲學方法論〉,《教育哲學專論:分析哲學遇上女性主義》,臺北:高等教育文化出版社,2005年。
楊國樞、于君方,〈聖嚴法師思想:社會科學與人文科學的對話〉,《聖嚴研究》第一輯,臺北:法鼓文化出版社,2010年。
劉貴傑,《佛教哲學》,臺北:五南圖書公司,2006年。
劉一民,〈匯聚學校體育教學改革的能量〉,《運動哲學新論》,臺北:師大書苑,2005年。
釋印順,《佛法概論》,新竹縣:正聞出版社,2003年。
釋印順,〈評論熊十力的新唯識論〉,《中國哲學思想論集》現代篇3,臺北:水牛出版社,1997年。
釋聖嚴,《聖嚴法師的學思歷程》,臺北:正中書局,1993年。
釋聖嚴,〈以研究「聖嚴」來推動淨化世界〉,《聖嚴研究》第一輯,臺北:法鼓文化出版社,2010年。
釋聖嚴,《雪中足跡──聖嚴法師自傳》,臺北:三采文化出版社,2009年。
釋聖嚴,〈戒律與人間淨土的建立〉,《人間淨土與現代社會》,臺北:法鼓文化出版社,1998年。
釋聖嚴,〈如何研究我走的路〉,《聖嚴研究》第一輯,臺北:法鼓文化出版社,2010年。
釋聖嚴,《美好的晚年》,臺北:法鼓文化出版社,2010年。
釋聖嚴,《我願無窮:美好的晚年開示集》,臺北:法鼓文化出版社,2011年。
釋聖嚴,《禪的智慧》,臺北:法鼓文化出版社,2003年。
釋聖嚴等,《聖嚴法師與宗教對話》,臺北:法鼓文化出版社,2001年。
釋聖嚴等,《不一樣的文化藝術》,臺北:法鼓文化出版社,2006年。
釋聖嚴等,《不一樣的親密關係》,臺北:法鼓文化出版社,2006年。
釋聖嚴等,《不一樣的教育理念》,臺北:法鼓文化出版社,2006年。
釋果鏡,〈聖嚴法師淨土思想之研究──以人間淨土為中心〉,《聖嚴研究》第一輯,臺北:法鼓文化出版社,2010年。
釋果樸,〈聖嚴法師「建立人間淨土」理念根源──法師大陸出家學習與近代中
國佛教興革〉,《聖嚴法師思想行誼》,臺北:法鼓文化出版社,2004年。
釋常慧,《聖嚴法師佛教教育理念與實踐》,臺北:法鼓文化出版社,2004年。
釋昭慧,《佛教倫理學》,桃園:法界出版社,2001年。
Mary,E,T,. & Duncan, R, W.著,《佛教與生態學:佛教的環境倫理與環保實踐》(林朝成、黃國清、謝美霜 譯),臺北:法鼓文化出版社,2010年。

三、期刊及英文文獻
毛文芳,〈晚明「狂禪」探論〉,《漢學研究》,19.2(臺北,2001年.12月):171-200。
何琦瑜,〈品格,大不如前〉,《天下》,287(臺北,2003年.11月):42-46。
林建德,〈印順與聖嚴「如來藏」觀點之對比考察〉,《臺大中文學報》,40(臺北,2013年. 3月):291+293-330。
房振謙、林美惠、李慧珍、陳靜歆、薛雅惠,〈講述教學與討論教學應用於全球暖化議題教學成效之研究〉,《社會科教育研究》,13(臺中,2008年.12月):153- 183。
吳慧瑛,〈家庭背景與教育成就:五個出生世代的比較分析〉,《人口學刊》,34(臺北,2007年.6月):109-143。
紀俊吉,〈釋聖嚴環境思想與其教育意涵芻議〉,《北商學報》,25/26(臺北,2014年.7月):77-99。
紀俊吉、吳青華、蘇慧慈,〈從「社會學習論」之觀點探討職業運動對中學生的休閒運動之影響〉,2008年兩岸跨世紀休閒產業研討會(2008年.12月)。
紀俊吉,〈釋聖嚴倫理思想對運動倫理學之啟示〉,《臺灣體育運動大學學報》,4.1(臺中,2015年.月1):33-48。
紀俊吉,〈釋聖嚴體育觀點之探討〉,《人文社會科學研究》,9.1(屏東市,2015年.3月):104-125。
高毓婷,〈人間佛教的道家觀點──以聖嚴法師為例〉,《法鼓佛學學報》,5(臺北,2009年.12月):145-175。
陳振崑,〈勞思光教授的德性理論〉,《中國文哲研究通訊》,23.4(臺北,2013年.12月):23-32。
陳舜文、邱振訓,〈道德判斷的「雙重歷程模式」:認知、情緒與文化的整合觀點〉,《本土心理學研究》,36,(臺北,2011年.12月):33-76 。
黃慶雄,〈儒家群己觀的現代意義──從「心六倫」運動談起〉,《崑山科技大學
人文暨社會科學學報 》,3(臺南,2011年.9月):73-90。
新北政府,〈品德教育專刊〉,《新北教育季刊》,68(新北:2009年.8月)。
劉一民,〈職網陪賽經驗的知識建構:三色空間交往模式的發現〉,《運動與文化研究》,1(臺北,2007年.6月):25-26。
闞正宗,〈仁王護國法會與戰後臺灣社會(1949-1987)〉,《國史館學術集刊》,9(臺北,2006年.9月):183-214。
Aslanian, C, B., and Brickell, H, M.,“Americans in transition: life changes as reasons for adult learning”, The Journal of Higher Education, 53.2(Ohio, Mar, 1982): 233-235.
Burgess, P.,“Reasons for adult participation in-group educational activity”, Adult Education, 22.1, (Washington, September, 1971): 3-29.
Bronfenbrenner, Urie.,“Ecology of the family as a context for human development: Research perspectives”,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22.6(Arlington, November,1986): 723-742.
Bruner, J, S.,“The act of discovery”, Harvard Educational Review, 31.(Cambridge, August,1961): 21–32.
Bandura, A,“Self-efficacy: Toward a unifying theory of behavioral change”, Psychological Review, 84.2(Washington, March, 1977): 191-215.
Donna, Evangelisti., Thomas, Whitman., and Mary, Beth, Johnston.,“Problem solving and task complexity: An examination of the relative effectiveness of self-instruction and didactic instruction”, Cognitive Therapy and Research, 10. 5(Dordrecht , October ,1986): 499-508.
Fianders, Jamos , P.,“A Review of Research on Imitative Behavior”Psychological Bulletin(Washington ,May , 1968): 316-337.
Johnson, D, W., and Johnson, R, T.,“Learning Together and Alone: Cooperation, Competition, and Individualization.”Journal of Physical Education, Recreation & Dance,63.6(Englewood Cliffs, August,1992): 87.
Kraft, R, J., and Sakofs, M., The theory of experiential education, Boulder: Association for
Experiential Education, 1985.
Kayes, D, C.,“Experiential Learning and Its Critics: Preserving the Role of Experience in Management Learning and Education”, Academy of Management Learning and Education, 1.2(New Yor, December, 2002): 137-149.
Paul, A, Kirschner,. John Sweller,. and Richard, E, Clark.,“Why Minimal Guidance During Instruction Does Not Work: An Analysis of the Failure of Constructivist, Discovery, Problem-Based, Experiential, and Inquiry-Based Teaching", EDUCATIONAL PSYCHOLOGIST, 41.2(New Jersey, June, 2010): 75–86.
Wanberg, C,R., and Kammeyer──Mueller, J, D.,“Predictors and Outcomes of Proactivity in the Socialization Process”,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85.3(Washington, June, 2000): 373-385.
Youyan, Nie., and Shun, Lau.,“Differential relations of constructivist and didactic instruction to students' cognition, motivation, and achievement”, Learning and Instruction , 20.5(Kidlington, October, 2010): 411-423.

四、學位論文
王碧貞,〈教育戲劇融入國小生命教育之行動研究──聖嚴法師禪學思想之實踐〉,嘉義縣:南華大學生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2年。
王靖絲,〈聖嚴法師對淨土思想的抉擇與詮釋〉,屏東市:國立屏東教育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2011年。
江秀如,《國中生的家庭環境、家庭教育參與、學習態度對學業成就之影響--以桃園縣某國中為例》,新北:輔仁大學應用統計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年。
李志亮,〈聖嚴法師「人間淨土」之理念與實踐〉,高雄:國立中山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2011年。
林其賢,〈聖嚴法師的倫理思想與實踐──以建立人間淨土為核心〉,嘉義縣:國立中正大學中文所博士論文,2009年。
林泰石,〈聖嚴法師禪學著作中的生命教育〉,臺北: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生命教育與健康促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
林美香,〈聖嚴法師大普化教育之研究〉,臺北: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系碩士論文,2011年。
柳人尹,〈聖嚴法師旅遊書寫之人間淨土意涵探析──以《佛國之旅》為例〉,斗六市:國立雲林科技大學漢學資料整理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年。
高煥循,〈聖嚴法師「心六倫」的思想與實踐〉,新北:輔仁大學宗教學系碩士論文,2011。
張貴傑,〈變,生命歷程的實踐與建構:一個生命體自我成長經驗的探究與反思〉,彰化市: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系博士論文,2002年。
黃敬涵,〈非營利組織行銷策略之研究──以法鼓山推廣心靈環保理念為例〉,臺北:東吳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2007年。
藍家正,〈非營利組織事件行銷實務研究──以法鼓山活動為例〉,臺北:國立政治大學經營管理碩士學程碩士論文,2006年。

五、網路資料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仁王護國般若經疏》
http://www.cbeta.org/result/normal/T33/1705_002.htm

林其賢,《聖嚴法師七十年譜》
http://www.shengyen.org/content/about/about_01_3.aspx

吳瑞源,〈多媒體組合形式對學習及學習者偏好影響之結果分析與感想〉,《教育與科技電子報》http://www.fgu.edu.tw/newpage/fguwebs/webs/eisepaper/index.php?pd_id=334&typenum=60&readonly=1

佛光山,〈天魔外道〉;〈外道〉;〈摩訶止觀〉,《佛光大辭典》
https://www.fgs.org.tw/fgs_book/fgs_drser.aspx

國民教育社群網,〈九年一貫課程綱要〉http://teach.eje.edu.tw/9CC/discuss/discuss2.php

俞永峰,〈聖嚴法師與禪宗之現代化建構〉,《中華佛學研究所三十週年特刊純文字版》。
http://www.chibs.edu.tw/ch_html/CHIBS30/ch/chindex.html。

劉和然,〈知愛行善-品德教育在北縣〉
http://ce.naer.edu.tw/plans.php

釋果徹,〈東初老人簡譜〉
http://dongchu.ddbc.edu.tw/web/No5/homeNo5.html。

釋聖嚴,《東初老人全集》
http://dongchu.ddbc.edu.tw/web/No2/DonChun2.html

釋聖嚴,《印順導師永懷集》
http://yinshun—edu.org.tw/en/node/4608

釋聖嚴,《法鼓雜誌》
http://www.ddm.org.tw/maze/222/page8.asp

釋聖嚴,《法鼓雜誌》
http://www.ddm.org.tw/maze/117/index.htm

釋聖嚴,〈人從何處來?又往那裡去?〉,東初老和尚紀念網站http://dongchu.ddbc.edu.tw/web/No7/lifeNo9_8.html。

釋聖嚴,〈印順長老與我〉,佛法推廣中心
http://yinshun-edu.org.tw/archived/dynamicdata/flash/book/bf01/C03.html

釋聖嚴,〈理想的社會〉,東初老和尚紀念網站http://dongchu.ddbc.edu.tw/web/No7/lifeNo9_8.html

釋聖嚴等,《新時代心倫理》
http://dev.ddbc.edu.tw/ebook/books/read/DDM.zh—TW.59/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