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西遊記》之教化寄寓
作者:蔡月娥
作者(外文):YUEH-ER TSAI
校院名稱:世新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文學研究所
指導教授:蔡芳定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15
主題關鍵詞:西遊記教化孫悟空心經大乘佛學Journey to the Westenlightenmentthe Monkey Kingthe Heart SutraMahayana Buddhism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0
自《西遊記》成書以來,與其相關的研究非常多元,但若就《西遊記》的內容和形式而論,西天取經是其主要題材,取的是佛經,說教法的是佛陀,取經的是奉行者的僧眾,取經過程以《心經》為修行教材,取經目的是大乘佛法自度度他的救渡眾生。而且《西遊記》終章的迴向文形式構成,也以佛經的形式完成。雖然書中多雜有儒道用語,但無礙其大乘佛法宣教的教化寄寓,故本文以《西遊記》教化寄寓為研究的主題。
全文共分七章,分別從佛教的教化理念、取經成善的教化目標、以《心經》為教化教材、佛菩薩之示現教化、取經者唐僧師徒與眾人為教化對象、及取經歷程為教化方法,來論述《西遊記》眾生成佛之教化寄寓。
首先,在緒論處說明佛教的「教化」是以「教,以善法教導他人;化,令遠離惡法。為教導感化之意,即說法引導眾生而令其受感化。」即《西遊記》書中內容的主要教化寄寓。就宣教的理想而言,是為度化眾生成佛,而就度化眾生的層面而論,眾生的根性不同,度化修行的方式也就不同,故有八萬四千法門之說。成為一個好人或有道德感的人,是基本要求,這是佛法與世俗法中勸善修善的目的相同的共法,如對教徒最基本的修行功夫就是守「五戒」要求。
至於,修行解脫層次則有佛學上與世俗法不同的解脫道,這也是《西遊記》以孫悟空為主要人物的教化寄寓主題。並藉由書中對《心經》的修持過程,寄寓大乘佛學的般若空慧。
在第二章取經的教化寄寓中,分為取經的修行教化寄寓、取經成善的教化寄寓,說明對修行者與一般人的不同修行層次教化,而以篇首詩的教化寄寓,綜論轉惡為善、轉凡化聖的教化寄寓。
於第三章則就以《心經》為教材的教化寄寓,論述《心經》之蘊義、空的理解與體悟、修心的修行寄寓、《心經》的宣教效益等。具體說明大乘佛學主要以「般若」為其根本,並以唐僧師徒對《心經》般若空慧的理解與體悟,進一步說明《心經》解厄及對修行者的宣教效益。
而第四章以佛菩薩之師尊教化寄寓,分別以修行位階的完成為寄寓,即以成佛為終極目標。就《西遊記》西天取經歷程中,如來是成佛者、觀音等菩薩是大乘佛學的主要菩薩道奉行者。至於,在第一回中以佛道相融形象出現的須菩提,是孫悟空求道時,習得法術神通的師父,在佛教中原為佛陀弟子解空第一的羅漢,而羅漢是小乘佛學最高的修行果位。而烏巢禪師的口授《心經》則具禪門不立文字,以心印心的傳法寄寓。
故於第五章以唐僧師徒之奉行者教化寄寓,就唐僧師徒形象的轉變,說明唐僧師徒經由西天取經歷程的磨練,依各自修行的體悟境界,於取經功德圓滿後各得功果。
並且在第六章取經歷難之教化方法中,分別就回目結構之寄寓、取經行程的教化寄寓、八十一難的教化寄寓等。說明西天取經過程中的苦難磨練,表面上是以八十一難考驗取經人的決心與毅力,其實是如來為教化眾生特別安排的教化方法。寄寓修行功夫是必須透過親身力行的實踐,才能信、解、行、證而有所體悟,即經由歷難過程的實踐而得以成佛。並寄寓佛教戒定慧三學,如何轉化妖物化身之貪瞋癡三毒的無明煩惱,並說明「菩薩、妖精總是一念,若論本來,皆屬無有。」之大乘佛學「諸法皆空」般若空慧的中道。
最後,在第七章則就《西遊記》雅俗共賞的度眾形式、寓莊於諧的方便教化、奇幻想像的宣教風格等研究成果,以大乘佛學視角,期待開啟閱讀新視野,傳達《西遊記》眾生成佛的教化理想。
Since the "Journey to the West," a book, and associated research are very diverse, but if on the "Journey to the West" in terms of content and form, Buddhist sutras is the main theme, take the Buddhist, said teachings of the Buddha, learn is pursued by the monks, learn the process of "heart Sutra" for the practice teaching, learn the purpose of Mahayana Buddhism since the degree of his Rescued beings. And "Journey to the West," the final chapter back to text mode configuration, and also completed in the form of sutras. Although the book more mixed with Confucian and Taoist terms, but not affect its mission of enlightenment ignited Mahayana Buddhism, so this paper, "Journey to the West" theme of enlightenment ignited research.
There are seven chapters, from the Buddhist concept of enlightenment, learn to educate good goal, "Heart Sutra" for the edification of textbooks, illustrating the Buddha's enlightenment now, learn who the monk mentoring and for the edification of all objects, and learn from history for the edification way to discuss "Journey to the West" beings Buddha hood enlightenment ignited.
First, in the introduction of the description of the Buddhist "enlightenment" is "to teach, to effective ways to teach others; technology, so far from draconian laws to teach the meaning of probation, that is to say the guide beings and make probationers.." That is, "Journey to the West" The main contents of the book ignited enlightenment. On the missionary ideal, it is the degree of sentient beings Buddha, and on the level of living beings is concerned, different root beings, of the way of practice is different, it is said that the key to the eighty-four thousand. To become a good person or moral person, it is the basic requirement, which is the purpose of the same common law and secular law Goodness Preaching Buddhist rehabilitated, such as the basic practice of Christian effort is to keep the "Five Precepts" requirements.
As for the level of cultivation and liberation on Buddhism and secular law have different relief road, which is the "Journey to the West" Monkey King as the main character's enlightenment ignited theme. And by the book on the "Heart Sutra" in practice the process, ignited empty Mahayana Buddhist Parana wisdom.
In the second chapter of enlightenment ignited learn in practice into enlightenment ignited learn, learn a good enlightenment ignited, description of the practitioners and the general practice of the different levels of enlightenment, and enlightenment to articles poem ignited, turn evil Comprehension is good, every turn of the holy enlightenment ignited.
In the third chapter on the "Heart Sutra" for the teaching of enlightenment ignited, discusses the "Heart Sutra" of meanings on empty and realized that understanding, spiritual practice ignited, "Heart Sutra" mission effectiveness. Specify Mahayana Buddhism mainly in "Wisdom" for its fundamental and Tang master of the "Heart Sutra" Parana empty Hue understanding and realized further that "Heart Sutra" solution Eritrea and mission effectiveness of the practitioner.
The fourth chapter of the Master Buddha enlightenment ignited, respectively, spiritual rank of completion ignited, that Buddha is the ultimate goal. On "Journey to the West" Buddhist sutras course, the Tathagata is Buddha who Guanine Bodhisattva Mahayana Buddhist bodhisattva path pursued by major. As in the first gyros Buddhism blending with image appears Shubuta, the Monkey King aspirants, the acquisition of supernatural magic master, the disciple of Buddha in Buddhist Central Plains of Roan solution space first, while Roan is Theravada Buddhism the highest spiritual fruit bits. The Zen master Wuhan dictation "Heart Sutra" is a Zen not stands writing, to the heart of the heart of India preaching ignited.
Therefore, in Chapter V to pursue their upbringing ignited monk mentoring, mentoring to change the image of the monk, described by Tang master Buddhist sutras history of temper, according to their understanding the realm of practice, to learn the story rather than after each had power fruit.
And Chapter VI of taking experience difficulty in cultivation methods were ignited on the back of the eye structure, learn stroke of enlightenment ignited, 81 difficult enlightenment ignited like. Description Buddhist sutras in the process of suffering temper, on the surface is 81 difficult test of determination and perseverance to learn from people, in fact, as to the method of enlightenment beings special arrangements. Ignited spiritual practice through personal effort is required to exercise in order to the letter, solution, line card and some sort of understanding, namely through the difficult process of practice and experience to become a Buddha. And ignited three Buddhist Jibe Dinghies learn how to transform the three poisons Greedy Aversion Silly monster incarnation of ignorance trouble, and explains, "Buddha, fairy always an idea, if on the original, all belong to not have.”Mahayana Buddhism "all phenomena are empty "Parana wisdom of middle empty.
Finally, in Chapter VII of the congregation on the form, "Journey to the West" tastes, Sarcasm, Humor and convenience of enlightenment, fantasy imagine missionary style research to Mahayana Buddhist perspective, looking open reading vision, to convey the "Journey to the West "Buddha's enlightenment beings ideal.
參考書目

一、古籍文獻

(唐)玄奘撰,芮傳明譯注:《大唐西域記》,臺北:臺灣古籍出版社有限公司,1997年。
(唐)釋慧立撰:《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臺北:廣文書局,1963年。
(宋)朱熹《周易集解》,臺北:廣學社印書館,1975年。
(宋)宋人撰,楊家駱主編:《大唐三藏取經詩話》四部刊要,臺北:世界書局,
1997年。
(明)王陽明:《王陽明傳習錄及大學問》,臺北:黎明文化,1986年。
(明)華陽洞天主人校本《西遊記》:古今小說集成編委會,據(明)金陵世德堂影印本《新刻出像官版大字西遊記》,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
(明)吳承恩,徐少知校,周中明、朱彤注:《西遊記校注》全三冊,臺北:里仁書局,1996年。
(明)朱鼎臣:《唐三藏西遊釋厄傳》,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9年。
(明)楊致和:《西遊記傳》,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9年。
(明)瞿汝稷《指月錄》,成都:巴蜀書社,2006年。
(明)吳承恩,明‧李卓吾評點,杜京主編:《品讀西游-李卓吾評西游記》上、中、下冊,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2007年。
(明)吳承恩撰、繆天華校訂:《西遊記》,臺北:三民書局,2007 年。
(明)吳承恩,潘建國評註:《西游記》(上、下卷),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年。
(明)吳承恩,《西遊記》(全三冊),香港:中華書局,2012年。底本為清‧黃周星改編,黃永年、黃壽成校勘《西遊證道書》。

二、 相關專著(依姓氏筆劃排序)

于凌波:《唯識學綱要》,臺北:三民書局,1992年。
王國良:《魏晉南北朝志怪小說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4年。
王孝廉:《神話與小說》,臺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有限公司,1986年。
王靖宇:《中國早期敘事文論集》,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1999年。
王齊洲:《四大奇書與中國大眾文化》,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
王一川:《文學理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年。
王文科等著:《教育概論》,臺北:五南書局,1995年。
石昌瑜:《中國小說源流論》,北京:三聯書店,1994年。
石育良:《怪異世界的建構》,臺北:文津出版社,1996年。
石麟:《章回小說》,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0年。
申丹:《敘述學與小說文體學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
朱一玄、劉毓忱編:《西遊記資料彙編》,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2年。
余國藩著,李奭學譯:《余國藩西遊記論集》,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89年。
余英時:《中國思想傳統的現代詮釋》,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89年。
吳聖昔:《西游新解》,北京:中國文聯出版公司,1989年。
吳光正:《中國古代小說的原型與母題》,北京:社會科學文獻,2002年。
吳禮權《古典小說篇章結構修辭史》,臺北:臺灣商務,2005年。
吳子林:《經典再生產--金聖嘆小說評點的文化透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
呂晴飛:《神佛魔怪話西遊》,臺北:旺文社股份有限公司,1994 年。
李亦園:《信仰與文化》,臺北:巨流圖書公司,1983 年。
李豐楙:《六朝隋唐仙道類小說研究》,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6年。
李辰冬:《三國水滸與西遊》,臺北:水牛出版社,1988年。
李時人:《西遊記考論》,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1 年。
李悔吾著:《中國小說史》,臺北:洪葉文化公司,1995年。
李豐楙:《誤入與謫降:六朝隋唐道教文學論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6年。
李豐楙:《憂與遊:六朝隋唐遊仙詩論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6年。
李志宏:《「演義」一明代四大奇書敘事研究》,臺北:大安出版社,2011年。
李安綱:《文化載體論--李安綱揭秘《西遊記》》,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年。
李安綱:《西遊記奧義書》五冊,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年。
何錫章:《解讀西遊記》,臺北:雲龍出版社,1999年。
杜松柏:《國學治學方法》,臺北:五南書局,1998年。
竺洪波:《四百年《西遊記》學術史》,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6年。
胡士瑩:《話本小說概論》,臺北:木鐸出版社,1977年。
胡適:《西遊記考證》,收在《胡適文存》第二集第四卷,臺北:遠流出版公司,1986年。
胡光舟:《吳承恩和西遊記》,臺北:萬卷樓圖書公司,1993年。
胡亞敏:《敘事學》,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年。
林惠祥:《文化人類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6年。
林明德編:《晚清小說研究》,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8年。
林辰:《神怪小說史》,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年。
林淑貞:《明清笑話型寓言論詮》,臺北:里仁書局,2006年。
高國藩:《中國民間文學》,臺北:學生書局,1999年。
高桂惠:《追蹤躡跡—中國小說的文化闡釋》,臺北:大安出版社,2005年。
夏志清著,陳正發校:《中國古典小說導論》,合肥:安徽文藝出版社,1988年。
袁行霈:《中國文學史》,臺北:五南圖書公司,2003年。
孫寶義:《讀西遊記話人才》,臺北:方智出版社,1997年。
浦安迪:《中國敘事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5年。
徐志平、黃錦珠:《明清小說》,臺北:黎明文化出版社,1997年。
陳士斌批點:《西遊真詮》、劉一明評點:《西遊原旨》合刊,臺北:老古文化事業公司,1983年。
陳又新:《傳統小說與小說傳統》,武昌:武漢大學出版社,2005年。
陳平原:《中國散文小說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年。
陳平原:《中國小說敘事模式的轉變》,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年。
陳平原:《中國現代小說的起點━清末民初小說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年。
陳俊宏:《西遊記主題接受史研究》,臺北:萬卷樓圖書,2012年。
黃清泉、蔣松源、譚邦和合著:《明清小說的藝術世界》,臺北:洪葉文化,1995年。
曾師永義:《詩歌與戲曲》,臺北:聯經出版社,1988年。
曾師永義:《俗文學概論》,臺北:三民書局,2003年。
張曼濤主編:《佛教與中國文學》,臺北:大乘文化出版社,1978 年。
張靜二:《西遊記人物研究》,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4年。
張書紳評點:《新說西遊記》,上海:上海古籍版社,古本小說集成據上海古籍出版社藏本影印,1993年。
張錦池:《西游記考論》,哈爾濱:黑龍江教育出版社,1997年。
張錦池:《漫說西遊》,香港:三聯書店,2001年。
張世居:《明清小說評點敘事概念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7年。
張清榮《中國民間童話研究》,臺北:富春文化事業公司,1997年。
康來新:《晚清小說理論研究》,臺北:大安出版社,1999年。
傅述先:《中國古典小說研究》,臺北:中華文化復興月刊社,1977年。
傅勤家:《中國道教史》,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年。
楊義:《中國古典小說史論》,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年。
楊義:《中國古典小說十二講》,香港: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2006年。
趙聰:《中國五大小說之研究》,臺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有限公司,1980年。
趙天池:《西遊記探微》,臺北:巨流圖書公司,1983年。
趙毅衡:《符號學》,臺北:秀威資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12年。
鄭明娳:《西遊記探源》,臺北:里仁書局,2003年。
樂蘅軍:《明代話本小說》,臺北:河洛圖書出版社,1976 年。
魯迅:《小說舊聞鈔》,山東:齊魯書社,1997 年。
魯迅著,周錫山評註:《中國小說史略》,臺北:五南圖書公司,2009年。
劉守華《中國民間童話概說》,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85年。
劉蔭柏:《西遊記研究資料》,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年。
劉勇強:《西遊記論要》,臺北:文津出版社,1991年。
劉勇強:《奇特的精神漫遊》,臺北:錦繡出版社,1992 年。
劉介民:《比較文學方法論》,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3 年。
劉蔭柏:《西遊記發微》,臺北:文津出版社,1995 年。
蔡尚志:《童話創作的原理與技巧》,臺北:五南圖書公司,1996年。
蔡鐵鷹編:《西遊記資料彙編》全二冊,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
羅中峰:《中國傳統文人審美方式之研究》,臺北:洪葉文化出版社,2001年。
譚倫傑:《百變大聖取經行》,臺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2000年。
釋印順:《佛法概論》,臺北:正聞出版社,1992年。
釋印順:《中觀今論》,臺北:正聞出版社,1993年。
釋印順:《雜阿含經部類之整編》共三冊,臺北:正聞出版社,1993年。
釋聖嚴:《心的經典》,臺北:法鼓文化,1997年。
釋斌宗:《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要釋》,臺北:天華出版,1998年。
釋東初:《般若心經思想史》,臺北:法鼓文化事業出版,2011年。
釋竺摩:《維摩經講話》,高雄:佛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12年。
慧能大師造,釋心印編:《六祖壇經》,臺北:佛陀教育基金會,2013年。
薩孟武:《西遊記與中國古代政治》,臺北:三民書局,三民文庫,1969年。
龍樹菩薩造,鳩摩羅什譯:《大智度論》,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80年。
(日)松村武雄:《童話與兒童研究》,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78年。
(美)J.希利斯.米勒(J.Hillis Miller)著,郭英剣等譯:《重申解構主義》,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年。
(俄)托爾斯泰著,酆哲生譯:《復活》,新北市:華文網出版社,2005年。
(德)漢斯‧格奧爾格‧伽達默爾著,洪漢鼎譯:《真理與方法》,北京:商務印書館,2007年。

三、期刊論文 (依出版時間先後排序)

李本燿:〈宋元明話本研究〉,收入《師大國文研所集刊》第18號1974年,頁14-24。
張靜二:〈論西遊記的結構與主題〉,《中華文化復興月刊》13卷3期,1980年3月,頁19-26。
吳達芸:〈天地不全—西遊記主旨試探〉《中外文學》第10卷第11期,1982年4月,頁80-109。
張靜二:〈論《心經》與西遊故事〉,《國立政治大學學報》第51期,1985年5月,頁247-265。
李建國:〈《西遊記》藝術形象的多重組合〉,《明清小說研究》(南京:江蘇省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第二期,1991年,頁21-34。
張靜二:〈《西遊記》中的力與術〉,《漢學研究》第11卷第二期,1993年12月,頁217-235。
徐傳武:〈《西遊記》中的五行思想〉,《歷史月刊》103卷,1996年8月,頁40-45。
徐曉望:〈探索孫悟空故事起源之謎〉,《歷史月刊》103卷,1996年8月,頁46-52。
李福清:〈《西遊記》與民間傳說〉,《歷史月刊》103卷,1996年8月,頁53-60。
趙相元:〈淺說西遊記與天路歷程〉,《高雄師院學報》6期,1997年11月,頁147-174。
鄭明進:〈漫談日本幼兒圖畫書〉,《幼教天地》第五期,1986年,頁51-68。
謝明勳:〈百回本「西遊記」之「敘事矛盾」━孫悟空到底贏了誰的「瞌睡蟲」〉,《東華人文學報》,2000年7月,頁69-82。
李豐楙:〈出身與修行:明代小說謫凡敘述模式的形成及其宗教意識—以《水滸傳》、《西遊記》為主〉,《國文學誌》第7期,2003年12月,頁85-113。
邱思璇:〈《西遊記》中的謫凡結構—兼論一種常與非常的現象〉《世新中文研究集刊》創刊號,2005年6月,頁185-213。
王櫻芬:〈踏在西天之路一《西遊記》女妖研究〉《高雄師大學報》第26期,2009年,頁81-98。
呂素端:〈《西游記》之敘事空間研究〉《淡江中文學報》第16期,2007年6月,頁123-152。
許麗芳:〈命定與超越:《西遊記》與《紅樓夢》中歷劫意識之異同〉,《漢學研究》,2005年,頁231-256。
謝明勳:〈《西遊記》修心歷程詮釋:以孫悟空為中心的考察〉,《東華漢學》第八期,2008年12月,頁37-62。
許家瑋:〈《西遊記》中的秩序問題━以取經路上五聖與遭逢群體互動關係為切入點〉,《中國文學研究》第二十五期,2008年1月,頁115-146。
王櫻芬:〈踏在西天之路━《西遊記》女妖研究〉,《高雄師大學報》,2009年第26期 ,頁81-98。
李詩瑩:〈近三十年《西遊記》人物研究概況〉,收錄於《問學集》(年刊)第十七期,臺北: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2010年,頁15-38。


四、學位論文(依發表時間先後排序)

周芬伶:〈西遊記與鏡花緣之比較研究━兩本神怪小說的心理分析〉,臺中:
東海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 1980年4月。
徐貞姬:〈西遊記八十一難研究〉,新北:輔仁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80
年5月。
吳璧雍:〈西遊記研究〉,臺北: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80年6月。
許麗芳:〈西遊記中韻文的運用〉,臺北: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1993
年5月。
呂素端:《《西遊記》敘事研究》,臺北: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2
年。
林雅玲:《清三家西遊評點寓意詮釋研究》,臺中: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2年。
王姵棻:《西遊記宇宙建構及人物探源》,臺中: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
何政輝:《神魔小說敘事研究》,嘉義: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
凃聰鎰:《西遊證道主題研究》,臺中: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
辜淑婷:〈《西遊記》的神話元素研究〉,新竹:玄奘大學宗教學系碩士論文,
2010年。
呂靜宜:〈《西遊記》人物在情意教學的應用━以「人與己」、「人與人」為探
討主題〉,臺南:臺南大學國語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年。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