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讀書治療法對父母離婚新住民學童自我概念影響之個案研究
作者:謝燕惠
作者(外文):Yen-hui Hsieh
校院名稱:國立臺東大學
系所名稱:教育學系教育研究所
指導教授:溫雅惠
陳木金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16
主題關鍵詞:新住民學童父母離異讀書治療法自我概念個案研究new residentbibliotherapydivorced parentsself-conceptcase study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2)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2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1
本研究是探討讀書治療法對父母離婚新住民學童自我概念影響之個案研究。研究對象為一父母離異之國小六年級新住民男童。透過每週一次,每次四十分鐘,共十二次課程,並藉兒童自我態度問卷、句子完成與房子-樹-人測驗、研究者省思札記、訪談紀錄等資料,進行質性分析,瞭解學生接受讀書治療後,其自我概念改變情形。
本研究主要的發現:利用讀書治療輔導新住民父母離異學童之自我概念,在兒童自我態度問卷上,生理自我、學校自我、心理自我前後測得分上雖無改變,但家庭自我及整體自我概念上得分稍提升;在句子完成及房子-樹-人測驗中,個案自我概念和讀書治療晤談結果分析達一致,皆有提升。
This research aimed at a case study on the effect for a child’s self-concept with divorced new resident parents through bibliotherapy. The participant was a sixth grade boy student. The researcher applied twelve courses and each time lasting for 40 minutes. The researcher explored the change of the participant’s self-concept after bibliotherapy counseling, by means of qualitative analysis on comparison and match of the collected information data from Children Self-Attitude Questionnaire, Sentence Completion, H-T-P Test, and the reflection notes of the researcher and the interviews recorded.
The main finding showed follows:
There are improvements in concepts of the family and integral self, although there is no change in the pretest and posttest scores of physical self, school self, self psychology according to the scores of the Children Self-Attitude Questionnaire. There are promoted and consistent results in self-concept and case study interviews treatment on the test of the Sentence Completion and H-T-P Test for the participant with divorced new resident parents through bibliotherapy.
一、中文部分:
王萬清(1999)。讀書治療。臺北:心理。
王波(2004)。閱讀療法的類型。大學圖書館學報,6,47~53 。
王妙玉(譯)(2004)。和強尼共度的一天。臺北:大穎文化。
王豪傑(譯)(2008)。你還愛我嗎?。臺北:大穎文化。
王碧君(2015)。新住民及其子女的教養問題與改善建議。台灣教育,695,21-28
巴貝.柯爾(2000)。好事成雙-不結婚典禮。臺北:格林文化。
何英奇(1986)。自我觀念評量的檢討。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集刋,28,75-97。
何正云(2007)。團體藝術治療方案對單親兒童情緒能力輔導效果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南:國立臺南大學。
何緯山、陳志賢、連廷嘉(2011)。新移民家庭子女自我概念、學業表現與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 。大仁學報,38,49-67。
余啟名(1994)。國小單親兒童其學業成就、自我觀念與生活適應相關因素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中:國立臺中師範學院。
吳芝儀、李奉儒(1995)。質的評鑑與研究。臺北:桂冠。
吳清山、林天祐(2005)。教育新詞書(New Dictionary of Education)。臺北:高等教育文化。
李明芝(譯)(2013)。基本諮商技巧:助人者的實用手冊。(原作者:Richard Nelson-Jones)。臺北:洪葉。
林邦傑(1981)。田納西自我概念量表指導手冊。臺北:正昇教育科學社。
林真美(譯)(1999)。媽媽爸爸不住一起了。臺北:遠流。
林幸台、張小鳳、陳美光(2000)。田納西自我概念量表。臺北:測驗。
林佩郁(2002)。焦點解決取向團體諮商對國小單親兒童輔導效果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彰化:彰化師範大學。
武曉霞、陳烘玉(2004)。臺北縣新移民女性子女教育發展關注之研究。臺北縣九十三年新移民女性專案研究成果發表會,臺北縣政府。
施常花(1988)。台灣地區兒童文學作品對讀書治療適切性的研究。臺南:復文。
施靜芬(2009)。新移民子女學習態度與學習成就關係之研究—以臺北縣某國小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臺北:銘傳大學。
胡幼慧(1996)。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臺北:巨流。
胡蘭沁、董秀珍(2012)。多元智能、父母管教方式對自我概念影響之階層線性模式分析-新移民子女與本籍生之比較。教育研究學報,46(1),69-96。
洪翠娥(譯)(2000)。保羅的超級計劃。臺北:格林文化。
柯華葳、陳明蕾、廖家寧(2005)。詞頻、詞彙類型與眼球運動型態:來自篇章閱讀的證據。中華心理學刋,47(4),381-398。
柯華葳(2011)。語文課與閱讀能力的培養。教育研究月刋,210,5-14。
郎亞琴、花雅芸(2011)。新住民子女在自我概念與親子互動之研究-以彰化縣國小高年級學童為研究對象。中州管理與人文科學叢刊,1(1),255-271。
張春興(1995)。張氏心理學辭典。臺北:東華。
張秋玉(2014)。新住民離婚家庭子女知覺社會支持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嘉義:國立嘉義大學。
國立編譯館主編(2000)。教育大辭書。臺北:文景。
畢恆達(2010)。教授為什麼沒告訴我。臺北:小畢空間。
郭為藩(1972)。自我心理學。臺南:開山。
郭為藩(1979)。資賦優異兒童生活適應(自我觀念)之評鑑。載於資賦優異兒童教育實驗叢書第五輯,教育部,14-29。
郭為藩(1987)。自我態度指導問卷指導手冊。臺北:中國行為科學社。
郭為藩(1987)。兒童自我態度問卷。臺北:中國行為科學社。
郭為藩(1996)。自我心理學。臺北:師大書苑。
梁漢華、黃燦瑛(譯)(2000)。心理投射技巧分析心理圖解手冊。臺北:揚智文化事業。
孫守湉、林秀玲(譯) (2011)。教師諮商技巧(原作者:Kottler, J. A. & Kottler, E.) 臺北:心理。(原著作出版年:2007)。
陳維如(2006)。應用以繪本為主的讀書治療於父母離異兒童之個別諮商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新竹:國立新竹教育大學。
陳書梅(2008)。閱讀與情緒療癒淺談書目療法。全國新書資訊月刊,12,4~9。
陳志芳(2015)。運用敘事治療於低自我概念之新住民子女個案研究。家庭教育雙月刊,55,16-25。
陸洛(2003)。人我關係的界定─折衷自我的現身。本土心理學研究。 20,139-207。
莫惠玲(2003)。理情團體輔導對單親兒童自我概念輔導效果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新竹:國立新竹師範學院。
莊家欣(2006)。外籍配偶之子女族群認同及自我概念之相關研究--以台南縣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南:國立臺南大學。
黃瑞琴(1997)。質的教育研究方法。臺北:心理。
黃慧真(譯) (1998)。兒童發展。臺北:桂冠。
黃沛文、唐淑芬(2007)。新住民子女教育困境與因應策略。研習資訊,24(6),139-148。
黃凱薇(2014)。繪本小團體輔導對提升國小高年級新移民子女自我概念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中:國立臺中教育大學。
辜綉晶(1999)。讀書治療對國小兒童自我概念與人際關係之輔導效果。國民教育研究集刊,5,375~408。
程培儀(2005)。幼兒敘說無字圖畫故事書之內容分析-以David Wiesner《瘋狂星期二》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嘉義:國立嘉義大學。
彭筱娟(2006)。單親兒童參與探索教育輔導團體歷程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花蓮:國立花蓮教育大學。
溫雅惠、林淑瑜(譯)(2008)。爸媽,請一起陪我長大─離婚家庭兒童的故事(Through the eyes of children: Healing stories for children of divorce. Janet R. Johnston, Karen Breunig, Carla Garrity & Mitchell A. Baris 著, New York, NY: The Free Press, 1997)。臺北:心理。
楊淑朱、邢青青、翁慧雯、吳盈慧、張玉巍(2004)。雲林縣外籍女性配偶子女在校狀況之調查。「外籍與大陸配偶子女教育輔導學術研討會會議手冊」,149-178,國立嘉義大學。
翟敏如(2014)。分析情緒繪本於幼兒情緒學習之應用與限制。國立臺灣科技大學人文社會學報。10(2),89-111。
劉焜輝(1982)。讀書治療的基本概念及其實施。臺北:天馬。
劉袖琪(2003)。父母離異兒童在完形學派遊戲治療之輔導歷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新竹:國立新竹師範學院,。
趙善如(2006)。家庭資源對單親家庭生活品質影響之探究:以高雄市為例。臺大社會工作學刊,13,109-171。
鄭麗珍(2001)。家庭結構與青少年的生活適應之研究-以臺北市為例。臺大社會工作學刊,5,197-270。
鄭如瑤(譯)(2009)。我有兩個家(二版)。臺北:小魯文化。
鄧蔭萍、宋大峯、許銘麟(2010)。新移民子女自我概念與社會行為之探索性研究。市北教育學刊,37,67-101。
蔡忠琦(譯)(2005)。我好難過。臺北:親子天下。
顏素如、張進上(2009)。東南亞籍配偶子女團體輔導效果之研究。嘉南學報(人文類)。35,397-411。

魏文政(2008)。兒童中心遊戲治療之歷程研究-以一位單親兒童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中:國立臺中教育大學。
簡致捷、柯澍馨(2013)。臺北地區大學生離婚態度研究。家庭教育與諮商學刊,15,87-111。
蘿瑞.克拉斯尼.布朗、馬可.布朗(2006)。恐龍離婚記:面對父母離婚的最佳指南-恐龍家庭教養繪本4。臺北:遠流。
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2007年7月)。台灣社會變遷基本調查計畫第五期第二次調查計畫執行報告。2015年5月25 日取自http://www.ios.sinica.edu.tw/TSCpedia/index.php/%E5%8F%B0%E7%81%A3%E7%A4%BE%E6%9C%83%E8%AE%8A%E9%81%B7%E5%85%A8%E8%A8%98%E9%8C%84
內政部。內政部統計月報表─戶政、民政。2016年7月1日取自http://sowf.moi.gov.tw/stat/month/list.htm
內政部統計處統計應用名詞定義。2016年5月25日取自
http://www.moi.gov.tw/stat/list.aspx
教育部(2005)。外籍配偶就讀國小子女學習及生活意向調查結果。2015年5月25 日取自: http://www.edu.tw/EDU_WEB/EDU_MGT/STATISTICS/ EDU7220001/publish/foreign_parent_student_in_basic/brief.pdf。
教育部(2014年3月13日)。教育部。教育部推廣閱讀情形報告。2015年5月25 日取自:http://www.ey.gov.tw/Upload/RelFile/26/716421/02%E7%B0%A1%E5%A0%B1%E6%AA%94_%E6%95%99%E8%82%B2%E9%83%A8%E9%96%B1%E8%AE%80%E6%8E%A8%E5%8B%95%E6%83%85%E5%BD%A2%E5%A0%B1%E5%91%8A(%E9%99%A2%E6%9C%83%E5%A0%B1%E5%91%8A)103_0311ok.pdf
教育部(2015)。新住民子女教育發展五年中程計畫(105年至109年)。2016年5月25 日取自http://www.k12ea.gov.tw/files/common_unit/514b5ef3-6e63-4a9d-8b32-37253d4fe664/doc/%e6%96%b0%e4%bd%8f%e6%b0%91%e5%ad%90%e5%a5%b3%e6%95%99%e8%82%b2%e7%99%bc%e5%b1%95%e4%ba%94%e5%b9%b4%e4%b8%ad%e7%a8%8b%e8%a8%88%e7%95%ab.pdf
教育部(2016)。新住民子女就讀國中小人數分布概況統計(104學年度)。2016年6月30日取自http://stats.moe.gov.tw/files/analysis/son_of_foreign_104.pdf
詹火生、陳芬苓(2014)。我國外籍配偶弱勢情境分析之研究期末報告。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2016年6月30日取自https://www.immigration.gov.tw/lp.asp?ctNode=31537&CtUnit=16723&BaseDSD=7&mp=1
衛福部補助財團法人台灣婦女展業協會(2016)。透過繪本幫助年幼孩子面對父母離婚的事實。2016年7月 1日取自http://singleparent.twdc.org.tw/?p=1947











二、外文部份
Amato, P. R. (2000). The consequences of divorce for adults and children.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Family, 62(4), 1269-1287.
Amato, P. R. (2010). Research on divorce: Continuing trends and new developments.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Family. 72(3), 650-666.
Burns, R. C. & Kaufman, S. H. (1972). Actions, styles and symbols in Kinetic Family Drawings(K-F-D):An Interpretative Manual. NewYork:Brunner/Mazel.
Burns, R. (1982). Self growth in families: Kinetic family drawings,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 New York: Bruner and Hozel.
Chall, J. S. (1983). Stages of reading development. Columbus, OH: McGraw-Hill.
Chall, J. S., Bissex, G. L., Conrad, S. S., & Harris-Sharples, S. (1996). Qualitative assessment of text difficulty: A practical guide for teachers and writers. Cambridge: Brookline Books.
Cohen, L. J. (1993). The therapeutic use of reading: A qualitative study. Journal of Poetry Therapy. 7, 73-83.
Cornett, C. E., & Cornett, C.F. (1980). Bibliotherpay: The right book at the right time. Bloomington, I.N.: University Press.
Denzin, N. K. (1978). The research act: A theoretical introduction to sociological methods. New York: McGraw-Hill.
Dyer, J. R., Shatz, M., & Wellman, H. M. (2000). Young children’s storybooks as a source of mental state information. Cognitive Development, 15(1), 17-37.
Forrest, M. E. S. (1998). Recent developments in reading therapy: A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Health Libraries Review, 15, 157-164.


Gove, P. B.; Merriam-Webster, Inc. (1961). Bibliotherpy. In Webster's third new international dictionary of the English language, unabridged and britannica world language dictionary. 212. Springfield, Mass.: Merriam.
Hattie, J. (1992). Self-concept. Hillsdale, MI: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Hurlock, E. B. (1974). Personality development. New York: McGraw Hill.
Hynes, A. M., & Hynes-Berry, M.(1986). Bibliotherpay: the interactive process.
Londen: Westiview Press.
Jick, T. (1979). Mixing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methods: Triangulation in action.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24(4), 602-611.
James, W. (1890). Principles of psychology. Boston: Henry Holt.
Machover, K. (1949). Personality Projection in the Drawing of the Human Figure. Springfield. IL: Charles C Thomas.
Morris-Vann, A. M. (1979). Once upon a time: A guide to the use of bibliotherapy with children. MI: Aid-U.
Rice, F. P., & Dolgin, K. G. (2002). The adolescent: Development, relationships, and culture. Boston, MA: Person Education.
Rubin, R. J. (1978). Using bibliotherapy: A guide to theory and practice. London: Oryx.
Russell, D. H., & Shrodes, C. (1950). Contributions of research in bibliotherapy to the language-arts program. The School Review, 58(6), 335-342.
Shavelson, R., Huber, J. & Stanton, G. C. (1976). Self-concept:Validation of construct interprerations. 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46(3), 407-441.
Super, D. E. (1980). A life-span, life aceapproach to career development. 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r. 16, 282-289.
Teachman, J. D., Paasch, K., & Carver, K. (1996). Social capital and d dropping out of school early.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Family. 58(3). 773-784.
Thompson, C. L. & Rudolph, L. B. (1992). Counseling children (3rd. ed.). Belmont, California: Thomson Brooks/Cole Publishing Co.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