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領域的互涉:唐代文人的生活與生存
作者:李靜玟
作者(外文):LI,CHING_WEN
校院名稱:逢甲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文學系
指導教授:林聰明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18
主題關鍵詞:唐代文人生活感知地域文化文化場域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2
  本論文以《領域的互涉:唐代文人的生活與生存》為題,解析唐代詩文作品,輔以相關文史資料,觀察唐代文人在歷史時空下的自身感知,以及對地域文化的接受與生活中,各種面向的自我詮釋。
  生活的觸發條件並非單向或靜態的呈現,生存的方式也並非永不更動的選擇。本論文透過唐代文人在日常生活中的視角、仕宦流轉的前後心理狀態、對異域的想像與實際體驗、生活轉變與自身定位等主題作為觀察基礎,從中釐清文人自我認知的轉變。
  此外,藉由時代背景的變遷、仕宦的順逆遭遇,來觀看文人作品在地域性呈現的發展特點。再循線討論民族融合的生活,以及宮廷與民間的交錯,且從異域他鄉的想像,到實際生活的體驗,檢視文人認同轉變的原因與過程,追尋其生活感知與認同的調整路徑。
參考文獻
一、古籍
〔漢〕毛亨傳、鄭玄箋、〔唐〕孔穎達疏,《十三經注疏》,台北:藝文印書館,1955年。
〔漢〕班固,《漢書》,台北:鼎文書局,1986年。
〔漢〕劉安:《淮南子》,《四部備要》,台北:中華書局,1981年。
〔漢〕劉歆撰,〔晉〕葛洪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12月。
〔漢〕劉熙:《釋名.釋飲食》,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收於王雲五編《四部叢刊正編》,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67年。
〔唐〕杜佑:《通典》,北京:中華書局,1988年。
〔唐〕孟詵、張鼎撰,尹德海評注:《食療本草》,北京:中華書局,2011。
〔唐〕長孫無忌:《唐律疏議》,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唐〕封演:《封氏聞見記》,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唐〕段安節:《樂府雜錄》,台北:藝文印書館,1966年。
〔唐〕范攄《雲溪友議》,收錄於《唐五代筆記小說大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
〔唐〕韋巨源《燒尾宴食單》,收錄於陶宗儀編《說郛三種》,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
〔唐〕孫思邈:《備急千金要方》,台北:地球出版社,1975年。
〔唐〕崔致遠:《桂苑筆耕集》,台北:藝文印書館,1968年。
〔唐〕張鷟《朝野僉載》收錄於《唐五代筆記小說大觀》,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年。
〔唐〕陸贄:《陸贄集》,北京:中華書局,2008。
〔唐〕楊曄:《膳夫經》,收於《叢書集成續編》,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9年。
〔唐〕鄭處誨撰:《明皇雜錄》北京:中華書局,1994年。
〔後唐〕馮贄《雲仙雜記》,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後晉〕‧劉昫《舊唐書》,北京:中華書局,1975年。
〔宋〕王溥:《唐會要》,北京:中華書局,1955年。
〔宋〕郭茂倩:《樂府詩集》,台北:里仁書局,1981 年3 月。
〔宋〕陳暘撰:《樂書》,王雲五主編,台北:商務印書館,1978 年。
〔宋〕陶穀:《清異錄》,北京:中華書局,1991年。
〔宋〕歐陽修編:《新唐書》,北京:中華書局,1975年。
〔宋〕司馬光:《資治通鑒》,台北,中華書局,2007年。
〔宋〕計有功:《唐詩紀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
〔元〕王禎,《農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年。
〔元〕陶宗儀:《說郛三種》,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
〔元〕釋繼洪:《嶺南衛生醫藥方》,北京:中醫古籍出版社,2015再版。
〔明〕胡應麟:《詩藪》,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
〔明〕胡震亨:《唐音癸籤》,台北:木鐸出版社,1982年。
〔明〕王夫之:《讀通鑑論》,北京:世界書局,2009年。
〔清〕沈德潛:《唐詩別裁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
〔清〕清聖祖御定、彭定求等編:《全唐詩》,北京:中華書局,1996 年。
〔清〕董誥等輯:《欽定全唐文》,收於《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逯欽立:《陶淵明集》,台北:里仁書局,1980年。
傅璇琮、周建國校箋:《李德裕文集校箋》,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
陶敏、易淑瓊校注:《沈佺期宋之問集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01年。

二、專著(依作者姓氏)
BenHighmore著、周群英譯:《日常生活與文化理論》,台灣:韋伯文化,2005年。
Charles Backus著、林超民譯,《南詔國與唐代的西南邊疆》,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
Edward Burnett Tylor著,連樹聲譯:《原始文化:神話、哲學、宗教、語言、藝術和習俗發展之研究》,廣西: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年。
Edward W. Said 著,王志弘、王淑燕、莊雅仲、郭莞玲、游美惠、游常山譯,《東方主義》,台北:立緒文化事業公司,2004年。
George Lakoff、Mark Johnson著,周世箴譯注:《我們賴以生存的譬喻》,台北:聯經出版社,2006。
Hillis Miller J.著,單德興編譯:《跨越邊界:翻譯.文學.批評》,台北:書林出版有限公司,1995年。
Jean-Noel Kapferer著,鄭若麟、邊芹譯:《謠言》,台北:桂冠出版社,1992年。
liana Mansvelt著,呂奕欣譯:《消費地理學》,台北:韋伯文化國際出版公司,2008年。
Michel de Certeau著,方琳琳,黃春柳譯:《日常生活實踐──實踐的藝術》,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
Mike Crang著,王志弘等譯:《文化地理學》,台北:巨流圖書有限公司,2004。
Pierre Bourdieu著,李猛、李康譯:《實踐與反思:反思社會學導引》,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1998 年。
Roman Herzog(羅曼‧赫爾佐克)著、趙蓉恒譯:《古代的國家─起源和統治形式》,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 年。
Terry Eagleton著、李尚遠譯,《理論之後:文化理論的當下與未來》 (台北:商周出版,2005年。
Tim Cresswell 著,徐苔玲、王志弘譯:《地方:記憶、想像與認同》,台北:群學出版社,2006 年。
Wallace Martin著、伍曉明等譯:《當代敘事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0年。
方國瑜:《雲南史料目錄概說》,北京:中華書局,1984年。
方國瑜著、林超民編:《方國瑜文集》第一輯,昆明:雲南教育出版社,2001年。
方國瑜編:《雲南史料叢刊》雲南:雲南大學出版社,1998年
木芹:《雲南志補注》,雲南:雲南人民出版社,1995年。
王子輝:《隋唐五代烹飪史綱》,西安:陝西科學技術出版社,1991年。
王利華:《中古華北飲食文化的變遷》,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2000年。
王昆吾:《隋唐五代燕樂雜言歌辭研究》,北京:中華書局,1996年。
王明珂主編:《鼎鼐文明:古代飲食史》,台北:中華飲食文化基金會,2009年。
王國瓔:《古今隱逸詩人之宗:陶淵明論析》,台北:允晨文化,1999年。
任半塘:《唐聲詩》,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
任半塘編著:《敦煌歌辭總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向達:《唐代長安與西域文明》,台北:明文書局,1982再版年。
何立智等選著:《唐代民俗與民俗詩》,北京:語文出版社,1993年。
吳廷楨、郭厚安主編:《河西發展研究》,甘肅教育出版社,1993年9月。
呂思勉:《隋唐五代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
李曰剛:《中國文學流變史》,台北:聯貫出版社,1972年。
李伯重:《唐代江南農業的發展》,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
李建民:《中國古代游藝史:樂舞百戲與社會生活之硏究》,台北:東大出版社,1993年。
李德輝:《唐代交通與文學》,湖南:湖南人民出版社,2003年。
杜正勝:《從眉壽到長生》,台北:三民書局,2005年。
汪寧生:《雲南考古》雲南:雲南人民出版社,1995年。
周紹良:《敦煌文學芻議及其他》,台北:新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2年。
尚永亮:《元和五大詩人與貶謫文學考論》,台北:文津出版社,1993年。
林文勛、谷更有,《唐宋鄉村社會力量與基層控制》,昆明:雲南大學出版社,2005 年。
林正秋、徐海榮編:《中國飲食大辭典》,浙江:浙江大學出版社,1991。
林富士:《疾病的歷史》,台北:聯經出版公司,2011年。
邵文實:《敦煌邊塞文學研究》,蘭州:甘肅教育出版社,2007 年。
凌雲、許善述點校:《唐宋筆記小說三種》,合肥:黃山書社,1991年。
孫康宜:《抒情與描寫—六朝詩歌概論》,台北:允晨文化,2001年。
徐元民:《中國古代體育》,台北:品度出版社,2003年。
徐家瑞:《大里古代文化史稿》北京:中華書局,1978年。
徐海榮主編:《中國飲食史》,北京:華夏出版社,1999年。
馬伯英:《中國醫學文化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
高友工:《中國美典與文學研究論集》,台北:台大出版中心,2011年。
高宣揚:《流行文化社會學》,台北:揚智文化,2002年。
高啟安:《唐五代敦煌飲食文化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年。
崔樂泉:《圖說中國古代遊藝》,台北:文津出版社,2002年。
張秀民:《中越關係史論文集》,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2。
張國剛,《唐代藩鎮研究》,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年。
張澤咸,《隋唐時期的農業》,台北:文津出版社,1999 年。
張錫厚主編:《全敦煌詩》,北京:作家出版社,2006年。
陳世驤著,葉珊、林衡哲主編:《陳世驤文存》,台北:志文出版社,1975年。
陳昌明:《六朝文學之感官辯證》,台北:里仁書局,2005年。
陳素貞:《北宋文人的飲食書寫:以詩歌為例的考察》,台北:大安出版社,2007年。
陳寅恪:《唐代政治史述論稿》,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4年。
陳詔:《中國饌食文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
傅紹良:《盛唐文化精神與詩人人格》,台北:文津出版社,1999 年。
傅璇琮:《唐代科舉與文學》,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4年。
傅璇琮、陶敏:《唐五代文學編年史‧中唐卷》,遼寧:遼海出版社,2012年。
傅璿琮、陳尚君、徐俊:《國秀集》收錄於《唐人選唐詩新編》,陝西:陝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
游國恩等:《中國文學史》,香港:中國圖書刊行社,1992年。
程薔,董乃斌著,《唐帝國的精神文明:民俗與文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1996。
項楚:《敦煌詩歌導論》,成都:巴蜀書社,2001年。
楊仲錄、張福三、張楠主編:《南詔文化論》,昆明市:雲南人民出版社,1991年。
楊向樂:《中國古代體育文化史》,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0年。
義孚著,周尚意、張春梅譯:《逃避主義:從恐懼到創造》,台北:立緒出版社,2006年。
葛兆光:《宅茲中國――重建有關「中國」的歷史論述》,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2011年。
葛曉音:《漢唐文學的嬗變》,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5年。
廖宜方:《唐代的歷史記憶》,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出版中心,2011年。
廖美玉:《回車:中古詩人的生命印記》,台北:里仁書局,2007年。
廖美玉:《中古詩人夜未眠》,臺南:宏大出版社,2002年1月。
榮新江:《歸義軍史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
趙岡:《中國城市發展史論集》,北京:新星出版社,2006 年。
齊濤,《魏晉隋唐鄉村社會研究》,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1995 年。
劉秉果、趙明奇:《中國古代足球》,濟南:齊魯書社,2008年。
劉堂安:《宮廷蹴鞠對中國古代蹴鞠發展的影響》,高雄:復文出版社,2007年。
劉章璋:《唐代長安的居民生計與城市政策》,台北:文津出版社有限公司,2006年11月。
劉琴麗:《唐代武官選任制度初探》,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6年。
劉進寶編著:《敦煌歷史文化》,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2000年。
劉學銚:《中國歷代邊疆大事年表》,台北:南天書局,1979年。
歐麗娟:《唐詩中的樂園意識》,台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07年。
歐麗娟:《唐代詩歌與性別研究—以杜甫為中心》,台北:里仁書局,2008年。
蔡英俊主編:《抒情的境界》,台北:聯經出版社,1993年。
鄧小軍:《唐代文學的文化精神》,台北:文津出版社有限公司,1993年9月。
鄭炳林:《敦煌碑銘贊輯釋》,蘭州:甘肅教育出版社,1992 年。
鄭重華、劉德增:《中國古代游藝》,山東:山東教育出版社,1997年。
鄭毓瑜:《性別與家國—漢晉辭賦的楚騷論述》,台北:里仁書局,2000年。
鄭毓瑜:《文本風景—自我與空間的相互定義》,台北:麥田出版社,2005年。
顏廷亮:《敦煌文學概說》,台北:新文豐出版,1995年。
顏廷亮:《敦煌文學千年史》,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13年。
譚蟬雪:《敦煌歲時文化導論》,台北:新文豐出版社,1998 年。
嚴耕望:《唐代交通圖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
蘇祖謙、王克芬:《中國舞蹈史》,台北:文津出版社,1996年。

三、期刊論文
鄭毓瑜:〈詩歌創作過程的兩種模式──「詩緣情」與「詩言志」〉,《中外文學》第9期,1983年。
黃清連,〈高駢縱巢渡淮─唐代藩鎮對黃巢叛亂的態度研究之一〉,《大陸雜誌》第80卷第1期,1990年。
Arthur Kleinman著,張珣譯:〈文化建構病痛、經驗與行為:中國文化內的情感與症狀〉,《思與言》37:1,1993年。
李惠良、高錦蓉,〈高駢在安南的業績述略〉,《中山大學史學集刊》,第一輯,1992年。
蕭璠:〈漢宋間文獻所見古代中國南方的地理環境與地方病及影響〉,《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63.1,1993年。
何寄澎:〈悲秋──中國文學傳統中時空意識的一種典型〉,《臺大中文學報》第七期,1995年。
張萍:〈唐代長安的飲食生活〉,收入《唐史論叢(第6輯)》,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1995年。
鄧魁英,〈他鄉遲暮,不廢詩篇──論杜甫的懷鄉詩〉,《貴州大學學報》(貴州:貴州大學)1995 年03 期。
周京安,〈中國古代儒家思想與養生觀念之探討〉,《文史哲學報》第42 期,1995.4)。
李正宇:〈敦煌地區古代祠廟寺觀簡志〉《敦煌史地新論》,新文豐出版公司,1996年。
楊玉成:〈世紀末的省思:桃花源記并詩的文化與社會〉,《中國文哲研究通訊》8卷4期總號32,1998年。
高啟安、索黛〈唐五代敦煌飲食中的餅淺探——敦煌飲食文化研究之二〉,《敦煌研究》第四期,1998年。
劉啟貴:〈我國唐朝流放制度初探〉,《青海社會科學》1998年,第1期。
高啟安、王璽玉:〈唐五代敦煌人的飲食品種研究—敦煌飲食文化研究之三〉,《敦煌研究》,1999年。
胡化凱:〈中國古代運動觀念探討〉,《中國文化月刊》,第243 期,2000年。
高啟安:〈唐五代敦煌人的飲酒習俗述論〉,《敦煌研究》,2000年。
蕬璠:〈中國古的生食肉類餚饌-鱠生〉,收入《中研院史語所集刊》第71期,2000年。
李正宇:〈敦煌飲食文化研究開發的若干思考〉,《敦煌研究》,2002年。
廖美玉:〈「歸田」意識的形成與虛擬書寫的至樂取向〉,《成大中文學報》,2003年。
蔡瑜:〈試從身體空間論陶詩的田園世界〉,《清華學報》,第43卷第1期,2004年6月。
龐衛東、楊春雨,〈淺談高駢收復安南的背景及對安南的經略〉,《華北水力學報》,第3期,2005年。
黃俊傑:〈論東亞遺民儒者的兩個兩難式〉《臺灣東亞文明研究學刊》第3卷第1期,2006年6月。
陳靜容:〈「觀看自我」的藝術── 試論魏晉時人「身體思維」的釋放與轉向〉,《東華人文學報》9期,2006年。
黨銀平,〈新羅文人崔致遠與淮南節度使高駢交往關係考〉,《社會科學戰線》2007年第6期。
黃權才、徐變雲,〈潭蓬運河──唐代天威徑探析〉,《廣西師範學報》第29卷第4期,2008年。
林宛瑄,〈理性眨眼的瞬間――《哈利波特》中流動的想像地景〉,《英美文學評論》,2009年,14期。
廖美玉:〈漫遊與漂泊──杜甫行旅詩的兩種類型〉,《臺大中文學報》,第33期,2010年。
王承文,〈晚唐高駢開鑿安南「天威遙」運河事蹟釋證──以裴鉶所撰《天威遙碑》為中心的考察〉,《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81卷,2010年。
水雲:〈唐代詩賦中之毬戲書寫〉,《東華人文學報》,2第18 期,2011年。
林素娟:〈疾病的隱喻─先秦及漢代禮教論述中的身體思維與倫理課題〉,《成大中文學報》41期,2013年。
鄧芳,〈草堂家國夢──讀杜甫〈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文史知識》(北京:中華書局)2013年09期。

四、研討會論文(依日期排序)
龔鵬程:〈飲饌社會學〉,收入焦桐、林水福主編:《趕赴繁花盛放的饗宴—飲食文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台北:時報文化,1999年。
顏昆陽:〈論「典範模習」在文學史建構上的「漣漪效用」與「鍊接效用」〉《建構與反思:中國文學史的探索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台灣學生書局,2002年。
王明珂:〈食物、身體與族群邊界〉,收入張玉欣總編輯:《第六屆中國飲食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中國飲食基金會,2000年。
廖美玉:〈杜甫「歸田意識」的形成與實踐──兼論越界的身份認同與創作視域〉,收錄於陳文華主編:《杜甫與唐宋詩學:杜甫誕生一千二百九十年國際學術研討會》,台北:里仁書局,2003年。
鄭錦全:〈古代謫官與放逐的地理理念〉,《人文地理資訊系統:一個新興研究領域的趨勢研討會》專題演講,台北:國立政治大學,2007年12月28日。
簡錦松〈杜甫夔州生活新證〉《唐代文化、文學研究及教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07 年。

五、專書論文(依日期排序)
王壽南:〈唐代文官任用制度〉,《唐代政治史論集》(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2004年。
鄭毓瑜:〈中國文學研究的新趨向導言〉收錄於《中國文學研究的新趨向──自然、審美與比較研究》,台北:台大出版中心,2005年。
簡錦松:〈現地研究對詩篇詮釋的積極作用〉,《唐代現地研究》,高雄:中山大學出版社,2006年。
嚴耕望:〈唐代方鎮使府佐僚考〉《嚴耕望史學論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
嚴正道〈唐五代詩人入蜀動因〉《唐五代入蜀詩與巴蜀文化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6年。

六、博碩士論文(依日期排序)
(一)博士論文
金周淳:《陶淵明詩對朝鮮詩歌影響之研究》,台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84年。
崔年均:《陶淵明詩承襲的探析》,台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87年。
侯迺慧:《唐代文人的園林生活--以全唐詩人的呈現為主》,台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0年。
陳昌明:《從形體觀論六朝美學》,台北:國立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2年。
楊肅衡:《唐代文人詞之研究》,台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1999年。
李肖:《論唐宋飲食文化的嬗變》,北京:首都師範大學博士論文,1999年。
吳秋慧:《唐代宴飲詩研究》,台北:國立政治大學中文研究所博士論文,2000年。
邵承芬:《唐代江南道研究-以經濟發展為探討重心》,台北: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4年。
王岫林,《魏晉士人的身體觀》,高雄:國立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05年。
張雪玲:《唐代文人神仙書寫研究》,嘉義:中正大學中國文學所博士論文,2005年。
楊曉玫:《唐代文人尋訪詩研究》,新竹:玄奘大學中國語文學系博士論文,2008年。
張仲裁:《唐五代文人入蜀考論》,四川:四川大學博士論文,2009年。
文多斌:《城市、記憶與蹴鞠-以宋代兩京為中心》,國立體育大學體育研究所博士論文,2012年。
許雅貴:《桃源文學之研究》,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系博士論文,2016年。
(二)碩士論文
李書群:《唐代飲食風氣及其對文學影響之研究》,台北:國立臺灣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2年。
張玉芳:《唐詩中的罪與罰-唐代詩人貶謫心態與詩作研究》,台北: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1996年。
金吉子:《中國歷代茶詩研究》,韓國:嶺南大學碩士論文,1998年。
趙國光:《唐代官場文化與飲酒生活》,台北: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年。
周翊雯:《時空之下的身體展演——〈世說新語〉之研究》,國立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2年。
靳小龍:《唐代市場消費研究》,西北師範大學歷史系碩士論文,2002。
蔡秀敏:《唐代敦煌飲食文化研究》,嘉義:中正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
曾美月:《唐代宴樂活動類型考》,河南大學音樂學碩士論文,2004。
林致妘:《唐代文人與琴文藝之初探》,嘉義:南華大學美學與藝術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
張潔:《唐代城市消費經濟研究》,上海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6年。
張巍騰:《台灣當代飲食散文的流變(1949-2008)》,臺中:靜宜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年。
成育瑩:《物感與人情:白居易詩作中的身體感與審美情趣》,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9年。
簡子強:《唐代士人長安宴遊綜論》,新北市:淡江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年。
吳美玉:《唐代宴飲文化初探》,臺中:國立中興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年。
張晏行:《中國蹴鞠的演變—以漢、唐、宋為主》,台北:東吳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17年。
黃憶晴:《唐代文人對君臣倫理的省思與書寫》,台北:國立台灣大學中國文學所碩士論文,2017年。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