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陳暘《樂書》音樂哲學之研究
作者:張偉萱
作者(外文):CHANG, WEI-HSUAN
校院名稱:輔仁大學
系所名稱:哲學系
指導教授:尤煌傑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18
主題關鍵詞:陳暘樂書儒家音樂哲學陰陽四清二變雅胡俗之辨仁義禮樂中和Chen YangYue ShuConfucianismthe philosophy of musicYin and YangSi QingEr Biandiscrimination of folk and foreign musicChengRen and YiLi and YueHarmony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1
中國儒家音樂哲學以形上基礎「道」為其根據與根源,而在形下世界則與「禮」並稱作為準則。依憑音樂起於人心,音樂作為一種對話,或是一種工具媒介,包含人與自我、人與自然、人與他者(社會)的和諧關係,以此提升人的境界,音樂由此指向對人類的終極關懷,而最後又將回到形上世界的「天人合一」;但此並非形上與形下的斷裂,而是一個歷程。陳暘的《樂書》藉由經典的訓義重申儒家音樂的基本命題─「和」,並加以考察蒐集民間音樂(俗樂)與外來音樂(胡樂),著成了一套中國音樂的百科全書。筆者藉研究陳暘《樂書》欲重構中國儒家音樂哲學的內容,以哲學的視角探討:一、音樂之形上學向度(音樂本根論):音樂的定義、本質與形式、起源與根源問題;二、音樂之藝術哲學向度:其樂理思想之基礎與受到歷史文化影響的鑑賞標準及批判理論;三、音樂之價值哲學向度:倫理學與美學之向度,包含音樂道德修養論、音樂宗教論、音樂政治教化論等議題,以及儒家的中和為美、美善同一等觀點,以期終達天人合一之境界。最後則是以「和」貫串整個陳暘《樂書》的中國音樂哲學,並反省與檢討陳暘《樂書》中作為音樂哲學的侷限和不足處,進而試提出陳暘《樂書》之可取與能用之處,如此,將音樂理論和實踐重新銜接,形上與形下不至斷裂,重構起陳暘《樂書》的音樂哲學。
The philosophy of Chinese Confucian music takes the metaphysics which is “Dao” (道)as its basis and its source. In the physical world, the philosophy of Chinese Confucian music and “Li”(禮)together are known as principles. The dependence of the music and the ability to feel and use the music are what people born with. As a form of communication or a form of media, the role of music contains the harmonious relationships of “people and themselves,” ”people and nature,” and “people and the others,” to help people achieves a higher level of the human mind. By playing its role, music points towards the ultimate concern and then return to the realm of unity of “Tian”(天)and ” Ren”(人)in the metaphysical world. Nevertheless, it's not a rift between metaphysics and physics, but a process. Chen Yang’s Yue Shu confirmed the basic proposition in the philosophy of Chinese Confucian music about “Harmony” (和) with commentary of classic. Chen Yang’s investigated and collected folk music and foreign music, and then he wrote an encyclopedia about the music in Ancient China. To reframe the content of the philosophy of Chinese Confucian music, the present writer researched into Chen Yang’s Yue Shu and put it up for discussion from a philosophical point of view: (a) The Metaphysical Dimensions of Music: The definition of music, essence, form, the beginning, and its roots; (b) The Aesthetic Dimensions of Music: The concept of basic music theory, and the appreciation standard shaped by the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influences, and critical theory; (c) The Axiological Dimensions of Music: The dimensions of ethics and aesthetics, which includes topics such as the moral theory of music, religious theory of music, political theory of music, educational theory of music, and some points of view whose desired results is to return to the realm of unity of “Tian”(天)and ” Ren”(人), such as “Harmony equal Beauty”(中和為美)and “Beauty and Goodness are unified” (美善同一)in Confucianism. In the end, “Harmony”(和) is presented as a theme running through the text of the philosophy of Chinese Confucian music in Chen Yang’s Yue Shu. The present writer reexamined and reviewed the limitation and the disadvantage of Chen Yang’s Yue Shu regarded as the philosophy of Chinese Confucian music, and then tried to present the advantage and the usable parts of Chen Yang’s Yue Shu. In this way the present writer reconnected the music theory and the practice to prevent metaphysics and physics from rifts occurring, and reframed the philosophy of Chinese Confucian music in Chen Yang’s Yue Shu.
一、典籍及注譯類

1. 宋‧陳暘:《樂書》,日本東京國會圖書館藏宋刊本。
2. 宋‧陳暘:《樂書》,臺灣國家圖書館元至正福州路儒學元刻明嘉靖間南監補修本。
3. 宋‧陳暘:《樂書》,清乾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4. 左丘明撰,韋昭注:《國語》,臺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3。
5. 管仲,李山譯注:《管子》,臺北:中華書局,2009。
6. 屈原,黃壽祺、梅桐生譯注:《楚辭》,臺北市:臺灣古籍出版社,1996。
7. 秦‧呂不韋,高誘注:《呂氏春秋》,臺北:世界書局,1955。
8. 漢‧司馬遷撰,南朝宋‧裴駰集解,唐‧張守節正義:《新校本史記三家注并附編二種》,臺北:鼎文書局,2004。
9. 漢‧班固等撰,漢‧鄭玄駁,魏‧鄭小同編,清‧王復輯,清‧武億校:《白虎通義》,北京:中華書局,1985。
10. 漢‧許慎,清‧段玉裁注:《說文解字》,臺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9。
11. 漢‧董仲舒:《春秋繁露》,出版不詳,上海涵芬樓景印武英殿聚珍本原書版。
12. 漢‧鄭玄注,唐‧孔穎達疏,李學勤主編,《禮記正義》,臺北:臺灣古籍出版社,2001。
13. 晉‧杜預集解,唐‧孔穎達正義:《春秋左傳注疏》,嘉慶二十年阮元十三經注疏本,臺北:藝文印書館,1981。
14. 晉‧何晏等注:《論語注疏》,臺北:新文豐出版社,2001。
15. 晉‧郭象注,清‧郭慶藩集釋:《莊子集釋》,臺北:世界書局,2009。
16. 唐‧李隆基注,宋‧邢昞疏:《孝經注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
17. 唐‧杜佑:《通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4。
18. 唐‧魏徵:《隋書》,臺北:中華書局,1998。
19. 宋‧王安石:《王臨川全集》,臺北:中華書局,1971。
20. 宋‧司馬光撰,胡三省注、章鈺校記:《新校資治通鑑注》,臺北:世界書局,2009。
21. 宋‧朱熹:《四書集注》,臺北:世界書局,2007。
22. 宋‧李攸:《宋朝事實》,北京:中華書局,1957。
23. 宋‧李燾:《續資治通鑑長編新定本》,臺北:世界書局,2010。
24. 宋‧范曄撰,唐‧李賢等注:《後漢書》,北京:中華書局,1997。
25. 宋‧胡安國:《胡氏春秋傳》,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26. 宋‧黃庭堅:《黃山谷詩集注》,臺北:世界出版社,1960。
27. 宋‧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
28. 宋‧梁克家修纂,福建省地方志編纂委員會:《三山志》,福建:海風出版社,2000。
29. 宋‧楊萬里:《誠齋集》,臺北:中華書局,1965。
30. 宋‧歐陽修:《五代史記》,臺北:臺灣商務出版社,2010。
31. 元‧脫脫:《宋史》,北京:中華書局,1985。
32. 元‧馬端臨:《文獻通考》,浙江:浙江古籍出版社,2000。
33. 明‧何喬遠編撰:《閩書》,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1994。
34. 明‧黃仲昭修纂,福建省地方志編纂委員會主編:《八閩通志》,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1990。
35. 明‧葉溥、張孟敬纂修,福建省地方志編纂委員會整理:《福州府志》,福建:海風出版社,2001。
36. 明‧憨山大師著:《老子道德經莊子內篇憨山註》,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2004。
37. 清‧王國維:《人間詞話》,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
38. 清‧王國維:《宋元戲曲考》,臺北:里仁書局,1993。
39. 清‧王先謙:《荀子集解》,臺北:中華書局,2012。
40. 清‧永溶:《四庫全書總目》,北京:中華書局,1995。
41. 清‧吳楚材、吳調侯:《古文觀止新編》,臺北:五南出版社,2014。
42. 清‧徐松:《宋會要輯稿》,北京:中華書局,1957。
43. 清‧焦循、焦琥:《孟子正義》,臺北:世界書局,2009。
44. 清‧黃宗羲、全祖望:《宋元學案》,臺北:中華書局,1986。
45. 清‧陸心源輯撰:《宋史翼》,北京:中華書局,1991。
46. 清‧劉寶楠:《論語正義》,臺北:世界出版社,2009。
47. 王文楚等點校:《太平寰宇記》,北京:中華書局,2007。
48. 楊家駱主編:《明刻淮南鴻烈解》,臺北:鼎文書局,1979。
49. 楊家駱主編:《尚書注疏及補正》,臺北:世界書局,1985。
50. 李學勤主編:《十三經注疏》,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

二、專書

1. Benedict R. Anderson著,吳叡人譯:《想像的共同體:民族主義的起源與散布》(Imagined Communities: Reflections on the Origin and Spread of Nationalism),臺北:時報悅讀,1999。
2. 山口修著,紀太平譯:《出自積淤的水中─以貝勞音樂文化為實例的音樂學新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9。
3. 方銘建:《藝術、音樂情感與意義》,台北:全音出版社,1997。
4. 王軍:《朱載堉樂律思想研究》,上海:人民音樂出版社,2013。
5. 王光祈:《中國音樂史》,臺北:中華書局,1987。
6. 王光祈:《東西樂制之研究》,臺北:中華書局,1977。
7. 王世襄:〈宋代陳暘《樂書》─中國第一本音樂百科全書〉,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音樂學叢刊》,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84年。
8. 王次炤:《音樂美學新論》,臺北:萬象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9。
9. 王濟昌:《美學論文集》,臺北:世一書局股份有限公司,1994。
10. 王耀華:《福建傳統音樂》,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2000。
11. 王禕:《〈禮記‧樂記〉研究論稿》,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
12. 尤煌傑:《美學基本原理:士林哲學的美學理論建構》,臺北:哲學與文化月刊雜誌社,2011。
13. 田邊尚雄著,陳清泉譯:《中國音樂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8。
14. 朱志良:《大音希聲─妙悟的審美考察》,南昌:百花洲文藝出版社,2005。
15. 朱志榮:《中國審美理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
16. 牟宗三:《才性與玄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3。
17. 成復旺:《中國古代的人學與美學》,北京:中國人民大學,1992。
18. 余英時:《士與中國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19. 余英時:《中國知識階層史論─古代篇》,臺北:聯經出版,2006。
20. 李旭然:《北宋四子的「誠」論》,(中國學術思想研究輯刊二三編)新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16。
21. 李孝弟主編:《儒家美學思想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03。
22. 李美燕:《中國古代樂教思想》(先秦兩漢篇),高雄:麗文文化事業公司,1998。
23. 李美燕:《琴道之思想基礎與美學價值》,高雄:麗文文化出版社,1999。
24. 李震:《中外形上學比較研究》,臺北:中央文物供應社,1982。
25. 李澤厚:《中國古代思想史論》,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26. 岑溢成:《大學義理疏解》,臺北:鵝湖月刊,1983。
27. 呂驥:《《樂記》理論探新》,北京:新華出版社,1993。
28. 易存國:《中國審美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29. 易存國:《樂神舞韻:華夏藝術美學精神研究》,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2。
30. 金文達:《中國古代音樂史》,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95。
31. 祈文源:《中國音樂史》,甘肅:甘肅人民出版社,1989。
32. 宗白華:《美學散步》,臺北:洪範書店,2001。
33. 吳怡:《中庸誠的哲學》,臺北:東大圖書,1976。
34. 吳康:《孔孟荀哲學》,臺北:商務出版社,1972。
35. 周來祥、周紀文:《中華審美文化通史─秦漢卷》,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7。
36. 馬育良:《中國性情論史》,北京:人民文學,2010。
37. 韋政通:《孔子》,臺北:東大圖書出版社,1996。
38. 韋政通編著:《中國哲學辭典》,臺北:大林出版社,1983。
39. 修海林:《中國古代音樂教育》,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
40. 修海林:《古樂浮沈》,山東:山東文藝出版社,1997。
41. 修海林、李吉提:《中國音樂的歷史與審美》,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
42. 修海林、李吉提著:《中國音樂欣賞》,臺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2002。
43. 修海林、羅小平:《音樂美學通論》,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1999。
44. 軒小楊:《先秦兩漢音樂美學思想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2011。
45. 孫克強:《雅俗之辨》,北京:華文出版社∕東華書店,1997。
46. 孫清吉:《樂學原理》,臺北:全音樂普出版社,2001。
47. 徐復觀:《中國思想史論集》,臺中:東海大學,1959。
48. 高柏園:《中庸形上思想》,臺北:東大圖書,1988。
49. 高桑駒吉著,李繼煌譯:《中國文化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0。
50. 秦漢、任繼愈主編:《中國哲學發展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51. 張玉柱:《中國音樂哲學》,臺北:樂韻出版社,1985。
52. 張光直:《美術、神話與祭祀》,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2002。
53. 張肖虎:《五聲性調式及和聲手法》,北京:人民音樂,1995。
54. 張明祚:《「樂記」美學思想之研究》,臺北:臺灣大學出版社,1986。
55. 張偉萱:《阮籍音樂哲學之研究─道體儒用的音樂哲學》,《中國學術思想研究輯刊》18編第10冊,新北市: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14。
56. 張蕙慧:《儒家禮樂之道德思想》,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5。
57. 郭乃惇:《中國音樂史》,臺北:樂韻出版社,1999。
58. 郭長揚:《音樂美的尋求─應用音樂美學》,台北:樂韻出版社,1991。
59. 許之衡:《聲律學》,新北市:學海出版社,1999。
60. 陳元鋒:《樂官文化與文學》,山東:山東教育出版社,1999。
61. 陳美娥:《中原古樂史初探》,臺北:樂學出版社,2006。
62. 陳裕剛:《中國古樂律的運算與解析》,臺北:生韻出版社,1982。
63. 陳鼓應:《道家易學建構》,臺北:臺灣商務,2003。
64. 陳福濱:《倫理與中國文化》,新北:輔仁大學出版社,1998。
65. 陳萬鼐:《中國古代音樂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0。
66. 梁家榮:《仁禮之辨:孔子之道的再釋與重估》,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
67. 曹利華:《中華傳統美學體系探源》,北京:北京圖書館,1999。
68. 曹順慶、李天道:《雅論與雅俗之辨》,南昌:百花洲文藝出版社∕新華書店,2005。
69. 黃友棣:《中國音樂思想批判》,臺北:樂友書房,1965。
70. 黃淑基:《中西音樂美學的對話》,臺北:洪葉出版社,2002。
71. 黃體培:《中華樂學通論─第一編樂史》,臺北:中華國樂會、梅齡出版社,1971。
72. 傅偉勳:《從創造的詮釋到大乘佛學》,臺北:東大圖書出版社,1990。
73. 勞思光:《中國哲學史》(第一卷),香港:中文大學崇基學院,1980。
74. 湯恩比(Arnold Toynbee)著,林綠譯:《歷史的研究》 (A Study of History: The first abridged one-volumed edition, illustrated),臺北:源成出版社,1978。
75. 曾遂今:《音樂社會學概論》,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97。
76. 童裴:《中樂尋源》,台北:學藝出版社,1976。
77. 程樹德:《論語集釋》,北京:中華書局,1990。
78. 楊旻瑋:《唐代音樂文化之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3。
79. 楊春梅主編:《儒家文化思想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03。
80. 楊家駱主編:《中國音樂史料(六)》臺北:鼎文書局,1982。
81. 楊蔭瀏:《中國古代音樂史稿》,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81。
82. 葉朗、費振剛、王天有主編:《中國文化導讀》,香港:香港城市大學出版社,2002。
83. 廖輔叔:《中國古代音樂簡史》,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85。
84. 蒙培元:《中國心性論》,臺北:臺灣學生,1990。
85. 趙利民主編:《儒家文藝思想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03。
86. 蔡仁厚:《孔孟荀哲學》,臺北:臺灣學生商務出版社,1984。
87. 蔡仲德:《中國音樂美學史》,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95。
88. 劉方喜:《聲情說:詩學思想之中國表述》,北京:知識產權出版社,2008。
89. 劉再生:《中國古代音樂史簡述》,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89。
90. 劉春曙、王耀華編著:《福建民間音樂簡論》,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86。
91. 劉道廣:《中國古代藝術思想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
92. 劉藍:《諸子論音樂─中國音樂美學名著導讀》,昆明:雲南大學出版社,2006。
93. 鄭長鈴:《陳暘及其《樂書》研究》,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5。
94. 鄭祖襄:《中國古代音樂史學概論》,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0。
95. 鄭建鐘:《北宋仁學思想研究》,(中國學術思想研究輯刊二三編)新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16。
96. 戴微:《中國音樂文化簡史》,香港:中和出版,2011。
97. 蕭敏如:《從「華夷」到「中西」:清代《春秋》學華夷觀研究》,臺北:花木蘭出版社,2009。
98. 韓強:《儒家心性論》,北京:經濟科學,1998。
99. 韓鐘恩:《音樂文化人類學》,濟南:山東友誼出版社,1994。
100. 韓鍾恩:《音樂美學與審美》,臺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2。
101. 魏子雲:《五音六律變說》,臺北:貫雅文化,1993。
102. 聶崇歧:《宋史叢考》,北京:中華書局,1980。
103. 羅光:《理論哲學》,新北:先知出版社,1976。
104. 羅光:《儒家形上學》,新北:輔仁大學出版社,1980。
105. 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中國音樂辭典》,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85。
106. 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中國音樂書譜志》(增訂本),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94。
107. 香港中文大學中國音樂資料館、香港民族音樂研究會編:《中國音樂國際研討會論文集》,1998。

三、期刊論文

1. 王誠:〈淺談對我國古代音樂文化雅俗之爭的幾點思考〉,河南:《魅力中國》,2013年第16期。
2. 王秀臣:〈周代雅樂的時空意義考察〉,山東:《齊魯學刊》,2006年第6期。
3. 王秀臣:〈夏、商文化與"雅樂"制度的濫觴〉,吉林:《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年第2期。
4. 王福銀:〈齊韶與祭孔樂舞〉,山東:《管子學刊》,2007年第2期。
5. 王德毅:〈宋代賢良方正科考〉,《文史哲學報》第14卷,1965年。
6. 王際娜:〈宋代宮廷雅樂研究現狀與反思〉,浙江:《藝術科技》,2014年第27期。
7. 卞崇道:〈試論荀子禮樂思想的當代意義〉,浙江:《浙江樹人大學學報》,2012年第12期。
8. 尤煌傑:〈中國傳統美學思想之「和諧」觀念〉,《哲學與文化月刊》第36卷第1期,2009年1月。
9. 尤煌傑:〈亞里斯多德論美感經驗〉,《哲學與文化月刊》第40卷第3期,2013年3月。
10. 尤煌傑:〈傳統儒家美學思想之美感經驗描述〉,《學術研究》第340期,2013年3月。
11. 尤煌傑:〈儒家美學思想對中國傳統畫論的影響:以《易傳》和《論語》為例〉,《哲學與文化月刊》第40卷第11期,2013年11月。
12. 戈麗珠:〈論音樂中的雅與俗歷史上雅樂與俗樂之爭所感〉,江蘇:《淮陰工學院學報》,2002年第11期。
13. 中純子、齋藤茂:〈陳〔エキ〕『楽書』の研究〉(1)(2)(3),《中國文化研究》,第21至23号,2005年至2007年。
14. 田中有紀:〈北宋雅楽における八音の思想:北宋楽器論と陳暘「楽書」、大晟楽〉,《中國哲學研究》 23号,2008年。
15. 田耀農:〈宋代宮廷雅樂樂器與樂隊考〉,《藝術評論》,2010年第3期。
16. 田耀農:〈禮樂:中國傳統音樂的常青之樹─評《中國歷代孔廟雅樂》〉,廣東:《韶關學院學報》,2003年第24期。
17. 任飛:〈"商"聲、"商"調之辨〉,《天津音樂學院學報(天籟)》,2007年第4期。
18. 呂驥:〈探索樂記的理論價值〉,《音樂研究》第1期,1988年。
19. 呂驥:〈試論《樂記》的理論邏輯及其哲學思想基礎〉,《音樂研究》第2期,1991。
20. 李慧:〈雅樂─特定時代和文化的象徵〉,浙江:《溫州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年第26期。
21. 李天道:〈"雅樂"之美學意義原始〉,四川:《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第29期,2008年第11期。
22. 李方元:〈周代宮廷雅樂面貌及其特徵〉,昆明:《雲南藝術學院學報》,2002年第2期。
23. 李石根:〈唐代音樂文化的兩大體系─大唐雅樂與燕樂〉,西安:《交響─西安音樂學苑學報》,2003年第22期,2003年4月。
24. 李榮有:〈論漢代音樂文化的發展體系〉,北京:《中國音樂學》,2002年第1期。
25. 李榮有、鈔藝娟:〈試析漢代雅樂與俗樂的關係〉,河南:《南都學壇》哲學社會科學版,2001年第21期。
26. 李婷婷:〈“杜夔傳舊雅樂四曲”考〉,山東:《齊魯學刊》,2012年第1期。
27. 李為渠:〈宋元時期的宮廷音樂〉,安徽:《安徽文學評論研究》,2008年第1期。
28. 宋衛:〈孔子正樂主張的實施及成效〉,瀋陽:《樂府新聲》,2009年第1期。
29. 宋恩偉:〈樂舞一體話六代秦漢俗樂占先聲─秦漢俗樂興起探〉,《安徽文學》,2007年第9期。
30. 吳朋:〈隋唐五代雅樂稗考〉,北京:《中國音樂學》,2004年第1期。
31. 宗亦耘:〈論漢代"以悲為美"的音樂欣賞觀念〉,江蘇:《徐州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年第34期。
32. 尚篤:〈治學應以實事求是為根本宗旨——讀《陳暘及其樂書研究》〉,北京:《中央音樂學院學報》,2008年第2期。
33. 兒玉憲明:〈陳暘『樂書』研究(1):「八佾舞於庭」章を中心に〉,《新潟大學人文科學研究》第112輯,2003年8月。
34. 周暢:〈論中國古代音樂美學三大論著的價值及其與音樂實踐的關係〉,上海音樂學院學報《音樂與藝術》,第1期,1993年。
35. 馬萌:〈《宋書‧樂志》歌詩"援俗入雅"傾向及其原因〉,河南:《殷都學刊》,2007年第2期。
36. 胡勁茵:〈追古制而復雅正:宋初樂制因革考論〉,廣東:《學術研究》,2011年第7期。
37. 徐蕊:〈聲與鐘聲─北宋雅樂的中聲音樂觀與鐘聲實踐〉,北京:《中國音樂學》,2013年第4期。
38. 唐春生:〈宋代翰林學士與禮樂文化〉,《重慶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年第5期。
39. 修海林:〈樂記音樂美學思想試析〉,《音樂研究》第2期,1986年。
40. 許在揚:〈《陳暘及其《樂書》研究》中的一些問題〉,《黃鐘─武漢音樂學院學報》,2008年第2期。
41. 閆錚:〈以今樂之實興雅樂之名─試析朱載堉的雅樂思想〉,黑龍江:《北方音樂》,2014年第2期。
42. 寇文娟:〈關于"宋代雅樂評價"問題的幾點思考〉,瀋陽:《樂府新聲》,2006年第4期。
43. 張耀:〈雅樂含義及先周雅樂的表現形態〉,《中國音樂》,2006年第2期。
44. 張春意:〈大晟府雅樂樂器考〉,四川:《西華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年第3期。
45. 張樹國:〈變雅:廟堂雅樂的生命張力〉,浙江:《浙江學刊》,2009年第5期。
46. 陳宗花:〈"鄭衛之音"問題研究綜述〉,北京:《人民音樂》,2003年第11期。
47. 梁曉鐫:〈春秋戰國時期的民間"新樂"─《鄭衛之音》本體研究〉,河北:《大眾文藝》,2011年第2期。
48. 焉樹芬:〈對音樂雅俗觀的幾點思考〉,江蘇:《藝術百家》,2004年第3期。
49. 項陽:〈禮樂、雅樂、鼓吹樂之辨析〉,北京:《中央音樂學院學報》,2010年第1期。
50. 項陽:〈中國禮樂制度四階段論綱〉,上海:《音樂藝術》,2010年第1期。
51. 黃淑基:〈從商代的宗教音樂到周代的禮教音樂〉,《成功大學宗教與文化學報》第2期,2002年。
52. 黃淑基:〈論《禮記˙樂記》主要思想與叔本華音樂思想之差異〉,開南管理學院通識教育中心通識研究集刊第11期,2007年6月。
53. 黃淑基:〈中國古典美育理念在現代社會文化教育實踐之意義解析當代〉,《中國哲學學報》第9期,2007年9月。
54. 黃黎星:〈周易豫卦與古代音樂思想〉,福建:《福建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年第2期。
55. 楊成秀:〈范鎮雅樂觀研究〉,北京:《中國音樂學》,2013年第4期。
56. 潘小慧:〈禮義、禮情及禮文─荀子禮論哲學的特點〉,《哲學與文化月刊》第35卷第10期,2008年10月。
57. 潘小慧:〈從「君子和而不同」談和諧的多元整全意涵─以先秦儒家典籍為主軸〉,《哲學與文化月刊》第37卷第7期,2010年7月。
58. 遲乃鵬:〈魏漢津及其雅樂樂律理論〉,四川:《西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年第27期。
59. 劉順:〈民間俗樂的發展對雅樂更迭的影響,吉林:《吉林藝術學院學報》,2007年第77期。
60. 劉青、滿園園:〈略論唐以前雅俗音樂的融合〉,山東:《管子學刊》,2011年第3期。
61. 鄭花順、徐海準:〈有關北宋徽宗代的正聲與中聲研究〉,湖北:《黃鐘武漢音樂學院學報》,2011年第4期。
62. 鄭長鈴:〈陳暘生平及其人文背景研究〉,北京:《中國音樂學》,2001年第1期。
63. 鄭長鈴:〈在田野中走近陳暘─關于陳暘及其《樂書》研究的民族音樂學方法選擇與思考〉,北京:《中國音樂學》,2005年第4期。
64. 鄭祖襄:〈《隋書‧經籍志》音樂書述略〉,北京:《中央音樂學院學報》,2006年第104期。
65. 鄭祖襄:〈《漢書‧禮樂志》的著書內容與音樂史觀〉,浙江:《文化藝術研究》,2011年第2期。
66. 龔鵬程:〈雅樂復興的意義〉,陝西:《長安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年第14期。

四、學術研討會論文

1. 孫長祥:〈從〈樂記〉試探儒家思想中道德與藝術的關係〉,《第九屆國際佛教教育研究討論會專輯》,華梵佛學研究所編印,1995年。
2. 黃淑基:〈《禮記˙樂記》對藝術精神的反思〉,第一屆臺灣中國哲學學術研討會,南華大學,2006年12月16日。
3. 黃淑基:〈《荀子.樂論》中美育精神之體現與樂教藝術哲學思維的建立〉,第一次全人生命發展學術研討會,嘉義大學,2007年1月25日。
4. 黃淑基:〈中國古典美育理念在現代社會教育實踐之意義解析〉,聲響˙記憶與文化學術研討會,南華大學,2007年11月16日。
5. 黃淑基:〈音聲‧音樂與象徵〉,2007年臺灣音樂學論壇,臺北藝術大學,2007年12月14日。
6. 黃淑基:〈《呂氏春秋》中綜合之藝術哲學理念剖析〉,第二屆臺灣中國哲學學術研討會:當代與世界中國哲學論壇,南華大學,2007年1月4日至5日。
7. 黃淑基:〈由中國單音音樂創作形式論當代藝術審美風格之認知型態〉,時尚文化與創意產業研討會。南華大學,2008年10月17日至18日。

五、學位論文

1. 李美燕:《先秦兩漢樂教思想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1993。
2. 胡勁茵:《從大安到大晟─北宋樂制改革考論》,廣州中山大學中國古代史博士學位論文,2010年。
3. 范娜:《陳暘《樂書‧樂圖論‧八音雅部》樂器記述研究》,天津音樂學院音樂學系碩士學位論文,2008。
4. 葉星吟:《陳暘《樂書‧樂圖論》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民族音樂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
5. 單蕾:《清代以前陳暘《樂書》版本調查與研究》,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
6. 黃玉華:《陳暘《樂書‧樂圖論》音樂文獻價值探討》,江西財經大學碩士論文,2009。
7. 黃淑基:《先秦藝術哲學理論脈絡之發展與解析》,文化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6。
8. 趙廣暉:《先秦音樂文化之演進》,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0。
9. 鄭月平:《從歷史文化學的角度解讀北宋之雅樂》,西北大學中國古代史碩士學位論文,2005。
10. 雷永強:《先秦儒家樂教思想新探》,北京師範大學中國哲學博士學位論文,2010年。
11. 路佳琳:《北宋景祐─嘉祐年間的雅樂研究》,杭州師範大學音樂學碩士學位論文,2012年。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