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理分--血緣關係架構中的「仁義」觀
書刊名:中國文哲研究集刊
作者:林啟屏 引用關係
作者(外文):Lin, Chi-ping
出版日期:2014
卷期:44
頁次:頁143-171
主題關鍵詞:血緣關係仁義儒家Blood relationsRen yiConfucianism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5) 博士論文(1)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4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652
  • 點閱點閱:94
從先秦以來,中國古代哲人立意於「人」的世界,即為當時文化的主流表現。其中,又以先秦儒家對於具體人間世的生活世界之種種現象,用力最深。先秦儒者以道德價值的視角安頓人間的諸般事務,是以,人間生活的各種型態與表現,最終都必然會與道德之價值判斷,產生聯繫性的關係。因此,先秦儒者所理解下的「人」,就絕非只是單純生理意義下的「人」而已,而當是符合價值判斷下的「道德人」,甚至由此而為一「自由人」。 以此來看,先秦儒家的確透過價值意識的視角,安頓了他們眼中的「理想人間世界」。甚至,我們可以說,隱涵在如此理解的背後理據,當即是儒者所信仰的真理之所在。職是之故,本文希望經由儒者對於具體人間世的倫理關係之檢討,釐清「人」在此一結構中的定位,從而說明價值之「理」與「分」位之關係,進而梳理中國古代儒者的「人觀」。本文將從「血緣關係」架構中的「仁義」觀入手,分析在倫理關係的設定中,價值行為的「關係取向」(relational orientation)之背後理據,其實有著將血緣意義普遍化的考量。
The value of humanity has been emphasized in Chinese culture since pre-Qin times. Among Chinese philosophers, Confucians hold that human beings' behavior is determined by moral values. Human beings are obliged to act according to moral codes-they are true "free men" of a perfect world. Centered on Confucian ethical relationships, this paper attempts to clarify the position of human beings in this ethical structure, elaborates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i and fen within the context of moral values, and explains ancient Confucian thoughts on human beings. Particularly, it examines the rationale behind "relational orientation" in relation to ethical relationship and moral behavior, taking into consideration ren and yi in the context of blood relations.
期刊論文
1.謝君直(20100100)。郭店儒簡〈六德〉「仁內義外」的實踐原則及其規範。揭諦,18,115-144。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景海峰(20070500)。「三綱五常」辯義。鵝湖,32(11)=383,46-58。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孫中興(19930500)。The Five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in the Four Books: A Study in Confucian Ethics。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學刊,22,1-48。new window  new window
4.閻鴻中(19991200)。唐代以前「三綱」意義的演變--以君臣關係為主的考察。錢穆先生紀念館館刊,7,56-7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羅新慧(1999)。郭店楚簡與儒家的仁義之辨。齊魯學刊,1999(5),27-3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周鳳五(19990900)。郭店楚墓竹簡〈唐虞之道〉新釋。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70(3),739-759。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顏世鉉(20010600)。郭店楚簡「六德」箋釋。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72(2),443-501。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陳麗桂(20011100)。郭店儒簡的外王思想。臺大文史哲學報,55,239-274。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會議論文
1.林啟屏(201307)。「下學上達」與「仁義內在」。經學與社會應用國際研討會,德國特里爾大學(主辦) 。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武漢大學中國文化研究院(2000)。郭店楚簡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郭店楚簡國際學術研討會。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學位論文
1.林啟屏(1995)。先秦儒法思想中的血緣問題與國家(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李銳(2010)。新出簡帛的學術探索。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許烺光、許木柱(2002)。徹底個人主義的省思:心理人類學論文集。南天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劉向(1986)。說苑。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Hsu, Francis L. K.、張瑞德(2000)。文化人類學新論。臺北:南天書局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黃俊傑(1991)。孟子學思想史論。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牟宗三(1983)。才性與玄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朱熹(2003)。四書章句集註。臺北:鵝湖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班固、陳立(1997)。白虎通疏證。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葉啟政(1984)。社會、文化和知識分子。東大圖書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黃光國(20050000)。儒家關係主義:文化反思與典範重建。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李明輝(1997)。儒家與康德。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牟宗三(1991)。政道與治道。臺灣學生學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黃俊傑(2002)。中國經典詮釋傳統(一):通論篇。臺北:喜瑪拉雅基金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徐復觀(1987)。中國人性論史(先秦篇)。臺灣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韓非、陳奇猷(1974)。韓非子集釋。河洛。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勞思光(2005)。新編中國哲學史。三民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孫希旦、沈嘯寰、戴聖、王星賢(1989)。禮記集解。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王博(2009)。早期儒家仁義說的研究。觀念字解讀與思想史探索。臺北:臺灣學生書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廖名春(1999)。荊門郭店楚簡與先秦儒學。中國哲學。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楊聯陞、段昌國(1985)。報--中國社會關係的一個基礎。中國思想與制度論集。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