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近現代「京劇捧角」文化研究
作者:王照璵
作者(外文):Chao Yu Wang
校院名稱:國立中央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文學系
指導教授:李國俊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18
主題關鍵詞:近現代晚清民國報刊捧角京劇伶黨劇評Modern timesthe PressChinese OperaPekin OperaOpera ActorsActor Praising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1
清末民初在西潮的衝擊下,中國社會進入全方面的轉型,作為大眾娛樂的戲曲藝術也不例外,在西方文化的浸染下,中國社會逐漸改變視戲曲為小道以及卑視伶人的傳統觀念,而透過報刊、印刷、攝影等新技術的密集傳播,更將戲曲伶人推向眾所矚目的焦點,成為全國知名的娛樂明星。在以京劇為代表的戲曲界逐漸形成「捧角」文化。
本論文以清末民初的興起這波「捧角」風潮做為研究主題,深入梳理「京劇捧角」文化的內涵,探究其淵源、過程、群體、活動以及此時文士捧角者與伶人的關係。可以發現「捧角」文化重構傳統戲曲的文士與伶人的關係,伶人從原先任人品賞的客體,成為眾星拱月的明星。在當紅名伶身邊,甚至會聚集一批被稱之為某黨的群體,為其提供資源、出謀劃策、協助伶人編演新戲,對於近現代京劇名角的舞台藝術產生極為深遠的影響。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and the early Republic of China, the Chinese society went through an all-aspect transformation under the impact of western trends, the art of Chinese opera, a form of mass entertainment, was no exception. Under the influence of western culture, the Chinese society slowly changed its traditional view on opera where it was used to be considered as inferior and degrading. However, through new multimedia technologies such as the press, printing, and photography, Chinese opera actors stepped into the limelight and became nationally famous entertainment stars. Afterward, the “actors praising” culture was gradually formed in the opera community the Chinese opera represents.
This paper takes the “Actor praising” trend started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and the early Republic of China as its research topic, analyzes thoroughly the intension of “Actor praising”, explores its origin, development, the community group, its activities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admirers and the opera actors. The “Actor praising” reconstruct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dmirers and opera actors in traditional opera, and it had a profound impact on the creations of Chinese opera stars in modern times.
報紙期刊
《申報》【1872-1949】,微卷版
《順天時報》【1901-1930】,微卷版
《北洋畫報》【1926-1937】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85
《新青年》【1915~1922】,上海群益書社、新青年社發行, 1988年上海書店影印本
北平國劇學會編:《國劇畫報》北京:學苑出版社,2009
姜亞沙、經莉、陳湛綺主編:《中國早期戲劇畫刊》 北京:全國圖書館文獻縮微複製中心,2006。
張古愚等編:《戲劇旬刊》【1935-1937】上海:上海國劇保存社
陳志明、王維賢選編:《立言畫刊京劇資料選編》北京:學苑出版社,2009

史料(依作者姓氏筆畫順序)
天蟾舞台編:《程硯秋圖文集》民國三十五年(1946)十一月刊行
王文章、秦華生編:《梅蘭芳往來書信集》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15
王夢生:《梨園佳話》據商務印書館民國四年(1915年)版影印 收錄於《民國京崑史料叢書》北京:學苑出版社,2008,第一輯
立言畫刊社編:《名伶百影》,收錄於《民國京崑史料叢書》北京:學苑出版社,2009,第六輯
朱書紳輯:《同光朝名伶十三絕傳略》據民國二十二年(1943年)版影印 收錄於《民國京崑史料叢書》北京:學苑出版社,2008,第一輯
余上沅編:《國劇運動》上海:新月書店,1927
佚名:《申江名勝圖說》 (光緒十年,管可壽齋木刻本)
吳秋帆:《伶界大王事略》據民國六年文藝編譯社版影印,收錄於《民國京崑史料叢書》北京:學苑出版社,2010,第九輯
沙遊天:《白牡丹》1927年1月出版,收錄於《民國京崑史料叢書》北京:學苑出版社,2012,第九輯
沈太侔:《東華瑣錄》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95
周志輔:《京劇近百年瑣記》,收錄於《平劇史料叢刊》,台北:傳記文學出版社,1974
周明泰:《近百年的京劇》香港:周志輔自印,1962
周劍雲編:《菊部叢刊》據1918年交通圖書館影印,收錄於《平劇史料叢刊》,臺北:傳記文學出版社1974
波多野乾一著,鹿原學人譯:《京劇二百年之歷史》,據上海啟智印務公司民國十五年版影印。收錄於《民國京崑史料叢書》北京:學苑出版社,2008,第三輯
金仲蓀編:《霜杰集》上海:上海商務圖書館,1926
柳亞子編:《春航集》上海:上海廣益書局,1913
唐友詩編:《梨園軼話》,第一冊,據首都圖書館藏本影印錄於《民國京崑史料叢書》北京:學苑出版社,2012,第十二輯
唐友詩編:《梨園軼話》,第二冊,據首都圖書館藏本影印錄於《民國京崑史料叢書》北京:學苑出版社,2012,第十二輯
徐珂:《清稗類鈔》北京:中華書局,2003
徐慕雲:《故都宮闈梨園秘史》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0
徐慕雲:《梨園外紀》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6
徐慕雲:《梨園影事》,收錄於《平劇史料叢刊》,台北:傳記文學出版社,1974
張次溪編:《清代燕都梨園史料》,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88
張聊公:《歌舞春秋》據上海廣益書局 1951年版影印。收錄於《民國京崑史料叢書》北京:學苑出版社,2008,第二輯
張聊公:《聽歌想影錄》據天津書局1941年版影印。收錄於《民國京崑史料叢書》北京:學苑出版社,2008,第二輯
梅社編,《梅蘭芳》據1919上海中華書局版影印, 收錄於《民國京崑史料叢書》(北京:學苑出版社,2008),第5輯。
梅社編:《梅蘭芳》根據1920年版影印,收錄於《民國京崑史料叢書》北京:學苑出版社,2008,第五輯
陳康祺:《郎潛紀聞四筆》北京:中華書局,1997
傅謹主編:《京劇歷史文獻匯編(清代卷)》 南京:鳳凰出版社,2011
傅謹主編:《京劇歷史文獻匯編(清代卷)續編》南京:鳳凰出版社,2013。
馮叔鸞:《嘯虹軒劇談》上海:中華圖書館,1914
黃金大戲院吳江楓編:《程硯秋專輯》民國二十七年(1938)十一月刊行
楊屮屮、鄂呂弓、舒舍予、吳江楓編:《荀慧生專集》上海:黃金出版社,1941
楊塵因:《春雨梨花館叢刊》上海:民權出版部,1917
楊靜亭編,張琴等增補:《都門紀略》揚州:廣陵書社,2003
劉菊禪:《譚鑫培全集》據1940版影印,收錄於《民國京崑史料叢書》北京:學苑出版社,2012,第九輯
編者不詳:《名伶劇影——六十四家小照》,收錄於《民國京崑史料叢書》北京:學苑出版社,2012,第十輯
編者不詳:《霓裳豔影》據首都圖書館藏本影印,收錄於《民國京崑史料叢書》北京:學苑出版社,2012,第十一輯
穆辰公:《伶史》據民國六年(1917年)宣元閣版影印。收錄於《民國京崑史料叢書》北京:學苑出版社,2008,第一輯
戴樸生主編:《名伶影集》據首都圖書館藏本影印,收錄於《民國京崑史料叢書》北京:學苑出版社,2012,第十一輯
戴蘭生:《名伶化妝譜》,跟據《事實白話報》民國十二年版影印,收錄於《民國京崑史料叢書》北京:學苑出版社,2012,第十輯
韓補庵:《補庵談戲》,收錄《民國京崑史料叢書》北京:學苑出版社,2012,十四輯
聽花:《中國戲曲》北京:順天時報,1925
回憶錄、傳記(依作者姓氏筆畫順序)
丁秉燧:《青衣花臉小丑》 臺北:大地出版社,1989
丁秉鐩,《孟小冬與言高譚馬》臺北:大地出版社,1989
中國戲曲志上海卷編輯部編:《上海戲曲史料薈萃》,1-5集 上海:上海藝術研究所,1987
李伶伶:《尚小雲全傳》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09
李伶伶:《荀慧生全傳》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10
李伶伶:《梅蘭芳全傳》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01
李伶伶:《程硯秋全傳》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07
周漢平主編:《京劇大師尚小雲》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2003
和寶堂:《戲苑宗師:荀慧生》。瀋陽:遼寧美術出版社,1999
政協北京市委會文史資料研委會編:《京劇談往錄》 北京:北京出版社,1996
政協北京市委會文史資料研委會編:《京劇談往錄》三編 北京:北京出版社,1996
政協北京市委會文史資料研委會編:《京劇談往錄》四編 北京:北京出版社,1997
政協北京市委會文史資料研委會編:《京劇談往錄》續編 北京:北京出版社,1996
秦瘦鵑:《戲迷列傳》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9
翁偶虹:《翁偶虹編劇生涯》 北京:同心出版社,2008
翁偶虹著、張景山編:《梨園鴻雪錄》北京:北京出版社,2017
荀慧生:《小留香館日記》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2016
荀慧生:《荀慧生演劇散論》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63
荀慧生:《荀慧生舞台藝術》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62
曹其敏、李鳴春編:《民國文人的京劇記憶》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2013
梅紹武主編:《一代宗師梅蘭芳》北京:北京出版社,1997
梅蘭芳口述,許姬傳等執筆:《舞臺生活四十年》收入《梅蘭芳全集》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
許姬傳:《許姬傳七十年見聞漫錄》北京:中華書局,1985
許姬傳:《許姬傳藝壇漫錄》北京:中華書局,1994
張慶善主編:《程硯秋百年誕辰紀念文集》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3
許錦文:《梨園冬皇孟小冬》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陳伯熙:《上海軼事大觀》上海:上海書店,2000
程永江整理:《程硯秋史事長編》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
程硯秋著,程永江整理:《程硯秋日記》長春:時代文藝出版社,2010
程硯秋著、程永江整理:《程硯秋戲劇文集》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3
齊如山:《齊如山全集》 臺北:聯經出版社,1979
齊如山:《齊如山戲本》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2010
小說(依作者姓氏筆畫順序)
徐凌霄:《古城返照記》北京:同心出版社,2002
陳森:《品花寶鑑》臺北:三民書局,1998
陳墨香:《活人大戲》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2015
潘鏡芙、陳墨香著:《梨園外史附觀劇生活素描》北京:寶文堂書店,1989
穆儒丐著、陳均編:《梅蘭芳:穆儒丐孤本小說》臺北:秀威資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12
穆儒丐著、陳均編:《北京:穆儒丐京話小說》臺北:釀出版,2013
專書(依作者姓氏筆畫順序)
Matt Hills著、朱華瑄譯《迷文化》臺北縣:韋伯文化國際出版有限公司,2005
么書儀:《晚清戲曲的變革》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6
中國藝術研究院戲曲研究所編:《中國京劇藝術圖集》北京:京華出版社,1996
戈公振:《中國報學史》臺北:學生書局,出版年不詳
方漢奇:《中國近代報刊史》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81
毛文芳:《物‧性別‧觀看—明末清初文化書寫新探》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1
毛文芳:《圖成行樂:明清文人畫像題詠析論》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8
王安祈:《性別、政治、與京劇表演文化》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11
王安祈:《為京劇表演體系發聲》 臺北:國家出版社,2006
王安祈:《傳統戲曲的現代表現》 臺北:里仁書局,1996
王安祈:《當代戲曲》臺北:三民書局,2002
王敏:《上海報人社會生活(1872-1949)》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8
王德威、陳平原、商偉:《晚明與晚清:歷史傳承與文化創新》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
王德威:《晚清小說新論─被壓抑的現代性》臺北:麥田出版事業部,2003
王樹村:《戲齣年畫》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
田根勝:《近代戲劇的傳承與開拓》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05
吳小如:《吳小如戲曲文錄》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5
吳群:《中國攝影發展歷程》北京:新華出版社,1986
宋立中:《閑雅與浮華-明清江南日常生活與消費文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0
李元皓:《京劇老生旦行流派之形成與分化轉型研究》臺北:國家出版社,2008
李楠:《晚清、民國時期上海小報研究─一種綜合的文化文學考察》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
谷曙光:《梨園文獻與優伶演劇—京劇崑曲文獻史料考論》北京:中國科學出版社,2015
孟兆臣:《中國近代小報史》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5
林幸慧:《由申報戲曲廣告看上海京劇發展(1872-1899)》臺北:里仁書局,2008
林幸慧:《京劇發展VS流派藝術》。臺北:里仁書局,2004
青木正兒:《近世戲曲史》臺北:臺灣商務書局,1988
洪煜:《近代上海小報與市民文化硏究(1897-1937) 》上海:上海書店,2007
唐雪瑩:《民國初期上海戲曲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
徐劍雄:《京劇與上海都市社會》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12
泰瑞.貝內特:《中國攝影史中國攝影師1844—1879》北京:中國攝影出版社,2014
祝帥、楊簡茹編:《民國攝影文論》北京:中國攝影出版社,2014
秦華生主編:《京劇流派藝術論》 北京:京華出版社,2001
翁思再編:《京劇叢談百年錄》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
袁英明:《東瀛品梅:民國時期梅蘭芳訪日公演敘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
馬運增等:《中國攝影史(1840-1937)》北京:中國攝影出版社,1987
張一帆:《劇學本位的確立—20世紀二三十年代中國戲劇研究範式之轉型》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5
張芳:《民國初期戲劇理論研究1912-1919》長春:吉林大學出版社,2013
張遠:《近代平津滬的城市京劇女演員(1900-1937)》山西:山西教育出版社,2011
梁燕:《齊如山劇學研究》,北京:學苑出版社,2008
陳平原主講,梅家玲編訂,《晚清文學教室:從北大到臺大》(臺北市:麥田出版,2005年)
陳學聖:《1911-1949尋回失落的民國攝影》臺北:富凱藝術出版社,2015
彭麗君著、張春田、黃芷敏譯:《哈哈鏡:中國視覺現代性》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13
程麗紅:《清代報人研究》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8
楊光輝、熊尚厚、呂良海、李仲民主編:《中國近代報刊發展概況》北京:新華出版社,1986
葉凱蒂著、楊可譯:《上海‧愛:名妓、知識份子和娛樂文化(1850-1910)》北京:三聯書局,2012
劉輝:《小說戲曲論集》臺北:貫雅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2
歐陽予倩:《歐陽予倩全集》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9
盧寧:《早期申報與晚清政府─近代轉型視野中報紙與官吏關係的考察》上海:上海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12
龔鵬程:《中國文人階層史論》宜蘭:佛光大學出版社,2002
工具書(依筆畫順序)
山西省戲劇研究所等合編:《中國梆子戲劇目大辭典》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1
中國戲曲志編輯委員會編:《中國戲曲志》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90
王芷章:《中國京劇編年史》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2004
王家熙等編:《上海戲曲史料薈萃》上海:上海市藝術研究所,1988
北京市藝術研究所、上海藝術研究所編:《中國京劇史》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99
徐友春編:《民國人物大辭典》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1991
陳潔:《民國戲曲史年譜(1912-1949)》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10
曾白融主編:《京劇劇目辭典》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89
黃鈞、徐希博主編:《京劇文化辭典》上海:漢語大辭典出版社,2001
學位論文(依作者姓氏筆畫順序)
王照璵:《清代中後期北京「品優」文化研究》埔里:國立暨南國際大學碩士論文,2008
田皓:〈翁偶虹劇作研究〉收錄於吳尉民主編:《戲劇擷英錄-戲劇學碩士優秀論文集》,第三集,昆明:雲南大學出版社,2009,頁1-71。
朱星威:《戲曲出版與商業文化:《戲劇月刊》研究,1928-1932》新加坡:新加坡國立大學碩士論文,2009
吳宛怡:〈近代劇評的發生─《順天時報》與辻聽花〉收錄於《戲劇研究》第10期(2012.07),69-108。
吳億偉:《近代上海畫報戲劇畫之研究(1884-1912)》台北:國立台北藝術大學碩士論文,2006
李湉茵:《京劇知識形成、商業宣傳與演員中心現象—由1917至1938京劇報紙期刊探討京劇之發展》新竹:清華大學博士論文,2016
姚贇㛃,《馮叔鸞「戲學」研究》(台北:國立政治大學博士論文,2017)
耿祥偉:《晚清民國戲劇期刊研究》上海,復旦大學博士論文,2010
張雅筑,《報刊媒體與京劇坤伶的明星化(1912-1937)》中壢:國立中央大學碩士論文,2016
陳淑美:《齊如山京劇參與之探討》宜蘭:佛光人文社會學院藝術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
盧琳:《辻聽花京劇劇評所反映清末民初演劇與新聞的關係》台北:國立台灣大學戲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5
謝欣儒:《齊如山編導理論暨劇本七種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2
鍾欣志:《走向現代:晚清中國劇場新變》臺北:臺北藝術大學,2012
董虹:《城市、戲曲與性別:近代京津地區女伶群體研究(1900─1937)》南開大學歷史學所博士論文,2012
單篇論文(依筆畫順序)
王萍:〈民國時期京劇流派文獻史料研究〉收錄《中國戲曲學院學報》2008年8月,第29卷,第3期,頁33-40
仝婉澄:〈辻聽花和波多野乾一:日本的中國戲曲研究者〉《廣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14 卷6 期(2015 年6 月),頁64-72。
吳新苗:〈從狎優到捧角:《順天時報》中堂子史料及文人與「相公」的關係〉《文藝研究》2013 年,第7期,頁111-118
李孝悌:〈民初的戲劇改良論〉《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集刊》,22期下,1993,頁281+283-307
李長莉:〈從「楊月樓案」看晚清社會倫理觀念的變動〉《近代史研究》2001,第1期,頁82-118。
李虹佳:〈對《順天時報》晚清京劇文獻的梳理與思考〉收錄於《中華戲曲》2009年02期,總40期,頁194-208
李偉:〈論傳統文人對京劇改革的推進─以齊如山、翁偶虹為例〉收錄於《中華藝術論叢》,第十輯,頁265-282。
李莉薇:〈從《順天時報》看近代傳媒對梅蘭芳首次訪日公演的推動〉收錄廣東技術師範學院學報,2012年第5期,頁88-90
李莉薇:〈辻聽花對京劇的研究與傳播〉《中國戲曲學院學報》35卷3期(2014年8月),頁64-72。
沈后慶:〈民國捧角文化:以梅黨為例〉《中國戲劇》2017,5期,頁67-69
周茜:〈民國初期梅蘭芳與滬上詞學家交往考述〉《文藝研究》2014 年8 期,頁96-102
周淑紅:〈南社人「捧角」中的戲曲現代性因子〉《南京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8卷,4期(2015年7月),頁44-50
周閱:〈辻聽花的中國戲曲研究〉《國際漢學》,2012年2期,頁586-600。
房學惠:〈簡析紫雲出浴圖〉,收錄於《東南文化》,2006年01期,頁91-95
胡淳艷:〈民國時期京劇劇評之批評〉,《四川戲劇》第2期(2009.02),頁35-37
胡疊:〈翁偶虹的當代意義〉《中國戲曲學院學報》,30卷3期,2009,頁48-51
徐煜:〈明星崇拜心理中的非審美成分—以晚清以來捧角現象為樣本〉《戲劇文學》,2012年,10期(總353期),頁113-117
徐劍雄、徐家林:〈都市里的瘋狂–近代上海京劇捧角現象〉《貴州社會科學》2007年,3期(總207期),頁40-45
第10期(2012.07),69-108
傅謹:〈大眾傳媒與新興的戲曲批評_中國戲曲文獻的體與用研究之四〉,《戲曲文獻研究》,2013,頁12-16
傅謹:〈梅蘭芳與新文化〉《文藝研究》2014年,第5期,頁88-96
傅謹:〈齊如山和梅蘭芳之關係二三題〉,收入傅謹主編:《梅蘭芳與京劇的傳播:第五屆京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33-44
葉凱蒂,〈何處是文化業的中心:從地方藝人到全國明星的晉升看清末北京與上海文化經營模式間的競爭〉,收入《清史譯叢》,冊9,頁334-369。
葉凱蒂:〈從護花人到知音─清末民初北京文人的文化活動與旦角的明星化〉收錄於陳平原、王德威主編:《北京:都市想像與文化記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頁121-134
賈佳:〈梅蘭芳的媒體形象─從北平期刊的視角〉收錄於《藝術百家》,101期,(2008)。頁13-18
趙海霞:《1872-1919年近代報刊劇評研究》上海:復旦大學博士論文,2010
趙婷婷:〈《申報》京劇評論家的自我建構〉收錄於杜長勝主編《京劇與現代中國社會》,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11,頁695-706
趙婷婷:〈《申報》劇評家立場的轉變〉收錄於《戲劇藝術》第1期(2008.02),頁50-54
趙興勤、趙韡:〈杜穎陶戲曲研究的學術路徑與啟示意義—民國時期戲曲研究學譜之十四〉《社會科學論壇》,2013年8期,頁206-218
趙興勤、趙韡:〈佟晶心戲曲研究的學術取徑與創新意義—民國時期戲曲研究學譜之十八〉《中國礦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年2期(2014年6月),頁48-59。趙興勤、趙韡:〈馮叔鸞「戲學」的豐富內蘊及文化旨歸—民國時期戲曲研究學譜之二十〉《中國礦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年4期(2014年12月),頁77-85
趙興勤、趙韡:〈徐筱汀戲曲研究的主要特色與學術貢獻—民國時期戲曲研究學譜之十六〉《中國礦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年1期(2014年3月),頁78-88
劉汭嶼:〈梨園內外的戰爭—20世紀第二個十年上海京劇界之馮賈「黨爭」〉。《文藝研究》,2013年7期,頁101-110
簡貴燈:〈發現鄭正秋1910-1912鄭正秋的劇評實踐及其意義〉《上海戲劇學院學報》,2015年第3期,頁40-48
顏全毅:〈羅癭公創作敘論〉收錄於中央戲劇學院學報《戲劇》2013 年第2 期總第148 期,頁53-65
顏全毅:〈20世紀早期文人京劇創作與「角兒」演劇風格創建的合力與難題〉杜長勝編:《京劇表演理論體系建構》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13,頁1145-1155
顏全毅:〈陳墨香京劇創作敘論〉《中國戲曲學院學報》36卷第3期,(2015年8月),頁24-31
顏全毅:〈羅癭公創作敘論〉收錄於中央戲劇學院學報《戲劇》2013 年2 期(總148 期),頁53-65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