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性別、政治與京劇表演文化-
作者:王安祈 引用關係
出版日期:2011
出版項: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集叢:臺灣文學與文化研究叢書. 研究篇;2
ISBN:9789860292176
主題關鍵詞:京劇表演藝術劇評
學門:藝術學
資料類型:專書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16) 博士論文(5) 專書(1)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11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187
期刊論文
1.么書儀(2004)。作為科班的晚清北京「堂子」。北京社會科學,2004(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么書儀(2004)。一幀照片的五種說明。海南師範學院學報,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王安祈(200210)。嘻笑之餘體悟人世艱辛-論求騙記。表演藝術,11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王安祈(200006)。女人豈止在徽州--大陸地方戲在當代臺灣劇壇的處境。表演藝術,12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王安祈(200401)。減輕程式負擔、翻掘前衛因子--談北京京劇院小劇場閻惜姣。表演藝術,13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王安祈(200410)。陳亞先散文兩帖--寫在閻羅夢(天地--秀才)京滬演出之前。大雅藝文雜誌,3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王安祈(2007)。少不識春風面--紀念俞大綱先生。聯合文學,23(6)=27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王安祈(2008)。閻羅夢.天地--秀才--靈魂的靈魂深處。聯合文學,24(1)=28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王友輝(2002)。休妻羞妻.休戚與共莫相欺。表演藝術,13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王德威(2007)。京劇南渡.快雪時晴。聯合文學,23(12)=27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田根勝(2006)。《都劇賦》與乾嘉北京劇壇。中國韻文學刊,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丘慧瑩(200806)。京劇《金鎖記》對傳統戲曲的繼承與創新。民俗曲藝,159。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吳存存(1997)。清代士狎優蓄童風氣敘略。中國文化,1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吳存存(1997)。清代士狎優蓄童風氣敘略。中國文化,1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吳存存(2007)。梨園花譜--清中晚期北京男風盛行下的流行讀物。中國性研究,2(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蔡欣欣(2004)。進軍小劇場--傳統戲曲在臺灣的新策略。福建藝術,4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龔和德(2006)。坤班小識。中華戲曲,2006(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陶雄(1987)。我所知道的余叔岩。戲曲藝術,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汪詩珮(200803)。文人傳統與女性意識的對話:《青塚前的對話》中的兩種聲音。民俗曲藝,159。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紀慧玲(200712)。輕盈--如飛雪,微涼。表演藝術,18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康來新(200704)。雪、衣、圓--新編繡襦的抒情與世情創意。聯合文學,27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吳存存(200806)。清代梨園花譜流行狀況考略。漢學研究,26(2)=53。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吳佩凌(200809)。試論實驗京劇《青塚前的對話》的女性意識。臺藝戲劇學刊,4。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李曉(199704)。崑劇表演的乾嘉傳統及其傳承。藝術百家,1997(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汪其楣(200112)。素面版畫中的繡像一評徽州女人。表演藝術,9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陳芳英(20110100)。深雪初融:論新世紀新編京劇的女性書寫。戲劇學刊,13,35-64。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7.廖咸浩(19950200)。失焦的叛逆--藝術的叛逆應有叛逆的藝術[評新劇「潘金蓮」]。表演藝術,28,72-7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8.林淑薰(20081200)。新編京劇《金鎖記》的舞臺空間處理。戲曲學報,4,273-298。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9.蔣興立(20080600)。新編京劇《金鎖記》與原著小說之較析。戲曲學報,3,225-249。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0.王安祈(20010900)。「演員劇場」向「編劇中心」的過渡--大陸「戲曲改革」效應與當代戲曲質性轉變之觀察。中國文哲研究集刊,19,251-316。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1.梅家玲(20110300)。女性主體與抒情精神--國光新編京劇的文學特質與文學史意義。中國文哲研究通訊,21(1)=81,43-50。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2.康韻梅(20041000)。有道休妻,無路傳情:試析《王有道休妻》中男/女/人的困境。婦研縱橫,72,25-3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3.李孝悌(19930600)。民初的戲劇改良論。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22(下),281+283-307。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會議論文
1.陳芳英(201007)。臨水照花,無奈悲歡觸緒來--探索國光新編戲曲的女性主題。新世紀新京劇--二十一世紀臺灣京劇新美學與國光劇團,哈佛大學、中央研究院、臺灣大學 。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學位論文
1.王照璵(2008)。清代中後期北京「品優」文化研究(碩士論文)。國立暨南國際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韓仁先(1990)。平劇四郎探母研究(碩士論文)。輔仁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陳家威(2005)。清代京劇中之乾旦文化研究(博士論文)。嶺南大學,香港。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張遠(1999)。清中期北京梨園花譜中的性別特質建構(博士論文)。臺灣大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張瀛鐸(2010)。國光劇團二十一世紀初愛情京劇之研究(碩士論文)。高雄師範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張芳菱(2010)。論王安祈與臺灣京劇發展(碩士論文)。逢甲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李銘偉(2008)。崑劇表演方法研究:論「演員身體」的構成元素與角色創造上的運用(碩士論文)。臺灣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鄭懷興(2000)。戲曲編劇理論與實踐。台北:文津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張業才(1998)。余叔岩孟小冬暨余派藝術。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吾群力(1990)。余叔岩藝術評論集。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吳小如(1995)。吳小如戲曲文錄。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柳天依(1998)。郭小莊雅音繚繞。臺北市:臺視文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洪惟助(2010)。名家論崑曲。臺北:國家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趙榮琛(1997)。翰林之後寄梨園。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丁秉鐩(1989)。孟小冬與言高譚馬。臺北:大地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沈起鳳(1990)。諧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吳友如(1981)。申江勝景圖。臺北:廣文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傅恆(2004)。清代各部院則例,欽定吏部處分則例。香港:蝠池書院出版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丁秉鐩(2008)。孟小冬與言高譚馬。臺北:大地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丁秉鐩(1989)。國劇名伶軼事。臺北:大地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王大錯(1989)。戲考大全。上海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王文章(2003)。京劇大師--程硯秋。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王安祈(2002)。臺灣京劇五十。宜蘭:國立傳統藝術中心。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王安祈、李元皓(2002)。寂寞沙洲冷--周正榮京劇藝術。宜蘭:國立傳統藝術中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王安祈(2008)。光照雅音--郭小莊開創臺灣京劇新紀元。臺北:相映文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王庾生(1981)。京劇生行藝術家淺論。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王雲五(1936)。萬有文庫。上海: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王瑤卿(2000)。紅鬃烈馬:王瑤卿先生劇目精選。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北京市戲劇藝術研究所、上海藝術研究所(1990)。中國京劇史。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北京市戲劇藝術研究所、上海藝術研究所(1998)。中國京劇史。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北京市戲劇藝術研究所、上海藝術研究所(2000)。中國京劇史。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古碧玲(2001)。樂在學習一劇場圜丁聶光炎。臺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任鳳霞(2006)。一代名士張伯駒。北京:當代中國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7.何玉人(2003)。戲劇創作理論探尋。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8.岳永逸(2007)。空間、自我與社會--天橋街頭藝人的生成與系譜。中央編譯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9.李仲明(1996)。李少春傳略。北京:北京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0.李惠綿(2008)。戲曲新視野。臺北:國家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1.吳存存(2000)。明清性愛風氣。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2.吳向冬、文選德(1999)。當代湖南戲劇作家選集--陳亞先卷。湖南:湖南文藝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3.林下風(2005)。張伯駒與京劇。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4.季季(2007)。奇緣此生顧正秋。臺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5.阿英(1962)。晚清文學叢鈔--小說戲曲研究卷。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6.花映紅(2009)。孟小冬。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7.周傳家、薛曉金、杜劍鋒(2006)。小劇場--戲.劇.論.稿。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8.周劍雲(1974)。鞠部叢刊。臺北:傳記文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9.徐凌雲、胡金兆(1989)。活紅娘--宋長榮自述。江蘇:文化藝術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0.徐蘭沅(1998)。徐蘭沅操琴生活。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1.翁思再(1994)。余叔岩研究。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2.翁思再(2002)。余叔岩傳。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3.翁思再(1999)。京劇叢談百錄。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4.凌善清、許志豪、劉豁公(1926)。新編戲學匯考。上海:大東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5.凌善清、許志豪、劉豁公(1993)。戲學全書。上海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6.郝壽臣藝術整理委員會(1990)。郝壽臣表演藝術。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7.皇龍文化(1999)。才子扮佳人。臺北:皇龍文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8.孫養農(1953)。談余叔岩。香港。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9.孫養農(2003)。談余叔岩。香港。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0.陳志明、王維賢(2009)。立言畫刊京劇資料選編。北京:學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1.陳紀漥(1967)。齊如山與梅蘭芳。臺北:傳記文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2.陳雲發(2001)。大寫尚長榮。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3.陳予一(1996)。經典京劇劇本全編。北京:國際文化出版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4.柴俊為(2004)。京戲大戲考。上海:學林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5.馬森(1991)。中國戲劇的兩度西潮。臺南:文化生活新知出版社。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6.國科會人文處、彰師大國文系(2007)。臺灣學術新視野(國科會文學學門90-94研究成果發表)。臺北:五南文化事業。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7.許錦文、范文碩(1989)。京劇余派老生唱腔集。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8.許錦文(2003)。梨圜冬皇孟小冬傳。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9.梅蘭芳(1962)。梅蘭芳文集。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0.梅蘭芳(1987)。舞臺生活四十。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1.梅紹武(2001)。梅蘭芳全集。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2.張肖傖(1925)。菊部叢譚。上海:大東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3.張肖傖(1974)。菊部叢譚。臺北:傳記文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4.張伯駒(1978)。紅毹紀夢詩注。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5.張厚載(1941)。聽歌想影錄。天津:天津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6.張學浩(2000)。張君秋藝術大師紀念集。北京:中國文聯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7.程硯秋(1959)。程硯秋文集。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8.華粹深(1984)。華粹深劇作選。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9.萬伯翱、馬思猛(2009)。孟小冬:氍毹上的塵夢。北京:東方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0.蔡世成(1994)。申報京劇資料選編。上海京劇志編輯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1.蔣錫武(1997)。京劇精神。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2.劉真、張業才、文震齋(2006)。余叔岩藝事。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3.齊如山(1964)。齊如山全集。臺北:重光文藝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4.齊崧(1980)。談梅蘭芳。臺北:傳記文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5.謝柏梁(1995)。中國當代戲曲文學史。北京:中國社科院。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6.謝柏梁(2005)。中國當代戲曲文學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7.魏紹昌(1982)。石揮談藝錄。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8.顧保孜(1994)。樣板戲出臺內幕。北京:中華工商聯合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9.龔和德(1987)。舞臺美術研究。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0.波多野乾一、鹿原學人(1926)。京劇二百之歷史。上海。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1.波多野乾一、鹿原學人(1974)。京劇二百之歷史。臺北:傳記文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2.章詒和(2004)。往事並不如煙。台北:時報出版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3.徐珂、吳谷、劉卓英(1983)。清稗類鈔選。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4.曾永義(1976)。說戲曲。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5.王利器(1981)。元明清三代禁毀小說戲曲史料。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6.王夢生(1915)。梨園佳話。上海: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7.陳仁鑒(1981)。陳仁鑒戲曲選。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8.王大錯(1980)。戲考。臺北:里仁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9.陳亞先(1999)。戲曲編劇淺談。臺北市:文津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0.張發穎(1991)。中國戲班史。瀋陽:瀋陽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1.劉慧芬(2005)。京劇劇本編撰理論與實務。臺北:文津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2.趙山林(1990)。中國戲曲觀眾學。上海:華東師範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3.俞大綱(1987)。俞大綱全集--論述卷。台北:幼獅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4.鄒慧蘭(1985)。身段譜口訣論。蘭州:甘肅人民。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5.曾永義(1978)。明雜劇概論。嘉新水泥文化基金會。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6.葉嘉瑩(1987)。唐宋詞名家論集。國文天地雜誌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7.陳萬益(1988)。晚明小品與明季文人生活。臺北:大安出版社:長安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8.李元皓(2008)。京劇老生旦行流派之形成與分化轉型研究。臺北:國家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9.廖奔(199705)。中國古代劇場史‧堂會演戲。鄭州。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0.崔令欽(1959)。教坊記。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1.高小健(2005)。中國戲曲電影史。文化藝術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2.蔡登山(2008)。梅蘭芳與孟小冬。臺北:印刻文學生活雜誌出版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3.葉秀山(2007)。古中國的歌--葉秀山論京劇。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4.張次溪(1988)。清代燕都梨園史料。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5.范鈞宏(1982)。戲曲編劇論集。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6.姜亞沙、經莉、陳湛綺(2006)。中國早期戲劇畫刊。北京:全國圖書館文獻微縮複製中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7.林幸慧(2004)。京劇發展V.S.流派藝術。臺北:里仁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8.吳小如(1986)。京劇老生流派綜說。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9.梅紹武(1984)。我的父親梅蘭芳。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0.張發穎(2004)。中國戲班史。北京:學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1.王安祈(2002)。當代戲曲。臺北:三民。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2.王安祈(20080000)。絳唇珠袖兩寂寞:京劇.女書。臺北:INK印刻。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3.張大復(1986)。梅花草堂筆談。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4.陸萼庭(2002)。崑劇演出史稿。臺北:國家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5.李惠綿(200605)。戲曲表演之理論與鑑賞。臺北:國家。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6.吳新雷(200205)。中國崑劇大辭典。南京。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7.王安祈(2006)。為京劇表演體系發聲。台北:國家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8.幺書儀(2006)。晚清戲曲的變革。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9.王安祈(19960000)。傳統戲曲的現代表現。臺北:里仁書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0.田本相(1993)。中國現代比較戲劇史。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1.陳少棠(1982)。晚明小品論析。源流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2.孫崇濤、徐宏圖(1995)。戲曲優伶史。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3.曾永義(20090000)。戲曲之雅俗、折子、流派。臺北:國家。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4.黃在敏(1999)。戲曲導演藝術論。臺北:文津。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5.曾永義(20000000)。戲曲源流新論。臺北市:立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6.張庚(1994)。當代中國戲曲。北京:當代中國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7.李慈銘(2004)。越縵堂日記。廣陵書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8.林鶴宜(20030000)。規律與變異:明清戲曲學辨疑。臺北:里仁。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9.華瑋(20030000)。明清婦女之戲曲創作與批評。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0.陳芳英(20090000)。戲曲論集:抒情與敘事的對話。臺北:國立臺北藝術大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1.華瑋(2003)。明清婦女戲曲集。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2.鍾明德(19990000)。臺灣小劇場運動史:尋找另類美學與政治。臺北:揚智文化。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3.齊如山(1979)。齊如山全集。聯經。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4.沈德符、錢枋、謝興堯(1959)。萬曆野獲編。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5.中國戲曲志編輯委員會(1996)。中國戲曲志.上海卷。北京:中國ISBN中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其他
1.劉賓雁(19850714)。刺向封建幽靈的利劍--評川劇潘金蓮。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鴻鴻(20100725)。我們也有王海玲。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袁慶樞(20070917)。精彩的三岔口。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張小虹(20040420)。情何以堪--《王有道休妻》。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章詒和(198610)。川劇潘金蓮的失誤與趨時。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葉復潤(20080321)。懷念孟婆婆小冬--兼談對余叔岩楊寶森藝術的體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林鶴宜(20040406)。被偷窺與偷窺的冒險驚艷--談國光「京劇小劇場」《王有道休妻》。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潘之恆、汪效倚(1988)。鸞嘯小品。潘之恆曲話。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彭兆蓀(1965)。揚州郡齋雜詩二十五首。小謨觴館詩集。臺北:四庫全書編纂處暨中國學術史研究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梁啟超(1962)。論小說與群治之關係。晚清文學叢鈔--小說戲曲研究卷。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梁啟超(1989)。論小說與群治之關係。晚清文學叢鈔--小說戲曲研究卷。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李澤厚(1994)。華夏美學。李澤厚十集。合肥:安徽文藝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王安祈(2000)。張君秋--美麗而神祕的傳說。張君秋藝術大師紀念集。北京:中國文聯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