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清領時期臺灣鳳山縣文學研究(1683-1895)
作者:阮正霖
校院名稱:佛光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文學與應用學系
指導教授:朱嘉雯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19
主題關鍵詞:清領時期鳳山縣文學區域文學口傳文學鳳山八景Qing DynastyLiterature of Fengshang CountyRegional LiteratureOral LiteratureEight Scenes of Fengshang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1
               
鳳山縣是清領時期南臺灣族群文化最多元、文風最盛的地區,瞭解鳳山縣文學的發展歷程及其藝術表現,就無異揭開了清領時期南臺灣文學樣貌的神秘面紗。本論文從文學地理學與空間分析等角度觀照鳳山縣文學的研究,希望能為區域文學研究開拓不一樣的視野。
本論文共分七章,簡陳如下: 
第一章緒論,說明研究動機與目的、文獻回顧與檢討、研究範圍與重要概念釋義、研究進路與章節安排,同時闡述地方學與區域文學發展的關係與研究概況。
第二章探討鳳山縣由移墾社會邁向文治化社會所努力的軌跡,並分析文學進展與當地政治、社會、經濟、族群、教育等因素的密切關係,進而呈顯出鳳山縣文學發展的演變過程及實際樣貌。
第三章針對清領時期鳳山縣口傳文學進行討論分析,題材包括漢人與原住民的神話、傳說及民間故事。透過口傳文學可以讓我們更清楚瞭解居住在此地各族群的歷史變遷與所思所想,呈現多元的文學取向。  。
第四章探討詩歌從大陸移植臺灣,以及在鳳山縣落地生根的形成過程,其次分析宦遊文人詩歌的型態及對本地文人的影響,以及在地文學家族與其相關詩歌產生的社會背景及特色,同時探討鳳山縣文人寫作竹枝詞描述風土民情的情況。
第五章將鳳山縣的散文從公牘文、記敘性散文、抒情性小品散文,以及碑記文,分別加以分析討論,探討這些各種不同屬性的散文體裁,所體現的各種社會現象與文人心理;而在人物傳記部分,透過那些被官方認可與褒揚的流寓人物或節烈婦女的立傳原因,剖析其背後所隱含的書寫策略與品評人物的價值觀念。
第六章論析鳳山縣的賦作,雖然宦遊文人與鳳山本地文人的風格與內容取向,大多屬於空間或地景的描述,然而,此地的花草植物也常成為文人作賦取材對象,透過詠物賦的內容分析,將可掌握鳳山縣文人如何以托物寄情或抒懷言志的心理轉折,表達出他們對精神世界追求的願望。
第七章結論,總結本論文之研究成果、研究價值及未來展望。
               
In the period of Qing Dynasty, Fengshan County was the region with the most diverse ethnic cultures and various literatures regarding to cultures in southern Taiwan. Understanding the development of literature of Fengshang County and the artistic expression is to uncover the mystic veil of literatures in southern Taiwan in Qing Dynasty. This study aims to view the research on literature of Fengshang Count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literary geography and spatial analysis, hoping to widen a new perspective for further research of regional literature.
This study is divided into seven chapters as below.
Chapter 1 introduces the research motivation, research purpose, literature review, the research scope, interpretation of important concepts, research approach as well as arrangement of chapters. Besides, the overview and relationship between localogy and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literature are also exemplified.
In Chapter 2, this study explores the social development in Fengshang County from migration society to civilized society, and to analyze the close relationships among literary progress and factors such as local politics, society, economy, ethnic groups, education in order to present the process of evolution of literary development and actual situation.
Chapter 3 conducts an analysis on oral literature in Fengshang County in the time of Qing Dynasty. The topics include the tales, legends and folk stories of the Han people and the indigenous people. Through oral literature, we understand more about the historical changes, diverse literary approaches and the thoughts of all ethnic groups living here.
Chapter 4 explores the process of poetry spreaded along the way from China to Taiwan then rooted in Fengshang County. Furthermore, this chapter analyzes the types of poetry of literati trip as well as its influence on local writers; analyzes the social background and characteristics connected to related poetry of local literary families. Meanwhile, the author discusses the Bamboo Branch Songs written by literati to describe the living situation in Fengshang County.
Chapter 5 is to analyze the proses in Fengsheng County from official document, narrative prose, lyric prose, inscription to discuss various social phenomena and thoughts of literati out of these different genres. As for the biographies, through the officially recognized literary figures or the biographies of chastity women, the author attempts to analyze their writing strategies and how they evaluated these characters.
Chapter 6 analyzes the Fu of Fengshang County. Although the genres and contents of writings by literati traveled and local literati were mostly about the scapes, the flora and plants were also the materials for literary works. By analyzing the content of the Fu, we will be able to understand the mental process when literati in Fengshang County composed their Fu to express their pursuit of spiritual worlds.
Chapter 7 is to conclude the result, value of research and future prospects.
       
壹、原典

(一)、詩文集
1.朱仕玠,《小琉球漫誌》(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灣文獻叢刊第3種,1957年)。
2.余美玲主編,《海洋與山川─臺灣古典詩選注2》(臺南:國立臺灣文學館,2013年)。
3.李善注,《昭明文選》(臺南:第一書店,1981年)。
4.李宏健,《歷代竹枝詞選》(臺北:萬卷樓圖書公司,2015年)。
5.李漁叔,《三臺詩傳》(臺北:海學出版社,1976年)。
6.林樹梅著,郭哲銘校釋,《歗雲詩編校釋》(臺北:臺灣古籍出版公司,2005年)。
7.周啟成、周維德注譯,《新譯昌黎先生文集》(臺北:三民書局,1999年)。
8.杭世駿,《榕城詩話》(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2年)。
9.施懿琳等編撰,《全臺詩(1-4冊)》(臺南:國立臺灣文學館,2004年)。
10.徐祚永,《閩遊詩話》(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2年)。
11.姚鼐纂輯,王文濡校註,《重校古文辭類纂評》(臺北:中華書局,1970年)。
12.姚瑩,《東槎紀略》(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臺灣文獻叢刊第7種,1957年)。
13.徐倬編著,《全唐詩錄》(臺北:宏業書局,1976年)。
14.徐宗幹,《斯未信齋全集》(新北:龍文出版社,2012年)。
15.郁永河,《裨海紀遊》(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臺灣文獻叢刊第44種,1959年)。
16.孫元衡,《赤嵌集》(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臺灣文獻叢刊第種10種,1958年)。
17.黃叔璥,《臺海使槎錄》(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臺灣文獻叢刊第4種,1957年)。
18.連橫,《臺灣詩乘》(新北:龍文出版社,2009年)。
19.連橫,《臺灣詩薈》(南投:臺灣省文獻會,1992年)。
20.連橫,《雅棠文集》(南投:臺灣省文獻會,1992年)。
21.黃哲永、吳福助主編《全臺文》(臺中:文听閣圖書有限公司,2007年)。
22.許成章,《高雄市古今詩詞選》(高雄:高雄市文獻會,1983年)。
23.許俊雅、吳福助主編,《全臺賦》(臺南:國家臺灣文學館籌備處,2006年)。
24.陳家煌,《孫元衡集選注》(臺南:國立臺灣文學館,2011年)。
25.陳香,《臺灣竹枝詞選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6年)。
26.黃典權,《臺灣南部碑文集成》(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臺灣文獻叢刊第18種,1966年)。
27.清聖祖御定,《全唐詩》(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78年)。
28.郭侑欣選注,《郁永河集》(臺南:國立臺灣文學館,2012年)。
29.逯欽立校注,《陶淵明集》(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
30.謝枋得,《疊山集》,收錄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集部〉.「別集」第1184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31.劉勰原著,鈴木虎雄、黃叔琳校勘本,《文心雕龍注》(臺北:學海出版社,1980年)。
32.劉勰著,周振甫注,《文心雕龍注釋》(臺北:里仁書局,1984年)。
33.賴麗娟選注,《劉家謀集》(臺南:國立臺灣文學館,2012年)。
34.藍鼎元,《鹿洲初集》,收錄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集部〉「別集」第1327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35.簡宗梧、許俊雅主編,《全臺賦(校訂本)》(臺南:國立臺灣文學館,2014年)。
36.蘇軾原著,孔凡禮點校,《蘇軾文集》(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  
37.龔顯宗選注,《沈光文集》(臺南:國立臺灣文學館,2012年)。
38.龔顯宗,《沈光文全集及其研究資料彙編》(臺南新營:臺南縣立文化中心,1998年)。

(二)、文獻史料與地方志
1.《大清高宗皇帝實錄》卷1021,(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78年)。
2.《內門鄉誌》(高雄縣:內門鄉公所,1993.年)。
3.王瑛曾編纂,《重修鳳山縣志》(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遠流出版公司,2006年)。
4.王禮主修,《臺灣縣志》(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遠流出版公司,2005年)。
5.司馬遷,《史記》,楊家駱主編,(臺北:鼎文書局,1980年)。
6.余文儀主修、黃佾纂輯,《續修臺灣府志》(臺北:成文出版社,1984年)。
7.李丕煜主修,《鳳山縣志》(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遠流出版公司,2005
8.吳密察編,《明清臺灣檔案彙編》(臺北: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遠流出版公司、國立臺灣大學圖書館共同出版,2008年)。
9.周璽總纂,《彰化縣志》(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遠流出版公司,2006。
10.周鍾瑄主修,《諸羅縣志》(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遠流出版公司,2005年)。
11.金鋐纂輯,《康煕福建通志臺灣府》(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遠流出版公司,2004年)。
12.范咸、六十七纂輯,《重修臺灣府志》(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遠流出版公司,2005年)。
13. 范曄撰,楊家駱主編,《後漢書》(臺北:鼎文書局,1981年)。
14.《美濃鎮誌》(高雄縣:美濃鎮公所,1996年)。
15.高拱乾纂輯,周元文增修,《臺灣府志》(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遠流出版公司,2004年)。
16.脫脫等撰,《宋史》,楊家駱主編,(臺北:鼎文書局,1980年)。
17.陳培桂纂輯,《淡水廳志》(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遠流出版事業公司,2006年)。
18.陳壽祺,《道光福建通志臺灣府》(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遠流出版公司,2007年)。
19.陳壽撰,《三國志》,楊家駱主編,(臺北:鼎文書局,1980年)。
20.陳秋坤、吳庚元編纂,《里港鄉志》(屏東縣:里港鄉公所,2003年)。
21.屠繼善纂修,《恒春縣志》(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遠流出版公司,2007年)。
22.張廷玉等撰,楊家駱主編,《明史》(臺北:鼎文書局,1980年)。
23.連橫,《臺灣通史》(臺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1979年)。
24.蔣毓英,《臺灣府志》(南投:國史館臺灣文獻館,2002年)。
25.劉良璧纂輯,《重修福建臺灣府志》(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遠流出版公司,2005年)。
26.謝金鑾、鄭兼才總纂,《續修臺灣縣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遠流出版事業公司,2007年)。
27.盧德嘉纂輯,《鳳山縣采訪冊》(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遠流出版公司,2007年)。
28.魏徵等撰,《隋書》,楊家駱主編,(臺北:鼎文書局,1980年)。
29.鍾壬壽編著,《六堆客家鄉土誌》(屏東縣:常青出版社,1973年)。

貳、專書及論文集

(一)、中文專書
1.丁鳳珍,《「歌仔冊」中的臺灣歷史詮釋─以張丙、戴潮春起義事件敘事歌為研究對象》(新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13年)。
2.王洪文,《地理思想》(臺北:明文書局,1988年)。
3.王欣夫,《文獻學講義》(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2年)。
4.王德威,《臺灣:從文學看歷史》(臺北:麥田出版,2009年)。
5.王孝廉,《中國神話世界(上編):東北、西南族群創世神話及其文化》(臺北:洪葉文化事業公司,2006年)。
6.王幼華,《清代臺灣漢語文獻原住民記述研究》(新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13年)
7.王孝廉,《花與花神》,(臺北:洪範書店,1986)。
8.王錫祺輯,《小方壺齋輿地叢鈔(第九帙)》(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5年)。
9.王嵩山,《臺灣原住民的社會與文化》(臺北:聯經出版公司,2012年)。
10.王更生編著,《韓愈散文研讀》(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8年)。
11.尹建中,《臺灣山胞各族傳統神話故事與傳說文獻編纂研究》(臺灣大學人類學系,1994年)。
12.方苞,《方望溪全集》卷四,(臺北:河洛圖書出版社,1976年)。
13.仇兆鰲,《杜詩詳註》(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76年)。
14.《平埔蕃調查書》,臺灣總督府民政部警察本署/蕃務本署,翁佳音、陳怡宏譯,(臺南: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2013年)。
15.田啟文,《臺灣古典散文研究》(臺北:五南圖書公司,2006年)。
16.田哲益(達西鳴拉彎.畢馬),《魯凱族神話與傳說》(臺中:晨星出版社,2003年)。
17.田哲益(達西烏拉彎.畢馬),《排灣族神話與傳說》(臺中:晨星出版社,2003年)。
18.安倍明義,《臺灣地名研究》,(臺北:武陵出版公司,2001年)。
19.江樹生譯註,《熱蘭遮城日誌》(臺南:臺南市政府,2000年版)。
20.江寶釵,《臺灣古典詩面面觀》(臺北:巨流圖書公司,2002年)。
21.任昉撰;陳懋仁注,《文章緣起注》(臺北:大安出版社,1998年)。
22.朱熹集注,林松等譯注,《四書》(臺北:臺灣古籍出版公司,2004年)。
23.朱立元主編,《當代西方文藝理論》(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12年)。
24李瑞騰,《臺灣文學風貌》(臺北:三民書局,1991年)。
25.李瑞騰,《文學關懷》(臺北:三民書局,1992年)。
26.李瑞騰主編,《南投縣文學發展史.上卷》(南投:南投縣文化局,2009年)。
27.李福清,《從神話到鬼話─臺灣原住民神話故事比較研究》(臺中:晨星出版社,1998年)。
28.李獻章,《臺灣民間文學集》(臺北:龍文出版社,1989年)。
29.李文良,《清代南臺灣「客家」的移墾與社會(1680-1790)》(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1年)。
30.李曰剛,《中國辭賦流變史》(臺北:國立編譯館,1997年)。
31李國彤,《女子之不朽:明清時期的女教觀念》(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4年)。 
32.李壬癸,《臺灣南島民族的族群與遷徒》(臺北:常民文化事業,1997年)。
33.李亦園,《臺灣土著民族的社會與文化》(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95年)。
34.吳毓琪,《康煕時期臺灣宦遊詩之詮釋研究》(新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14年)。
35.邱春美,《六堆客家古典文學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2007年)。
36.呂自揚,《打狗、阿猴、林道乾----尋找高雄平埔族的身影》(高雄:河畔出版社,2014年)。
37.汪大淵,《島夷誌略》(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885年)。
38.沈有容、金雲銘著《閩海贈言、陳第年譜》(南投:臺灣省文獻會,1994年)。
39.余育婷,《想像的系譜─清代臺灣古典詩歌知識論的建構》(新北:稻鄉出版社,2012年)。
40.杜劍峰,《失落的桃子園》(高雄:高雄市文獻委員會,2004年)。
41.杜劍峰,《舊城滄桑─鳳山縣舊城建城一百八十年懷舊》(高雄:高雄市文獻委員會,2009年)。
42.呂大吉主編,《宗教學通論》(臺北:博遠出版公司,1993年)。
43.何培夫,《臺灣碑碣的故事》(南投:臺灣省政府發行,2001年)。
44.邱金士(奧威尼.卡露斯盎),《雲豹的傳人》(臺中:晨星出版公司,2005年)。
45.范銘如,《文學地理─臺灣小說的空間閱讀》(臺北:麥田出版,2008年)。
46.范純甫主編,《原住民傳說(上)》(臺北:華嚴出版社,1996年)。
47.范姜灴欽,《臺灣客家民間傳說之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2005年)。
48.林盷熹撰,《傳說高雄》(高雄市政府新聞處,2004年)。
49.林曙光,《打狗瑣譚》(高雄:春暉出版社,1993年)。
50.林正慧,《六堆客家與清代屏東平原》(臺北:遠流出版公司,2013年)。
51.林淑慧,《臺灣清治時期散文的文化軌跡》(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7.年)。
52.林道生,《臺灣原住民口傳文學選集》(花蓮:花蓮縣立文化中心,1996年)。
53.林道生編著,《原住民神話與文化賞析》(臺北:漢藝色研文化公司,2003年)。
54.周婉窈,《海洋與殖民地臺灣論集》(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2012年)。
55.茅盾,《中國神話研究初探》(南京:江蘇文藝出版社,2009年)。
56.金榮華整理,《臺灣高屏地區魯凱族民間故事》(臺北:中國口傳文學學會,1999年)。
57.屈萬里,《尚書釋義》(臺北: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1980年)。
58.屈萬里,《詩經詮釋》(臺北:聯經出版公司,2013年)。
59.施懿琳、許俊雅、楊翠合著《臺中縣文學發展史》(,臺中:臺中縣文化中心 :1995出版)。
60.施雅軒,《區域.空間.社會脈絡 ~ 一個臺灣歷史地理學的展演》(高雄:麗文文化事業公司出版。2010年)。
61.施懿琳,《從沈光文到賴和 ─臺灣古典文學的發展與特色》(高雄:春暉出版社,2005年)。
62.施琅,《靖海紀事》(南投:臺灣省文獻會,1995年)。
63.施翠峰,《臺灣原始宗教與神話》(臺北:國立歷史博物館編譯小組,2000年)。
64.姜道章,《歷史地理學》(臺北:三民書局,2004年)。
65.段寶林主編,《民間文學教程》(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年)。
66.徐師曾,《文體明辨序說》(臺北:大安出版社,1998年)。
67.姜義華注譯,《新譯禮記讀本》(臺北:三民書局,2012年)。
68.胡傳,《臺灣日記與稟啟》(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臺灣文獻叢刊第71種,1960年)。
69.胡台麗,《排灣文化的詮釋》(臺北:聯經出版公司,2011年)。
70.浦忠成(巴蘇亞.博伊哲努),《被遺忘的聖域:原住民神話、歷史與文學的追溯》(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2007年)。
71.浦忠成(巴蘇亞.博伊哲努),《原住民的神話與文學》(臺北:臺原出版社,1999年)。
72.浦忠成(巴蘇亞.博伊哲努),《臺灣原住民的口傳文學》(臺北:常民文化事業公司,1997年)。
73.浦忠成等撰,《臺灣原住民史─鄒族史篇》(南投:臺灣省文獻會,2001年)。
74.浦忠成,《臺灣原住民文學史綱(上)》(臺北:里仁書局,2013年)。
75.孫康宜,《文學的聲音》(臺北:三民書局,2001年)。
76.孫大川,《神話之美─臺灣原住民之想像世界》(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1997年)。
77.孫大川,《夾縫中的族群建構─臺灣原住民的語言、文化與政治》(臺北:聯合文學出版社,2000年)。
78.高業榮,《萬山岩雕─臺灣首次發現摩崖藝術之研究》(屏東:東益出版社,1991年)。
79.高明士主編,《臺灣史》(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201322年)。
80.張德水,《臺灣政治、種族、地名沿革》(臺北:前衛出版社,1997年)。
81.張耀宗,〈荷西時期的臺灣教育〉,收錄於彭煥勝主編,《臺灣教育史》(高雄:麗文文化事業公司,2009年)。
82.莊萬壽、陳萬益、施懿琳、陳建忠等編撰,《臺灣的文學》(新北:財團法人群策會李登輝學校出版,2009年)。
83.夏敏,《閩臺民間文學》(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9年)。
84.翁聖峰,《清代臺灣竹枝詞之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1996年)。
85.郭慶藩撰,《莊子集釋》(臺北:天工書局,1989年)。
86.黃得時〈臺灣文學史序說〉收錄於葉石濤編譯的《臺灣文學集─日文作品選集2》(高雄:春暉出版社,1999年)。
87.黃美娥,《古典臺灣:文學史、詩社、作家論》(臺北:國立編譯館,2007年)。
88.黃慶雄,《旅行書寫與文化想像:清領前期臺灣古典詩的文化考察》(臺中:白象文化事業公司,2012年)。
89.黃美玲,《明清時期臺灣遊記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2012年)。
90.陳昭瑛,《臺灣儒學:起源、發展與轉化》(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08年)。
91.陳昭瑛,《臺灣與傳統文化》(臺北:臺灣書店,1999.年)。
92.陳恬逸,《臺灣教育碑記校注》(臺北:臺灣書房出版公司,2011年)。
93.陳映婕,《民間文學》(北京:學苑出版社,2012年)。
94.陳倫炯,《海國聞見錄》(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臺灣文獻叢刊第26種,1958年)。
95.陳益源、鄭大樞主編,《科舉制度在臺灣》(臺北:里仁書局,2014年)。
96.陳必祥,《古代散文文體概論》(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7年)。
97.陳千武譯述,《臺灣原住民的母語傳說》(臺北:臺原出版社,1996年)。
98.陳國鈞,《文化人類學》(臺北:三民書局,1988年)。
99.陳國強,《百越族與臺灣原住民》(臺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1999年)。
100.曹永和,《臺灣早期歷史研究》(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79年)。
101.連橫,《臺灣語典》(南投:臺灣省文獻會,1992年)。
102.鹿憶鹿,《臺灣民間文學》,(臺北:里仁書局,2009年)。
103.許惠玟,《道咸同時期臺灣本土文人詩作研究(1821-1874)》(新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13年)。
104.許俊雅,《瀛海探珠─走向臺灣古典文學》(臺北:國立編譯館,2007年)。
105.許功明,《魯凱族文化與藝術》(新北:稻鄉出版社,2001年)。
106.游明鑑等主編,《重讀中國女性生命故事》(臺北:五南圖書公司,2011年)。
107.葉石濤,《臺灣文學史綱》(高雄:春暉出版社,2003年)。
108.葉石濤編譯,《臺灣文學集─日文作品選集2》( 高雄:春暉出版社,1999年)。
109.葉憲峻,〈清代臺灣的書院〉,收錄於彭煥勝主編,《臺灣教育史》(高雄:麗文文化事業公司,2009年)。
110.葉振輝撰,《高雄市俗語與傳說故事》(高雄市政府文化局,2004年)。
111.葉連鵬,《從西瀛到磺溪:區域文學論集》(臺中:晨星出版公司,2014年)
112.《鄉土與文學──臺灣地區區域文學會議實錄》(臺北:文訊雜誌社主編,1994年) 
113.曾大興、夏漢寧主編,《文學地理學》,(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
114.曾永義,《俗文學概論》(臺北:三民書局,2003年)。
115.曾國棟,《臺灣的碑碣》(新北:遠足文化,2005年)。
116.曾彩金主編,《六堆客家社會文化發展與變遷之研究》,(屏東:財團法人六堆客家文化教育基金會出版,2001年)。
117.童春發,《臺灣原住民史─排灣族史篇》(南投:臺灣省文獻會,2001年)。
118.喬宗忞,《臺灣原住民史─魯凱族史篇》(南投:臺灣省文獻會,2001年)。
119.彭煥勝主編,《臺灣教育史》(高雄:麗文文化事業公司,2009年)。
120.彭瑞金,《高雄市文學史─古典篇》(高雄:高雄市文獻會,2007年)。
121彭衍綸,《高雄遊憩名山傳說研究─以大崗山、半屏山、打狗山為對象》(臺北:里仁書局,2011年)。
122.費德廉、羅效德編譯,《看見十九世紀臺灣─十四位西方旅行者的福爾摩沙故事》(臺北:大雁文化事業,2006年)。
123.傅錫壬注譯,《新譯楚辭讀本》(臺北:三民書局,2005年)。
124.鈴木質,《臺灣蕃人風俗誌》(臺北:武陵出版社,1992.年)。
125.溫振華,《高雄縣平埔族史》(高雄:高雄縣政府出版,1997年)。
126.楊正寬,《明清時期臺灣旅遊文學與文獻研究》(臺北:國立編譯館,2007年)。
127.楊玉姿,《高雄開發史》(高雄:高雄市文獻會,2005年)。
128.楊利慧,《神話與神話學》(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9年)。
129.詹杭倫,《清代賦論研究》(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2年)。
130.廖一瑾,《臺灣詩史》(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9年)。
131.廖一瑾,《臺灣古典詩選、詩集、詩社與詩人》(臺北:文津出版社,2013年)。
132.臺灣總督府臺灣舊慣調查會原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編譯,《番族慣習調查報告書》〔第五卷〕.第一冊「排灣族」(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研究所,2003年)。
133.《臺灣輿地彙鈔》(南投:臺灣省文獻會,1996年)。
134.《臺灣理蕃古文書》,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所藏抄本,(臺北:成文出版社,1987年)。
135.潘朝陽,《明清臺灣儒學論》(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1年)。
136.霍斯陸曼.伐伐等撰稿,《在夢境的入口─高雄民間故事集》(高雄:高雄市政府文化局,2007年)。
137.劉麗卿,《清代臺灣八景與八景詩》(臺北:文津出版社,2002年)。
138.劉登翰等主編,《臺灣文學史》(福州:海峽文藝出版社,1991年),
139.劉盛興,《六堆客家鄉土人物誌》(屏東:屏東縣立文化中心,1997年)。
140.劉瑋如,《東槎紀略校釋.序》(臺北:臺灣古籍出版公司,2003年)。
141.劉向著,張敬註譯,《列女傳今註今譯》(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4年)。
142.劉還月,《屏東地區平埔族群的歷史與文化》(屏東:屏東縣立文化中心,1994年)。
143.鄭晴芬,《清代鳳山新舊城的比較研究》(新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13年)。
144.鄭燮,《東西洋考》(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5年)。
145.潘英編著,《臺灣平埔族史》(臺北:南天書局,2006,03)
146.謝崇耀,《清代臺灣宦遊文學研究》(臺北:蘭臺出版社,2002年)。
147.謝貴文,《高雄民間信仰興傳說故事論集》(臺北:秀威資訊科技公司,2009年)。
148.蕭盛和,《右堆美濃的形成與發展》(臺北:文津出版社,2009年)。
149.鍾宗憲,《中國神話的基礎研究》(臺北:洪葉文化事業公司,2006年)。
150.鍾宗憲,《民間文學與民間文化采風》(臺北:里仁書局,2006年)。
151.戴麗珠,《臺灣竹枝詞析賞》(臺北:文津出版社,2008年)。
152.戴寶村,《臺灣政治史》,(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2006年)。
153.韓碧琴,《儀禮鄭註句讀校記》(臺北:國立編譯館,1996年)。
154.鄺健行,《科舉考試文體論稿:律賦與八股文》(臺北:臺灣書店,1999年)。
155.簡炯仁,《高雄地區平埔族原住民之研究》(高雄:高雄縣政府文化局,2000年)。
156.簡炯仁,《屏東平原的開發與族群關係》(屏東:屏東縣政府文化局,2001年)。
157.藍鼎元,《東征集》(南投:臺灣省文獻會,1997年)。
158.藍鼎元,《平臺紀略》(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臺灣文獻叢刊第14種,1958年)。
159.譚達先,《中國民間文學概論》(臺北:貫雅文化事業公司,1992年)。
160.譚達先,《中國四大傳說新論》(臺北:貫雅文化事業公司,1993年)。
161.羅聯添,《韓愈傳》(臺北:國家出版社,2005年)。
162.羅春寒,《臺灣平埔族群文化變遷之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2008年)。
163.羅春寒,《清代臺灣民族政策研究─以國立故宮博物院清代宮中檔奏摺臺灣住民史料為中心》(新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14年)。

(二)、外文譯著
1.〔日〕小林保祥著;謝荔譯,《排灣傳說集》(臺北:南天書局,1998年)。
2.〔法〕白尚德(Chantal ZHENG)著;鄭順德譯,《十九世紀歐洲人在臺灣》(臺北:南天書局,1999年)。
3.〔英〕必麒麟(W. A.Pickering)著;陳逸君譯述,《歷險福爾摩沙》(臺北:原民文化事業,1999年)。
4.〔美〕米樂(J.Hillis Miller)著,單德興編譯,《跨越邊界:翻譯.文學.批評》(臺北:書林出版公司,1995.08)
5.〔日〕合山究(Goyama Kiwamu)著;蕭燕婉譯注,《明清時代的女性與文學》(臺北:聯經出版公司,2016年)。
6.〔日〕伊能嘉矩原著,楊南郡譯註,《臺灣勘查日記》(臺北;遠流出版公司,1997年),
7.〔日〕伊能嘉矩著;楊南郡譯註,《平埔族調查旅行》(臺北:遠流出版公司,2012年)。
8.〔法〕伯希和(Paul Eugène Pelliot)著;馮承鈞譯,《鄭和下西洋考》(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5年)。
9.〔法〕克勞德.李維史陀(Claude Lévi-Strauss)著;楊德睿譯,《神話與意義》(臺北:城邦文化事業公司,2010年)。 
10.〔日〕馬淵東一著,陳麒譯,〈高山族的系譜〉收錄於陳奇祿主編《臺灣風土(第二冊)》(臺南:西港鹿文社,2013年)。  
11.〔日〕宮本延人著;魏桂邦譯,《臺灣的原住民族》(臺中:晨星出版社,1998年)。
12.〔日〕森丑之助原著;楊南郡譯註,《生蕃行腳:森丑之助的臺灣探險》(臺北:遠流出版公司,2000年)。
13.〔美〕愛德華.希爾斯(Edward.Shils)著;傅鏗、呂樂譯,《論傳統》(臺北:桂冠圖書公司,1992年)。
14〔美〕薩依德(Ednard W.Said)著,王宇根譯,《東方學》(北京:三聯書店,2007年)。
15.〔美〕愛德華.薩依德(Ednard W.Said)著,蔡源林譯,《文化與帝國主義》(新北:立緒文化事業公司,2006年)。
16.〔美〕盧葦菁著,秦立彥譯,《矢志不渝:明清時期的貞女形象》(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12年)。
17.〔英〕羅伯特.楊(Robert.C.Young)著,周素鳳、陳巨擘譯,《後殖民主義──歷史的導引》(臺北:巨流圖書公司、國立編譯館,2006年)。

(三)、論文集
1.《2006民俗暨民間文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文津出版社,2006年7月)。
2.《2018金門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南:國立成功大學中文系,2018年11月)。
3.衣若芬,〈閱讀風景:蘇軾與「瀟湘八景圖」的興起〉,收錄於王靜芝、王初慶等著,《千古風流─蘇東坡逝世九百年學術研討會》(臺北:洪葉文化事業公司,2001年5月)。
4.黃俊傑主編,《高雄歷史與文化論集(第一輯)》(高雄:財團法人陳中和翁慈善基金會出版,1994年4月)。
5.黃俊傑主編,《高雄歷史與文化論集(第四輯)》(高雄:財團法人陳中和翁慈善基金會,1997年10月)。
6.臺灣文學與社會──第二屆臺灣本土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系出版,1996年4月)。

參、期刊論文

1.林文能,〈淺談鳳儀書院及其功能〉(南投:國史館臺灣文獻館電子報第157期,中華民國106年4月28日發行。
2.柯志明,〈清代臺灣的族群政治〉發表於《清代檔案與臺灣史研究學術研討會》(臺北:國立故宫博物,2001.5.15-16日)。
3.徐慧鈺,「臺灣地景的第一道虹彩--高拱乾《臺灣府志‧藝文志》所載〈臺灣八景詩〉之詩意探討」,(長庚人文社會學報.第九卷第二期,2016年10月)。
4.翁柏川,〈區域文學史寫作再思考〉收錄於《臺灣文學館通訊》,第35期(2012年6月)。
5.陳雯怡,〈從朝廷到地方─元代去思碑的盛行與應用場域的轉移〉(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報第54期,2014年12月)。
6.許文雄,〈林爽文起事和臺灣發展〉發表於《清代檔案與臺灣史研究學術研討會》(臺北:國立故宫博物,2001.5.15-16日)。
7.楊護源,〈清代鳳山縣志的書寫與視角〉,《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學報》第35期,(2013年12月)。
8.羅景文,《庶民思維的呈現與家族歷史的傳承-左營舉人卓肇昌傳說研究》,收錄於臺灣文獻第六十卷第一期,(南投:國史館臺灣文獻館,98年3月)。

肆、學位論文

(一)、博士論文:
1.王玉輝,《清領時期的屏東文學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系,2014年)。
2.王幼華,《清代臺灣漢語文獻原住民記述研究》(國立中興大學中文系,2005年)。
3.吳毓琪,《康煕時期臺灣宦遊詩之詮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中文系,2006年)。
4.邱春美,《六堆客家古典文學研究》(輔仁大學中文系,2004年)。
5.林淑慧,《臺灣清治時期散文發展與文化變遷》(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2005年)。
6.徐震宇,《屏東地區現代文學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系,2013年)。
7.陳麗蓮,《蘭陽地區傳統文學研究(1800-1945)》(佛光大學文學系,2008年)。
8.黃美娥,《清代竹塹地區傳統文學研究》(輔仁大學中文系,1999年)。
9.游建興,《臺灣方志中神話與傳說研究》(佛光大學文學系,2010年)。
10.鍾怡彥,《美濃作家的在地書寫研究》(國立中央大學中文系,2014年)。

(二)、碩士論文:
1.王俊勝,《清代臺灣鳳山縣詩歌研究》(中國文化大學中文系,2002年)。
2.吳淑娟,《臺灣基隆地區古典詩研究》(中國文化大學中文系,2004年)。
3.林麗鳳,《詩說噶瑪蘭,說噶瑪蘭詩─清代宜蘭地區古典詩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國文教學,2006年)。
4.張淑玲,《臺灣南投地區傳統詩研究》(中國文化大學中文系,2003年)。
5.張筑喻,《戰後臺灣「地方學」的發展》(國立東華大學歷史系,2014年)。
6.郭麗琴,《西螺地區文學發展研究》(國立中正大學中文系,2004年)。
7.陳瑞琴,《屏東內埔昌黎祠之研究》第四章〈昌黎祠與地方教化〉(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回流中文碩士班,2007年)。
8.游建興,《清代噶瑪蘭地區的漢人文學發展》(佛光人文社會學院文學系,2006年)。
9.葉連鵬,《澎湖文學發展之研究》(國立中央大學中文系,2000年)。
10 .鄭晴芬,《清代鳳山新舊城的比較研究》(國立中興大學歷史學系,2011年)。

伍、其他

(一)、工具書
1.何培夫主編,《臺灣地區現存碑碣圖誌:高雄市、高雄縣篇》(臺北: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1995年)。
2.何培夫主編,《臺灣地區現存碑碣圖誌.屏東縣篇》(臺北: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1995年)。
3.吳福助主編,《臺灣漢語傳統文學書目》(臺北:文津出版社,1999年)。
4.吳福助、黃震南編,《臺灣漢語傳統文學書目新編[上下]》(臺南:國立臺灣文學館,2013年)。
5.吳密察等撰文,《臺灣史料集成提要》增訂本,(臺北:行政院文建會、遠流出版公司,2005年)。
6.林慶彰、蔣秋華主編,《清領時期臺灣儒學參考文獻》(新北:華藝學術出版社,2013年)。
7.唐榮源編著,《古鳳山縣文書專輯》(高雄:高雄市文獻委員會,2004年)。
8.國立編譯館主編,《教育大辭書(三)》(臺北:文景書局,2000年)。
9.陳緯一、劉澤民編著,《力力社古文書契抄選輯─屏東崁頂力社村陳家古文書》(國史館臺灣文獻館、屏東縣政府共同出版,2006年)。
10.陳秋坤、蔡承維編著,《大崗山地區古契約文書匯編》(高雄縣:高雄縣政府文化局,2006年)。
11.曾振名、童元昭主編,《噶瑪蘭西拉雅古文書》(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系,1999年)。
12.彭瑞金主編,《鳳邑文學百科》(高雄岡山:高雄縣政府文化局,2000年)。
13.劉澤民編著,《平埔百社古文書專輯》(南投:國史館臺灣文獻館,2002年)。
14.盧錦堂主編,《臺灣史人小傳─明清時期》(臺北:國家圖書館,2001年)。

(二)、數位資料庫
1.中央研究院漢籍電子文獻資料庫,http://hanji.sinica.edu.tw/
2.文化部國家文化資料庫,http://nrch.culture.tw/query.aspx 
3.國立臺灣文學館:「臺灣文學網」,https://tln.nmtl.gov.tw/ch/index.aspx
4國家圖書館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http://ndltdcc.ncl.edu.tw/get_thesis_authorize.php
5.臺灣文學館,「智慧型全臺詩知識庫」,http://xdcm.nmtl.gov.tw/twp/index.asp
6.臺灣客家文學數位資料庫,http://cloud.hakka.gov.tw/details?p=3273#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