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清領時期的屏東文學研究
作者:王玉輝 引用關係
校院名稱: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系所名稱:國文學系
指導教授:林文欽
龔顯宗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14
主題關鍵詞:清領時期屏東文學口傳文學恆春三賦清代碑記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1)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152
本論文以清領時期的屏東文學為研究主題,舉凡書寫屏東地區的人、事、地、物,以及出生、成長和落籍於本地的文人作品,皆屬於屏東文學。研究時間以清領時期為界限,以現代屏東縣的行政範圍為研究場域,研究範圍包括原住民口傳文學、宦遊文人和本地文人的詩歌、賦作、散文和碑記等文類。原住民口傳文學論述神話、傳說和敘事歌謠,有排灣族、魯凱族的神話與傳說,以及平埔族的敘事歌謠。宦遊文人的詩歌以作品主題為研究對象,分成八景詩、巡社詩、竹枝詞和記遊詩等題材,其中以竹枝詞最具地方文學的特色。本地文人的詩歌以作者為研究對象,分別是張維垣、邱國楨和江昶榮等人。賦作主要出現在恆春地區,以《恆春縣志》的三篇賦作為代表,是官方修志的時代產物,透過三篇作品的內容可以瞭解清季恆春地區的政治、教育、社會和風物等面向,恰可彌補當地方志的不足。散文作品主要來自方志,以應用文章居多,分成奏章、告示、議論文和列女傳記等。碑記依內容和功用分成沿革碑、紀事碑、頌德碑、捐題碑和示禁碑等項目,透過石文使人瞭解地方文史、族群關係、社會積弊和官場文化,亦可充實屏東古典文學的扉頁。
參考書目 375
參考書目
專書
〔晉〕皇甫謐:《高士傳‧卷中》(板橋市:藝文,1966)。
〔唐〕歐陽詢:《藝文類聚》卷一(臺北市:文光,1977)。
〔金〕長春真人編纂:《歷世真仙體道通鑑》,收入《正統道藏》第八冊(臺北市:藝文印書館,1977)。
〔清〕康熙刻本,李祖基點校:《蓉洲詩文稿選輯 東寧政事集》(無出版地,香港人民出版社,2006)。
丁曰健編:《治臺必告錄》(臺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9)。
丁紹儀:《東瀛識略》(南投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6)。
小林保祥著、松澤員子編、謝荔譯:《排灣族傳說集》(臺北市:南天,1998)。小川尚義、淺井惠倫:《原語にょろ臺灣高砂族傳說集》(臺北市:臺北帝國大學
言語學研究室,1935)。
中國科學院圖書館選編:《萬曆‧雷州府志》(北京:中國書店,1992)。
六十七:《番社采風圖考》(臺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1)。
尹建中執行研究:《臺灣山胞各族傳統神話故事與傳說文獻編纂研究》(臺北市:臺灣大學人類學系,1994)。
尹章義:《臺灣開發史研究》(臺北市:聯經,1989)。new window
尹章義總編纂:《萬巒鄉志》(屏東縣萬巒鄉:屏縣萬巒鄉公所,2008)。
尹德民編:《清代臺灣鳳山縣文官年表》(高雄市:高雄市文獻委員會,2000)。
巴蘇亞‧博伊哲努(浦忠成):《臺灣原住民文學史綱(上)》(臺北市:里仁,2009)。
巴蘇亞‧博伊哲努(浦忠成):《臺灣原住民的口傳文學》(臺北市:常民文化,1996)。new window
文史哲出版社編輯部編:《中國美術家名人辭典》(臺北:文史哲,1983)。
王必昌:《重修臺灣縣志》(南投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3)。
王松:《臺陽詩話》(臺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9)。
王建竹主編:《臺中詩乘》(臺中市:臺中市政府,1976)。
王建章纂輯:《歷代神仙史》(臺北市:新文豐,1979)。
376 清領時期的屏東文學研究
王嵩山:《臺灣原住民的社會與文化》(臺北市:聯經,2001)。new window
王瑛曾:《重修鳳山縣志》(南投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3)。
王詩琅:《日本殖民體制下的臺灣》(臺北市:眾文圖書,民69)。new window
王詩琅譯:《臺灣社會運動史‧文化運動》(臺北縣:稻香,1988)。
古野清人著,葉婉奇譯:《臺灣原住民的祭儀生活》(臺北市:原民文化,2000)。
古福祥纂修:《屏東縣志‧卷五‧教育志》(屏東市:屏東縣文獻委員會,1968)。
必麒麟著;陳逸君譯述:《歷險福爾摩沙》(臺北市:前衛,2010)。
田哲益:《臺灣原住民的社會與文化》(臺北市:武陵,2001)。new window
伊能嘉矩:《臺灣文化志‧上卷(中譯本)》(臺中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1)。new window
伊能嘉矩:《臺灣文化志‧中卷(中譯本)》(臺中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1)。
伊能嘉矩:《臺灣文化志‧下卷(中譯本)》(臺中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1)。
伊能嘉矩著、楊南郡譯:《臺灣踏查日記(上)、(下)》(臺北市:遠流,2002)。
全臺詩編輯小組編撰:《全臺詩》第壹冊(臺北市:遠流,2004)。
全臺詩編輯小組編撰:《全臺詩》第貳冊(臺北市:遠流,2004)。
全臺詩編輯小組編撰:《全臺詩》第參冊(臺北市:遠流,2004)。
全臺詩編輯小組編撰:《全臺詩》第肆冊(臺北市:遠流,2004)。
全臺詩編輯小組編撰:《全臺詩》第伍冊(臺北市:遠流,2004)。
全臺詩編輯小組編撰;施懿琳主編:《全臺詩》第玖冊(臺南市:臺灣文學館,2008)。
全臺詩編輯小組編撰;施懿琳主編:《全臺詩》第拾冊(臺南市:臺灣文學館,2008)。
安倍明義:《臺灣地名研究》(臺北市:武陵,1996)。
朱仕玠:《小琉球漫誌》(南投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6)。
朱仕玠:《小琉球漫誌》(臺北市:臺灣銀行,1957)。
江樹生譯註:《熱蘭遮城日誌(一)》(臺南市:臺南市政府,1999)。
江樹生譯註:《熱蘭遮城日誌(二)》(臺南市:臺南市政府,1999)。
江寶釵:《臺灣古典詩面面觀》(臺北市:巨流,1999)。new window
佐山融吉、大西吉壽:《生蕃傳說集》(臺北市:杉田重藏,1923)。
佐山融吉:《蕃族調查報告書》(臺北市: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1914)。
參考書目 377
佐倉孫三:《臺風雜記》(南投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6)。
何星亮:《圖騰文化與人類諸文化的起源》(北京市:中國文聯,1991)。
何培夫:《臺灣碑碣的故事》(南投市:臺灣省政府,2001)。
何培夫主編、林文睿監修:《臺灣地區現存碑碣圖誌:屏東縣‧臺東縣》(臺北市: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1995)。
余文儀:《續修臺灣府志》(南投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3)。
佚名:《臺灣府輿圖纂要‧道里》(臺北市:臺灣銀行,1963)。
李曰剛:《中國辭賦流變史》(臺北市:國立編譯館,1997)。
李丕煜:《鳳山縣志》(南投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3)。
李亦園:《臺灣土著民族的社會與文化》(臺北市:聯經,1982)。new window
李光周著、尹建中編:《墾丁史前住民與文化》(臺北縣板橋市:稻鄉,1996)。new window
李祖基:《臺灣歷史研究》(臺北市:海峽學術,2008)。
李常受譯,《聖經‧創世紀》(恢復本)(臺北市:臺灣福音書房,2007)。
李筱峯、劉峯松合著:《臺灣歷史閱覽》(臺北市:自立晚報,1997)。
李福清:《從神話到鬼話——臺灣原住民神話故事比較研究》(臺中市:晨星,1998)。new window
村上直次郎日文譯註、程大學譯:《巴達維亞城日記》(臺北市:眾文圖書,1991)。
沈有容:《閩海贈言》(南投縣: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4)。
沈括:《夢溪筆談》(北京:中華,1985)。
沈謙:《修辭方法析論》(臺北市:宏翰,1992)。
阮昌銳:《臺灣土著族的社會與文化》(臺北市:臺灣省立博物館,1994)。
周元文:《重修臺灣府志》(南投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3)。
周鍾瑄:《諸羅縣志》(南投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3)。
周璽:《彰化縣志》(南投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3)。
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編輯:《臺灣古典文學與文獻》(臺北市:文津,1999)。
松崎仁三郎作:《嗚呼忠義亭(中譯本)》(屏東市:屏縣六堆文化研究學會,2011)。
林文龍:《臺灣的書院與科舉》(臺北市:常民文化,1999)。
林右崇編:《人文恆春之旅:墾丁國家公園人文觀光》(臺北縣永和市:東皇文化,1997)。
378 清領時期的屏東文學研究
林茂生著、林詠梅譯:《日本統治下臺灣的學校教育:其發展及有關文化之歷史分析與探討》(臺北市:新自然主義,2000)。new window
林淑慧:《臺灣清治時期散文的文化軌跡》(臺北市:臺灣學生,2007)。
林道生:《原住民神話與文化賞析》(臺北市:漢藝色研,2003)。
林道生編著:《原住民神話故事全集(1)》(臺北市:漢藝色研,2004)。
林道生編著:《原住民神話故事全集(4)》(臺北市:漢藝色研,2004)。
林熊祥:《臺灣省通志稿‧學藝志‧文學篇》第一冊(臺北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52)。
林豪:《東瀛紀事》(臺北市:成文,1983)。
林樹梅:《歗雲詩鈔》(臺北市:大眾印書館,1968)。
林獻堂先生紀念集編纂委員會:《林獻堂先生紀念集三卷》卷一〈林獻堂先生年譜〉(臺北縣永和鎮:文海,1974)。
河野喜六、小島由道:《番族慣習調查報告書》第五卷(臺北市:中央研究院民族研究所,2003)。
邱春美:《六堆客家古典文學研究》(臺北市:文津,2007)。new window
邱淵惠:《臺灣牛:影像‧歷史‧生活》(臺北市:遠流,1997)。
邱統凡、邱春美著:《六堆甲午抗日精神領袖 歲進士 儒學正堂 邱國楨》(屏東縣內埔鄉:邱統凡,2012)。
金榮華整理:《臺灣高屏地區魯凱族民間故事》(臺北市:中國口傳文學學會,1999)。
屏東縣文獻委員會編印:《屏東縣志‧卷一‧地理志》(臺北市:成文,1983)。
屏東縣政府編:《重修屏東縣志‧卷五‧文教志》(屏東市:屏東縣政府,1993)。
故宮博物院藏:《道光朝軍機處摺件》,文獻編號058972。
施添福總編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採集組編輯:《臺灣地名辭書‧卷四‧屏東縣》(南投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2001)。
施雅軒:《戰爭、空間、六堆客家:另一臺灣歷史地理學的展演》(高雄市:麗文文化,2011)。new window
胡傳輯:《臺東州采訪冊》(臺北市:國防研究院,1968)。
范咸:《重修臺灣府志》(南投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3)。
參考書目 379
范純甫:《原住民風情》(臺北市:華嚴,1996)。
范曄:《後漢書》(北京:中華書局,1973)。
郁永河:《裨海紀遊》(臺北市:臺灣銀行,1959)。
唐贊袞:《臺陽見聞錄》(南投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6)。
孫元衡:《赤嵌集》(臺北巿: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8)。
宮本延人:《臺灣的原住民族》(臺中市:晨星,1993)。
徐宗幹:《斯未信齋文編》(臺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0)。
浦忠成:《臺灣原住民的口傳文學》(臺北市:常民,1997)。new window
翁聖峰:《清代臺灣竹枝詞之研究》(臺北市:文津,1996)。
高拱乾:《臺灣府志》(南投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3)。
高偉編:《臺灣少數民族——魯凱》(北京:臺海,2008)。
屠繼善:《恆春縣志》(南投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3)。
屠繼善:《恆春縣志》(臺北市:臺灣銀行,1960)。
張子文、郭啟傳、林偉洲撰文,國家圖書館特藏組編:《臺灣歷史人物小傳:明清暨日據時期》(臺北市:國家圖書館,2006)。
張良澤編:《臺灣文教—臺灣文學重建的問題》(高雄市:德馨室出版社,民68)。
張紫晨:《民間文學基本知識》(上海市:上海文藝,1979)。
曹永和:《臺灣早期歷史研究》(臺北市:聯經,2002)。new window
莫渝、王幼華著:《苗栗縣文學史》(苗栗市:苗栗縣立文化中心,2000)。
許功明著:《魯凱族的文化與藝術》(臺北縣板橋市:稻鄉,2001)。new window
許佩賢:《殖民地臺灣的近代學校》(臺北市:遠流,2005)。new window
許佩賢譯:《攻臺見聞——風俗畫報‧臺灣征討圖繪》(臺北市:遠流,1997)。
許俊雅、吳福助主編:《全臺賦》(臺南市:國家臺灣文學館籌備處,2006)。
許雪姬、薛化元、張淑雅等撰文:《臺灣歷史辭典》(臺北市:文建會,2004)。
許惠玟選注:《陳輝‧章甫集》(臺南市:臺灣文學館,2011)。
連橫:《臺灣通史》(臺北市:眾文圖書,1979)。
連橫:《臺灣詩乘》(南投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2)。
連橫:《臺灣詩薈‧下冊》(南投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2)。
郭漢辰、黃文車主編:《文學饗宴:2011屏東文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高雄市:
380 清領時期的屏東文學研究
春暉,2012)。
陳千武:《臺灣原住民的母語傳說》(臺北市:臺原,1991)。
陳文達:《鳳山縣志》(南投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3)。
陳其南:《臺灣的傳統中國社會》(臺北市:允晨文化,1987)。new window
陳香編著:《臺灣竹枝詞選集》(臺北市:臺灣商務,2006)。
陳淑均編:《噶瑪蘭廳志》(臺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3)。
陳逸雄編:《陳虛谷作品集‧上冊》(彰化市:彰化縣立文化中心,1997)。
陳運棟、鄭錦宏著:《張維垣進士家世》(苗栗市:苗縣文化觀光局,2010)。
陳運棟主編、頭份鎮志編輯委員會編校:《頭份鎮志‧人物志》(苗栗縣頭份鎮:頭份鎮公所,1980)。
陳漢光編:《臺灣詩錄‧上冊》(臺中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84)。
陳漢光編:《臺灣詩錄‧下冊》(臺中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84)。
喬宗忞撰稿:《臺灣原住民史‧魯凱族史篇》(南投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2001)。
彭瑞金:《高雄市文學史—古典篇》(高雄市:高市文獻會,2007)。
彭瑞金編註:《鳳邑古典詩文賞析》(高雄縣岡山鎮:高縣文化局,2009)。
曾國棟:《臺灣的碑碣》(臺北縣新店市:遠足文化,2003)。
曾彩金總編纂:《六堆客家社會文化研究發展與變遷之研究‧藝文篇(上)》(屏東市:六堆文化教育基金會,2001)。
森丑之助:《臺灣蕃族志》(臺北市: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1917)。
游惠遠:《宋元之際婦女地位的變遷》(臺北市:新文豐,2003)。
童春發:《臺灣原住民史‧排灣族史篇》(南投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2001)。new window
逯欽立輯校:《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臺北市:木鐸,1988)。
黃本驥編:《歷代職官表》(臺北市:宏業書局,1994)。
黃叔璥:《臺海使槎錄》(南投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6)。
黃美玲編著:《魯凱之歌》(屏東市:屏東縣立文化中心,1999)。
黃逢昶:《臺灣生熟番紀事》(臺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0)。
黃新亞、鍾建英等纂:《苗栗縣志‧人物志》(臺北市:成文,1983)。
楊南郡:《臺灣百年前的足跡》(臺北市:玉山,1996)。
楊彥杰:《荷據時代臺灣史》(臺北市:聯經,2000)。
參考書目 381
照史(林曙光):《打狗滄桑》(高雄市:春暉,1985)。
葉石濤:《臺灣文學史綱》(高雄市:春暉,1998)。
董芳苑:《臺灣人的神明》(臺北市:前衛,2008)。
達西烏拉彎‧畢馬(田哲益):《臺灣的原住民——排灣族》(臺北市:臺原,2002)。
達西烏拉彎‧畢馬(田哲益):《排灣族神話與傳說》(臺中市:晨星,2003)。
達西烏拉彎‧畢馬(田哲益):《魯凱族神話與傳說》(臺中市:晨星,2003)。
鈴木作太郎著、陳萬春譯:《臺灣蕃人的口述傳說》(臺北市:中國口傳文學學會,2003)。
鈴木質:《臺灣原住民風俗誌》(臺北市:臺原,1999)。
鈴木質著、吳瑞琴編校:《臺灣原住民風俗誌》(臺北市:臺原,1992)。
廖一瑾:《臺灣詩史》(臺北市:文史哲,1998)。
臺灣史料集成編輯委員會編:《明清臺灣檔案彙編》第參輯第53冊(臺北市:遠流,2003)。
臺灣省文獻委員會編:《臺灣史》(臺北市:眾文圖書,1990)。
臺灣慣習研究會原著:《臺灣慣習記事‧第五卷上(中譯本)》(臺中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0)。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同治甲戌日兵侵臺始末》(南投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7)。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清職貢圖選》(南投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6)。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福建通志臺灣府》(南投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3)。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臺灣采訪冊》(南投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3)。
趙康伶:《我的家鄉—屏東》(屏東縣:趙康伶,2002)。
劉良璧:《重修福建臺灣府志》(南投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3)。
劉昭民:《臺灣的氣象與氣候》(臺北市:常民文化,1996)。
劉寧顏總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編:《重修臺灣省通志‧卷三‧住民志‧同冑篇(第一冊)》(南投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5)。
劉寧顏總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編:《重修臺灣省通志‧文教志》(臺中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4)。
劉璈:《巡臺退思錄》(臺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8)。
382 清領時期的屏東文學研究
潘英:《臺灣平埔族史》(臺北市:南天,1996)。
蔣毓英:《臺灣府志》(南投市:國史館臺灣文獻館,2002)。
鄧傳安、陳盛韶著:《蠡測匯鈔 問俗錄》(北京市:書目文獻,1983)。
盧德嘉:《鳳山縣采訪冊》(南投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3)。
賴顯松編輯:《臺灣原住民族藥用植物圖鑑》(臺北市: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2009)。
駱芬美:《被誤解的臺灣史:1553-1860之史實未必是事實》(臺北市:時報文化,2013)。
戴寶村、王峙萍著:《從臺灣諺語看臺灣歷史》(臺北市:玉山社,2004)。
謝崇耀:《清代臺灣宦遊文學研究》(臺北市:蘭臺,2001)。
鍾壬壽編著:《六堆客家鄉土誌》(無出版地:常青,1999)。
鍾桂蘭、古福祥編纂:《屏東縣志稿‧地理志》(屏東:屏東縣文獻委員會,1961)。
歸有光:《歸震川全集》(上海:古籍,1981)。
簡炯仁:《屏東平原先人的開發》(屏東縣:屏縣文化局,2006)。
簡炯仁:《臺灣開發與族群》(臺北市:前衛,1995)。new window
藍鼎元:《平臺紀略》(南投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7)。
藍鼎元:《東征集》(南投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7)。
瀧川龜太郎編:《史記會注考證》(高雄市:復文圖書,1991)。
譚昌國:《排灣族》(臺北市:三民,2007)。new window
蘇全福:《屏東縣鄉賢傳略》(屏東市:屏縣文化,1997)。
蘇全福:《屏東縣鄉賢傳略(增訂本)》(屏東市:錦繡中華企業社,2010)。
蘇義峰、吳振乾:《屏東鄉土文化百科——牽咱子孫看阿猴》(屏東市:屏東縣政府文化局,2004)。
蘇義峰編著:《發現屏東:文化屏東》(屏東市:屏市阿猴城城鄉發展協會,2005)。
顧廷龍主編:《清代硃卷集成(一)》(臺中市:成文,1992)。
龔顯宗:《臺灣文學研究》(臺北市:五南,1998)。
龔顯宗:《臺灣文學家列傳》(臺北市:五南,2000)。
龔顯宗編:《沈光文全集及其研究資料彙編》(臺南縣新營市:南縣文化,1998)。
龔顯宗編著:《沈光文全集及其研究資料增編(上冊):紀念沈光文誕辰400年》(臺南市:南市文化局,2012)。
參考書目 383
龔顯宗選注:《沈光文集》(臺南市:臺灣文學館,2012)。
期刊論文
孔志明:〈文武碑特別報導——東港大潭新莊乾隆年間「嚴禁塭丁截溝捕採危害田禾碑記」〉,《東港采風》第七期季刊(屏東縣:屏東縣東港鎮文史學會,2001)。
王玉輝:〈屏東礪社的發展始末〉,《臺灣文獻》第63卷第1期(南投市:國史館臺灣文獻館,2012)。new window
王嘉弘:〈清代臺灣進士江昶榮作品考述〉,《中國文化月刊》第287期(臺中市:中國文化月刊雜誌社,2004)。
任先民:〈臺灣排灣族的古陶壺〉,《民族學研究所集刊》第二期(臺北市: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1956)。
吳濁流:〈江昶榮的遺稿〉,《臺北文物》第四卷第一期(臺北市:臺北市文獻委員會,1955)。
李卉:〈臺灣及東南亞的同胞配偶型洪水傳說〉,《中國民族學報》第一期(臺北市:中國民族學會,1955.08)。
李亦園:〈來義鄉排灣族中箕模人的探究〉,《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第一期(臺北市: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1956)。new window
李國銘:〈十七世紀中葉屏東平原的村落與記事〉,《臺灣史研究》第一卷第二期(臺北市: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籌備處,1994)。new window
林俊宏:〈屏東地區竹枝詞的文化觀察〉,《屏東文獻》第16期(屏東市:屏東縣政府,2012)。
許世珍:〈臺灣高山族的始祖創生傳說〉,《民族學研究所集刊》第二期(臺北市: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1956)。
彭瑞金:〈臺灣文學神話篇與原住民的口傳文學〉,《文學臺灣》第60期(高雄市:文學臺灣雜誌社,2006.10)。
曾國棟:〈清代臺灣示禁碑之類型〉,《臺灣文獻》第五十一卷第一期(南投市:國史館臺灣文獻館,2000.3)。new window
黃文車:〈找尋地方感的書寫:清代屏東地區古典文學發展概述〉,《屏東文獻》第16期(屏東市:屏東縣政府,2012)。new window
384 清領時期的屏東文學研究
黃美娥:〈日治時代臺灣詩社林立的社會考察〉,《臺灣風物》第47卷第3期(臺北縣板橋市:臺灣風物雜誌社,1997)。new window
楊克隆:〈十八世紀初葉的臺灣平埔族歌謠——以黃叔璥〈番俗六考〉著錄為例〉,《文史臺灣學報》創刊號(臺北市: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灣文化研究所,2009)。new window
賴子清:〈古今臺灣詩文社(二)〉,《臺灣文獻》第十一卷第三期(臺北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60)。
學位論文
王文顏:《臺灣詩社之研究》(臺北市:國立政治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79)。new window
王玉輝:《日據時期高雄市詩社和詩人之研究——以旗津吟社為例》(高雄市:國立中山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2003)。
王俊勝:《清代臺灣鳳山縣詩歌研究》(臺北市:中國文化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
王嘉弘:《清代臺灣賦的發展》(臺中市:私立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學位論文,2005)。
吳家君:《臺灣原住民文學研究》(高雄市:國立中山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1997)。
李恩賜:《排灣族刺球(djemul jat)之研究》(屏東市:國立屏東師範學院體育系體育教學碩士論文,2003)。
周明傑:《排灣族與魯凱族複音歌謠比較研究》(臺北市:國立臺北藝術大學音樂學研究所,2005)。
林孟輝:《清代臺灣學校教育與儒學教化研究》(臺南市: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
施懿琳:《清代臺灣詩所反映的漢人社會》(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1991)。new window
黃文車:《黃石輝研究》(嘉義縣:國立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
賴俠伶:《魯凱族民間故事研究》(高雄市: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0)。
學術研討會論文
參考書目 385
龔顯宗:〈論林樹梅、曹謹之相得益彰—以《歗雲詩文鈔》為據〉,《2003年海峽兩岸曹謹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高雄市:國立中山大學清代學術研究中心,2003)。
報紙文章
李光周:〈人類學的實驗室——墾丁國家公園的史前文化〉,《中央日報》,1986.8.18,第2版。
簡榮聰:〈百步蛇:排灣族的圖騰〉,《聯合報》,1996.4.28,第17版。
李嘉鑫:〈陶壺女嬰與蛇神生子〉,《中國時報》,1998.7.24,第42版。
雜誌期刊
田哲益:《再現臺灣‧排灣族》第58期(臺中市:莎士比亞文化事業,2007)。
胡律光:《再現臺灣‧分類械鬥》第12期(臺中市:莎士比亞文化事業,2008)。
其他報紙
吳青霞總編輯,《臺南新報》(臺南市: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臺南市立圖書館,2009)。
漢珍版《臺灣日日新報》,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圖書館電子資料庫。
龍文出版社編輯部整理編輯:《詩報:日治時期臺灣傳統文學大成(1930-1944)》(臺北縣板橋市:龍文,2007)。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無相關點閱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