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大慧宗杲看話禪法之研究
作者:許淑雅
作者(外文):HSU, SHU-YA
校院名稱:佛光大學
系所名稱:佛教學系
指導教授:黃繹勳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19
主題關鍵詞:大慧宗杲看話禪話頭公案禪宗Dahui ZonggaoKanhua ChanHuatouKoanChan school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1)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1
大慧宗杲禪師(1089-1163)是宋朝人,隸屬臨濟宗楊岐派,以提倡「看話禪」而聞名於世,是禪宗史上非常重要的人物。此禪法自從大慧大力提倡以後,成為禪宗的主流禪法,一直流傳到了當代。然而,目前學界對於大慧的「看話禪」,解讀不一,其中尚有些錯誤的論點,而且尚未有人詳細解析其所說的「看話頭」,在實修上起「疑情」的方式。因此,本論文的研究重心著重在釐清「話頭」與「公案」之關係、「看話頭」的實修方法與「看話禪」的教理依據。
本論文的研究進路是以實踐為主、理論為輔,來研究大慧的看話禪法。在研究方法上,是以大慧現存的九本著作為中心,透過「問題意識」架構大綱並依之來細讀文本,對內容進行分析、歸納與考證等作業。文本解讀的方法,則是依「技術詮釋學」的兩個步驟:第一,是屬於文獻學範疇的原典考證,具體方法有:版本、校勘、訓詁與標點;第二,是如實客觀的依文解義工作:在了解大慧的生平傳記、時代背景及思想發展歷程等等之後,採用三種語意分析法:脈絡分析、邏輯分析與層次分析,來進行解讀原文的義涵。此外,除了以上所述的西方研究方法以外,再加上筆者本身實際修習「看話頭」禪法,以實修的體驗來協助解讀文本的闡述。
本論文的內容共有九章,分別為:一、緒論;二、大慧的著作情況與分類論析;三、大慧的參學、悟道與教學;四、大慧時代的「公案禪」;五、大慧的「話頭」意義再考;六、大慧「看話頭」的實修方法;七、大慧「看話禪」的教理依據;八、大慧「看話禪」對後世的影響;九、結論。
主要的研究成果,除了釐清學術界所遺留的問題之外,同時補足幾個欠缺的部分。主要釐清的問題有:一、大慧的「話頭」含義;二、參「無」字起疑情的方法;三、「參公案」與「看話頭」的關係;四、「看話頭」屬於「頓修」法門的理由;五、「看話頭」與「止觀」法門的差異。主要補足的研究有:一、大慧以前的「參公案」實際操作方法;二、大慧使用「話頭」一詞的因緣背景;三、大慧的「看話頭」實際操作方法;四、「看話頭」的理論依據與修證原理;五、「話頭」的演變。
本研究的完成,是學術上第一本從實修與理論二方面,全面剖析大慧的「看話禪」,揭櫫大慧「看話頭」的實際操作真相與實修此禪法所須具備的理論見地。
(一)佛教典籍和古籍
本論文佛典引用主要是採用「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hinese Buddhist Electronic Text Association, 簡稱CBETA)的電子佛典集成光碟,2016年。

《文殊師利所說摩訶般若波羅蜜經》,〔梁〕曼陀羅仙譯,CBETA, T08, no. 232。
《妙法蓮華經》,〔姚秦〕鳩摩羅什譯,CBETA, T09, no. 262。
《大方廣佛華嚴經》(八十卷本),〔唐〕實叉難陀譯,CBETA, T10, no. 279。
《大方廣佛華嚴經》(四十卷本),〔唐〕般若譯,CBETA, T10, no. 293。
《大般涅槃經》,〔北涼〕曇無讖譯,CBETA, T12, no. 374。
《佛說不增不減經》,〔元魏〕菩提流支譯,CBETA, T16, no. 668。
《楞伽阿跋多羅寶經》,〔劉宋〕求那跋陀羅譯,CBETA, T16, no. 670。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唐〕佛陀多羅譯,CBETA, T17, no. 842。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唐〕般剌蜜帝譯,CBETA, T19, no. 945。
《大乘起信論》,馬鳴菩薩造、〔梁〕真諦譯,CBETA, T32, no. 1666。
《大方廣佛華嚴經疏》,〔唐〕澄觀撰,CBETA, T35, no. 1735。
《大方廣佛華嚴經隨疏演義鈔》,〔唐〕澄觀述,CBETA, T36, no. 1736。
《註華嚴法界觀門》,〔唐〕宗密註,CBETA, T45, no. 1884。
《鎮州臨濟慧照禪師語錄》,〔唐〕慧然集,CBETA, T47, no. 1985。
《金陵清涼院文益禪師語錄》,〔明〕語風圓信、郭凝之編,CBETA, T47, no. 1991。
《汾陽無德禪師語錄》,〔宋〕楚圓集,CBETA, T47, no. 1992。
《法演禪師語錄》,〔宋〕才良等編,CBETA, T47, no. 1995。
《明覺禪師語錄》,〔宋〕惟蓋竺編,CBETA, T47, no. 1996。
《圓悟佛果禪師語錄》,〔宋〕紹隆等編,CBETA, T47, no. 1997。
《雲門匡真禪師廣錄》,〔宋〕守堅集,CBETA, T47, no. 1988。
《大慧普覺禪師語錄》,〔宋〕蘊聞編,CBETA, T47, no. 1998A。
《大慧普覺禪師語錄》三十卷,《大正藏》冊47,第1998A號。東京:大藏經刊行會,1924-1935。
《大慧普覺禪師宗門武庫》,〔宋〕道謙編,CBETA, T47, no. 1998B。
《密菴和尚語錄》,〔宋〕崇岳、了悟等編,CBETA, T47, no. 1999。
《虛堂和尚語錄》,〔宋〕妙源編,CBETA, T47, no. 2000。
《佛果圜悟禪師碧巖錄》,〔宋〕重顯頌古、克勤評唱,CBETA, T48, no. 2003。
《萬松老人評唱天童覺和尚頌古從容庵錄》,〔宋〕正覺頌古、〔元〕行秀評唱,CBETA, T48, no. 2004。
《無門關》,〔宋〕慧開撰,CBETA, T48, no. 2005。
《南宗頓教最上大乘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六祖惠能大師於韶州大梵寺施法壇經》,〔唐〕法海集,CBETA, T48, no. 2007。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元〕宗寶編,CBETA, T48, no. 2008。
《信心銘》,〔隋〕僧璨作,CBETA, T48, no. 2010。
《黃檗斷際禪師宛陵錄》,〔唐〕裴休集,CBETA, T48, no. 2012B。
《永嘉證道歌》,〔唐〕玄覺撰,CBETA, T48, no. 2014。
《禪源諸詮集都序》,〔唐〕宗密述,CBETA, T48, no. 2015。
《宗鏡錄》,〔宋〕延壽集,CBETA, T48, no. 2016。
《誡初心學人文》,〔高麗〕知訥撰,CBETA, T48, no. 2019B。
《禪宗決疑集》,〔元〕智徹述,CBETA, T48, no. 2021。
《禪林寶訓》,〔宋〕淨善重集,CBETA, T48, no. 2022。
《緇門警訓》,〔明〕如巹續集,CBETA, T48, no. 2023。
《禪關策進》,〔明〕袾宏輯,CBETA, T48, no. 2024。
《敕修百丈清規》,〔元〕德煇重編,CBETA, T48, no. 2025。
《隋天台智者大師別傳》,〔隋〕灌頂撰,CBETA, T50, no. 2050。
《景德傳燈錄》,〔宋〕道原纂,CBETA, T51, no. 2076。
《續傳燈錄》,〔明〕居頂輯,CBETA, T51, no. 2077。
《聖一國師住東福禪寺語録》,〔日〕圓爾辨圓語、嗣孫師鍊纂,《大正藏》冊80,第2544號。東京:大藏經刊行會,1924-1935。
《普門院經論章疏語錄儒書等目錄》,〔日〕大道一以編,《昭和法寶總目錄》冊3,《大正藏》冊100。東京:大藏經刊行會,1924-1935。
《禪苑清規》,〔宋〕宗賾集,CBETA, X63, no. 1245。
《禪林備用清規》,〔元〕弌咸編,CBETA, X63, no. 1250。
《禪家龜鑑》,〔朝鮮〕清虛休靜,CBETA, X63, no. 1255。
《宗門玄鑑圖》,〔明〕虗一撰,CBETA, X63, no. 1256。
《博山禪警語》,〔明〕元來說、成正集,CBETA, X63, no. 1257。
《禪宗直指》,[清]石成金著,CBETA, X63, no. 1258。
《禪門鍛鍊說》,〔明〕戒顯著,CBETA, X63, no. 1259。
《祖庭事苑》,〔宋〕善卿編正,CBETA, X64, no. 1261。
《禪宗雜毒海》,[清]性音重編,CBETA, X65, no. 1278。
《佛果擊節錄》,〔宋〕重顯拈古、克勤擊節,CBETA, X67, no. 1301。
《林泉老人評唱投子青和尚頌古空谷集》,〔宋〕義青頌古、〔元〕從倫評唱,CBETA, X67, no. 1303。
《林泉老人評唱丹霞淳禪師頌古虛堂集》,〔宋〕子淳頌古、〔元〕從倫評唱,CBETA, X67, no. 1304。
《萬松老人評唱天童覺和尚拈古請益錄》,〔宋〕正覺拈古、〔元〕行秀評唱,CBETA, X67, no. 1307。
《正法眼藏》,〔宋〕宗杲集並著語,CBETA, X67, no. 1309。
《拈八方珠玉集》,〔宋〕祖慶重編,CBETA, X67, no. 1310。
《古尊宿語錄》,〔宋〕賾藏主集,CBETA, X68, no. 1315。
《馬祖道一禪師廣錄(四家語錄卷一)》,〔宋〕編者不詳,CBETA, X69, no. 1321。
《龐居士語錄》,〔唐〕于頔編集,CBETA, X69, no. 1336。
《保寧仁勇禪師語錄》,〔宋〕道勝、圓淨錄,CBETA, X69, no. 1350。
《月林師觀禪師語錄》,〔宋〕法寶等編,CBETA, X69, no. 1354。
《無門慧開禪師語錄》,〔宋〕普敬等錄,CBETA, X69, no. 1355。
《佛果克勤禪師心要》,〔宋〕子文編,CBETA, X69, no. 1357。
《應菴曇華禪師語錄》,〔宋〕守詮等編,CBETA, X69, no. 1359。
《普覺宗杲禪師語錄》,〔宋〕法宏、道謙編,CBETA, X69, no. 1362。
《普覺宗杲禪師語錄》(禪宗雜毒海),《卍新纂續藏》冊69,第1362號。東京:國書刊行會,1975-1989。
《破菴祖先禪師語錄》,〔宋〕圓照等編,CBETA, X70, no. 1381。
《無準師範禪師語錄》,〔宋〕宗會等編,CBETA, X70, no. 1382。
《無準和尚奏對語錄》,〔宋〕了南、了垠編,CBETA, X70, no. 1383。
《石田法薰禪師語錄》,〔宋〕師坦等編,CBETA, X70, no. 1386。
《雪巖祖欽禪師語錄》,〔元〕昭如、希陵等編,CBETA, X70, no. 1397。
《高峰原妙禪師語錄》,〔元〕參學門人編,CBETA, X70, no. 1400。
《高峰原妙禪師禪要》,〔元〕持正錄、洪喬祖編,CBETA, X70, no. 1401。
《天目明本禪師雜錄》,〔元〕編者不詳,CBETA, X70, no. 1402。
《無異元來禪師廣錄》,〔明〕弘瀚彚編、弘裕同集,CBETA, X72, no. 1435。
《玄沙師備禪師廣錄》,〔唐〕智嚴集,CBETA, X73, no. 1445。
《憨山老人夢遊集》,〔明〕福善錄、通炯編,CBETA, X73, no. 1456。
《天聖廣燈錄》,〔宋〕李遵勗編,CBETA, X78, no. 1553。
《建中靖國續燈錄目錄》,〔宋〕惟白集,CBETA, X78, no. 1555。
《建中靖國續燈錄》,〔宋〕惟白集,CBETA, X78, no. 1556。
《聯燈會要》,〔宋〕悟明集,CBETA, X79, no. 1557。
《嘉泰普燈錄》,〔宋〕正受編,CBETA, X79, no. 1559。
《僧寶正續傳》,〔宋〕祖琇撰,CBETA, X79, no. 1561。
《五燈會元》,〔宋〕普濟集,CBETA, X80, no. 1565。
《指月錄》,〔明〕瞿汝稷集,CBETA, X83, no. 1578。
《續燈存稿》,〔明〕通問編定、施沛彚集,CBETA, X84, no. 1585。
《正源略集》,〔清〕際源、了貞輯,CBETA, X85, no. 1587。
《佛祖綱目》,〔明〕朱時恩著,CBETA, X85, no. 1594。
《居士分燈錄》,〔明〕朱時恩輯,CBETA, X86, no. 1607。
《雲臥紀譚》,〔宋〕曉瑩撰,CBETA, X86, no. 1610。
《叢林盛事》,〔宋〕道融撰,CBETA, X86, no. 1611。
《山菴雜錄》,〔明〕無慍錄,CBETA, X87, no. 1616。
《觀音慈林集》,〔清〕弘贊輯,CBETA, X88, no. 1644。
《大慧普覺禪師普說》,〔宋〕慧然、蘊聞、道先錄,CBETA, M059, no. 1540。
《大慧普覺禪師語錄》十二卷,《卍正藏》冊59。台北:新文豐,1980。
《大慧普覺禪師年譜》,〔宋〕祖詠編、宗演修訂,CBETA, J01, no. A042。
《趙州和尚語錄》,〔唐〕文遠記錄、〔明〕明聲重刻,CBETA, J24, no. B137。
《古庭禪師語錄輯略》,〔明〕善堅說,CBETA, J25, no. B163。
《閱藏知津》,〔明〕智旭彙輯,CBETA, J32, no. B271。
《雲棲法彙》,〔明〕袾宏著,CBETA, J32, no. B277。
《禪林象器箋》,〔日〕無著道忠著,CBETA, B19, no. 103。
《天目中峰廣錄》,〔元〕慈寂編,CBETA, B25, no. 145。
《朝鮮佛教通史》,〔朝鮮〕李能和著,CBETA, B31, no. 170。
《大事因緣》,[清]石成金編,《禪宗全書》冊35。台北:文殊,1988。
《大慧普覺禪師年譜》一卷,〔宋〕祖詠編、宗演修訂,《北京圖書館藏珍本年譜叢刊》冊22。北京:北京圖書館,1999。〔南宋寶祐元年(1253)刻本〕
《大慧普覺禪師宗門武庫》一卷,〔宋〕道謙編,《日本五山版漢籍善本集刊》冊8。重慶:西南師範大學出版社,2012。〔南北朝(1331-1392)時期,日本國會圖書館所藏〕 
《大慧普覺禪師宗門武庫輯釋》四卷,〔日〕雲巖智門,《禅学典籍叢刊》卷4,柳田聖山、椎名宏雄編。京都:臨川書局,2000。〔江戶刊本,花園大學國際禪學研究所所藏〕
《大慧普覺禪師書》二卷,〔宋〕慧然錄、黃文昌重編,《日本五山版漢籍善本集刊》冊8。重慶:西南師範大學出版社,2012。〔日本京都大學所藏〕
《大慧普覺禪師普說》四卷,〔宋〕慧然等錄,《禅学典籍叢刊》卷4,柳田聖山、椎名宏雄編。京都:臨川書局,2000。〔五山版,東洋文庫所藏〕
《大覺禪師坐禪論》,〔宋〕蘭溪道隆撰。寛永20年(1643)中野是誰刊行,駒澤大學圖書館藏書H180/223。〔附:〈大覺禪師省行文〉(蘭溪道隆撰)、〈大慧禪師發願文〉(大慧宗杲撰)、〈中峰和尚坐禪論〉(中峰明本撰)〕
《北磵集》,〔宋〕居簡撰,《禪門逸書:初編》冊5。台北:明文,1980。
《正法眼藏》三卷,〔宋〕宗杲集並著語,《禅学典籍叢刊》卷4,柳田聖山、椎名宏雄編。京都:臨川書局,2000。〔宋版,宮內廳書陵部所藏〕
《正法眼藏》三卷,〔宋〕宗杲集並著語,《日本宮內廳書陵部藏宋元版漢籍影印叢書》第一輯。北京:線裝書局,2001。〔卷首說明:南宋紹興十七年(1147)刊本〕
《由良開山法燈國師法語》,《大日本仏教全書》96。日本:名著普及會刊,1980-1983。
《朱子語類》,〔宋〕黎靖德輯。「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http://ctext.org/zhuzi-yulei/。
《於密滲宋元三尊宿做工夫因緣邪正註》,〔明〕法藏註,《漢月法藏禪師珍稀文獻選輯(一)》,黃繹勳編。高雄:佛光,2019。
《狗子無佛性話揀病論》,〔高麗〕真覺慧諶,《韓國佛教全書》冊6。漢城:東國大學校,1994。
《直齋書錄解題》,〔宋〕陳振孫撰;徐小蠻、顧美華點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看話決疑論》,〔高麗〕普照知訥,《韓國佛教全書》冊4。漢城:東國大學校,1994。
《晉書》,〔唐〕房玄齡等撰。「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http://ctext.org/wiki.pl?if=gb&res=788577。
《蒙山法語》(原名《蒙山和尚法語略錄》),〔高麗〕慧勤編,《禪宗全書》冊40。台北:文殊,1988。
《禪門日誦》二卷(原編者及刊行年代不詳)。台北:慧觀禪寺籌備委員會,1984。
《禪語辭書類聚》,禪文化研究所編。京都:禪文化研究所,1991。〔內含六部辭書:《宗門方語》、《禪林方語》(清僧雷音將來本)、《禪林方語》(無著道忠撰)、《碧巖集方語解》(服部天游撰)、《俗語解》、《禅林句集辨苗》(無著道忠撰)〕

(二)中日文專書和論文
上田義文,〈有關佛教學的方法論〉。《大乘佛教思想》,陳一標譯。台北:東大圖書,2002。
土屋太祐,《北宋禪宗思想史及其淵源》。成都:巴蜀書社,2008。
小川弘貫,〈大慧、宏智にみらるる如來蔵、仏性〉。《駒沢大学仏教学部研究紀要》30,1972,頁47-56。
川瀨一馬,《五山版の研究》上下卷。東京:日本古書籍商協會,1970。
中西久味,〈『大慧普覚禅師年譜』訳注稿(一)〉。《比較宗教思想研究》14,2014,頁1-72。
中西久味,〈『大慧普覚禅師年譜』訳注稿(二)〉。《比較宗教思想研究》15,2015,頁25-89。
中西久味,〈『大慧普覚禅師年譜』訳注稿(三)〉。《比較宗教思想研究》16,2016,頁23-65。
中西久味,〈『大慧普覚禅師年譜』訳注稿(四)〉。《比較宗教思想研究》17,2017,頁23-77。
中西久味,〈『大慧普覚禅師年譜』訳注稿(五)〉。《比較宗教思想研究》18,2018,頁1-32。
中西久味,〈『大慧普覚禅師年譜』訳注稿(六)〉。《比較宗教思想研究》19,2019,頁39-92。
方新蓉,《大慧宗杲與兩宋詩禪世界》。北京:中華書局,2013。(四川大學博士論文,2010)
木村清孝,〈佛教研究的發展趨勢〉。《佛光學報》1.1,2015,頁21-30。
王立文、蕭麗華,〈禪宗公案的創造性思維〉。《第四屆佛學與科學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圓覺文教,1996。
王進瑞,〈碧巖錄解題〉。《碧巖集定本》,現代佛學大系9。台北:彌勒,1982。
古田紹欽,〈公案の歷史的發展型態における真理性の問題〉。《佛教の根本真理》。東京:三省堂,1974。(1956初版)
市川白弦,《大慧》。東京:弘文堂,1941。
石井修道,〈大慧宗杲とその弟子たち(三)──大慧『正法眼蔵』と『聯灯会要』〉。《印度学仏教学研究》20.2,1972,頁275-277。
石井修道,〈大慧宗杲とその弟子たち(四)──大慧の著作について〉。《印度学仏教学研究》21.2,1973,頁289-291。
石井修道,〈大慧宗杲とその弟子たち(五)──著意と忘懐という語をめぐって〉。《印度学仏教学研究》22.1,1973,頁291-295。
石井修道,〈大慧宗杲とその弟子たち(九)──大慧の著作について(承前)〉。《印度学仏教学研究》26.2,1978,頁318-322。
石井修道,〈大慧普覚禅師年譜の研究(上)〉。《駒沢大学仏教学部研究紀要》37,1979,頁110-143。
石井修道,〈大慧普覚禅師年譜の研究(中)〉。《駒沢大学仏教学部研究紀要》38,1980,頁97-133。
石井修道,〈大慧普覚禅師年譜の研究(下)〉。《駒沢大学仏教学部研究紀要》40,1982,頁129-175。
石井修道,〈大慧語録の基礎的研究(上)〉。《駒沢大学仏教学部研究紀要》31,1973,頁283-306。
石井修道,〈大慧語録の基礎的研究(中)──『正法眼蔵』の出典と『聯灯会要』の関係〉。《駒沢大学仏教学部研究紀要》32,1974,頁215-262(R)。
石井修道,〈大慧語録の基礎的研究(下)──大慧伝研究の再検討〉。《駒沢大学仏教学部研究紀要》33,1975,頁151-171。
石井修道,〈解說.おわりに──無字の席卷〉。《大乘仏典──中国.日本篇12:禅語録》。東京:中央公論社,1992。
石井修道,〈解說.看話禅の性格〉。《大乘仏典──中国.日本篇 12:禅語録》。東京:中央公論社,1992。
石井修道,〈訳注『大慧普覚禅師法語<続>』(上)〉。《駒沢大学禅研究所年報》4,1993,頁20-62。
石井修道,〈訳注『大慧普覚禅師法語<続>』(下)〉。《駒沢大学禅研究所年報》5,1994,頁85-127。
石井修道,〈大慧禅と『大慧武庫』〉。《宗教研究》75.4,2002,頁235-236。
石井修道訳,《大慧普覺禪師法語》。《大乘仏典──中国.日本篇 12:禅語録》。東京:中央公論社,1992。
伍先林,《宗杲思想研究》,中國佛教學術論典6。高雄:佛光山文教基金會,2001。(北京大學哲學系博士論文,1999年)
伍先林,〈圓悟克勤的禪學思想特色──兼論宗杲看話禪對圓悟禪學的繼承、補充和修正〉。《佛學研究》18,2009,頁207-218。
竹越孝,〈『四法語』校本〉。《KOTONOHA》54,2007,頁4-7。(http://www.for.aichi-pu.ac.jp/museum/pdf2/takekoshi54.pdf,2018.03.22)
吳正榮,〈宗杲「大生死觀」的意蘊辨述〉。《雲南農業大學學報》4.3,2010,頁32-35。
吳汝鈞,《佛學研究方法論》。台北:臺灣學生書局,1996。(1993初版)
吳言生,《禪宗思想淵源》。北京:中華書局,2001。
吳容錫,《大慧宗杲看話禪之「疑情」研究》。南京:南京大學中國哲學博士論文,2011。
吳隆升,《大慧宗杲禪學思想述論》。武漢:武漢大學宗教學碩士論文,2005。
呂有祥、吳隆升,〈大慧宗杲「看話禪」述評──以《大慧書》為中心〉。《佛學研究》15,2006,頁287-296。
呂有祥、吳隆升校注,《大慧書》,中國禪宗典籍叢刊。鄭州:中州古籍,2008。
李四龍,《歐美佛教學術史──西方的佛教形象與學術源流》。北京:北京大學,2009。
李治華,〈從《楞嚴經》論禪悟方法及其原理〉。《新世紀宗教研究》3.1,2004,頁135-172。
李治華,《楞嚴經新詮》。台北:法鼓文化,2018。
李法山,〈看話禪收容與韓國看話禪特徵〉。《徑山大慧禪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杭州:徑山禪寺,2013。
李芹,《大慧宗杲生平思想新探》。廈門:廈門大學宗教學碩士論文,2007。
杜繼文、魏道儒,《中國禪宗通史》。江蘇:江蘇古籍,1995。(1993初版)
每日新聞社「重要文化財」委員會事務局編,《重要文化財——書跡.典籍.古文書 IV:仏典 II》卷21。東京:每日新聞社,1977。
京都大学附属図書館編,《京洛出版の軌跡:五山版、古活字版、八文字屋本》。京都:京都大学附属図書館,1993。
周裕鍇,〈默照禪與看話禪:走向前語言狀態〉。《禪宗語言》。台北:宗博,2002。
明堯、明潔校注,《大慧宗杲禪法心要──宗杲禪師書信集校注》。河北:河北禪學研究所,2005。 
東國大學校佛教文化研究院編,《韓國佛教思想史概觀》。漢城:東國大學校佛教文化研究院,1995。
林國良,《成唯識論直解》。高雄:佛光,2002。
林湘華,〈從菩提達摩到大慧宗杲── 一個禪學認識架構的歷史形成〉。《普門學報》28,2005,頁37-72。
邱馨儀,《大慧宗杲禪法之語言觀研究》。台中: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3。
哈磊,〈《大慧語錄》的編輯與版本系統〉。《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9,2008,頁106-110。
姜文善,〈禅宗における看の意味と変容〉。《印度学仏教学研究》57.2,2009,頁58-63(L)。
柳田聖山,〈看話禅における信と疑の問題〉。《佛教における信の問題》,京都:平楽寺書店,1963。
柳田聖山,〈看話と默照〉。《花園大学研究紀要》6,1975,頁1-20。
柳田聖山,《中國禪思想史》,吳汝鈞譯。台北:臺灣商務,1992。(1982初版,原著《無の探求:中国禅》)
柳田聖山、梅原猛共著,《無の探求:中国禅》,仏教の思想7。東京:角川書店,1971。(1969初版)
柳田聖山、椎名宏雄編,《禅学典籍叢刊》卷4。京都:臨川書局,2000。
胡金偉,《大慧宗杲禪師思想研究》。南京:南京大學宗教學碩士論文,2013。
胡建明,《宋代高僧墨迹研究》。杭州:西泠印社,2011。
胡健財,〈從《楞嚴經》「七處徵心」試論佛法之修行〉。《第五次儒佛會通論文集》。台北:華梵大學,2001。
胡健財,〈從《楞嚴經》「十番辨見」試論真心之體〉。《第六次儒佛會通論文集》。台北:華梵大學,2002。
原田弘道,〈公案禅の成立について──公案禅の成立発展と日本禅(一)〉。《駒沢大学仏教学部研究紀要》30,1972,頁57-84。
真觀,《禪宗的開悟與傳承──大慧宗杲禪師及其士大夫弟子的典範》。台北:文津,2006。(呂真觀,《大慧宗杲禪師與宋代士大夫交遊研究──以大慧宗杲得法弟子為主》,華梵大學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
秦萌,〈不二法門與禪宗參話頭〉。《佛學研究》23,2014,頁186-192。
荒木見悟,〈解說〉。《大慧書》,褝の語録17。東京:筑摩書房,1969。
荒木見悟,〈大慧宗杲論禪悟〉,廖肇亨譯。《中國文哲研究通訊》15.4,2005,頁151-176。
高翔,《大慧宗杲士大夫禪學思想研究》。江西:江西師范大學中國哲學碩士論文,2013。
高毓婷,《圜悟克勤禪學研究》。台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
高毓婷,《禪宗心識思想研究——以唐代為中心》。台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2006。
張可,《時代背景下大慧宗杲禪風的構建》。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宗教學碩士論文,2012。
張美蘭,《禪宗語言概論》。台北:五南圖書,1998。
張漢良,《符號學與詮釋學》。台北:文建會,2010。
梶谷宗忍,〈大慧〉。《講座禅:禅の歴史──中国》卷3。東京:筑摩書房,1967。
荻須純道,〈大慧禪師の碧巖集燒毀について〉。《印度学仏教学研究》11.1,1963,頁115-118。
荻須純道,〈白隠の禅と念仏について〉。《禅研究所紀要》6/7,1976,頁43-52。
許紅霞,〈《普門院經論章疏語錄儒書等目錄》等所載書籍傳入日本的時間之辨疑〉。《普門學報》33,2006,頁1-12。
許淑雅,《高峰原妙之看話禪法研究──以《高峰原妙禪師禪要》為中心》。台北:法鼓佛教學院佛教學系碩士論文,2009。
許淑雅,〈大慧宗杲的著作情況與分類論析〉。《中華佛學研究》15,2014,頁37-78。
許淑雅,〈導論〉。中華佛學研究所編註,《大慧宗杲禪師法語》。台北:法鼓文化,2014。
許鶴齡,《六祖慧能的禪學思想》。台北:雲龍,2001。
野口善敬,〈大慧宗杲と大悟小悟の二句〉。《臨済宗妙心寺派教学研究紀要》11,2013,頁1-21。
陳小法,〈大慧宗杲及其著述在日影響之研究〉。《徑山大慧禪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杭州:徑山禪寺,2013。
陳進,〈大慧宗杲著作版本及學術研究現狀綜述〉。《徑山大慧禪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杭州:徑山禪寺,2013。
陳榮波,〈大慧宗杲看話禪之禪法──兼論與默照禪比較〉。《東海學報》37,1996,頁79-91。
陳繼東,〈《禪門日誦》諸本考〉。《2007年佛學研究論文集——禪與人間佛教》。高雄:佛光山文教基金會,2007。
傅偉勳,〈創造的詮釋學及其應用〉。《從創造的詮釋學到大乘佛學》。台北:東大,1990。
椎名宏雄,《宋元版禪禅籍の研究》。東京:大東,1993。
無礙,〈看話與疑情〉。《禪宗思想與歷史》,現代佛教學術叢刊52。台北:大乘文化,1978。
開濟,《華嚴禪──大慧宗杲的思想特色》。台北:文津,1996。(李開濟,《宋代大慧宗杲禪思想研究》,輔仁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3)
馮學成,《雲門宗史話》。成都:成都文殊院承印,2001。
黃連忠,《禪宗公案體用思想之研究》。台北:臺灣學生,2002。
黃連忠,《敦博本六祖壇經校釋》。台北:萬卷樓,2006。
黃敬家,〈宋元禪師對「趙州勘婆」公案的接受與多重闡釋〉。《漢學研究》31.4,2013,頁145-178。
黃繹勳,《宋代禪宗辭書《祖庭事苑》之研究》。高雄:佛光文化,2011。
黃繹勳,《雪竇七集之研究》。台北:法鼓文化,2015。
黃繹勳,〈解題〉。《漢月法藏禪師珍稀文獻選輯(一)》,高雄:佛光,2019。
黃懺華,〈看話禪與默照禪〉。《禪宗思想與歷史》,現代佛教學術叢刊52。台北:大乘文化,1978。
楊白衣,〈看話禪之研究〉。《華岡佛學學報》4,1980,頁21-40。
楊惠南,〈《楞嚴經》「反聞聞自性」與虛雲法師之禪法比較〉。《禪史與禪思》。台北:東大圖書,1995。
楊惠南,〈南禪「頓悟」說的理論基礎──以「眾生本來是佛」為中心〉。《禪史與禪思》。台北:東大圖書,1995。
楊惠南,〈看話禪和南宋主戰派之間的交涉〉。《禪史與禪思》。台北:東大圖書,1995。
楊惠南,〈看話禪和默照禪的融合之道〉。《禪史與禪思》。台北:東大圖書,1995。
楊曾文,〈汾陽善昭及其禪法〉。《中華佛學學報》15,2002,頁219-253。
楊曾文,〈臨濟宗大慧派和虎丘派〉。《宋元禪宗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2006。
楊曾文,《日本佛教史》(新版)。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楊新瑛,《禪宗無門關重要公案之研究》。高雄:佛光,1989。
楊劍橋,《實用古漢語知識寶典》。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3。
賈晉華,〈傳世唐五代禪宗寺規及其對當代人間佛教寺院倫理的啟示意義〉。《人間佛教研究》2,2012,頁57-74。
鈴木大拙,〈看話論〉。《鈴木大拙全集》第16卷。東京:岩波書店,1969。(原著《禅の研究》1916初版)
鈴木省訓,〈五祖法演禅師研究序説〉。《中国の仏教と文化:鎌田茂雄博士還暦記念論集》。東京:大藏,1998。
雷漢卿,《禪籍方俗詞研究》。四川:巴蜀書社,2010。
廖肇亨,〈大慧宗杲禪學思想的再省思〉。中華佛學研究所編註,《大慧宗杲禪師法語》。台北:法鼓文化,2014。
漢語大字典編輯委員會編著,《漢語大字典》縮印本。四川:四川辭書出版社,1996。
劉鹿鳴,〈公案禪時代的大慧宗杲禪法革新〉。《佛學研究》21,2012,頁216-224。
廣田宗玄,〈大慧宗杲の「弁邪正説」について〉。《禅学研究》78,2000,頁196-229。
廣田宗玄,〈「弁邪正説」訓註(下)〉。《禅学研究》79,2000,頁150-178。
廣田宗玄,〈湛堂文準と大慧宗杲〉。《禅学研究》81,2002,頁122-158。
廣田宗玄,〈看話禅における禅定の一様態——大慧宗杲の「壁観」理解を通して〉。《禅学研究》82,2003,頁107-128。
廣田和教,《大慧宗杲の禅思想成立に関する研究》。京都:花園大學文學博士論文,2003。
歐陽宜璋,《碧巖集的語言風格研究──以構詞法為中心》。新店:圓明出版社,1994。
歐陽宜璋,〈趙州「無」字公案的疑與參〉。《佛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桃園:清雲技術學院,2002。
(http://enlight.lib.ntu.edu.tw/FULLTEXT/JR-AN/an263334.pdf,2017.04.07)
潘桂明,〈大慧宗杲的禪學〉。《中國禪宗思想歷程》。北京:今日中國,1992。
潘桂明釋譯,《大慧普覺禪師語錄》,中國佛教經典寶藏精選白話版17。高雄:佛光文化,1997。
潘德榮,《詮釋學導論》。台北:五南,1999。
蔡日新,《臨濟下虎丘禪系概述》。蘭州:甘肅民族,2008。
蔡榮婷,《禪師啟悟法——以景德傳燈錄為中心》。台北:文殊雜誌社,1986。
蔡耀明,〈佛教研究方法學緒論〉。《般若波羅蜜多教學與嚴淨佛土──內在建構之道的佛教進路論文集》。南投:正觀,2001。
蔣義斌,〈大慧宗杲看話禪的疑與信〉。《國際佛學研究年刊》創刊號,1991,頁49-65。
鄧克銘,《大慧宗杲之禪法》。台北:東初,1986。(中華佛學研究所畢業論文,1986)
鄧克銘,〈禪宗公案之經典化的解釋──以《碧巖錄》為中心〉。《佛學研究中心學報》8,2003,頁133-161。
鄭振煌,《看話參禪》。台北:大千,2006。
鄭真熙,《默照禪與看話禪比較研究》。台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2002。
鄭真熙,〈從看話病痛看看話修行法——以《大慧書》為中心〉。《韓日兩國大慧宗杲研究譯文選編》。杭州:徑山禪寺,2013。
鄭榮植,《大慧宗杲と韓国公案禅の展開》。東京:東京大學文學博士論文,2006。
駒澤大學圖書館編,《新纂禪籍目錄》。東京:日本佛書刊行會,1962。
蕭文真,《宗密《禪源諸詮集都序》研究》,法藏知津初編13。台北:花木蘭文化,2006。(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4)
賴永海,《中國佛性論》。高雄:佛光,1990。
賴永海,〈從祖師禪到看話禪〉。《中國文化》6,1992,頁45-51。
賴賢宗,〈看話參禪之研究〉。《佛教禪修傳統:比較與對話——2014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台北:法鼓文化,2016。
閻孟祥,〈看話禪與臨濟念佛禪〉。《宋代臨濟禪發展演變》。北京:宗教文化,2006。
龍先東,《宗杲看話禪研究》。廣東:中山大學中國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
禪學大辭典編纂所編著,《禪學大辭典》。東京:大修館書局,1985。(1978初版)
魏建中,《圓悟克勤禪學思想研究》,法藏知津二編17。新北:花木蘭文化,2015。(武漢大學宗教學博士論文,2010年)
魏道儒,〈宗杲的看話禪〉。《宋代禪宗文化》。鄭州:中州古籍,1993。
釋白聖編著、釋慧律校訂,《楞嚴經表解》。高雄:高雄文殊講堂,1992。
釋印順,《中國禪宗史》。台北:印順(廣益印書局),1971。
釋印順,《大乘廣五蘊論講記》。新竹:印順文教基金會,2013。
釋印謙,〈禪宗「念佛者是誰」公案起源考〉。《圓光佛學學報》4,1999,頁107-139。
釋有晃,《元代中峰明本禪師之研究》。台北:法鼓文化,2007。
釋來果開示、唐一玄別錄,《參禪方便條目》。高雄:陳振吟,1997。(1973初版)
釋宗浩,〈看話禪在韓國的引入和吸收〉。《求法與弘法──漢傳佛教的跨文化交流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台北:法鼓文化,2015。
釋性廣,〈宗教學、佛教學研究方法之探討──以佛法中禪觀問題為主〉。《弘誓雙月刊》38,1999,頁36-44。
釋果鏡,〈試論《楞嚴經》耳根圓通法門──以聖嚴法師的講要為主〉。《聖嚴研究》第二輯。台北:法鼓文化,2011。
釋振法編註,《天臺導讀(一)──次第法門導讀、六妙法門導讀、童蒙止觀導讀》。台北:法鼓文化,2006。
釋常慶,〈聖嚴法師對「無」字話頭之觀點與實踐初探〉。《中華佛學研究》15,2014,頁191-247。
釋惠空,《永嘉禪與參話頭》。台中:慈光禪學院,2012。
釋惠空,《禪宗看心》。台中:慈光寺,2015。
釋虛雲,《虛雲和尚方便開示》。台中:智海佛學共修班,1992。
釋虛雲,《參禪要旨》。台北:法界佛教印經會,1993。
釋圓瑛,《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台北:修聖寺倡印,1951。
釋聖嚴,《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覺支.八正道》,法鼓全集第7輯第14冊。台北:法鼓文化,2005。
釋聖嚴,《禪的體驗.禪的開示》,法鼓全集第4輯第3冊。台北:法鼓文化,2005。(1993初版)
釋聖嚴編著,《禪門修證指要》,法鼓全集第4輯第1冊。台北:法鼓文化,2005。(1980初版)
釋聖嚴,《聖嚴法師教話頭禪》。台北:法鼓文化,2009。
龔雋,〈中國禪學史上的「坐禪」觀念──以六到九世紀禪史案例為中心〉。《佛教禪坐傳統研討會論文集》。台北:法鼓文化,2012。
龔雋、陳繼東,《中國禪學研究入門》。上海:復旦大學,2009。

(三)西文專書和論文
App, Urs Erwin. “Facets of the life and teaching of Chan Master Yunmen Wenyan (864-949)” Ph.D. dissertation, Temple university, 1989.
Broughton, Jeffrey L. and Elise Yoko Watanabe trans. The Letters of Chan Master Dahui Pujue.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7.
Buswell, Robert E., Jr. “The ‘Short-cut’ Approach of K’an-hua Meditation: The Evolution of a Practical Subitism in Chinese Ch’an Buddhism.” In Sudden and Gradual Approaches to Enlightenment in Chinese Thought. Edited by Peter N. Gregory. Honolulu: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1987.
Buswell, Robert E., Jr. “The Transformation of Doubt (Yiqing) into a Positive Emotion in Chinese Buddhist Meditation.” In Love and Emotions in Traditional Chinese Literature. Edited by Halvor Eifring. Leiden and Boston: Brill Academic Publishers, 2004.
Cleary, J.C. trans. Swampland Flowers: The Letters and Lectures of Zen Master Ta Hui. Boston: Shambhala, 2006. (First edition, [New York: Grove Press,] 1977)
de Martino, Richard. “On Zen Communication.” Communication 8(1983):13-28.
Dumoulin, Heinrich, S.J.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Zen after the Sixth Patriarch in the Light of the Mumonkan. Translated by Ruth Fuller Sasaki. Taipei: SMC Publishing Inc., 1990. (First edition, 1953)
Foulk, T. Griffith. “The Form and Function of Koan Literature: A Historical Overview.” In The Kōan: Texts and Contexts in Zen Buddhism. Edited by Steven Heine and Dale S. Wright.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0.
Hsieh, Ding-hwa Evelyn. “A Study of the Evolution of K’an-hua Ch’an in Sung China: Yūan-wu K’o-ch’in (1063-1135) and the Function of Kung-an in Ch’an Pedagogy and Praxis.” Ph.D.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Los Angeles, 1993.
Hsieh, Ding-hwa Evelyn. “Yuan-wu K’o-ch’in’s (1063-1135) Teaching of Ch’an Kung-an Practice: A Transition from Literary Study of Ch’an Kung-an to the Practical K’an-hua Ch’an.” Journal of the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Buddhist Studies 17.1(1994):66-95.
Kodera, Takashi James. “Ta-hui Tsung-kao (1089-1163) and his ‘Introspecting-the-Kung-an Ch’an (Kōan Zen)’.” Journal of Religious Studies 6.2(1978):45-60.
Levering, Miriam. “Ch’an Enlightenment For Laymen: Ta-hui and The Religious Culture of The Sung.” Ph.D.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Harvard, 1978.
Levering, Miriam. “A Monk’s Literary Education: Dahui’s Friendship with Juefan Huihong.” Chung-Hwa Buddhist Journal 13(2000):369-384.
Levering, Miriam L. “Dahui Zonggao (1089-1163): The Image Created by His Stories About Himself and His Teaching Style.” In Zen Masters. Edited by Steven Heine and Dale S. Wright.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0.
McRae, John R. “The Antecedents of Encounter Dialogue in Chinese Ch’an Buddhism.” In The Kōan: Texts and Contexts in Zen Buddhism. Edited by Steven Heine and Dale S. Wright.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0.
Park, Sung Bae. Buddhist Faith and Sudden Enlightenment. Albany: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1983.
Poceski, Mario. “Chan Rituals of the Abbots’ Ascending the Dharma Hall to Preach.” In Zen Ritual: Studies of Zen Theory in Practice. Edited by Steven Heine and Dale S. Wright.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7.
Schlütter, Morten. “Silent Illumination, Kung-an Introspection, and the Competition for Lay Patronage in Sung Dynasty Ch’an.” In Buddhism in the Sung. Edited by Peter N. Gregory and Daniel A. Getz, Jr. Honolulu: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1999.
Schlütter, Morten. “‘Before the Empty Eon’ versus ‘A Dog Has No Buddha-Nature’: Kung-an Use in the Ts’ao-tung Tradition and Ta-hui’s Kung-an Introspection on Ch’an.” In The Kōan: Texts and Contexts in Zen Buddhism. Edited by Steven Heine and Dale S. Wright.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0.
Schlütter, Morten. How Zen Became Zen: The Dispute over Enlightenment and the Formation of Chan Buddhism in Song-Dynasty China. Honolulu: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2008.
Schlütter, Morten. “Kanhua Meditation in Chinese Zen.” In Asian Traditions of Meditation. Edited by Halvor Eifring. Honolulu: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2016.
Wright, Dale S. “Kōan History: Transformative Language in Chinese Buddhist Thought.” In The Kōan: Texts and Contexts in Zen Buddhism. Edited by Steven Heine and Dale S. Wright.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0.
Yü, Chün-fang. “Ta-hui Tsung-kao and Kung-an Ch’an.” Journal of Chinese Philosophy 6(1979):211-235.

(四)網路資源
dibrary디브러리(韓國國立中央圖書館知識資訊綜合查詢),http://www.dibrary.net,2013.12.08。
中文古籍書目資料庫,http://rarebook.ncl.edu.tw/rbook.cgi/frameset4.htm,2013.12.04。
中文百科在線,http://www.zwbk.org,2014.05.26。
日本所藏中文古籍數據庫,http://www.kanji.zinbun.kyoto-u.ac.jp/kanseki,2013.12.03。
台灣地區善本古籍聯合目錄,http://nclcc.ncl.edu.tw/ttscgi/ttsweb?@0:0:1:/opc/catalog/rarecat@@0.09414726047048022,2013.12.04。
佛教藏經目錄數位資料庫,http://jinglu.cbeta.org,2013.12.03。
宮内庁書陵部収蔵漢籍集覧」,http://db.sido.keio.ac.jp/kanseki/T_bib_frame.php?id=007075-5981,2017.11.01。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