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論語》、《孟子》的德行涵養─以仁、義為進路
作者:楊子昇
作者(外文):YANG, TZU-SHENG
校院名稱:輔仁大學
系所名稱:哲學系
指導教授:潘小慧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19
主題關鍵詞:讀經論語孟子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2
以「讀經」﹝或言「經典閱讀」﹞作為一種教育途徑或德育方法,此乃是人類自古即有的行為表現,然而對於「讀經」的價值與問題爭辦,至今不僅仍未有所定論,且在王財貴所提倡的讀經運動、老實讀經當中,亦存在啟人疑竇之處,而筆者認為,以「義理」為向度的經典閱讀,應能較為完善的建立起古籍文獻和個人及社會間之連結,並對「讀經」一事,提供另番思考進路。而就《論語》、《孟子》之思想內容來說,以義理為主的閱讀活動,方才能避免讀者陷入邏輯謬誤,產生相關的誤讀、誤行、誤信等舉止活動,而在結構上,其所論之有德者,其成就/達致不僅須倚靠人的後天作為,且又以「﹝立﹞志」為關鍵要素,因為「志」乃關係著自我對於生命的覺察和決定,影響並引導著人之能力與作為。故在「讀經」層面上,讀者當「為己立志」,思考自身與所讀之物的關係為何,從中釐清自我定位之問題,而欲使讀經成為德育之法,此亦即是其所不容忽視之課題;另在《論》、《孟》的學說層次上,其不僅標示著「人」擁有獨特的精神生命,且具有能變、可變等能力/可能,因此強調為人者應當以「內省」作為首要之人生態度,思考在此種「無法自存於世」的存在條件下,「自己當成為什麼樣的人?」。
原典古籍﹝含注譯本﹞:
[周]周公旦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出版中心編輯:《周禮》,台北市:師大出版中心,2012。
[戰國]荀況著,[唐]楊倞注:《荀子》,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
[漢]王符撰,[清]汪繼培箋:《潛夫論箋》,台北縣:漢京文化,2004。
[漢]司馬遷:《史記》,「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網站,網址:https://ctext.org/shiji/zh。
[漢]班固:《漢書》,「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網站,網址:http://ctext.org/han-shu/zh。
[漢]班固撰,[唐]顏師古注:《漢書﹝一﹞》台北:明倫出版社,1972。
[漢]許慎著,[清]段玉裁注:《說文解字注》,「說文解字」網站,網址:http://www.shuowen.org/。
[漢]趙岐注,[宋]孫奭疏,李學勤主編:《孟子注疏》,台北市:台灣古籍,2001。
[漢]鄭玄注,[唐]孔穎達疏:《禮記正義》,台北市:廣文書局,1971。
[漢]應劭,王利器校注:《風俗通義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10。
[魏]何晏注,[宋]邢昺疏,朱漢民整理:《論語注疏》,台北市:台灣古籍,2001。
[晉]張華,祝鴻杰譯注:《博物志新譯》,上海:上海大學出版社,2010。
[唐]韓愈著,劉真倫、岳珍校注:《韓愈文集彙校箋注》,北京:中華書局,2010。
[唐]魏徵:《隋書》,台北市:宏業書局,1974。
[宋]朱熹:《四書章句集注》,北京:中華書局,2011。
[宋]黎靖德編:《朱子語類》,北京:中華書局,1986。
[明]王守仁撰、王雲五主編:《王文成公全書》,台北市:台灣商務,1979。
[清]李光地等撰:《性理精義》,台北市:中華書局,1971。
[清]焦循撰,沈文倬點校:《孟子正義》,北京:中華書局,1987。
[清]劉鶚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出版中心編輯:《文心雕龍》,台北市:師大出版中心,2012。
[清]錢大昕撰,王雲五主編:《潛研堂文集》,臺北市:臺灣商務,1979。
[清]劉寶楠:《論語正義》,台北市:文史哲,1990。
王邦雄、曾昭旭、楊祖漢:《孟子義理疏解》,台北市:鵝湖出版社,1982。
王忠林注譯:《新譯荀子讀本》,台北市:三民,2009。
王雲五主編:《四庫全書珍本》,台北市:商務,1981。
史次耘:《孟子今註今譯》,台北市:台灣商務,2009。
傅佩榮解讀:《論語》,台北縣:立緒文化,1999。
傅佩榮解讀:《孟子解讀:新世紀繼往開來的思想經典》,新北市:立緒文化,2013。
梁啟雄:《荀子簡釋》,北京:中華書局,1983。
楊伯峻:《孟子譯注》,北京:中華書局,2011。
錢遜:《孟子讀本》,北京:中華書局,2010。
錢穆:《論語新解》,台北市:東大圖書,2011。
專書著作:
[法]Jacques Maritain, Education at the Crossroads,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1943.
[法]馬里旦著,簡成熙譯:《十字路口的教育:通識教育的理論基礎》,台北市:五南,1996。
[義]卡爾維諾(Italo Calvino)著,李桂蜜譯:《為什麼讀經典》,台北市:時報文化,2005。
中國蔡元培研究會編:《蔡元培全集》,杭州:浙江教育,1997。
尤煌傑、潘小慧:《哲學概論:PBL指定教材》,台北市:哲學與文化月刊社,2015。
王財貴:《兒童讀經教育說明手冊》,國立台中師範學院語文教學研究中心、全球讀經教育基金會、華山書院聯合出版,2005年第33版﹝1995年5月初版﹞。
王財貴等著:《讀經教育理論與實務》,台北市:洪葉文化,2015。
任繼愈:《中國哲學發展史‧第一冊》,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
朱有瓛主編:《中國近代學制史料》,上海:華東師範大學,1990。
朱自清:《經典常談》,台北市:國際少年村,2001。
牟宗三:《中國哲學十九講》,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牟宗三:《中國哲學的特質》,台北市:台灣學生,1994。
牟宗三著、沙淑芬編:《牟宗三先生全集05‧心體與性體﹝第一冊﹞》,台北:聯經,2003。
牟宗三著、沙淑芬編:《牟宗三先生全集07‧心體與性體﹝第三冊﹞》,台北:聯經,2003。
牟宗三著、沙淑芬編:《牟宗三先生全集22‧圓善論》,台北:聯經,2003。
竹立家:《道德價值論》,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8。
吳汝鈞:《儒家哲學》,台北市:台灣商務,1995。
李凱:《孟子詮釋思想研究》,台北市:萬卷樓,2012。
李澤厚:《中國古代思想史論》北京:三聯書店,2008。
杜維明:《詮釋《論語》「克己復禮為仁」章方法的反思》,台北市:中研院文哲所,2013。
沈清松:《追尋人生的意義:自我、社會與價值觀》,台北:台灣書店,1996。
金春峰:《哲學:理性與信仰》,台北市:東大,1997。
南懷瑾:《亦新亦舊的一代》,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95。
姜廣輝:《義理與考據:思想史研究中的價值觀懷與實證方法》,北京:中華書局,2010。
洪漢鼎:《當代哲學詮釋學導論》,台北市:五南圖書出版社,2008。
胡曉明編:《讀經:啟蒙還是蒙昧?─來自民間的聲音》,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
唐君毅:《中國文化之精神價值》,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
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原性篇》,台北市:臺灣學生,1991。
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原道篇﹝一﹞》,台北市:台北學生書局,1976。
唐君毅:《文化意識與道德理性》,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2005。
唐君毅:《生命存在與心靈境界》,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
徐復觀:《中國人性論史‧先秦篇》,台北市:台灣商務,1969。
徐復觀:《中國經學史的基礎》,台北市:台灣學生,1982。
柴松林:《讀聖賢書所學何事》,臺北市:台灣省訓練團,1988。
馬信行:《行為改變的理論與技術》,台北市:桂冠圖書,1996。
張立文:《中國哲學範疇發展史‧人道篇》,台北市:五南,1997。
張立文:《心》,台北市:七略,1996。
張立文:《性》,台北市:七略,1997。
張岱年:《中國古典哲學概念範疇要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7。
張岱年:《中國倫理思想研究》,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5。
張岱年:《中國哲學大綱》,台北市:藍燈文化,1992。
張淑娟、易博士編輯部:《圖解教育學》,台北市:易博士文化,2012。
教宗若望保祿二世:《天主教大學憲章﹝精簡版﹞》,台北縣:輔仁大學出版社,1998。
梁啟超:《中國古代學術流變研究》,山西:山西人民出版社,2014。
梁啟超:《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北京:中國書店,1985。
郭齊勇:《中國儒學之精神》,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9。
陳大齊:《孟子待解錄》,台北市:台灣商務,1980。
陳福濱:《中國哲學史講義》,台北市:至潔有限公司,2014。
陳鐵凡:《孝經學源流》,台北市:國立編譯館,1986。
傅佩榮:《儒家哲學新論》,台北市:業強,1993。
傅佩榮:《儒道天論發微》,台北市:台灣學生書局,1985。
傅佩榮主編:《孔子辭典》,台北市:聯經,2013。
傅偉勳:《學問的生命與生命的學問》,台北市:正中,1993。
勞思光:《新編中國哲學史﹝一﹞》,台北市:三民書局,2001。
景海峰:《中國哲學的現代詮釋》,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曾文星編,《華人的心理與治療》,台北市:桂冠,1996。
曾春海:《中國近當代哲學史》,台北市:五南,2018。
曾春海:《先秦哲學史》,台北市:五南圖書,2010。
程繼松:《義─照亮歷史的道德之光》,廣西:廣西人民出版社,1996。
項退結:《中國哲學之路》,台北市:東大出版,1991。
馮友蘭:《中國哲學史新編‧上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馮友蘭:《中國哲學史‧增訂本上冊》,臺北市:臺灣商務,1993。
黃俊傑:《孟學思想史論》,台北市:東大出版,1991。
黃政傑編:《新品格教育─人性是什麼?》,台北市:五南圖書,2008。
葉至誠、葉立誠:《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台北市:商鼎,2011。
葉海煙:《中國哲學的倫理觀》,台北市:五南,2001。
董洪利:《孟子研究》,江蘇:江蘇古籍出版社,1997。
賈馥茗:《教育的本質》,台北市:五南圖書,1998。
熊十力:《讀經示要‧上冊》,台北市:明文書局,1984。
蒙培元:《中國心性論》,台北市:台灣學生,1990。
蒙培元:《中國哲學主體思維》,北京:東方出版社,1993。
蒙培元:《蒙培元講孟子》,北京:北京大學,2006。
劉曉成、顧久幸:《仁─為人為政之道》,廣西:廣西人民出版社,1996。
歐陽教:《道德判斷與道德教學》,台北市:文景書局,1996。
潘小慧:《四德行論─以多瑪斯哲學與儒家哲學為對比的探究》,台北:哲學與文化月刊雜誌社,2007。
潘小慧:《倫理的理論與實踐》,台北市:文史哲,2005。
潘德榮:《西方詮釋學史》,台北市:五南圖書出版社,2015。
蔡仁厚:《中國哲學史‧上冊》,台北市:台灣學生,2009。
蔡仁厚:《孔孟荀哲學》,台北市:台灣學生,1984。
蔡仁厚:《哲學史與儒學論評:世紀之交的回顧與前瞻》,台北市:台灣學生,2001。
謝青龍、林明炤主編:《精粹中的博雅:經典、教育與經典教育》,台北市:麗文文化,2010。
韓鍾文:《先秦儒家教育哲學思想研究》,濟南:齊魯書社,2003。
魏元珪:《孟荀道德哲學》,台北市:海天出版社,1980。
羅光:《儒家生命哲學》,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95。
羅光:《羅光全書‧冊二之一‧生命哲學訂定版》,臺北市:臺灣學生書局,1996。
羅光:《羅光全書‧冊五‧中國哲學大綱》,臺北市:臺灣學生書局,1996。
羅光:《羅光全書‧冊六‧中國哲學思想史─先秦篇》,臺北市:臺灣學生書局,1996。
羅惠齡:《當代《孟子》人性論的省察──以漢學家的詮釋所展開的反思》,台北市:秀威資訊,2019。
譚宇權:《孟子學術思想評論》,台北市:文津,1995。
譚家哲:《孟子平解》,台北市:唐山出版社,2010。
邊家珍:《經學傳統與中國古代學術文化形態》,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蘇新鋈:《先秦儒學論集》,台北市:文津出版社,1992。
研究論文﹝含學位論文﹞:
于斌:〈輔仁大學哲學研究對中國社會的責任〉,《哲學論集》,第7期,台北縣:輔仁大學出版社,1976年06月,頁1-11。
中國文物保護基金會:〈海昏侯墓出土竹書「論語」或為失傳1800年「齊論」〉,「中國文物保護基金會」網站,網址:ttps://goo.gl/G79hz1。
尤煌傑:〈人與世界:從中國的人性論談起〉,《哲學與文化》,第19卷第4期,台北:哲學與文化月刊雜誌社,1992年04月,頁344-351。
方克立:〈甲申之年的文化反思—評大陸新儒學「浮出水面」和保守主義「儒化」論〉,《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第6期,廣州:中山大學,2005年11月,頁1-5。
方克立:〈關於當前大陸新儒學問題的三封信〉,《學術探索》,2006年第2期,雲南:雲南省社會科學界聯合會,2006年04月,頁4-10。
王法強:〈孟子仁義實踐論辨正〉,《齊魯學刊》,2018年第03期,山東:山東曲阜師範大學,2018年08月,頁18-23。
王財貴:〈語文教育改良芻議〉,《鵝湖月刊》,260期,台北市:鵝湖月刊社,1997年02月,頁1-2。
王財貴:〈讀經教育之基本理論﹝一﹞〉,《鵝湖月刊》,第30卷第7期總號第355期,台北市:鵝湖月刊社,2005年01月,頁52。
王財貴:〈讀經通訊發刊辭-謹獻給第三屆當代新儒學國際學術會議〉,《鵝湖月刊》,第20卷第6期總號第234期,台北市:鵝湖月刊社,1994年12月,頁54-56。
何信全:〈儒學也能推導出現代法治原則嗎?以「道德自主性」為中心的探討〉,《思與言:人文與社會科學雜誌》,第49卷第2期,台北:思與言雜誌社,2011年06月,頁165-195。
吳忠偉:〈「義」與早期中國的「邦邑」共同體〉,《哲學與文化》,第44卷第2期,臺北:哲學與文化月刊雜誌社,2017年02月,頁103-117。
吳秋槿:〈從語錄體來談《論語》的價值〉,《東吳中文線上學術論文》,第35期,台北市:東吳大學,2016年09月,頁1-18。
李明輝:〈當前儒家之實踐問題〉,《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2卷第2期,台北市:臺灣社會研究雜誌社,1990年10月,頁107-126。
李彥儀:〈從杜威《民主與教育》所揭示的教育理念與教育目的反思當代讀經教育運動〉,《慈濟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刊》,第23期,花蓮:慈濟學校財團法人慈濟大學,2019年04月,頁66-90。
李瑞全:〈荀子哲學之價值規範根源問題:兼論孟荀之孔門承傳之取向〉,《中央大學人文學報》,第50期,桃園:國立中央大學文學院,2012年04月,頁23-49。
李賢中:〈中國哲學人文精神的直覺方法〉,《中西哲學的人文意蘊學術研討會會議論文集》,新北市:輔大書坊,2013年11月,頁73-99。
李賢中:〈中國哲學研究方法之省思〉,《哲學與文化》,第34卷第4期,臺北:哲學與文化月刊雜誌社,2007年04月,頁7-24。
李賢中:〈孟子人性論之價值〉,《哲學與文化》,第21卷第9期,臺北:哲學與文化月刊雜誌社,1994年09月,頁823-829。
李賢中:〈從「志」「功」關系看儒、墨兩家的理想與實踐〉,《職大學報》,2010年03期,蒙古:中華全國總工會宣傳部高教專委會聯合委托包頭職大,2010年09月,頁4-8。
杜保瑞:〈中國哲學的基本哲學問題與概念範疇〉,《文史哲》,2009年第4期,山東:山東大學,2009年07月,頁49-58。
汪聚應:〈儒“義”考論〉,《蘭州大學學報》,2004年第03期,甘肅:蘭州大學,2004年05月,頁27-31。
沈清松:〈從「方法」到「路」-項退結與中國哲學的方法論問題〉,《哲學與文化》,第32卷第9期,台北市:哲學與文化月刊雜誌社,2005年09月,頁61-78。
周克勤:〈自我肯定與自我否定─儒家與天主教倫理的比較〉,《現代學苑》,第7卷第1期,臺北:哲學與文化月刊雜誌社,1970年01月,頁17-26
周海春、榮光漢:〈論孟子之“義”〉,《哲學研究》,2018年第8期,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2018年08月,頁44-51、60。
林文琪:〈寓教於祭的倫理教育劇場-儒家祭祀禮典儀式中展開的典範學習活動析論〉,《漢學研究集刊》,第25期,雲林:國立雲林科技大學漢學資料整理研究所,2017年12月,頁117-155
林啟屏:〈經典之現代意義與應用〉,《T&D飛訊》電子月刊,第128期,台北市:國家文官學院,2011年10月,頁1-16。
林翠蓮、王秋文:〈自殺防治應從生命教育出發〉,《台灣教育評論月刊》,第4卷第8期,台北市:臺灣教育評論學會,2015年05月,頁132-134。
邵鐵峰:〈《孟子》中的羞惡之心:關於羞恥的比較研究〉,《哲學與文化》,第45卷第12期,,臺北:哲學與文化月刊雜誌社,2018年12月,頁115-129。
柯小剛:〈當代社會的儒學教育─以國學熱和讀經運動為反思案例〉,《湖南師範大學教育科學學報》,2016年第4期,湖南:湖南師範大學,2016年07月,頁34-40。
洪博昇:〈從段玉裁對「讀」字的訓解,談孔安國以今文字讀《古文尚書》的相關問題〉,《世新中文研究集刊》,第6期,臺北市:世新大學中國文學系,2010年07月,頁195-226。
胡博越:〈《孟子》的譬喻探析〉,《黑龍江史志》,2014年第12期,黑龍江:黑龍江省地方志辦公室,2014年06月,頁51-52。
苑舉正:〈經典之現代意義與應用〉,《T&D飛訊》電子月刊,第129期,台北市:國家文官學院,2011年10月,頁1-18。
英冠球:〈孟子》反映的倫理學型態-從德性倫理學的觀點看〉,《哲學與文化》,第37卷第5期,臺北:哲學與文化月刊雜誌社,2010年05月,頁19-40。
唐君毅:〈生命存在之三向與心靈九境〉,《鵝湖月刊》,第26期,新北市:鵝湖月刊社,1977年08月,頁2-16。
孫昕:〈讓「傳統文化教育」成為教育——北京師範大學徐梓教授談傳統文化教育熱點問題〉,《中國教師》,2016年第21期,北京:北京師範大學,2016年11月,頁19-23。
孫效智:〈生命教育之推動困境與內涵建構策略〉,《教育資料集刊》,第27輯,台北市:國立教育資料館,2002年12月,頁283-301。
徐梓:〈兒童讀經與道德建設〉,《中國德育》,2013年第11期,北京:中央教育科學研究院,2013年06月,頁38-41。
徐舜彥:〈先秦儒家思想中的社會侷限-社會道德規範〉,《哲學與文化》,第32卷第6期,臺北:哲學與文化月刊雜誌社,2005年06月,頁53-67。
涂可國:〈儒家之“義”的責任倫理意蘊〉,《孔子研究》,2017年第5期,山東:中國孔子基金會,2017年09月,頁5-15。
袁保新:〈人性與歷史-從當代儒學的詮釋爭議到孟子人性論的新試探〉,《宗教哲學》,第82期,新北市:中華民國宗教哲學研究社,2017年12月,頁95-117。
高立梅:〈孟子「仁義內在」說淺析〉,《華中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0卷02期,湖北:華中科技大學,2006年03月,頁27-30。
高瑋謙:〈論讀經教育的時代意義〉,《鵝湖月刊》,第37卷第11期總號第443期,新北市:鵝湖月刊社,2012年05月,頁56-64。
張玉棉:〈比喻在孟子散文中的運用〉,《邢臺師專學報》,1994年第1期,河北:邢臺學院,1994年02月,頁54-58。
張汝倫:〈中國哲學與當代世界〉,《哲學研究》,2017年第1期,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2017年01月,頁91-100。
張定浩:〈《孟子》的讀法〉,《名作欣賞》,2018年第1期,山西:三晉報刊,2018年01月,頁122-124。
張鼎國:〈「較好地」還是「不同地」理解:從詮釋學論爭看經典註疏中的詮釋定位與取向問題〉,《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第9卷第3期,台北市: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1999年09月,頁87-109。
張禮永:〈讀經之史、讀經之實、讀經之死-對1904年至1949年歷次讀經爭議的考察〉,《華東師範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9年第2期,上海:華東師範大學,2009年06月,頁83-89。
曹喜博、關健英:〈孟子“人禽之別”命題中關於人存在的三個維度〉,《倫理學研究》,2018年第3期,湖南:湖南師范大學倫理學研究所,2018年05月,頁54-57。
許宗興:〈“孟子性善論”解析〉,《華梵人文學報》,第4期,新北市:華梵大學,2005年01月,頁31-71。
許朝陽:〈告子對比下的孟子「義」之可能義蘊〉,《淡江中文學報》,第28期,新北市:淡江大學中國文學學系,2013年06月,頁1-28。
郭秋媛:〈論段玉裁《說文解字注》中的「淺人」說〉,「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站,網址:https://goo.gl/zXnEe8,2013年07月。
郭齊勇:〈孔孟道德哲學平議〉,《中國哲學與倫理學‧下冊》,台北縣:輔仁大學,1997,頁401-416。
郭齊勇:〈現代社會為什麼需要國學經典〉,《人民論壇》,2016年第24期,北京:人民日報社,2016年08月,頁124-125。
郭齊家:〈少兒讀經與文化傳承〉,《湖南科技學院學報》,第26卷第1期,湖南:湖南科技學院,2005年01月,頁49-52。
陳士誠:〈孟子論作惡者-一個倫理學之比較研究〉,《清華學報》,第48卷第4期,新竹:國立清華大學出版社,2018年12月,頁691-723。
陳大齊:〈孟子「浩然之氣」淺釋〉,《國立政治大學學報》,第09期,臺北市:國立政治大學,1964年05月,頁1-7。
陳大齊:〈孟子學說中的仁與義〉,《國立政治大學學報》,第04期,臺北市:國立政治大學,1961年12月,頁1-20。
陳來:〈孟子的德性論〉,《哲學研究》,2010年05期,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2010年05月,頁38-48。
陳敏華:〈探討《論語》作為香港中、小學德育課題的可行性〉,《鵝湖月刊》,第500期,新北市:鵝湖月刊社,2017年02月,頁24-31。
陸胤:〈從書院治經到學堂讀經─孫雄與近代中國學術轉型〉,《學術月刊》,2017年第2期,上海:上海市社會科學界聯合會,2017年02月,頁163-178。
陸費逵:〈論中央教育會〉,《教育雜誌》,第三年第8期,上海:商務印書館,1911年﹝宣統三年﹞08月,頁69-74。
傅佩榮:〈經典之現代意義與應用〉,《T&D飛訊》電子月刊,第128期,台北市:國家文官學院,2011年10月,頁1-13。
傅佩榮:〈解析孔子的價值觀〉,《哲學與文化》,第26卷第6期,臺北:哲學與文化月刊雜誌社,1999年06月,頁506-517。
傅建增:〈孟子教育理論初探〉,《南開學報》,1994年01期,天津:南開大學,1994年01月,頁47-53。
傅偉勳:〈創造的詮釋學及其應用─中國哲學方法論建構試論一〉,《從創造的詮釋學到大乘佛教:「哲學與宗教」四集》,台北市:東大出版,1990年,頁1-46。
曾守仁:〈經典、去經典、重讀經典─大學通識教育中經典教育的若干思考〉,《鵝湖月刊》,第33卷第3期總號第387期,新北市:鵝湖月刊社,2007年09月,頁51-64。
曾春海:〈由論語、孟子看「仁」的自覺〉,《鵝湖月刊》,第14期,新北市:鵝湖月刊社,1976年08月,頁43-44。
項退結:〈中國古代的「義」、「均」、「分」與多瑪斯的正義觀〉,《哲學與文化》,第20卷第4期,臺北:哲學與文化月刊雜誌社,1993年04月,頁360-368。
馮耀明:〈論語中仁與禮關係新詮〉,《政治大學哲學學報》,第21期,台北:政治大學哲學系,2009年01月,頁129-158。
黃俊傑:〈傳統中國的思維方式及其價值觀〉,《本土心理學研究》,第11期,台北市:臺灣大學心理學系本土心理學研究室,1999年06月,頁129-152。
黃俊傑:〈論東亞儒家經典詮釋傳統中的兩種張力〉,《臺大歷史學報》,第28期,台北:臺灣大學歷史學系,2001年12月,頁1-22。
黃桂嬋:〈論孟子的辯論藝術〉,《廣西教育學院學報》,2002年第6期,廣西:廣西教育學院,2002年12月,頁101-104。
黃淑汝:〈段玉裁《說文解字注》「淺人說」探析〉,台南: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學位論文,2001。
楊軍、王楚寧、徐長青:〈西漢海昏侯劉賀墓出土《論語‧知道》簡初探〉,《文物》,2016年第12期,北京:文物出版社,2016年12月,頁72-75。
楊祖漢:〈中華經典的易讀與難讀〉,《鵝湖月刊》,第41卷第11期總號第491期,新北市:鵝湖月刊社,2016年06月,頁9-17。
楊祖漢:〈孟子告子之辯的再探討〉,《鵝湖學誌》,第60期,新北市:鵝湖月刊社,2018年06月,頁83-116。
楊儒賓:〈穿透“主體性”與“群體性”的“仁學”〉,《通識教育季刊》,第11卷第4期,台北:中華民國通識教育學會,2004年12月,頁97-106。
董慶保:〈孟子“好辯”散論〉,《廣西教育學院學報》,2002年第6期,廣西:廣西教育學院,2002年12月,頁105-108。
蒙培元:〈中國哲學的方法論問題〉,《哲學動態》,2003年第10期,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2003年10月,頁3-8。
趙宇:〈儒家「亞聖」名號變遷考─關於宋元政治與理學道統論之互動研究〉,《歷史研究》,2017年第04期,北京:中國社會雜誌社,2017年08月,頁43-61。
劉述先:〈孟子心性論的再反思〉,《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第4卷第2期,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1994年06月,頁1-14。
劉海波:〈再辯讀經〉,「中國法學網」網站,網址:https://goo.gl/Mo2qo2。
劉海波:〈蒙昧的教育理念與傳統觀—─評薛涌先生的反讀經觀點〉,「中國法學網」網站,網址:https://goo.gl/VSd7e3。
劉清平:〈孟子何以「亞聖」?〉,《人文雜誌》,2014年第10期,陝西:陝西省社會科學院,2014年10月,頁1-5。
劉雪河:〈“義”之起源易禮新探〉,《四川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年第4期,四川:西華師範大學,2003年07月,頁70-72。
劉雪河:〈談禮、義、仁之間的關系〉,《史學月刊》,2003年第7期,河南:河南大學,2003年07月,頁119-120。
劉瑾輝:〈《孟子正義》:新疏家模範作品〉,《揚州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6年第3期,江蘇:江蘇師範大學,2006年05月,頁30-35。
劉瑾輝:〈焦循《孟子正義》的疏証特色〉,《江蘇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年第2期,江蘇:江蘇師範大學,2007年05月,頁70-75。
劉曉東:〈「兒童讀經運動」質疑─與南懷瑾先生商榷〉,《南京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年第3期,江蘇:南京師範大學,2004年05月,頁63-70。
劉曉東:〈「蒙昧的教育理念與傳統觀」——評劉海波對「兒童讀經」的辯護〉,《幼兒教育〔教育科學版〕》,2008年第10期,浙江:浙江教育報刊總社,2008年10月,頁7-11。
劉曉東:〈兒童讀經就是「蒙以養正」─與郭齊家先生商榷〉,《南京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第6期,江蘇:南京師範大學,2006年11月,頁74-79。
潘小慧:〈從中西思想談人與自然的和諧之道〉,《哲學與文化》,第41卷第7期,臺北:哲學與文化月刊雜誌社,2014年07月,頁23-36。
潘小慧:〈邁向整全的人:儒家的人觀〉,《應用心理研究》,第9期,台北:應用心理研究雜誌社,2001年03月,頁115-135。
蔣慶:〈讀經:中國文化復興的始與望〉,《山西青年》,2013年第19期,山西:山西青少年報刊社,2013年10月,頁24-26。
冀劍制:〈服務學習的精神與實踐-以華梵大學“覺之教育”爲基礎〉,《實踐博雅學報》,第9期,台北市:實踐大學博雅學部,2008年01月,頁103-125。
蕭振聲:〈唐君毅論仁義禮智〉,《中正漢學研究》,第31期,嘉義: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系,2018年06月,頁79-114。
蕭敏如:〈文化轉型的焦慮:蔡元培的「廢讀經」與「中西合會」思想〉,《文與哲》,第十八期,高雄:國立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系,2011年06月,頁617-654。
霍國棟:〈孟子“義”德思想析論〉,《深圳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7年第06期,廣東:深圳大學,2007年11月,頁48-52。
謝君讚:〈從康德到海德格──試論當代學者於孟子詮釋上的一項爭議〉,《當代儒學研究》,第10期,桃園:國立中央大學文學院儒學研究中心,2011年06月,頁241-271。
瞿駿:〈宣統三年的讀經「攻防戰」〉,《文匯學人》,第223期,上海:文匯報社,2015年12月,頁11-12。
顏世安:〈析論《論語》中禮與仁的關係〉,《臺灣東亞文明研究學刊》,第7卷第2期,台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東亞系,2010年12月,頁345-359。
譚世保:〈《論語》第2•7章的「孝」、「養」、「敬」疑義索解-兼評孫隆基的《中國文化的「深層結構」》〉,《鵝湖學誌》,第10期,新北市:鵝湖月刊社,1993年06月,頁145-150。
譚立忠:〈辯孟子不言利〉,《輔仁國文學報》,第40期,新北市: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系,2015年04月,頁1-16。
關健英:〈儒家道德形上學的論述元點、價值依據及對其的追問〉,《哲學研究》,2010年第3期,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2010年03月,頁42-46。
其他: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網路版,網址:https://goo.gl/XY1n2o。
《國語辭典簡編本》,網址:https://goo.gl/DnBCXX。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無相關點閱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