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旅行視野下的《山海經》
作者:曹昌廉
作者(外文):TSAO, CHANG-LIEN
校院名稱:輔仁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文學系
指導教授:鍾宗憲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20
主題關鍵詞:神話山海經地理旅行秦始皇mythologyShan Hai JinggeographytravelEmperor Qin Shihuang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2
透過對於《山海經》的文獻考察,發現歷來對《山海經》性質的各種見解,莫衷一是,即使是現今研究者也存有個別片面研究《山海經》而失之偏狹的焦慮。
因此本文試以其地理特徵切入,觀察歷來地理觀點在各朝代的發展,並發現除了學術角度外,《山海經》在類書及地圖上也有相當精彩的呈現。回過頭來針對《山海經》明顯的地理性質在漢代卻遭到否定的疑點,重新檢討《山海經》的性質當具地理特點,卻又不只有地理性質的特徵,提出可以統合《山海經》的觀點即是「旅行」,而從「旅行記錄」進行探究,發現「旅行記錄」必須回歸是誰完成這些記錄的問題,因此再從「旅行者、記錄者」的角度進行探討,確認「放士」當為重要的線索,這可能就是指明了方士是《山海經》背後重要的文化傳統,而歷來線索亦指向了同一事實。
然後進一步在旅行角度下,討論《山海經》中呈現的各種旅行方式、其中包括了平面乃至於上下,換句話說這解釋了《山海經》中有實的旅行也有虛幻之旅的並存之因。而在旅行記錄、旅行者、敘述者之後進一步討論《山海經》的一位重要讀者秦始皇,研究秦始皇將《山海經》視為旅行指南的五次巡行,在其中找出秦始皇對《山海經》的解讀角度,進而討論《山海經》的成書以及流傳過程。
Through the literature review of the “Shan Hai Jing”, it is found that there have always been different opinions on the nature of the “Shan Hai Jing”. Even the current researchers still have some anxiety about the narrowness of the study of the “Shan Hai Jing”.
The dissertation is to study based on its geographical features, observes the development of geographical perspectives in different dynasties, and finds that apart from the academic points of view, the “Shan Hai Jing” also has a brilliant presentation on encyclopedia and maps. The book “Shan Hai Jing” obvious geographical features were questioned in the Han dynasty, this dissertation reviews that the nature of “Shan Hai Jing” should include geographical features, but not purely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geography.
The viewpoint that the “Shan Hai Jing” can be integrated with "travel" has been put forwarde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ravel records", it is found that the question has become who completed these. The study further indicates that either from the travelers or the record keepers’ point of view, it can be confirmed that “fang shih” is a critical clue. This can specify that the alchemist is an important cultural tradition behind the “Shan Hai Jing”, and the historical evidences have always leaded to the same fact.
From the angle of travel, the study discusses various travel methods mentioned in “Shan Hai Jing”, including horizontal and even vertical ways. In other words, it explains the coexistence of both real and illusory travel in the “Shan Hai Jing”. In addition to the discussion of the travel records, travelers, and narrators, the dissertation studies the five-time tours taken from one of the important readers, Qin Shi Huang, who took the “Shan Hai Jing” as the travel guide, and discusses the forming and the spreading process of the book based on Qin Shi Huang's point of view.
參考文獻
一、古籍
周・呂望:《六韜》《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726册卷四(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春秋・左丘明:《國語》卷十八(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
西漢・孔安國撰,唐・陸德明音義:《尚書》《四部叢刊初編》卷三(上海:商務印書館,1922年)。
西漢・劉向輯錄:《戰國策》(臺北:里仁書局,1990年)。
西漢・劉歆著,袁珂校注:《山海經校注》(臺北:里仁書局,1981年)。
東漢・鄭玄注,唐・孔穎逹疏:《禮記正義》(臺北:廣文書局,1971年)。
東漢・應劭:《風俗通義》《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862册,卷八,〈祖〉(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東漢・班固撰,唐・顏師古注:《漢書》(臺北:宏業書局,1972年11月)。
東漢・許慎撰,清・段玉裁注:《說文解字注》(臺北:漢京文化,1985年)。
三國吳・韋昭注:《國語・魯語》(臺北:藝文印書館,據【天聖道明本】影印)。
晉・陳壽撰,宋・裴松之注:《三國志》(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
北齊・顏之推撰,檀作文譯注:《顏氏家訓》(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
南朝宋・范曄著,韓復智、洪進業註:《後漢書紀傳今註》(臺北,國立編譯館,2003年版)
梁・沈約:《宋書》,收錄於許嘉璐主編:《二十四史全譯》(上海:商務印書館,2004年)。
梁・蕭統編,唐・李善注:《文選》(臺北:華正書局,1982年)。
梁・蕭綱著,蕭占鵬、董志廣校注:《梁簡文帝集校注》(天津:南開大學,2012年)。
唐・李淳風注釋:〈孫子算經・序〉,《叢書集成初編》(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北京新一版)
唐・姚思廉:《梁書》卷三十三,列傳第二十七(臺北:鼎文書局,1975年)。
宋・尤袤輯:《山海經》(淳熙七年(1180年)池陽郡齋本)。
宋・朱彧著,李偉國點校:《萍洲可談》(與陳師道《後山談叢》合刊)(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
宋・朱熹撰:《四書集注》(臺北:漢京文化事業,1987年)。
宋・李昉:《太平御覽》(六)(臺北:商務印書館,1975年)。
宋・洪興祖:《楚辭補注》(臺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3年)。
宋・蔡沈:《書經集註》(臺南:利大出版社,1987年)。
宋・薛季宣:《浪語集》(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2003年)。
宋・羅泌:《路史》冊(一)(臺北:中華書局,1966年,據【四庫備要】影印)。
宋・林之奇:《尚書全解》《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55册,卷三,(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元・周致中纂集,明・周履靖輯刊,明・陳繼儒校:《異域志》(北京:中華書局,據國家圖書館所藏荊山書林刊《夷門廣牘》本影印,1985年北京新一版)。
元・脫脫編修:《宋史(三)》(臺北:藝文印書館,1972年)。
明・王圻編撰:《三才圖會》總第33冊,人物類 第13卷(北京:北京大學圖書館掃描)。
明・胡應麟:《少室山房筆叢》卷十六(四庫全書本)。
明・章潢:《圖書編》卷29(《欽定四庫全書》本,子部十一・類書類,浙江大學圖書館影印古籍)。
明・湛若水:〈湛甘泉先生文集〉,收在《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第56冊(臺南: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據明刻本配鈔本影印出版,1997年)。
清・吳承志:《遜齋文集》卷八,收入《求恕齋叢書》(北京:文物出版社,1984年)。
清・郝懿行:《爾雅義疏》(臺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5年)。
清・郝懿行箋疏,范祥雍補校:《山海經箋疏補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
清・畢沅:《山海經新校正》(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
清・郭慶藩輯:《莊子集釋》(臺北:漢京文化,1983年)。
清・陳夢雷主編,蔣廷錫排校:《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匯編・邊裔典・卷四十二》第212冊(上海:中華書局影印)。
清・董豐垣:《識小編》卷上(北京:中華書局,1988年)。


二、專書
Michael Pidwirny, “FUNDAMENTALS OF PHYSICAL GEOGRAPHY”, 2006.
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著:《殷墟婦好墓》(北京:文物出版社,1980年)。
王冬珍、徐文助、陳郁夫、陳麗桂校注:《新編管子》下冊(臺北:國立編譯館,2002年)。
王利器撰:《新編諸子集成:新語校注》卷上(北京:中華書局,2000年)。
王孝廉:《中國神話世界下編:中原民族的神話與信仰》(臺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6年)。
王紅旗解說,孫曉琴繪圖:《圖說山海經》(臺北:城邦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尖端出版,2006年)。
王雲五編:《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臺北:商務印書館,1968年)。
王葆玹:《西漢經學源流》(臺北:東大圖書公司,2008年二版)。
王夢鷗:《鄒衍遺說考》(臺北:商務印書館,1966年)。
田博元、周何主編:《國學導讀叢編》第三冊(臺北:康橋出版事業有限公司,1991年)。
交通部主編:《發展國民旅遊研討會報告書》(臺北:交通部觀光局,1998年)。
向達校注:《指南正法》(北京:中華書局,1961年)。
向達校注:《順風相送》(北京:中華書局,1961年)。
朱芳圃:《殷周文字釋叢》(北京:中華書局,1962年)。
江林昌:《中國上古文明考論》(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年)。
江紹原:《中國古代旅行之研究》(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89年)。
余錫嘉:《四庫提要辨證》(臺北:中華書局,1980年)。
呂子方:《中國科學技術史論文集(下)》(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4年)。
呂思勉:《中國民族史》(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12年)。
巫仁恕、狄雅斯:《遊道:明清旅遊文化》(臺北:三民書局,2010年)。
扶永發:《神州的發現—山海經地理考》(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1992年)。
李濟:《安陽》(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
李豐楙:《山海經—神話的故鄉》(臺北:時報文化,2012年)
杜而未:《山海經神話系統》(臺北:學生書局,1977年)。
周紹賢:《漢代哲學》(臺北:中華書局,1983年)。
周駿富、朱永嘉、蕭木、楊樹藩、王更生等著:《中國歷代思想家(三):公孫龍、呂不韋、韓非、陸賈》(臺北:商務印書館,1999年)。
屈萬里:《詩經詮釋》(臺北:聯經出版社,1983年)。
林麗娥:《先秦齊學考》(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2年)。
姜亮夫:《屈原賦校注》(臺北:華正書局,1974年)。
故宮博物院:《圖文天下—明清輿地學要籍》(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11年)。
胡平生、張德芳編撰:《敦煌懸泉漢簡釋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
凌純聲:《中國邊疆民族與環太平洋文化・中國與東南亞之崖葬文化》下冊(臺北:聯經書局,1979年)。
凌純聲:《中國邊疆民族與環太平洋文化・昆侖丘與西王母》(臺北:聯經書局,1979 年)。
宮玉海:《〈山海經〉與世界文化之謎》(吉林:吉林大學出版社,1995年)。
徐志平:《中國古代神話選注》(臺北:里仁書局,2017年)。
徐旭生:《中國古史的傳說年代》(北京:科學出版社,1960年)。
徐客編著:《圖解山海經》(新北:西北國際文化有限公司,2014年)。
徐顯之:《山海經探原》(湖北:武漢出版社,1991年)。
袁珂:《古神話選釋》(臺北:長安出版社,1986年)。
馬昌儀:《古本山海經圖說(上卷)》(臺北:蓋亞文化,2016年)。
馬昌儀選編:《中國神話學百年文論選》上冊(西安: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3年)。
張光直:《美術、神話與祭祀》(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2002年)。
張步天:《山海經解》(香港:天馬圖書公司,2004年)。
張春興:《現代心理學》(臺北:東華書局,2001年)。
曹海東:《新譯西京雜記》(臺北:三民書局,1995年)。
郭少棠:《旅行:跨文化想像》(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
郭沫若:《中國古代社會研究》(上海:商務印書館,2011年)。
陳奇猷:《呂氏春秋校釋》(上海:學林出版社,1984年)。
陳連山:《《山海經》學術史考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年)。
陳橋驛、葉光庭注:《新譯水經注(上)》(臺北:三民書局,2011年)。
舒茲著、盧嵐蘭譯:《社會世界的現象學》(臺北:久大、桂冠聯合出版,1993年)。
黃中業、陳恩琳譯注:《中國名著選譯叢書22—論衡》(臺北:錦繡文化出版事業,1992年)。
黃暉:《論衡校釋(一~二)》(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4年)。
楊伯峻:《春秋左傳注(下)》(臺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3年)。
楊朝明:《魯文化史》(濟南:齊魯書社,2001年)。
葉舒憲、蕭兵、鄭在書:《山海經的文化尋蹤:想像地理學與東西文化碰觸》(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2004年)。
廖炳惠:《臺灣與世界文學的匯流》(臺北:聯合文學,2006年)。
熊禮匯注釋,侯迺慧校閱:《新譯淮南子》(臺北:三民書局,1997年)。
劉宗迪:《失落的天書-山海經與古代華夏世界觀(增訂本)》(北京:商務印書館,2016年)。
劉思白:《周易話解》(臺北:天龍出版社,1985年)。
劉樂賢:《馬王堆天文書考釋》(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2004年)。
梁啟超:《佛教與中國文學》(臺北:大乘文化出版社,1981年)。
蔡瑜:《陶淵明的人境詩學》(臺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12年)。
衛挺生考釋,徐聖謨製圖:《山海經今考第一編:山海經地圖考》(臺北:華岡出版部,1974年)。
黎翔鳳撰,梁運華整理:《諸子集成》(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
賴炎元註譯:《春秋繁露今註今譯》(臺北:商務印書館,1984年)。
錢穆:《史記地名考》(北京:商務印書館,2001年)。
錢穆:《國史大綱》(新北市 : 臺灣商務印書館,2017年)。
閻振益、鍾夏校注:《新編諸子集成:新書校注》卷六(北京:中華書局,2000年)。
鍾宗憲:《中國神話的基礎研究》(臺北:洪葉文化,2006 年)。
鍾宗憲:《先秦兩漢文化的側面研究》(臺北:知書房出版社,2005年)。
顏忠賢:《不在場:顏忠賢空間論文集》(臺北:田園城市文化事業,1988年)。
魏仲佑、許建崑執編:《旅遊文學論文集》(臺北:文津出版社,2000年)。
譚其驤:《長水集續編》(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
蘇雪林:《屈原與〈九歌〉》(臺北:文津出版社,1978年)。
顧頡剛:《中國上古史研究講義》(臺北:洪葉文化,1994年)。
顧頡剛:《秦漢的方士與儒生》(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
希勒格(Gustaaf Schlegel)著,馮承鈞譯:《中國史乘中未詳諸國考證》(臺北:商務印書館,1966年)。
羅貝托・賈克(Roberto Giacobbo)著,黃正旻譯:《國家地理進入神祕國度:探索地球上最知名的未解之謎》(臺北:大石國際文化有限公司,2015年)。
(日)瀧川龜太郎:《史記會注考證》(臺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1993年)。
(加拿大)卜正民(Timothy Brook):《塞爾登先生的中國地圖:香料貿易、佚失的海圖與南中國海》(臺北:聯經出版社,2015年)。
(美)默茨,崔岩峙等譯:《幾近退色的記錄—關於中國人到達美洲探險的兩份古代文獻》(北京:海洋出版社,1993年)。
(馬來西亞)丁振宗:《破解《山海經》—古中國的X檔案》(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1年)。
(韓)李燦著,Kim Sarah(英譯),山田正浩、佐佐木史郎、渋谷鎮明(日譯):《韓國之古地圖》(汎友社,2005年)。

三、期刊論文
王永波:〈膠東半島上發現的古代獨木舟〉,《考古與文物》第5期,1987年。
王紹東:〈論神仙學說對秦始皇及其統治政策的影響〉,《內蒙古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32卷第1期,2000年1月。
朱兆明:《〈山海經〉和中華文化圈》,《東北師範大學學報》,1994年第5期。
何幼琦:〈海經新探〉,《歷史研究》,1985年第2期。
宋美璍:〈自我主體、階級認同與國族建構〉,《中外文學》第26 卷第4 期,1997 年9月。
李學勤:〈論多友鼎的時代及意義〉,《人文雜誌》1981卷6期,頁87-92。
蕭兵:〈《山海經》:四方民俗文化的交匯-兼論《山海經》由東方早期方士整理而成〉,收錄於中國《山海經》學術討論會編:《山海經新探》(成都:四川省社會科學研究院,1986年)。
車廣錦:〈論船棺的起源和船棺所反映的宗教意識〉,《東南文化》創刊號,1985年6月。
周振鶴:《被忽視了的秦代〈水經〉》,《自然科學史研究》第1期,1986年。
周策縱:〈中國古代的巫醫與祭祀、歷史、樂舞、及詩的關係〉,《清華學報》新第12卷第 1、2 期合刊,1979年12月,頁1-59。
林勰宇:〈現存南海更路簿抄本系統考證〉,《中國地方誌》第3期,2019年。
段塔麗:〈戰國秦漢時期巴蜀喪葬習俗-船棺葬及其民俗文化內涵〉,《中國歷史地理論叢》第17卷第1輯,2002年3月。
胡遠鹏:《〈山海經〉揭開中國及世界文化之謎》,《淮陽師專學報》,1995年第3期。
宮玉海:〈談談如何揭開〈山海經〉奧秘〉,《長白論壇》,1994年第3期。
曹昌廉:〈《呂氏春秋・本味》的美味之外-論〈本味〉與《山海經》的關係〉,收錄於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系編:《第六屆兩岸六校研究生國學高峰會議論文集(上)》(2016年5月14日)。
曹昌廉:〈泗水撈鼎推原〉,《中國學術年刊》第三十六期秋季號,2014年9月。
陳佳榮:〈朱應、康泰出使扶南和《吳時外國傳》考略〉,《中央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78年第4期。
陸侃如:〈論《山海經》的著作時代〉,載於《史學論叢》,收入《中國期刊彙編》(第31種)(臺北:成文出版社,1985年),頁27-46。
鹿憶鹿:〈《臝蟲錄》在明代的流傳——兼論《異域志》相關問題〉,《國文學報》第58期,2015年12月。
鹿憶鹿:〈殊俗異物,窮遠見博-新刻《山海經圖》、《臝蟲錄》的明人異域想像〉,《淡江大學中文學報》第33期,2015年12月,頁118-128。
彭毅:〈諸神示象-《山海經》神話資料中的萬物靈跡〉,《文史哲學報》46期,1997年6月。
賈雯鶴:〈山海經兩考〉,《中華文化論壇》第4期,2006年。
廖平:〈《山海經》為《詩經》舊傳考〉,《地學雜誌》,1923年14卷3期、4期。
廖明君:〈《山海經》與上古學術傳統——關於《山海經》研究的對話〉,《民族藝術》第4期,2003年。
蒙文通:〈研究〈山海經〉的一些問題〉,《光明日報》,1962 年 3 月 17 日。
劉宗迪:〈《海外經》《大荒經》地域及年代考〉,《文化研究》第二期,2003年。
潘銘基:〈從陸賈《新語》到楊雄《劇秦美新》—前漢文人以秦亡舊事進諫的研究〉,收入先秦兩漢學術國際研討會:《第十屆先秦兩漢學術國際研討會論文集》(新北: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系,2013年)。
鄭焱:〈旅遊的定義與中國古代旅遊的起源〉,《湖南師範大學學報》第28卷。
鍾宗憲:〈中國神話的語言構成初探〉,《興大中文學報》第23期增刊,2008年11月。
鍾宗憲:〈論《山海經》記載中的黃帝〉,《外國學研究》第15卷第1期。

四、學位論文
陳怡芬:〈山海經的旅行紀錄〉(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

五、報紙及網路資料
胡巨成:〈信陽發現商代獨木舟〉,《河南日報》,2010年8月7日,第三版。
徐振輔:〈黑與金的洞穴〉(徐振輔生態專欄),收錄於《鏡周刊》,2018年01月09日。網路版網址:https://www.mirrormedia.mg/story/20171228cul003/。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