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東勢的創新小農:高接梨社區的社會誌
作者:林淳華
作者(外文):LIN, CHUN-HUA
校院名稱:東海大學
系所名稱:社會學系
指導教授:許甘霖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21
主題關鍵詞:高接梨小農經濟地方社會草根創新客家top-grafted pearpeasant economylocal societygrass-roots innovationHakka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0
關於小農的研究文獻中,缺乏創新能力似乎是小農的普遍特徵,但我們觀察到在東勢高接梨發展成重要經濟作物的過程中,具有創意的梨農開發的特用農具,是該產業興起、茁壯的重要條件。本文嘗試回答小農在高接梨的農具創新中所扮演的角色、創新的社會脈絡,以及這些創新與農業勞動力的交互作用。
本文發現:共同祭祀、崇尚讀書和勤儉原則等客家文化特色,以及隨著戰後工業化而興起的商業活動,都為小農的創新提供有利的條件。各種農具的開發不僅是解決了擴大生產規模和提升水果品質等經濟問題,同時是為了解決家庭關係、改善勞動條件等生活品質的問題。
此外,新農具的出現也對農業勞動力造成衝擊,而勞動力的改變也刺激農具的創新:安全接刀發明之後,女工取代嫁接師傅;沾蠟機出現後,使得農業勞動可在夜間居家進行,進而形成以親屬網絡為基礎的勞動組織;套袋和噴槍的出現,則使得高齡人口重新納入農業勞動。
本文提出,東勢高接梨的創新受惠於三個歷史偶然性。第一個是1977年的戒嚴時期氛圍造就任務取向的果農研究班,該研究班的運作形式契合技術創新的重要條件;第二個是1980年代工廠外移,留鄉女工轉為梨園女工而成為產業因農具創新進入擴張期亟需的重要勞動力;第三個是本世紀初大量婚姻移民進入梨園工作,填補了本地農村女子外移都市所留下的農業勞動力缺口。這三個歷史偶然性,形塑了小農創新的特殊樣態。
Lack of innovation capacity has been characteristic of the peasant in literature of peasant studies. We observed that specified farm tools developed by creative farmers constitute condition for the rise and prosperity of top-grafted pear industry. This thesis aims to characterize the role of farmers in the development of farm tool innovation, social context of innovation, and consequences of interaction between innovation and agricultural labor.
Our analysis proposes that Hakka cultural features including communal worship, upholding learning, and practicing frugality as well as commercial activities contingent upon postwar industrialization constituted seedbed for farmers’ innovation. Various farm tools were developed not only to address economic issues such as production capacity, scaling-up and quality improvement, but also to issues of quality of life such as family relation and labor conditions.
Moreover, the emergence of new farm tools has impacts upon labor force, and conversely changing labor force exerted pressure on innovation of new farm tools. Female workers replaced male masters with the employment of safety grafting knife, waxing machine relocated farmland tasks to family house in evening time and formed labor organization based on kinship network, and then waterproof wrapping paper bag and compressor blowing dust gun re-included the elderly into agricultural labor.
The thesis concludes with a remark that the innovation concerned with high-grafted pear benefited from three historical contingencies, which shape the unique trajectory of Dongshih farmer’s innovation: the first is that the social atmosphere of Martial Law made possible a unique fruit farmers team oriented to innovation; the second is that female worker under the trend of plant relocation met the urgent demand for workers in time of planation scaling-up due to broad introduction of new farm tools; the third is that female marriage migrants in this century filled the shortage of labor force due to the rural flight of female population.
山城週刊,1982,〈今年成績普遍良好,各校表現超過往年〉。山城週刊,第147期,8月2日。
山城週刊,1984,〈張榕生當選十大傑出農家 嘉惠農民實至名歸 各界紛致祝賀殊榮〉。山城週刊,第253期,9月10日。
山城週刊,1991a,〈山城博士為數不少 各行各業人才濟濟〉。山城週刊,第613期,11月11日。
山城週刊,1991b,〈讀者來函–山城博士補遺〉。山城週刊,第615期,11月25日。
山城週刊,1992,〈東勢鎮中寧里黃鎮江 博士教授雙喜臨門〉。山城週刊,第655期,9月14日。
山城週刊,1995,〈翊贊經建功勞卓越 子女傑出相互輝映〉。山城週刊,第728期,3月20日。
內政部統計月報,2020,70,75,80-107年底各鄉鎮市區人口數。https:// shorturl.at/LNU18 ,取用日期:2020年4月22日。
內政統計查詢網,2020,國籍之規劃取得人數。https:// shorturl.at/syJU8,取用日期:2020年2月17日。
王驥懋,2016,巷口社會學:有機食物新的「農業問題」?https://reurl.cc/bnV4Xo,取用日期:2021年1月4日。
台中市政府民政局人口管理統計平台,2021,台中市東勢區人口統計。https://reurl.cc/V5zpRn,取用日期:2021年7月2日。
台中市東勢區產業文化發展協會,2015,《漫遊東勢小鎮:導覽解說劇本。台中市:東勢區農會。
台中市東勢區公所編,2019,中華民國107年台中市東勢區統計年報。https:// shorturl.at/knqr7,取用日期:2020年4月5日。
台中市政府民政局,2021a,台中市政府民政局人口管理統計平台_台中市東勢區人口統計_里鄰戶數及人口數。https://reurl.cc/OkM7v9,取用日期:2021年1月19日。
台中市政府民政局,2021b,台中市政府民政局人口管理統計平台_台中市東勢區人口統計_出生死亡統計。https://reurl.cc/2oYMY9,取用日期:2021年1月19日。
弘兼憲史著、李毓昭譯,2010,《馬克思經濟學入門》。台中:晨星。
台灣省政府主計處編,1973,《台灣省家庭收支調查報告》。南投:台灣省政府主計處。
石慶得編,2000,《續修東勢鎮志》。台中縣:東勢鎮公所。
全國人口資料統計地圖,2021,全國人口統計地圖:人口數。https://reurl.cc/xEaxpb,取用日期:2021年1月22日。
自由時報, 2018,〈不忘當年父母苦心栽培 美濃博士設置獎學金回饋鄉里〉。自由時報,生活版,6月18日。https://shorturl.at/enOY3,取用日期:2019年11月13日。
行政院主計處,1996,《中華民國台灣地區八十四年家庭收支調查報告》。https://reurl.cc/L7WjxL,取用日期:2021年1月15日。
行政院主計處,1997,《中華民國八十四年台閩地區農林漁牧業調查報告 第14卷 台中縣報告》。台北:行政院主計處。
行政院農委會,1977-2020,《農業統計年報》。台北:行政院農委會。
行政院農委會,2018,《中華民國農業統計要覽》。台北:行政院農委會。
列寧著、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編,1984,《列寧全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呂欣芸,2010,《清代台灣客家文人的人際網絡》。中壢:中央大學客家社會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
呂靜瑜,2002,《台灣工具機產業的發展與轉型_從生產網絡的發展到策略性網絡的形成?》台中:東海大學社會所碩士論文。
李明伏,2006,〈小農經濟:理論和實際〉,《天府新論》1: 58-62。
吳宇婕,2013,《社會支持與高齡者健檢服務使用意願之探索性研究》。台南:成功大學老年學研究所。
巫茂熾,2002,《區域創新系統觀點下中台灣精密機械產業創新之研究》。台中:東海大學工業工程經營資訊研究所碩士論文。
邱湧忠,1997,《農復會與台灣農業發展策略形成之研究》。台北:台灣大學農業推廣研究所博士論文。
姜吉甫,1994,〈早期的東工〉。山城週刊,第4版,7月4日。
柯志明、翁仕杰,1991,〈台灣農民的分類與分化〉。《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72: 107-150。
馬克思、恩格斯著、吳家駟譯,1990a,《資本論(第一卷)》。台北市:時報。(Karl Marx, 1894, Das Kapital. Hamburg: Verlag von Otto Meissner)
馬克思、恩格斯著、吳家駟譯,1990b,《資本論(第三卷)》。台北市:時報。(Karl Marx, 1894, Das Kapital. Hamburg: Verlag von Otto Meissner)
高士欽,1999,《生產網絡與學習型區域_台中工具機產業轉型分析》。台中:東海大學社會所博士論文。
建築世界,2018,四維企業股份有限公司。https://reurl.cc/DZjn0O,取用日期:2019年11月13日。
陳介英,1994,《台灣中小企業的技術特質及其社會內涵》。台中:東海大學社會所博士論文。
陳炎正,1986,《豐原市志》。豐原市:豐原市公所。
陳炎正、蔡國煙,1988,《清水鎮志》。台中縣:台中縣清水鎮公所。
許甘霖、劉邦立,2019,〈不合時宜的吟遊詩人之聲:「撒旦磨坊」與市場社會〉。《政治與社會哲學評論》70: 109-167。
教育部,2012,《部編版客家語分級教材第八冊》。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2021,成語典。https://reurl.cc/1ovjy9,取用日期:2021年7月1日。
國發會,2021,高齡化時程。https://reurl.cc/n5N6W2,取用日期:2021年7月2日。
黃宗智,1994,《華北的小農經濟與社會變遷》。牛津:牛津大學出版社。
張順鉁,1982,《高接技術之研討》。未出版。
張勝彥,2010,《臺中縣志(續修) 卷五 社會志》。豐原:台中縣政府。
張莉莉,2011,〈家庭經營的走向:單幹還是合作–兼評恰亞諾夫《農民經濟組織》〉。《延安大學學報》33(1): 66-69。
張榕生,1979a,〈橫山梨寄接新世紀梨之初步觀察〉。《科學農業》27(1-2): 52-55。
張榕生,1979b,〈橫山梨高接新世紀梨成功經驗談〉。山城週刊,第3期,7月30日。
張憲秋,1990,《農復會回憶》。台北市:行政院農委會。
彭懷真,2009,《社會學》。台北市:洪葉文化。
楊弘任,2004,《社區如何動起來?–黑珍珠之鄉的派系、在地師傅與社區總體營造》。台北:台灣大學社會所博士論文。
劉江性,1994,〈省立東勢高級工業職業學校前身 原東勢工業技術班創辦經過情形之回憶〉。山城週刊,第4版,6月6日。
劉龍麟,2017,《寄接梨補遺》。台中:三合一農業社、青芽兒永續教學中心。
劉懷仁,2018,《台中東勢地區客家伙房空間構成之研究》。台北市:國史館。
維基百科,2021a,台中市東勢區人口數。https://zh.wikipedia.org/wiki/東勢區#人口,取用日期:2021年1月5日。
維基百科,2021b,台中市清水區1997年人口數。https://zh.wikipedia.org/wiki/清水區#人口,取用日期:2021年1月5日。
維基百科,2021c,台中市大甲區1996年人口數。https://zh.wikipedia.org/wiki/大甲區#人口,取用日期:2021年1月5日。
葉守禮,2015,《小農經濟現代變遷:東勢果農的商品化之路》。台中:東海大學社會所碩士論文。
謝東華、林淳華、曾秀英,2000,《大甲溪帶電奔流》。台北:時報文化。
謝國雄,2010,《茶鄉社會誌:工資、政府與整體社會範疇》。台北:中研院社會所。
蔡介庭,2015,《芒果、盲目與忙碌:芒果生產與通路實作的社會過程分析–以玉井為例》。台北:台灣大學社會所碩士論文。
蔡漢生、吳連賞,2017,〈台灣蝴蝶蘭產業以台南市為核心之群聚與創新的螺旋發展〉。《華岡地理學報》32: 1-26。
蕭盛和,2004,《一個客家聚落區的形成及其發展:以高雄美濃鎮為例》。台北:台師大歷史學系碩士論文。
關秉寅,2016,〈高等教育擴張後,老鼠的兒子還是只能打洞嗎?〉。巷仔口社會學,https://reurl.cc/Rbqd16,取用日期:2021年2月21日。
關秉寅等,2019,〈台灣高教擴張對年輕世代薪資及職業聲望的影響:反事實的分析〉。《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31(4): 555-599。
蘇啟昌、陳志昌編,2016,《典範光輝:勤益人物誌》。台中:勤益科大。
Adkins, William, 2017, “What is Economic Adaptation?” In biz fluent, https://reurl.cc/ZjenG3 (Date visited: January 21, 2021).
Answers, 2012, “What is a social consequence?” In Answers, https://reurl.cc/82vl5y (Date visited: January 22, 2021).
Chayanov著、蕭正洪譯,1996,《農民經濟組織》。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Chayanov, A. 1925, 《農民經濟組織》。莫斯科:莫斯科合作社出版社)
Geertz, Clifford, 1973. “Thick Description: Toward an Interpretive Theory of Culture.” Pp.1-30 in The Interpretation of Cultures. New York: Basic Books.
Jahoda, Marie, Paul Felix Lazarsfeld and Hans Zeisel, 1971, Marienthal: The Sociography of an Unemployed Community. New Jersey: Transaction Publishers.
Kautsky著,岑紀譯,1937,《土地問題下卷》,上海:商務。(Karl Kautsky, 1899, Die Agrarfrage. Stuttgart: Stuttgart Press)
Lazarsfeld, Paul Felix, 1971, “Foreword to the American Edition: Forty Years Later.” Pp. xxxi-xl in Marienthal: The Sociography of an Unemployed Community, by Marie Jahoda, Paul F. Lazarsfeld, and Hans Zeisel. New Jersey: Transaction Publishers.
Meert, H. et al., 2005, “Farm household survival strategies and diversification on marginal farms.” Journal of Rural Studies 21: 81-79.
Nonaka, Ikujiro & Hirotaka Takeuchi著、楊子江及王美音譯、1998,《創新求勝–智價企業論》。台北:遠流。(Nonaka, Ikujiro & Hirotaka Takeuchi, 1995, The Knowledge- Creating Company.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Shieh, G. S., 1992, “Boss” Island: The Subcontracting Network and Micro-Entrepreneurship in Taiwan’s Development. New York: Peter Lang.
van der Ploeg著、潘璐、葉敬忠等譯,2016,《新小農階級:世界農業的趨勢與模式》。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van der Ploeg, Jan Douwe, 2008, The New Peasantries. N. Y.: Routledg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