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民主化下金門政治生態變遷之研究
作者:王宏男
作者(外文):WANG,HUNG NAN
校院名稱:東海大學
系所名稱:政治學系
指導教授:宋興洲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20
主題關鍵詞:金門民主政治政治生態學地方派系戰地政務宗族同鄉會KinmenDemocratic PoliticsPolitical EcologyLocal FactionsWar Zone AdministrationClanHometown Associations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2)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1
金門與台灣隔著台灣海峽,比鄰而居。然而戰地政務對金門長達三十六年,限制地區發展,一直到一九九三年開放地方選舉,賦予公民投票權,各方風起雲湧,地方生態產生巨大轉變。
因此,本文主要奠基在「台灣民主化將改變金門地方政治生態」,從政治發展、菁英研究、制度研究、地方派系等四個途徑,使用文獻分析與調查訪談方法,試圖回答:一、金門宗親會的發展以及對地方選舉影響;二、金門旅台同鄉會的發展以及對地方選舉影響;三、金門是否存在派系;四、金門政治生態的轉變。
結果顯示,一、宗親會的發展,陳姓相較於李姓有27座宗祠、92個聚落、13種燈號、21個宗親會、人口數占全縣12.24%、選舉區較為分散。對地方選舉,陳姓宗親會具有選舉「提名」與「動員」的功能;二、旅台同鄉會的發展,在全台19個同鄉會,登記會員數共19,651人、8個縣(市)擁有自己的會館、在170次理事長選舉中以台中市浯江金門同鄉會屆數最長共17屆、理事長為大(小)金門人比例為8:2、全台100位理事長中以金沙鎮34位最多、調查二十六位理事長中僅四位理事長不受宗族影響、旅台各理事長陳姓李姓支持約6:4。旅台金門同鄉會具有選舉「動員」的功能;三、金門從七屆縣長選舉,宗族與同鄉會動員過程中,顯示兼顧政治與經濟利益,同時存在地方派系;四、金門地方政治生態將因人口移動與不在籍投票,從宗親「血緣」變遷,走向同鄉會「地緣」關係。
在七屆縣長選舉比較性研究中發現,地區投票率呈現遞減、人口數(包括選舉人數與投票數)呈現遞增、宗親曾發生二次同姓分裂競選、性別比例以男性為主。
Kinmen and the main island of Taiwan (hereinafter referred to as “Taiwan”) are located next to each other across the Taiwan Strait. However, due to the 36-year implementation of the war zone administrative policy, local developments in Kinmen had been restricted until 1993, when Kinmen held its first local elections and its citizens gained the rights to vote. Since then, political activity has got into full swing across the county, and its local political ecology has undergone tremendous changes.
Therefore, based on the assumption that “the democratization of Taiwan will change the local political ecology in Kinmen,” this study examines four aspects – namely, political development, research on elites, research on institutions, and local factions – using the methods of literature analysis and interview surveys. It attempts to shed light on the following issues: (1) the developments of clan associations in Kinmen and their influences on local elections; (2) the developments of Kinmen hometown associations in Taiwan and their influences on local elections; (3) whether factions exist in Kinmen; (4) the changes in Kinmen’s political ecology.
Research results are shown as follows: (1) As regards the development of clan associations, compared to the clan of Li, the clan of Chen has 27 ancestral halls, 92 settlements, 13 types of “Lantern Titles” and 21 clan associations. 12.24% of the population of the Kinmen County comes from the clan of Chen, and they spread across larger numbers of electoral districts. The clan associations of Chen serve the functions of “nomination” and “mobilization” in local elections. (2) In terms of the developments of Kinmen hometown associations in Taiwan, there are 19 Kinmen hometown associations across Taiwan, with 19,651 registered members, and clan centers in 8 counties (cities). Among the 170 chairman elections, the Wujiang Kinmen Association of Taichung was elected for 17 times, spending the longest time in office. The ratio of chairmen from Greater Kinmen to those from Lesser Kinmen is 8:2. Among the 100 chairmen throughout Taiwan, 34 of them come from Jinsha Township, forming the largest group. Among the 26 chairmen interviewed, only 4 are not under the influences of clans. Of all the chairmen in Taiwan, the ratio of those receiving support from the clan of Chen to those receiving support from the clan of Li is around 6:4. The Kinmen hometown associations in Taiwan carry out the function of “mobilization” in elections. (3) During the mobilization process of the seven magistrate elections, it was shown that the clans and hometown associations took both political and economic interests into account, while factions existed at the same time. (4) Due to population movements and absentee ballots, the local political ecology in Kinmen has pivoted from the “blood relations” within clans, to the “geographic relations” within hometown associations.
The comparative research on the seven magistrate elections has shown that, the local voter turnover rate has been decreasing, while the population (including the number of voters and that of votes cast). In addition, two elections saw candidates from the same clan competing against each other. As for the gender ratio, these elections were dominated by males.
一、中文部分
(一)書籍
王建成,2007,〈族譜文獻的重要性以及在傳統修譜環境中的限
制與困難〉,《金門文藝》。金門縣:金門縣立文化中心。
王宏男,2016,《浯洲雜記》。台北市:五南。
王秋桂,2004,《金門歷史、文化與生態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台北市:施合鄭基金會。
王雲五,1971,《雲五社會科學大辭典》。第三冊,台北:商務。
天安門民主大學譯,Larry Diamond著,2015《民主轉型22講》。
台北:朔源書社。
石川榮吉,1988,《現代文化人類學》。中國大陸:中國國際廣
播出版社。
田昌五、蔵知非,1996,《周秦社會結構研究》。中國大陸:出
版西北大學社。
朱堅章譯,Dorothy Pickles著,1988,《民主政治》。台北:
幼獅文化。
江柏煒,2011,《福建省金馬歷史回顧與展望學術演討會》。金
門縣:金門大學人文社會學院。
江柏煒,2011,《閩南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金門縣金城鎮:
金門縣文化局。
江柏煒,2013,《閩南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金門縣金城鎮:
金門縣文化局。
江柏煒﹑王建成,2009,《安定的家園:金門民居宗祠寺廟》。
金門縣金城鎮:金門縣文化局。
江柏煒、王秋桂,2015,《歷史島嶼的未來:2015年金門歷史、
文化與生態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金門縣金寧鄉:金門
國家公園。
李仕德,2004,《十七世紀的海上金門》。金門縣金城鎮:金門
縣文化局。
李仕德,2014,《金門的戰爭與和平:823砲戰期間美國外交文
書有關金門文縣選擇》。金門縣金城鎮:金門縣文化局。
李仕德,2017,《金門危機:1950年代美國的外島政策》。金門
縣金城鎮:金門縣文化局。
李西潭譯,Georg Sorensen 著,1998,《民主與民主化》。台
北:韋伯。
李沃士,2010,《第三屆金門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金門縣金
城鎮:金門縣文化局。
李金生,2001,《金門聚落印象》。金門縣:金門縣立文化中心。
李金振,2004,《閩南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金門縣金城鎮:
金門縣文化局。
李柏光、林猛譯,Robert A. Dahl著,1999,《論民主》。台北:
聯經出版社。
李增德,1996,《金門人文采豐》。台北市:內政部營建署金門
國家公園管理處。
呂思勉,1985,《中國制度史》。中國大陸:上海教育出版社。
吳文程,1996,《政黨與選舉概論》。台北:五南。
吳培暉,1996,《金門聚落風情》。金門縣:金門縣政府。
吳培暉,1998,《金門澎湖聚落》。金門縣:金門縣政府。
何安繼,2013,《枕戈待旦:金門戰地政務工作》。金門縣:金
門縣政府。
余兆平、林蔚文,2011,《海峽文緣‧廈門論壇論文集》。福州:
海風出版社。
宋怡明,2016,《前線島嶼:冷戰下的金門》。台北市:台大出版
中心出版。
林永安、許明鎮,2009,《姓氏探源:台灣百大姓原流》。台北
市:大康出版社。
林其錟,1989,《五緣文化與紀念吳本》。中國大陸:廈門大學。
林金榮,2018,《金門人文紀事》。金門:金門縣文化局。
林華東,2013,《閩南文化:閩南族群的精神家園》。廈門:廈
門大學出版社。
林淑馨,2016,《非營利組織管理》。高雄市:巨流。
林焜煌,1979,《金門志》(上、下兩冊) 。金門:金門文獻委員
會。
林焜熿,1993,《金門志》卷2。南投:台灣省文獻會。
金門縣文獻委員會,1968,《金門縣志》卷1。金門縣:金門縣
政府。
金門縣文獻委員會,1979,《金門縣志‧史略》卷1。金門縣:
金門縣政府。
金門縣文獻委員會,1999,《金門縣志‧大事志》卷1。金門縣:
金門縣政府。
金門縣政府, 1968,〈政事志〉,《金門縣誌》。下冊,卷4。
金門縣:金門縣政府。
金門縣政府,1987,《金門史蹟源流》。金門:金門縣政府。
金門縣政府,1991,《增修金門縣誌》。金門:金門縣政府。
金門縣政府,1992,《金門縣志》。金門:金門縣政府。
金門縣政府,1999,《金門縣志》增修版(上、中、下三冊)。金門:
金門縣政府。
金門縣政府主計處編印,2016。《金門縣政府統計年報》,第63
期,金門縣金城鎮:金門縣政府。
郝玉麟等,1986,《福建通志》,527冊。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胡彿,1987,《選民的投票行為》。台北:中央選舉委員會。
胡鏈,1979,《金門憶舊》。台北:黎明。
洪受,1970,《滄海紀遺‧建置之紀第二》。金門縣:金門縣文
獻委員會。
秦惠中,1990,《近代廈門社會經濟概況》。廈門:鷺江出版社。
徐揚杰,1992,《中國家族制度史》。中國大陸:人民出版社。
唐蕙韻,2015,《閩南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金門縣金城鎮:
金門縣文化局。
陸炳文,1991,《金門宗祠大觀》。金門縣金城鎮:金門縣政府。
陸炳文,1996,《金門祖厝之旅》。台灣:稻田出版。
陸炳文,1996,《金門祖厝之旅》。金門縣金城鎮:金門縣政府。
陳支平,2009,《閩南文化百科全書》。中國大陸:福建人民出
版社。
陳水在,2001,《金門解嚴前後》。金門縣金城鎮:金門縣政府。
陳武雄,2003,《人民團體經營管理》。台北市:揚智文化。
陳明通,2001《派系政治與台灣政治變遷》。台北:新自然主義。
陳佳吉,2007,《金門地區軍事菁英之研究》。台北市:國防大學
政治作戰學院。
陳政智,2010,《非營利組織管理》。台北市:華都文化。
陳益源,20011,《成功大學閩南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台北市:樂學書局有限公司。
陳益源,2009,《閩南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國立成功大學
中文學系、金門文化局。
陳益源,2012,《金門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金門縣金城
鎮:金門縣文化局。
陳益源,2014,《金門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金門縣金城
鎮:金門縣文化局。
陳啟鐘,2017,《明清閩南宗族意識的建構與強化》。桃園市:
昌明文化出版。
陳陽德,1981,《台灣地方民選領導人物的變動》。台北:四季。
陳順德,2007,《金門宗教族文化》,第四期。金門縣:金門宗族
文化研究協會會。
陳順德,2008,《金門宗教族文化》,第五期。金門縣:金門宗族
文化研究協會會。
陳順德,2009,《金門宗教族文化》,第六期。金門縣:金門宗族
文化研究協會會。

陳順德,2010,《金門宗教族文化》,第七期。金門縣:金門宗族
文化研究協會會。
陳順德,2011,《金門宗教族文化》,第八期。金門縣:金門宗族
文化研究協會會。
陳順德,2012,《金門宗教族文化》,第九期。金門縣:金門宗族
文化研究協會會。
陳榮昌,2002,《浯土浯民-浯島金門人的真情故事》。金門:金
門縣立文化中心。
陳明通,1995,《派系政治與台灣政治變遷》,台北:月旦。
陳篤彬、林華東,2016,《閩南文化探索:福建省金門同胞聯誼
會成立三十周年暨閩南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廈門:廈
門大學出版社。
國防部史政編譯局,2006,《國軍外島地區戒嚴與戰地政務紀實
(上)(下)》。台北市:國防部史政編譯局。
許世英,1959,《新金門志》。金門縣:金門縣政府。
張火木,1995,《兩岸關係與金門前途》。台北市:培英出版社。
張火木,1997,《金台史蹟源流考》。中國大陸:山東大學出版
社。
張火木,2009,《戰地英豪金門將軍錄》。金門縣:文史工作協
會。
張廷玉,1980,《明史‧兵志3》。台北:鼎文書局。
彭大年,2013,《枕戈待旦:金馬戰地政務工作口述歷史》。台
北市:政務辦公室。
葉鈞培,1997,《金門姓氏分布研究》。福建省:金門縣政府。
葉鈞培,1999,《金門姓氏堂號與燈號》。金門縣金城鎮:金門
縣政府。
葉鈞培、王建成、許志仁、陳木漳,2012,《金門各姓族譜類攥》。
金門縣金城鎮:金門縣文化局。
葉鈞培、黃奕展,2001,《金門族譜探源》。金門縣金城鎮:金
門縣政府。
董群廉,2003,《金門戒嚴時期的民防組訓與動員訪談錄》(一)。
台北:國史館。
董群廉,2003,《金門戒嚴時期的民防組訓與動員訪談錄》(二)。
台北:國史館。
馮燕,〈非營利組織的法律規範與架構〉,收錄於蕭新煌,2000,
《非營利部門:組織與運作》。台北市:巨流。
楊日青、李培元、林文斌與劉兆隆譯,Andre Heyhood著,2004,
《政治學新論》。台北:韋伯。
楊加順,2006,《金門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金門縣金城鎮:
金門縣文化局。
楊加順,2007,《閩南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金門縣金城鎮:
金門縣文化局。
楊加順,2008,《金門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金門縣金城鎮:
金門縣文化局。
楊肅獻,2009,《金門近代史》。金門縣金城鎮:金門縣政府。
楊樹清,1996,《金門族群發展》。金門縣金城鎮:金門縣政府。
楊樹清,1998,《金門社會觀察》。金門縣金城鎮:金門縣政府。
趙沛,2002,《兩漢宗族研究》。金門縣:金門縣立社教館。
蔡明惠,1998,《論台灣鄉鎮派系與政治變遷:河口鎮「山頂」
與「街仔」的鬥爭》。台北:洪葉。
蔣東明,2016,〈閩南文化在金門〉,《閩南文化探索:福建省
金門同胞聯誼會成立三十周年暨閩南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
集》。中國大陸:廈門大學。
廖忠俊,1998,《台灣地方派系的行程發展與質變》。台北:允
晨文化。
廖慶六,2008,《浯州問禮-金門家廟文化景觀》。金門縣金城
鎮:金縣文化局。
劉家國,1988,〈為金馬人民請命〉,《我的家鄉是戰地:金馬
問題面面觀》。台北市:劉家國。
劉黎明,2003,《祠堂•靈牌•家譜》。中國大陸成都:四川人
民出版社。
潘英,1987,《同宗同鄉關係與台灣人口之祖籍及姓氏分布的研
究》。台中市:台灣省文獻委員會。
蕭新煌,2000,《非營利部門:組織與運作》。台北市:巨流。
謝政達譯,Albert Weale 著,2001,《民主政治》。台北:韋伯
文化。
顏立水,1998,《金門與同安》。金門縣:金門縣政府。
顏忠誠等口述;卓遵宏,董群廉,陳中禹紀錄整理,1993,《金
門戒嚴時期的民房組訓禹動員訪談錄》。台北縣新店市:國
史館。
羅志平,2016,《爺們的天空:金門學術研究略論》。台北市:
獨立作家。
瀨川昌久著,錢杭譯,1999,《族譜:華南漢族的宗教•風水•
移居》。中國大陸:上海書店出版社。

(二)期刊
王業立,1998,〈選舉、民陳明通主化與地方派系〉,《選舉研
究》,第5卷,第1期。
王宏男,2018,〈姓氏、信仰影響金門縣選民投票行為之研究〉,
《人文資源研究學報》,第24期,屏東縣:社團法人中華
民國人文資源研究學會。
吳重禮,2002,〈台灣地區「派系政治」研究文獻的爭議:美國
「機器政治」分析途徑的啟示〉,《政治科學論叢》,第17
期。
林進生、初國華,2011,〈台灣實施不在籍投票的政治影響〉,
《美和學報》。
周榮杰,1993,〈台灣的宗教與選舉〉,《台灣風物》,第43卷,第1期。
高永光,2004,〈不在籍投票制度之研究〉,內政部委託研究報
告,未出版。
陳介玄,1997,〈派系網絡、樁腳網絡及俗民網絡:論台灣地方
派系形成之社會意義〉,《地方社會》,台北:聯經。
張茂桂、蔡明惠,1986,〈社區權力結構研究的幾個問題:兼評
社會權力定義之商榷及權力與社區結構〉,《中山社會科學
譯粹》,第1卷,第3期。
趙永茂,1998,〈地方政治生態與地方行政的關係〉,《政治科
學論叢》,第九期。
(三)學術論文
王振漢,2007,〈宗族因素對金門縣選民投票行為之影響:以第
一至第四屆金門縣長選舉為例〉,碩士論文,銘傳大學。
王瑞嘉,2012,〈我國實施不在籍投票之研究:制度和政治觀點〉,
碩士論文,東海大學政治學系。
方仁琦,2012,〈金門實驗戰地政務時期的地方自治與民權訓練
-以烈嶼鄉五個行政村為中心〉,碩士論文,清華大學。
李忠義,1990,〈台灣地方派系動員基礎之研究》,碩士論文,
政治大學。
李晧,2006,〈金門戰地政務下的民防自衛體系〉,碩士論文,
政治大學。
李緯宗,2010,〈第七屆立法委員選舉結果對於屏東縣政治生態
之影響〉,碩士論文,東海大學。
李瓊芳,2009,〈戰地政務時期的金門教育〉,碩士論文,國立金
門技術學院。
呂成發,2003,〈金門縣選民投票行為之研究-2004年總統選舉
個案分析〉,碩士論文,銘傳大學。
呂欣融,2008,〈戰後金門同鄉會發展〉,碩士論文,長榮大學。
吳芳明,1996,〈地方派系的結盟與分化變遷之研究-以嘉義縣
和高雄縣為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
吳宗器,1987,〈中華民國現階段戰地政務之研究-金門地區三
民主義模範縣的建設〉,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碩士論
文。
吳宗器,2004,〈金門地區實驗戰地政務及其制度轉型之研究〉,
博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中山學術研究所。
邱顯顥,2017,〈民主化後的馬祖地方政治生態與地方政治菁英
的動員、經營與結盟〉,碩士論文,台灣大學。
何鴻明,2007,〈馬祖信仰與地方政治生態互動模式之研究-以
大甲鎮瀾宮人事組織與選舉方式為中心考察〉,碩士論文,
東海大學政治學系。
林宏霖,2013,〈彰化政治生態與選舉制度之關係-以立委單一
選區兩票制實施後為範圍〉,碩士論文,東海大學政治系。
林長安,2002,〈台灣民主轉型與澎湖縣地方政治生態的變遷〉,
碩士論文,東海大學政治學系。
林麗寬,2012,〈金門閩南婚俗研究〉,博士論文,逢甲大學,
中國文學系。
柯貴元,2004,〈地方派系與選舉關係之研究:以彰化縣為例〉,
碩士論文,東海大學政學系。
莊美榮,2016,〈戰地政務前後金門傳統婚禮的變異〉,碩士論文,
國立金門大學。
涂一卿,1994,〈台灣地方派系之社會基礎-以嘉義縣地方派系
為例〉,博士論論文,東海大學社會學系。
陳台峰,2004,〈地方派系與選舉關係之研究:以台中市為例〉,
碩士論文,東海大學政治學系。
陳宏義,2005,〈金門的選舉行為研究〉,碩士論文,東吳大學政
治研究所。
陳東波,1991,〈軍人不在籍投票政策論證之分析〉,碩士論文,
政治作戰學院。
陳佳吉,2014,〈政治甄補與地方治理:金門縣的個案分析〉,
博士論文,國防大學政治作戰學院。
陳彥慈,〈地方派系與黑金政治之關係:以台中市為例〉,碩士
論文,東海大學政治學系。
陳順德,2011,〈華僑捐資興學與戰地政務對金門教育發展之影
響-以金門碧山聚落為例〉,碩士論文,台北:國立台北教育
大學。
陳煒仁,2004,〈金馬特殊法律地位戰地政務實施與解除後之檢
討〉,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
陳慧萍,2016,〈戰地政務解除後金門血緣性聚落的發展:以古
坵、埔後為個案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許金土,2003,〈金門縣選民投票行為之研究-2001年縣長及立
委選舉個案分析〉,碩士論文,銘傳大學。
張國婷,2011,〈現代化對民主政治之影響—中央與地方關係的
視點〉,碩士論文,東海大學政治系。
彭基山,2002,〈選舉與地方政治生態關係之探討-以苗栗縣為
例〉,碩士論文,東海大學政治學系。
黃世明,1995,〈一九八○年代後金門與南投社會力的浮現:台
灣發展經驗中兩個地方社會的分析〉,博士論文,台灣大學
社會所。
黃昭能,2010,〈金門在台海兩岸關係中角色之研究〉,博士論
文,中國文化大學。
黃昭富,2009,〈第七屆立法委員選舉結果對於台南縣政治生態
之影響〉,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政治學研究所在職
進修碩士班。
黃信晏,2009,〈我國實施不在籍投票之可行性研究〉,碩士論
文,銘傳大學。
董毓雯,2006,〈戰地政務解除前後金門中地系統的變遷〉,碩士
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曾國鈞,2001,〈地方政治生態與市地重劃關係之研究:以台中
市為例〉,碩士論文,東海大學政治學系。
楊天厚,2011,〈金門宗祠祭禮研究:以陳、蔡、許三姓家族為
例〉,博士論文,私立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系。
楊靜華,2002,〈民進黨地方政治生態之研究-以南投縣為例〉,
碩士論文,東海大學政治學系。
蔡英志,2006,〈政治生態變遷下地方派系與政黨互動之研究-
以嘉義縣陳明文模式為例〉,碩士論文,東海大學政治學系。
蔡明惠,1987,〈現行台灣地方自治實施下之地方權力結構〉,
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中山學術研究所。
蔡明惠,2005,〈戰後澎湖政治生態之變遷〉,博士論文,國立
中山大學。
蔡春木,2002,〈地方派系對府會關係影響之研究-以台中縣為
例〉,碩士論文,東海大學政治學系。
劉宗銘,2007,〈我國實施不在籍投票立法爭議分析〉,碩士論文,
中華大學。
蕭天沛,2017,〈金門縣村里幹事戰地政務解除前後職務角色轉
變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大學。
(四)網站
中華民國內政部統計處網站:https://www.moi.gov.tw/stat/
金門日報網址:https://www.kmdn.gov.
金門縣府民政局網站http://temple.kinmen.gov.tw/chinese
維基百科http://zh.wikipedia.org/wiki

二、西文部分
(I)Books
Anthony D. King, 1984,The Bungalow:The Production of a Global
Culture, London:Routledge.
Archives B Oral History Department, Five-foot-way Traders,
Singapore News B Publications Limited, 1985, pp.
Austine Ranney,1996, Governing: An Introduction to Political
Science,7th ed.. Upper Saddle River, NJ: Prentice-Hall
International ,Inc. ,PP.94-95.
Blaikie, P.M. and Brookfield, H., editors 1987: Land degradation and
society. London and New York: Methuen.
Firth, Raymond William, 1957, Man and Culture: An Evaluation of
the Work of Bronislaw Malinowski. London: Routledge & K.
Paul.
Frank P. Belloni and Dennis C. Beller, eds, Faction Politics: Political
Parties and Factionalism in Comparative Perspective
Perspective (Santa Barbara, Califorima and Oxford, England.
(1978)).
Frank P.Belloni And Dennis C.Beller, Faction Politics:Political
Paries and Factionalism in Comparative Perspective. Santa
Barbara, CA:Clio Press, 1987,pp.418-419.
Hopkins, B. R. 1991. The law of tax-raising. New York:John Wiley. & Sons。Simon, L. M. 1992. The tax treatment of nonprofit organizations:A review of federal and state policies. In W. W. Powell(ed.), The nonprofit sector:A research handbook(pp. 67-98). New Haven, CT:Yale University Press.
Huntington, S. P, 1969, political Order in Changing Societies.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Janet M. Bujra., The Dynamics of Political Action:A New Look at
Factionlism, American Anthropologist,1973,p.
McCarthy, J.P . 1998: Environmentalism, Wise Use and the nature of
accumulation in the rural West. In Braun, B. and Castree, N.,
editors, Remaking reality: nature at the millennium,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Philip B. Gove, Webster’s Third New International Dictionary,
G.&C.Merriam Co, press.
Pye, Lucian W. 1981, The Dynamics of Chinese Politics. Mass:
Oelgeschlager, Gunn & Hain.
Ralph W. Nicholas, Factions:A Comparative Analysis, in Steffen W.
Schmidt and James C. Scott, Political Systems and The
Distribution of Power,pp. 55-73, New York:Harper and Row
Press,1977,pp.
Salamon, L. M. 1987. The Nonprofit Sector:A Research Handbook.
New Haven, Conn:Tale University Press.
Samuel P.Hunting, Political Order in Changing Societies. New Haven,
CT:Yale University Press,1968,pp.
Vernon Bogdanor, 1987,The Blackwell Encyclopaedia of Political
Insitution. Oxford, OX, UK:Blackwell Reference.
Wolf, T., 1990, Managing a Nonprofit Organization, N.Y.:Prentice-
Hall Press.
(II)Periodicals
Carl H.Land’e Introduction:The Dyadic of Clientelism, in Steffen W,
Schmidt, Laura Guasti, Carl H.Land’e, and James C. Scott,
eds.,Friends, Followers, and Faction A Reader in Political
Clientelism,pp.9-23, California: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97,p.10
Carney, J. and Watts, M. 1990: Manufacturing dissent: work, gender,
and the politics of meaning in a peasant society. Africa60, 207–
41.
Moore, D.S. 1993: Contesting terrain in Zimbabwe’s Eastern Highlands: political ecology, ethnography, and peasant resource struggles. Economic Geography.
Richard Rose, 1964, Parties, Factions and Tendencies in Britain, Political Studies, No. 12,p. 37.
Vayda, A.P . and Walters, B.B. 1999: Against political ecology.
Human Ecology.
Victor C.Falkenheim, Bureaucracy, Faction, and Political Change in
China, Pacific Affairs,Vol.57,No. 3,1984,pp.
Willems-Braun, B. 1997: Buried epistemologies: the politics of nature in (post)colonial British Columbia. Annals of the Association of
American Geographers.
Zimmerer, K.S. and Bassett, T.J. 2003: Political ecology: an
integrative approach to geography and environment-
development studies. New York: Guilford Press.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