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政治甄補與地方治理:金門縣的個案分析
作者:陳佳吉
作者(外文):Chen, Chia-Chi
校院名稱:中國文化大學
系所名稱:政治學系
指導教授:呂亞力教授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15
主題關鍵詞:政治增補地方治理治理金門戰地政務Political RecruitmentLocal GovernanceGovernanceKinmenCA/MG of ROC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2)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2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396
本論文旨在探討金門實施戰地政務前後的政治甄補與地方治理概況(1956-2014),以縣長及縣議員選舉為例。主要採菁英、政治發展及法制研究途徑作為本論文選取資料的標準;以文獻分析法、統計分析法及調查訪談法作為本論文蒐集與處理資料的程序。
選擇以金門縣為個案的理由有四:一、金門與馬祖是唯一實施戰地政務制度的縣市,殊值研究;二、金門近幾年的縣市調查評比,有不斐的成績,殊值探討;三、《金門學》創立,缺少政治研究能量,亟需增加;四、金門是筆者的故鄉,充滿對家鄉的熱情與期望。
本論文研究的目的有三:一、探討金門於實施戰地政務前後,政治甄補的模式有何不同;二、比較金門在不同政治甄補的模式下,對地方治理的施政目標與作為又有何不同;三、金門政治菁英對未來縣政治理的方向為何,其對金門的政治變遷可能帶來那些影響。根據目的,歸納基本假設為:金門政治甄補模式對地方治理的施政目標與作為具有影響力。
本論文的研究結果,一、在政治甄補方面:(一)縣長的甄補方式、任期、籍貫及政治流動有顯著差異;學歷、年齡、政治背景及性別則無顯著差異;(二)縣議員的甄補方式、年齡、學歷、政治背景及職業有顯著差異;任期、籍貫、性別及政治流動則無顯著差異;(三)軍派縣長與民選縣長、官派諮詢代表與縣議員的政治性格皆有明顯的差異。二、在地方治理方面:(一)治理機關、治理目標與重點、治理夥伴關係參與者皆有顯著差異;(二)民眾對於不同身份縣長的施政項目滿意度有趨同現象;施政表現滿意度民選縣長高於軍派縣長;三、三方協力治理;四、研究假設成立;五、影響金門政治甄補的非結構性因素有賄選暴力、司法懲治、四大選民系統、幽靈人口及新媒體。
本論文的研究建議,一、打造金門品牌的島嶼城市;二、以全球視野善用優勢創造機會;三、兩岸關係下金門角色的新定位。
本論文的後續研究,一、政治光譜的分析研究;二、政治菁英流動的研究;三、影響金門選舉的非結構性因素研究;四、城市及區域治理的研究。
The purpose of this thesis is to study the general situation of political recruitment before and after the implementation of government affairs in battlefield(1956-2014). Local governance and election of magistrate and county councilors are used as examples. Mainly the research on elites, political development and the legal system are adopted as the standard of selecting information for this essay. The literature analysis method, statistical analysis method and investigation interview method are procedures of collecting and processing the information for this essay.
There are four reasons for selecting Kinmen County as the individual case:1. Kinmen and Maju are the only county and city that implements government affairs system in battlefield and is worth research; 2. From the evaluation by comparison in the investigation on counties and cities, Kinmen has good results and worth study; 3. The establishment of 《Kinmen Study》 is short of political energy that really requires additional energy; 4. Kinmen is the hometown of the writer who is full of passion and anticipation on this hometown.
There are three purposes of the research in this essay: 1. Conduct study on what is the difference of the political recruitment model before and after the implementation of government affairs in battlefield; 2. When comparing the different political recruitment model of Kinmen, what is the difference in the goals and focal points of local governance; 3. What is the direction of the future county administration governance by the political elites of Kinmen and what kind of effects that may be possibly brought on the change of politics of Kinmen. According to these purposes, basic hypothesis are summarized as: the Kinmen political recruitment model has its power of influence on local governance.
Research results of this thesis include: 1. In respect of political recruitment: (1) the recruitment method, term of office, native place and political flow of magistrate have significant difference; the academic qualification, age, political background and gender hav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2) In respect of the recruitment method of county councilors, the age, academic qualification, political background and occupation have significant difference; the term of office, native place, gender and political flow hav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2. In respect of local governance: (1) the governance authority, governance goals and focal points, governance partnership relation participators have significant difference. (2) Regarding the satisfaction on the administration items of magistrates of different status, the general public has a convergence phenomenon; the satisfaction on the administration performance of democratically elected magistrate is higher than magistrate appointed by the military authority. (3) magistrate appointed by the military authority and democratically elected magistrate, consulting represent appointed by the government authority and county councilors of political character both have significant difference.3. Governance of three-party collaborative; 4. Establishment of research hypothesis; 5. Non-structural factors affecting the political recruitment of Kinmen including election by bribery violence, judicial punishment, four large voters system, phantom population and new media.
Subsequent researches of this thesis include: 1. Analytical research on the political spectrum; 2. Research on the flow of political elites; 3. Research on the non-structural factors affecting the election of Kinmen; 4. Research on the governance of the city and region.
參考文獻
一、中文文獻
 (一)書籍
Golembiewski、孫本初、與江岷欽主編,1999,《公共管理論文精選》,冊Ⅰ,台北市:元照出版社。
Golembiewski、孫本初、與江岷欽主編,2011,《電子治理:理論與實務的臺灣經驗》,台北市: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三軍大學編譯,1995,《美國國防部軍語詞典》(Department of Defense Dictionary of Military and Associated Terms),譯自U.S. Department of Defense,1992,台北市:國防部史政編譯局。
三軍聯合參謀大學編,1960,《戰地政務研究》,台北市:三軍聯合參謀大學。
上官戟等著,1994,《台海戰雲:透視中共歷次對外戰役》,台北市:朱衣出版社。
大英百科全書公司主編,大英百科全書公司台灣分公司編輯部編譯,2004,《大英簡明百科》(Encyclopedia Britannica),譯自Encyclopedia Britannica, Inc.,1771,台北市:遠流出版事業公司。
中央文物供應社編,1973,《反攻復國心理建設的要旨與建設台灣為三民主義模範省的要義》,台北市:中央文物供應社。
中央日報社編,1977,《蔣院長言論選集》,輯七,台北市:中央日報社。
中央月刊社編輯,1982,《中國國民黨與中國現代化》,台北市:中央月刊社。
中央研究院歐美研究所編,1996,《文官體制之比較研究》,台北市:中央研究院歐美研究所。
中央選舉委員會編,1991,《國民大會第二屆國民大會代表選舉選舉實錄》,冊上、下,台北市:中央選舉委員會。
中國青年反共救國團總團部編,1956,《戰地政務》,台北市:臺灣書店。
中國國民黨中央文化工作會主編,1984,《中國國民黨與政治建設》,台北市:正中書局。
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委員會編,1984a,《總統 蔣公思想言論總集》【卷28:演講】,台北市: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委員會。
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委員會編,1984b,《總統 蔣公思想言論總集》【卷38:談話】,台北市: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委員會。
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委員會編,1984c,《總統 蔣公思想言論總集》,【卷39:談話】,台北市: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委員會。
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委員會編訂,1981a,《國父全集》,冊一,台北市: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委員會。
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委員會編訂,1981b,《國父全集》,冊二,台北市: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委員會。
中華民國國家建設叢刊編篡委員會編,1971,《中華民國建國六十年紀念國家建設叢刊》,冊四:國防軍事建設,台北市:中華民國國家建設叢刊編篡委員會。
中華年鑑社編,1948,《中華年鑑》,冊上,南京市:中華年鑑社。
中華經濟研究院編,2002,《兩岸關係中金門產業發展規劃研究-設置兩岸貨品交易中心、加工產業區規劃》,金門:金門縣政府。
尤衛軍譯,1991,《精英與社會》(Elites and Society),譯自Bottomore,1986,台北市:南方叢書。
王 儀,1962,《明代平倭紀實》,高雄縣(香港區):撰者自印。
王文科、與王智弘,2008,《教育研究法》,台北市:五南圖書公司。new window
王建成著,葉培鈞、與陳木漳攝影,2005,《金門的閩南式傳統建築與聚落舉隅》,金門縣:金門縣文化局。
王洽南譯,1991,《戰爭論》(Vom Kriege),譯自Clausewitz,1982,台北市:國防部史政編譯局。
王振寰,1996,《誰統治台灣?:轉型中的國家機器與權力結構》,台北市:巨流圖書出版公司。
王麗斐等譯,2010,《研究論文寫作:撰寫與投稿的武功秘笈》(Writing and Publishing Your Thesis, Dissertation & Research: A Guide for Students in the Helping Professions),譯自Hepper, and Hepper,2004,台北市:新加坡商聖智學習亞洲私人公司台灣分公司。
丘昌泰,2001,《公共管理─理論與實務》,台北市:元照出版公司。
丘昌泰,2010,《地方政府與自治》,台北市:三民書局。
史美強,2005,《制度、網絡與府際治理》,台北市:元照出版公司。
台灣公共行政與公共事務系所編,2003,《民主治理與台灣公共行政理論改革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市:政治大學。
左樹燮監修,1958,《金門縣志》,冊上、下,金門縣:金門縣政府。
民主基金會編,1991,《中國的民主前途:台灣地區政治民主化的回顧與展望》,台北市:民主基金會。
白昶高、與楊成業主編,盧志輝總策劃,1993,《黃金四十年》,金門縣:金門省政府。
寺田隆信,2009,《明代郷紳の硏究》,京都市:京都大學學術出版會。
成學敏譯,1962,《美軍民事軍政府教範》,譯自U. S. Army and Navy Manual,1956,台北市:三軍聯合參謀大學編。
朱浤源主編,2001,《撰寫博碩士論文實戰手冊》,台北縣:正中書局。
朱堅章主譯,黃紀、與陳忠慶合譯, 1988,《政治學的範圍與方法》(Scope and Methods of Political Science),譯自Isaak,1985,台北市:幼獅文化事業公司。
朱景鵬、朱鎮明、與魯炳炎,2004,《地方政府治理評估模式之建構》,台北市: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委託報告。
朱道凱譯,2002,《全球化迷失》(Globalization in Question),譯自Hirst, Thompson, and Bromley,1999,台北市:群學出版公司。
江明修,2002,《非營利管理》,台北市:智勝文化事業公司。
江柏煒,1999,《大地上的居所:金門國家公園聚落導覽》,金門縣:金門縣文化局。
江柏煒,2002,《金門莒光樓:戰地精神與民族形式》,金門縣:福建省金門縣政府。
江柏煒,2004,《閩粵僑鄉的社會與文化變遷》,金門縣:內政部營建署金門國家公園管理處。
江柏煒,2010,《星洲浯民:新加坡金門人的宗鄉會館》,金門縣:金門縣政府文化局。
江柏煒編輯,2006,《顯影》,金門縣:國立金門技術學院、珠山薛氏宗親會。
江炳倫,1973,《政治學論叢》,台北市:自印本。
江炳倫,1985,《政治發展的理論》,台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
江啟臣,2011,《國際組織與全球治理理論探討》,台北市: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江繼五編著,1984,《地方自治與公職選舉》,台北市:大中國圖書公司。
米復國計劃主持,1994,《金門與澎湖地區傳統聚落及民宅之調查研究》,台北市: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內政部主計處編,2013,《中華民國100年各級人民團體活動概況調查報告》,台北市:內政部。
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編,2001,《金門21世紀地方發展公共論壇》,台北市: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
行政院環境保護署編,2014,《民國102年環境水質監測年報》,台北市:行政院環境保護署。
吳文星,1992,《日治時期臺灣社會領導階層之研究》,台北市:正中書局。new window
吳文星,2008,《日治時期臺灣的社會領導階層》,台北市:五南圖書出版公司。new window
吳文程,2007,《政治發展與民主轉型:比較政治理論的檢視與批判》,台北市: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吳志勛,1955,《軍政府之研究》,台北縣:憲兵學校。
吳秀光、與許立一合著,2008,《公共治理》,台北縣:國立空中大學。
吳英明、與張其祿,2006,《全球化下的公共管理》,台北市:商鼎文化出版社。new window
吳啟騰、與林英生,1998,《金門的地質地貌》,金門縣:金門縣政府。
吳錫璜篡,林學增等修,1967,《同安縣志》(一),冊83,台北市:成林出版社印行。
呂育誠,2007,《地方政府治理概念與落實途徑之研究》,台北市:元照出版公司。new window
呂育誠編著,2008,《地方政府與自治》,台北市:一品文化出版社。
呂亞力,1986,《政治發展與民主》,台北市: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呂亞力,1995,《政治發展》,台北市:黎明文化事業公司。
呂亞力,2000,《政治學方法論》,台北市:三民書局。new window
呂清富主編,2006,《金門縣議會簡介》,第四屆,金門縣:金門縣議會。
呂嘉凱、鄭守鈞、與張海南總策劃,2010,《古寧頭戰役-參戰官兵口述歷史暨60週年紀念戰地巡禮紀實》,台北市:退輔會。
宋興洲、與陳建仁主編,2009,《公共政策與地方治理─地方自治論文集》,台中市:東海大學政治學系。
李仕德總編修,2009,《金門縣志:96續修》,冊壹〜冊拾貳,金門縣:金門縣政府。
李台京,2008,《臺灣地方政府》,台北市:三民書局。
李正中,1957,《戰地政務之理論與實際》,台北市:世界書局。
李酉潭、與陳志瑋譯,1998,《民主與民主化》(Democracy and Democratization),譯自Sorensen,1993,台北市:韋伯文化事業出版社。
李怡來編篡,1971,《金門華僑志》,金門縣:金門縣文獻委員會。
李承訓,1993,《憲政體制下國防組織與軍隊角色之研究》,台北市:永然文化出版公司。
李金振等,2002,《金門設立特別行政區可行性之評估》,台北市: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編印。
李長晏,2007,《邁向府際合作治理:理論與實務》,台北市:元照出版公司。
李南海,2012,《地方自治史上的重要一頁:臺灣第一屆縣市長選舉之研究》,台北市:文史哲出版社。
李清正,2004,《感懷:一段曾經走過的歲月》,台北市:作者自印。
李筱峰,1987,《臺灣戰後初期的民意代表》,台北市:四季出版社。
李榮昌譯,2008,《中國紳士:關於其在19世紀中國社會中作用的研究》(The Chinese Gentry: Studies on Their Role in Nineteenth-Century Chinese Society),譯自Chang Chung-li,1967,上海市:上海人民出版社。
李福井,2012,《金門國家公園步道解說攝影手冊》,金門縣:金門國家公園。
李增德,2005,《金門史話》,金門縣:金門縣文化局。
李增德計劃主持,2002,《金門人文采丰:金門國家公園人文史蹟調查》,金門縣:金門國家公園。
李增德總編輯,1993,《金門縣臨時縣議會簡介》,金門縣:金門臨時縣議會。
李錫回,1998a,《金門縣縣政要覽》,輯1,金門縣:金門縣政府。
李錫回,1998b,《金門縣縣政要覽》,輯3,金門縣:金門縣政府。
李錫回主編,2005,《金門縣政府重大施政成果專輯》,金門縣:金門縣政府。
李錫隆總編輯,2003,《深根密植˙文化豐年》,金門縣:金門縣立文化中心。
李錫隆總編輯,楊加順主編,2007,《2006年金門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金門縣:金門縣文化局。
沈宗瑞編著,蔣緯國審查,1986,《先總統蔣公與中國國防現代化》,台北市:中央文物供應社。
阮毅成,1988,《地方自治與新縣制》,台北市: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周 政,1985,《韋伯新世界詞典》,台北市:敦煌書局。
周 凱,1993,《廈門志》,冊上,南投市:台灣省文獻委員會。
周日升主編,1993,《集美學校八十年校史》,廈門市:鷺江出版社。
周世輔、與周陽山,1995,《中山思想新詮:民權主義與中華民國憲法》,台北市:三民書局。
周育仁,2002,《政治學新論》,台北市:翰蘆圖書出版公司。
周陽山,1993,《民族與民主的當代詮釋》,台北市:正中書局。new window
居伯均主編,1984,《中國選舉法規輯覽》,輯二,台北市:中央選舉委員會。
易君博,1980,《政治學論文集:理論與方法》,台北市:臺灣省教育會。
明秋水編輯,1973,《蔣總統與金門》,金門縣:金門戰地政務委員會。
東海大學東亞社會經濟研究中心主編,1997,《地方社會》,台北市: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林水吉,2009,《跨域治理-理論與個案分析》,台北市: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林水波、與李長晏,2005,《跨域治理》,台北市:五南圖書出版公司。new window
林水波主編,2010,《公共治理:能力、民主與行銷》,台北市:考試院。
林水波主編,2011,《公共治理析論》,台北市: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林加勁等,1999,《近代廣東僑匯研究》,廣州市:中山大學出版社。
林育如譯, 2012,《研究方法五十個關鍵概念》(Key Concepts in Social Research),譯自Payne, and Payne,2004,新北市:韋伯文化國際出版公司。
林和主編,1991,《民主的重創與重創》,台北市:允晨文化實業公司。
林秋雄,2001,《清水變雞湯:南瀛產業文化結與在地資源營造》,台南縣:台南縣文化局。
林美吟,2008,《金門城高粱酒文化調查計畫》,台北縣:稻田出版公司。
林振查主編,1999,《金門地區綜合建設方案-計畫綱要與內容》,金門縣:金門縣政府。
林馬騰,2002,《走過滄桑歲月》,金門縣:金門縣立文化中心。
林馬騰,2006,《金門的烽火煙塵》,金門縣:作者自印。
林國炯等著,1996,《戰雲下的臺灣》,台北市:人間出版社。
林淑馨,2011,《非營利組織概論》,台北市:巨流圖書公司。
林焜熿,1960,《金門志》,台北市:中華叢書委員會。
林興財,2006,《金門民眾自衛隊與軍事勤務之研究-以八二三戰役為例》,金門縣:金門縣政府。
林錫銓,2007,《跨界永續治理》,台北縣:韋伯國際文化出版公司。
金門酒廠編,2012,《金門高梁酒鑑賞年鑑》,金門縣:金門酒廠。
金門國家公園管理處編,2003,《金門國家公園計畫書畫》(第一次通盤檢討),金門縣:金門國家公園。
金門國家公園管理處編,2010,《金門國家公園步道解說攝影手冊》,金門縣:金門國家公園。
金門國家公園管理處編,2012,《金門國家公園計畫書畫》(第二次通盤檢討),金門縣:金門國家公園。
金門戰地政務委員會編,1981,《金門地區戰地政務法規彙編》,金門縣:金門戰地政務委員會。
金門縣文獻委員會編,1968,《金門縣志》,冊上、下,金門縣:金門縣政府。
金門縣文獻委員會編,1973,《血仇血債-共匪殺害金門民眾暴行錄》,金門縣:金門文獻委員會。
金門縣立社會教育館编,1992,《金門縣志》,冊上、中、下,金門縣:金門縣立社會教育館。
金門縣金沙鎮公所編,2013,《金沙鎮風獅爺護照》,金門縣:金沙鎮公所。
金門縣政府主計處編,2012,《中華民國100年金門統計年報》(第58期),金門縣:金門縣政府。
金門縣政府主計處編,2013,《中華民國10年金門統計年報》(第59期),金門縣:金門縣政府。
金門縣政府主計處編,2015,《10401統計月報》,金門縣:金門縣政府。
金門縣諮詢代表會秘書室編,1991,《金門縣縣政諮詢代表會第一屆第四次定期大會暨第六次臨時會議事錄》,金門縣:金門縣諮詢代表會。
金門縣選舉委員會編,2001,《第五屆立法委員暨金門縣第三屆縣長選舉實錄》,金門縣:金門縣選舉委員會。
金門縣選舉委員會編,2005,《福建省金門縣第四屆縣長選舉實錄》,金門縣:金門縣選舉委員會。
金門縣選舉委員會編,2009,《福建省金門縣第5屆縣長選舉實錄》,金門縣:金門縣選舉委員會。
金門縣臨時縣議會編,1993,《金門未來發展與前途座談會實錄》,金門縣:金門縣臨時縣議會。
金門縣議會編,1994,《金門縣議會第一屆第二次定期會議補充報告》,金門縣:金門縣議會。
金門縣議會編,2006,《金門縣議會常用法規彙編》,金門縣:金門縣議會。
金葆光著,金體乾編著,1950,《台灣的地方自治》,台北市:正中書局。
金耀基,1984,《中國之民主困局與發展》,台北市:時報出版公司。
俞可平主編,2003,《全球化:全球治理》,北京市: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姚榮齡,1963,《比較地方政府》,台北市:三民書局。
施偉青、與徐泓主編,2007,《閩南區域發展史》,福州市:福建人民出版社。
段復初、與郭雪真主編,2014,《軍事政治學:軍隊˙政治與國家》,台北市:翰蘆圖書出版公司。
段復初等合譯,2000,《軍人、社會與國家安全》(Soldiers, Society, and National Security),譯自Sarkesian, Williams, and Bryant,1995,台北市:政治作戰學校。
洪志安等著,2011,《中共的文武關係:以胡錦濤時期為例的因素分析》,台北市:國防大學政治作戰學院。new window
洪長春,2013,《金門地區社會團體功能與角色之研究》,金門縣:金門縣文化局。
洪乾祐,1999,《金門話考釋》,台北縣:稻田出版公司。
洪乾祐,2004,《金門話研究》,台北市:文史哲出版社。
洪紹平計畫主持,2009,《長期電力負載預測及電源開發規劃》,台北市:經濟部能源局。
洪陸訓,1999,《武裝力量與社會》,台北市:麥田出版公司。new window
洪陸訓、洪松輝、莫大華譯,1998,《專業軍人:社會與政治的描述》(The Professional Soldier: A Social and Political Portrait),譯自Janowitz,1960,台北市:政治作戰學校。
洪陸訓、彭成功合譯,2009,《軍人與政治人物:處於壓力下的美國文武關係》(Warriors and Politicians: US Civil-Military Relations Under Stress),譯自Stevenson,2006,台北市:國防大學政治作戰學院。
洪陸訓等譯,2006a,《軍人與國家:文武關係理論與政治》(The Soldier and the State: The Theory and Politics of Civil-Military Relations),譯自Huntington,1957,台北市:時英出版社。
洪陸訓等譯,2006b,《武裝僕人:代理、監督漢文武關係》(Armed Servants: Agency, Oversight, and Civil-Military Relations),譯自Feaver,2003,台北市:政治作戰學校。
洪陸訓等譯,2007,《選擇你的戰鬥:美國文武關係與武力使用》(Choosing Your Battles: American, and Civil-Military Relations and the Use of Focre ),譯自Feaver, and Gelip,1966,台北市:政治作戰學校。
洪楙彧,2010,《金門文化產業發展之研究:尋找金門下一尊風獅爺》,金門縣:金門縣文化局。
紀俊臣,1996,《臺灣地方政治轉型與自治法制設計之析論:以都市法制為個案》,台北市:時英出版社。
紀俊臣計畫主持人,2012,《離島建設條例修正案問題聚焦之研究成果報告書》。金門縣:金門縣政府委託研究。
紀俊臣編著,2006,《都市及區域治理》。台北市: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胡 璉,1976,《金門憶舊》,台北市:黎明文化事業公司。
郎裕憲、陳文俊編著,1987,《中華民國選舉史》,台北市:中央選舉委員會。
夏程華,1992,《近代廣東省僑匯研究(1862-1949):以廣、潮、梅、瓊地區為例》,新加坡:南洋學會。
孫弘鑫主編,2009,《烽火歲月-八二三戰役參戰官兵口述歷史》,台北市:國防部史政編譯室編印。
孫本初,2000,《轉換型領導對台北市政府行政績效影響之研究》,台北市:台北市政府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編印。
孫本初,2009,《新公共管理》,台北市:一品文化出版社。new window
孫本初,2011,《公共管理》,台北市:智勝文化出版公司。
孫本初審訂,許道然等譯2000,《政府未來的治理模式》(The Future of Governing: Four Emerging Models),譯自Peters,1996,台北市:智勝文化事業公司。
孫同文,2003,《從威權政府到民主治理:台灣公共行政理論與實務之變遷》,台北市:元照出版公司。new window
孫守唐,1976,《戰地政務的理論與實務》,台北市:出版地不詳。
徐子婷譯,2008,《政治學分析的途徑:批判導論》(Political Analysis : A Critical Introduction),譯自Hay,2002,台北縣:韋伯文化國際出版公司。
徐志仁,1999,《金門洋樓建築》,台北縣:稻田出版公司。
徐泓譯注,2013,《明清社會史論》,譯自Ping-Ti Ho,1962,台北市: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徐 焰、李元平等著,1992,《臺海大戰》,篇上、下,台北市:風雲時代出版社。
浦薛鳳,1963,《現代西洋政治思潮》,台北市:正中書局。
珠山文獻會編,1992,《金門薛氏族譜》,金門縣:珠山文獻會。
耿雲卿,1982,《中華民國憲法論》,台北市:華欣文化事業中心。
袁頌西,2003,《當代政治研究:方法與理論探微》,台北市:時英出版社。
袁鶴齡,2004,《全球化世界的治理》,台中縣:若水堂公司。
馬起華,1991,《當前政治問題研究》,台北市:黎明文化事業公司。
馬起華,1992,《民權主義與民主憲政》,台北市:正中書局。
馬起華著,王壽南、與陳水逢主編,1979,《戰時政治》,台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
高永光總編輯,許源振、與張佑齊執行編輯,2001,《民主與憲政論文彙編》,台北市:政治大學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
高賢治主編,1995,《金門志》,【臺灣方志集成:清代篇(38)】,台北市:宗青圖書出版公司。
涂懷瑩,1993,《從「臨時條款」到「憲法增修條文」:「中華民國憲法原理」之「補編」〉》,台北市:作者自印。
涂懷瑩譯,1997,《統治階級論:政治科學原理》(The Ruling Class: Elementi di Scienza Politica),譯自Mosca,1939,台北市:國立編譯館。
國史館編,2003,《金門戒嚴時期的民防組訓與動員訪談錄》,冊一、二,台北縣:國史館。
國史館編,2004,《金門戒嚴時期的民防組訓與動員訪談錄》,冊三,台北縣:國史館。
國民大會秘書處編,1965,《憲政獨裁與軍政府》,台北市:國民大會秘書處。
國民大會秘書處編,1956,《憲法論文集》,冊一,台北市:國民大會秘書處。
國民大會憲政研討會主編,1981,《憲政獨裁與軍政府》,台北市:國民大會憲政研討會。
國立中興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規劃,1997,《金門縣綜合發展計畫》(總體發展計畫:含發展現況與預測),金門縣:福建省金門縣政府。
國立金門技術學院研究小組編撰,2004,《金門戰地政務的法制與實踐》,金門縣:金門縣政府。
國防部史政局編,1959,《中華民國戰役年表》,台北市:國防部史政局。
國防部史政編譯局編,1996,《國軍外島地區戒嚴與戰地政務紀實》,冊上、下,台北市:國防部史政編譯局。
國防部史政編譯局編篡,2000,《國軍工兵發展史略》,台北市:國防部史政編譯局。
國防部軍務局編,1998,《國軍戰史叢書》,(四)-八二三台海戰役,台北市:國防部軍務局。
國防部編,1974,《戰地政務方案彙編》,台北市:國防部。
國防部戰地政務局編,1974,《戰地政務研究選輯》,冊二,台北市:國防部戰地政務局。
國防部總政治作戰局編修,1973,《國軍政治作戰要綱》,台北市:國防部印頒。
國防部總政治作戰局編修,1997,《國軍政治作戰要綱》,台北市:國防部印頒。
國防部總政治作戰局編修,2006,《國軍政治作戰要綱》,草案,台北市:國防部印頒。
國防部總政治作戰局編修,2007a,《國軍民事服務工作教則》,草案,(台北市:國防部印頒。
國防部總政治作戰局編修,2007b,《國軍政治作戰要綱》,台北市:國防部印頒。
國防部總政治作戰部編,1977,《戰地政務概論》,台北市:國防部總政治作戰部。
國防部總政治作戰部編,1981,《臥薪嘗膽•枕戈待旦》,台北市:黎明文化事業公司。
國防部總政治作戰部編,1982,《為理想而奮鬥》,台北市:黎明文化事業公司。
國防部總政治作戰部譯,1997,《美軍聯合民事準則》(Doctrine for Joint Civil Affairs),譯自The Joint Chiefs of Staff,1995,台北市:國防部總政治作戰部。
國防部總政治部編,1953,《美軍軍政府之研究》,台北市:國防部總政治部。
國防部總政治部編,1955,《美軍軍政府研究教材》,台北市:國防部總政治部。
國防部總政治部編,1956,《戰地政務工作》,台北市:國防部總政治部。
國防部總政治部編,1958,《戰地政務之研究》,台北市:國防部總政治部。
國防部總政治部編,1960,《戰地政務概論》,台北市:國防部總政治作戰部。
國防部總政治部編,1961,《戰地政務手冊草案》,台北市:國防部總政治部。
國防部總政治部譯,1954a,《二次大戰美國軍政府之組織及政策》,譯自nd,1946,台北市:國防部總政治部。
國防部總政治部譯,1954b,《德境美軍軍政府業務》,譯自nd,1950,台北市:國防部總政治部。
國防部聯合作戰研究委員會研編,1966,《蔣總統軍事思想大系》,集四,台北市:國防部。
國防部譯,1953,《美軍軍政府》(Military Government),譯自U.S. Army Field Manual,1940,台北市:國防部。
國軍政工史編篡委員會編,1960,《國軍政工史稿》,冊下,台北市:國防部總政治部。
國軍政戰史稿編篡委員會編篡,吳子俊主編,1983,《國軍政戰史稿—「國軍政工史稿」續編》,冊上、下,台北市:國防部總政治部。
國家安全會議戰地政務委員會編,1968,《中國歷代戰地政務史話》,台北市:國家安全會議戰地政務委員會。
國家政策研究資料中心編,1990,《改革憲政》,台北市:國家政策研究資料中心。
張火木,1995,《兩岸關係發展對金門地位影響之研究》(1949-1994),台北市:培英出版社。
張火木,1996,《金門古今戰史》,台北縣:稻田出版社。
張火木,2003,《金門旅台同鄉誌》。台北市:金門縣文史工作協會編印。
張火木,2009,《戰地英豪◆金門將軍錄》,金門縣:金門縣文史工作協會。
張火木編,2002,《金門華僑誌》,金門縣:金門縣文史工作協會。
張可婷譯,2008,《教您寫出一本優質論文》(Writing Your Thesis),譯自Olive,2004,台北縣:韋伯文化國際出版公司。
張台航等譯,1999,《聯合作戰準則》(Doctrine for Joint Operations),譯自Department of the Army,1995,桃園縣:三軍大學。
張玉法,1983,《中國現代史》,冊下,台北市:東華書局。
張伯行集解,1968,《濂洛關閩書》,台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
張其昀主編,1971,《中華民國憲法研究論文集》,台北市:國防研究院。
張其昀監修,1966,《國家建設論文集》,台北市:國家建設論文集編輯委員會。
張明貴譯,1989,《多元政治參與和反對》(Polyarchy: Participation and Opposition),譯自Dahl,1971,台北市:唐山出版社。
張金鑑先生八秩榮慶論文集編輯委員會主編,1982,《張金鑑先生八秩榮慶論文集》,台北市: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張俊顯,1988,《新縣制之研究》,台北市:正中書局。
張建邦總策劃、林正義校審,2000,《未來臺海衝突中的美國》,台北市:麥田出版社。
張國丁,2011,《金門公部門的法律關係:金門縣政府與新門縣議會之互動治理》,新北市,高立圖書公司。
張梨慧,2003,《金雕細琢話金門:金門觀光導覽解說詞》,金門縣:金門縣金寧鄉公所。
張華葆,1987,《社會階層》,台北市:三民書局。
張愛金,2014,《金門˙人家˙故事》,台北市:華成圖書出版公司。
張潤書,1981,《革命民主政黨的理論與實際》,台北市:正中書局。
戚常卉、與林美吟,2009,《古城與老酒廠:金門高粱酒傳奇》,金門縣:金門縣文化局。
曹沛霖等譯,田弘茂主編,1991,《比較政治學》(Comparative Politics : Structure and Choice),譯自Barrington et al.,1968,台北市: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曹俊漢,2003,《行政憲代化的迷失:全球化下台灣行政發展面臨的挑戰》,台北市: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曹俊漢,2009,《全球化與全球治理:理論發展的建構與詮釋》,台北縣:韋伯文化國際出版公司。new window
畢恆達,2010,《教授為什麼沒告訴我》,台北市:學富文化事業公司。
莫大華等譯,2009,《軍隊與國內政治:文武關係理論的調和》(The Military and Domestic Politics: A Concordance Theory Civil-Military Relations),譯自Schiff,2009,台北市:國防大學政治作戰學院。
莫大華等譯,2010a,《確保國家安全:文武關係關聯的國家安全決策過程改革》(Securing the State: Reforming the National Securing Decisionmaking Process at the Civil-Military Nexus),譯自Gibson,2008,台北市:國防大學政治作戰學院。
莫大華等譯,2010b,《軍人與轉型政治:美國與德國對新戰略環境文武關係的反思》(Soldier and Politics Transformed: German-American Reflections in on Civil-military Relations in a New Strategic Environment),譯自Gibson,2007,台北市:國防大學政治作戰學院。
莫大華等譯,2011,《進入21世紀的美國軍事專業:戰爭、和平與政治》(The US Profession Into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War, Peace and Politics),譯自Sarkesian, and Connor, Jr.,2006,台北市:國防大學政治作戰學院。
許文傑,2009,《地方治理、發展與政治:宜蘭經驗的研究》,台北縣:韋伯文化國際出版公司。
許永面等撰,2004,《金門觀光導覽》,金門縣:金門縣政府。
許如中,1959,《新金門志》,金門縣:金門縣政府。
許承璽,1986,《光復大陸憲政重建之研究》,台北市:正中書局。
郭 蘅等譯,1994,《波灣戰爭檢討報告書》(Conduct of the Persian Gulf War: Final Report to Congress),冊五,譯自U. S. Department of Defense,1992,台北市:國防部史政編譯局。
郭承天,1996,《國際建制與國際組織》,台北市:時英出版社。new window
郭秋永,1988,《政治學方法論研究專集》,台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
郭哲銘編著,2006,《浯鄉小事典》,金門縣:金門縣文化局。
郭堯齡,2002,《金門紀實:1950-1999》,Nd:冠傑彩色製版印刷公司。
郭耀昌總編輯,2008,《公共治理與地方事務》,新竹市:偉文出版社。
陳士心編修,1968,《金門縣志》,金門縣:金門縣志文獻委員會。
陳文俊主編,1999,《海峽兩岸地方政府與政治》,高雄市:國立中山大學政治學研究所。
陳水在總策畫,楊樹清總編輯,2001,《金門解嚴前後》,台北市:稻田出版公司。
陳志民、與劉淑惠編著,2005,《全球化與政府治理》,台北縣:韋伯文化國際出版公司。
陳佳吉,2007,《金門地區軍事精英之研究》,台北市:國防大學政戰學院軍事社會科學研究中心2007年補助專案研究報告。
陳佳吉,2008,《兩岸小三通後金門戰略角色的新定位》,台北市:國防大學政治作戰學院軍社中心97年補助教師專案研究報告。
陳念中編著,潘公展主編,1946,《縣各級民意機關》,上海市:正中書局。
陳建民,2003,《兩岸關係發展過程中金門角色變遷與定位之研究:「小三通」後的觀察》,台南市:久陽出版社。
陳恆鈞,2002,《治理互賴與政策執行》,台北市:商鼎文化出版社。
陳倫炯,1968,《海國聞見錄》,台北市:藝文印書館。
陳倫炯,1995,〈海國聞見錄〉,收錄於《中國科學技術典籍通彙》【地學卷 五】,唐錫仁主編,鄭州市:河南教育出版社,頁5-457〜5-484。
陳啟天,1969,《近代中國教育史》,台北市:台灣中華書局。
陳敦源,2009,《民主治理:公共行政與民主政治的制度性調和》,台北市:五南圖書出版公司。new window
陳欽國,1984,《護法運動─軍政府時期之軍政研究(一九七一─一九二一)》,台北市:中央研究院三民主義研究所。
陳陽德,1981,《台灣地方民選領導人物的變動》,台北市:四季出版社。
陳陽德、與紀俊臣主編,2007,《地方民主與治理─陳陽德教授榮退紀念論文集》,台北市:石英出版社。
陳陽德編著,1987,《轉變中台灣地方政治》,台北:洞察出版社。
陳新民,1999,《憲法基本權利之基本理論》,冊下,台北市:元照出版公司。new window
陳新民,2000,《軍事憲法論》,台北市:揚智文化事業公司。
陳新民,2005,《憲法導論》,台北市:新學林出版公司。
陳義彥,1977,《北宋統治階層社會流動之研究》,台北市:嘉新水泥公司文教基金會。
陳榮昌,2002,《浯土浯民─浯島金門人的真情故事》,金門縣:金門縣立文化中心。
陳德昇主編,2008,《中共「十七大」政治精英甄補與地方治理》,台北縣:印刻【INK】出版公司。
陳鴻瑜,1992,《政治發展理論》,台北市:桂冠圖書公司。
頂泉國際有限公司,2012,《金門高梁酒鑑賞年鑑手冊》,台北市:意念文創出版。
傅啟學等,1966,《中華民國監察院研究》,台北市:台灣大學政治系。
彭大年主編,2009,《碧血丹心-古寧頭戰役60週年參戰官兵口述歷史》,台北市:國防部史政編譯室編印。
彭大年主編,2013,《枕戈待旦-金馬戰地政務工作口述歷史》,台北市:國防部政務辦公室。
彭堅汶,1978,《國父建國三程序之研究》,台北市:中央文物供應社。
彭懷恩,1983,《菁英民主理論評介》,台北市:正中書局。
彭懷恩,1998,《政治學》,台北市:風雲論壇出版社。
彭懷恩,2006,《政治學:全球化時代觀點》,台北市:風雲論壇出版社。
曾繁康,1993,《比較憲法》,台北市:三民書局。
黃世明研究主持,2003,《金門永續發展客觀因素分析建議》,金門縣:內政部營建署金門國家公園管理處。
黃其祿筆述,1981,《閩南各縣市概況》,嘉義市:作者自印。
黃埔建國文集編篡委員會主編,1985,《風雨中的寧靜》,台北市:實踐出版社。
黃振良,2003,《金門戰地史蹟》,金門縣:作者自印。
黃振良,2009,《金門寺廟教堂名錄》,金門縣:金門縣政府。
黃振良,2012,《金門軍事遺產的普世價值》,金門縣:金門縣文化局。
黃振良,2013,《金門戰地文化實錄》,金門縣:金門縣文化局。
黃國敏,2003,《顧客導向的地方行政績效:我國縣市政府政策民意與施政滿意度調查之分析》,台北市:韋伯文化事業出版社。new window
黃筱薌,1999,《澎、金、馬地區兩岸漁民交易對國防安全影響之探討》,台北市:大屯出版社。
黃筱薌主編,趙明義等審定,2010,《國軍政治作戰學:政治作戰制度的理論與實踐》,冊上、下,台北市:黎明文化事業公司。
黃榮護主編,1998,《公共管理》,台北市:商鼎文化出版社。
黃營芳計畫主持,2001,《金門因應小三通產業調整策略研究》,金門:金門縣政府。
甯國平主編,1993,《金門縣臨時縣議會簡介》,金門縣:金門縣議會。
甯國平主編,1994,《金門縣議會簡介》,第一屆,金門縣:金門縣議會。
甯國平主編,1998,《金門縣議會》,第二屆,金門縣:金門縣議會。
甯國平主編,2002,《金門縣議會》,第三屆,金門縣:金門縣議會。
楊天厚、林麗寬總編撰,2005,《金門縣金沙鎮志》,冊上、下,金門縣:金門縣縣金沙鎮公所。
楊天厚、與林麗寬,1998,《金門寺廟巡禮》,台北縣:稻田出版公司。
楊天厚、與林麗寬,2003,《金門高梁酒鄉》,台北縣:稻田出版公司。
楊日旭等譯,1987,《憲政獨裁:近代民主政府如何渡過危難》(Constitutional Dictatorship),譯自Rossiter,1948,台北市:國民大會秘書處。
楊家駱主編,1998,《新校本明史并編六種三》,【卷四十五•地理六•福建】,台北市:鼎文書局。
楊國樞等編,1988,《社會及行為科學研究法》,冊上、下,台北市:三民書局。new window
楊清國,2013,《金門縣地方文教演進之研究》,金門縣:金門縣文化局。
楊肅獻總編輯,2009,《金門近代史》,金門縣:金門縣縣政府。
楊樹清,1998,《海上仙洲金門》,台北市:錦冠出版社。
楊樹清,2004,《消失的戰地-金門世界文化遺產顯影》,台北縣:新新聞文化事業公司。
楊鶴皋主編、吳博文整理,1993,《中國法律思想史》,台北市:漢興書局。
溫仕忠,2009,《胡璉將軍與金門》,金門縣:金門縣文化局。
經濟部水利署水利規劃試驗所編,2010,《離島地區終場成功水檢討規劃》,台中縣:經濟部水利署水利規劃試驗所。
葉至誠、與葉立誠,2001,《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台北市:商鼎文化出版社。
葛永光,2002,《政黨政治與民主發展》,台北縣:國立空中大學。
葛永光等著,1989,《現代化的困境與調適-中華民國轉型期的經驗》,台北市:幼獅文化事業公司。
董翔飛,1990,《地方自治與政府》,台北市: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董翔飛,2005,《中國憲法與政府》,台北市:三民書局。
董翔飛編著,1983,《中華民國選舉概況》,篇上、下,台北市:中央選舉委員會。
董群廉、與陳中禹紀錄,2003a,《金門戒嚴時期的民防組訓與動員訪談錄》(一),台北縣:國史館。
董群廉紀錄,2003b,《金門戒嚴時期的民防組訓與動員訪談錄》(二),台北縣:國史館。
董群廉紀錄,2003c,《金門戒嚴時期的民防組訓與動員訪談錄》(三),台北縣:國史館。
詹中原編著,1998,《新公共管理:政府再造的理論與實務》,台北市: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賈鶴鵬譯,2002,《統治階級:政治科學原理》(The Ruling Class: Elementi di Scienza Politica),譯自Mosca,1939,南京市:譯林出版社。
鄒文海,1994,《自由與權力:政治學的核心問題》,台北市:三民書局。
雷競旋,1989,《選舉制度》,台北市:洞察出版社。
實踐學社,1963,《戰地政務研究大綱》,台北市:實踐學社。
廖俊松主編,2008,《地方永續發展》,台北市:元照出版公司。
廖瑞銘主編,杜潔祥、與房茂清策劃,1987,《1987新編大不列顛百科全書中文版》,台北市:丹青圖書公司。
廖達琪,1999,《省制變革後府際關係的發展》,南投市: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中部辦公室委託研究。
福建省金門縣選舉委員會編,1994a,《福建省金門縣第一屆縣長選舉實錄》,金門縣:金門縣選舉委員會。
福建省金門縣選舉委員會編,1994b,《福建省金門縣第一屆縣議員暨第六屆鄉鎮長(烏坵鄉第四屆)選舉實錄》,金門縣:福建省金門縣選舉委員會。
福建省金門縣選舉委員會編,1998,《福建省金門縣第二屆縣長選舉實錄》,金門縣:金門縣選舉委員會。
福建省政府編,1965,《閩政十年》,台北縣:福建省政府。
福建省政府編,1978,《福建省建設方案草案彙編》,集二,台北縣:福建省政府。
福建省政府編,1984,《福建省建設方案草案彙編》,集六,台北縣:福建省政府。
管 歐,1996,《地方自治》,台北市:三民書局。
臺灣中華書局,1989,《簡明大英百科全書》,簡明不列顛百科全書12,台北市:臺灣中華書局。
趙永茂,1978,《台灣地方派系與地方建設之關係》,高雄市:德馨室出版社。
趙永茂、孫同文、與江大樹主編,2001,《府際關係》,台北市:元照出版公司。
趙永茂等著,2011,《中華民國發展史:政治與法制》,冊上,台北市:政治大學和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趙森嚴譯,1970,《日本地方自治》,譯自磯村英一、與星野光男,1960,台北市:譯者發行。
齊光裕,1996,《中華民國的政治發展:民國卅八年以來的變遷》,台北市:揚智文化事業公司。
劉文仕,2003,《地方制度法》,台北市:公務人力發展中心印行。
劉阿榮主編,2007,《都市治理與地方永續發展》,台北縣:揚智文化事業公司。
劉盈柯,1979,《三民主義縣政制度之研究》,台北市:正中書局。
劉家國編,1988,《我的家鄉是戰地》,台北市:文盛企業公司。
劉還月等撰,2013,《金門高粱酒:科學與生活》,金門縣:金門酒廠胡璉基金會。
潘錫堂,2006,《兩岸關係與大陸政策》,台北縣:新文京開發出版公司。
蔣緯國,1981,《國防體制概論》,台北市:中央文物供應社。
蔡文輝,1984,《我國政治領袖的移動型態》,台北市:成文書局。
蔡文輝等著,1989,《政治學》,冊上,台北縣:國立空中大學。
蔡承旺,2012,《金門政經發展與兩岸關係》,台北市:翰蘆圖書出版公司。
鄭 梓,1985,《本土精英與議會政治》,台中市:自印本。
鄭振滿,2009,《鄉族與國家:多元視野中的閩台傳統社會》,北京市: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鄧定遠講,1970,《越戰與戰地政務》,台北市:三軍大學。
戰地政務研究會,1969a,《第一研究》,台北市:戰地政務研究會。
戰地政務研究會,1969b,《第二研究》,台北市:戰地政務研究會。
戰地政務研究會,1969c,《第三研究—戰地財經》,台北市:戰地政務研究會。
戰地政務研究會,1969d,《第三研究—戰地財經》,台北市:戰地政務研究會。
戰地政務研究會,1969e,《第四研究—戰地文教》,台北市:戰地政務研究會。
戰地政務研究會,1969f,《第五研究—戰地治安》,台北市:戰地政務研究會。
戰地政務研究會,1969g,《第六研究—戰地黨務社會》,台北市:戰地政務研究會。
蕭全政,2003,《健全地方自治圖貌》,台北市:內政部委託研究。
蕭炳文,1972,《戰地政務與戰爭面之研究》,台北市:政治作戰學校。
蕭新煌、官有垣、與陸宛蘋主編,2009,《非營利部門:組織與運用》,台北市:巨流圖書公司。
蕭新煌計劃主持,1993,《金門地區自然保育與文化維護之社會力分析》研究報告,台北市:內政部營建署委託。
賴澤涵主編,1993,《台灣光復初期的歷史》,台北市:中央研究院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
戴昭烈譯,1972,《民事工作》(Civil Affairs Operation),譯自Department of the Army U. S. A.,1969,台北市:政治作戰學校。
總政治作戰部編訂,1991,《國軍政治作戰要綱》,台北市:國防部印頒。
薄慶玖,2006,《地方政府與自治》,台北市: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薄慶玖教授榮退論文集編輯委員會主編,1999,《地方政府論叢—祝賀薄慶玖教授榮退論文集》,台北市: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薛起鳳,2004,《鷺江志》,南投市:台灣省文獻委員會。
謝宗學等譯,孫本初審訂,2002,《治理•政治與國家》(Governance, Politics and the State),譯自Pierre, and Peters,2000,台北市:智勝文化事業公司。
謝奕旭,2011,《新戰爭型態的心智戰爭:美軍戰略溝通與民-軍行動之分析》,台北市:國防大學政治作戰學院。
謝復生、盛杏湲主編,2000,《政治學的範圍與方法》,台北市: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鍾震宇譯,2010,《何謂治理》(Pourquoi La Gouvernance?),譯自Gaudin,2002,北京市: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簡雪玲等撰,2013,《金門申遺軍事遺蹟潛力點:九宮坑道、翟山坑道、獅山砲陣地》,金門縣:金門縣文化局。
顏 斗,1991,《金門高粱酒傳》,台北市:信昌出版社。
顏 寧譯,2012,《質性研究:設計與施作指南》(Qualitative Research: A Guide to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譯自Merrian,2009,台北市:五南圖書公司。
羅志淵,1960,《地方自治的理論體系》,台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
羅志淵主編,1992,《雲五社會科學大辭典》,冊三,台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
羅家倫主編,1956,《革命文獻》,輯十五,台北市: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史料編篡委員會。
羅家倫主編,1957,《革命文獻》,輯十八,台北市: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史料編篡委員會。
嚴亞寧總編輯,2011,《金門走向世界遺產:由戰爭到和平》,金門縣:金門縣文化局。
顧祖禹,1956,《讀史方輿紀要》,台北市:新興書局。

(二)期刊
中國地方自治月刊社,2004,社論:〈由地方治理論區域政府之設計可行性〉,《中國地方自治》,卷56期1【總期653】(1月),台北縣:中國地方自治雜誌社,頁2-4。
文崇一,1988,〈科學研究的基本概念〉,收錄於《社會及行為科學研究法》,下,楊國樞等編,台北市:三民書局,頁549-586。new window
王仕圖、官有垣、與李宜興,2009,〈非營利組織的相關理論〉,收錄於《非營利部門:組織與運用》,蕭新煌、官有垣、與陸宛蘋主編,台北市:巨流圖書公司,頁13-34。
王志文,1991,〈從戒嚴法到國安法-兼論形式解嚴與實質解嚴〉,收錄於《民主的重創與重創》,林和主編,台北市:允晨文化實業公司,頁48-51。
王延卿,2003,〈訪談紀錄〉,收入於《金門戒嚴時期的民防組訓與動員訪談錄》(一),董群廉、與陳中禹紀錄,台北縣:國史館,頁109-132。
王俊元,2006,〈全球治理與危機管理之研究─以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SARS)防治個案為例〉,《空大行政學報》,期17(3月),台北縣:國立空中大學公共行政學系,頁53-84。new window
王振寰,1998,〈地方派系的過去,現在和未來〉,《國策專刊》,期1(2月),台北市:財團法人國策研究院國策雜誌社,頁6-8。
王琦濤,2003,〈訪談紀錄〉,收入於《金門戒嚴時期的民防組訓與動員訪談錄》(二),董群廉紀錄,台北縣:國史館,頁151-160。
王善祥,1956,〈統帥權之研究〉,收錄於《憲法論文集》,冊一,國民大會秘書處編印,台北市:國民大會秘書處,頁103-162。
王超群,2014,〈投票包機VS.返鄉專車:藍綠陸空大對決〉,《周刊王》,期33(11/12月),台北市:周刊王雜誌社,頁34-35。
王傳照,2007,〈金門在我國國家戰略中地位的回顧與展望〉,收錄於《2006年金門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楊嘉順主編,金門縣:金門縣文化局,頁74-89。
王業立,1999,〈立委選舉制度改革之探討〉,《理論與政策》,卷13期2【總期50】(6月),台北市:理論與政策雜誌社,頁143-160。new window
丘昌泰,1999,〈台灣地方自治研究典範的變遷—兼論薄慶玖教授的學術地位與貢獻〉,收錄於《地方政府論叢—祝賀薄慶玖教授榮退論文集》,薄慶玖教授榮退論文集編輯委員會主編,台北市:五南圖書出版公司,頁55-74。
包正豪,2010,〈政黨政治甄補的影響因素:以1992到2008政黨不分區立委提名候選人為範例〉,《選舉評論》,期9(12月),台北市:中華選舉研究學會,頁49-82。new window
包正豪,2011,〈原住民籍民選菁英的政治甄補與流動-以1972-2008立委選選為例的跨時性分析〉,《淡江人文社會學刊》,期47(9月),台北縣:淡江大學,頁51-72。new window
申慶璧,1959,〈中國近代地方自治發展史〉,《中國地方自治》,卷11期10、11、12合刊【總期128】(1月),台北縣:中國地方自治雜誌社,頁11-20。
立法院公報處編輯,2002,《立法院公報》,卷91期10(總期3206號),冊下(2月2日),台北市:立法院,頁985-1496。
立法院秘書處編,1991,《立法院公報》,卷80期87(總期2468),5月31日,頁270-273。
立法院秘書處編,1991,《立法院公報》,卷80期94(總期2518),11月16日,頁161-177。
立法院秘書處編,1992,《立法院公報》,卷81期58(總期2586),冊上, 7月16日,頁285-325。
立法院秘書處編,1994a,《立法院公報》,卷83期3(總期2667),1月4日,頁31-35。
立法院秘書處編,1994b,《立法院公報》,卷83期8(總期2682),1月12日,頁508-542。
立法院秘書處編,1994c,《立法院公報》,卷83期29(總期2704),冊上,4月28日,頁44-67。
立法院秘書處編,2000,〈立法院議案關係文書—院總第1424號(政府提案第4108號)〉,《立法院公報》,卷80期79(總期2503),9月27日,頁91-98。
曲知平,2003,〈訪談紀錄〉,收入於《金門戒嚴時期的民防組訓與動員訪談錄》(一),董群廉、與陳中禹紀錄,台北縣:國史館,頁81-108。
朱志宏,1979,〈美國立法人員甄補之研究〉,《憲政思潮》,期48 (12月),台北市:國民大會秘書處,頁57-68。
朱景鵬,2009,〈建立中央與與地方夥伴關係,提升政府治理能量〉,《研考雙月刊》,期75【總期274】(12月),台北市: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頁7-9。
朱景鵬、與朱鎮明,2013,〈公共治理思潮下之我國地方治理〉,《公共治理季刊》,卷1期1(3月),台北市: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頁84-98。
朱景鵬、與吳松林,2010,〈我國區域治理發展派絡與發展〉,《研考雙月刊》,卷34期6【總期280】(12月),台北市: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頁12-22。
朱錦鵬、與朱鎮明,2004,〈英、美、德地方政府治理能力評鑑制度〉,《研考雙月刊》,卷28期5【總期243】(10月),台北市: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頁1-38。
江大樹、與梁鎧麟,2011,〈長期照顧體系組織改造策略分析:全觀型治理觀點〉,《文官制度季刊》,卷3期1(1月),台北市:考試院,頁1-25。new window
江大樹、與曾士瑋,2009,〈全球城市競爭與全觀型治理的新思維:兼論柏霖經驗對台中縣市合併升格之啟示〉,《研習論壇》,期101(5月),南投市:研習論壇月刊社,頁5-23。
江大樹、與葉明勳,2007,〈轉換型領導與地方治理:縣市首長實證分析〉,收錄於《TASPAA 2007年年會暨第三屆兩岸四地「公共管理」學術研討會》論文,廖俊松主編,台北市:世新大學。
江大樹、與蕭欣怡,2008,〈社區營造與永續發展:「宜蘭經驗」與省思〉,收錄於《地方永續發展》,廖俊松主編,台北市:元照出版公司,頁69-106。
江明修、與曾冠球,2003,〈公共行政制度設計之辯證:公民治理模型的檢視〉,《中國行政評論》,卷12期3(6月),台北市:中華民國公共行政學會,頁119-138。new window
江柏煒,2001,〈「落番」與歸僑:近代金門的海外移民及僑鄉文化〉,《金門》,期71(12月),金門縣:金門縣立文化中心,頁4-9。new window
江柏煒,2003,〈“五腳基”:近代閩粵僑鄉洋樓建築的原型〉,《城市與設計學報》,期13/14(3月),台北市:中華民國都市設計學會,頁177-243。new window
江柏煒,2005,〈僑刊史料中的金門(1920-40s):珠山《顯影》(Shining)之考察〉,《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期3(3月),台北市: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頁159-216。
江柏煒,2007,〈誰的戰爭歷史﹖:金門戰史館的國族歷史vs.民間社會的集體記憶〉,《民俗曲藝》,期156(6月),台北市:財團法人施合鄭民俗文化基金會,頁85-155。new window
江柏煒,2009,〈軍事治理下的地方社會:以金門華僑網絡為中心之考察(1949-1970s)〉,《考古人類學刊》,期71(12月),台北市:《考古人類學刊》編輯委員會,頁7-46。new window
江柏煒,2011,〈混雜的現代性:近代金門地方社會的文化想像及其實踐〉,《民俗戲曲》,期174(12月),台北市:財團法人施合鄭民俗文化基金會,頁185-257。new window
江柏煒,2012,〈金門洋樓:一個近代閩南僑鄉文化變遷的個案分析〉,《建築與城鄉研究學報》,期20(12月),台北市: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頁1-24。new window
江柏煒,2013,〈人口變遷、性別結構及其社會文化變遷:從鄉橋到占地的金門〉,《人口學刊》,期46(6月),台北市:台灣大學人口研究中心,頁47-86。
江啟臣、與黃富娟,2006,〈全球化下成是競爭力指標之探討〉,《研考雙月刊》,卷30期5【總期255】(10月),台北市: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頁27-41。
艾馨美,2008,〈健保用心深耕守護偏遠民眾的醫療需要—健保IDS計畫,推動成果豐碩,民眾滿意度高達78%〉,《全民健康保險》,期72(3月),台北市:中央健康保險局,頁7-10。
行政院大陸委員會,2000,〈兩岸「小三通」影響評估及規劃方向〉,《兩岸經貿》,期106(10月),台北市:財團法人海峽兩岸交流基金會,頁8-11。
何偉傑,2012,〈從金門古蹟看歷史-海峽地區珍貴的有形文化資產〉,收錄於《2012年金門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陳益源主編,金門縣:金門縣文化局、成功大學人文社會科學中心,頁265-272。
何增柯,2003,〈人類發展與治理引論〉,收錄於《全球化與公民社會》,李惠斌編,桂林市: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頁123-141。
余致力,2007,〈性別差異對公共管理者任用之影響:代表性文官體系的理論省思與實證探討性別差異對公共管理者任用之影響:代表性文官體系的理論省思與實證探討〉,《國家菁英》季刊,卷3期4(12月),台北市:考選部,頁61-84。
吳乃德、與陳明通,1993,〈政權轉移與菁英流動:台灣地方政治菁英的歷史形成〉,收錄於《台灣光復初期的歷史》,賴澤涵主編,台北市:中央研究院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頁303-341。new window
吳文程,1991,〈中華民國政治菁英的轉變-技術官僚與政治民主化〉,收錄於《中國的民主前途:台灣地區政治民主化的回顧與展望》,民主基金會編印,台北市:民主基金會,頁241-264。
吳宗慈,〈護法計程〉,1956,羅家倫主編,《革命文獻》,輯四十九,台北市: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史料編篡委員會,頁128-129。
吳宗器,2002,〈我國戰地政務與美軍民事軍政府史略探究〉,《三民主義學報》,期25(12月),台北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99-119。
吳宗器,2007,〈走過從前:金門地區戰地政務制度實驗與轉型〉,收錄於《2006年金門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李錫隆總編輯,楊加順主編,金門縣:金門縣文化局,頁195-211。
吳東野,1996,〈「單一選區兩票制」選舉方法之探討-德國、日本、俄羅斯選舉之實例比較〉,《選舉研究》,卷3期1(5月),台北市:政治大學選舉研究中心,頁69-102。new window
吳連賞,2010,〈金門縣產業發展與變遷〉,收錄於《2010年第三屆金門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李沃士等著,金門縣:金門縣文化局,頁127-153。
吳貴海,2003,〈訪談紀錄〉,收入於《金門戒嚴時期的民防組訓與動員訪談錄》(一),董群廉、與陳中禹紀錄,台北縣:國史館,頁503-518。
吳經熊,1982,〈日新又新的中國國民黨與中國現代化〉,收錄於《中國國民黨與中國現代化》,中央月刊社編輯,台北市:中央月刊社,頁5-9。
吳聰賢,1988,〈態度量表的建立〉,收錄於《社會及行為科學研究法》,冊上,楊國樞等編,台北市:三民書局,頁463-491。new window
吳瓊恩,2002,〈公共行政學發展趨勢的探究:三種治理模式的互補關係及其政治理論的基礎〉,《公共行政學報》,期7(12月),台北市:中華民國公共行政學會,頁173-220。new window
呂育誠,2003,〈全球治理的理想與現實〉,《中國行政評論》,卷13期1(12月),台北市:政治大學選舉研究中心,頁29-56。
呂育誠,2004,〈中央與地方夥伴關係的省思與展望〉,《中國行政》,期75(12月),台北市:政治大學公共行政暨企業管理教育中心,頁29-56。
呂育誠,2005,〈地方治理意涵及其制度建立策略之研究─間論我國縣市推動地方治理的問題與前景〉,《公共行政學報》,期14(3月),台北市:中華民國公共行政學會,頁1-38。new window
呂育誠,2007,〈今日地方政府採行治理的問題與展望〉,《研習論壇》,期74(2月),南投市:研習論壇月刊社,頁15-27。
呂育誠,2011,〈地方自治百年成長與發展〉,收錄於《中華民國發展史:政治與法制》,冊上,趙永茂等著,台北市:政治大學和聯經出版事業公司,頁309-341。new window
呂亞力,1973,〈簡論「領導階層」研究〉,《食貨月刊》,復刊卷3期4(6月),台北市:食貨月刊社,頁178-186。
呂亞力,1975,〈發展中國家的領導問題〉,《人與社會》,卷3期3(8月),台北市:人與社會雙月刊社,頁42-44。
呂亞力,1976a,〈漫談人才與留學〉,《新時代》,卷16期1(1月),台北市:新時代雜誌社,頁59-61。
呂亞力,1976b,〈論政治發展的研究:理論建構〉,《社會科學論叢》,期25(9月),台北市:台灣大學法學院,頁257-274。
呂亞力,1977a,〈政治發展理論的分析與評價〉,《科學發展月刊》,卷5,期4(4月),台北市:國家科學委員會,頁323-333。
呂亞力,1977b,〈亞非新興開發中國家政治領導的研究〉,《政治學報》,期6(12月),台北市:中國政治學會,頁1-42。new window
宋永坤、黃鉦峰、與邱垂正,2012,〈海峽兩岸遊客滿意度及重遊意願之研究:以台灣地區及大陸地區居民至金門觀光旅遊為例〉,《金門大學學報》,期2(3月),金門縣:金門大學,頁125-146。
宋光宇,1993,〈霞海城隍祭典與臺北大稻埕商業發展的關係〉,《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本62分2(4月),台北市: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頁291-336。new window
宋光宇,2012,〈1920年代迎神賽會與臺北商業體系的形成〉,《宗教哲學季刊》,期62(12月),南投縣:中華民國宗教哲學研究社,頁113-147。new window
宋餘俠、與胡雅芳,2013,〈公共治理與行政院組織體制及職能調整〉,《公共治理季刊》,卷1期1(3月),台北市: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頁61-72。
宋學文、與陳鴻基,2011,〈從全球化探討網際網路時代的政策管理〉,收錄於《電子治理:理論與實務的臺灣經驗》,Golembiewski、孫本初、江岷欽主編,台北市:五南圖書出版公司,頁1-23。new window
宋興洲,1997,〈國際合作理論與亞太區域經濟〉,《問題與研究》,卷36期3(3月),台北市: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頁27-59。new window
宋興洲,2007,〈地方治理的迷思〉,收錄於《地方民主與治理─陳陽德教授榮退紀念論文集》,陳陽德、與紀俊臣主編,台北市:石英出版社,頁345-354。
李天平,2003,〈訪談紀錄〉,收入於《金門戒嚴時期的民防組訓與動員訪談錄》(二),董群廉紀錄,台北縣:國史館,頁25-160。
李文朗,1982,〈台灣政治菁英的選拔與更換─比較社會學的分析〉,《聯合月刊》,期14(9月),台北市:聯合月刊社,頁10-13。
李文朗,1983,〈政治精英的遴補與新陳代謝:台灣地區的個案研究〉,《思與言》,卷20期6(9月),台北市:思與言雜誌社,頁104-116。new window
李功勤,2011,〈蔣經國主政時代的政治精英(1972年〜1988年)─以行政院內閣成員為例〉,《通識教育與多元文化學報》,期2(7月),台北市:世新大學通識教育中心,頁153-207。new window
李台京,2001,〈公共行政與公民社會〉,《政策研究學報》,期1(7月),嘉義縣:南華大學社會科學院公共行政與政策研究所,頁107-139。new window
李正中,1955,〈論戰地政務的基本規律〉,《國魂》,期121(10月),台北市:新中國出版社,頁9-10。
李正中,1959,〈論政治作戰與戰地政務〉,《國魂》,期172 (9月),台北市:新中國出版社,頁31-33、40。
李正中,1962,〈戰地政務的學術價值〉,《戰地政務》,期1(9月),台北市:戰地政務發行室,頁6-7。
李正中,1974,〈國父的戰地政務思想之體系〉,收錄於《戰地政務研究選輯》,國防部戰地政務局印行,台北市:國防部戰地政務局,頁 1-7。
李宗霖等,2012,〈金門居民觀光發展認知及參與態度之研究〉,《創新研發學刊》,卷8期2(12月),台南市:中華創新研發學會,頁12-24。new window
李長晏,2011,〈影響臺中市永續治理發展因素之研究〉,《政策與人力管理》,卷2期1(7月),高雄市:高雄市政府公務人力發展中心,頁77-114。new window
李長晏、與曾淑娟,2009,〈北臺與高高屏區域聯盟治理營運之比較〉,《臺灣民主季刊》,卷6期2(6月),台北市:財團法人民主基金會,頁1-60。new window
李俊融,2000,〈中共發動一九五八年金門炮戰的國際因素〉,《東亞季刊》,卷31期2(春季號),台北市: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頁63-78。new window
李炷烽,2003,〈金台關係血濃於水〉,收入於《金馬旅台同鄉誌》,張火木主編,金門縣:金門縣文史工作協會,頁17-19。
李清正,2003,〈訪談紀錄〉,收入於《金門戒嚴時期的民防組訓與動員訪談錄》(一),董群廉、與陳中禹紀錄,台北縣:國史館,頁13-37。
李惠宗,2002,〈地方自治立法監督之研究〉,《研考雙月刊》,卷26期3【總期229】(6月),台北市: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頁75-86。
李森永,2004,〈「府際關係」對臺灣大陸政策制定過程中之影響:以「金馬小三通」為例〉,《白沙人文社會學報》,期9(12月),彰化市:師範大學共同科,頁195-237。
李逸洋,2004,〈數位時代之公務人力資源管理新方向〉,《研考雙月刊》,卷28,期2【總期240】(4月),台北市: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頁55-66。
李楨林,2013,〈訪談紀錄〉,收入於《枕戈待旦-金馬戰地政務工作口述歷史》,彭大年主編,台北市:國防部政務辦公室,頁45-64。
李毓峰,2012,〈論「兩岸治理」機制之建構:結構、路徑和制度〉,《全球政治評論》,期38(4月),台中市:中興大學國際政治研究所,頁85-108。new window
李福井,2011,〈金門冷戰的歷史與其影響〉,《台灣社會研究》,期81(3月),台北市:台灣社會研究雜誌社,頁341-351。new window
李鳳斌,與王振柯,2013,〈訪談紀錄〉,收入於《枕戈待旦-金馬戰地政務工作口述歷史》,彭大年主編,台北市:國防部政務辦公室,頁103-122。
李增德,1993,〈金門地方自治與議會文化的塑造〉,收錄於《金門未來發展與前途座談會實錄》,金門縣臨時縣議會編,金門縣:金門縣臨時縣議會,頁3-9。
李嬌瑩,2006,〈「小三通」的實施成效與存續需求〉,《復興崗學報》,期87(9月),台北市:政治作戰學校,頁147-172。new window
沈鹿、林鴻、與楊駿,1991,〈507反對金馬戒嚴實施軍管,金馬人立院抗爭11天〉,《金門報導》,期10(6月),台北市:金門報導雜誌社, 1-28版。
阮玉詩、與劉俊英,2013,〈越南金門人與他們的社會〉,《鵝湖月刊》,期462(12月),新北市:鵝湖月刊社,頁58-64。
周子欽,2006,〈金馬小三通政策,猶待釐清的問題〉、《台灣經濟研究月刊》,卷29期8(8月),台北市:財團法人台灣經濟研究院,頁85-89。new window
周陽山,1990,〈憲政體制與政黨體系的互動關係〉,九0年代國民黨的挑戰與回應學術研討會論文,台北市:國民黨北知青黨部,6月7日。new window
周陽山,1996,〈總統制、議會制、半總統制與政治穩定〉,《問題與研究》,卷35期8(8月),台北市: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頁50-61。new window
周陽山,2002,〈從公民文化到公民社會-一項現實的考察〉,《華岡社科學報》,期16(6月),台北市:中國文化大學法學院,頁1-9。
易大德,1966,〈論戰地政務—管、教、養、衛〉,收錄於《國家建設論文集》,張其昀監修,國家建設論文集編輯委員會編篡,台北市:國防研究院、中華大典編印會合作,頁779-797。
易大德,1971,〈論戰地政務中的四大要政〉,《研幾》,期3(1月),台北市:國防研究院,頁25-46。
林 勁、與聶學林,2008,〈1949年以來金門在兩岸關係中的地位與作用〉,《台灣研究集刊》,期4【總期102】(4月),頁22-32。
林 猛譯,The Commission on Global Governance著,2003,〈行動的呼籲:珍愛“我們的全球之家”〉(Our Global Neighborhood),收錄於,《全球化:全球治理》,俞可平主編,北京市: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頁332-349。
林文斌,2002,〈國際典則:理論與經驗的對話-以國際銀行監管中的巴爾協議及協定為例〉,《問題與研究》,卷416期(11/12月),台北市: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頁25-60。new window
林水波、與李長晏,2003,〈標竿學習與地方治理能力〉,《中國地方自治》,卷56期5【總期645】(4月),台北縣:中國地方自治雜誌社,頁4-31。
林正士、與郭岑伊,2013,〈小三通旅運涉入、依賴與認同之因果關係〉,《金門大學學報》,期3(3月),金門縣:金門大學,頁17-36。
林正珍,2012,〈消失中的「閩南」意象-金門人在臺灣的社會文化再建構〉,收錄於《2012年金門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陳益源主編,金門縣:金門縣文化局、成功大學人文社會科學中心,頁371-388。
林玉華,2002,〈政策網絡的治理模式:以英國與歐盟為例〉,《行政暨政策學報》,期34(6月),台北市:台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系,頁35-55。new window
林政則,2010,〈全球化時代我國地方與城市如何躍升〉,《研考雙月刊》,卷34期6(12月)【總期280】,台北市: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頁1-11。
林桂圃,1970,〈中國黨政關係的剖視〉,《中山學術文化集刊》,期5(3月),台北市:中山學術文化基金董事會,頁149-270。
林瑋嬪,2009,〈導言〉,《考古人類學刊》,期71(12月),台北市:《考古人類學刊》編輯委員會,頁1-6。
林嘉誠,1983,〈「科技專家」階層之崛起、流動、影響〉,《東吳政治社會學報》,期7(12月),台北市:東吳大學,頁81-98。
林嘉誠,1988a,〈政治菁英的研究檢討〉,《東吳政治社會學報》,期12(12月),台北市:東吳大學政治研究所,頁65-83。
林嘉誠,1988b,〈政治菁英的規範研究〉,《空大學訊》,台北縣:空中大學,期34(12月6-31),頁26-30。
林嘉誠,2007,〈政務首長的流動分析:2005.5-2007.5〉,《國家菁英》季刊,卷3期4(12月),台北市:考選部,頁1-8。
林麗香,2001,〈金馬小三通政策對國家安全的影響〉、《空軍學術月刊》,期504(11月),台北市:空軍總司令部,頁18-29。
邱仕財,2003,〈訪談紀錄〉,收入於《金門戒嚴時期的民防組訓與動員訪談錄》(一),董群廉、與陳中禹紀錄,台北縣:國史館,頁463-476。
邱育琤、與徐永明,2004a,〈「新」政府,「舊」官僚?中央政黨輪替與政治菁英的流動〉,《公共行政學報》,期12(9月),台北市: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系,頁1-40。new window
邱育琤、與徐永明,2004b,〈民進黨執政菁英的形成:以第一次中央政黨輪替為觀察對象〉,《台灣政治學刊》,卷8期2(12月),台北市:台灣政治學會,頁121-183。new window
金門縣政府,2012,「金門縣處理戰地政務時期臨時人員慰助金辦法」,《金門縣政府公報》,期33(6月5日),金門縣:金門縣政府,頁72-76。
金門縣政府,2013,〈金門縣第五屆縣長就職四週年記者會簡報〉,12月20日,金門縣:金門縣政府,頁1-46。
金門縣選舉委員會編,2001,〈福建省金門縣第三屆縣長選舉選舉公報〉附件,收錄於《第五屆立法委員暨金門縣第三屆縣長選舉實錄》,金門縣選舉委員會,金門縣:金門縣選舉委員會,頁209。
金門縣選舉委員會編,2005,〈福建省金門縣第四屆縣長選舉選舉公報〉附件,收錄於《福建省金門縣第四屆縣長選舉實錄》,金門縣選舉委員會,金門縣:金門縣選舉委員會,頁177。
金門縣選舉委員會編,2009,〈福建省金門縣第5屆縣長選舉選舉公報〉附件,收錄於《福建省金門縣第5屆縣長選舉實錄》,金門縣選舉委員會,金門縣:金門縣選舉委員會,頁311。
金門縣選舉委員會編,2014,〈福建省金門縣第6屆縣長選舉選舉公報〉,頁1-2。
侯宏恩節譯,1962,〈戰地政務的學術價值〉,《戰地政務》,期1(9月),台北市:戰地政務發行室,頁15-17。
俞可平,2003,〈全球治理引論〉,收錄於《全球化:全球治理》,俞可平主編,北京市: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頁1-31。
俞可平,2007,〈全球治理引論〉,收錄於《中國學者看世界˙全球治理卷》,龐中英主編,北京市:新世界出版社,頁3-28 。
俞國華,1981,〈建設三民主義現代化中國〉,收錄於《臥薪嘗膽•枕戈待旦》,國防部總政治作戰部,台北市:黎明文化事業公司,頁439-445。
姚海曦,2001,〈「小三通」對兩岸關係影響之簡析〉、《空軍學術月刊》,期535(6月),台北市:空軍總司令部,頁21-32。
洪秀菊,2012,〈二十一世紀聯合國協助戰亂國家恢復治理能力之探討〉,《國際關係學報》,期33(1月),台北市:政治大學外交學系,頁11-66。new window
洪春柳,2015,〈百年金門˙春〉,《金門季刊》,期118(4月),金門縣:金門縣政府,頁78-83。
洪陸訓,2014,〈中華民國軍事政治學的研究與發展:個人學術生涯的漫遊〉,收錄於《軍事政治學:軍隊˙政治與國家》,段復初、與郭雪真主編,台北市:翰蘆圖書出版公司,頁13-31。
洪陸訓、與鍾春發譯,2000,〈軍人的政治學:專業軍官的政治教育〉(Politics for Wamiors: The Political Education of Professional Military Officers),收錄於《軍人、社會與國家安全》(Soldiers, Society, and National Security),段復初等合譯,譯自Sarkesian, Williams, and Bryant,1995,台北市:政治作戰學校,頁221-280。
紀俊臣,2007,〈從地方治理論臺灣地方政治發展的基本問題〉,《政治科學論叢》,期31(3月),台北市:台灣大學政治學系,頁1-38。
紀俊臣,2009,〈兩岸地方治理之比較〉,《中國地方自治》,卷62期5【總期717】(5月),台北縣:中國地方自治雜誌社,頁5-18。
紀俊臣,2010,〈地方治理與組織創新:論直轄市組織法制設計〉,《中國地方自治》,卷63期11【總期735】(11月),台北縣:中國地方自治雜誌社,頁3-23。new window
紀博棟,2013,〈金廈地區交流利益之研究〉,《金門大學學報》,期3(3月),金門縣:金門大學,頁51-68。
胡龍騰,2007,〈政黨輪替前後高階行政主管流動之比較〉,《國家菁英》季刊,卷3期4(12月),台北市:考選部,頁31-41。
孫 文,1981a,〈同盟會軍政府宣言〉,收錄於《國父全集》,冊一,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委員會編訂,台北市: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委員會,頁285-287。
孫 文,1981b,〈中華革命黨革命方略〉,收錄於《國父全集》,冊一,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委員會編訂,台北市: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委員會,頁325-389。
孫 文,1981c,〈孫文學說:能知必能行〉,收錄於《國父全集》,冊一,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委員會編訂,台北市: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委員會,頁463-474。
孫 文,1981d,〈建國大綱〉,收錄於《國父全集》,冊一,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委員會編訂,台北市:近代中國出版社,頁751-753。
孫 文,1981e,〈國民黨政見宣言〉,收錄於《國父全集》,冊一,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委員會編訂,台北市: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委員會,792-796。
孫 文,1981f,〈中華民國建設之基礎〉,收錄於《國父全集》,冊二,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委員會編訂,台北市: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委員會,頁177-180。
孫 文,1981g,〈地方自治開始實行法〉,收錄於《國父全集》,冊二,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委員會編訂,台北市: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委員會,頁169-174。
孫 文,1981h,〈中國革命史〉,收錄於《國父全集》,冊二,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委員會編訂,台北市: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委員會,頁181-192。
孫 文,1981i,〈自治制度為建國之礎石〉,收錄於《國父全集》,冊二,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委員會編訂,台北市: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委員會,頁353-359。
孫 文,1981j,〈國民要以人格救國〉,收錄於《國父全集》,冊二,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委員會編訂,台北市: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委員會,頁544-555。
孫 徹,1984a,〈多元化政治菁英的呈現:國民黨中央常委組成的變遷〉,《聯合月刊》,期31(2月),台北市:聯合月刊社,頁11-13。
孫 徹,1984b,〈看今後中央常會的結構及功能〉,《聯合月刊》,期32(3月),台北市:聯合月刊社,頁34-39。
孫 徹,1984c,〈高層政治人才接棒的問題〉,《聯合月刊》,台北市:聯合月刊社,期34(5月),頁20-21。
孫本初,2000,〈審訂者的話〉,收錄於《政府未來的治理模式》(The Future of Governing: Four Emerging Models),孫本初審訂,許道然等譯,譯自Peters,1996,台北市:智勝文化事業公司,頁8-9。
孫本初、與鍾京佑,2006,〈從地方政府到地方治理:網絡治理之分析〉,《中國地方自治》,卷59期4【總期680】(4月),台北縣:中國地方自治雜誌社,頁33-54。
孫同文,2005,〈全球化與都會治理:我國直轄市發展的評估〉,收錄於《全球化與政府治理》,陳志民、與劉淑惠編著,台北縣:韋伯文化國際出版公司,頁49-87。new window
孫守堂,1974,〈關於戰爭面的建立與運用問題〉,收錄於《戰地政務研究選輯》,冊二,國防部戰地政務局,台北市:國防部戰地政務局,頁14-25。
孫義雄、陳珮君、與李修安,2012,〈金門地區犯罪趨勢及治安管理研究〉,《警學叢刊》,卷43期1【總期203】(7-8月),桃園縣:中央警察大學警學叢刊雜誌社,頁17-44。new window
席代麟、翁宗堯,2003,〈金門地區走私之研究〉,《警學叢刊》,卷3期2(9月),桃園縣:中央警察大學警學叢刊雜誌社,頁241-268。
徐榮祥,2003,〈訪談紀錄〉,收入於《金門戒嚴時期的民防組訓與動員訪談錄》(一),董群廉、與陳中禹紀錄,台北縣:國史館,頁53-80。
時代週刊編輯室,1988,〈島孤人苦,神祕恐怖:「國民黨在金馬地區實行軍事統治獨家內幕」〉,《時代週刊》,期210(2月),台北市:時代週刊雜誌社,頁58-65。
翁天鎮,2003,〈訪談紀錄〉,收入於《金門戒嚴時期的民防組訓與動員訪談錄》(二),董群廉紀錄,台北縣:國史館,頁223-232。
袁鶴齡,2003,〈全球治理與國際合作:論其策略與困境〉,《全球政治評論》,期4(10月),台中市:中興大學國際政治研究所,頁25-45。new window
馬大勳,2009,〈金門記事〉,《臺灣醫界》,卷52期11(11月),台北市:中華民國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頁62-65。
馬群傑、陳建寧、與汪明生,2007,〈多元社會下公眾參與地方發展之決策研議:互動管理的實證分析〉,《政策科學論叢》,期31(3月),台北市:台灣大學政治學系,頁39-86。new window
高永光,2001,〈兩岸地方自治之比較分析:村里的研究〉,收錄於《民主與憲政論文彙編》,高永光總編輯,許源振、與張佑齊執行編輯,台北市:政治大學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頁639-659。
高永光,2007,〈地方治理與地方民主〉,《研習論壇》,期74(2月),南投市:研習論壇月刊社,頁1-6。
高希均,2011,〈不做舊思惟下的新囚徒─決策要與時俱進〉,《遠見雜誌》,期299(5月號),台北市:遠見雜誌社,頁18。
高宜凡,2015,〈首位無黨籍縣長,甫上任即奪五星〉,《遠見》,期348(6月號),台北市:遠見雜誌社,頁252-297。
涂懷瑩,1993,〈『臨時條款』在我國憲政史上之『發展』與『評價』〉,收錄於《從「臨時條款」到「憲法增修條文」:〈「中華民國憲法原理」之「補編」〉》,涂懷瑩著,台北市:作者自印,頁6-18。
國民政府,1956,〈國民革命軍總司令大綱〉,收錄於《革命文獻》,輯十五,羅家倫主編,台北市: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史料編篡委員會,頁690-691【頁總2466-2467】。
國民政府,1957,〈修正國民革命軍總司令大綱〉,收錄於《革命文獻》,輯十八,羅家倫主編,台北市: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史料編篡委員會,頁14【頁總3182】。
崔顥東、李長彥、與李中彥,2009,〈全觀型政府電子治理的議題與挑戰〉,《多國籍企業管理評論》,卷3期2(9月),台北市:中華民國多國籍企業研究學會,頁101-114。new window
張人俊,2013,〈訪談紀錄〉,收入於《枕戈待旦-金馬戰地政務工作口述歷史》,彭大年主編,台北市:國防部政務辦公室,頁65-74。
張火木(刊登作者:楊清國),2002,〈進士牆、博士壁與將軍榜〉,《源》,期40(7/8月),台北市:中央研究院,頁37-43。
張火木、與陳為學,2003,〈金馬將軍錄〉,《金門同鄉鄉訊》,期40(7/8月),台北縣:金門同鄉會,頁60-76。
張世熒、與許金土,2004,〈社會關係取向對選民投票行為之影響—2001年金門縣長選舉個案研究〉,《中國行政評論》,卷13期4(9月),台北市:中華民國公共行政學會,頁143-175。new window
張亞中,2001,〈全球治理:主體與權力的解析〉,《問題與研究》,卷40期4(7/8月),台北市: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頁1-24。new window
張其黑,1974,〈從戰地政務政策看金門戰地政務實驗〉,《戰地政務》,期145(9月),台北市:戰地政務發行室,頁7-9。
張奇才,2003,〈訪談紀錄〉,收入於《金門戒嚴時期的民防組訓與動員訪談錄》(一),董群廉、與陳中禹紀錄,台北縣:國史館,頁209-228。
張金鑑,1956,〈戰時政治體制之研究〉,收錄於《憲法論文集》,冊一,國民大會秘書處編,台北市:國民大會秘書處,頁189-223。
張姿慧,2005,〈從傳統產業提升看金門的經濟轉型〉,《臺灣包裝工業雜誌》,期94(8月),台北市:臺灣包裝工業雜誌社,頁110-113。
張國丁,1995a,〈金門縣議會議事效能分析〉,《議政簡訊》,2期(4月),金門縣:金門縣議會,頁16-41。
張國丁,1995b,〈從省縣自治法層面看金馬地方自治法制化問題〉,《議政簡訊》,期2(4月),金門縣:金門縣議會,頁74-77
張國丁,2001,〈金門最高民意機關-金門縣議會成立與經過〉,《議政簡訊》,期13(6月),金門縣:金門縣議會,頁56-57。
張國丁,2011,〈金門縣議會議事效能之評析〉,《中國地方自治》,卷64期11【總期747】(11月),台北縣:中國地方自治雜誌社,頁16-41。
張梨慧,2008,〈全球化下衝突性邊界的觀光規劃-以金門為例〉,《城市與設計學報》,期20(9月),台北市:中華民國都市設計學會,頁131-161。new window
張梨慧,2013a,〈節慶活動参與動機、價值體驗、滿意度、行為意圖之研究-以金門中秋博狀元餅活動為例〉,《國立金門大學學報》,期3(3月),金門縣:國立金門大學,頁69-82。
張梨慧,2013b,〈金門高梁酒之知覺價值、口碑與購買意願之關係研究〉,《觀光旅遊研究學刊》,卷8期2(12月),桃園縣:銘傳大學觀光學院,頁19-35。new window
張淑卿,2000,〈實施「小三通」對台灣及兩岸之可能影響〉,《臺研兩岸前瞻探索》,期23(9月),台北縣:財團法人台灣綜合研究院,頁37-55。
張淑雅,1993,〈安理會停火案:美國應付第一次台海危機策略之ㄧ〉,《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期22【下】(6月),台北市: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頁61-106。new window
張復華,2000,〈歷代政治制度研究〉,收錄於《政治學的範圍與方法》,謝復生、盛杏湲主編,台北市:五南圖書出版公司,頁156-157。
張劍寒,1962,〈論戰地政務與戒嚴〉,《法律評論》,卷28期11、12合刊【總期939、940】(12月),台北市:財團法人朝陽大學法律評論雜誌社基金會,頁7-15。
張劍寒,1983,〈戒嚴法之理論與實際〉,收錄於《法學論集》,冊九,潘維和主編,台北市:中國文化大學出版社,頁700-714。
張靜茹,1991,〈「即使戰地,民主也是潮流」-專訪金門縣長陳水在〉,《光華雜誌》【中英文版】,卷16期9(9月),台北市:光華畫報雜誌社,頁20-21。
張瓊方,2001,〈醫學生的成年禮-陽明十字軍〉,《光華雜誌》【中英文版】,卷26期4(4月),台北市:光華畫報雜誌社,頁85-91。
曹俊漢,1979,〈菁英份子的轉化〉,《憲政思潮》,期48 (12月),台北市:國民大會秘書處,頁46-51。
曹海濤、柯朝威、與楊宜勳,2011,〈中國大陸的村莊治理與公共財供給─一個政治經濟分析〉,《政治學報》,期51(6月),台北市:中國政治學會,頁1-28。new window
莊英章,1978,〈臺灣漢人宗族發展的研究評述〉,《中華文化復興月刊》,卷11期6(6月),台北市: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推行委員會,頁49-58。
莊國平,2014,〈金馬地區戰地政務時期全民國防教育研究〉,收錄於《103年全民國防教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國防大學主編,桃園縣:國防大學,頁99-117。
莊翰華,2014,〈金門地價變遷影響因素初探〉,《土地問題研究季刊》,卷13期2【總期50】(6月),台北市:中國土地研究所、土地改革紀念館,頁75-94。new window
許文傑,2003,〈地方治理與發展策略:宜蘭經驗的回顧與展望〉,《佛光人文社會學刊》,期4(6月),宜蘭縣:佛光人文社會學院編譯出版中心,頁169-194。
許立一、與廖洲棚,2012,〈透過公民參與與調和公共價值衝突:金門傳統聚落存續政策的經驗研究〉,《空大行政學報》,期24(10月),新台市:空中大學公共行政學系,頁60-91。
許明良,2003,〈訪談紀錄〉,收入於《金門戒嚴時期的民防組訓與動員訪談錄》(二),董群廉紀錄,台北縣:國史館,頁125-138。
許耿地,1995,〈政治民主化的第三波〉,《立法院院聞》,卷23期11〈總期271〉(11月),台北市:立法院院聞月刊社,頁31-39。
許慶復,1977,〈地方上的政治精英份子〉,《憲政思潮》,期37(3月),台北市:國民大會秘書處,頁33-44。
郭堯齡,1993,〈患難相依,島孤人不孤〉,收錄於《黃金十年》,白昶高、楊成業主編,盧志輝總策劃,金門縣:金門省政府,頁45-47。
郭勵誠、與崔小茹,2001,〈金馬經貿特區可行性探討〉,《國政研究報告》,科經(研)090-002號(1月12日),台北市: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
陳 功,2001,〈淺談金門「縣級」民意機構組織發展〉,《議政簡訊》,期14(12月),金門縣:金門縣議會,頁49-56。
陳介玄,1997,〈派係網絡、樁腳網絡及俗民網絡—論台灣地方派系形成的社會意義〉,收錄於《地方社會》,東海大學東亞社會經濟研究中心主編,台北市:聯經出版事業公司,頁31-67。
陳天華,1991,〈台灣傳來上級指示,再見金門從此再見〉,《新新聞》周刊,期227(7月),台北市:新新聞文化事業公司,頁87。
陳文學、孫同文、與史美強,2013,〈國際組織對公共治理之運用與研究〉,《公共治理季刊》,卷1期1(3月),台北市: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頁37-51。
陳水在,1991,〈我的家鄉我的愛—金門地方自治的催生˙綜合建設的推動〉,收錄於《金門縣政諮詢代表會第一屆第四次定期大會暨第六次臨時會議事錄》,金門縣政諮詢代表會秘書室主編,金門縣:金門縣政諮詢代表會,頁25-36。
陳水在,2001a,〈金門。空中起百代文章〉,收錄於《金門解嚴前後》,陳水在總策畫,楊樹清總編輯,台北市:稻田出版公司,頁Ⅵ-Ⅶ。
陳水在,2001b,〈蛻變的艱辛,躍進的喜悅—金門解嚴兩周年〉,收錄於《金門解嚴前後》,陳水在總策畫,楊樹清總編輯,台北市:稻田出版公司,頁75-76。
陳水在,2003,〈訪談紀錄〉,收入於《金門戒嚴時期的民防組訓與動員訪談錄》(一),董群廉、與陳中禹紀錄,台北縣:國史館,頁39-52。
陳水芳,2001,〈金門縣地方自治的演進〉,《中國地方自治》,卷54期4【總期620】(4月),台北縣:中國地方自治雜誌社,頁14-37。
陳代強,1964,〈地方自治與戰地政務〉,《中國地方自治》,卷16期10【總期182】(2月),台北市:中國地方自治雜誌社,頁6-8。
陳本昌,1956,〈論戰地政制-關於金馬戰地政務委員會問題〉,《中國地方自治》,卷7期5【總期77】(8月),台北市:中國地方自治雜誌社,頁10。
陳立剛,1999,〈府際關係研究:海峽兩岸地方政府關係之比較〉,收錄於《海峽兩岸地方政府與政治》,陳文俊主編,高雄市:國立中山大學政治學研究所,頁147-163。
陳秀竹,1993,〈金門:讀你一頁閃亮的歷史〉,收錄於《黃金十年》,白昶高、楊成業主編,盧志輝總策劃,金門縣:金門縣政府,頁55-57。
陳佳吉,2009,〈戰地政務解除後金門縣議會的轉型與發展〉,《國會月刊》,卷37期6【總期434】(6月),台北市:立法院國會月刊社,頁60-81。new window
陳佳吉,2010,〈金門地區軍事精英的結構分析:背景因素面向〉,《復興崗學報》,期97(3月),台北市:國防大學政治作戰學院,頁247-278。new window
陳佳吉,2011,〈地球環保運動永續發展的三次關鍵峰會之探析〉,《國會月刊》,卷39期6(6月),台北市:立法院國會月刊社,頁51-83。new window
陳其南,2010,〈全球化趨勢與地方主義的辨證〉,收錄於《2010年第三屆金門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李沃士等著,金門縣:金門縣文化局,頁Ⅴ-Ⅵ。
陳松柏等合著,2006,〈空教一元化之探討—以國立空中大學與附設空中專科進修學校為個案分析〉,收錄於《空中教育研討會》論文,中華民國空中教育學會主辦,台北縣:中華民國空中教育學會,10月31日,頁1-19。
陳金貴,2013,〈治理之理論與發展〉,《公共治理季刊》,卷1期1(3月),台北市: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頁25-36。
陳信宏等著合著,2012,〈金門跨海大橋橋墩地形沖刷與保護工安定研究〉,《港灣報導》,期92(6月),台北市:交通部運輸研究所,頁1-9。
陳建仁,2010,〈地方治理中的政治參與途徑初探〉,《中國地方自治》,卷63,期10【總期734】(10月),台北縣:中國地方自治雜誌社,頁31-43。
陳建民,2006a,〈「小三通後」金廈海域走私與偷渡問題之研究〉,《金門技術學院學報》,2期(2月),金門縣:國立金門技術學院,頁99-118。
陳建民,2006b,〈非傳統安全與兩岸直航檢疫機制探討-以兩岸「小三通」為例〉,《展望與探索》,卷4期11(11月),台北縣:展望與探索雜誌社,頁58-76。
陳建民,2007,〈兩岸交流中的環境安全問題-以金廈小三通為例〉,《全球政治評論》,期20(10月),台中市:中興大學國際政治研究所,頁53-82。new window
陳建民,2008,〈金廈「小三通」對金門經濟安全的影響:從民眾認知角度分析〉,《遠景季刊》,卷9期4(8月),台北市:財團法人兩岸交流遠景基金會,頁53-96。new window
陳建民、李能慧、與呂怡艷,2005,〈金門地區選民投票行為之研究—從總統、立法委員和縣長的選舉結果分析〉,《金門技術學院學報》,期1(3月),金門縣:金門技術學院學報編輯委員會,頁103-127。
陳建民、與范世平,2006,〈從大陸擴大開放民眾來金旅遊看胡錦濤對台政策之嬗變〉,《中共研究》,卷40期6【總期474】(6月),新北市:中共研究雜誌社,頁77-91。
陳思譯,讓-皮埃爾•戈登(Jean-Pierre Gaudin)著,1999,〈現代的治理,昨天和今天:借重法國政府政策得已明確的幾點認識〉(Modern Governance, Yesterday and Today: Some Clarifications to be Gained from French Government Policies),《國際社會科學》,期1(2月號),北京市:國際社會科學雜誌社,頁49-58。
陳清添,1993,〈金門縣政規劃理念之探討〉,收錄於《金門未來發展與前途座談會實錄》,金門縣臨時縣議會編,金門縣:金門縣臨時縣議會,頁121-129。
陳進傳,1993,〈清代宜蘭家族的發展〉,《臺北文獻》,期103(3月),台北市:台北市文獻委員會,頁87-137。
陳陽德,1999,〈臺灣地方制度演進之探討〉,《研考雙月刊》,卷23期3【總期211】(6月),台北市: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頁52-62。
陳榮昌,2002,〈清水煮白米,替人冤死的李九利〉,收入於《浯土浯民─浯島金門人的真情故事》,陳榮昌編,金門縣:金門縣立文化中心,頁124-126。
陳德昇、與陳陸輝,2007,〈中共「十七大」政治菁英甄補與地方治理策略〉,《中國大陸研究》,卷50期4(12月),台北市: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頁57-85。new window
陳德昇、與陳陸輝,2008,〈中共「十七大」政治菁英甄補與地方治理策略〉,收錄於《中共「十七大」政治精英甄補與地方治理》,陳德昇主編,台北縣:印刻【INK】出版公司,頁17-62。new window
陳興國,2012,〈金門地區宗親與選舉關係之探討〉,《人文學報》,期36(8月),台北市:中華民國人文科學研究會與財團法人人文科學文教基金會,頁37-57。
陳鴻瑜,2011,〈中華民國僑務發展史〉,收錄於《中華民國發展史:政治與法制》,趙永茂等著,台北市:聯經出版事業公司,頁576-606。new window
陸宛蘋,1999,〈非營利組織之定義與角色〉,《社區發展季刊》,期85(3月),台北市:中華民國社區發展研究訓練中心,頁30-35。new window
傅 亢,1973,〈國父軍政府方略的研究〉,《戰地政務》,期127(3月),台北市:國防研究院,頁5-6。
彭錦鵬,2005,〈全觀型治理:理論與制度化策略〉,《政治科學論叢》,期23(3月),台北市:台灣大學政治學系,頁61-100。new window
曾建元,2002,〈從人權保障觀點論臺灣地方自治問題〉,《育達研究叢刊》,期3(3月),苗栗縣:育達商業技術學院,頁25-35。
程瓊英,1979,〈政治精英與政治權力〉,《憲政思潮》,期48(12月),台北市:國民大會秘書處,頁86-95。
華力進,1982,〈高級行政人員的角色與修養〉,收錄於《張金鑑先生八秩榮慶論文集》,張金鑑先生八秩榮慶論文集編輯委員會主編,台北市:聯經出版事業公司,頁361-377。
馮 燕,2009,〈非營利組織的法律規範〉,收錄於《非營利部門:組織與運用》,蕭新煌、官有垣、與陸宛蘋主編,台北市:巨流圖書公司,頁249-275。
黃 瀚,Nd,〈賭月餅〉,收入於《禾山詩鈔》(附懸狐志初稿),卷下中,黃瀚,Nd:Nd,頁276。
黃平生,2003,〈訪談紀錄〉,收入於《金門戒嚴時期的民防組訓與動員訪談錄》(一),董群廉、與陳中禹紀錄,台北縣:國史館,頁313-338。
黃正雄,2010,〈地方治理與行政區劃之展望〉,《中國地方自治》,卷63期2【總期726】(2月),台北縣:中國地方自治雜誌社,頁3-34。
黃杏娟,2013,〈太武山在金門解除戰地政務後的空間利用〉,《島嶼觀光研究》,卷6期3(9月),澎湖縣:澎湖科技大學,頁26-61。new window
黃建銘,2009,〈三都十五縣與區域治理〉,收錄於《公共政策與地方治理─地方自治論文集》,宋興洲、與陳建仁主編,台中市:東海大學政治學系,頁47-59。
黃紀等,2007,〈政治學門「熱門及前瞻研究議題」之規劃〉,《人文與社會科學簡訊》,卷9期1(12月),台北市:國科會人文與社會科學處,頁72-80。
黃國敏,2005,〈桃竹苗地區縣市長施政滿意度與族群結構之研究〉,《中華人文社會學報》,期3(9月),新竹市:中華大學人文社會學院,頁10-39。new window
黃國敏,2006a,〈臺灣地區五個地方市政府行政績效評比〉,《中華人文社會學報》,期4 (4月),新竹市:中華大學人文社會學院,頁10-42。new window
黃國敏,2006b,〈桃竹苗地區四縣市政府行政績效評比〉,《政策研究學報》,期6(6月),嘉義縣:南華大學社會科學院公共行政與政策研究所,頁89-132。new window
黃國敏,2009,〈縣市長選舉政見的實證分析:苗栗縣個案研究〉,《香港社會科學學報》,香港區:香港城市大學出版社,期37(秋-冬),頁101-130。new window
黃國敏,2011a,〈個案研究探討地方首長選舉政見的實證分析〉,《政策與人力管理》,高雄市:高雄市政府公務人力發展中心,卷2期2(12月),頁41-71。new window
黃國敏,2011b,〈縣市長選舉政見的實證分析:新竹縣市政府比較研究〉,《空大行政學報》,台北縣:空中大學公共行政學系,期21(6月),頁35-74。new window
黃國敏,2012,〈縣市長選舉政見的實證分析:南投縣個案研究〉,《中央警察大學警察行政管理學報》,桃園縣:中央警察大學警察行政管理學系,期8(11月),頁93-120。new window
黃惟饒,1992,〈社會科學研究方法的結構〉,《三民主義學報》,期15(6月),台北市:台灣師範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頁261-274。
黃新福,1999,〈非營利組織的治理型態解析〉,收錄於《公共管理論文精選》,冊Ⅰ,Golembiewski、孫本初、與江岷欽主編,台北市:元照出版社,頁391-432。new window
黃煥榮,2007,〈突破玻璃天花板-女性行政菁英事業發展的問題與展望〉,《國家菁英》季刊,卷3期4(12月),台北市:考選部,頁85-107。
黃錦堂,1998,〈修憲後地方自治法之發展〉,《律師雜誌》,期231(12月),台北市:台北律師公會,頁49-70。
黃錦堂,1999,〈展望「精省」後地方自治法之發展〉,《新世紀智庫論壇》,期5(3月),台北市:財團法人新世紀文教基金會,頁60-67。
黃錦堂,2007,〈中央與地方關係的現況與展望〉,《研習論壇》,南投市:研習論壇月刊社,期75(6月),頁1-29。
楊又炯,1956,〈論統帥權之運用與組織〉,《軍法專刊》,卷5期7(7月),台北市:軍法專刊社,頁34-36。
楊仁生、與吳碧寬,1984,〈復興基地的政治建設與復國建國(一九四九—迄今)〉,收錄於《中國國民黨與政治建設》,中國國民黨中央文化工作會主編,台北市:正中書局,頁129-147。
楊天厚,2012,〈金門迓(迎)城隍慶典記實〉,收錄於《2012年金門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陳益源主編,金門縣:金門縣文化局、國立成功大學人文社會科學中心,頁403-432。
楊水詠,1993,〈回首來時路〉收錄於《黃金十年》,白昶高、楊成業主編,盧志輝總策劃,金門縣:金門縣政府,頁48-50。
楊世英,2003,〈訪談紀錄〉,收入於《金門戒嚴時期的民防組訓與動員訪談錄》(一),董群廉、與陳中禹紀錄,台北縣:國史館,頁229-263。
楊永明,1996,〈APEC架構與運作的發展與兩難〉,《理論與政策》,卷11期1【總期41】(12月),台北市:理論與政策雜誌社,頁44-57。new window
楊金柱,2003,〈訪談紀錄〉,收入於《金門戒嚴時期的民防組訓與動員訪談錄》(二),董群廉紀錄,台北縣:國史館,頁233-246。
楊國樞,1988,〈科學研究的基本概念〉,收錄於《社會及行為科學研究法》,冊上,楊國樞等編,台北市:三民書局,頁1-34。new window
楊開雲、與劉子琦,1998,〈權力菁英流動與威權體制「轉型」:從「新制度論」的觀點反省一個認識論的問題〉,《東海學報》,卷39期5(7月),台中市:東海大學社會科學學院,頁139-165。new window
楊福水,2003,〈訪談紀錄〉,收入於《金門戒嚴時期的民防組訓與動員訪談錄》(一),董群廉、與陳中禹紀錄,台北縣:國史館,頁339-344。
楊樹清,1998a,〈修憲與金馬〉,收錄於《金門社會觀察》,楊再平主編,台北縣:稻田出版公司,頁28-30。
楊樹清,1998b,〈告別金馬安輔條例〉,收錄於《金門社會觀察》,楊再平主編,台北縣:稻田出版公司,頁35-37。
楊樹清,1998c,〈金酒與中央〉,收錄於《金門社會觀察》,楊再平主編,台北縣:稻田出版公司,頁115-117。
楊樹清,1998d,〈金門國家公園的誕生〉,收錄於《金門社會觀察》,楊再平主編,台北縣:稻田出版公司,頁382-383。
楊樹清,2003,〈原鄉與異鄉〉,《金門同鄉鄉訊》,期39(5月),台北縣:金門同鄉會,頁42-59。
楊樹清,2012,〈草根媒體衝刺軍管戒嚴網-以《金門報導》社區報為例觀察金馬解嚴前後社會力量〉,收錄於《2012年金門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陳益源主編,金門縣:金門縣文化局、成功大學人文社會科學中心,頁345-353。
溫仕忠,2003,〈訪談紀錄〉,收入於《金門戒嚴時期的民防組訓與動員訪談錄》(一),董群廉、與陳中禹紀錄,台北縣:國史館,頁195-208。
葛永光譯,1979,〈菁英甄補與政治發展〉,《憲政思潮》,期48(12月),台北市:國民大會秘書處,頁3-10。
詹文雄,1979,〈論人才的概念與意識型態〉,《憲政思潮》,期48(12月),台北市:國民大會秘書處,頁52-56。
雷 倩,2008,〈金酒新行銷策略與金門的夢想〉,《金門文藝》,期27(11月),金門縣:金門縣文化局,頁13-16。
廖 石,2003,〈從「地方治理」的思潮變遷探討「社區賦權」在鄉村發展政策中的定位與課題〉,《都市與設計學報》,期15/16(9月),台北市:中華民國都市設計學會,頁93-115。
廖俊松,2006,〈全觀型治理:一個待檢證的未來命題〉,《臺灣民主季刊》,卷3期3(9月),台北市:財團法人民主基金會,頁201-206。
廖俊松、與張力亞,2010,〈臺灣地方治理的理想與實踐〉,《公共事務評論》,卷11期2(12月),高雄市:中華公共事務管理學會,頁13-46。
廖哲強、蕭崑彬、與郭大玄,2010,〈地方治理與制度厚實─古坑華山社區之個案〉,《華岡地理學報》,期25(6月),台北市:中國文化大學地理學系,頁53-66。
廖益興,2007,〈體制變遷與政治菁英流動:1997凍省前後屆縣市長選舉的比較〉,《國家菁英》季刊,卷3期4(12月),台北市:考選部,頁9-29。
廖達琪,2002,〈臺灣地方政治變遷初探:民國82年與90年地方精英背景及觀點之比較〉,《台灣政治學刊》,期6(12月),台北市:台灣政治學會,頁184-240。new window
廖達琪,2010,〈國會議員生涯類型變遷與民主體制的取向分析-以臺灣第二到第七屆立法院為例〉,《東吳政治學報》,卷28期2(6月),台北市:東吳大學政治研究所,頁49-96。new window
福建省金門縣選舉委員會編,1994,〈福建省金門縣第一屆縣長選舉選舉公報〉附件,收錄於《福建省金門縣第一屆縣長選舉實錄》,金門縣選舉委員會,金門縣:金門縣選舉委員會,頁96。
福建省金門縣選舉委員會編,1998,〈福建省金門縣第二屆縣長選舉選舉公報〉附件,收錄於《福建省金門縣第二屆縣長選舉實錄》,金門縣選舉委員會,金門縣:金門縣選舉委員會,頁159。
趙永茂,1988,〈臺灣基層政治菁英之個人背景分析〉,《思與言》,卷25期6(3月),台北市:思與言雜誌社,頁22-44。new window
趙永茂,1997,〈台灣省基層政治菁英之個人背景分析〉,收錄於《台灣地方政治的變遷與特質》,趙永茂編著,台北市:翰蘆圖書出版公司,頁3-36。new window
趙永茂,2008,〈地方與區域治理發展的趨勢與挑戰〉,《研考雙月刊》,卷32期5【總期267】(10月),台北市: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頁3-25。
趙嘉裕,2007,〈金門地區海洋休閒觀光產業之發展與遠景〉,《漁業推廣》,期253(10月),高雄市: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漁業署,頁24-28。
遠見民調中心,2012,〈2012縣市長施政滿意度大調查〉,《遠見》,期312(6月號),台北市:遠見雜誌社,頁252-297。
遠見民調中心,2014,〈2014縣市長施政滿意度大調查〉,《遠見》,期336(6月號),台北市:遠見雜誌社,頁129-170。
齊 濟,1982,〈論總統的統帥權與國防策權〉,《政治評論》,卷40期9(10月),台北市:政治評論雜誌社,頁12-13。
劉云虹、與李清玉,2006,〈政治精英與權力監督─1931-1949年國民政府監察委員組成分析〉,《東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卷8期3(5月),南京市:東南大學,頁45-51。
劉文斌,2001,〈「小三通」對臺灣之影響〉,《共黨問題研究》,卷27期2(2月),台北縣:共黨問題研究中心,頁79-87。
劉名峰,2012,〈金門人社群的生成與發展-一個「受傷認同」的案例〉,收錄於《2012年金門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陳益源主編,金門縣:金門縣文化局、成功大學人文社會科學中心,頁355-369。
劉佩怡,2009,〈宗族、宗親會與選舉動員〉,《選舉評論》,期6(3月),台北市: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頁77-90。new window
劉佩怡,2010,〈外島地區戰略價值與定位調整初論〉,《人文學報》,期34(8月),台北市:中華民國人文科學研究會,頁1-10。
劉坤億,2002,〈全球治理趨勢下的國家定位與城市發展:治理網絡的解構與重組〉,《行政暨政策學報》,期34(6月),台北市:台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系,頁57-83。new window
劉坤億,2003,〈地方治理與地方政府角色職能的轉變〉,《空大行政學報》,期13(8月),台北縣:空中大學公共行政學系,頁233-267。new window
劉坤億、與范祥偉,2003,〈第二回合的文官改革趨勢:從全觀型治理觀點談起〉,《人事月刊》,卷37期2(8月)【總期216】,台北市:人事月刊雜誌社,頁7-16。
劉宜君,2004,〈提昇城市競爭力治理途徑之研究〉,《政策研究學報》,期4 (5月),嘉義縣:南華大學社會科學院公共行政與政策研究所,頁47-80。new window
劉明德、與徐玉珍,2011,〈地方政府跨域合作模式與案例分析─台灣與德國之比較〉,《公共行政學報》,期41(12月),台北市:政治大學共行政學系,頁37-75。new window
劉婉珍,2003,〈一座博物館島的誕生:金門推動登錄世界文化遺產的另一種願景〉,收錄於《深根密植˙文化豐年》,李錫隆總編輯,金門縣:金門縣立文化中心,頁210-215。
樊中原,2005,〈「小三通」政策的評估與展望〉,《實踐通識論叢》,期3(1月),台北市:實踐大學通識教育中心,頁49-68。new window
歐陽金章,2003,〈訪談紀錄〉,收入於《金門戒嚴時期的民防組訓與動員訪談錄》(三),董群廉紀錄,台北縣:國史館,頁221-236。
歐陽新宜,1991,〈菁英整合與台灣民主化:文獻與論證〉,收錄於《中國的民主前途:台灣地區政治民主化的回顧與展望》,民主基金會編印,台北市:民主基金會,頁269-285。
潘克寬,1983,〈從台灣選舉看民選菁英的轉型〉,《聯合月刊》,期29(12月),台北市:歷史智庫出版公司,頁24-27。
潘錫堂,2006,〈兩岸對「小三通」的策略攻防〉,收錄於《兩岸關係與大陸政策》,潘錫堂編著,台北縣:新文京開發出版公司,頁344-345。
蔣中正,1984a,〈復國建國的方向與實踐〉,收錄於《總統 蔣公思想言論總集》【卷28:演講】,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委員會,台北市: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委員會,頁59-70。
蔣中正,1984b,〈我們復國建國的精神志節和建國目標方略〉,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委員會,《總統 蔣公思想言論總集》【卷28:演講】,頁227-271。
蔣中正,1984c,〈斥奸匪對美敲詐勒索〉,收錄於《總統 蔣公思想言論總集》【卷38:談話】,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委員會,台北市: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委員會,頁351-353。
蔣中正,1984d,〈金門是自由世界的前哨據點〉,收錄於《總統 蔣公思想言論總集》,【卷39:談話】,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委員會,台北市: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委員會,頁138-140。
蔣經國,1982,〈「毋忘在莒」運動才是我們勝利成功的保障〉,收錄於《為理想而奮鬥》,國防部總政治作戰部,台北市:黎明文化事業公司,頁129-145。
蔣經國,1985a,〈金馬之行〉,收錄於《風雨中的寧靜》,黃埔建國文集編篡委員會主編,台北市:實踐出版社,頁529-556。
蔣經國,1985b,〈我們是為勝利而生的!〉,收錄於《風雨中的寧靜》,黃埔建國文集編篡委員會主編,台北市:實踐出版社,頁557-568。
蔡宏明,2000,〈小三通政策的政治難題與經濟影響〉,《政策月刊》,期61(8月),台北市:中國國民黨中央政策會政策研究工作會,頁12-15。
蔡宏明,2001,〈「小三通」對兩岸互動的影響〉,《遠景季刊》,卷2期2(4月),台北市:財團法人兩岸交流遠景基金會,頁125-161。new window
蔡志良,2009a,〈分析BOT案之投資人資格限制—以「金門工商休閒園區」為例〉,《臺灣經濟研究》,卷32期5【總期377】(5月),台北市:財團法人臺灣經濟研究院,頁103-107。new window
蔡志良,2009b,〈金門工商休閒園區案例分析〉,《臺灣經濟研究》,卷32期9【總期381】(9月),台北市:財團法人臺灣經濟研究院,頁37-43。new window
蔡承旺,2011,〈金廈經濟合作-以互賴理論的觀點分析〉,《金門大學學報》,期1(3月),金門縣:金門大學,頁101-111。
蔡承旺,2012,〈金門「小三通」自由行實施後的觀光發展策略研究〉,《金門大學學報》,期2(3月),金門縣:金門大學,頁235-254。
蔡清其,1993a,〈歲月的餘溫〉,收錄於《黃金十年》,白昶高、楊成業主編,盧志輝總策劃,金門縣:金門縣政府,頁24-26。
蔡清其,1993b,〈從危機中破繭而出〉,收錄於《黃金十年》,白昶高、楊成業主編,盧志輝總策劃,金門縣:金門縣政府,頁51-53。
蔡鳳雛,2012,〈神通廣大,恩賜甘霖-1963年金門大旱及後浦城隍祈雨獲應的檢驗〉,收錄於《2012年金門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陳益源主編,金門縣:金門縣文化局、成功大學人文社會科學中心,頁433-440。
鄭又平,1979,〈制度對菁英選拔的影響-州提名制度的影響〉,《憲政思潮》,期48(12月),台北市:國民大會秘書處,頁10-19。
鄭世華,2003,〈訪談紀錄〉,收入於《金門戒嚴時期的民防組訓與動員訪談錄》(一),董群廉、與陳中禹紀錄,台北縣:國史館,頁456-462。
鄭敦仁、與廖益興,1998,〈縣市長與政治菁英的流動模式〉,《國策專刊》,期1(2月),台北市:財團法人國策研究院國策雜誌社,頁2-5。
鄭慶利,2003,〈訪談紀錄〉,收入於《金門戒嚴時期的民防組訓與動員訪談錄》(一),董群廉、與陳中禹紀錄,台北縣:國史館,頁401-430。
鄭樑生,1995,〈太平洋戰爭期間日本政府的思想統制〉,《歷史月刊》,期91(8月號),台北市:歷史智庫出版公司,頁81-86。
鄧定秩,1998,〈從「八二三」金門砲戰勝利論金門戰略地位〉,《陸軍學術月刊》,卷34期396(8月),桃園縣:陸軍學術月刊社,頁4-11。
鄧定秩,2006,〈金馬地區戰略角色之研究〉,《中華戰略學刊》,2006年秋季刊(9月),台北市:中華戰略學會,頁34-66。new window
鄧定遠,1962,〈本刊創刊之意義-代發刊詞〉,《戰地政務》,期1(9月),台北市:戰地政務發行室,頁4。
鄧振中,2001,〈金馬「小三通」執行成效與展望〉,收錄於《金門21世紀地方發展公共論壇》,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編,台北市: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頁13-20。
黎劍瑩,1979,〈政治人才之增補〉,《憲政思潮》,期48(12月),頁20-31。
蕭揚基,2003,〈我國公民社會的形成與發展〉,《研究與動態》,期8(6月),彰化縣:大葉大學共同教學中心,頁75-96。
賴維堯,1995,〈我國中央高級文官生涯特徵之研究〉,《空大行政學報》,期3(5月),台北縣:空中大學公共行政學系,頁37-69。new window
賴維堯,1996,〈高級文官生涯特徵:我國與歐美日比較研究〉,收錄於《文官體制之比較研究》,中央研究院歐美研究所編,台北市:中央研究院歐美研究所,頁115-149。new window
戴振良,2007,〈從八二三砲戰後論金門戰略地位與發展〉,收錄於《2006年金門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楊嘉順主編,金門縣:金門縣文化局,頁90-105。
薛芳盛,1993,〈嚴格的試煉與衝擊〉,收錄於《黃金十年》,白昶高、楊成業主編,盧志輝總策劃,金門縣:金門縣政府,頁30-32。
謝奕旭,2007,〈美軍民事與國軍政治作戰之比較分析〉,《復興崗學報》,期89(6月),台北市:政治作戰學校,頁209-238。
謝嘉梁,1994,〈政策執行與地方自治體制調整〉,《理論與政策》,卷8期4【總期32】(8月),台北市:理論與政策雜誌社,頁74-82。new window
鍾慕唐,1994,〈台海攻防戰兵棋推演〉,收錄於《台海戰雲:透視中共歷次對外戰役》,上官戟等著,台北市:朱衣出版社,頁4-12。
聶志高等,2005a,〈金門洋樓住宅外廊立面之研究:以外廊柱式為例〉,《建築學報》,期51(3月),台北市:中華民國建築學會,頁35-51。new window
聶志高等,2005b,〈金門洋樓住宅外廊立面裝飾之研究:以簷牆及檐部飾帶的裝飾為例〉,《建築學報》,期51(3月),台北市:中華民國建築學會,頁71-88。new window
顏 晨,1992,〈4410瓶金酒遭高雄港警所查扣,李總統關切此案〉,《金門報導》,期19(3月),台北市:金門報導雜誌社,1-24版。
顏 婷,1991,〈再見金門海報遭扣留,再見金門難再見〉,《金門報導》,期12(8月),台北市:金門報導雜誌社,1-8版。
顏忠誠,2003,〈訪談紀錄〉,收入於《金門戒嚴時期的民防組訓與動員訪談錄》(一),董群廉、與陳中禹紀錄,台北縣:國史館,頁7-12。
顏珍珠,1971,〈我國憲法與統帥權之研究〉,收錄於《中華民國憲法研究論文集》,張其昀主編,台北市:國防研究院,頁642-665。
魏 艾,2007,〈「小三通」政策實施成效及其對兩岸經貿整合的意涵〉,收錄於《「2007年小三通試辦六週年」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國立金門技術學院主編,金門縣:國立金門技術學院,頁344-345。
魏 鏞,1992a,〈政治引用〉,收錄於《雲五社會科學大辭典》,冊三,羅志淵主編,台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頁190。
魏 鏞,1992b,〈結構功能分析〉,收錄於《雲五社會科學大辭典》,冊三,羅志淵主編,台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頁315-319。
魏 鏞,1980,〈有清一代政治領袖背景之研究-論人才引用與政治危機〉,收錄於《科學、人才與現代化》,魏鏞編,台北市:臺灣學生書局,頁119-126。
羅志淵,1992,〈地方自治〉,收錄於《雲五社會科學大辭典》,冊三,羅志淵主編,台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頁110。
羅芋宙,2014,〈陳福海後院失火難滅,李沃士施政爭議不斷〉,《新新聞》周刊,期1429(7月),台北市:新新聞文化事業公司,頁78-80。
羅德水,2000,〈「小三通」的背景、現況與對兩岸關係的影響〉,《共黨問題研究》,卷26期7(7月),台北縣:共黨問題研究中心,頁102-105。
羅德水,2001,〈戰地政務與金門定位:一個金門人的觀察〉,收錄於《金門解嚴前後》,陳水在總策劃,楊樹清總編輯,台北縣:稻田出版公司,頁567-614。
譚紹彬,2013,〈訪談紀錄〉,收入於《枕戈待旦-金馬戰地政務工作口述歷史》,彭大年主編,台北市:國防部政務辦公室,頁75-90。
譚溯澄,1968,〈軍事佔領與軍政府〉,《中山學術文化集刊》,期2(11月),台北市:中山學術文化基金董事會,頁427-458。
譚溯澄譯,Gerhard von Glahn著,1981,〈軍政府〉(Military Government),收錄於《憲政獨裁與軍政府》,國民大會憲政研討會主編,台北市:國民大會憲政研討會,頁75-83。
蘇彩足,2013,〈我國公共治理之挑戰與因應〉,《公共治理》季刊,卷1期1(3月),台北市: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頁52-60。
龔鵬程,2001,〈金門˙天地間的清音〉,收錄於《金門解嚴前後》,陳水在總策畫,楊樹清總編輯,台北市:稻田出版公司,頁VIII-IX。
缪宇先,2003,〈訪談紀錄〉,收入於《金門戒嚴時期的民防組訓與動員訪談錄》(一),董群廉、與陳中禹紀錄,台北縣:國史館,頁445-454。

(三)學位論文
江柏煒,2002,〈「洋樓」:閩粵僑鄉的社會變遷與空間營造〉,台北市: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博士論文。
吳宗器,2004,〈金門地區實驗戰地政務及其制度轉型之研究〉,台北市:中國文化大學中山學術研究所博士論文。new window
吳振坤,2001,〈宜蘭縣政治菁英流動之研究〉,宜蘭縣:佛光大學公共事務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功勤,2001,〈蔣介石臺灣時代的政治菁英(一九五0年-一九七五年)-以中國國民黨中常委及內閣為例〉,嘉義縣:中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new window
李長晏,1999,〈我國中央政府與地方政府府際關係分析:英國經驗之學習》,台北市: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博士論文。new window
李照軒,2001,〈金門民眾對金門地區醫療資源滿意度及赴廈門就醫意願之相關因素調查研究〉,台北市:台灣大學衛生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筱峰,1985,〈台灣光復初期的民意代表(一九四六-一九五一)〉,台北市: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許承璽,1982,〈光復大陸憲政重建程序之研究〉,台北市:中國文化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博士論文。new window
陳明通,1990,〈威權體制下台灣地方政治菁英的流動(1945-1986)-省參議員流動的分析〉,台北市:台灣大學政治研究所博士論文。
陳陽德,1977,〈台灣地方民選領導人物變動之分析〉,台北市:政治大學政治學研究所博士論文。new window
陳滄江,2011,〈應用二維權力方法探討金酒公司通路權力之研究〉,新北市:淡江大學管理科學研究所博士論文。new window
陳義彥,1970,〈北宋統治階層社會流動之研究〉,台北市:政治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彭懷恩,1986,〈中華民國的政治精英-行政院會議成員的分析〉,台北市:台灣大學政治研究所博士論文。new window
黃世明,1995,〈一九八0年代後金門與南投社會力的浮現:臺灣發展經驗中兩個地方社會的分析〉,台北市: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博士論文。new window
黃昭仁,2010,〈金門在台海兩岸關係中角色之研究〉,台北市:中國文化大學中山與中國大陸研究所博士論文。
黃淑芳,2006,〈政黨的政治社會化與政治甄補功能之研究-以中國國國民黨革命實踐研究院為個案之分析〉,台北市:中國文化大學中山研究所博士論文。new window
楊天厚,2003,〈金門城隍信仰研究〉,高雄市:中山大學中文系碩士在職專班論文。
劉文仕,2011,〈全球化下台灣垂直分權體系的變革:借鑒法國地方治理發展經驗〉,台北市:中國文化大學中山學術研究所博士論文。new window
蔡天助,2001,〈中央集權與地方分權:兩岸地方菁英態度傾向之比較研究》,高雄市:中山大學中山學術研究所博士論文。new window
蔡承旺,2005,〈以互賴理論建構金門經濟發展策略〉,台北市:臺灣師範大學政治研究所博士論文。new window
賴盟騏,2009,〈彰化縣政治菁英之研究(1945-2007)〉,台北市: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四)報紙
中國時報,1989,〈翁明志仍被禁止返鄉競選,中選會表示愛莫能助,民進黨中央嚴重抗議〉,《中國時報》,11月18日,4版。
王中聖,2014,〈不再是戰地,金門續裁2千兵〉,《蘋果日報》,4月18日,A18版。
王冠璽,2013,〈文化心理學解讀馬英九民調〉,《中國時報》,6月20日,A18版。
自立晚報,1989,〈金馬民眾陳情抗議:吳金贊說安全顧慮不宜解嚴,未予接見引起叫囂不滿〉,《自立晚報》,8月21日,2版。
余 豈,2013,〈洪仲丘的悲慘世界〉,《聯合報》,8月1日,A19版。
吳正庭,2007,〈金門中秋博餅,老少公然聚賭〉,《自由時報》,9月12日,A14P版。
呂東熹,1989,〈反共堡壘˙發出解嚴之聲;「金馬自救會」˙受到注目〉,《自立晚報》,8月21日,2版。
李木隆,2007,〈1個小島30〜40個將軍:金門將軍的故鄉〉,《聯合晚報》,9月17日,5版。
李木隆,2010,〈署金動工蓋新樓,就醫兩岸通〉,《聯合晚》,10月12日,B2版。
李金生,2009,〈金門首見幫派,百警全島大剿滅〉,《中國時報》,8月7日,A17版。
李金生,2014,〈民心思變,金門不再天天天籃〉,《中國時報》,11月30日,A17版。
李金生、洪祥和、張謙俊、與潘欣彤,2012,〈金門瓊林水庫,沒半滴水〉,《中國時報》,11月19日,C1版。
李金鎗,2005,〈金酒公司金寧廠第二生產線落成啟用〉,《金門日報》,10月31日,2版。
李金鎗,2007,〈金酒金寧廠將開第三生產線〉,《金門日報》,8月31日,2版。
李金鎗,2010,〈機場航線長城堡障礙移除可望先拆再建〉,《金門日報》,4月24日,2版。
李順德,2013,〈金酒明年加稅,取消捐贈抵稅〉,《聯合報》,12月21日,A6版。
李增汪,2015,〈監委巡察,還我土地鄉親陳情最多〉,《金門日報》,4月1日,1版。
周恩來,1958,〈全國人民動員起來,為堅決反對美的軍事挑釁而鬥爭!〉,《人民日報》(北京市),9月7日,1版。
周陽山,2008,〈別再忽視金馬發展〉,《聯合報》,5月26日,A15版。
旺旺中時民調中心,2013,〈國、民兩黨不滿意度同創新高:總統兼黨主席,6成民眾反對〉,《中國時報》,11月12日,A4版。
林榮芳,2015,〈下一個海南島:落地簽啟動年進千億商機,金門成陸客觀光天堂〉,《聯合報》,3月14日,A7版。
金門日報,1960,〈程如垣縣長昨就職,政委會主委監誓,勉積極建設三民主義模範縣〉,9月6日,1版。
金門日報,1986,〈參謀總長蒞金巡視,轉達總統的關懷德意〉,2月6日,1版。
金門日報,1990,〈新原任縣長昨隆重舉行交接─司令官親蒞縣府主持佈達儀式,縣籍青年李清正接篆正式視事〉,4月5日,2版。
金門日報,1993,社論:〈土地的願景:金門縣第一屆民選縣長就職日〉,12月20日,2版。
金門日報,1994,社論:〈全民響應向中央爭取在金門設立大學〉,4月9日,2版。
金門日報,1994a,〈「金門大學發展遠景說明會」昨在台北吸引大批新聞界到場:陳縣長為籌設金門大學跨出第一步〉,4月21日,2版。
金門日報,1994b,〈爭取金門設立大專院校遊說團昨開往教育部:陳縣長表達願自籌財源建校決心〉,9月16日,2版。
金門日報,1997,社論:〈跨越新世紀˙創造新金門—祝賀陳水在蟬連金門第二屆民選縣長宣誓就職〉,12月20日,2版。
金門日報,2001,社論:〈李炷烽:金門要從封閉的城堡中跳脫出來〉,12月21日,2版。
金門日報,2005,社論:〈打照金門品牌,共創發展生機〉,12月21日,2版。
金門日報,2007,社論:〈清廉執政•建設金門•福利鄉親〉,12月21日,1、2版。
金門日報,2009,社論:〈期待一場熱情創意的民主嘉年華—觀察第五屆金門縣長選舉現象〉,12月3日,2版。
施曉光,2014,〈贏的戰略:國共複式動員,催出台商票〉,《自由時報》,11月16日,A2版。
胡文輝,1991a,〈拉布條,場內場外三度衝突,拖出去,立院會務科長頻喊:爭自由權利,金馬人昨請願〉,《聯合報》,5月8日,2版。
胡文輝,1991b,〈不要戒嚴,接受納稅服兵役,金馬人要求憲法權利,願盡憲法義務〉,《聯合報》,5月10日,5版。
翁啟惠,2014,〈每日一諺〉,《蘋果日報》,7月27日,A1版。
翁碧蓮,2009,〈從走私天堂到賄選島,李縣長痛心疾首〉,《金門日報》,7月23日,2版。
翁碧蓮,2013,〈借鏡他山之石找回鄉親對在地醫療信心〉,《金門日報》,8月5日,2版。
翁維智,2014,〈金門中秋博餅總決賽9/7盛大豋場:榮獲狀元將獨得汽車乙部、55吋液晶電視等豐富彩品〉,《金門日報》,9月5日,1版。
翁維智,2015,〈執政將滿百昨主管會報:陳縣長要主管提工作報告〉,《金門日報》,4月2日,1版。
張玉法,1987,〈從戒嚴到解嚴的一萬三千九百三十五天〉,《自立晚報》,7月20日,2版。
張建騰,2005,〈水頭客服中心啟用小三通邁向新里程〉,《金門日報》,11月8日,1、2版。
張建騰,2013,〈邱文達勉金醫爭歷史定位〉,《金門日報》,9月2日,2版。
張建騰,2014,〈馬英九:希望兩岸在金門製造財富〉,《金門日報》,6月28日,1版。
莊煥寧,2013,〈醫療專題系列報導/之七:後送轉診縣府貼心服務〉,《金門日報》,8月4日,2版。
許丕達,2010,〈機場鎖霧「長城堡」何辜〉,《金門日報》,5月4日,2版。
許加泰,2012,〈閩南文化論壇,海內外學者共聚金門〉,《金門日報》,5月2日,2版。
許志煌,2013,〈推銷金門大橋,應辦國際學術研討會〉,《台灣新生報》,12月25日,2版。
許峻魁,2013,〈潘家宇中將拜會陳滄江主委〉,《金門日報》,1月16日,2版。
許峻魁,2014,〈為金門詩酒文化節暖身:金酒慈善拍賣會,2千多萬作公益〉,《金門日報》,9月5日,1版。
許峻魁,2015,〈斥資逾2億元,金酒製麴三廠動土〉,《金門日報》,2月13日,1版。
陳榮昌,2006,〈中秋博狀元餅流傳金廈節慶民俗〉,《金門日報》,9月24日,2版。
陳麗妤,2011,〈金防部指揮官,金門王世塗接掌〉,《金門日報》,6月30日,1版。
傅仰土,1995,〈結合民間力量共同推動金門觀光事業,陳縣長:創造觀光資源,維護永續經營〉,《金門日報》,5月26日,2版。
傅仰土,1996,〈臨別抒感,司令官:相聚雖短暫,情誼永長固〉,《金門日報》,6月29日,2版。
游其昌,1991,〈立院群賢樓前沸騰的一天〉,《聯合報》,5月15日,5版。
黃如萍,2015,〈金門大橋終於浮出〉,《中國時報》,1月9日,A15版。
楊憲村,1989,〈選戰起跑,候選人不准登場﹖〉,《中國時報》,11月18日,4版。
楊樹清,2006,〈近代金門藝文變貌〉,《金門日報》,1月10日,5版。
楊鴻博,1972,〈郝成璞縣長的再見「親民日」〉,《金門日報》,6月16日,2版。
董森堡,2015,〈開發與環保,金門問題躍上國際舞台:刪海經,在法國得獎〉,《金門日報》,3月31日,1版。
蔣經國,1981,〈總統主持行憲紀念大會,闡釋我國憲法特點:不讓錢財或暴力與政治相結合,真心誠意為國為民謀和平〉,《中央日報》,12月26日,1版。
謬全吉,1988,〈憲法所建構的軍令系統〉,《臺灣日報》,11月3日,3版。

(五)網路資料
立法院法律系統,2012,〈國防法(01042)〉,《立法院國會圖書館》,最後修正日期:2012年5月22日,http://lis.ly.gov.tw/lgcgi/lglaw?@127:1804289383:f:NO%3DC701042*%20OR%20NO%3DC001042%20OR%20NO%3DC101042$$4$$$NO,上網檢視日期:2012年12月26日。
立法院法律系統,2013a,〈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04102)〉,《立法院國會圖書館》,條文廢止日期:1991年5月1日,http://lis.ly.gov.tw/lgcgi/lglaw?@22:1804289383:f:NO%3DE04102*%20OR%20NO%3DB04102$$11$$$PD%2BNO,上網檢視日期:2013年1月5日。
立法院法律系統,2013b,〈縣參議會組織條例(04828)〉,《立法院國會圖書館》,條文廢止日期:2003年5月13日,http://lis.ly.gov.tw/lgcgi/lglaw?@127:1804289383:f:NO%3DC704828*%20OR%20NO%3DC004828%20OR%20NO%3DC104828$$4$$$NO,上網檢視日期:2013年1月17日。
立法院法律系統,2013c,〈金門馬祖東沙南沙地區安全及輔導條例(04812)〉,《立法院國會圖書館》,條文廢止日期:1998年5月29日,http://lis.ly.gov.tw/lgcgi/lglaw?@127:1804289383:f:NO%3DC704812*%20OR%20NO%3DC004812%20OR%20NO%3DC104812$$4$$$NO,上網檢視日期:2013年4月23日。
立法院法律系統,2013d,〈省縣自治法(04809)〉,《立法院國會圖書館》,條文廢止日期:1999年3月30日,http://lis.ly.gov.tw/lgcgi/lglaw?@127:1804289383:f:NO%3DC704809*%20OR%20NO%3DC004809%20OR%20NO%3DC104809$$4$$$NO,上網檢視日期:2013年5月17日。
立法院法律系統,2014a,〈平均地權條例(01154)〉,《立法院國會圖書館》,最後修正日期:2011年12月13日,http://lis.ly.gov.tw/lgcgi/lglaw?@127:1804289383:f:NO%3DC701154*%20OR%20NO%3DC001154%20OR%20NO%3DC101154$$4$$$NO,上網檢視日期:2014年12月3日。
立法院法律系統,2014b,〈地方制度法(04818)〉,《立法院國會圖書館》,最後修正日期:2014年1月14日,http://lis.ly.gov.tw/lgcgi/lglaw?@127:1804289383:f:NO%3DC704818*%20OR%20NO%3DC004818%20OR%20NO%3DC104818$$4$$$NO,上網檢視日期:2014年12月3日。
中央選舉委員會,2014,〈第12屆縣(市)長選舉選舉概況表〉,《選舉資料庫》,最後修改日期:2014年3月3日,http://vote.nccu.edu.tw/cec/vote421.asp?pass1=F1993A0000000000aaa,上網檢視日期:2014年5月5日。
內政部合作及人民團體司籌備處,2015,〈各及工商自由職業及社會團體數〉,《人民團體全球資訊網》,最後修正日期:2014年12月31日,http://cois.moi.gov.tw/moiweb/web/frmHome.aspx,上網檢視日期:2015年3月23日。
金門日報社,2007,〈歷史新聞〉,《金門日報全球資訊網》,最後修正日期:2009年3月24日,htpp://www.kmdn.gov.tw,上網檢視日期:2013年6月17日。
金門航空站,2015,〈機場資訊→基本介紹→沿革〉,《金門大橋專案暨行政透明網》,最後修正日期:2015年2月28日,http://www.kma.gov.tw/DefPage/index.aspx?MenuID=472,上網檢視日期:2015年3月3日。
金門縣自來水廠,2015,〈本廠沿革〉,《金門縣自來水廠全球資訊網》,最後修正日期:2011年8月17日,http://www.kinmen.gov.tw/Layout/sub_E/AllInOne_Show.aspx?path=2936&guid=eeb35148-e348-42b3-b976-36487e12ce29&lang=zh-tw,上網檢視日期:2015年3月22日。
金門縣政府,2015a,〈金門大橋工程緣由及工程經費〉,《金門大橋專案暨行政透明網》,最後修正日期:2015年2月24日,http://cmp.kinmen.gov.tw/Work/Origin.aspx,上網檢視日期:2015年2月27日。
金門縣政府,2015b,〈金門縣第六屆縣長政見主軸〉(修訂本),《金門縣政府全球資訊網》,最後修正日期:2015年4月22日,http://www.kinmen.gov.tw/Layout/main_ch/ArtHtml_Show.aspx?ID=9d5775df-0f31-40b4-b993-ed64cc92ae4d&path=15229,上網檢視日期:2015年6月12日。
金門縣政府社會局,2012,〈金門縣志願服務簡介〉,《志願服務網》,最後更新日期:2012年7月1日,http://www.kinmen.gov.tw/Layout/sub_F/AllInOne_Show.aspx?path=8315&guid=1eb2ee36-14a0-4134-ac24-dbf675fe53e9&lang=zh-tw,上網檢視日期:2015年3月27日。
國立金門大學,2015,〈日間部學生人數〉,《金門大學全球資訊網》,最後統計日期:2014年10月15日,http://www.nqu.edu.tw/upload/webstyle_default/File/123/F1031106-2.pdf,上網檢視日期:2015年3月27日。
經濟部水利署,2015,〈水庫或壩堰營運狀況〉,《e河川知識服務網》,最後統計日期:2014年1月30日,http://e-river.wra.gov.tw/System/NewArticle/DealData.aspx?s=F468948F9E68B807&sm=EB03D29C4A346B83,上網檢視日期:2015年4月13日。
福建金門地方法院檢察署,2015,,〈福建金門地方法院檢察署新聞稿〉,《福建金門地方法院檢察署全球資訊網》,最後更新日期:2014年12月31日,http://www.kmc.moj.gov.tw/ct.asp?xItem=372185&ctNode=6039&mp=28,上網檢視日期:2015年1月6日。
福建省政府,2013,〈福建省政府組織規程〉,《福建省政府全球資訊網》,最後修正日期:2009年3月24日,http://law.moj.gov.tw/News/news_detail.aspx?SearchRange=G&id=54762&k1=%e7%a6%8f%e5%bb%ba%e7%9c%81%e6%94%bf%e5%ba%9c%e7%b5%84%e7%b9%94%e8%a6%8f%e7%a8%8b,上網檢視日期:2013年6月27日。
林玲珠、與涂維穗,2014,〈金門水資源與大陸引水計劃現況與建議〉,《國政分析》,最後更新日期:2014年4月15日,http://www.npf.org.tw/post/3/13483,上網檢視日期:2015年3月27日。
李樹清,2013,〈決戰境外金門縣長選舉撈過界〉,《金門無線島》,最後更新日期:2009年11月21日,http://www.km-airnet.net/webroot/news/news_view.php?num=9946&type=5,上網檢視日期:2013年5月27日。
陳炳容,2015,〈金門風獅爺研究調查報告〉,《教育部數位網站》,最後更新日期:1999年1月22日, http://content.edu.tw/local/jinmn/jinhu/windlion/ch04/index.htm,上網檢視日期:2015年3月20日。
莫 聞,2013,〈金門5%公有地將BOT,銀彈恐擊沉在地觀光資產〉,《環境資訊中心網站》,最後更新日期:2013年4月24日,http://e-info.org.tw/node/85374,上網檢視日期:2015年3月10日。
維基百科,2014a,〈金門酒廠〉,《維基百科:自由百科全書網》,最後修訂日期:2014年3月9日,http://zh.wikipedia.org/zh-tw/%E9%87%91%E9%96%80%E9%85%92%E5%BB%A0,上網檢視日期:2014年06月25日。
維基百科,2014b,〈歐洲委員會〉,《維基百科:自由百科全書網》,最後修訂日期:2014年9月22日,http://zh.wikipedia.org/zh-tw/%E6%AC%A7%E6%B4%B2%E5%A7%94%E5%91%98%E4%BC%9A,上網檢視日期:2014年12月12日。
維基百科,2015,〈中秋博餅〉,《維基百科:自由百科全書網》,最後修訂日期:2015年1月13日,http://zh.wikipedia.org/zh-tw/%E4%B8%AD%E7%A7%8B%E5%8D%9A%E9%A5%BC,上網檢視日期:2015年3月19日。
新黨,2015,〈新黨黨史〉,《新黨全球資訊網》,最後發佈日期:2015年2月11日,http://www.np.org.tw/modules/ugm_page/,上網檢視日期:2015年2月13日。
Kmnpeper,2015,〈風獅、風獅知多少?金門風獅爺數量之謎〉,《金門國家公園電子報》,第29期,2010年3月26日,http://blog.kmnp.gov.tw/?p=2163,上網檢視日期:2015年3月20日。

二、西文文獻
(一) Books
6, Perri, Diana Leat, Kimberly Seltzer, and Gerry Stoker. 1999. Governing in the Round: Strategies for Holistic Government. London: Demos.
6, Perri, Diana Leat, Kimberly Seltzer, and Gerry Stoker. 2002. Towards Holistic Governance: The New Reform Agenda. New York: Palgrave.
6, Perri. 1997. Holistic Government. London: Demos.
Agranoff, Robert J. 1986. Intergovernmental Management: Human Service Problem-Solving in Six Metropolitan Areas. Washington, D.C.: Georgetown University Press.
Agranoff, Robert J. 2007. Managing within Networks: Adding Value to Public Organizations. Washington, D.C.: Georgetown University Press.
Almond, Gabriel A., and G. Bingham Powell, Jr. 1978. Comparative Politics: System, Process, and Policy. 2nd ed. Boston: Little, Brown and Company.
Apreda, Rodolfo. 2007. Public Governance: A Blueprint for Political Action and Better Government . New York: Nova Science.
Barrington, Lowell, et al. 1968. Comparative Politics: Structure and Choice. Boston, MA: Wadsworth/Cengage Learning.
Bellamy, Richard, and Antonino Palumbo, eds. 2010. From Government to Governance. Farnham: Ashgate.
Bergquist, E. C. 1949. Military Government. Fort Leavenworth: Command and Genernal Staff College.
Bickers, Kenneth N., and John T. Williams. 2001. Public Policy Analysis: A Political Economic Approach. Boston, MA: Houghton Mifflin.
Bogdanor, Vernon. 1987. The Blackwell Encyclopedia of Political Institutions. New York: Basil Blackwell.
Bottomore, Tom B. 1986. Elites and Society. 2nd ed. New York: Routledge.
Box, Richard C. 1998. Citizen Governance: Leading American Communities into the 21st Century. Thousand Oaks, Calif.: Sage.
Bryce, James. 1924. Modern Democracies, Vol.1. New York: The Macmillan.
Castells, Manuel. 1989. The Information City: Informatidion Technology, Economic Restructuring and Urban-Regional Process. Oxford: Blackwell.
Chairman, Robert P., Peter B. Norton, and Philip W. Goetz, eds. 1987. The New Encyclopedia Britannica, Vol.8, 15th. Chicago: Encyclopedia Britannica.
Chait, Richard P. 2003. How to Help Your Board Govern More and Manage Less. Washington, D.C.: National Center for Nonprofit Boards.
Chang, Chung-li. 1967. The Chinese Gentry: Studies on Their Role in Nineteenth-Century Chinese Society. Seattle: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
Christensen, K. S. 1999. Cities and Complexity: Making Intergovernmental Decisions. Thousand Oaks: Sage.
Clausewitz, Karl Von. 1982. Vom Kriege. Princeton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Coles, Harry L., and Albert K. Weinberg. 1964. Civil Affairs: Soldiers Become Governorst. U.S.A.: Office of the Chief of Military History.
Dahl, Robert. 1956. A Preface to Democratic Theory.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Dahl, Robert A. 1971. Polyarchy: Participation and Opposition.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Department of Defense U. S. 1992. Department of Defense Dictionary of Military and Associated Terms. 2nd ed. Irvine, Calif.: Global Professional Publications.
Department of Defense. 1992. Conduct of the Persian Gulf War: Final Report to Congress. Vol.5. Washington, D.C.: U. S. Department of Defense.
Department of the Army and Navy. 1947. U. S. Army and Navy Manual of Civil Affairs Military Government. FM27-5 OPNAV P 22-115. Washington, D.C.: Department of the finny and Navy.
Department of the Army. 1956. The Law of Land Warfare. FM 27-10. Washington, D.C.: Headquarters, Department of the Army.
Department of the Army. 1969. Civil Affairs Operations. FM41-10. Washington, D.C.: Headquarters, Department of the Army.
Department of the Army. 1972. Civil Affairs Operations. FM41-10. Washington, D.C.: Headquarters, Department of the Army.
Department of the Army. 1993. Civil Affairs Operations. FM41-10. Washington, D.C.: Headquarters, Department of the Army.
Department of the Army. 1995. Doctrine for Joint Operations. Washington, D.C.: U. S. A. Department of Defense.
Department of the Army. 2000. Civil Affairs Operations, FM41-10. Washington, D.C.: Headquarters, Department of the Army.
Department of the Army. 2011. Civil Affairs Operations, FM3-57. Washington, D.C.: Headquarters, Department of the Army.
Domhoff, G. William. 1967. Who Rules American? Englewood Cliffs, New Jersey: Prentice-Hall.
Duverger, Maurice. 1969. Political Parties: Their Organization and Activity in the Modern State. 3rd ed. London: Methuen Robert North.
Dye, Thomas R. 2005. Power and Society: An Introduction to the Social Science. 10th ed. Australia: Thomson/Wadsworth.
Dye, Thomas R. 2002. Understanding Public Policy. 10th ed. Upper Saddle River, New Jersey: Prentice-Hall.
Easton, David. 1965a. A Framework for Political Analysis. Englewood Cliffs, New Jersey: Prentice-Hall.
Easton, David. 1965b. A Systems Analysis of Political Life. New York: John Wiley and Sons.
Encyclopedia Britannica, Inc.1771. Encyclopedia Britannica. USA: Encyclopedia Britannica, Inc.
European Commission. 2001. European Governance White Paper. July 25, COM, 428 final.
Farazmand, Ali, and Jack Pinkowski. 2007. Handbook of Globalization, Governance, and Public Administration, eds. Boca Raton, FL: CRC/Taylor & Francis.
Feaver, Peter D. 2003. Armed Servants: Agency, Oversight, and Civil-Military Relations.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Feaver, Peter, and Christopher Gelip. 1966. Choosing Your Battles: American, and Civil-Military Relations and the Use of Focre.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Ferranti, David, Justin Jacinto, Anthony J. Ody, and Graeme Ramshaw. 2009. How to Improve Governance: A New Framework for Analysis and Action. Washington, D.C.: Brookings Institution Press.
Freedman, Maurice. 2004. Chinese Lineage and Society: Fukien and Kwangtung. New York: Berg.
Galvan, Jose L. 2006. Writing Literature Reviews: A Guide for Students of the 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 3rd ed. Glendale, CA: Pyrczak.
Gaudin, Jean-Pierre. 2002. Pourquoi La Gouvernance? Paris: Presses De La Fondation Nationale Des Sciences Politques.
Gerhard, Glahn von. 1957. The Occupation of Enemy Territory: A Commentary on the Law and Practice of Belligerent Occupation. Minneapolis: The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Getz, Donald P. 1997. Event Management & Event Tourism. New York: Cognizant Conununication Corporation.
Gibson, Christopher P. 2007. Soldier and Politics Transformed: German-American Reflections in on Civil-military Relations in a new Strategic Environment. Berlin: Carola Hartmann Miles-Verlag.
Gibson, Christopher P. 2008. Securing the State: Reforming the National Securing Decisionmaking Process at the Civil-Military Nexus. Burlinton, VT: Ashgate.
Gittings, John. 1981. The Role of the Chinese Army. Westport, Conno: Greenwod Press.
Glendinning, C. Powell M., and K. Rummery. 2002. Partnership, New Labor and the Governance of Welfare. Bristol: The Policy Press.
Goldsmith, Stephen, and William D. Eggers. 2004. Governing by Network: The New Shape of the Public Sector. Washington, D.C.: Brookings Institution Press.
Greenwood, John, Robert Pyper, and David Wilson. 2002. New Public Administration in Britain, 3rd ed. London: Routledge.
Griffith, John Aneurin G. 1966. Central Departments and Local Authorities. Toronto: University of Toronto Press.
Guralnik, David B., ed. 1961. Webster’s New World Dictionary of the American Language. 2nd ed. New York: Popular Library.
Hanson, Russell L., ed. 1998. Governing Partners: State-Local Relations in the United State. Boulder, C.O.: Westview Press.
Hay, Colin. 2002. Political Analysis: A Critical Introduction. New York: Palgrave.
Hebron, Malcolm. 2008. Key Concepts in Renaissance Literature .New York: Palgrave Macmillan.
Heherington, Marc J. 2006. Why trust Matters: Declining political trust and the demise American liberalism.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Heppner, P. Paul, and Mary J. Heppner. 2004. Writing and Publishing Your Thesis, Dissertation & Research: A Guide for Students in the Helping Professions. Belmont, Calif.: Thomson/Brooks/Cole.
Heywood, Andrew. 2007. Politics. 3rd ed. Basingstoke: Palgrave Macmillan.
Hirst, Paul, Grahame Thompson, and Simon Bromley. 1999. Globalization in Question: The International Economy and the Possibilities of Governance, 2nd ed. Cambridge: Polity Press.
Ho, Ping-Ti. 1962. The Ladder of Success in Imperial China: Aspect of Social Mobility, 1368-1911.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Hoppe, Robert. 2010. The Governance of Problems: Puzzing, Powering, Participation. North American Office: The Policy Press.
Houle, Cryil O. 1997. Governing Boards: Their Nature and Nurture.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Huang, Mab. 1976. Intellectual Ferment for Political Reforms in Taiwan. Ann Arbor, MI: Center for Chinese Studies, University of Michigan.
Huntington, Samuel P. 1957. The Soldier and the State: The Theory and Politics of Civil-Military Relations. New York: Vintage books.
Huntington, Samuel P. 1991. The Third Wave: Democratization in the Late Twentieth Century. Norman and London: University of Oklaboma Press.
Huper, Adam, and Jessica Kuper, eds. 1996. The Social Science Encyclopedia. 2nd ed. New York: Routledge.
Isaak, Alan C. 1985. Scope and Methods of Political Science: An Introduction to the Methodology of Political Inquiry. 4th ed. Pacific Grove, Calif.: Brooks.
Janowitz, Morris. 1960. The Professional Soldier: A Social and Political Portrait. Glencoe Ill.: The Free Press.
Jewell, Malcolm E., and Samuel C. Patterson. 1986. Legislative Process in the United States. 4th ed. New York: Random House.
John, Peter. 2001. Local Governance in Western Europe. London: Sage.
Joint Chiefs of Staff, U. S. 1992. Department of Defense Dictionary of Military and Associated Terms. 2nd ed. Irvine, Calif.: Global Professional Publications.
Keller, Suzanne. 1991. Beyond the Ruling Class: Strategic Elites in Modern Society. New York: Random House.
Kettl, Donald F. 2002. The Transformation of Governance: Public Administration for Twenty-First Century America. Baltimore: 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Kjaer, Anne Mette. 2004. Governance. Malden, MA: Polity.
Kornhauser, William. 1998. The Politics of Mass Society. London, New York: Routledge.
Lasswell, Harold D. 1965. World Politics and Personal Insecurity. New York: Free Press.
Lasswell, Harold D., and A. Kaplan. 1950. Power and Society.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Lasswell, Harold D., and Daniel Lerner, eds. 1965. World Revolutionary Elites. Cambridge: Cambridge Mass.
Lasswell, Harold D., Daniel Lerner, and C. Easton Eothwell. 1951. The Comparative Study of Elites: A Introduction and Bibliography.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Lau, Edwin. 2000. Government of the Future. Paris: 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Leach, Robert, and Janie Percy-Smith. 2001. Local governance in Britain. New York: Palgrave.
Lijphart, Arend. 1977. Democracy in Plural Societies: A Comparative Explorative.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Lijphart, Arend. 1984. Democracies: Patterns of Majoritarian and Consensus Government in Twenty—One Countries.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Martin, Lisa. ed. 2008. Global Governance. Burlington,VT: Ashgate.
Merriam, Sharan B. 2009. Qualitative Research: A Guide to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Sari Francisco, Calif.: Jossey-Bass.
Michels, Robert. 1999. Political Parties: A Sociological Study of the Oligarchical Tendencies of Modern Democracy. Translate by Eden Paul, and Cedar Paul. Brunswick, N. J.: Transaction Publishers.
Miller, William L., Malcolm Dickson, and Gerry Stoker. 2000. Models of Local Governance: Public Opinion and Political Theory in Britain. New York: Palgrave.
Mills, C. Wright. 2000. The Power Elite, New ed. with a new afterword by Alan Wolfe.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Mosca, Gaetano. 1939. The Ruling Class: Elementi di Scienza Politica. New York: McGraw-Hill.
Nohlen, Dieter. 1986. Wahlrecht und Parteien System. Leverkusen: Leske and Budrich.
O’Brien, Richard. 1992. Global Financial Integration: The End of Geography. London: The Royal 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Affairs/Pinter.
OECD, 2001. Government of the Future. Paris: OECD Public Management Policy Brief, No.9.
OECD. 1995. Participatory Development and Good Governance. Paris: OECD.
OECD. 1997. Managing Across Levels of Government. Paris: OECD.
OECD. 2001. Local Partnerships for Better Governance. Paris: OECD.
Oliver, Paul. 2004. Writing Your Thesis. Thousand Oaks, Calif.: Sage.
Pareto, Vilfredo. 1935. The Mind and Society. New York: Harcourt, Brace & CO.
Parry, Geraint. 1969. Political Elites. New York: Allen & Unwin.
Parsons, Talcott, et al. eds. 1961. Theories of Society: Foundations of Modern Sociological Theory. Vol.1. New York: The Free Press.
Parsons, Talcott. 1949. The Structure of Social Action. New York: The Free Press.
Parsons, Talcott. 1951. The Social System. New York: The Free Press.
Payne, Geoff, and Judy Payne. 2004. Key Concepts in Social Research. Thousand Oaks, Calif.: Sage.
Peters, B. Guy. 1996. The Future of Governing: Four Emerging Models. Lawrence: University Press of Kansas.
Pierre, Jon, and B. Guy Peters. 2000. Governance, Politics and the State. New York: St. Martin’s Press.
Plato, 1977. The Republic. Translated by G. M. A. Grube. London: Pan Books.
Putnam, Robert D. 1976. The Comparative Study.of Political Elites. New Jersey: Prentice-Hall.
Ranney, Austin. 2001. Governing: An Introduction to Political Science. 8th ed. New Jersey: Prentice Hall.
Rhodes, R. A. W. 1986. The National World of Local Government. London: Allen & Unwin.
Rhodes, R. A. W. 1997. Understanding Governance: Policy Networks, Governance, Reflexivity, and Accountability. Buckingham: Open University Press.
Rhodes, R. A. W. 1999. Control and Power in Central-Local Relations, 2nd ed. England: Ashgate.
Robertson, Roland. 1992. Globalization: Social Theory and Global Culture. London: Sage.
Rossiter, Clinton L. 1948. Constitutional Dictatorship: Crisis Government in the modern democracies.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Sarkesian, Sam C., and Robert E. Connor, Jr. 2006. The US Profession Into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War, Peace and Politics. 2nd ed. New York: Routledge.
Sarkesian, Sam C., John Allen Williams, and Fred B. Bryant. 1995. Soldiers, Society, and National Security. Boulder: L. Rienner.
Sartori, Giovahni. 1965. Democratic Theory. New York: Frederic A. Praeger.
Scalapino, Robert A. ed. 1972. Elites in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Seattle: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
Schiff, Rebecca L. 2009. The Military and Domestic Politics: A Concordance Theory Civil-Military Relations. New York: Routledge.
Schumpeter, Joseph A. 1987. Capitalism, Socialism and Democracy. 6th ed. New York: Unwin Paperbacks.
Shah, Anwar, ed. 2006. Local Governance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Washington, D.C.: World Bank.
Smith, Louis. 1951. American Democracy and Military Power: A Study of Civil Control of the Military Power in the United States.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Sorensen, Georg. 1998. Democracy and Democratization: Processes and Prospect in a Changing World. 2nd ed. Boulder, Colo.: Westview Press.
Stevevson, Charles A. 2006. Warriors and Politicians: US Civil-Military Relations Under Stress. New York: Routledge.
Stoker, Gerry. 1991. The Politics of Local Government. 2nd ed. London: Macmillan.
Stoker, Gerry. 2004. Transforming Local Governance: Form Thatcherism to New Labor. New York: Palgrave Macmillan.
Szonyi, Michael. 2008. Cold War Island: Quemoy on the Front Line.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The Commission on Global Governance. 1995. Our Global Neighborhood: The Report of the Commission on Global Governance. London: Oxford Press.
The Joint Chiefs of Staff. 1995. Doctrine for Joint Civil Affairs. JP 3-57.Washington, D.C.: The Joint Chiefs of Staff.
The Joint Chiefs of Staff. 2001. Joint for Civil-Military Operation. JP 3-57. Washington, D.C.: The Joint Chiefs of Staff.
The Joint Chiefs of Staff. 2003. Doctrine for Joint Special Operation. JP 3-05. Washington, D. C.: The Joint Chiefs of Staff.
The Joint Chiefs of Staff. 2012. Department of Defense Dictionary of Military and Associated Terms. JP 1-02. Washington, D.C.: The Joint Chiefs of Staff.
The World Bank. 1989. Sub-Saharan Africa: From Crisis to Sustainable Growth. Washington, D.C.: The World Bank.
The World Bank. 1992. Governance and Development. Washington, D.C.: The World Bank.
The World Bank. 1994. Governance: The World Bank’s Experience. Washington, D.C.: The World Bank.
U.S. Army and Navy Manual. 1956. Civil Affairs Military Government. FM 27-5 Opnav P 22-1115. Washington, D.C.: GPO.
U.S. Army Field Manual. 1940. Military Government. FM27-5. Washington, D.C.: GPO.
U.S. Department of Defense. 1992. Conduct of the Persian Gulf War: Final Report to Congress. Vol.5. Washington, D.C.: Department of Defense.
UN. 2000. Building Partnerships for good Governance: The Spirit and the Reality of South-South Cooperation. New York: Depart of Economic and Social Affairs Division for Economics and Public Administration of UN.
UN. 2004. Local Governance. Washington, D.C.: Brookings Institution Press.
UNDP. 1997. Governance for Sustainable Human Development. New York: UNDP.
UNDP. 2003. Strengthening Decentralization and Local Governance. New York: UNDP.
United States Marine Corps. 1979. Standing Operating Procedure for Civil Affairs. Virginia: Headquarters of United States Marine Corps.
Vanhanen, Tatu. 1990. The Process of Democratization: A Comparative Study of 147 States. 1980-88. New York: Crane Russak.
War Department. 1940. Rules of Land Warfare, FM27-10. Washington, D.C.: United States Department f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
Willimans R. 1983. Keywords: A Vocabulary of Culture and Society. London: Fontana.
World Bank, 2000. World Development Report 2000/2001: Attacking Poverty. Washington, D.C.: Author.
Wright, Deil S. 1988. Understanding Intergovernmental Relations. Pacific Grove, Calif.: Brooks/Cole.
Zhan, Jun. 1993. Ending the Chinese Civil War: Power, Commerce, and Consolidation between Beijing and Taipei. New York: St. Martin’s Press.

(二)Articles
Alcàntra, Cynthia Hewitt de. 1998. “Uses and Abuses of the Concept of Governance.” International Social Science Journal 50:155(March). pp.105-113.
Almond, Gabriel. 1987. “The Development of Political Development.” In Understanding Political Development, eds. Myron Weiner, and Samuel P. Huntington. Boston: Little, Brown. pp.437-478.
Babayeva, Liliya V. 1998. “Elite Conceptions of Russia’s Present and Future.” In Postcommunist Elites and Democracy in Europe, eds. John Higle, Jan Pakulski, and Wlodzimierz Wesolowski. New York: St Martin Press. pp.97-106.
Bakker, Karen. 2007. “Introduction.” In Eau Canada: the Future of Canada’s Water, ed. Karen Bakker. Vancouver: UBC Press, pp.1-22.
Bang, Henrik P., and Eva Sorensen. 1999. “The Everyday Maker: A New Challenge to Democratic Governance.” Administration Theory & Praxis 21:3(September). pp.325-341.
Bekkers, Victor, Geske Dijkstra, Arthur Edwards, and Menno Fenger. 2007. “Governance and the Democratic Deficit: Introduction.” In Governance and the Democratic Deficit: Assessing the Democratic Legitimacy of Governance Practices, eds. Victor Bekkers, Geske Dijkstra, Arthur Edwards, and Menno Fenger. Burlington, V.T.: Ashgate. pp.3-11.
Bevir, Mark. 2007. “What is Governance?” In Public Governance, ed. Mark Bevir. Thousand Oaks, Calif.: Sage. pp.xxii-xxvi.
Bovaird, Tony, and Elke Löffler. 2002. “Moving from Excellence Models of Local Service Delivery to Benchmarking ‘Good Local Governance’.”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Administrative Sciences 68:1(March). pp.9-24.
Bovaird, Tony, and Elke Löffler. 2009. “Understanding Public Management and Governance.” In Public Management and Governance, 2nd ed. eds. Tony Bovaird, and Elke Löffler. London: Routledge. pp.3-13.
Boyer, William W. 1990. “Political Science and the 21st Century: From Government to Governance.” Political Science & Politics 23:1(March). pp.50-54.
Brands, H. W. Jr. 1988. “Testing Massive Retaliation:Credility and Crisis Management in the Taiwan Strait.” International Security 12:4(Spring). pp.139-148.
Brenner, Neil. 1999. “Globalisation as Reterritorialisation: The Re-scaling of Urban Governance in the European Union.” Urban Studies 36:3(March). pp.431-451.
Brugue, Quim, and Josep M. Valles. 2005. “New-Style Councils, New-Style Councillors: From: Local Government to Local Governance.” Governance 18:2(April). pp.197-226.
Buss, Terry F., Alan P. Balutis and Dwight Ink. 2011. “American Governance 3.0: Issues and Prospects.” In Transforming American Governance: Rebooting the Public Square, eds. Alan P. Balutis, Terry F. Buss, and Dwight Ink. New York: M. E. Sharpe. pp.3-39.
Chang, Maria Hsia. 1984. “Political Succession in the Republic of China on Taiwan.” Asian Survey 24:4(April). pp.423-444.
Chang,Gordon H. 1988. “To the Nuclear Brink:Eisenhower, Dulles, and the Quemoy-Matsu Crisis.” International Security 12:4(Spring). pp.101-117.
Chen, C. M. 2010. “Role of Tourism in Connecting Taiwan and China: Assessingtourist’s Perceptions of the Kinmen-Xiamen Links.” Tourism Management 31:3(August). pp.421-424.
Czempiel, Ernst-Otto. 1992. “Governance and Democratization.” In Governance without Government: Order and Change in World Politics, eds. James N. Rosenau, and Ernst-Otto Czempiel.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pp.250-271.
Davis, Daniel, David Hulme, and Philip Woodhouse. 1994. “Decentralization by Default: Local Governance and the View from the Village in the Gambia.” Public Administration and Development 14:3(August). pp.253-269.
Dearden, Philip, Michelle Bennett, and Jim Johnston. 2005. “Trends in Global Protected Area Governance, 1992-2002.” Environment Management 36:1(July). pp.89-100.
DeMarrais, Kathleen. 2004. “Qualitative Interview Studies: Learning Through Experience.” In Foundations for Research: Methods of Inquiry in Education and the Social Sciences. eds. Kathleen DeMarrais, and Stephen. D. Lapan. Mahwah, N.J.: Erlbaum Associates. pp.51-68.
Doeveren, Veerle van. 2011. “Rethinking Good Governance: Indentifying Common Priniciples.” Public Integrity 13:4(Fall). pp.301-318.
Domes, Jurgen. 1981.“Political Differentiation in Taiwan: Group Formation Within the Ruling and Opposition.” Asian Survey 21:10(October). pp.1011-1029.
Dreyfus, Françoise. 1999. “What Kind of a Citizen for What Kind of State?” In Citizens and the New Governance: Beyond New Public Management(EGPA Yearbook, Vol.13), ed. Luc Rouban. Washington, D.C.: IOS Press. pp.7-13.
Farazmand, Ali. 1999. “Globalization and Public Administration.”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 59:6(November/December). pp.509-522.
Fied, Morton H. 1970. “Clans and Lineages: How to Tell Them Apart and Why-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Chinese Society.” Bulletin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29(Spring). pp.11-36.
Finkelstein, Lawrence S. 1995. “What is Global Governance.” Global Governance 1:1(January/March). pp.367-372.
Giguere, Sylvain, and Mark Considine. 2008. “Partnership and Public Policy: the Importance of Bridging Theory and Practice.” In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Local Governance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eds. Mark Considine, and Sylvain Giguère. New York: Palgrave Macmillan. pp.1-12.
Governance, Rethinking the State: A Three-Dimensional Review.” Progress in Human Geography 34:5(October). pp.646-653.
Green, Richard T., and Lawrence Hubbell. 1996. “On Governance and Reinventing Government.” In Refounding Democratic Public Administration: Modern Paradoxes, Postmodern Challenges, eds. Gary L. Wamsley, and James F. Wolf. Thousand Oaks, CA: Sage. pp.38-67.
Hall, Colin M., and Betty Weiler. 1992. “Introduction: What’s Special about Special Interest Tourism.” In Special Interest Tourism, eds. Betty Weiler, and. Colin M. Hall. New York: Halsted Press. pp.1-15.
Hambleton, Robin. 2002. “The New City management.” In Globalism and Local Democracy: Challenge and Change in Europe and North America, eds. Robin Hambleton, Hank V. Savitch, and Murray Stewart. New York: Palgrave Macmillan. pp.147-168.
Harrington, Chris, A. Curtis, and R. Black. 2008. “Locating Communities in Nature Resource Management.”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Policy and Planning 10(2)(May). pp.199-215.
Heinrich, Carolyn J., Carolyn J. Hill, and Laurence E. Lynn Jr. 2004. “Governance as an Organizing Theme for Empirical Research.” In The Art of Governance: Analyzing Management and Administration, eds. Patricia W. Ingraham, and Laurence E. Lynn Jr. Washington, D.C.: Georgetown University Press. pp.3-19.
Higley,John, Jon Pakuski, and Wlodzimierz Wesolowski. 1998. “Introduction: Elite Change and Democratic Regimes in Eastern Europe.” In Postcommunist Elites and Democracy in Europe, eds. John Higle, Jan Pakulski, and Wlodzimierz Wesolowski. New York: St Martin Press. pp.1-33.
Höster, Hans. 1993. “Civil-Military Cooperation.” In International Military and Defense Encyclopedia, Vol.1, ed. Trevor N. Dupuy. New York: Brassey’s. pp.504-507.
Hughes, Owen. 2010. “Does Governance Exist?” In The New Public Governance?: Emerging Perspectives on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Public Governance, ed. Stephen P. Osborne. New York: Routledge. pp.87-104.
International Headquarters. 1998. “Quemoy Island.” In The Encyclopedia Americana. Vol.23. ed. Danbury, Conn.: Grolier Incorporated. p.90.
Iyer, Ramaswamy R. 2008. “Water Governance, Politics, Policy.” In Governance of Water: Institutional Alternatives and Political Economy, ed. Vishwa Ballabh. Thousand Oaks, C.A.: Sage. pp.18-35.
Jacobs Jeffery Burce, 1971. “Recent Leadership and Political Trends in Taiwan.” The China Quarterly 45(March). pp.129-154.
Jessop, Bob. 1998. “The Rise of Governance and the Risks of Failure: The Case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International Social Science Journal 50:155(March). pp.29-45.
Jessop, Bob. 1999. “The Changing Governance of Welfare: Recent Trends in Its Primary Functions, Scale and Modes of Coordination.” Social Policy and Administration 33:4(December). pp.348-359.
Karatnycky, Adrian. 2002. “The 2001 Freedom House Survey-Muslim Countries And The Democracy Gap.” Journal of Democracy 13:1(January). pp.108-109.
Kazancigil, Ali. 1998. “Governance and Science: Market-Like Modes of Managing Society and Producing Knowledge.” International Social Science Journal 50:155(March). pp.69-79.
Kennett, Patricia. 2010. “Global Perspectives on Governance.” In The New Public Governance?: Emerging Perspectives on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Public Governance. Stephen P. Osborne, ed. London : Routledge, pp.19-35.
Keohane, Robert, and Joseph Nye Jr. 2000. “Introduction.” In Governance in a Globalizing World, eds. Joseph Nye Jr., and John Donahue. Washington D. C.: Brookings Institution. pp.1-41.
Kersbergen, Kees Van, and Frans Van Waarden. 2004. “‘Governance’ as a Bridge between Disciplines: Cross-disciplinary Inspiration Regarding Shifts in Governance and Problem of Governability, Accountability and Legitimacy.” European Journal of Political Research 43:2(March). pp.144-152.
Kerstetter Deborah, John Confer, and Kelly Bricker. 1998. “Industrial Heritage Attractions: Types and Tourists.” Journal of Travel & Tourism Marketing 7: 2(February). pp.91-104.
Kooiman, Jan. 1993. “Findings, Speculations and Recommendations.” In Modern Governance: New Government-Society Interactions, ed. Jan Kooiman. Newbury Park, CA: Sage. pp.249-280.
Kooiman, Jan. 2000. “Societal-Political Governance: Overview, Reflections and Design.” In Debating Governance: Authority, Steering, and Democracy, ed.Jon Pierre.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pp.138-164.
Kooiman, Jan. 2002. “Governance: A Social-Political Perspectivw.” In Participatory Governance, Political and Societal Implication, eds. Jügen R. Grote, and Benhard Gbikpi. Opladen: Leske+budrich. pp.71-76.
Krahmann, Elke. 2003. “National, Regional, and Global Governance: One Phenomenon or Many?” Global Governance 9:3(July/September). pp.323-346.
Kryshtanovskaia, Olga, and Stephen White. 1996. “From Soviet Nomenklatura to Russian Elite.” Europe-Asia Studies 48:4(November). pp.12-24.
LaPorte, Robert Jr. 2000. “Governance and Public Administration.” In Governance: South Asian Perspectives, ed. Hasnat A. Hye.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p.183-201.
Lavi-Faur, D. 2011. “From Big Government to Big Governance?” In The Oxford handbook of Governance, ed. M. Bevir. London UK: Sage. pp.3-18.
Leonard, Eric K. 2001. “Seeking Sovereignty: Gaining Understanding through Critical Analysis.” New Political Science 23:3(September). pp.407-428.
Lerman, Arthur J. 1977. “National Elite and Local Politician in Taiwan.”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71:6(December). pp.1046-1422.
Light, Donald W. 2001. “Comparative Institutional Response to Economic Policy Managed Competition and Governmentality.” Social Science and Medicine 52:8(April). pp.1151-1166.
Lipset, Seymour, and Stein Rokkan. 1967. “Cleavage Structures, Party Systems, and Voter Alignments: An Induction.” In Party Systems and Voter Alignments, eds. Seymour Lipset, and Stein Rokkan. New York: The Free Press. pp.1-64.
Lynn, Laurence E. Jr., Carolyn J. Heinrich, and Carolyn J. Hill. 2000. “Studying Governance and Public Management: Challenges and Prospects.” Journa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search and Theory 10:2(April). pp.233-262.
Magone, José M. 2003. “Introdution: The Role of the Regions in European Union Multilevel Governance.” In Regional Institutions and Governance in the European Unio, ed. José M. Magone. Westport, Connecticut: Praeger. pp.xvii-xxv.
Mayer, Peter. Volker Rittberger, and Michael Zurn, 1993. “Regime Theory: State of the Art and Prespectives.” In Regime Theory and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ed. Volker Rittberger. Oxford: Clarendon Press. pp.391-430.
McClosky, Herbert. 1968.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In 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the Social Sciences, Vol.12. ed. David L. Sills. New York: Macmillian Company. pp.252-254.
Monroe, Alan D. 1998. “Public Opinion and Public Policy, 1980-1993.” Public Opinion Quarterly 62:1(Spring). pp.6-28.
Nie, Norman H., and Sidney Verba. 1975.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In Handbook of Political Science, Vol.4, Nongovernment Politics, eds. Fred I. Greenstein, and Nelson W. Polsby. Reading, Mass.: Addison-Wesley. pp.1-74.
O’Donnell, Guillermo, and Philippe C. Schmitter. 1986. “Defining Some Concepts.” In Transitions from Authoritarian Rule: Comparative Perspectives, eds. Guillermo O’Donnell, Philippe C. Schmitter, and Laurence Whitehead. Baltimore: 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pp.3-18.
Olsson, Per. 2007. “The Role of Vision in Framing Adaptive Co-management Processes: Lessons from Kristianstads Vattenrike, Southern Sweden.” In Adaptive Co-management: Collaboration, Learning, and Multi-Level Governance, eds. Derek Armitage, Fikret Berkes, and Nancy Doubleday. Vancouver: UBC Press. pp.268-285.
Pagden, Anthony. 1998. “The Genesis of ‘Governance’and Enlightenment Conception of the Cosmopolitan World Order.” International Social Science Journal 50:155(March). pp.7-15.
Palmer, Alan W. 2002. “Quememoy.” In The Penguin Dictionary of Twentieth Century History. 5th ed. Alan W. Palmer, ed. London: Penguin Books. pp.310-311.
Peters, B. Guy, and Jon Pierre. 1998. “Governance without Government?Rethinking Public Administration.” Journa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search and Theory 8:2(April). pp.223-243.
Przeworski, Adam. 1986. “Some Problems in the Study of the Transition to Democracy.” In Transitions form Authoritarian Rule: Comparative Perspectives, eds. Guillermo O’Donnell, Philippe C. Schmitter, and Laurence Whitehead. Baltimore: 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pp.47-63.
Reed, Maureen G., and Shannon Bruyneel. 2010. “Rescaling Environmental Govemance, Rethinking the State: A Three-Dimensional Review.” Progress in Human Geograpy, 34:5(October), pp.646-653.
Rhodes, R. A. W. 1996. “The New Governance: Governing without Government.” Political Studies 44:4(September). pp. 652-667.
Rhodes, R. A. W. 2000. “Governance and Public Administration.” In Debating Governance: Authenticity, Steering, and Democracy, ed. Jon Pierre.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pp.54-90.
Robertson, Roland. 1991. “Globalization, Modernization, and Postmodernization: The Ambiguous Position of Religion.” In Religion and Global Order, eds. Roland Robertson, and William R. Garrett. New York: Paragon House. pp.281-291.
Robinson, Mark. 1996. “Governance.” In The Social Science Encyclopedia, eds. 2nd ed. Adam Kuper, and Jessica Kuper. London: Routledge. pp.347-348.
Rosenau, James N. 1992. “Governance, Order, and Change in World Politics.” In Governance without Government: Order and Change in World Politics, eds. James N. Rosenau, and Ernst-Otto Czempiel.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pp.1-29.
Rosenau, James N. 1995. “Governance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Global Governance 1:1(January/March). pp.13-43.
Ruggie, John G. 1975. “International Responses to Technology: Concepts and Trends.”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29:3(Summer). pp.557-583.
Ruggie, John G. 1983. “International Regimes, Transactions, and Change: Embedded Liberalism in the Postwar Economic Order.” In International Regimes, ed. Stephen D. Krasner. Ithaca: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pp.195-231.
Salamon, Lester M. 1994. “The Rise of the Nonprofit Sector.” Foreign Affairs 73:4(July/August). pp.109-122.
Seligman, Lester G. 1968. “Elite Recruitment and Political Development.” In Political Development and Social Change, eds. Jason L. Finkle, and Richard W. Gable. 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 pp.329-338.
Shah, Anwar, 2006. “A Comparative Institutional Framework for Responsive, Responsible, and Accountable Local Governance.” In Local Governance in Industrial Countries, ed. Anwar Shah. Washington, D.C.: The World Bank. pp.1-40.
Skinner, J. H.1993. “Civil Affairs.” In International Military and Defense Encyclopedia, Vol.1, ed. Trevor N. Dupuy. New York: Brassey’s. pp.498-499.
Smouts, Marie-Claude. 1998. “The Proper Use of Governance i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International Social Science Journal 50:155(March). pp.81-89.
Stoker, Gerry. 1998. “Governance as Theory: Five Propositions.” International Social Science Journal 50:155(March). pp.17-28.
Stoker, Gerry. 2000. “Introduction.” In The New Politics of British Local Governance, ed. Gerry Stoker. Basingstoke, England: Macmillan. pp.1-32.
The New Encyclopedia Britannica, Inc. 1999. “Quemoy Island.” In The New Encyclopedia Britannica, Vol.9. eds. 15th ed. The New Encyclopedia Britannica, Inc. Chicago: Encyclopedia Britannica. p.852.
Thomas, Troy. 2006. “Control Roaming Dogs: Governance Operations In Future Conflict.” Military Review 86(1)(January/February). pp.78-85.
Tien, Hung-mao. 1989. “The Transformation of an Authoritarian Party-State: Taiwan’s Developmental Experience.” Issues & Studies 25:7(July). pp.105-133.
Tsou, Tang. 1959. “Mao’s Limited War in the Taiwan Strait.” ORBIS 3:3(Fall). pp.332-350.
UN Water. 2015. “Water for a Sustainable World.” The World Water Development Report 2015.
UNESCO. 1997. “Governance and UNESCO: An Operational Approach from the Social Science Sector.” Prepared by Alessandro Motter.
Wapner, Paul. 1997. “Governance in Global Civil Society.” In Global Governance: Drawing Insights from the Environmental Experience, ed. Oran R. Young. Cambridge. Mass.: The MIT Press. pp.65-84.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