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霹靂布袋戲在中國大陸的發展研究
作者:佘明星
作者(外文):SHE,MINGXING
校院名稱:國立彰化師範大學
系所名稱:國文學系
指導教授:吳明德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21
主題關鍵詞:臺灣布袋戲霹靂布袋戲中國大陸文化交流市場開拓Taiwan puppet DramaPili Puppet DramaChina mainlandCultural exchangeMarket Development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8
布袋戲是中國傳統偶戲型態之一,約於清代道光、咸豐年間隨著閩粵移民傳至臺灣,並在臺灣獨特的文化環境與歷史脈絡中發展出了不同於中國大陸偶戲的新型態。其中,「霹靂布袋戲」在傳統布袋戲與金光布袋戲的基礎上,通過全新的內容創作與商業運作,從布袋戲表演藝術蛻變成為文化創意產業,並於一九九〇年代末回到大陸原鄉開拓海外市場。
在二十餘年的發展中,霹靂布袋戲在中國大陸探索出一條行之有效的「在地化」道路。在內容方面,霹靂布袋戲在嘗試兩岸合製布袋戲後,開始調整劇集配音與文本,使之呈現出不同於布袋戲的「偶動漫」風格。大陸戲迷的審美喜好也對戲劇內容產生影響,國語配樂層出不窮,國語配音更受認可,劇情演進亦體現大陸戲迷的喜好。在行銷方面,霹靂布袋戲面對中國大陸市場現狀,以「偶動漫」之名吸引年輕族群;當大陸文創產業進入「泛娛樂」階段時,霹靂布袋戲也順勢開展泛娛樂產業佈局,聚集大量戲迷,發展粉絲經濟,帶來顯著的商業效益。霹靂布袋戲還對中國大陸文化場域產生重要影響,從縱向來看,大陸戲迷從劇情出發,衍生出豐富的同人文化,成為中國大陸流行文化的重要組成;從橫向來看,霹靂布袋戲開啟了中國大陸的電視布袋戲市場,吸引其它臺灣布袋戲進軍大陸市場,也引起中國大陸學界的關注,對大陸無形文化資產的產業化發展提供了經驗借鑑。
與此同時,霹靂布袋戲在中國大陸也遭遇諸多挑戰,例如盜版資源與內容抄襲等版權問題、大陸戲迷「泛娛樂化」與「飯圈化」的不良傾向、兩岸政治形勢的外在干擾等,這些因素合力使得霹靂布袋戲在大陸市場遭遇行銷重挫。在未來發展中,霹靂布袋戲應求同存異、趨利避害,在規避差異分歧的同時充分發揮傳統文化的認同優勢,樹立良好的品牌形象,實現在大陸市場的長遠發展。
Puppet Drama is one of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Puppetry. It was introduced to Taiwan during the Daoguang and Xianfeng years of the Qing Dynasty along with immigrants from Fujian and Guangdong. In Taiwan’s unique cultural environment and historical context, it developed a puppet show that is different from China mainland. Among them, “Pili Puppet Drama” was based on traditional puppetry and Jinguang puppetry, through brand-new content creation and commercial operation, transformed from puppetry performance art into a cultural and creative industry, and returned to the mainland in the late 1990s. Open up overseas markets in the original hometown.
In the development of more than two decades, Pili puppet show has explored an effective “localization” path in mainland China. In terms of content, the Pili puppet show began to adjust the dubbing and text of the series after trying to produce a puppet show jointly between the two sides of the strait, so that it presents a “Puppet Animation” style different from puppet show. The aesthetic preferences of mainland drama fans also have an impact on the content of the drama. Mandarin soundtracks are emerging one after another, and Mandarin dubbing is more recognized. The evolution of the plot also reflects the preferences of mainland drama fans. In terms of marketing, Pili Puppet Show faces the status quo of the Chinese mainland market and attracts young people under the name of “Puppet Animation”; when the mainland's cultural and creative industry enters the “pan-entertainment” stage, Pili Puppet Show also takes advantage of the trend and develops the pan-entertainment industry. Layout, gather a large number of theater fans, and develop the fan economy. The Pili puppet show has also had an important impact on the cultural field of mainland China. From a vertical perspective, mainland theater fans derive a rich fan culture from the plot and become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mainland Chinese pop culture. From a horizontal perspective, the Pili puppet show has begun. The TV puppet show market in mainland China has attracted other Taiwan puppet shows to enter the mainland market. It has also attracted the attention of mainland Chinese academic circles and provided experience and reference for the industrialization of mainland intangible cultural assets.
At the same time, Pili puppet shows in mainland China have also encountered many challenges, such as copyright issues such as pirated resources and content plagiarism, the unhealthy tendency of mainland movie fans to “pan-entertainment” and “fanning circle”, and the external interference of the political situation across the strait. The combined forces of these factors made the Pili puppet show suffered a severe setback in the mainland market. In the future development, the Pili puppet show should seek common ground while reserving differences, seek advantages and avoid disadvantages, give full play to the identity advantages of traditional culture while avoiding differences and differences, establish a good brand image, and achieve long-term development in the mainland market.
一、古籍

[漢]王充撰,黃暉校釋:《論衡校釋》(北京:中華書局,1990年2月)。
[晉]王嘉:《拾遺記》(臺北:木鐸出版社,1982年2月)。
[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9年4月)。
[唐]段安節:《樂府雜錄》(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59年7月)。
[宋]李昉:《太平廣記(三)》(臺北:西南書局,1983年1月)。
[宋]孟元老撰,鄧之誠注:《東京夢華錄注》(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2月)。
[清]王國維:《宋元戲曲史》(北京:東方出版社,1996年3月)。
[清]阮元:《十三經注疏》(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
[清]李斗:《揚州畫舫錄》(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12月)。
[清]富察敦崇:《燕京歲時記》(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2001年2月)。

二、專書

丁言昭:《中國木偶史》(上海:學林出版社,1999年8月)。
王力:《古代漢語(第四冊)》(北京:中華書局,1999年5月)。
王文章:《非物質文化遺產概論》(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6年10月)。
王平:《中國古代小説敘事研究》(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2001年12月)。
王錚:《同人的世界:對一種網絡小眾文化的研究》(北京:新華出版社,2008年8月)。
李天祿口述,曾郁雯撰錄:《戲夢人生——李天祿回憶錄》(臺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2年4月)。
江武昌:《臺灣布袋戲的認識與欣賞》(臺北:國立臺灣藝術教育館,1995年6月)。
李昌敏:《中國民間傀儡藝術》(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89年5月)。
朱芳慧:《遊藝戲曲——淺論中國戲曲的演進與發展》(臺北:國家出版社,2006年10月)。
「西湖天下」叢書編輯部編著:《西湖十三景》(杭州:浙江攝影出版社,2011年9月)。
李顯傑:《電影敘事學》(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2000年3月)。
呂大吉:《宗教學通論》(臺北:博遠出版有限公司,1993年4月)。
邱戈:《中國媒體的身份危機和重建》(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8年3月)。
呂友仁:《周禮譯注》(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4年10月)。
邱正生、鄭秋霜:《霹靂布袋戲創新學——從上戲到上櫃的文創路》(臺北:經濟日報,2015年1月)。
邱坤良:《舊劇與新劇:日治時期台灣戲劇之研究(1895-1945)》(臺北:自立晚報文化出版部,1992年6月)。
邱坤良:《真情活歷史——布袋戲王黃海岱》(臺北:刻印出版有限公司,2007年3月)。
吳明德:《臺灣布袋戲表演藝術之美》(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5年7月)。
吳明德:《臺灣布袋戲的表演•敘事與審美》(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18年3月)。
余秋雨:《中國戲劇史》(武漢:長江文藝出版社,2013年8月)。
呂理政:《布袋戲筆記》(臺北:臺灣風物雜誌社,1995年7月)。
汪琪:《文化與傳播》(臺北:三民書局,1984年3月)。
呂訴上:《臺灣電影戲劇史》(臺北:銀華出版社,1961年9月)。
沈繼生:《晉江南派掌中木偶譚概》,(福州:海峽文藝出版社,1998年6月)。
吳立萍、董逸華、蔡亞倫:《戲說人生:臺灣民間戲曲特輯》(臺北:慈濟傳播文化志業基金會,2006年4月)。
林明德:《阮註定是搬戲的命》(臺北:時報文化,2003年6月)。
林茂賢:《戲棚腳-林茂賢臺灣傳統戲曲選集》(臺中:豐饒文化社,2018年7月)。
周振甫:《周易譯注》(臺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1995年6月)。
周海波:《現代傳媒視野中的中國現代文學》(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5月)。
吳梅:《顧曲塵談、中國戲曲概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12月)。
金清海《台閩地區傀儡戲研究》(臺北:學海出版社,2003年3月)。
周貽白:《中國戲劇史長編》(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60年1月)。
林鋒雄:《中國戲劇史論稿》(臺北:國家出版社,1995年7月)。
林慶勳:《臺灣閩南語概論》(臺北:心理出版社,2006年7月)。
林鶴宜:《臺灣戲劇史》(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17年11月)。
胡又天:《金光布袋戲研究》(臺北:恆翠工坊,2016年8月)。
郭紅軍、趙根樓:《中國木偶戲史稿》(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14年8月)。
勁草:《台灣的戲劇、電影與戲院》(臺北:五南,2014年4月)。
洪淑珍:《巧成真布袋戲偶藝術》(臺中:晨星出版社,2009年5月)。
胡亞敏:《敘事學》(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年12月)。
郭漢城:《當代戲曲發展軌跡》(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8年1月)。
徐一仁:《戲弄·玩藝—市民講座37》(臺北:臺北市立社會教育館,2007年11月)。
姚一葦:《戲劇論集》(臺北:臺灣開明書局,1979年3月)。
姚一葦:《戲劇原理》(臺北:書林,2017年2月)。
唐文標:《中國古代戲劇史初稿》(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5年5月)。
孫玫:《中國戲曲跨文化再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2012年3月)。
徐昌國編輯:《無非閱讀3.0——戲臺後的掌中歲月》(臺北:無非文化有限公司,2001年5月)。
祥貴:《崇拜心理學》(北京:大眾文藝出版社,2001年8月)。
孫楷第:《傀儡戲考原》(上海:上雜出版社,1952年9月)。
連橫:《臺灣通史》(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17年6月)。
陳正之:《掌中功名——臺灣的傳統偶戲》(臺中:臺灣省政府新聞處,1991年6月)。
班果:《聖石傳說電影全記錄》(臺北:霹靂新潮社,2000年1月)。
陳芳主編:《臺灣傳統戲曲》(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4年9月)。
陳東園,莊克仁:《新媒體文化與生活》(新北:國立空中大學,2019年1月)。
高宣揚:《流行文化社會學》(臺北:揚智文化,2002年11月)。
陶陽、鐘秀:《中國神話》,(北京:商務印書館,2008年4月)。
徐亞湘:《臺灣劇史沉思》(臺北:國家出版社,2015年2月)。
徐亞湘:《日治時期臺灣戲曲史論》(臺北:南天書局,2006年5月)。
徐亞湘:《史實與詮釋:日治時期台灣報刊戲曲資料選讀》(國立台灣傳統藝術中心籌備處,2009年4月)。
陳年生:《傀儡演真情:揚州木偶藝術》(揚州:廣陵書社,2009年9月)。
陳斐雯編:《霹靂英雄大補帖——最喜愛的布袋戲人物》(臺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1997年10月)。
陳龍廷:《臺灣布袋戲發展史》(臺北:前衛出版社,2007年2月)。
陳龍廷:《聽布袋戲:一個臺灣口頭文學研究》(高雄:春暉出版社,2008年1月)。
張庚、郭漢城:《中國戲曲通史》(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14年4月)。
張亞中,李英明:《中國大陸與兩岸關係概論》(臺北:生智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3年8月)。
曹銘宗:《台灣國語》(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3年12月)。
梁瑞祥:《知識論與傳播理論》(臺北:五南,2013年9月)。
張瓊慧編輯:《黃強華•黃文擇與霹靂布袋戲》(臺北:中國時報系時廣企業有限公司生活美學館,2003年10月)。
張讚合:《兩岸關係變遷史》(臺北:周知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6年1月)。
曾永義:《戲曲與偶戲》(臺北:國家出版社,2013年8月)。
黃炳煌:《喔!原來如此。——漫談台灣閩南語之美與優》(臺北:高等教育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12年11月)。
焦桐:《台灣戰後初期的戲劇》(臺北:臺原出版社,1994年3月)。
黃強華原作,吳明德審訂,小三兒編著:《霹靂造型達人書》(臺北:霹靂新潮社,2007年1月)。
黃強華原作,吳明德、嵐軒編著:《霹靂人物出場詩選析》(臺北:霹靂新潮社,2013年6月)。
賈磊磊:《中國武俠電影史》(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5年3月)。
黃澤新、宋安娜:《偵探小説學》(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1996年8月)。
彭蘭:《新媒體用戶研究》(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20年5月)。
董乃斌:《中國文學敘事傳統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12年3月)。
楊伯峻:《列子集釋》(北京:中華書局,1970年10月)。
葉明生:《中國傀儡戲史》(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2017年6月)。
董芳苑:《原始宗教》(臺北:久大文化股份有限公司,1991年10月)。
葉榮鐘:《葉榮鐘早年文集》(臺中:晨星出版社,2002年3月)。
鄭志明:《宗教神話與崇拜的起源》(臺北:大元書局,2005年4月)。
鄭良偉:《臺語與國語字音對應規律的研究》(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79年10月)。
廖奔:《宋元戲曲文物與民俗》(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89年2月)。
廖奔,劉彥君:《中國戲曲發展史》(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3年4月)。
蔡文婷:《弦歌不輟——台灣戲曲故事》(臺北:光華畫報雜誌社,2004年1月)。
魯迅:《中國小説史略》(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1月)。
滕守堯:《審美心理描述》(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年3月)。
鄧啟耀:《中國神話的思維結構》(重慶:重慶出版社,1992年1月)。
劉還月:《風華絕代掌中藝:台灣的布袋戲》(臺北:臺原出版社,1993年6月)。
魏子雲:《中國戲劇史》(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2年3月)。
謝中憲:《台灣布袋戲發展之研究》(臺北:稻鄉出版社,2009年10月)。
鍾敬文:《民俗學概論》(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8年12月)。
譚帆、陸煒:《中國古典戲劇理論史》(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年12月)。
譚君強:《敘事理論與審美文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年9月)。
嚴志蘭:《大陸臺商社會適應與社會認同研究》(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4年6月)。
羅威爾主編:《知中•以俠之名》(北京:中信出版集團,2017年10月)。
羅剛:《敘事學導論》(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5月)。
[英]佛斯特:《小説面面觀》(廣州:花城出版社,1981年7月)。
[法]埃斯皮卡著,王美華、于沛譯:《文學社會學》(合肥:安徽文藝出版社,1987年9月)。
[英]馬凌諾斯基著,朱岑樓譯:《巫術、科學與宗教》(臺北:協志工業叢書,1989年1月)。
[英]弗雷澤著,徐育新等譯《金枝》(北京:大眾文藝出版社,1998年1月)。
[美]約翰•邁爾斯•弗里:《口頭詩學:帕里-洛德理論》(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0年8月)。
[德]古斯塔夫•史瓦希著,陳德中譯:《希臘神話故事》,(臺中:好讀出版有限公司,2005年7月)。
[英]愛德華•泰勒:《原始文化》(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年1月)。
[英]Matt Hills著,朱華瑄譯:《迷文化》(臺北:韋伯文化,2005年9月)。
[加拿大]麥克魯漢著,鄭明萱譯:《認識媒體:人的延伸》(臺北:貓頭鷹出版,2006年9月)。
[俄]弗·雅·普羅普著,賈放譯:《故事形態學》(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11月)。
[美]波茲曼著,蔡承志譯:《娛樂至死:追求表象、歡笑和激情的電視時代》(臺北:貓頭鷹出版,2007年9月)。
[美]Stanley J. Baran, Davis Dennis K.著:《大眾傳播理論:基礎、發展與未來》(臺北:湯姆生,2007年12月)。
[英]Nick Stevenson著,趙偉妏、陳晏茵、陳秉逵譯:《媒介、文化與社會理論》(臺北:韋伯文化,2009年6月)。
[英]Richard Crisp、Rhiannon Turner著,李政賢譯:《社會心理學》(臺北:五南,2009年6月)。
[美]傑克·哈特著,葉青、曾軼峰譯:《故事技巧——敘事性非虛構文學寫作指南》(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2年7月)。
[英]Cornel Sandvoss著,王映涵譯:《迷與消費》(臺北:韋伯文化國際出版有限公司,2012年10月)。
[希臘]亞里斯多德著,劉效鵬譯:《詩學》(臺北:五南,2016年4月)。

三、工具書(方志、政策公報、年鑑報告)

(一)方志

張炳楠監修,李汝和主修,廖漢臣整修:《臺灣省通志》(臺北: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71年6月)。
永春縣志編纂委員會:《永春縣志•文化志》(北京:語文出版社,1990年10月)。
茂名市地方志編纂委員會:《茂名市志》(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7年10月)。
惠安縣地方志編纂委員會:《惠安縣志》(北京:方志出版社,1998年7月)。
漳州市文化局:《漳州文化志》(漳州:漳州市文化局,1999年6月)。
《上海電影誌》編纂委員會:《上海電影誌》(上海:上海科學院出版社,1999年10月)。
漳州市地方志編纂委員會:《漳州市志》(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9年11月)。
泉州市地方志編纂委員會:《泉州市志》(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0年5月)。
《上海文化藝術誌》編纂委員會:《上海文化藝術誌》(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1年12月)。
高州市地方志編纂委員會:《高州縣志》(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5月)。

(二)政策公報

臺灣省行政公署:《臺灣省行政公署公報》第二卷第一期(1946年1月20日)。
臺灣省行政公署:《臺灣省行政公署公報》夏字第三十期(1946年6月4日)。
臺灣省行政公署:《臺灣省行政公署公報》春字第三期(1947年1月7日)。
臺灣省政府:《臺灣省政府公報》四十一年春字第四十一期(1952年2月18日)。
國務院辦公廳:《關於推動我國動漫產業發展若干意見》(2006年4月25日)。
中國共產黨:《中共中央關於繁榮發展社會主義文藝的意見》(2015年10月3日)。
國務院辦公廳:《國家「十三五」時期文化發展改革規劃綱要》(2017年5月7日)。
文化和旅遊部:《關於推動數字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意見》(2020年11月18日)。

(三)年鑑報告

中國電影年鑑社:《中國電影年鑑2001》(北京:中國電影年鑑社,2001年)。
中國電影年鑑社:《中國電影年鑑2002》(北京:中國電影年鑑社,2002年)。
崔保國主編:《2004~2005年:中國傳媒產業發展報告》(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5年7月)。
張曉明,胡惠林,謝繩武,章建剛,江藍生:《2007年:中國文化產業發展報告》(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7年2月)。
崔保國:《2007年:中國傳媒產業發展報告》(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7年6月)。
白燁:《中國文情報告(2007-2008)》(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8年5月)。
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第23次中國互聯網路發展狀況統計報告》(2009年1月)。
新浪:《中國微博元年市場白皮書》(2010年9月)。
崔保國:《2011年:中國傳媒產業發展報告》(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1年4月)。
鄭玉明,盧斌,牛興偵:《中國動漫產業發展報告(2011)》(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1年5月)。
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2013年中國網絡購物市場研究報告》(2014年4月)。
中國互聯網協會:《中國互聯網100強(2013)》(2013年7月)。
盧斌,鄭玉明,牛興偵:《中國動漫產業發展報告(2013)》(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3年11月)。
崔保國:《中國傳媒產業發展報告(2014)》(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4年4月)。
牛興偵,鄭玉明,盧斌:《中國動漫產業發展報告(2014)》(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4年7月)。
霹靂國際多媒體:《霹靂大陸市場戰略與佈局五年發展計畫》(2015年7月13日)。
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第37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2016年1月)。
工業和信息化部信息中心:《2017年中國泛娛樂產業白皮書》(2017年2月)。
工業和信息化部信息中心:《2018年中國泛娛樂產業白皮書》(2018年3月)。
巨量引擎商業算數中心:《西瓜視頻用戶畫像》(2019年7月)。
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第44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2019年8月)。
騰訊:《2019微信數據報告》(2020年1月)。
霹靂國際多媒體:《霹靂國際多媒體股份有限公司民國一〇八年度年報》(2020年3月31日刊印)。
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第45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2020年4月)。
崔保國,徐立軍,丁邁,杭敏:《中國傳媒產業發展報告(2020)》(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20年8月)。
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第46次中國互聯網路發展狀況統計報告》(2020年9月)。
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第47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2021年2月)。
霹靂國際多媒體:《霹靂國際多媒體股份有限公司民國一〇九年度年報》(2021年3月31日刊印)。

四、學術論文(期刊論文、學位論文、會議論文)

(一)期刊論文

丁毓:〈泛娛樂時代打造IP產業鏈〉,《上海信息化》02期(2017年2月)。
三弦:〈編劇最難的課題——笑話〉,《霹靂月刊》第133期(2006年9月)。
小偉:〈霹靂奇俠傳〉,《電腦》第6期(2000年6月)。
王永鈞:〈建國以來在國際上獲獎的美術片(下)〉,《電影評介》第8期(1984年8月)。
王娟,劉文雅:〈泛娛樂主義的審視與超越〉,《思想教育研究》總第317期(2020年11月)。
什麼人:〈妙數乾坤霹靂藏〉,《紅豆》第Z1期(2007年8月)。
王麗:〈《無名之輩》方言中的權威消解與喜劇建構〉,《電影評介》第8期(2020年4月)。
石理恆:〈對臺灣文化創意產業開拓大陸市場的探析——以霹靂布袋戲為例〉,《佳木斯教育學院學報》第5期(2010年10月)。
石婉舜:〈「黑暗時期」顯影:「皇民化運動」下的臺灣戲劇(1936.9~1940.11)〉,《民俗曲藝》第159期(2008年3月)。
石婉舜:〈被動員的「鄉土藝術」:黃得時與太平洋戰爭期的布袋戲改造〉,《臺灣文學研究集刊》第8期(2010年8月)。
李松:〈中國「粉絲經濟」的資本邏輯及其良性循環〉,《山東師範大學學報》第64卷第1期(2019年1月)。
江武昌:〈台灣布袋戲簡史〉,《民俗曲藝》第67/68期(1990年10月)。
李納米:〈飯圈文化中的飯圈用語與黑粉解析〉,《江蘇工程職業技術學院學報》第20卷第2期(2020年9月)。
李真惠:〈試析影視配音和動畫配音的不同特點〉,《中國廣播電視學刊》S2期(1998年12月)。
戎龔停,劉宇統:〈扁擔戲演藝探析〉,《民族藝術研究》第6期(2010年12月)。
吳明德:〈開創布袋戲新紀元--論「霹靂布袋戲」的藝術成就〉,《中國工商學報》21期(1999年10月)。
吳明德:〈霹靂日系布袋戲:《Thunderbolt Fantasy東離劍遊紀》的演藝特質〉,《民俗曲藝》第205期(2019年9月)。
佘明星:〈霹靂布袋戲「地冥無神論」的戲劇式多重人格形象分析〉,《輔大中研所學刊》第39期(2018年10月)。
佘明星:〈大陸文化語境中的臺灣戲劇實踐:霹靂布袋戲的普通話配音分析〉,《藝苑》第118期(2020年8月)。
何海玲:〈非物質文化遺產視野下的高州木偶戲保護與傳承〉,《南方論刊》第5期(2014年5月)。
吳楚舒:〈穿越類網絡文學的文化傳承與藝術創新〉,《江西社會科學》第6期(2018年6月)。
沈毅玲,吳鑫源:〈漳州布袋戲文化傳播現狀與對策探討〉,《閩南師範大學學報》04期(2014年12月)。
夜雨•布九師:〈戲劇的大綱,宛若人體的骨架,構出成長的雛形(下)〉,《霹靂月刊》第157期(2008年9月)。
林茂賢:〈台灣布袋戲劇目〉,《民俗曲藝》第67/68期(1990年10月)。
林瑋,李銘建,李文傑,梁曉:〈吳川木偶戲的藝術形態與技藝傳承〉,《文化遺產》第1期(2016年1月)。
孫文博: 〈社交媒體的泛娛樂化問題及成因分析〉,《視聽》11期(2020年11月)。
洪世鍵:〈南國奇葩掌中戲——南派布袋戲的歷史淵源、基本特徵與藝術價值〉,《中國戲劇》08期(2006年8月)。
施忠賢,陳雙景,陸冠州:〈從影音文本到文字文本——霹靂布袋戲跨平台的文本轉換〉,《應華學報》總第十七期(2016年6月)。
郭紅軍: 〈近百年來木偶戲研究述評〉,《齊魯藝苑》05期(2014年10月)。9胡萬峰:〈論木偶劇藝術創作的整體性〉,《戲劇》總第166期(2016年4月)。
胡萬峰:〈論當代木偶劇造型藝術的創作〉,《戲劇》總第173期(2017年6月)。
馬燕華:〈木偶戲的配音技巧〉,《藝海》02期(2002年5月)。
孫曉陽,丁日佳:〈我國動漫產業盈利模式及提升路徑——基於產業鏈視角〉,《商業經濟研究》08期(2017年5月)。
陳志萍:〈精進網路研究方法——網路民族誌〉,《圖書資訊學研究》2卷2期(2008年6月)。
陳紓: 〈南派布袋戲回歸傳統與改革創新路徑的研究〉,《大眾文藝》16期(2019年8月)。
高舒:〈福建北派漳州布袋木偶戲源流考辯〉,《福建論壇》02期(2008年2月)。
陳龍廷:〈電視布袋戲的發展與變遷〉,《民俗曲藝》第67/68期(1990年10月)。
陳龍廷:〈布袋戲與政治——五〇年代的反共抗俄劇〉,《台灣史料研究》12號(1998年11月)。
陳龍廷:〈布袋戲的敘事模式及其可能性〉,《台灣文學研究學報》第12期(2011年4月)。
陳驄:〈飯圈文化的畸變與歸正〉,《人民論壇》22期(2020年8月)。
張九海,刑少花:〈狂歡與靜思——「泛娛樂化」情境下大眾十種心態分析〉,《學習論壇》第29卷第11期(2013年11月)。
莫里卡,趙晨光,姜隱:〈俠繪•古風堂之霹靂布袋戲〉,《古今傳奇》02期(2012年2月)。
章抗美:〈當代傀儡的觀察和思考〉,《戲劇》總第144期(2012年6月)。
張俊: 〈IP在文化產業鏈中的價值流動規律研究〉,《科技與出版》01期(2017年1月)。
馮學知:〈霹靂布袋戲:傳統民間戲曲的再生秘籍〉,《兩岸關係》02期(2019年2月)。
張曉卉,孫湘源:〈從「金龍獎」看華語電視走向世界〉,《電視研究》第9期,(1996年9月)。
曾永義:〈中國歷代偶戲考述(上)〉,《戲曲學報》第7期(2010年6月)。
曾永義:〈中國歷代偶戲考述(下)〉,《戲曲學報》第8期(2010年12月)。
黃秀錦,傅正玲:〈台灣地方戲戲神傳說(四)〉,《民俗曲藝》第38期(1985年11月)。
彭俊:〈動畫片《擒魔傳》視聽語言分析〉,《影視製作》11期(2017年11月)。
黃英哲:〈魏建功與戰後台灣「國語」運動(1946-1968)〉,《台灣文學研究學報》第1期(2005年10月)。
舒夜:〈方寸江湖之霹靂布袋戲〉,《古今傳奇》09期(2010年9月)。
曾慶香:〈「飯圈」的認同邏輯:從個體到共同體〉,《人民論壇》第19期(2020年11月)。
焦歡:〈論新世紀以來國產喜劇電影中的方言元素〉,《文教資料》第27期(2012年9月)。
靳夕:〈談木偶片的特性〉,《中國電影》05期(1957年5月)。
趙珂:〈影片推薦〉,《新聞週刊》第38期(2002年9月)。
楊思好:〈蒼南單檔布袋戲的藝術特徵〉,《東方博物》第41輯(2011年12月)。
虞哲光:〈木偶戲的春天——看日本宮原大刀夫的布袋木偶戲〉,《上海戲劇》04期(1981年5月)。
鄭平:〈高郵卸甲扁擔戲〉,《中國木偶皮影》第7期(2009年12月)。
廖奔:〈傀儡戲略史〉,《民族藝術》第4期(1996年12月)。
鄭熙青:〈作為轉化型寫作的網絡同人小說及其文本間性〉,《文藝爭鳴》12期(2020年12月)。
劉丹: 〈被單戲〉,《照相機》04期(2017年4月)。
劉海潮: 〈邵陽布袋戲當前現狀之調查研究〉,《歌海》04期(2013年7月)。
劉燕玲:〈布袋戲的「霹靂」奇蹟〉,《中華文化畫報》第8期(2007年8月)。
編輯部:〈霹靂英雄榜之聖石傳說〉,《電腦採購週刊》第6期(2000年2月)。
編劇部:〈霹靂布袋戲的創造者——十車書黃強華專訪〉,《霹靂月刊》第100期(2003年12月)。
編劇部:〈角色靈魂的賦予者——八音才子黃文擇專訪〉,《霹靂月刊》第99期(2003年11月)。
編輯部:〈霹靂的行銷大本營——行銷企劃部〉,《霹靂月刊》第189期(2011年5月)。
編劇組:〈霹靂布袋戲的配樂工作〉,《霹靂月刊》第197期(2012年1月)。
蔡騏:〈社會化網絡時代的粉絲經濟模式〉,《中國青年研究》第11期(2015年11月)。
盧映利:〈霹靂創意霹靂賺〉,《非凡新聞周刊》第181期(2009年10月2日)。
謝靈佳:〈權力視闕下的青年亞文化——以Cosplay亞文化為例〉,《當代青年研究》總第358期(2019年1月)。
藍天棉:〈平陽單檔布袋戲現狀及保護傳承對策研究〉,《麗水學院學報》06期(2017年11月)。
簡單:〈《聖石傳說》——中國版《玩具總動員》〉,《歌海》第11期(2001年11月)。
蘇微希,ASKA:〈同人文化之源流與台灣同人活動發展&台灣COSPLAY的源起於發展〉,《庶民文化研究》第4期(2011年9月)。
欒軼玫:〈飯圈失範的表象及糾偏〉,《人民論壇》26期(2020年9月)。
Alet:〈2016年泛娛樂產業大格局〉,《商業文化》28期(2016年10月)。
Happy:〈霹靂奇俠傳全攻略〉,《電腦》10期(2000年10月)。
Happy:〈霹靂奇俠傳人物介紹〉,《電腦》10期(2000年10月)。

(二)學位論文

王天竹:《二次元文化在我國的跨文化影響》(遼寧大學傳播學碩士論文,2013年4月)。
方正:《網絡廣播劇二次元化的發展和生存態勢研究》(安徽大學新聞傳播學碩士論文,2018年2月)。
王彤旭:《耽美文化的網絡傳播與受眾研究》(吉林大學新聞與傳播碩士論文,2019年5月)。
王家慧:《動畫國語配音的角色塑造研究》(江西財經大學戲劇與影視學碩士論文,2015年6月)。
王晶:《新世紀上海市木偶戲現狀與發展前景調查研究》(上海師範大學戲劇戲曲學碩士論文,2019年3月)。
王鈺婷:《探台灣同人誌文化的發展性於文化創意與商業構築之可能》(國立高雄應用科技大學文化創意產業系碩士論文,2015年7月)。
李佩珊:《女性同人誌創作者持續創作之動機》(慈濟大學人類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年8月)。
李佩真:《偶像文本的消費意義:迷與偶像關係之探討》(世新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年6月)。
李雨晨:《互聯網對同人創作的影響研究》(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科學技術哲學專業碩士論文,2015年4月)。
李娟:《20世紀50-60年代國產美術片研究》(華東師範大學美術學系碩士論文,2015年4月)。
宋丁儀:《消費社會的閱聽人-以霹靂布袋戲迷為例》(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7月)。
吳明德:《台灣布袋戲的表演藝術研究——以「小西園掌中戲」、「霹靂布袋戲」為考察對象》,(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2004年6月)。
佘明星:《文化科技融合視閾下的文化產業品牌發展研究——基於臺灣霹靂布袋戲的個案分析》(華中師範大學國家文化產業研究中心碩士論文,2015年5月)。
何朗:《高州木偶戲傳承人保護的調查與研究》(華中師範大學文學院碩士論文,2013年10月)。
何偉民:《傳統藝術跨界思辨:解讀霹靂布袋戲之文化經濟》(靜宜大學大眾傳播學系碩士論文,2015年9月)。
呂瓊:《邵陽布袋戲木偶藝術與動畫結合的可行性研究》(廣東工業大學藝術學碩士論文,2013年6月)。
吳歡歡:《泉州木偶戲運用於美術片創作的可行性分析》(南京藝術學院藝術設計碩士論文,2012年5月)。
林一芃《蕭建平電視布袋戲的表演藝術研究——以〈神魔英雄傳〉三部曲為例》(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語文教學碩士論文,2015年6月)。
房媛:《漢服運動研究》(陝西師範大學文藝學碩士學位論文,2012年5月)。
周詩韻:《身份認同視角下虛擬偶像的中國粉絲消費動機研究——以初音未來為例》(廈門大學廣告學碩士論文,2019年5月)。
林靜:《泉州高甲戲音樂與鄉土藝術音樂關係初探》,(福建師範大學音樂學碩士論文,2007年11月)。
馬赫:《明星偶像崇拜的失范與重構路徑研究——以流行文化中的青少年學生群體為例》(吉林大學社會學博士論文,2020年8月)。
原來:《無形文化資產振興管理系統之建構——以臺灣布袋戲發展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學系博士論文,2011年6月)。
徐雅文:《布袋戲企業進軍大陸市場可行性分析—以霹靂布袋戲為例》,(輔仁大學金融與國際企業學系碩士論文,2015年6月)。
高舒:《八寸戲偶 五指乾坤——漳州布袋木偶戲研究》,(南京航空航天大學藝術學院碩士論文,2009年3月)。
殷舒:《漫畫同人誌的亞文化特性研究》(中國美術學院插畫漫畫專業碩士論文,2013年6月)。
柴瑩:《中國大陸網絡耽美文化研究》(上海師範大學人文與傳播學院碩士論文,2011年4月)。
陳龍廷:《黃俊雄電視布袋戲研究(民國五十九~六十三年)》,(中國文化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1991年6月)。
章丁尹:《霹靂布袋戲之精神、文化與美學研究》(國立中興大學臺灣文學與跨國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7月)。
張秀敏:《薔薇園裡的少年愛——同人誌文化與青少女性別主體》(國立中正大學電訊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
張軒豪:《本土文化產業的全球化——以霹靂布袋戲為例》,(國立交通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7月)。
勞俊瑤:《臺灣霹靂布袋戲大陸市場營銷策略分析》,(廣西大學工商管理碩士論文,2015年5月)
雷雨:《虛擬偶像的生產與消費研究》(南京師範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碩士論文,2019年5月)。
鄧惟佳:《能動的「迷」:媒介使用中的身份認同建構——以「伊甸園美劇論壇」為例的中國美劇網上迷群研究》(復旦大學新聞學院博士論文,2009年4月)。
鄭慧翎:《臺灣布袋戲劇本研究》,(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所碩士論文,1991年5月)。
蔡昉彣:《從同人誌與Cosplay透視台、日「耽美」之次文化現象》(國立屏東教育大學視覺藝術學系碩士論文,2013年1月)。
劉得臣:《地方文化產業全球化:以霹靂布袋戲為例》,(南華大學出版與文化事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12月)。
盧姿霈:《同人誌販售會之行銷模式探討》(中國文化大學新聞暨傳播學院新聞學系碩士論文,2012年7月)。
簡妙如:《過度的閱聽人——「迷」之初探》(國立中正大學電訊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年6月)。
羅資民:《身體書寫下的自我認同、交融、與溝通儀式——台灣Cosplay文化之表演研究觀》(國立臺灣藝術大學表演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6月)。

(三)會議論文

金清海:〈台灣偶戲的過去、現狀及未來展望〉,《2004雲林國際偶戲節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雲林:雲林縣政府文化局,2004年12月)。
洪世鍵:〈論南派布袋戲的基本特徵與藝術價值〉,《中國木偶皮影》總第11期(2010年12月)。
施忠賢:〈從史的角度描繪電視布袋戲的關鍵轉變——由十大事件談起〉,《臺灣布袋戲與傳統文化創意產業研討會論文集》(宜蘭:國立傳統藝術中心,2005年10月)。
陳龍廷:〈文化產業與創意結合的一種典範·解讀早期的霹靂布袋戲〉,《臺灣布袋戲與傳統文化創意產業研討會論文集》(宜蘭:國立傳統藝術中心,2005年10月)。
吳明德:〈霹靂布袋戲劇本營構初探——以《霹靂異數之龍圖霸業》為例〉,《臺灣布袋戲與傳統文化創意產業研討會論文集》(宜蘭:國立傳統藝術中心,2005年10月)。
張育甄:〈台灣當代布袋戲研究概述——以期刊論文為例〉,《臺灣布袋戲與傳統文化創意產業研討會論文集》(宜蘭:國立傳統藝術中心,2005年10月)。
許潔莉:〈偶形動畫電視劇《秦漢英傑》創作芻議〉,《如皋•首屆全國木偶皮影藝術研討會論文集》(2013年11月)。
黃能揚:〈數位媒體時代的電視布袋戲〉,《臺灣布袋戲與傳統文化創意產業研討會論文集》(宜蘭:國立傳統藝術中心,2005年10月)。
司黛蕊:〈霹靂戲迷的Cosplay(角色扮演)——台灣年輕女性的資訊化身體表演〉,《臺灣布袋戲與傳統文化創意產業研討會論文集》(宜蘭:國立傳統藝術中心,2005年10月)。

五、報紙資料


王陸: 〈不能任由粉絲喜好毀了同人文化〉,《檢查日報》第005版(2020年3月11日)。
王琪森:〈「泛娛樂化」傾向不足取〉,《文匯報》第005版(2006年5月26日)。
王雅蘭:〈奇人密碼不夠台 國語配音掀論戰〉,《聯合報》C4版(2015年1月1日)。
吉安冰:〈需要堅守和捍衛,更需要改變和創新〉,《中國文化報》第006版(2019年4月23日)。
李卓: 〈從泛娛樂到新文創,文化與科技的新認知〉,《中國文化報》第001版(2018年4月28日)。
李長燦:〈比周杰倫更有人氣 比周華健資格更老 真正的「偶像」要來了〉,《杭州日報》第01版(2010年4月10日)。
李連生:〈戲曲套語的意義、功能和價值〉,《中國社會科學報》第006版(2017年8月2日)。
行遠:〈「飯圈」背後的黑手必須堅決斬斷〉,《浙江法制報》第009版(2020年7月20日)。
李爾靜:〈時代流行語,濃縮時代氣息〉,《長江日報》第005版(2019年12月4日)。
汪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新理念〉,《人民日報海外版》第007版(2009年4月7日)。
安葵:〈傳統戲劇的生產性保護〉,《中國文化報》第003版(2009年11月27日)。
吳之如:〈量產謠言「營銷號」〉,《企業家日報》第003版(2020年3月30日)。
周飛亞,李延年,王景賢,戴榮華:〈木偶劇如何融入當代舞台〉,《人民日報》第024版(2018年8月2日)。
吳學安:〈治理網絡營銷號亂象不能再等了〉,《中國質量報》第004版(2017年12月26日)。
陳世雄:〈布袋戲的繼承與創新——從《龍山情緣》談起〉,《中國文化報》第003版(2016年4月8日)。
徐清泉:〈走出「泛娛樂」的文化自覺與擔當〉,《文匯報》第005版(2017年7月7日)。
陳夢婕:〈「霹靂木偶」如何打敗「功夫熊貓」——臺灣楊志弘博士談文化創意產業發展之臺灣經驗〉,《福建日報》第005版(2012年5月23日)。
梁卓慧,羅敏:〈木偶劇 市場衝擊下的傳承與創新〉,《民營經濟報》第027版(2012年9月13日)。
張曉林:〈「國學熱」的理論透視〉,《光明日報》第011版(2021年8月18日)。
博林:〈老調何以酿新聲——傳統民族民間曲藝的突圍之路〉,《光明日報》第009版(2015年7月4日)。
程武:〈泛娛樂時代,呼喚優質文化IP〉,《新華日報》第013版(2017年8月25日)。
楊鑫宇:〈整治飯圈亂象 用戶不是平台的籌碼〉,《中國青年報》第002版(2020年9月16日)。
鄭宇飛:〈「飯圈」互撕當休矣〉,《北京日報》第003版(2020年7月17日)。
嚴冰,楊俊峰:〈守住「史豔文」——布袋戲裡的家國情懷〉,《人民日報》05版(2019年2月21日)。

六、訪談資料

2021年3月20日,於「微信」平台線上訪談霹靂國際多媒體編劇「東山」。
2021年5月7日,於「微信」平台線上訪談霹靂國際多媒體編劇「東山」。
2021年5月26日,於「Google meet」平台線上訪談霹靂國際多媒體總經理黃亮勛。

七、網路資料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網:http://www.ihchina.cn/project.html?tid=4#sy_target1,瀏覽時間:2020年11月18日。
廣安市人民政府:http://www.guangan.gov.cn/gasrmzfw/jycc/202005/12/content_24006d12b3bf4daca42e8ea64412562b.shtml,瀏覽日期:2020年9月20日。
CSDN-專業開發者社區:https://blog.csdn.net/zhangcunli/article/details/4571100,瀏覽時間:2020年10月28日。
知乎:https://www.zhihu.com/question/19913268/answers/updated?page=8,瀏覽時間:2020年10月28日。
知乎: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7337711/answer/776617205,瀏覽時間:2020年10月28日。
霹靂網:https://home.pili.com.tw/news/2004051417554294040/,瀏覽時間2020年10月28日。
知乎: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7337711/answer/106531060,瀏覽時間:2020年10月28日。
中時新聞網:https://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30130000524-260115?chdtv,瀏覽時間:2020年11月1日。
中國新聞網:http://www.chinanews.com/tw/2013/01-15/4487828.shtml,瀏覽時間:2020年11月1日。
搜狐網:https://www.sohu.com/a/230081955_226897,瀏覽時間:2020年11月8日。
新浪財經頭條:https://t.cj.sina.com.cn/articles/view/5893582170/15f48ed5a019006fhr,瀏覽時間:2020年11月8日。
嗶哩嗶哩:https://www.bilibili.com/read/cv6414167/,瀏覽時間:2020年11月12日。
維基百科:https://zh.wikipedia.org/zh-tw/營銷號,瀏覽時間:2020年11月12日。
人民網:http://yuqing.people.com.cn/n1/2017/0626/c209043-29362539.html,瀏覽時間:2010年11月12日。
中時新聞網:https://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00724000834-260108?chdtv,瀏覽時間:2020年11月28日。
杭州網:https://hznews.hangzhou.com.cn/chengshi/content/2010-07/24/content_3370088.htm,瀏覽時間:2020年11月28日。
浙江在線:https://zjnews.zjol.com.cn/05zjnews/system/2011/05/02/017486685.shtml,瀏覽時間:2020年11月28日。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網:http://www.ihchina.cn/project_details/12187,瀏覽時間:2020年11月29日。
妖道角:https://www.yaodaojiao.com/thread-26661-1-1.html,瀏覽時間:2020年12月16日。
人民網:http://tw.people.com.cn/n/2013/1107/c14657-23459451.html,瀏覽時間:2020年12月18日。
批踢踢實業坊:https://www.ptt.cc/bbs/Palmar_Drama/M.1548941537.A.D9F.html,瀏覽時間:2020年12月20日。
巴哈姆特:https://forum.gamer.com.tw/C.php?bsn=867&snA=75588,瀏覽時間:2020年12月20日。
百度百科:https://baike.baidu.com/item/土豪金/12001349?fr=aladdin,瀏覽時間:2020年12月26日。
百度百科:https://baike.baidu.com/item/小鲜肉/13859650?fr=aladdin,瀏覽時間:2020年12月26日。
人民日報客戶端:https://app.peopleapp.com/Api/600/DetailApi/shareArticle?type=0&article_id=3100868,瀏覽時間:2020年12月26日。
晉江市掌中木偶劇團:http://www.jjzzmo.com/jmjj/index.shtml,瀏覽時間:2021年1月12日。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政府網站:http://www.gov.cn/gongbao/content/2006/content_310646.htm,瀏覽時間:2021年1月20日。
杭州網:https://hznews.hangzhou.com.cn/wenti/content/2011-05/02/content_3711463.htm,瀏覽時間:2021年1月20日。
批踢踢實業坊:https://www.ptt.cc/bbs/Palmar_Drama/M.1424628084.A.508.html,瀏覽時間:2021年1月21日。
霹靂布袋戲大陸官網:http://www.pilicn.com/about/,瀏覽時間:2021年1月20日。
中時新聞網:https://www.chinatimes.com/realtimenews/20180709002702-260410?chdtv,瀏覽時間:2021年1月22日。
中國政府網:http://www.gov.cn/xinwen/2015-10/19/content_2950086.htm,瀏覽時間:2021年1月25日。
前瞻產業研究院:https://bg.qianzhan.com/report/detail/300/191108-89b255c4.html,瀏覽時間:2021年1月25日。
LINE HUB:https://today.line.me/tw/v2/article/GMJ6KL,瀏覽時間:2021年2月1日。
聯合新聞網:https://theme.udn.com/theme/story/6774/3300589,瀏覽時間:2021年2月1日。
嗶哩嗶哩:https://www.bilibili.com/read/cv4997678/,瀏覽時間:2021年2月5日。
中時新聞網:https://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01027000993-260306?chdtv,瀏覽時間2021年2月20日。
三文娛:http://www.3wyu.com/14059.html,瀏覽時間:2021年2月20日。
晉江文學城:http://www.jjwxc.net/onebook.php?novelid=3407246,瀏覽時間:2021年3月14日。
晉江文學城:http://www.jjwxc.net/onebook.php?novelid=3407202,瀏覽時間:2021年3月14日。
搜狐:https://www.sohu.com/a/447547447_772209,瀏覽時間:2021年3月16日。
臺中市政府文化局:http://www.taichungopao.com.tw/brand_detail.php?CompanyNo=25,瀏覽時間2021年3月19日。
知乎: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9779045/answer/636098112,瀏覽時間:2021年3月20日。
群眾觀點:http://crowdwatch.tw/post/3276/,瀏覽時間:2021年3月21日。
騰藝多媒體:https://tengyipuppet.mystrikingly.com,瀏覽時間,2021年3月21日。
嗶哩嗶哩: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Gp4y1W7Zi/?spm_id_from=333.788.recommend_more_video.0,瀏覽時間,2021年3月21日。
愛企查:https://aiqicha.baidu.com/yuqing?yuqingId=6412f808c5aff7b9df19f67c23690a25,瀏覽時間:2021年3月23日。
人民網:http://ip.people.com.cn/n1/2019/0704/c136672-31214011.html,瀏覽時間:2021年3月25日。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網:http://www.ihchina.cn/news_2_details/8907.html,瀏覽時間:2021年3月25日。
嗶哩嗶哩: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gs411Q7LS?p=3&t=11,瀏覽時間:2021年3月26日。
國家統計局:http://www.stats.gov.cn/tjsj/zxfb/202101/t20210129_1812934.html,瀏覽時間:2021年4月3日。
搜狐:https://www.sohu.com/na/464281604_482993,瀏覽時間:2021年5月3日。
三立新聞:https://www.setn.com/News.aspx?NewsID=119701,瀏覽時間:2021年4月6日。
中時新聞網:https://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00618000973-260306?chdtv,瀏覽時間:2021年4月6日。
北京知識產權法院:http://bjzcfy.chinacourt.gov.cn/article/detail/2020/05/id/5180699.shtml,瀏覽時間:2021年4月8日。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