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西漢初期制度運作與黃老思想治術研究
作者:賈尚軒
作者(外文):shang-hsuan Chia
校院名稱:國立東華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語文學系
指導教授:陳彥良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21
主題關鍵詞:黃老思想文景之治貨幣政策自由經濟降低賦稅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3
過去的學者們在研究「黃老思想」的時候往往都只關注在思想家們的著作,因此透過這些著作來推論「黃老治術」的運作方式,然而這樣的研究方法其實有誤,那就是忽略了歷史事實。所以本文研究的主軸就是將這樣的研究方法倒反過來,先從歷史環境開始談起。
從歷史環境的考察結果中可以發現,「黃老思想」主要體現在這四個部分,分別是:一、靈活的政治統治方式:這是以「道家」作為主體並融合「儒家」思想的政治體制,主要體現在「郡國並行」這一制度之上,而在官員選任上也是如此,就是在講求以「孝」人格標準,並且接納各家打破「知識壟斷」的局面,形成多元活潑的政府體制。二、隨時依狀況修正並以教育為主軸的法律思維:其實這是反思秦帝國的法律弊端,因為秦帝國的法律就是透過「法」來塑造恐怖的環境,使人們對政府感到害怕。但是這樣的統治方式卻也引來人民對政府的不滿,到了漢文帝的時候進行了法律改革,改革的主要核心就是給予犯錯的人改過的機會。這樣的法學觀點其實就是「黃老思想」的核心概念,也與秦律的概念完全不同。;三、自由開放的經濟政策:透過公平的法案,使人們可以自由逐利,同時在統一的稅率之下去激勵百姓逐利的動力,成為日後文景之治的重要特色。四、倡導清靜與寡欲:這主要是為了節制執政者的慾望,因為執政者若有慾望時,就會利用權力與民爭利,這樣就會使得經濟環境開始惡化,帝國也將會開始衰弱;當然這不只是用來節制官員,這部分也是用來呼籲百姓,因為生活簡樸努力工作,這樣百姓就有能力面對未知的災難。漢帝國就是透過「黃老思想」這四個部分才造就了日後史書上的文景之治的局面。
從史實的考察中也能發現,過去學者認為「黃老思想」中的「道」是一種「形上學」的概念,因始在這一概念之下「黃老」中所講求的「法」也變成了一種法家的性格。然而從道家的《老子》一直到《黃帝四經》的考察中可以發現,「道」並非是一種「形上學」的概念,而是一種「想像式的社會契約」概念。也就是在這一核心概念的指引之下,才有了日後漢帝國「黃老治術」的多元與靈活。
古籍
﹝西漢﹞司馬遷:《史記》(北京:中華書局,1959年)
﹝東漢﹞班固:《漢書》(北京:中華書局,1962年)
﹝劉宋﹞范曄撰《後漢書》(臺北市:鼎文書局,1981年)
﹝西漢﹞陸賈:《新語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
﹝西漢﹞劉安:《淮南子》(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
﹝清﹞王先謙撰:《荀子集解》(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
﹝清﹞孫希旦:《禮記集解》(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
劉寶楠:《論語正義》(北京:中華書局,1954年)
﹝清﹞王聘珍:《大戴禮記》(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
﹝宋﹞徐天麟:《西漢會要》(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年)
﹝西漢﹞桓寬著,王利器校注:《鹽鐵論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14年)
﹝東漢﹞許慎撰、﹝清﹞段玉裁注:《說文解字》(臺北:洪葉書局,2006年)
﹝清﹞郭慶藩:《莊子集釋》(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
焦循:《孟子正義》(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
胡平生:《孝經譯註》(北京:中華書局,1996年)
龔顯宗:《沈光文全集及其研究資料增編上冊》(臺南:臺南市政府文化局,2012年)
屈萬里:《詩經釋義》(臺北:中國文化大學出版社,1980年)
屈萬里:《尚書集釋》(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83年)
陳奇猷釋:《韓非子集釋》(臺北:華正書局,1982年)
陳鼓應:《黃帝四經今註今譯》:(臺北:商務印書館,1995年)
王弼著,樓宇烈編:《老子周易王弼注校釋》(臺北:華正書局,1983年)
楊炳安校理:《十一家注孫子校理》(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
吳文濤編著:《管子》(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1995年)
譚正璧:《墨子讀本》(上海:中華書局,1949年)
何寧:《淮南子集釋》(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
李景林、王素玲、邵漢明註:《儀禮》(吉林:吉林文史出版社,1995年)


出土文獻
彭浩、陳偉、工藤元男主編:《二年律令與奏讞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
陳偉編:《睡虎地秦墓簡牘》 (武漢:武漢大學,2014年)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殷周金文集成》(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編輯:《江陵鳳凰山西漢簡牘》(北京:中華書局,2012年)

近人著作
熊鐵基:《秦漢新道家》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
薩孟武:《中國政治思想史》(臺北:三民書局,2007年)
陳麗桂:《秦漢時期的黃老思想》(臺北:文津出版社,1997年)
陳麗桂:《戰國時期的黃老思想》(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91年)
丁原明:《黃老學論綱》(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1997年)
吳光:《黃老之學通論》(浙江:浙江人民出版社,1985年)
張增田:《黃老治道及其實踐》(廣州:中山大學,2005年)
黃漢光:《黃老之學析論》(臺北:鵝湖出版社,2000年)
呂錫琛:《道教與中國古代》(湖南:湖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
陳義彥主編:《政治學》(臺北:五南出版社,2008年)
桂崇基:《政治學原理》(上海:商務印書館,1933年)
于省吾:《甲骨文字詁林》(北京:中華書局,1996年)
楊寬:《西周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舘,1999年)
杜正勝:《周代城邦》(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79年)
李峰:《西周的體制》(北京:三聯書店,2010年)
徐復觀:《兩漢思想史》第一卷 (臺北:學生書局,1985年)
余英時:《中國知識階層史論‧古代篇》(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71年)
安作璋、熊鐵基:《秦漢官制史稿》(山東:齊魯書社,2006年)
王恢:《漢王國與侯國之演變》(臺北:國立編譯館,1984年)
錢穆:《中國歷代政治得失》(臺北:東大出版社,2004年)
賈尚軒:《西遊記之嘲諷架構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2016年)
林鐘雄:《西洋經濟思想史》(臺北:三民書局,1981年)
朱嘉明:《從自由到壟斷──中國貨幣經濟兩千年》上卷(臺北:遠流出版公司,2012年)
黃志典:《貨幣銀行學概論》(新北:前程文化,2012年)
宋敘五:《西漢貨幣史》(香港:中文大學,2002年)
李劍農:《先秦兩漢經濟史稿》(臺北:華世出版社,1981年)
田昌五主編:《中國歷代經濟史》(臺北:文津出版社,1998年)
林聰舜:《西漢前期思想與法家的關係》(臺北:大安出版社,1991年)
林山田:《刑罰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8年)
劉欣寧:《由張家山漢簡《二年律令》論漢初的繼承制度》(臺北:國立臺灣大學,2007年)
徐富昌:《睡虎地秦簡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3年)
孫銘編著:《簡牘秦律分類輯析》(西安:西北大學出版社,2014年)
曹旅寧:《秦律新探》(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年)
栗勁:《秦律通論》(山東:山東人民出版社,1985年)
孫家洲:《秦漢法律文化研究》(北京:中國人民出版社,2007年)
鄔昆如:《形上學》(臺北:五南出版社,2004年)
李霖生:《靜觀詩學論文集》(新北:花木蘭出版社,2009年)
譚家哲:《形上史論》(臺北:唐山出版社,2006年)
傅偉勳:《西洋哲學史》(臺北:三民書局,1991年)
林紀東:《法學緒論》(臺北:五南出版社,1978年)
余英時:《中國思想傳統的現代詮釋》(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92年)
馮友蘭:《中國哲學史新編》(臺北:藍燈文化,1991年)
金春峰:《漢帶思想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7年)
勞思光:《新編中國哲學史》(臺北:三民書局,2004年)
鄭圓鈴:《《史記》黃老思想研究》(新北:學海出版社,1998年)
司修武:《黃老學說與漢初政治評議》(台北:學生書局,1992年)

外文翻譯著作
﹝德國﹞馬克思、恩格斯著,吳家駟譯:《資本論第一卷》(臺北:時報文化,1994年)
﹝日本﹞加藤繁著,吳杰譯:《中國經濟史考證》(北京:中華書局,2012年)
﹝英國﹞海耶克著作,姚中秋譯:《貨幣的非國家化》(北京:新星出版社,2007年)
﹝英國﹞亞當‧斯密著,謝宗林‧李華夏譯:《國富論》(臺北:先覺出版社,2014年)
﹝英國﹞魯惟一:《漢帝國的日常生活》(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18年)
﹝法國﹞魁奈著作,晏智杰譯:《魁奈經濟表及其著作選》(北京:華夏出版社,2005年)
﹝法國﹞米歇爾‧傅柯著,劉北成譯:《規訓與懲罰》(苗栗:桂冠出版社,2011年)
﹝法國﹞米歇爾‧傅柯著,王德威譯:《知識的考掘》(臺北:麥田文化,2011年)
﹝法國﹞孟德斯鳩著、張雁深譯:《論法的精神》(臺北,商務印書館,1998年)
﹝日本﹞堀毅:《秦漢法制史論改》(北京:法律出版社,1988年)
﹝法國﹞盧梭著,苑舉正翻譯:《德性的墮落與不平等的起源》(臺北:聯經出版公司,2015年)
﹝俄國﹞巴赫金著,夏忠憲譯:《巴赫金全集第六卷‧拉伯雷研究》(石家莊:河北教育,2009年)
﹝法﹞盧梭著,徐百齊譯:《社約論》(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9年)

期刊論文
陳彥良:〈四銖錢制與西漢文帝的鑄幣改革──以出土錢幣實物實測數據為中心的考察〉,新竹,《清華學報》第37卷第2期(2007年)
陳彥良:〈江陵鳳凰山稱錢衡與格雷欣法則──論何以漢文帝放任私人鑄幣竟能成功〉,臺北,《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第20卷第2期(2008年)
李桂民:〈黃帝譜系的形成與演變析論〉,山東,《石油大學學報》第21卷第2期(2005年)
王紅霞:〈論子夏與荀子的學術傳承〉,新北,《鵝湖月刊》第43卷第1期(2017年)
孔令偉:〈20 世紀以來西周井田制有無的相關討論〉,臺北,《史原》復刊第九期(2018年)
賈尚軒:〈星辰中的交會──論大學通識教育之重要性〉(花蓮:國立東華大學第五屆教育美學研討會壁報發表論文,2018年)
賈尚軒:〈徐復觀《兩漢思想史》書序中的動機詮釋 〉,新北,《鵝湖月刊》第45卷第17期(2020年)
傅希亮:〈兩漢郡國「舉明經」制度小考〉,江蘇,《淮陰師範學院學報》第81期(1999年)
萬廣義:〈漢代孝悌力田述論〉,江西,《農業考古》2007卷4期(2007年)
郭永吉:〈先秦至西漢博士論考──兼論博士與儒的關係〉,新竹,《清華中文學報》第2期(2008年)
王廣軍:〈論西漢賢良與文學對社會的變革之爭〉,南京,《江寧大學學報》第37卷第3期(2009年)
廖曉晴:〈兩漢任子問題之探討〉,遼寧,《遼寧大學學報》第63期(1983年)
龔闊英:〈漢代的少年郎官〉,陝西,《咸陽師範學院學報》第26卷(2011年)
謝彥明:〈西漢郎中將軍建置考辯〉,北京,《首都師範大學學報》第5期(2005年)。
成祖名:〈郎官制度與漢代儒學〉,吉林,《史學集刊》第3期(2009年)
﹝日本﹞阿部幸信:〈論漢朝的「統治階級」──以西漢時期的變遷為中心〉,臺北,《臺大東亞文化研究》第1期(2013年)
游逸飛:〈從軍區到地方政府──簡牘與金文所見戰國秦之郡制演變〉,臺北,《臺大歷史學報》第56期(2015年)
游逸飛:〈「郡縣同構」與「令出多門」──包山簡所見戰國楚國郡縣制〉,臺中,《興大歷史學報》第31期 (2016年)
游逸飛:〈三府分立──從新出秦簡論秦代郡制〉,臺北,《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87本(2016年)
遊逸飛:〈說“繫城旦舂”──秦漢刑期制度新論〉,臺北,《新史學》第20卷第3期(2009年)
朱慈恩:〈漢代邊防職官循行之制考論〉,呼和浩特,《內蒙古社會科學》28卷5期(2007年)
崔麗芳:〈論漢代邊軍的組織與管理〉,山東,《大連大學學報》33卷4期(2012年)
陳鵬宇:〈論西漢北邊郡軍事領導機構的制衡機制〉,寧夏,《寧夏師範大學學報》第38卷第2期(2017年)
黃今言、陳曉鳴:〈漢代邊防軍的規模及其養兵費用之探討〉,北京,《中國經濟史研究》第1期(1997年)
周長山:〈漢代地方長吏任期考辨〉,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學報》42卷1期(2006年)
薛承泰:〈影響國初中後教育分流的實證分析:性別、省籍、與家庭背景的差異,高雄,《臺灣社會學刊》第20期 (1996年)
﹝日本﹞工藤卓司:〈《賈誼新書》的放鑄對策〉,臺北,《臺大中文學報》第39期(2010年)
何泰寬、葉國俊:〈國際金融史上債權國與債務國的不對等(稱)調整:從希臘危機談起〉,臺北,《國家發展研究》第17卷第2期(2018年)
勞榦:〈漢代黃金及銅錢的使用問題〉,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42本3分(1971年)
丁光勛:〈試論西漢貨幣結構的形成、演化及其社會經濟的關係〉,上海,《上海師範大學學報》第2期 (1994年)
查明輝:〈漢代貨幣私鑄探討〉,廣東,《五邑大學學報》第8卷第1期(2006年)
何平:〈西漢賈誼的奸錢論與格雷欣法則〉,北京,《中國貨幣》第3期(2019年)
﹝日本﹞柿沼陽平:〈戰國秦漢時期的物價與貨幣經濟的基本結構〉,吉林,《古代文明》(2011年)
董亞巍、郭永和:〈淺談中國古代金屬貨幣的製造加工技術〉,湖北,《漢江考古》第5卷第2期(2004年)
管漢暉、陳博凱:〈貨幣的非國家化:漢代的中國經歷〉,北京,《經濟學季刊》第14卷第4期(2015年)
張履鵬、楊秋海:〈名田制與地土豪強莊園經濟發展的基礎〉,北京,《古今農業》第三期(2009年)
柳春蕃:〈西漢土地制度的幾個問題〉,吉林,《史學集刊》第13期(1988年)
李正圖:〈論漢代土地所有制的結構與運動〉,安徽,《安徽史學》第6期(2006年)
崔向東:〈權力支配與漢代豪族的大地產性〉,遼寧,《錦州師範學院學報》第25卷第6期 (2003年)
曹東方:〈試論漢代豪強地主的歷史浮沉〉,吉林,《吉林師範學院學報》第18卷第4期(1997年)
張仁杰:〈漢唐糧食畝產反映的度量衡問題〉,北京,《古今農業》第2期(2009年)
陳連洛、郝臨山:〈中國古代田畝步制與畝積考〉,山西,《山西大同大學學報》第24卷第4期(2010年)
于春雷:〈西漢土地與人口矛盾〉,陝西,《秦漢研究》第3輯(2009年)
張麗慧、郭佳慧:〈重農抑商背景下西漢農業商業的發展〉,北京,《中國市場》第7期 (2020年)
陳英:〈漢代行業貧富差距與禁民二業政策〉,山西,《山西師範大學學報》37卷4期 (2010年)
吳雪峰:〈論西漢時期的重農抑商政策〉,內蒙,《赤峰學院學報》33卷2期 (2012年)
王小青:〈從漢畫像石看漢代手工業生產〉,南京,《藝術教育》第5期(2015年)
吳文琪:〈從山東漢畫像石圖像看漢代手工業〉,河南,《中原文物》第3期(1991年)
李恆全、郭智勇:〈漢代私營手工業的商品生產論述〉,江西,《江西社會科學》第2期(2002年)
李禹阶、冀柏祥:〈重農與困農──評魁奈對中國古代重農思想的認識〉,重慶,《重慶師範大學學報》第3期(2007年)
宋敘五:〈先秦重農思想研究〉,香港,《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第7卷第1期(1974年)
陳威志、陳鏡任、楊士恒:〈漢生病的辨識〉,臺北,《家庭醫學與基層醫療》第24卷第9期(2009年)
吳建璋、彭洸萍:〈抗酸性染色陰性的寡菌型邊緣性結核型漢生病:病例報告〉,臺北,《臺灣家庭醫學雜誌》第26卷第4期(2016年)
趙科學:〈毋憂案是樁冤案辨析〉,湖北,《江漢考古》第104期(2007年)
胡克森:〈秦、楚文化對戰國至秦漢統一格局影響之比較〉,武漢,《武漢大學學報》第61卷第5期(2008年)
嚴靈峯:〈老子的知識論〉,新北,《鵝湖月刊》第四十八期(1979)
蔡錦昌:〈知擇與致知──兩種中國古代的知識論〉,新北,《哲學論集》第四十四期(2011年)
郭梨華:〈論《老子》與《經法》的正靜功夫之異同〉,新北,《哲學與文化》第46卷第8期(2019年)
陳俊霖:〈量子世界不是客觀存在的〉,臺北,《佛學與科學》第19卷第1期(2018)
陳鳳如、黃漢龍:〈臺中市國小學生的道德發展現況及相關影響因素之研究〉,臺中,《臺中教育大學學報-教育類》第24卷第1期(2010年)
葉達雄:〈西周王權的成立及其相關之制度〉,臺北,《臺大歷史學報》第21期(1997年)
洪神皆:〈西漢前期的削藩政策及其對政治之影響〉,臺北,《食貨月刊》第7卷第3期(1977年)
湯其領:〈西漢三公制探論〉,徐州,《徐州師範大學學報》第31卷第6期(2006年)
韓復智:〈西漢物價的變動與經濟政策之關係〉,臺北,《臺大歷史學報》第三期(1976年)
陳麗桂:〈鹽鐵會議與《鹽鐵論》〉,臺北,《歷史月刊》第218期(2006年)
王文發:〈西漢重農政策的理論與實際〉,臺北,《國立師範大學歷史學報》第六期(1978年)
邢義田:〈從張家山漢簡〈二年律令〉論秦漢的刑期問題〉,臺北,《臺大歷史學報》第三十一期(2003年)
鄔昆如:〈中國形上學的三個向度〉,新北,《哲學與文化》第30卷第2期(2003年)
辛根正:〈老子對「知」的肯否定和對「明」的肯定〉,新北,《哲學與文化》第四十七卷第二期(2020年)
李承律:〈《老子》「靜」觀念研究──從存在論、認識論、修養論與政治論角度展開〉,新北,《哲學與文化》第四十六卷第八期(2019年)

學位論文
劉軍呈:《西漢前期中央政府與地方諸侯王關係研究》(嘉義:國立嘉義大學史地系碩士論文,2010年)
鄭國瑞:《兩漢黃老思想研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博士論文,2002年)

網路論文
賈麗英:〈簡牘所見棄妻、去亡夫、妻棄考〉《簡帛網》(2008年) 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869 2021/1/20
彭浩:〈將陽與將陽亡〉《簡帛網》(2012年) 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1737 2021/1/20
游逸飛:〈有了里耶秦簡,秦始皇的形象會不一樣嗎?〉《簡帛網》(2016) 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2543 2021/2/17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