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臺灣傳統建築壁畫藝術之研究-以畫師潘麗水作品為主軸-
作者:王國昌
作者(外文):Wang, Gow-Chang
校院名稱:中國文化大學
系所名稱:史學系
指導教授:陳清香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21
主題關鍵詞:傳統建築壁畫畫師彩繪空間共生Traditional architecturemural paintingpaintercolor paintingspace symbiosis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1
  傳統建築壁畫是一種應用在住居或廟宇等上面的繪晝,其鋪陳的技巧極為艱難,壁畫容量宏大,涉及政治、宗教、歷史、文化、經濟、民俗和社會生活等廣闊領域,從佛經、道典、神話傳說、歷史故事、生活場景到山水風光、翎毛花卉、圖案裝飾等幾乎無所不包,內容豐富多彩。
  台灣傳統建築壁畫,深受中國書畫技法的影響,構圖及設色十分優美,貼切地表現出民間純樸、敦厚、真誠的民族性。在傳統建築中,壁畫具有高度的藝術性價值,畫師的巧筆不僅讓傳統建築的色彩豐富起來,提高了建物的整體美,更融入了精神面意涵。
  以往知識分子及藝術家們對於民間傳統藝術的認知有所偏頗,常常以「求新求變」或「畫當隨時代」為藝術的審度標準,造成以世代相襲為要的傳統民俗繪畫,被認定為缺乏時代性、個別性及藝術性,而備受壓抑。
  本論文企圖採美術史的角度,闡述傳統建築壁畫的起源、分類、發展及存在空間的意義,並以府城知名畫師潘麗水為對象,論其歷史定位、藝術特色,辨明其源流系統,再分別重建其生命史;希翼透過與時代互動的角度,來呈現與探究傳統壁畫在台灣民間所映照的意義與功用,最後探究台灣傳統建築壁畫在空間共生的意義,及與社會文化之時代連結,以期紓解現階段所面臨的困境,喚起可能的發展生機,並建構台灣傳統壁畫藝術的價值與美學體系。使此一珍貴的藝術類型,得以延續不絕,從而發揚光大。
Traditional architectural mural painting is a kind of delicate decoration applied to structures such as houses or temples. Its laying skills are extremely difficult, and the murals have a huge capacity. Involved in politics, religion, history, culture, economy, folklore and social lifestyles and other rich and colorful fields, including Buddhist scriptures, Taoism, mythology iegends, historical stories, life scenes, landscapes, feathers and flowers, pattern decorations, etc.
Taiwan's traditional architectural murals are deeply influenced by Chinese painting and calligraphy techniques. The composition and coloring are very gorgeous, demonstrating both the simplicity, honesty and integrity of the folks and a high level of artistic value. The painter's skillful brushes not only enrich the colors and the overall beauty of traditional buildings but also incorporate spiritual significance.
In the past, intellectuals and artists were biased in their perceptions of traditional folk arts, using "innovation and change" or "painting in accordance with their dynasty" as the criteria for art evaluation, resulting in a misunderstanding of traditional folk paintings as lacking of contemporary, individual and artistic quality as well as being suppressed.
This dissertation attempts to use the perspective of art history to explain the origin, category, development, and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existence of traditional architectural murals, taking Pan Lishui, a well-known painter in Fucheng, as the research target for discussing its historical positioning and artistic characteristics, identifying its source system, and reconstructing his life history; hopefully the author is able to present and explore the meaning and functions of traditional temple paintings reflected in people in Taiwan through the perspectives of interaction with different historic periods so as to demonstrate the significance of Taiwanese traditional architectural murals in space symbiosis and its connection with the social and cultural era , The purpose of this dissertation is to alleviate the above-mentioned challengesb modern﹣painters may face at this stage, arouse possible development vitality, and construct the value and aesthetic system of Taiwan's traditional mural art. In doing so, this precious type of art can be handed down from generation to generation.
一、專書:(依姓氏筆畫為序)
王振復,《中國古代文化中的建築美》,台北,博遠出版有限公司,1993年。
王慶台,《台灣之木作雕刻》,台北,尚林出版社,1986年。
王魯民,《中國古典建築文化探源》,台北,地景企業股份公司,1999年。
王秀雄,《戰前台灣美術發展簡史》,台北,國立歷史博物館,1995年。
王秀雄,《美術心理學》,台北,台北市立美術館,2002年。
王進祥,《中國美學史資料選編》,新北市,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3年。
王庭玫主編,《台灣美術史綱》,台北,藝術家出版社,2009年。
戈思明,《靈漚傳緒.江兆申書畫紀念集》,台北:國立歷史博物館,1999年。
史春珊,孫清軍,《建築造型與裝飾》,台北,科技出版社1995年。
古添洪,《記號詩學》,台北,東大圖書1984年。
沈 文,《仙遊畫家》,福建,福建美術出版社1985年。
沈柔堅主編,《中國美術辭典》,台北,雄獅圖書股份有限公,1989年。
何 如,《中國古典建築裝飾藝術》,台北,淑馨出版社1991年。
何懷碩,《近代中國美術論集─藝海鉤沈》,台北,藝術家出版社1991年。
何懷碩,《近代中國畫家論─大師的心靈》,台北:立緒文化,1998年。
何如,《中國古典建築裝飾藝術》,台北市,淑馨出版,1991年。
狄瑞德、華昌琳。《台灣傳統建築之勘察》,境與象出版社,1985年7月再版。
杜仙洲,《中國古建築修繕技術》,台北,明文書局,1984年。
李奕與,《台灣傳統彩繪》,台北,藝術家出版社,1995年。
李奕與,《台灣民俗彩繪》,台北,洪光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8年
李乾朗,《台灣傳統建築彩繪之調查研究-以台南民間彩繪師陳玉峰及其
傳人之彩繪作品為對象》,台北,行政院文建會,1993年。
李乾朗,《臺灣古建築圖解事典》,台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0年。
李乾朗,《臺灣的廟宇建築及匠司流派之研究》,台北,《建築師》6(10),1980年。
李乾朗,《大龍峒保安宮建築與裝飾藝術》,台北,財團法人台北保安宮,1986年4月。
李乾朗,《傳統營造匠司派別之調查研究》,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1988年。
李乾朗,《台灣建築史》,台北,雄獅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1年3月六版2刷。
李乾朗,《台灣古建築裝飾圖鑑》,台北,貓頭鷹出版,2007年4月初版4刷。
李乾朗,《台灣古建築圖解事典》,台北,遠流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1月初版。
李乾朗,《古蹟入門》,台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9年。
李乾朗,《建築》,台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1986年。
李乾朗,《傳統建築入門》,台北,藝術家出版社,1999年6月。
李乾朗,《台灣廟宇裝飾》,台北,傳藝中心籌備處,2001 年。
李乾朗,《台灣的寺廟》,台中,台灣省政府新聞處,1986 年。
李乾朗,《艋舺龍山寺》,台北,雄獅出版社,1989年12月。
李乾朗,《北港朝天宮》,台北,雄獅出版社,1992年4月。
李乾朗,《北港朝天宮-建築與裝飾藝術》,雲林縣,北港朝天宮,1993年4月。
李乾朗,《北埔慈天宮整修規劃研究》,新竹縣,新竹縣政府,1997年11月。
李乾朗,《台灣近代建築-起源與早期之發展1860~1945》,台北,雄獅出版社,1980年。
李乾朗,《台灣十大傳統民居》,台中市,晨星出版,2004年。
李乾朗,《台灣建築閱覽》,台北,玉山社,1996年。
李乾朗,《19世紀台灣建築》,台北,玉山社,2005年。
李乾朗,《20世紀台灣建築》,台北,玉山社,2001年。
李乾朗,《台灣建築百年1895~1995增訂版》,台北市,美兆文化,1998年。
李明珠,《典藏保安宮-古蹟修復紀實》,台北,巨流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9年。
李亦園,《信仰與文化》,台北,巨流出版社,1978年。
李亦園,《文化圖像》,台北,允晨文化,1992年。
李亦園,《宗教與神話論集》,台北,立緒出版社,1998年。
李奕興,《台灣民俗彩繪》,台北,漢光文化,1998年。
李奕興,《第一級古蹟鹿港龍山寺五門彩繪》,彰化,彰化縣文化局,2000年。
李奕興,《台灣傳統彩繪》,藝術家出版社,1995年。
李奕興,《林圯埔彩繪》,竹山鎮公所,1998年。
李鎮岩,《台灣古蹟地圖》,台北,晨星出版社,2001年。
李欽賢,《台灣美術歷程》,台北,自立晚報文化出版社,1992年。
李欽賢,《臺灣美術之旅》,台北,雄獅圖書,2007年。
李欽賢,《台灣美術閱覽》,台北,玉山社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6年。
李允鉌,《華夏藝匠》。台北:龍田出版社,1982年。
李善馨,《中國古代山水畫史研究》,台北,學海出版社,1982年。
李既鳴,《美術論叢30 歲月山河人生─典藏品特展賞析文集》,台北,台北市立美術館,1991年。
李可染,《李可染畫論》,台北,丹青圖書有限公司,1988年。
李澤厚,《美的歷程》,台北,三民書局,1985年。
阮昌銳,《門神的故事》,台北,金陵藝術中心,民國79年元月。
伯精等,《論山水畫》,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71年。
沈子丞,《歷代論畫名著彙編》,台北,世界書局,1974年。
林衡道,《台灣歷史民俗》,台北,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88年。
林玫儀,《人間詞話》,台北,金楓出版社,1991年。
林會承,《台灣傳統建築手冊》,台北,藝術家出版社,1995年。
林會承,《台灣傳統建築的歷史源流》,台北,台灣史蹟研究會講義繪編,民國2001年。
林會承,《台灣傳統建築手冊:形式與作法篇》,台北,藝術家出版社,1990年。
林秀薇(編),《揚州畫派》,台北,藝術圖書公司1985年。
林葆華,《立異-九○年代臺灣美術發展》,台北,市立美術館,2005年。
林文龍,《臺灣史蹟叢論 中冊 人物篇》,台中,國彰出版社,1987。
金維諾、劉建平,《永樂宮壁畫全集》,天津,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2007年。
周大正,《敦煌壁畫與中國畫色彩》,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2000年。
吳文彬,《傳統人物畫法》,台北,幼獅圖書公司印行1995年。
吳振聲,《中國建築裝飾藝術》,台北市,文史哲出版社,1979年。
吳炳輝,《台灣古厝風華》,台北,稻田出版,2001年1月。
吳炳輝,《台灣傳統民宅的人文風貌》,台北,稻田出版,2003年5月。
吳炳輝,《台灣史蹟編目要覽》,台中,白象文化,2007年5月。
吳元泰,《八仙過海》,台北,台灣珠海出版有限公司,1993年。
邱上嘉、劉秋琴,《傳統廟宇彩繪題材初探:以三國演義為例》,台北,修復技術研討會,2001年。
邱琳婷,《圖象台灣》,新北市,藝術家出版社,2011 年。
易存國,《敦煌藝術美學-以壁畫藝術為中心》,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
姜義鎮,《台灣的鄉土神明》,台北,台原藝術文化基金會•台原出版社,1998年。
侯一民、李化吉,《中國壁畫百年》,北京,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2004年。
范雅芬,《二十四孝》,台南,世一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7年。
姚夢谷,《中國的繪畫》,台中,台灣省新聞處,1966年。
柴澤俊,《山西寺觀壁畫》,山西省,文物出版社,1997年。
施淑文,《建築環境色彩設計》,淑馨出版社,民國83年3月初版。
徐明福、蕭瓊瑞,《雲山麗水:府城傳統畫師潘麗水之研究》,宜蘭,國立傳統藝術中心,2001年4月
徐明福等,《丹青廟筆:府城傳統畫師潘麗水作品集》,台南,台南市立文化中心出版,1996年3月。
徐明福,《台灣傳統民宅及其地方性史料之研究》,台北,胡氏圖書,1980年。
徐復觀,《中國藝術精神》,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92年。
徐桂峰主編,《藝術大辭海》,台北,華視出版社,1984年。
孫德彪(編),《尋根探源─台灣開發史蹟展專集》,台北,國立中央圖書館台灣分館,1992年。
孫全文,《建築與記號》,台北,明文書局,1985年。
凌嵩郎,《中國美術發展史》,台北,全冠彩色印刷有限公司,1988年。
凌繼堯,《美學的十五堂課》,台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7 年。
梁思成,《中國建築史》,香港,三聯書店 (香港)有限公司,2001年。
梁思成,《新訂清式營造則例及算例》,台北,明文書局1985年。
梁桂元,《閩畫史稿》,天津,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2001年。
高木森,《中國繪畫思想史》,台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1992年。
高千惠,《在藝術界河上-當代藝術思路之旅》,台北,藝術家出版社,2001年。
高燦榮,《台灣古厝鑑賞》,台北,南天書局,1993年。
馬瑞田,《中國古建築彩繪》,台北,文物出版社,1996年。
涂順從,《南瀛古廟誌》,台南,台南縣立文化中心,1994年。
倪再沁,《臺灣美術的人文觀察》,台北:雄獅圖書,1995年。
翁豐山,《台灣鄉土藝術賞析》,台北,正一出版社,2002年。
郭思(宋),楊伯,《林泉高致》,北京,中華書局,2012年。
莊永廷、杜裕明。《遊歷台北傳統建築彩繪》,台北,台北市立社教館,2006年。
許葉金,《中港慈裕宮志》,苗栗,中港慈裕宮管理委員會,1980年。
許葉金,《媽祖全書》,台北,文京圖書,1998年。
連橫,《台灣通史》,台北,臺灣通史社出版發行,1920年。。
康锘錫,《台灣廟宇深度導覽圖鑑》,台北,貓頭鷹出版,2014年。
康鍩錫,《台灣古厝圖鑑》,台北,貓頭鷹出版,2003年。
康鍩錫,《台灣古建築裝飾圖鑑》,台北,貓頭鷹出版,2007年。
康鍩錫,《台灣門神圖錄》,台北,貓頭鷹出版,2012年。
康殿峰,《毘盧寺壁畫》,河北省,河北美術出版社,1998年。
莊展鵬總策劃,《臺灣堡圖》,台北,遠流出版,1997年。
莊芳榮,《古蹟管理與維護》,台北,學生書局,1983 年。
莊舒淳,《台灣的廟會文化與信仰變遷》, 新北市,柏揚文化,2006 年。
淨慧法師,《佛教的認識論》,台北,圓光寺印經會,1995
年。
陳清香,《羅漢圖像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有限公司,1995年。
陳清香,《台灣佛教美術的傳承與發展》,台北,文津出版社有限公司,2005年。
陳清香,《台灣佛教美術繪畫篇》,台北,藝術家出版社,2008年。
陳清香、李豐林、李乾朗、王慶台、許功明,《台灣宗教藝術》,新北市,國立空中大學 ,2003年。
陳兆復,《中國畫研究》,台北,丹青圖書,1988年。
陳伯沖,《建築形式論─邁向圖像思維》,台北,田園城市文化公司,1997。
陳朝龍、鄭鵬雲纂集,《新竹縣采訪冊》(清光緒十九~二十),台北,成文出版社,1984年。
陳懷恩,《圖像學:視覺藝術的意義與解釋 = Iconography and iconology : the meanings and interpretations of visual arts》,台北,如果出版,2008年。
陳葆真,《洛神賦圖與中國古代故事畫》,台北,石頭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11年。
陳鼓應,《莊子哲學》,新北市,台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2015年。
陳鼓應,《老莊新論》,北京,北京商務印書館,2008年。
曾祖蔭,《中國古代美術範疇》,台北,丹青圖書公司,1987年。
梅墨生,《李可染》,台北,藝術家出版社,2000年。
張彥遠,《歷代名畫記》,浙江,浙江人民美術出版社,2011年。
張德文,《中國畫學研究論集》,台北,三餘堂,1996年。
張俊傑,《山水繪畫思想之發展》,台北,國立歷史博物館,2005年。
張崑振,《台灣的老齋堂》,台北,遠足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3年。
張傳璽主編,《中華文明史-第二卷》,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
程之理,《藝術學》,台北,駱駝出版社,1991年。
黃才郎,《反思:七○年代台灣美術發展》,台北,市立美術館,2004年。
黃椿昇,《藝術導論.談美》,台北,全威圖書有限公司,2008年。
黃靜宜、王明雪,《台南歷史散步:歷史、古城、寺廟、民俗》(上)、(下),台北,遠流出版公司,1995年。
黃光男,《浪跡藝壇一覺翁》,台北,台北市立美術館,1989年。
黃光男,《台灣水墨畫創作與環境因素之研究》,台北市,國立歷史博物館,1999年。
黃漢青,《中國美學思想彙編‧上集》,台北,成均出版社,1983年。
黃有興等,《南台灣文化專輯》,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中華民國台灣史蹟研究中心,1996年。
楊裕富,《建築與室內設計的設計資源(二):設計的表達基礎》,台北,行政院國科會研究計畫,斗六,雲林技術學院,1995年。
楊家駱主編,《宣和畫譜》,台北,世界書局,1992年。
詹前裕,《中國水墨畫》,台北,藝術圖書,1986年。
葉長海,《藝術學》,台北,駱駝出版社,1991年。
葉朗,《中國美學的巨擘》,台北,今楓出版社,1987年。
褚柏思,《中國道論》,台北,慧炬出版社,1988年。
熊碧梧,《中國繪畫中的形與色》,台北,黎明文化股份有限公司,2000年。
廖武治,《大龍峒保安宮古蹟保存經驗》,台北,財團法人台北保安宮,2002年。
漢寶德,《古蹟的維護》,台北,藝術家出版社,民國1999年6月(增訂一版)。
漢寶德,《中國的建築與文化》,台北,聯經出版公司,2004年。
漢寶德,《建築與文化近思錄》, 台北,國立歷史博物館出版,1995年。
潘天壽,《潘天壽談藝錄》,台北,中華文物學會,1997年。
樓慶西,《中國建築》,新北市,錦繡出版社,1992年。
樓慶西,《中國傳統建築裝飾》,台北,南天書局,1998年。
鄭金德,《敦煌學》,高雄 ,佛光出版社,1993年。
蔡昭儀,《巨視、微觀、多重鏡反-解嚴後臺灣當代藝術的思辯與實踐》,台中,國立台灣美術館,2006年。
劉其偉,《現代繪畫基本理論》,台北,雄獅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8年。
劉益昌、高業榮、傅朝卿、蕭瓊瑞,《臺灣美術史觀》,台北,藝術家出版社,2009年。
劉文三,《台灣宗教藝術》,台北,雄獅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78年。
劉墨,《龔賢》,河北: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
劉育東,《建築的涵意》,台北,胡氏圖書出版社,1996年。
薛化元,《臺灣開發使》,台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2008年。
2001年。
謝里法,《日據時代台灣美術運動史》,台北,藝術圖書公司,1995年。
謝里法,《台灣美術史運動》,台北,藝術家出版社,1998年。
謝宗榮,《台灣傳統宗教文化》,台中,晨星出版有限公司,2003年。
蔡相煇,《台灣的祠祀與宗教》,台北,臺原出版社,1989年。
鮑少游,《石濤與大千》,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5年。
蕭瓊瑞,《開顯與時變-創新水墨藝術展》,台北,市立美術館,2009年。
蕭瓊瑞,《府城民間傳統畫師專輯》,臺南:臺南市政府,1996年。
蕭瓊瑞,《水墨變相-現代水墨在台灣》,台北,市立美術館,2008年。
蕭瓊瑞,《戰後臺灣美術史》,台北市,時報文化出版社, 2013年。
蕭瓊瑞,《戰後台灣美術史》,台北,藝術家出版社,2013年。
蕭瓊瑞,《水墨巨靈-劉國松傳》,新北市,晴光文化出版社,2011年。
蘇啟明,《傅狷夫的藝術世界‧水墨畫》,台北,國立歷史博物館,1999年。
中華書局香港分局,《歷代畫家評傳》,香港,中華書局香港分局,1986年。
中國畫研究院,《李可染談藝術》,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2002年。
中國大百科全書總編輯委員會,《中國大百科全書》,台北,錦繡出版社,1992年。
丹青藝叢編委會,《當代美學論集》,台北,丹青圖書有限公司,1989年。
四川博物院,《扬州八怪精品集》,四川,文物出版社,2015年。
西藏自治區文物管理委員會,《西藏佛教寺院壁畫藝術》,四川省,四川人民出版社,1994年。
康丁斯基原著、吳瑪悧譯,《藝術的精神性》,台北,藝術家,1985年。
安德烈‧莫洛亞(AndreMaurois)著、秦雲等譯,《生活之藝術》,台北,志文出版社,1984年。
藤島亥治郎,《台灣的建築》,台北,臺原出版社,1993年。

二、博碩士論文:
王國昌,《澄懷觀道–王國昌水墨山水創作論述》,中國文化大學美術研究所碩士論文,2014年。
朱富琴,《朴子配天宮建築裝飾藝術之探討》,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
李淑惠,《台灣傳統彩繪之美麗與哀愁》,台南藝術學院碩士論文,1997年。
李宗鴻,《府城彩繪磁磚的發展與變遷─以臺南天山畫室為例》,國立雲林科技大學文化資產維護所碩士論文,2010年。
林福源,《台灣常民民居構造類型變遷初探》,雲林科技大學碩士論文,1998年。
昝明利,《府城寺廟壁畫之研究》,國立臺南師範學院鄉土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
翁磺碪,《中國傳統建築紋樣與陰陽觀之研究》,成功大學建研所碩士論文,1997年。
徐七冠,《潘麗水寺廟門神畫作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年。
唐曉蘭,《台灣寺廟繪畫藝術》,文化大學藝研所碩士論文,1992年。
黃義明,《蔡草如彩繪藝術之研究》,國立臺南師範學院鄉土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
陳文泰,《從現代化過程中探討台灣建築論述的演變》,雲林科技大學碩士論文,1998年。
陳秀姬,《臺南縣關廟鄉山西宮彩繪圖像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美術學系在職專班藝術教育碩士班碩士論文,2006年。
陳益宗,《臺灣傳統建築中彩繪門神之調查研究》,國立臺灣科技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年。
康紹榮,《臺南縣古蹟廟宇人物彩繪研究》,國立嘉義大學視覺藝術研究所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07年。
游照文,《臺南八吉境道署關帝廳修復過程之問題探討》,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2016年。
蔡文卿,《臺南大天后宮廟宇彩繪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視覺藝術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
蔡雅蕙,《日治時期臺灣傳統彩繪匠司民宅作品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博士論文,2013年。
劉映辰,《日治時期臺南地區手繪彩磁裝飾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
潘彥之,《臺灣地區廟宇彩繪畫師傳承研究-以臺南春源畫室為例》,私立中原大學室內設計學系碩士論文,2005年。
謝世維,《道教朝元圖之圖像及其宗教意涵》,中國文化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1994年。
薛雅惠,《台灣傳統彩繪裝飾意涵之研究--以台南地區畫師為例》,碩士論文,2000年。
蘇玲香,《台灣傳統建築彩畫之初步研究》,成功大學碩士論文,1987年。
蘇怡文,《鹿港傳統寺廟前殿秀面裝飾藝術探討》,文化大學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

三、期刊論文:
王耀庭,〈從閩習到寫生—臺灣水墨繪畫發展的一段審美認知〉,《東方美學與現代美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市立美術館,1992年。
王德育,《台灣水墨畫之繼絕存亡》,楊式昭〈編輯〉,新世紀台灣水墨畫發展研討論文,1999年。
王松永,《木作非破壞性診斷設備建置規畫之研究》,內政部建築研究所研究報告,2004年。
王康壽,(從「國定古蹟鹿港龍山寺建築之美」談傳統寺廟建築藝術),《傳藝雙月刊109期》,國立傳統藝術中心,2013年10月。
王國昌,(台灣傳統彩繪藝術之研究-以台北保安宮為例)《新異象論壇》,中華民國後立體派畫會,2012年。
王國昌,(台灣寺廟壁畫初探-以潘麗水作品為例)《2018台灣佛教藝術創作展學術論壇論文集》,台北市慧炬雜誌社,2018年12月。
江玉鳳、江美玲,《論宋代理學對中國繪畫思想的影響》,樹德學報,第十九期,1997年。
阮昌銳,(從台灣民間傳統宗教習俗談民間藝術的發展),《傳藝雙月刊115期》,國立傳統藝術中心,2014年10月。
林會承,《台灣傳統建築的歷史源流》,九十年暑期台灣史蹟研究會講義繪編,2001年。
林承緯,〈台灣民間信仰神明體系下的從屬神〉《三清青年學術論文集》,台北,自由出版社,2004年。
林芳吟,(當傳統工藝遇見互動科技—工藝說戲科技創新特展導讀),《傳藝雙月刊115期》,國立傳統藝術中心,2014年10月。
李乾朗,(台灣傳統建築的構造與裝飾藝術),《傳藝雙月刊109期》,國立傳統藝術中心,2013年10月
李振明,〈匯墨高升:水墨藝術邁向國際前趨的未來態勢〉,《2012匯高升:國際水墨大展暨學術研討會》,國立臺灣師範大學,2012年。
李奕興,(談實至名歸的建築彩繪藝師)《傳藝雜誌雙月刊,第105期》,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2013年。
李奕興,(話台灣傳統的建築彩繪)《傳藝雜誌雙月刊,第109期》,國立傳統藝術中心,2013年。
李奕興,(談實至名歸的台灣建築彩繪藝師),《傳藝雙月刊105期》,國立傳統藝術中心,2013年8月。
吳永猛,《澎湖宮廟小法的普唵祖師之探源》,東方宗教研究第4期,1994年10月。
洪文雄,《台閩地區傳統工匠之調查研究(第一期)》,東海大學建築研究中心,1993年 。
范勝雄,〈寺廟門神─以台南市為例〉《臺灣文獻》(第45卷第1期),1995年。
陳清香,《慧炬雜誌》,414期,慧炬機構出版社,2003年。
陳美娟,〈寺廟畫作內容解讀─以府城傳統畫師潘麗水作品為例〉,《台南文化》(新42期抽印本),1996年。
陳美玲,〈鹿港彩繪司郭氏家族研究〉,《師範大學視覺藝術學報》(第二期),1999年。
陳儷方,(丹青妙筆千秋業—陳文欽),《傳藝雙月刊105期》,國立傳統藝術中心,2013年8月。
康鍩錫,(抒情的台灣傳統建築裝飾藝術),《傳藝雙月刊109期》,國立傳統藝術中心,2013年10月。
黃俊傑,《台灣近代建築文化資產調查修復模式的探索》,技術研討會,2000年。
黃志農,(從歷史軌跡看台灣當代傳統工藝承襲),《傳藝雙月刊115期》,國立傳統藝術中心,2014年10月。
莊素娥,〈揚州八怪對臺灣早期水墨畫的影響〉,《東南大學學報》第5卷第1期,2003年 。
萬煜瑤,(台灣民間藝術的脈搏),《傳藝雙月刊105期》,國立傳統藝術中心,2013年8月。
蔡雅蕙,(一九五四年前的台灣傳統建築彩繪),《傳藝雙月刊75期》 ,國立傳藝中心,2008年。
劉映廷,(深耕台灣、揚名海外--傳統彩繪之光劉家正),《傳藝雙月刊109期》,國立傳統藝術中心,2013年10月。
賴國生,《十八世紀至十九世紀中葉台灣「閩習」水墨畫風格之源流》,《成大歷史學報》第三十二號 ,2007年。
蕭瓊瑞,〈「閩習」與「臺風」—對臺灣明清書畫美學的再思考〉,發表於
國立中正大學台灣人文研究中心「台灣人、時、地綜合研究學術研討會」,2006年。
謝宗榮,〈台灣傳統民間信仰廟宇建築的空間藝術─以鹿港古蹟級寺廟為例〉《台灣文獻》(第48卷第 2期),1997年。
許美雲,(從宗教藝術文物在歷史類博物館之蒐集意義、展示再現與回歸崇
拜),《傳藝雙月刊115期》,國立傳統藝術中心,2014年10月。
蕭瓊瑞,(重拾彩繪家族的榮光),《傳藝雙月刊115期》,國立傳統藝術中心,2014年10月。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從民間來、回到民間去----民間藝術保存傳習計畫(一九九六至二OO三)〕,《傳藝雙月刊105期》,國立傳統藝術中心,2013年8月。

四、電子文獻:
中國文化大學華岡圖書館,http://www.lib.pccu.edu.tw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http://ctext.org/zh
中研院民族學研究所數位典藏http://www.ianthro.tw/
中研院臺灣歷史文化地圖http://thcts.ascc.net/
中央研究院漢籍電子文獻資料:http://hanji.sinica.edu.tw/
百度百科,〈澄懷觀道〉(http://baike.baidu.com/view/1127203.htm)
谷歌漢川草蘆,〈曹子建集‧卷一〉(http://www.sidneyluo.net/i/i06/ 001.htm)
國家圖書館全球資訊網,http://www.ncl.edu.tw
國家文化資料庫http://nrch.cca.gov.tw/ccahome/old book/
臺灣文獻叢刊http://www.sinica.edu.tw/ftms-bin/ftmsw3
http://tw.myblog.yahoo.com/jw!BIfKBaeeBRADTcvQpnhIbH0b
網易博客,〈中國山水畫〉(http://baike.baidu.com/view/1771891. htm?fromId=6988)
賴賢宗,〈禪的意境美學〉(http://blog.yam.com/herdboy/ article/16162541)

五、外文部分:
Erwin Panofsky,《造形藝術的意義》,李元春(譯),台北,遠流出版社,1997年。
Ione Bell, Karen M. Hess,Jim R. Mastison、曾雅雲(譯)《藝術鑑賞入門》,台北雄獅圖書,1994年。
Roland Barthes,《符號學美學》,台北,商鼎文化出版,1992年。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