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國共戰爭時期雙方用兵戰法之研究(1945-1949)
作者:李菁豪
作者(外文):LEE,CHING-HAO
校院名稱:國立中正大學
系所名稱:歷史系研究所
指導教授:楊維真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22
主題關鍵詞:國共戰爭用兵戰法蔣介石毛澤東林彪KMT and CPC civil warmilitary technology and ideasChiang Kai-shekMao ZedongLin Biao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1
1947年,蔣介石親筆手寫隴海鐵路兩側地區作戰檢討要點,「今後剿匪戰略戰術與戰法應從新檢討」。1946年8月16日,毛澤東強調集中優勢兵力之「戰法最為有用」,由此可見,國共戰爭時期雙方用兵,不但有戰略與戰術,還有戰法。
軍事戰史,易於陷入勝者所言皆真相之迷思,概因於勝者一方樂於解密戰場實際用兵之將領用兵檔案與大量出版其親臨戰場之回憶錄,以1945年至1949年國共戰爭期間之軍事戰史而論,亦因勝者共軍海量公布第一線將領用兵之電報、檔案與回憶錄,以致數十年來,國共戰爭期間雙方用兵戰法之研究,基本上採信共軍之說法,共軍戰法以殲滅敵人有生力量為主,攻城保地次之,反之,國軍戰法以攻城保地為主,殲滅敵人有生力量次之,但此論點,有無陷入勝者所言皆真相之迷思?
隨著國史館與檔案局解密國軍在國共戰爭時期之用兵電報檔案,本文得以從國共雙方用兵戰法之溯源、國共雙方自述之戰法、國共雙方對彼此戰法之研究、質性研究3場戰役質性研究與量化研究90場戰役,五個面向來審視國共戰爭期間之戰法迷思。
本文研究發現,國共戰爭時期,共軍用兵戰法算式為「人海戰法+一點兩面戰法=殲滅敵人有生力量」,國軍用兵戰法算式為「三角形攻擊戰法+磁鐵戰法=覓敵之主力而殲滅之」,不僅共軍實際客觀用兵人海戰法與一點兩面戰法以殲滅敵人為主,國軍實際客觀用兵三角形攻擊戰法與磁鐵戰法同樣也是以殲滅敵人為主,由此得以打破國共戰爭期間共軍戰法以殲敵為主、國軍戰法以攻城為主之迷思,據此證明實際上,國共戰爭期間,國共兩軍用兵戰法,無高低之分,全都強調殲滅戰。
但,國共雙方用兵戰法,英雄所見略同,不禁令人省思為何最後國共戰爭是共軍勝者、國軍兵敗?
德國將領魯登道夫(Erich Ludendorff,1865-1937)在1935年所著兵書《Der Totale Krieg(總體戰)》所述「Dolchstoß(暗箭)理論」強調戰爭有兩條戰線,前方第一條戰線,軍事上必須力爭用兵以殲滅戰法全殲敵軍兵力。後方第二條戰線,政治上必須利用全民不滿以摧毀敵人後方兵源。以魯登道夫「Dolchstoß理論」檢視國共戰爭時期雙方之軍事第一條戰線與政治第二條戰線,發現軍事前方第一條戰線,國軍將領執行戰法之態度與審時度勢之能力,相較於共軍卻有強弱之別,以致國軍殲滅共軍無成,但共軍殲滅國軍有成。發現政治後方第二條戰線,國軍陷入士、農、工、商、學、兵對其不滿,以致兵源不足,反觀共軍,藉由土地改革與廣發土地,使農民,甚至國軍俘虜,樂於參軍,以致共軍兵源無虞。
軍事是政治的獲生基力;政治是軍事的衍生動力。
誠如周恩來強調,「打倒蔣介石,土改和打仗,二者不能缺一」。中共魯中區委員會說得更簡化,兩句話,八個字,「一手持槍,一手分田」。
槍,是軍事,屬於前方第一條戰線;田,是政治,屬於後方第二條戰線。兩條戰線,共榮互生,國共兩軍,誰能掌握兩條戰線,誰能爭取民心,綜而論之,共軍在國共戰爭期間,相較於國軍,更能融合第一條戰線與第二條戰線,共軍用兵拼命,兵勝之後,分田,分房,分土地,分財產給本來一無所有的農民,農民一夕之間變成暴發戶,過著有田,有房,有土地,有財產的生活喜好方式,為了保護自己喜好的有田,有房,有土地,有財產的生活方式,農民樂於加入共軍,拼命用兵,殲滅國軍。
生活方式,決定國共戰爭之勝敗。
國共內戰的勝敗關鍵,四句話,十六個字:
用兵拼命,生活喜好,喜好生活,拼命用兵。
史書書史,國共戰爭,公私兼顧使民得利者,得天下。
  In 1947, Chiang Kai-shek handwritten the key points of the combat review in the areas on both sides of the Longhai Railway, "In the future, the strategy, tactics and military technology and ideas of bandit suppression should be reviewed again." On August 16, 1946, Mao Zedong emphasized that " military technology and ideas are the most useful" of force concentration. This shows that during the period of the KMT and CPC civil war, the use of troops by both sides involved not only strategies and tactics, but also military technology and ideas.
  The history of military warfare is easy to fall into the myth that what the winner says is the truth, probably because the winner is willing to decipher the files of the generals and soldiers who actually used troops on the battlefield and publish a large number of memoirs of his personal encounters on the battlefield. In terms of KMT and CPC civil war, the victorious CPC army released a large number of telegrams, archives and memoirs of the front-line generals and soldiers, so that for decades, the research on the military technology and ideas of both sides during the KMT and CPC civil war basically adopted the CPC army's statement. The military technology and ideas of the CPC army are mainly to annihilate the enemy's living strength, followed by siege and defense. On the contrary, the KMT army's method of military technology and ideas is mainly to siege the city and protect the land, and the second is to destroy the enemy's living strength. However, whether this argument falls into the myth that what the winner says is the truth ?
  As the Academia Historica and the National Archives Administration deciphered the telegram archives of the military during the KMT and CPC civil war, this article can trace the origin of the military technology and ideas used by the KMT and the CPC, the military technology and ideas of the KMT and the CPC self-reported, the KMT and the CPC research on each other's military technology and ideas , Qualitative research on 3 battles Qualitative research and quantitative research on 90 battles, five aspects to examine the myths of warfare during the KMT and CPC civil war.
  This paper finds that during the period of the KMT and CPC civil war , the formula of the CPC army’s military technology and ideas was “force concentration + one-point and two-sided = annihilating the enemy’s living strength”, and the formula of the KMT army’s tactics was “triangle attack + magnet = finding enemies and annihilating the enemy’s living strength”. Not only did the CPC army actually annihilate the enemy, but the KMT army’s also annihilating the enemy. During the KMT and CPC civil war, the myth that the military technology and ideas of the CPC army focused on destroying the enemy and the military technology and ideas of the KMT army mainly focused on sieging cities was broken. This proves that, in fact, during the KMT and CPC civil war, the military technology and ideas of the KMT and the CPC armies were indistinguishable. All of them emphasize the annihilation.
徵引書目

一,中文部份
(一)檔案
〈籌筆,戡亂時期〉,《蔣中正總統文物》,國史館藏。
〈革命文獻,戡亂時期〉,《蔣中正總統文物》,國史館藏。
〈特交文卷,親批文件,交擬稿件〉,《蔣中正總統文物》,國史館藏。
〈特交文電,領袖事功,共匪禍國〉,《蔣中正總統文物》,國史館藏。
〈特交檔案,一般資料,分類資料〉,《蔣中正總統文物》,國史館藏,
〈遼北戡亂戰役案〉,《國防部史政編譯局檔案》,檔案管理局藏,檔號:B5018230601/0035/543.6/3430
〈國防部作戰會報紀錄(三十五年)〉,《國防部史政編譯局檔案》,檔案管理局藏,檔號:B5018230601/0035/003.9/6015.3
〈國防部作戰會報紀錄(三十六年)〉,《國防部史政編譯局檔案》,檔案管理局藏,檔號:B5018230601/0036/003.9/6015.3
〈國防部作戰會報紀錄(三十七年)〉,《國防部史政編譯局檔案》,檔案管理局藏,檔號:B5018230601/0037/003.9/6015.3
〈魯中戡亂戰役案〉,《國防部史政編譯局檔案》,檔案管理局藏,檔號:B5018230601/0034/543.6/2760.2
〈魯中地區戡亂戰役個人心得報告〉,《國防部史政編譯局檔案》,檔案管理局藏,檔號:
B5018230601/0034/155.2/2760.4
〈魯東戡亂戰役案〉,《國防部史政編譯局檔案》,檔案管理局藏,檔號:
B5018230601/0034/543.6/2760
〈魯東地區戡亂戰役個人心得報告〉,《國防部史政編譯局檔案》,檔案管理局藏,檔號:
B5018230601/0036/155.2/2760.2
〈魯南地區戡亂戰役個人心得報告〉,《國防部史政編譯局檔案》,檔案管理局藏,檔號:
B5018230601/0034/155.2/2760.3
〈陸軍軍官戡亂戰役心得報告〉,《國防部史政編譯局檔案》,檔案管理局藏,檔號:
B5018230601/0019/155.2/7421
〈陜西地區戡亂戰役個人心得報告〉,《國防部史政編譯局檔案》,檔案管理局藏,檔號:
B5018230601/0036/155.2/7423
〈劉玉章將軍戡亂作戰之經驗與教訓〉,《國防部史政編譯局檔案》,檔案管理局藏,檔號:B5018230601/0034/155.2/7210.6
〈延安會戰經過概要〉,《國防部史政編譯局檔案》,檔案管理局藏,檔號:/0036/543.64/1240

(二)史料彙編,文件
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部編輯,《中國人民解放戰爭軍事文集》,北京: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部,1949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毛澤東年譜》,北京:中國文獻出版社,1994年。
中國人民解放軍歷史資料叢書編審委員會,《解放戰爭戰略進攻回憶史料》,北京:解放軍出版社,1997年。
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編,《中華民國史檔案資料匯編》,上海:江蘇古籍出版社,1994
中華民國國防部聯合作戰委員會,《蔣總統軍事思想大系》,臺北:國防部,1966
中華民國國防部特種軍事情報室,《共匪軍事訓練參考叢書(戰略戰術之部)》,臺北:中華民國國防部特種軍事情報室,1972
中華民國情報學校匪俄軍事研究處,《對匪軍事研究叢書第八集之一匪陸軍慣用戰法綜合研究》,臺北:中華民國國防部情報參謀次長室,1960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與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科學院編,《毛澤東軍事文集第1-6卷》,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中央文獻出版社,1993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與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科學院合編,《周恩來軍事文選》,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與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科學院合編,《朱德軍事文選》,北京:解放軍出版社,1996
第一野戰軍編審委員會,《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一野戰軍文獻選編》,北京:解放軍出版社,2000年。
王正華等編註,《蔣中正總統檔案:事略稿本1-82,民國十六年至三十八年十2月》,臺北:國史館,2003-2013年
方慶秋,萬仁元編,《蔣介石年譜初稿》,北京:檔案出版社,1992年
呂芳上主編,《蔣中正先生年譜長編》第一至九冊,臺北:國史館,中正紀念堂,中正文教基金會共同發行,2014-2015年。
林彪,《林副主席軍事論文選集》,昆明:中國人民解放軍昆明軍區司令部,1970
林彪,《林彪元帥軍事論文選集》,北京: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參謀部軍訓部,1961
林彪,《林彪元帥論文選編》,武漢:中國人民解放軍武漢軍區司令部,1961
秦孝儀主編,《先總統蔣公思想言論總集》,臺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委員會,1984年
張其昀,《先總統蔣公全集》,臺北: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1984年
國防部,《對毛匪所著「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及共匪「目前的戰役問題」與「戰鬥手冊」之綜合研究及對策》,南京:國防部,1948
國防部第二廳,《匪情研究叢刊特三號:匪情叢編》,南京:國防部新聞局,1947
國防大學編,《劉伯承軍事文選》,北京:解放軍出版社,1992
《聶榮臻傳記》編寫組合編,《聶榮臻軍事文選》,北京:解放軍出版社,1992
許朗軒審定,胡璞玉主編,蔡聲傑編著,《三角形攻擊戰鬥羣史例第一集》,臺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1965
黃自進,潘光哲編,《蔣中正總統五記》,臺北:國史館,2011年
《彭德懷傳》編寫組主編,《彭德懷軍事文選》,北京:解放軍出版社,1988

(三)專書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毛澤東讀文史古籍批語集》,(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3)
王中興,劉立勤,《第二野戰軍二野檔案》,北京:國防大學出版社,1998
史政編譯局編,《延安作戰》,(臺北:史政編譯局,1959)
史政編譯局編,《國民革命軍六大戰史輯要─戡亂戰史》,(臺北:史政編譯局,1961)
史政編譯局編,《四平保衛戰》,(臺北:史政編譯局,1962)
史政編譯局編,《戡亂簡史1-4》,(臺北:史政編譯局,1962)
史政編譯局編,《戡亂戰史1-15》,(臺北:史政編譯局,1980-1984)
史政編譯局編印,《戡亂戰史─西北地區作戰》,臺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1982年。
李金明,《華北軍區野戰軍征戰紀實》,北京:解放軍文藝出版社,2002
北京軍區《華北野戰部隊戰史》編寫組,《中國人民解放軍華北野戰部隊戰史》,北京:解放軍出版社,2011年
克勞塞維茨,《戰爭論》,北京:商務印書館,1978
金沖及,《決戰:毛澤東,蔣介石是如何看待三大戰役的》,北京:北京大學版社,2012
張正隆,《旋風!旋風!第40集團軍征戰史記》,北京:人民日報出版社,2017
張正隆,《英雄城》,瀋陽:白山出版社,2011
張正隆,《雪白血紅》,臺北:風雲時代出版社,1993
張秉均,《中國現代歷次重要戰役之研究(戡亂之部)》,臺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1987
張明金,趙功德,《中國人民解放軍歷史上的70個軍》,北京:解放軍文藝出版社,2010
張明金,劉立勤,《國民黨歷史上的158個軍》,北京:解放軍出版社,2010
冷杰甫,《決戰-解放戰爭實錄》,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7
汪朝光,《一九四五~一九四九:國共政爭與中國命運》,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0
華宸,《毛澤東的紅色衛隊》,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11
郝柏村著,《郝柏村解讀蔣公日記:一九四五~一九四九》,臺北:天下文化出版社,2011年
陳永發,《中國共產革命七十年》,臺北:聯經出版社,1998
陳浩良,王同樂,劉立勤,《中國人民解放軍戰役戰鬥總覽》,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2000
袁德金,劉振華,《西北解放戰爭紀實》,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年。
國史館印行,《中共教導旅陜北作戰日誌(1947年3月22日-1948年3月13日)》,臺北:國史館,2003年。
劉琦,陳楚君主編,《解放戰爭中的西北戰場─原國民黨將領的回憶》,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1994。
郭廷以,《近代中國史綱》,(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01年)。
譚一青,《戰場上的毛澤東與蔣介石:才智‧膽略‧人格的較量》,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11
軍事科學院軍事歷史研究部,《中國人民解放軍戰史(第三卷)》,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1987
軍事科學院歷史研究部,《中國人民解放軍全國解放戰爭史》,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1997
戴耀先,《德意志軍事思想研究》,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1999
戴常樂,劉聯華編,《第四野戰軍四野檔案》,北京:國防大學出版社,1998
戚厚傑,劉順發,王楠編著,《國民革命軍沿革實錄》,石家莊市:河北人民出版社,2001年。
劉維開,《蔣中正的一九四九-從下野到復行視事》,臺北:時英出版社,2009年
劉金田,《決定中國命運的密碼―毛澤東電報解析》,(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13)
蔣永敬,劉維開,《蔣介石與國共和戰一九四五~一九四九》,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11
姜克夫,《民國軍事史略稿第四卷》,北京:中華書局,1995
中共軍事科學院研究部編,《中國人民解放軍全國人民戰爭史》,北京: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科學出版社,1997年。
金沖及,《轉折年代–中國的1947年》,北京:三聯書店,2002年。
白崇禧,《白崇禧口述自傳》,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09
李宗仁口述,唐德剛撰,《李宗仁回憶錄》,臺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10。
呂芳上,《蔣中正日記與民國史研究》,臺北:世界大同出版社,2001。
林桶法,《戰後中國的變局–以國民黨為中心的探討(1945–1949年)》,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3
俞大維口述,高天倫撰,《戡亂時期國軍對匪作戰之研究》,臺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1989
陳孝威,《為什麼失去大陸》,臺北:文海出版社,1964年。
全國政協協文史辦公室等編,《解放戰爭中的西北戰場-原國民黨將領的回憶》,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1992年
第一野戰軍戰史編審委員會,《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一野戰例選編》,北京:解放軍出版社,1995年
黃江海,李玉泰,《解放大西北》,西寧:青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
楊者聖,《胡宗南這個人》,上海市: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
經盛鴻,《西北王胡宗南》,河南:河南人民出版社,1995年
劉伯承等,《星火燎原》,北京:解放軍出版社,1997年
費正清,費維愷編,劉敬坤等譯,《劍橋中華民國史1912–1949》,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3年。
鄒讜編,王寧,周先進譯,《美國在中國的失敗1941–1950》。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楊天石,《尋找真實的蔣介石:蔣介石日記解讀(三)》。香港:三聯書店,2010年。
楊奎松,《中間地帶的革命》。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10年。
孫立人將軍永思錄編輯委員會編:《中國軍魂─孫立人將軍永思錄》,臺北:學生書局經銷,1992
陳存恭,張力訪問,張力紀錄:《石覺先生訪問紀錄》,臺北:中研院近史所,1986
陳鴻獻,李如鈞等訪問:《陸軍軍官學校第四軍官訓練班官生訪問紀錄》,臺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室,2003
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編,《中國人民革命戰爭地圖選(1927-1949)》,北京:地圖
出版社,1981
劉維開,《蔣中正的一九四九:從下野到復行視事》,臺北:時英出版社,2009
國防部陸軍總司令印頒,《陸軍軍隊指揮─戰略之部》,桃園:陸軍總司令部,1975
胡繩主編,《中國共產黨的七十年》,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1991
國防部,《國軍軍事思想》,臺北:國防部,1976
劉伯承,《劉伯承回憶錄》,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81
莫陽,姚傑主編,《中國人民解放軍戰史第三卷─全國解放戰爭時期》,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1987
劉汝明,《劉汝明回憶錄》,臺北:傳記文學出版社,1979
劉鳳翰,張力訪問,毛金陵紀錄:《丁治磐先生訪問紀錄》,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1
丁炳生,《第三野戰軍征戰記》,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1997
王奇生,《黨員,黨權與黨爭-1924~1949年中國國民黨的組織形態》,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3
王禹廷,《胡璉評傳》,臺北:傳記文學出版社,1987
沈克勤,《孫立人傳》,臺北:學生書局,1998
林桶法,《戰後中國的變局──以國民黨為中心的探討》,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3
高興恩,邱中岳,苗中英等編篡:《國民革命軍陸軍第五軍軍史》,臺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室出版,2002
徐焰,《金門之戰》,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92
陳嘉驥,《白山黑水的悲歌》,臺北:漢威出版社,1986
曾振,《蔣介石總統在中國大陸成敗記實》,臺北:作者自刊,1993
劉統,《中國的1948年兩種命運的決戰》,北京:三聯出版社,2006
劉曉寧,《中華民國在大陸的真相》,臺北:大旗出版社,2012
蔣經國,《風雨中的寧靜》,臺北:黎明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74年。
韓志楚,《東北戰場與遼瀋決戰》。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年。
蕭勁光,《蕭勁光回憶錄》,北京:解放軍出版社,1987
第一野戰軍戰史編審委員會,《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一野戰軍戰史》,北京:解放軍出版社,1995
第二野戰軍戰史編輯委員會,《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野戰軍戰史》,北京:解放軍出版社,1990
南京軍區第三野戰軍戰史編寫組,《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三野戰軍戰史》,北京:解放軍出版社,1996
第四野戰軍戰史編輯委員會,《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四野戰軍戰史》,北京:解放軍出版社,1998
畢桂發,《毛澤東評說古今名將》,北京:解放軍出版社,2001
國防部史政編譯局,《國民革命軍戰役史第五部─戡亂》,臺北:中華民國國防部史政編譯局,1989
武月星主編,《中國現代史地圖集》,北京:中國地圖出版社,1999
Joseph Goulden著,于濱,談鋒,蔣偉明譯,《朝鮮戰爭:未曾透露的真相》,北京:北京聯合出版公司,2014

(四)日記,文集,自傳,回憶錄,口述歷史,大事記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編,《文史資料選輯》,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1986年
李德,舒雲,《林彪日記》,香港:明鏡出版社,2009
李宗仁口述,唐德剛撰寫,《李宗仁回憶錄》,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年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編,《文史資料存稿選編(全面內戰)》,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2002
徐永昌,《徐永昌日記》,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0-1991
粟裕,《粟裕回憶錄》,北京:解放軍出版社,2007
舒雲,《林彪傳》,香港:明鏡出版社,2016
姚夫,李維民,伊增塤,孫志淵,孫璞方,姚仁雋,《解放戰爭紀事》,北京:解放軍出版社,2008
張朋園等紀錄,《盛文先生訪問紀錄》,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89年。
顧祝同,《墨三九十自述》,臺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1981
徐枕,《胡宗南先生與國民革命》,臺北:師大書苑總經銷,1990年。
胡宗南上將年譜編撰委員會,《胡宗南上將年譜》,臺北:國防部印製廠,1972
師哲,《我的一生-師哲自述》,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
陳立夫,《成敗之鑑-陳立夫回憶錄》,臺北:正中書局,1994
陳賡,《陳賡日記》,北京:解放軍出版社,2003年
鄭維山,《從華北到西北-憶解放戰爭》,北京:解放軍出版社,1985

(五)論文,期刊

王彰廷,〈國共內戰時期(1945-1949)中共軍事組織之研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東亞
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 年
王耀武,〈濟南戰役的回憶〉,《文史資料選輯》,18冊(1961年8月),頁1-27
王立本,〈國共內戰在西北(1945-1949)—從陝西鏖兵到蘭州對決〉,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2006 年。
程嘉文,〈國共內戰中的東北戰場〉,國立臺灣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 年。
李厚壯,〈國共內戰在山東(1945-1948)〉,國立臺灣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年。
黃國峯,〈1946-1947年四平戰役之研究〉,桃園: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16年。
汪朝光,〈戰後國民黨東北決策研究〉,上海:復旦大學歷史系博士論文,2009 年。
林桶法,〈國共內戰時期的研究概況分析(1945-1949)〉,《史學的傳承:蔣永敬教授八
秩榮慶論文集》(臺北:近代中國,2001 年 9 月),頁269-321。
劉維開,〈蔣中正對1949 年失敗的檢討─以演講為中心的探討〉,《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報》第29 期,2008 年5 月,頁85-125。
楊晨光,〈國共戰爭初期雙方軍力研究〉,《中華軍史學會會刊》第17 期,2012 年10
月,頁443-480。
劉熙明,〈國共內戰期間國軍的指揮權問題:南麻戰役的個案研究〉,《近代史研究集
刊》第81 期,2013 年9 月,頁99-131。
蔣永敬,〈戰後國共和談─從重慶會談到整軍方案〉,《國史館刊》第34 期,2012 年
12 月,頁115-155。
陳偉忠,〈國軍四平保衛戰之研析〉,《軍事史評論》第24期,2017年6月,頁201-246。
王成勉,〈戰後國共和談的檢討〉,《史政學術講演專輯(五)》(臺北市:史政編譯局,
2002 年3 月),頁39-66。
汪朝光,〈簡論1946 年的國共軍事整編復員〉,《民國檔案》1999 年第2 期,頁105-112。
汪朝光,〈國共內戰初期的東北戰場與蔣介石的軍事決策〉,《蔣中正日記與民國史研究(下)》(臺北:世界大同出版有限公司,2011 年4 月),頁519-553。
蔣永敬,〈戰後國共和談–從重慶會談到整軍方案〉,《國史館館刊》,期34(2012年11月),頁115–155。
朱旦華口述,馬社香著,〈毛主席是如何教育身邊子女的〉,《黨史文苑》,2016年第1期,(2016年1月1日),頁19-20。
廖耀湘,〈蔣軍新六軍迂迴四平街的經過〉,《文史資料選輯》,42冊(1964年12月),頁61-82
張廣居,〈我參加蔣軍四平街戰役的回憶〉,《文史資料選輯》,42冊(1964年12月),頁91-97
鄭庭笈,〈我軍四平街解圍戰役中的八棵樹爭奪戰〉,《文史資料選輯》,42冊(1964年12月),頁98-111

(六)報刊
《中央日報》
《解放日報》
《申報》
《人民日報》
《時事新報》

(七)外文

Eastman, Lloyd E, Seeds of Destruction : Nationalist China in war and Revolution, 1937-1949. Stanford, Calif.: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84.
Fenby Jonathan, Generalissimo: Chiang Kai-shek and The China He Lost.London:Free Press, 2003
Harold M. Tanner, The Battle for Manchuria and the Fate of China: Siping, 1946. Indiana:Indiana University Press,2013
Odd Arne Westad, Decisive Encounters: The Chinese Civil War, 1946-1950. Stanford, Calif.: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2003
Pepper,Suzanne, Civil War in China : The political struggle, 1945-1949. 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78.
Lars-Broder Keil,Sven F.Kellerhoff,Deutsche Legenden.Vom Dolchstoß und anderen Mythen der Geschichte.(Berlin:Christoph Links Verlag,2002)
Christopher R. Lew. The Third Chinese Revolutionary Civil War, 1945–49: An Analysis of Communist Strategy and Leadership.London: Routledge, 2009
Lary, Diana .China’s Civil War: A Social History, 1945-1949.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5
Cheng Victor.“Modern War on an Ancient Battlefield:The diffusion of American Military Technology and Ideas in the Chinese Civil War, 1946-1949“, Modern China,vol.35,no.1, pp.38-64.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QR Code
QRCODE